昨天,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门诊。 “大夫,我最近发现乳头有一个空往外淌血,您帮我看看是不是乳腺癌?”一位40多岁的患者前来就诊。 这位患者姓杨,据她介绍,三四天前,洗澡的时候发现内衣上有血渍,用手挤压乳头,发现有一个乳孔黑褐色血样的液体流出,随后用手挤都能挤出类似的液体。 于是,她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有可能是乳腺癌!她越想越恐慌,越想越害怕,晚上一夜都没睡好。 乳腺外科的姚远医生,询问她近期有没有乳房外伤史,排除外伤史以后,考虑乳腺导管病变。让她做了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确诊是乳腺导管扩张症。 姚远医生告诉记者,在门诊,经常有患者咨询乳头溢液的问题,也有很多人都担心是不是乳腺癌? 其实,乳头溢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或者说是一类现象。许多疾病都有可能产生乳头溢液现象,包括一些肿瘤疾病,因此不少女性对乳头溢液很紧张,甚至恐慌。其实这是没必要的。 首先,很多时候,溢液只是生理现象。乳腺其实很多女性朋友都有乳头溢液,只不过一般情况下溢液不会自己跑出来,需要挤一挤才能从乳头里流出来,所以很多人没有发现。生理情况下,正常乳房就会分泌少量乳汁或粘液,特别是在乳房受到刺激之后,因此偶尔(需要注意是“偶尔”)出现的少量乳汁样或浆液性溢液是生理性的,不需要关注。 一般来说,和乳头溢液有关系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扩张症(或者叫做浆细胞性乳腺炎),有些乳腺增生的患者也有溢液的表现。在乳腺癌的患者当中,乳头溢液倒不是多见的 一、“形形色色”的乳头溢液 明确溢液的情况一般要从几个方面下手,1、溢液的性状,2、溢液导管的个数,3、溢液的量,4、溢液的伴随症状。 1、溢液的性状。这里面又包括下面几个情况:⑴血性溢液、⑵无色浆液性溢液(清水样溢液)、⑶黄色浆液性溢液、⑷棕褐色、咖啡色溢液⑸乳汁样溢液⑹脓性溢液⑺油脂样溢液等等。 ⑴血性溢液:这种情况最要积极处理,常见的疾病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或者乳腺癌,毫无疑问,这是需要手术治疗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妇幼保健院临床上经常会看到孕期或刚刚进入哺乳期的年轻女性突然出现乳头挤出鲜血或陈旧性的积血,像咖啡色。患者因此十分紧张。其实这种情况倒不要紧,多数是因为导管内的上皮脱落引起的出血,出血量大的,会很快从乳管溢出,就是鲜血;出血量小的,会在乳房内停留几天,再挤出来就是黑血了。这种情况可以观察几天往往就好了,不需要任何处理。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乳房外伤导致的短期溢血现象,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过一段时间复查便消失不见了。 ⑵清水样溢液:这是最让人纠结的类型,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或者只是乳腺增生的表现。但是也有乳癌患者出现清水样溢液。这时需要看溢液的导管是单根还是多根的,如果是多根的,一般是不要紧的;如果是单根的,量比较多,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甚至伴有肿块,这类情况就需要警惕了。 ⑶黄色浆液性溢液:是最常见的一种溢液,可以出现在各种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的患者此类伴随表现亦不少见。当然也有一部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甚至是乳腺癌(比例很低)。如果是单侧单孔溢液,还是需要重视的,应该予以进一步排查。 ⑷棕褐色、咖啡色溢液:这种类型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尤其是前者多见。但要考虑到是否为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因为这些时期也会出现此类溢液,前面已经提到。 ⑸乳汁样溢液:这种情况的溢液一般都不需要乳腺科处理。如果是多孔溢乳,多是哺乳期、哺乳后期、流产后等等生理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停止哺乳后两年内乳房仍有少量泌乳现象,一般视为生理性复旧不全,不必太紧张。也常见于服用药物,比如吗丁啉为代表的胃药、以利血平为代表的降压药、以氯丙嗪为代表的精神科药等等。有时候多问一句既往服药史,可能答案就找到了。当然也有病理情况: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微腺瘤。这两种疾病需要到神经科和内分泌科来治疗。临床上偶尔可见单孔溢乳,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⑹脓性溢液:临床上虽然不是很常见,但需要特别留意。因为此类表现常见于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此类疾病现在发病率上升很快,且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所以,这种情况是要积极对待的。 ⑺油脂样溢液:这种情况也多见于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此类疾病为“粉刺型乳痈”,顾名思义就是常伴有乳头油脂粉刺样溢出。这类疾病最关键的便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否则病变范围可能会迅速扩大,形成迁延不愈的病灶,令人苦恼。 2、溢液导管的个数:总的来说,单孔溢液要比多孔溢液有意义,更需要处理。单孔溢液多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疾病;多孔溢液大多是生理性、药物副反应,也见于垂体瘤、全身性疾病、乳腺增生症等等疾病。 3、溢液的量:单纯的说量的大小没有太多临床意义,不能说溢液多比溢液少更严重。这里想说的是这个量的变化,是持续性溢液,还是间断甚至是一过性溢液?量的大小波动是否跟月经周期相关?等等。 4、溢液的伴随症状:伴有肿块的、局部红肿的,这是乳腺外科需要积极处理的症状。如果多孔溢乳伴有月经不调,体毛过多,肥胖等,就要去妇科看看有没有多囊卵巢。如果伴有头痛,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出脑垂体异常,那就需要到神经科看看有没垂体瘤了。 二、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 1、视诊和触诊:这不仅仅是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的,更是我们建议女性朋友们需要定期自我检查的项目。多数溢液正是通过查体发现的。 2、溢液涂片检查:可以发现脱落的肿瘤细胞。但是因为溢液中肿瘤细胞很少,这项检查阳性率很低。 3、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扩张的导管、导管内的微小占位,对一部分导管内乳头状瘤也有检出率。 4、钼靶检查:对乳头溢液的直接检出和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以显示有无伴随异常钙化、结构异常等很有意义。 5、乳管造影:把造影剂(碘佛醇、泛影葡胺等)注入到溢液导管中然后拍钼靶,如果导管里有占位,造影剂就不能充满管腔,术语叫做“充盈缺损”,如果肿瘤比较大,就会完全堵住导管,就会形成“杯口征”,由此可以间接地显示出导管内的情况。 6、乳管镜检查:相对于前面的各项无创检查,即使用光导纤维做成的镜头插入溢液的导管。沿分支检查管内情况。如果看到了管内有占位等,可以明确诊断管内肿瘤的。 乳管镜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边检查,一边用甲硝唑冲洗,可对一些扩张、炎症的导管进行冲洗。 7、抽血检测泌乳素:这项检测专门针对那些溢乳,特别是多孔溢乳的患者,用来诊断是否有高泌乳素血症存在。 8、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手术不仅是上面提到的乳头溢液相关肿瘤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某些特殊病例的最后的检查手段。当各项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但仍存在可疑风险表现时,或者因某些因素导致导管造影和乳管镜检查困难时,这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手术的方式。 乳头溢液要综合很多情况才能做出判断,但“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来就诊的患者中,大部分就已经排除在风险之外了。对于其中少部分患者存在的单孔的、持续性的、血性的、咖啡色的、油脂样的溢液,应予以充分重视,必须进一步明确诊断。所以,客观细致地分类分析评估乳头溢液问题,是可以避免漏诊或过度医疗的。
“大豆”和“蜂蜜”能导致乳腺癌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晨报记者 徐晓旭 通讯员 姚萌 文 徐女士说:“我亲戚前两年得了乳腺癌,本来她很喜欢喝豆浆吃蜂蜜,但后来听朋友说吃了对身体不好,就再也不敢吃了。我听说适量喝豆浆其实对乳腺癌患者有好处,那吃蜂蜜是不是真的不好呢?想请教你们。”对此,记者咨询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主任姚远。 对于“蜂蜜致癌”的问题,姚远告诉记者,这其实和“豆浆致癌”的说法一样,都是貌似有点道理,其实并不确切。“如果是纯的蜂蜜,乳腺癌病人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姚远说,蜂蜜、豆浆属于我们广泛且经常性摄取的传统食物,只要吃得适量,还是很安全的,对于人体也有很多益处。“中国人古时候就开始吃蜂蜜了,如果有问题早就发现了。” 大豆制品安全 大豆提取物异黄酮对乳腺癌患者不利 先来说大豆。姚主任总结了以下三点:大豆及豆制品是安全的,普通人群和乳腺癌患者都可以食用。大豆同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大豆制品是安全的;大豆提取物——异黄酮对于乳腺癌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区分对待二者,建议食用大豆及豆制品,慎重选择“异黄酮”类保健品。摄入时间是关键。乳腺癌前摄入有益,乳腺癌发生后摄入异黄酮提取物有害。 针对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成分,姚主任引用了伊利诺斯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学教授William Helferich的研究成果,饮食中的异黄酮,如同雌二醇,会刺激雌激素敏感肿瘤的生长,饮食中的异黄酮还会干扰作用于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某些药物的治疗,如他莫昔芬等。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取决于雌激素的服用时机。青春期前服用植物雌激素可导致乳腺分化(即对乳腺健康有利),如果已经患有雌激素反应肿瘤的动物服用植物性雌激素,则刺激肿瘤的生长(即对乳腺健康不利)。他指出,中年妇女食用这些产品是适合的和安全的,但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则冒患乳腺癌的风险。 “不过异黄酮仅仅是大豆成分之一,仅仅对提纯的异黄酮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对饮食中大豆的健康意义的误解。”姚主任说,事实上,大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合在一起具有多种作用,业已证实大豆中复杂的混合成分并不促进肿瘤生长,而且还可降低某些成分的负面效果。食用全豆类食品与单独服用每种浓缩成分相比更安全、更健康。 “摄入时间”很关键 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服用高纯度大豆异黄酮 2017年2月1日,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官方期刊《临床癌症研究》报告指出,摄入时间是主要问题。在乳腺癌发生之前,长期持续使用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中最具有活性的一种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对乳腺癌的整体免疫力,从而减少乳腺癌生长和复发风险。 但是,染料木黄酮还抑制了一种称为“自噬”的机制,允许乳腺癌细胞生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染料木黄酮可以影响他莫昔芬的疗效。实验发现,已发生乳腺癌的实验动物摄入染料木黄酮,未能触发消除癌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使动物对他莫昔芬耐药,并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在乳腺癌发生前、后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大鼠,经过他莫昔芬治疗后的乳腺癌复发率分别为7%、33%。 所以,就目前的数据显示,正常女性长期食用大豆是安全的,对乳腺癌的发生是有预防作用的,即使患病后继续食用仍然是安全的。但对于平时没有习惯食用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女性来说,在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摄入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这种摄入对乳腺癌没有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甚至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还有可能会加速患者病情的复发和转移。 蜂蜜对癌症的影响 再来说蜂蜜。姚主任指出,蜂蜜含雌激素很低,是安全的。蜂蜜成分非常复杂,已知的活性成分就有100多种,但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的。 姚主任介绍,蜂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突变、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蜂蜜中高含量的5,7-二羟基黄酮能抑制裸鼠异体移植物血管的生成,且能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抑制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合成)。把蜂蜜作为甜味剂比用普通的糖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人们发现高良姜黄素在乳腺癌和白血病细胞中有抗增殖作用。蜂蜜提取物已被证明在肠癌细胞中具有抗增殖的作用;且发现酚醛含量较高的蜂蜜样品其抗增殖作用更为显著。蜂蜜亦被证实具有抑制体内和体外的膀胱癌细胞系的生长。 由于蜂蜜常作为日常饮食中一小部分,很少人群研究可用来了解蜂蜜对乳腺癌的单独影响。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即使调整BMI,餐后甜点和糖(包括蜂蜜)的摄入量仍与乳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应避免使用含蜂蜜浓缩提取物的食物。 不同种类的蜂蜜中酚醛的含量变化很大。蜂蜜中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是酚类化合物,但这不是它的单一作用。颜色深的蜂蜜比浅色的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如荞麦密。蜂蜜对乳腺癌化疗产生的副反应如对手和脚皮肤的损害,以及对辐射诱发的黏膜炎和皮肤反应有治疗作用。 乳腺癌患者应避免使用蜂胶或蜂王浆 而蜂胶,可以激活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有类雌激素作用,对乳腺癌患者有增加风险的影响。不推荐作为正常人群的膳食补充。蜂王浆,雌激素含量非常高。非医生指导,普通人群建议避免摄入。 姚主任说,蜂胶(又叫蜂房糟粕)是蜜蜂用来建设和维护蜂房所用的一种蜡质的胶状物。它是蜜蜂从植物树脂、精油和花粉中采取的。蜂胶的化学成分因区域的变化而不同。蜂胶在古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蜂胶含有一些化合物包括5,7-二羟基黄酮,咖啡酸苯乙酯,高良姜黄素被怀疑或已证实有抗肿瘤防癌功效,巴西蜂胶能通过其有效成分artepilli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然而,巴西蜂胶也被发现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蜂胶也被证实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能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而产生雌激素样作用。我们不建议把蜂胶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 蜂王浆是一个蜂群中被用来喂养幼蜂的蜜蜂的分泌物。它一直被认为可改善更年期症状。蜂王浆在人体乳腺癌细胞中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会扩大癌细胞的增殖。乳腺癌患者、幸存者和高危者应避免食用蜂王浆。
这个问题太多人询问,答案即是上面之标题。我查阅并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了解。 先看一项研究: 伊利诺斯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学教授William Helferich十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异黄酮对健康影响的评价研究。大致内容如下: 1.饮食中的异黄酮,如同雌二醇,会刺激雌激素敏感肿瘤的生长,同时还发现,饮食中的异黄酮还会干扰作用于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某些药物的治疗,如他莫昔芬等。Helferich指出,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取决于雌激素的服用时机。青春期前服用植物雌激素可导致乳腺分化(即对乳腺健康有利),如果已经患有雌激素反应肿瘤的动物服用植物性雌激素,则刺激肿瘤的生长(即对乳腺健康不利)。他指出,中年妇女食用这些产品是适合的和安全的,但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则冒患乳腺癌的风险。Helferich指出,2003年以后由于激素替代疗法应用的减少,50岁及以上的美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下降。 2.异黄酮仅仅是大豆成分之一,仅仅对提纯的异黄酮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对饮食中大豆的健康意义的误解。事实上,大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合在一起具有多种作用,业已证实大豆中复杂的混合成分并不促进肿瘤生长,而且还可降低某些成分的负面效果。食用全豆类食品与单独服用每种浓缩成分相比更安全、更健康。 上面的内容可能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大家也可以直接记住标题内容即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了解一点更多信息。 “摄入时间”很关键。 2017年2月1日,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官方期刊《临床癌症研究》正式发表美国乔治城大学、美国维克弗斯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摄入时间是主要问题。在乳腺癌发生之前,长期持续使用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中最具有活性的一种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对乳腺癌的整体免疫力,从而减少乳腺癌生长和复发风险。 但是,染料木黄酮还抑制了一种称为“自噬”的机制,允许乳腺癌细胞生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染料木黄酮可以影响他莫昔芬的疗效。实验发现,已发生乳腺癌的实验动物摄入染料木黄酮,未能触发消除癌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使动物对他莫昔芬耐药,并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在乳腺癌发生前、后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大鼠,经过他莫昔芬治疗后的乳腺癌复发率分别为7%、33%。 所以,就目前的数据显示,正常女性长期食用大豆是安全的,对乳腺癌的发生是有预防作用的,即使患病后继续食用仍然是安全的。但对于平时没有习惯食用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女性来说,在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摄入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这种摄入对乳腺癌没有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甚至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还有可能会加速患者病情的复发和转移。 感谢辽宁抚顺肿瘤医院赵海同仁提供的相关资料。
2018.9.21《彭城晚报》的采访报道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大夫,我乳房疼,是不是得了乳腺癌?我担心得这几天都没睡好!”在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的门诊,很多患者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今年32岁的王女士说,以前她只是月经前几天有点乳房疼痛,这段时间经期后乳腺也刺痛!令她非常害怕,担心是乳腺癌,精神压力非常大。 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她乳腺有增生,另外还有很小的两个乳腺结节。不用太过担心,但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做B超检查,看是否增长。如果增长速度快就需要手术。 为什么有的人月经前乳腺会疼痛呢? 姚远主任解释,乳房就像是一个大橘子,每侧约有15-20个“橘子瓣”,各有其独立的乳腺导管系统。这每个导管系统非常像一个倒生的树木,树干分成枝干,再分成细枝,然后有很多树叶。 其实,这个树叶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像一个个充满水的小球囊,学名叫腺泡。每个小球囊的内壁上又有无数个细胞,像小水龙头一样在滴答滴答分泌液体。当球囊里的水增多的时候,小球被撑大,分布在球囊表面的神经末梢感受到牵拉,就会引起乳腺的疼痛。 为什么有的人在月经前乳房疼痛? 姚主任说,体内激素水平的增高就会导致小球内壁水龙头流出更多的液体,从而导致球囊体积的增大。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小球被撑到最大,因此会有月经前的乳房疼痛。而来月经的同时,体内激素撤退,降到最低。小球内分泌的液体减少,乳房也就不疼了。 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除了与月经周期相关外,情绪的变化如生气、紧张、精神压力大等都可引起,导致乳房内腺泡不规律增大,也就是乳腺增生,从而引起乳房的疼痛。 “绝大部分女性乳房疼痛的原因,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由此可见,很多时候的乳房疼痛并不一定是疾病导致,更多时候是一种生理性现象。” 发现乳腺结节,需要区别对待 很多来门诊的患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夫,我摸到乳房里有一个包块,会不会是乳腺癌啊?!” 姚主任说,乳腺增生除了表现为乳房疼痛外,有时还会表现为乳腺的结节。对于乳腺结节,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乳腺结节都有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或者都需要手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对待。 事实上,门诊中最常见的乳房结节就是乳腺增生引起的乳腺结节,其属于生理性改变范畴,肯定是不需要手术的; 比较常见的还有良性乳腺肿瘤如纤维腺瘤、错构瘤等,要不要手术?需要乳腺专科医生在门诊接诊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情及不同的境况作出诊疗决定; 如果最终确诊是乳腺癌,肯定是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哪些人群要警惕乳腺癌? “很多20多岁的年轻患者,一来诊室就担心甚至怀疑自己是乳腺癌,确实些过虑了。”姚主任说,年轻女性有积极谨慎的健康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大的数据中来看,在乳腺结节中,真正是乳腺癌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6岁,一般35岁以后进入乳腺癌高发年龄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确实存在,但几率非常低,大可不必“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哪些人群要提高警惕呢? 年龄在35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工作、生活、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时又发现有乳腺结节的女性,就应该注意了。因为乳腺癌的发病不仅与年龄有相关性,精神压力大也是诱因之一。 所以,建议职场家庭两不误的优秀妈妈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心态。 乳腺癌诊断的“三重评估”法 关于乳腺诊断,姚主任说,一般采取“三重评估”法: 一是病史及查体的结果; 二是必要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B超、钼靶、核磁等; 三是穿刺、切除或切取等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为什么需要三重评估呢? 因为通过查体结合B超、钼靶等检查,医生只能告诉你乳腺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就如同在混水里抓鱼,只能凭大夫的经验。要想真正的确诊。需要借助病理科大夫的显微镜,把取出的结节往显微镜底下一放,就几乎能100%的告诉您到底是良性的肿瘤还是恶性的肿瘤。 临床当中,绝大部分肿瘤,组织病理的确可以明确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是仍有很小比率的肿瘤,可能经过多种病理的检查手段,多位专家的会诊,才能基本搞清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 乳腺结节的中医治疗 关于乳腺科中这个常见问题,姚主任概括为: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他说,对于多发性乳腺结节、乳腺囊肿、导管扩张,严格排除恶性病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采用中药治疗 。 中医治疗以内服为主,根据患者体质,辨证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化痰利湿、补肾调冲等治疗方法,可软坚散结,可以有效地促使病态组织的崩溃和溶解,使结节缩小或消失。 但具体治疗方案的实施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做到对中成药药性有所了解,对患者的辩证(小叶增生的证)有所认识。 不宜选药如抓阄,随心所欲,甚至一个药物“包治”所有患者,或一个药物“永恒”适合同一患者。尽量做到“用药如用兵,病万变药也万变”。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切记不可完全依赖中医中药,情况变化需要积极改变方案及处理。
晨报讯(记者 姜莉萍 通讯员 姚萌)对于女性来说,乳房是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少女性在生活中都曾有过乳房疼痛的经历, 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乳房疼痛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呢?疼痛是否就代表着疾病?对此,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姚远表示,乳房疼痛不一定意味着有乳房疾病,女性朋友应理性看待。 门诊中,乳房疼痛很常见 在乳腺科门诊候诊区,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哎,你是什么毛病啦?” “哎,我乳房痛呀。” “啊呀,这么巧,我也是!” “真是找到知音了,这个痛真是要命,每个月的月经前都会痛……” “门诊中,80%的患者都是因为乳房疼痛来医院就诊。”姚主任表示,很多患者疼痛后担心患有疾病慌忙到门诊就医。其实大部分乳房疼痛是周期性的,不代表一定患有乳房疾病。 32岁的韩女士就是其中一位。每次月经前双侧乳房会胀痛,但月经来后,胀痛又消失了。因为担心有乳房疾病,韩女士找到姚主任就医。“其实这是生理期的生理性疼痛。姚主任表示,这与激素变化、泌乳素升高、水钠潴留水肿等有关,发脾气、生闷气、压力大及睡眠不佳也可造成乳房疼痛或是使疼痛加重。 据其介绍,根据疼痛规律可将乳房疼痛分为周期性乳痛(约占70%)与非周期性乳痛(约30%),后者又可以分为导管扩张、肋软骨炎、创伤、硬化性乳腺病和癌五个亚型。周期性乳痛是最常见的乳痛形式,是经前期综合征的一部分,多出现在月经的黄体期(第14-28天),在月经期后逐渐缓解,是由于乳腺组织增生复旧紊乱引起的,俗称为“小叶增生”。具有严重周期性乳痛的患者很多都存在内分泌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的不规则,经期及经量变化,在血液循环中则表现为雌激素、黄体酮及泌乳素的升高。发生周期性乳痛后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大部分的周期性乳痛均为良性疾病,与癌变风险或真正的病理改变相关性很小。 几招轻松应对周期性乳房疼痛 周期性乳房疼痛虽然是一种正常的疼痛,但疼痛这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对于患者,姚主任也会给予对方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许多女性咨询乳房疼痛的原因,是因为担心患乳腺癌。其实大家可以放心,因为大多数的乳房疼痛不是乳腺癌导致的。”姚主任表示,对于这类患者,他会尽可能的详细解释,解决对方的困惑,给她们心理安慰,让其放心、安心。很多患者放松焦虑的心情和情绪后,疼痛感也明显减轻,症状得到极大的改善。 还有的患者乳房疼痛是因为佩戴的文胸不合适。对于这类患者,支持性更好的乳罩可以减轻乳房疼痛,比如运动型的乳罩,通过减少乳腺的移动与摩擦,起到减轻乳痛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减少膳食中的脂肪摄入可以明显的减轻周期性乳房疼痛。即减少对肥肉、奶油、全脂牛奶、油炸食物等高脂食物的摄入,可以减轻周期性的乳房疼痛,适当的运动和情绪的调整、休息等,对于减轻乳痛也有显著的帮助。 不过,如果是更严重的疼痛该怎么办呢?“如果疼痛已经影响到家庭关系,严重的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还是应该给与临床治疗。”姚主任表示,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对周期性乳痛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严重的周期性乳痛以及非周期性乳痛仍然需要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如需用药,则一定要咨询专科医师,切勿擅自用药,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 非周期性乳房疼痛要区分对待 而非周期性乳痛主要有乳腺原因及非乳腺原因的乳痛。乳腺原因的包括导管扩张、创伤、硬化性乳腺病及癌。导管扩张是常常发生在乳晕周围的乳房大导管,可伴随有乳头溢液等症状,导管的扩张程度常常与疼痛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而创伤,则与外力打击有关,比如不慎撞击、车祸、孩子的拳脚等,可伴发局部的肿块、淤青形成,有时候可以和乳腺癌的表现很相似。所以就诊时,如果有外伤病史,一定要详细告知医生。而硬化性乳腺病主要是由于乳腺间质增生引起。 非乳腺原因的乳痛较常见的就是肋软骨炎。39岁的洪女士因为乳房疼痛辗转当地多家医院。虽然吃药治疗两个星期后,乳房疼痛有所减轻,可从第三个星期开始又打回原形。只要一干重活如推垃圾车,胸部就痛得厉害。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找到姚主任就诊。姚主任接诊检查发现,洪女士除了有轻度的乳腺增生外,还患了肋软骨炎。而肋软骨炎正是导致她乳房疼痛的“罪魁祸首”。 “不少肋软骨炎的患者都误以为乳房疼痛,还有的被误诊为乳腺增生。”姚主任表示,肋软骨炎主要是由于肋骨与胸骨关节的软骨炎症引起。因为手诊检查乳房时,按压乳房,力量通过乳房也会作用到肋软骨上,病人一样会感到痛。所以,唯有把乳房推开后直接按压骨头,才可以确诊。 至于女性朋友最关心的乳腺癌,姚主任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并非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有乳痛的表现,但是乳腺癌的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刺痛,部位常常固定一处,可牵扯至肩背部,如果还伴有乳房肿块或乳头溢液,则需尽快就诊。”姚主任介绍,目前乳痛与乳癌的关系尚没有定论。不过如果乳痛并伴有以下情况,需尽早就诊,按期复诊。即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乳腺癌;伴发肿块或乳头溢液/溢血;月经初潮早于14岁,绝经时间晚于50岁,未生育或未哺乳;中老年妇女(大于40岁)。 “其实根据乳房疼痛来判断乳腺是否有疾病并不科学。我们建议女性朋友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姚主任提醒说,女性朋友除了要学会自我触诊乳房以外,务必每年定期到专业的乳腺外科检查,以免漏诊。此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对于预防乳腺疾病也很重要。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不滥用激素类保健品,少熬夜,适量运动。如果发现乳房出现异常,比如疼痛、肿块、溢液等,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彩超和钼靶哪个“更好”?尤其是有些有过就医经历的患者往往更加困惑,因为有的医生建议做彩超,而有的医生又会建议做钼靶——这的确是临床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也不复杂。首先必须说明:这两个检查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在于到底哪一个检查更有利于发现病灶。二者都是乳腺科医生常用的“武器”,需要医生来作选择。(少数患者就诊时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给我开个XX检查我去做”,这样不太妥当~)我尽可能简洁地总结了两个检查的优点和缺点:(太长容易看糊涂~总结不足的地方以后我再完善)超声的优势:(小结节、年轻人、无辐射、价低廉、可重复)1.对于肿物,尤其是一些体积较小的结节以及囊性和实质性结节的鉴别有独特优势2.没有X线辐射,费用相对低廉,必要时可重复检查。3.对于年轻女性的腺体检查有优势(年轻女性腺体较为致密,射线透视成像不佳)缺点:难以发现细小钙化。钙化是乳腺局部病变的间接表现,该病变既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恶性。而恶性钙化灶则是早期乳腺癌非常重要的一类甚至是早期唯一可被“侦测”到的表现。钼靶的优势:(癌筛查、小钙化、36+、大乳房)1、钼靶在诊断早期的恶性肿瘤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2%-89%,特异性为87%-94%。2、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不受体型的限制。(脂肪型乳腺:年龄较大,退化型腺体)3、对于恶性钙化尤其是簇状微小钙化为唯一表现的T0期乳腺癌(临床扪及阴性)也只有依靠X软射线才能被早期发现。缺点:1.对于年轻、致密型乳腺显示欠佳,一般36岁以后才选择钼靶检查。2.有一定辐射,不宜短期内重复检查(剂量较小,每次钼靶需要每侧乳房分别照射两次,共四次,但其辐射剂量总和只相当于一次胸片的1/2)3.费用相对高些(我院彩超116.5元,钼靶322元)由此可见,两个检查并不能相互替代,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简单来说,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检查策略:(1)对于35-40岁以上患者,建议超声联合钼靶检查;(2)对于35-40岁以下患者,考虑到年轻女性腺体较为致密及钼靶的少量辐射等原因,一般建议只做超声检查,特殊情况下可再结合钼靶检查。最后,想特别强调一点:先进的辅助检查仍然只是辅助检查,它们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但这并不是全部。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多时候是需要结合具体病史、病情特点以及其它因素,去综合分析评估判断。有些时候,做出的结论未必会与检查所示一致。所以,解读医学报告的工作还是交给医生做比较好,最好不要自行去“百度”解读。本文系姚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女子体检发现“乳腺纤维瘤”后恐慌不已 乳腺科医生:应全面科学地认识乳腺纤维瘤,漠不关心和恐慌,两种极端认识都不可取! 在我们周围,记者发现,乳腺纤维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很高,有的女性在发现自己患有乳腺纤维瘤后,会不由得和“乳腺癌”联系起来,惊慌不已,还有一部分女性发现乳腺纤维瘤后,感觉不疼不痒就认为没事。 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的姚远医生在采访中表示,这两种极端的认识在女性患者中最为常见,也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全面科学地认识乳腺纤维瘤。 体检发现自己患有乳腺纤维瘤,惊慌不已 昨天,在妇幼保健院乳腺科门诊,一位年轻女患者一脸惶恐地问道:“大夫,我体检查出来有乳腺纤维瘤,以前不知道也没什么感觉,知道了就天天心慌!您帮忙看看,我这个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会不会是癌?我到底该怎么办?要不要开刀啊?” 今年27岁的赵女士,一见到医生,就连着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她说,前几天,单位体检查出她的左侧乳房有一个1.2X1.0的纤维瘤,她当时就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询问身边的朋友,有的说要手术,否则会癌变;有的人说没事不用管,有人说得做钼靶,有的人又说钼靶辐射很大,最好不要做。搞得她心慌意乱,从体检后,因为心理压力特别大几天都没休息好。 听了她的叙说,乳腺科门诊的姚远医生告诉她不用惊慌,此类肿瘤很常见,且癌变风险很低。如果近期没有明显增大且暂无生育计划,定期复查或者择期手术均可。至于钼靶检查,虽辐射量并不大,但年龄<35岁患者一般不作必要检查。(年轻女性腺体组织相对致密,射线穿透较差效果欠佳;年轻女性的腺体对射线相对敏感些) 发现乳腺纤维后应该怎么办? 姚医生说,乳腺纤维腺瘤是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一般患者都不会有什么特殊的不适症状。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用手摸到肿瘤,感觉像摸到一粒豆子或者花生米,质地稍硬,有点类似于质地较硬的橡皮。 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检超声发现肿瘤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纤维腺瘤一般都不会有明显不适症状,患者往往忽视对乳腺的关注和自我检查;另一方面可能是肿瘤比较小,或者位置比较深,患者自己触摸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在临床上,他发现有两个极端,一种就是像赵女士这种,发现自己有乳腺纤维瘤后惊慌不已,自己吓自己;还有一种是认为反正是良性的,所以完全不当回事,这两种认识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乳腺纤维瘤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目前文献报道腺纤维瘤癌变的几率是0.038—0.12%。虽然癌变几率很低,但仍然需要警惕。而良性的纤维瘤现在没事,并代表永远都没事。 那么,发现乳腺纤维瘤后应该怎么办? 首先,乳腺纤维瘤,并不是发现了就一定要手术,有一部分比较小(≤1厘米)的,稳定的乳腺纤维瘤,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一般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偏大一些(1—3厘米)的,建议3个月来复查一次。 以下5种情况建议尽早手术: 1、短时间内长大:如果在复查中发现肿瘤生长得比较快,半年内生长速度超过了瘤体大小的20%,建议尽早手术; 2、备孕的患者:准备妊娠的女性患者,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案,因为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早期,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会迅速升高很多,对乳腺组织及肿瘤的刺激增大,可能会造成肿瘤在妊娠期间快速生长。而孕期或者哺乳期都不是手术的最佳时机,容易造成较为被动的局面(孕期手术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哺乳期间手术感染的风险非常大); 所以,同时建议备孕阶段的女性,要提早进行详细的乳房查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有乳腺癌家族史:母亲、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人得过乳腺癌的患者; 4、从事高危职业:比如经常接触射线、化学物质等; 5、影像学提示有恶性可能:比如肿瘤周围有一些血管给它供给血液,整体感觉像纤维瘤,但边界不是很清楚,不太规则,在影像学分类上叫“可疑恶性”。这时,建议患者不要再观察了,尽早手术。 关于手术,目前乳腺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传统的开刀手术,优点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切除较大的肿瘤,同时费用较低;另外一种,是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手术,其优点是,美观,瘢痕不明显。对体积较小尤其是多发的肿瘤有切除优势。 乳腺纤维瘤的发病原因什么? 姚医生说,很多患者会询问自己为什么会长乳腺纤维瘤?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甚清楚,但一致认为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雌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雌激素水平的过度刺激可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2.局部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正常乳腺的各部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的高低不一,以致对敏感性高的局部组织易患本病。另外由于局部解剖、生理特性的差异,致使不同妇女乳腺组织对雌激素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雌激素刺激敏感的妇女才得病。说明以上两种原因是协同作用的; 3.饮食因素,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使之来自胆汁的类固醇在结肠中转化为雌激素,进而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本病; 4.遗传倾向。 乳腺纤维瘤的预防 那么,乳腺纤维瘤是否可以预防?该如何预防? 姚远医生说,乳腺纤维瘤的发生和内分泌失调有关,一般在女性性功能旺盛期、妊娠期、或绝经期前,由于雌激素大量分泌,很容易引发乳腺纤维瘤。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预防乳腺纤维瘤。 无论有无乳房不适,均应定期自我查体,若触及“不对劲”的结构改变,应及时就诊。同时,要重视定期到乳腺专科行正规的乳腺体检,以期排除或早期发现疾病问题; 选择型号合适的文胸对乳房健康很重要,做好选择柔软、舒适、透气的,睡觉时一定要摘掉文胸,让乳房保持血液畅通; 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饮食上营养要均衡,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分泌和情绪有很大关系,不良情绪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所以学会控制情绪,让自己保持心情愉悦,对预防乳腺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乳腺增生症健康教育手册一、生活调理 1、重视乳房疾病的普查与自我检查。 2、适时婚育,积极哺乳,并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避免外伤。 3、积极预防、治疗相关妇科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4、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夫妻双方和睦相处,和谐性生活。 5、慎用含雌激素高的美容护肤养颜之品。 6、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二、精神调理 提高素养,豁达开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如紧张、忧郁、恼怒、悲伤等。另外需要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三、饮食调理 1、饮食宜忌 宜:进食足量(不宜过量)的维持激素代谢、有利于乳腺组织康复的食品,如肉、鱼、蛋、乳品,以及玉米、大豆(适量进食豆制品不需要担心)等;常食新鲜水果,如苹果、柑桔、梨子、西红柿、葡萄等;常食新鲜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芥菜、菠菜等;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和润肠食品,如茭白、竹笋、芹菜、蜂蜜等。 忌: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控制糖类的摄入量。含激素高的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食物、烟、酒对本病均有影响,均应慎用。()内为姚远医生标注。
几乎所有乳腺疾病的发病都和内分泌状况有密切联系。内分泌是什么?就是激素。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二三十年前,乳腺疾病包括乳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今天?事实上,20年之前,全中国开设乳腺专科的医院凤毛麟角,因为病人少(过去中国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很低的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也远低于日本);然而今天,乳腺科已成为最“热门”的专科之一,因为病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深思的一个变化。答案是什么?难道是今天咱们国人的基因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对乳腺疾病“易感”?当然不是。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正是30年间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迁对于女性内分泌状况的严重影响所致。而内分泌因素正是各种乳腺疾病发病最为重要和核心的病因。一、饮食1、激素食品。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却又无可奈何的问题。各种“激素肉”、“激素奶”、“激素草莓”、“催熟瓜果”等等等等。人体摄入了过多外源性激素,必然会对于内分泌稳态造成破坏,进而引发疾病。大家购买食物的时候,还是要多留意些的。2、饮食结构问题。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雌激素等性激素其实是类固醇激素,它们在我们体内合成的原材料正是:胆固醇。也就是说,胆固醇不仅仅是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同时也是影响到内分泌状态的重要因素。我们今天油脂的摄入量实在太高了,结果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地上升了——不上升才怪。3、饮酒。近年门诊发现,现在饮酒的女性比例是在上升的。我看到过相关医学统计报告:长期饮酒的女性发生乳腺疾病的可能性是较不饮酒的高出45%以上。这个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原因很简单,激素的灭活是肝脏来完成的,你的肝脏整天都在加班加点地处理酒精了,必然会影响到对激素的处理啊。前面1,2点说到了,激素本来就过多,如果再不能良好的0进行灭活以保持平衡,那么内分泌状态肯定是要出问题的。4、农药残留问题。这个影响还是很严重的。原因跟第3点一样,农药本来就是“毒素”,人体摄入后需要对其“解毒”,还是肝脏来完成。肝脏已经很忙了,这下又要加班了......总结一下:1、2两点为激素的“入”,3、4两点则为激素的“出”。只有“入出平衡”才是正常、健康的。但现实中,太多的影响因素都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纠正的,因为它很重要。二、休息熬夜或作息不规律对于女性内分泌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过去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电视节目也很少,甚至很多地方还经常停电,大部分人家晚上九点多钟就去见周公了,作息是很好的。现在年轻女性的乳腺增生症非常多见,而且部分还比较严重,追问病史,几乎都存在着突出的作息问题。另外,这点不要跟男性比,男性抽烟喝酒熬夜打牌也很少生病,一个女性若如此,必然会对内分泌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相关问题(后果)。三、情绪这点尤其重要。中医认为,乳腺疾病是由“肝气郁结”、“肝郁气滞”等引起。西医认为,情绪波动对于内分泌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影响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这种不良影响日积月累,后果便不容忽视了。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比过去大很多,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这点医生也同样深有体会。尽量去改善吧!四、其它1、部分含有激素的化妆品。化妆品是女性的必需品,但要有安全意识。从前几年的SK-II激素超标到前几天屈臣氏的“激素面膜”,此类消息时有耳闻。这方面我是外行,在此只是提出医生角度的担心。2、混乱的保健品市场。在门诊,经常会有患者拿出些保健品咨询能不能服用,有没有用处。说实话,保健品我也是外行,但是部分保健品的宣传跟我们医学最基本的常识是明显违背的。比如“胶原蛋白”,我一直都搞不明白,这么大分子的东西是如何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细胞壁上的载体学过魔法吗?真神奇。。。。。。诊疗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恰恰是最基本的预防工作。不作预防,疾病会反复发生,没完没了,医生终日忙于处理病情、后果,倒不如挤出些时间从源头着手,告诉患者病因是什么,如何去防控。本人文章均为原创,目的仍是为了帮助患者正确深入地认知乳腺疾病。供大家参考。本文系姚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科实际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却几乎也是存在最多误区的疾病,或过度恐慌,或过度忽视。如何正确认识乳腺增生症的相关要点,是必要且重要的。在今天,网络上各种虚假医学信息滥竽充数,各种广告软文充斥各类媒体,很多患者深受其害!而我在门诊工作中,常常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反复地去纠正患者的各种误区,虽辛苦然不敢懈怠。这里,我总结了最为关键的几点,供大家了解。1,增生症中的“症”字。简单地说,“增生”本身是生理现象的一种,不是疾病;但“过度的增生”便是“病症”了。女性雌孕激素比例失衡,会使经前期的乳腺结构“增生过度”,经后又不能够“复旧(回复)完全”,累积加重,便会导致乳腺结构紊乱——即乳腺增生症。所以,大家记住一点即可:“过度”即“症”。2,增生症不是疼痛而是“结构紊乱”。没有哪种疾病是单纯的疼痛问题,不能因为绝大多数患者是因为疼痛就诊的就把消除疼痛当作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我在门诊经常会听到,很多病人说某某医院跟她讲疼痛厉害就吃药,不疼了病情就“好了”的话语,很担心患者会一直这样错误认识下去,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向病人解释、纠正。苦,也闷!过于专业性的知识就不多讲了,大家牢记下面几点即可。(1)疼痛本身没有风险,不会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危害;(2)疼痛严重程度不能准确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3)结构紊乱是乳腺本身的腺体结构有了不应该有的变化——这才是导致一系列风险的基础。(4)结构变化严重,病情即较重——即使此时疼痛不明显。事实上,重度的增生症疼痛恰恰是减轻甚至消失的。结构变化轻微,病情即较轻——即使此时疼痛甚突出。门诊中,部分患者即是此种情况,调整作息情绪后,常自行缓解。3,增生症需要根据不同程度不同境况区分对待。这里必须重申一个基本观点,没有哪种病是“无所谓”或者“不用问”的!(1)任何疾病都应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甚至病因不同而区别对待,轻微者如何,严重者又如何?风险低者如何,风险高者又如何?对日常生活影响轻微者如何,严重干扰日常生活者又如何?病因轻微者如何,病因突出者又如何?年幼者如何,年长者又如何?三句话处理一个病人,我是没这个水平的。。。。。。(2)较重的增生症有风险。内容太多,这里主要讲两点.一是重度的增生意味着腺体结构紊乱的程度严重,存在演变出其它一系列病理改变的风险。二是增生症和乳腺肿瘤包括乳腺癌具有病因同源性,增生症程度严重意味着病因方面是突出和严重的,那么在相同的病因促使下,乳腺肿瘤包括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自然也会相对较高。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学。4,防治结合!防治结合!防治结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治疗。不多讲,遵嘱治疗即可。这里强调一点,增生症的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3个月。(2)预防。没有病因哪来的疾病?又不是买彩票和捡钱包。。。我经常给患者拿拔河作比喻,病因和医疗手段在病情的两端,一头使病情加重,另一头使病情减轻,想好得顺利和彻底,那就先把病因那头“斩断”啊!如何预防?其实特别简单,想一想,为什么二三十年前,乳腺疾病的发病率远比今天低很多,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基因变了?都变得“易感”了?当然不是。——原因就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休息、情绪、饮食等。这些对于女性的内分泌都会产生影响,且往往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影响。这些方面对于患者来说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今后有时间会单独写点东西供大家参考。其实,关于乳腺增生症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只是把实际诊疗工作中个人感觉最关键的几点大致的罗列了一下,目的还是尽量让大家能对此疾病有个正确的认知。最后:“少百度,多读书”!~此内容为笔者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本文系姚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