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科普作家、华大基因CEO尹烨 人类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在17世纪下半叶,因为显微镜出现了。但之后200年,没人认为微生物是传染病的原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某国或某地不做检测,就没“感染”。 人类第一次看见未知的生物,就会大惊小怪,就想把微生物全部 “干掉”,“汉贼不两立”,这就会导致“用力过猛”。直到“伤寒玛丽”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超级传播者”,玛丽携带有伤寒杆菌,却没有任何症状,她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1例伤寒,其中至少3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 随着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越来越深,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有无症状感染的现象。所以,无症状感染出现在新冠病毒身上并不意外。正如玛丽无症状感染者的身份被确认,得益于当时显微镜的发明以及粪便培养技术一样,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核酸检测技术提升以及检测覆盖面的扩大。 对于无症状感染,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必恐慌。如果一个感染者没有呼吸道症状,传播途径就是剩下飞沫传播,传播的可能性会相对减少。我们只要能及时检测和发现,并严格按照目前的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传染。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个人身上都会携带无数病毒,烈性病原也可以带菌生存很多年,比如“伤寒玛丽”。在生命科学中,唯一的不例外就是例外,如果符合传染条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染艾滋病,但就是有人永远不得艾滋病,她是“艾滋病玛丽”。 总的来说,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第一次从分子和基因的层面学习和认知病毒。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冠病毒有特点但绝不特殊。我们只是用了新技术,看清了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现象,但人类对新冠病毒仍然有很多未知。无症状感染者的广泛存在,意味着新冠病毒会长期与人类共存。 人类应如何调整与病毒、与自然界的关系? 病毒存在于这个星球已经有数十亿年了,我们人类,也就是智人,往多了说,统治地球也就1万年。你能说你是地球的主人,而病毒不是?从智人出现那天起,病毒就与我们相生相伴。 从病毒的角度来说,它们感染宿主的首要目标不是用强致病性或致死率杀死宿主,而是和宿主共存。目前来看,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周期性、季节性、社区性传播。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考虑如何大范围内和病毒共存。同时,人类也别再轻易去干扰其他物种的栖息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在过去的17年里,人类已经被冠状病毒绊倒3次了,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2019年底的COVID-19,而人类毫无办法。大家一直都盼着,是不是气温一升高,它就退了?但现在温度已经很高了,前段时间大家表扬的新加坡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新冠病毒在告诉我们,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认知生物,去认知生命科学,人类需要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主人保有敬畏之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杨锡强 以往的SARS、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什么有的人患病后很重而有的人表现很轻,且听儿童免疫学权威专家杨锡强教授如何从免疫学的角度给大家解惑。 年年的流行性感冒,儿童手足口病,2003年的非典肺炎,当下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影响我们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奋起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尽力阻断传染源、加强自身保护、严密监测病毒、积极研制疫苗、适宜的治疗和管理病人。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抗击瘟疫的战争。 不论是非典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病情总是有轻有重。多数病人表现为轻症,更有无数感染了病毒的人没有症状,叫做“隐性感染”,只有少数表现为重症,极少数死亡。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病死率不同,手足口病的病死率为2-3/万,非典肺炎为11%,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至今的资料显示为2%左右,从现有的信息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非典肺炎比较,临床表现不同点是潜伏期较长,传播力强,总体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目前的资料也显示儿童可以发病,但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无重症病儿。 什么是感染性疾病: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人体的免疫细胞立刻认识到入侵者,并且全力以赴消灭入侵者。在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是人体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在不遗余力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不时的产生炎症因子,直接或间接破坏和损伤人体的细胞和组织,发生临床疾病的症状,比如发热,无力,咳嗽,喘气,腹泻,腹胀,肝、肾、脑功能不全等。这种炎症反应程度决定了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炎症反应达到一定严重度,就是重症病人,如果炎症反应极其严重,死亡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高。反之,如果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产生的炎症性细胞因子适可而止,即消灭了病原体,又不至于引起发热等临床表现,这就是隐性感染。原则上讲,经过一次感染后,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有症状的病人,只要能活下来,就能够产生对这种感染原的抵抗力,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避免再次被这种病原体再感染。从这个角度看,一次隐性感染就是犹如接种疫苗的效果。不同的是,隐性感染因无症状,又是病原体携带者,容易促使感染原的播撒。 哪些因素影响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最终的结果:如上所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和人体(特别是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临床表现。因此,疾病严重程度应当取决于病原体和人体(特别是免疫细胞)两个因素。 1.病原体的毒力 所谓毒力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细胞、规避人体免疫细胞的能力。其目的是使病原体能够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和繁殖。遗憾的是病原体并不能完全如愿以偿,它的一些成分总会被免疫细胞发现,随即对它进行攻击,直至被消灭。这一方面打破了病原体在人体内长期生存的梦想,也造成人体免疫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引起的形形色色的临床症状。这也形成了除以上两种病原体毒力之外的第三种毒力,而且是最为致病和致死的毒力。病原体并不会就此罢休,在一次严重流行平息之后,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修改那些能被人体免疫细胞发现,并释放炎症因子的成分,成为变异的新型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就是2003非典肺炎病毒变异而成。变异后的病毒比原来的毒性弱,潜伏期长,传播力强,临床症状较轻。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病毒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和繁殖。 2.人体的反应 主要是免疫细胞的反应。上面已谈到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第一时间发现入侵的病原体,发起攻击,消灭病原体,同时把病原体的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进一步加强杀灭病原体的能力。更为奇妙的是淋巴细胞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以便阻止同一病原体的再次感染。遗憾的是,巨噬细胞在受到病原体的“第三毒力”的刺激后产生大量炎症因子,不分敌我,损伤自身细胞和器官,发生临床症状,严重到危及生命。因此,在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疾病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的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功能状态。免疫细胞无能:病原体不被发现和清除,形成感染播撒和慢性感染;免疫细胞反应过分强烈:发生剧烈炎症反应,出现严重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免疫细胞反应适中:能够清除病原体,又不引起剧烈的严重炎症反应,出现隐性感染,也可表现为轻-中度疾病症状,一般在一周内痊愈。后一种情况是最佳的免疫反应,称为免疫适宜(Immune Fitness) 。有人推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病例较少,病情较轻的原因可能是成年人和老人的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经受了太多不良刺激,处极度紧张状态,一旦遇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反应异常激烈所致。 为了进一步讲述巨噬细胞、病原体相互作用和免疫适宜,下面举一个接近日常生活的例子:一天几位陌生人来到家里,主人和来者接下来的接触谈话明白了对方来意不善。主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对付这几位陌生人,其后果将会迥然不同。 第一种处理办法:主人大怒,双方大打出手,结果是双方遍体鳞伤外,主人的家具电器毁于一旦,近乎家破人亡。(相当于过度的免疫反应)。 第二种处理办法:主人发现来者不善,不露声色,请来者饮茶,谈笑风生,对来者提出的苛刻要求避而不答,声称隔日再谈,送客出门,安全无恙(相当于免疫适宜)。隔日陌生人再次上门,主人从猫眼证实是前日的来者,拒不开门,不予见面(相当于免疫记忆)。 3. 影响免疫适宜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免疫适宜的形成,总体而言分为先天性(基因)和后天性(生后环境因素)。 (1) 基因:免疫适宜是在基因为基础表现出来的,基因异常是免疫失调基本原因。已知一些容易出现炎症的人群有单基因突变或基因多态性。比如自身炎症性疾病等。一些人群一旦遇到刺激,如感染时容易发生发热,咳嗽等表现,也推测与基因有关。 (2) 生后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基因功能表达,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分娩方式,住房条件,营养,肠道微生态和感染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免疫适宜的效果。其中营养,肠道益生元和益生菌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调节免疫反应的方法。调控免疫细胞的关键时期是从受精卵到生后2年这个时间窗(1000天)。尤如我们培养小孩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优秀的素质和品位,才能有终身素养的优秀。已有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生命早期营养可以促进免疫适宜的形成。 当下正在奋力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胜病疫的战斗。我们也期待继续加强生命早期营养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达到免疫适宜,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病毒传染 国家儿童临床医学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 王晓刚 大多数健康人对普通病毒有相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对新型冠状病毒(nCoV)缺乏特异性免疫。在nCoV疫情发展过程中,感染者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表现: 1、无症状,自我隔离; 2、大多数有症状,应急医院治疗痊愈; 3、极少数危重症,生命危险,应急医院救护。有研究认为nCoV致病性与病毒载量及人体免疫应荅相关。nCoⅤ肺炎免疫检测I型干扰素介导的炎症因子风暴可能导致发生肺部嗜血损伤,而很多人没有,覌察发现恰恰发生在一般认为低免疫反应状态老人之上,这种免疫应答差异其实是某些免疫反应失衡状态。 大量研究表明,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一、饮食:每天需要摄入动物性食物和五类植物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粗粮和坚果。合理的膳食达配:主食:粗粮(1:4),荤:素(1:3),蔬菜:水果(2:1)。研究发现,植物性食物中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纤维素,更重要地是各种动植物物蛋白和植物营养素参与体内各系统功能代谢,合成免疫球蛋白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是机体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二、饮水:每天1500毫升(儿童1000毫升)的饮水量可以保持并提高机体基础代谢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保证各系统正常功能状态。避免过度饮茶、咖啡、酒精等,多饮富含维生素的果汁,保证睡眠,降低焦虑,保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 三、运动:每天尽量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最好在户外、阳光下、人少的环境中。室内小场地可行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增加血液循环和神经肌肉功能,提高机体基础代谢和废物清除,可以动员体内的免疫潜力,提高抗病能力。阳光照晒皮肤30分钟,不仅可灭活病毒,而且提高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有重要的抗感染能力。 四、睡眠:人体在睡眠期间,合成代谢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性激素)的潜力增加,分解代谢激素会减少,肌肉的营养物质增加,帮助消除疲劳。如果夜间熬夜工作或娱乐看手机、电视、电脑,睡眠不足6∽8小时,人体不能及时解除疲劳,会导致免疫失衡。而运动和适当的阳光照晒,可以提高大脑γ-氨基丁酸、褪黑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 可以促进我们进入平静和安宁的睡眠状态和舒缓神经压力,从而保证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五、心理: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可以提高个人的免疫力和群体的抗病能力。传染病疫情常引起广泛的社会压力和焦虑恐惧情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度恐惧、担忧、释然、感动夹杂会增加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大幅降低人的免疫能力,增加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和疫情的发展。因此,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认识和防护nCoV,同时社会(国家、城市、社区、家庭)应积极地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氛围,齐心协力,战胜疫病。 六、关爱特殊群体: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和肿瘤等)、高龄老人往往伴有免疫功能下降,而低龄儿童免疫功能尚未成熟,都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调节或提高免疫力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此外,弱势群体往往缺乏足够的预防知识和保护措施,在防控体系中普及科学知识和辅助增强防护能力可大大减少其感染率和病死率。 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疫病无情,人间有爱!只有相信科学,相信国家,相互关爱,才能最终战胜疫情。
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持续性及间歇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或者轻型的粒细胞减少,轻度及重度粒细胞减少。除了粒细胞受影响外,还可累及胰腺、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肌肉及皮肤等。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致命的化脓性感染,急性口腔炎及慢性的牙周疾病,任何一次感染即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感染的风险往往与粒细胞的数量呈反比,当粒细胞数量低于0.2 G/l时,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粒细胞减少/缺乏诊断非常容易,关键是找到病因,鉴别其为后天性的还是先天获得的(最常见为病毒感染后粒细胞减少症及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除了种族性粒细胞减少症,所以其他种类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均非常罕见,多数为单基因遗传病,可以是X连锁,也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阴性遗传。 ELANE基因突变占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约一半,有的患者表现为严重、持续的粒细胞减少及反复的感染,而有的仅表现为轻度的间歇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可以伴随多脏器功能障碍,Shwachman-Diamond 综合征 (胰腺功能障碍) 肝糖原累积症 Ib,目前为止,已有18种基因证实与粒细胞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