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度肥胖的人来说,减重手术是唯一能够减重并且能长期维持的方法,减重手术是指通过腹腔镜在胃肠上动手术,在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目前开展的手术主要有: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胃折叠术,袖状胃切除术加空肠旁路术,袖状胃切除加十二指肠旁路,以及各式修正手术。许多BMI超过35的甚至已经糖尿病,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睡眠呼吸暂停,窒息等等还在节食运动减肥,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肥胖朋友接受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症,同时治疗糖尿病,多囊卵巢不孕症等等,但是有许多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会有许多的误区,有许多想法,劝阻甚至反对子女接受减重手术,视减重手术如洪水猛兽,有许多的言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是多么的无根据,甚至伪科学。一,你吃的不多,减肥手术对你没有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想法,有许多的肥胖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亲友说:你平时吃的还没有我多,你吃的不多,手术不就是让你吃的少吗,所以不要做手术。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发胖?2,手术就是少吃。吃的不多照样会发胖,在肥胖刚发生的时候,应该说大多数都有摄食过多的问题,在长期的摄食过多的情况下,每天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量,就会逐渐积累储存脂肪。当你已经是肥胖,特别是重度肥胖的时候,你吃的东西的绝对量可能确实没有周围的人量大,但是吃饭的多少还是要看相对量,就是要看你的消耗量特别是你的基础代谢量,相对你的低水平的基础代谢率大多数的额胖子的基础代谢率都是很低的。吃东西的多少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他人比,基因不同,决定你的肥胖的可能性不同,在摄入相同的热量后结果相差很大。手术是否就是让你少吃?减重手术之后确实会吃的少,不管是胃折叠手术,早期的胃束带手术,以及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等等都缩小胃,让你一吃就饱。但是你看到的是表面现象,你在手术前能吃30个水饺,手术以后你可能只能吃5个水饺,就饱了,确实是减少了。如果说你减重手术以后还能吃30,50个水饺,那么这个手术肯定是有问题,肯定会反弹的。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你之所以能减重主要还在于胃肠道激素的改变,比如切除胃底后的饥饿素分泌减少,使你的饱腹感来的快早。你的肠道吸收减少,你的GLP1,GYY等激素发生改变,肠道菌群的改变,胆汁酸的改变,这一系列的改变才是你减重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能维持正常体重的原因。你吃的不多只是相对的,对于你自己还是多的,几乎是肯定的。减重手术看到的吃的少只是表象。二,减重手术之后不能吃,还不饿死?有肥胖患者的亲友看到减重手术以后的人每天都在减重,而进食很少,于是问题从对减重效果的怀疑又转到对体重的担心,这样一直减下去人不就减没有了吗?你们让她吃的这么少岂不会营养不良?减重手术后在开始会减的较多,有的在第一周每天一公斤的体重下降,也就是在第一个月减几十斤的大有人在,减重的多少,主要根据术前体重以及手术方式不同决定的,大体重人的所减少的体重绝对值肯定比小体重的大,随后减少体重会逐渐缓慢,中间还会有平台期,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中心有术后微信群,可以分享体会。大多数的减重手术会在术后1年左右体重稳定,而不会一直下降,目前在临床上这么多的减重手术只要手术规范是不会比正常人瘦,不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的,而且术后会根据你的手术方式要求你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粉的摄入,就是按时补充。大多数按要求去做的是不会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的。减重手术以后的朋友是不会BMI<18,即消瘦的,大多数人是在超重和轻度肥胖范围内,主要看你的原始体重以及手术方式的不同,但是术后需要你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你自己摒弃不良饮食习惯,这样你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重,而医生的减重手术主要的目标是治疗疾病,而不是让每个人都枯瘦如柴,所以你父母的担心是无谓的。三,我孩子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肥胖有许多父母很严肃的说自己的孩子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肥胖,要去吃中药,要去看妇科,这些没错,你可以给你子女去看中医,看内分泌科医生,看生殖医师,甚至去找偏方治疗内分泌紊乱,喝药治疗月经紊乱。但是你造吗?内分泌紊乱绝大多数是肥胖引起的而不是内分泌紊乱引起肥胖。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不是说只有肥胖,而是指由于摄入饮食和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的,说白了就是肥胖,病理性肥胖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肥胖,比如肾上腺肿瘤,垂体肿瘤,甲状腺疾病,胰腺疾病甚至有一些药物(抗抑郁,妇科药物,激素类)等会引起肥胖称为病理原因导致的病理性肥胖,在肥胖人口中单纯性肥胖占95%左右,而因为疾病导致的肥胖只占不足5%。 肥胖会导致许多的内分泌紊乱:最常见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症,月经不调,不孕,睡眠呼吸暂停,窒息,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等,减重手术减重后这些疾病都会完全治愈或者缓解。而且内分泌导致的肥胖一般是超重或者轻度肥胖,而不会达到重度肥胖,比如你都200多斤了,当然会有一系列的内分泌紊乱了,那些疾病引起的肥胖大多数都以水肿为主,或者有典型的水牛背满月脸等。临床医生只要简单检查就能排除病理状态,所以几乎正常生活的胖子都会列入单纯性肥胖。是手术治疗的对象。四,我孩子是小时候用激素变胖的有许多的胖子的父母会说我孩子是小时候用激素造成的肥胖,不是吃的,减重手术有用嘛?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烧生病,在一生中几乎都会摄入激素类药物,但是激素类药物一般是不会引起肥胖的,长期使用大剂量的皮质激素,可以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表现为向心型肥胖、月面容、多毛、无力、低血钾、水肿、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上称之为库欣综合征。这些症状可以不做特殊治疗,停药后一般会自行逐渐消退,数月或较长时间后可恢复正常。很多哮喘药、避孕药和皮肤外用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激素。不少人对激素的第一印象就是副作用大,一听到药里有激素就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放弃正常治疗。这种误解让激素背了不少“黑锅”,因此如果你肥胖不是那种水牛背满月脸,不是终身在用所谓的激素药,就不要再赖药物的副作用。不要赖激素药物,不要再赖小时候怎么怎么了,神马紫癜,神马哮喘,其实那个孩子小时候没有生过病?重度肥胖几乎99%都是因为摄入多日积月累消耗少,造成的。减重手术对你是有效的,不要再找理由推诿逃避了!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想给你肥胖的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五,你们减重手术要是这么有效为神马还有这么多胖子?减重手术在全世界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近15年了,减重手术以其减重效果好,稳定,治疗伴发疾病效果优于药物,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今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内分泌糖尿病的学术组织都能接受手术治疗重度肥胖和糖尿病等,而减重手术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应该说目前的病例数还没有到一个惊人的程度,但是增长迅猛,从9000多万的肥胖人群来看需要更多的外科医生从事减重手术,需要更多的医院开展减重手术。但是技术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宣传教育不够,真理往往少数人手里,科学常常是以不可爱的甚至可憎的面目出现,和我们的习惯和日常认识是相悖的。目前减重手术建议到公有大医院成熟的中心更安全,效果也会更好一些。相信减重手术会让越来越多的肥胖朋友获得新生,有人说这个手术50年以后效果怎样?我只能说目前的研究结果证明减重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安全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如果你想等看到50年以后的效果,那就等50年吧。减重手术不是割肉,更不是躺着就能减下来的,减重手术是重新做人的机会,只要能按要求做几乎都会减的很理想,而且很安全,不看广告,看效果。其实你身边你的微信微博朋友圈里可以看到有许多的朋友减重手术,你要做的其实就是你是否下决心改变自己,是否能够足够决心让自己幸福,记住一句话:早做早幸福!咨询电话:025-68302120本文系梁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减重手术成为重度肥胖患者的首选方法,无论是胃旁路还是袖状胃切除术等等各种手术都会让肥胖患者达到减重降糖,治疗肥胖并发症的目的,但是如何才能让减肥的效果持续,让最佳的减重降糖治疗效果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受益呢?胃旁路手术可以让肥胖患者多余体重减少率达到70%左右,袖状胃切除也可以使患者多余体重减少率达到60%以上,但是随着手术例数的大幅度增长,随着随访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发现在术后的肥胖患者中出现少部分减重效果不达标,甚至极少术后患者出现体重及血糖反弹的情况。 那么那些因素会导致你减重效果不好甚至反弹呢?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的数据来看,作为减重降糖手术的患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确切明白减重手术不是割肉,更不是做完了就必然会瘦到正常 作为医学不能矫枉过正,减重手术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术式,减重效果也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是效果与安全性以及风险是平衡的,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但是无论什么手术做完以后都可以吃胖,避免的前提就是要按照医院减重管理师的要求去做。如果减重手术做过了无论怎么多吃都不会胖,那势必会出现许多人营养不良,因此,要记住减重术后会逐渐减重,按要求去做,按饮食的步骤逐渐适应,随时咨询,保持联系,幸福健康就在面前。2,要从心底想改变人生,要主动改变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肥胖人群进食量偏大偏多,即使绝对量不大,和自己的消耗相比也是相对多的,但是在减重手术以后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早吃多吃吃硬,无论是在早期流质阶段还是术后1年经常出现呕吐,吐血甚至梗阻现象,这些都是吃的过快过多过硬造成的。术后不要总是挑战个案管理师的食谱,你说流质那我就试试蒸鸡蛋,你说需要蛋白粉那我就试试肉末,甚至有人把整鸡粉碎了喝下去,吐了再吃吐了再吃。其实挑战饮食的要求无非:1,你胜利了,能吃了,那你的减重效果肯定不好;2,你输了,出现呕吐,吐血,甚至撑破,漏等严重的并发症,那不仅减重效果不好,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不按要求去做,千万不要说手术没有效果,先看看你的碗再抱怨,先看看你是从内心深处想减肥吗?你是真的想改变你的人生吗?如果手术以后还想和以前一样能吃,那你何必手术呢?道理多么简单。 3,不要担心你过瘦,这不是自己吃多的理由 一些人术后一个月减少了几十斤后就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一直瘦,会不会枯瘦如柴,营养不良,可以告诉你:不会,你只需要按照饮食要求按部就班进行,你的营养会很均衡,你的健康是肯定的,是有保证的,你乱吃,你总是数着日子能吃什么,期盼的不是自己的改变,而是期盼着哪天能吃什么,那你的减重效果就不好,反弹的几率就会高。4,要记得按期复查,来看医生和个案管理师次数越多减重效果越好 很多的研究表明减重术后随访的次数越多,减重的效果越好,一年如果能做到按时随访5次以上减重的效果可以达到完全正常,因为随访往往说明你自身对你自己的重视,最主要的通过随访减重管理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多学科专家能够为你制定最佳方案,对饮食和维生素补充提出最佳的指导。而那些从来不来看医生的常常会出现贫血,体重反弹,脱发,骨质疏松等等情况,随访的次数越多你的效果越好,这是科学。 5,要记得,防止术后突然改变生活规律,不运动不工作和卧床会导致复胖 有一些减重术后的朋友本来减的很好,体重已经达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突然不工作,呆在家里,或者各种受伤,各种疾病,甚至卧床休息,这种情况常常导致体重反弹。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即使手术以后体重达到正常,血糖正常,呼吸改善等等情况,并不能说明你真的就完全和瘦子一样,你必须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调定点在新的低水平达到平衡,是不是很复杂,简单说就是要保持运动工作的消耗,正常规律的三餐,才能避免复胖。 6,要记得,正确处理术后不适,不要用食物安慰自己。术后会出现一些症状,对于手术后的各种改变要有准备,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会详细解释各种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表现,如果出现心慌,眩晕要注意是否有低血糖,倾倒综合症,低血压等,出现反酸,苦水,要注意是否有反流,是否是吃的东西不对造成的,术后出现腹泻,几乎都是饮食不当造成的,什么坚果,干货,甚至陈皮,冰棒,冰水,什么吃西瓜误吞西瓜子,一走神糖果咽下导致痉挛梗阻,甚至出血,撑坏吻合口等。遇到不愉快或者高兴的事,不要以食物对自己奖励,可以买衣服,可以文化消费,可以健身,要知道你去吃那就是罪恶的。会复胖的。 总之许多原因会导致你的肥胖或者减肥效果不好,要想好,就要严要求去做,听从减重管理师的教育,记得,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你好,按期复查会更健康。本文系梁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胆结石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还可引发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疾病甚至胆囊癌变,因此,对于胆结石要尽早治疗。治疗胆囊结石,手术切除最可靠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方法有胆囊切除术,其他方法还有保胆取石术、口服药物溶石、碎石治疗4种。其中,口服药物溶石和体外超声波碎石排石因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已经被淘汰,手术成为治疗胆结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微创保胆取石术和胆囊摘除术随即产生。在1990年左右,国内外曾进行过一轮保胆取石的治疗热潮,但因为保胆取石术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术后结石复发率过高。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疗效确切、创伤小而成为国内外胆囊结石的金标准,目前各大医院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做为治疗首选。患者误区: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会长结石!大错特错!胆总管结石99%是继发的,由胆囊或肝内掉下来,胆总管自己长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概率不到1%。经常有患者跟我说某某邻居胆囊切除术后1-2年胆总管长结石了。其实这胆总管结石很可能是当时胆囊切除时就已经有了,只是我们胆囊切除术前准备时,根据B超胆总管直径不粗,肝功能正常,没有黄疸胰腺炎病史这几点就认为胆总管无结石,这样漏诊胆总管结石的几率约1%,如果想进一步降低胆总管结石漏诊率,可以选择MRCP或术中胆道造影,但是,这样一来99%的患者就白做了这些检查,从医疗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是很不科学的,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即使做了胆道造影,胆总管结石漏诊率也仅仅从1%降到0.1%,不能完全避免漏诊。保留病态胆囊意义不大各位病友必须牢记:胆囊因为有病才长结石,而不是长了结石才有病,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取石而保留有病的胆囊没意义。胆囊切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微。因为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胆囊只是起储存和浓缩功能,切除胆囊后原来胆汁分泌量没有明显变化。有观点认为,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胆道功能障碍、术后肠梗阻(保胆手术也会)、结肠癌(更多学术机构证明:切除胆囊不增加结肠癌发病机会,我将单写一篇文章来讲解)、术后腹泻、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这是胃本身的阀门有缺陷,与切除胆囊没关系)等缺点。但在临床中发现,除了术后进食高脂饮食后有不到5%的患者容易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外,其余表现很罕见,而且一般经过1年后,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消失,我在临床上看到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不多,倒是更多的病人由于过度忌口而引起便秘。保留胆囊术后结石易复发若是胆囊已被切除,不可能再有胆囊结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保胆后2年的结石复发率,国内外报道均在40%~80%之间,5年后复发率几乎是100%,多数患者会被迫进行第2次手术,而第2次手术会因为第一次手术后发生粘连而增加难度和危险性。由此可见,胆囊患者坚持选择保胆手术,是没有多大必要的。若患者执意保留胆囊,应符合以下4个条件,否则结石复发率很高:1.症状轻微或没有明显症状;2.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无明显增厚,胆囊收缩功能正常;3.口服法胆囊造影胆囊显影良好,且胆囊收缩功能正常;4.结石为单发。术后恢复注意胆囊切除后,由于胆道的生理完整性和功能协调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患者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继续保持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
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为了更好为广大的肥胖和糖尿病朋友服务,更好的接受咨询与预约服务,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宣传办的帮助下,创建微信平台,你可以关注或者推荐给其他朋友,扫描即可。咨询电话:025-68302120.
肥胖和 2 型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严重问题,两种疾病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因果。手术治疗是使重度肥胖症病人获得长期且稳定疗效的唯一方法。虽然在中国减重代谢手术还没有收到所有的内科医生的接受,但是已经成为内分泌代谢病医生关注的焦点,而且在近年来中国的手术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病例数稳步增长,它的减重效果和降糖效果已经远远优于内科的药物治疗。 随着临床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减重手术不仅能减轻体重,同时可改善甚至治愈肥胖症相关的多种代谢性疾病,比如睡眠呼吸综合症(打鼾,憋气),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高尿酸,高血压,尤其是 2 型糖尿病的效果尤佳。手术治疗肥胖和 2 型糖尿病应用于临床过程中,其适应证也在不断被修订。 在中国随着最近10余年来的手术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开展,对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了自己的经验。 在国际上最早的官方的共识单位是NIH,在1991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公布了第一个减重手术共识 ,限定了肥胖病人接受手术治疗的条件为:体重指数(BMI)>40 或 35~ 40 同时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包括糖尿病)且能耐受手术。这一共识在规范临床手术适应证、评判手术治疗效果及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共识以 BMI 作为是否手术治疗的标准,并限制手术治疗仅能用于重度肥胖病人。 当然对于肥胖症的外科手术适应证,欧美和亚太地区均以 BMI 为主要参考指标,但具体标准不同。欧美地区的手术指征为 BMI≥40 或≥35 且出现一些与肥胖相关的伴发病;而亚太地区比较接受的手术指征为 BMI≥37 或≥32 且出现一些与肥胖相关的伴发病。亚太地区极重度肥胖的人群较欧美少,肥胖类型多为腹型肥胖,在相对较低的 BMI 水平下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即可发生。因此,WHO亚太工作组建议亚太地区采用的超重与肥胖标准分别为 BMI≥23 和≥25,但中国卫生部在2003年公布中国的肥胖标准是BMI>28,或者腰围指标:男性>90cm,女性>85cm。对于手术治疗肥胖症, 强调 BMI 在手术指征及疗效判定中的作用是必须的, 从外科手术的角度,如果术后肥胖引起的伴发病已缓解或消失,即使病人仍有体重超重或轻度肥胖,治疗目的已经达到。当然,如体重也降至正常范围则手术疗效更明显,患者满意度更高。2007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多个学组联合制定的《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 (2007)》,该指南提出由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变化是判断减重手术疗效的标准,体重下降不是主要或惟一判断标准,体重下降仅作为中长期的辅助参考。明确规范了手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证:(1) 确认出现与单纯脂肪过剩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如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且预测减重可以有效治疗。(2) 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血脂紊乱,即三酰甘油 (TG)≥1.7 mmol/L.和 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h):男性<0.9 mmol/L,女性 <1.0 mmol/L。(3) 连续 5 年以上稳定或稳定增加的体重,BMI≥32(应指病人正常情况下有确认记录的体重及当时的身高所计算的系数,而如怀孕后 2 年内等特殊情况不应作为挑选依据)。(4) 年龄为 16~ 65 岁。对于 >65 岁者,由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顽固且复杂,应根据术前各项检查权衡手术利弊,再决定手术与否;<16 岁的青少年病人须综合考虑肥胖程度、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否有家族遗传性肥胖病史及本人意愿。(5) 经非手术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6) 无酒精或药物依赖,无严重的精神、智力障碍。(7) 病人了解减重手术术式,理解和接受手术潜在的并发症发生风险,理解术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并有承受能力,能积极配合术后随访。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减重手术治疗代谢紊乱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对血糖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甚至可以治愈伴发的 2 型糖尿病。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减重手术不仅对重度肥胖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非肥胖的 2 型糖尿病病人也有相似的效果。因此在2010年内外科医师讨论后达成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专家共识,并且发表相关共识,而且2011年糖尿病分会也首次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提出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观点,《中国糖尿病外科治疗专家指导意见(2010)》认为,2 型糖尿病病人在经历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则均可考虑行减重代谢外科手术治疗。同时,该指导意见也对影响 2 型糖尿病手术治疗效果的糖尿病病程、胰岛细胞功能、年龄等因素做了相应的界定。 由于我国肥胖症病人多属腹型肥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及其它并发疾病的风险更高,当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 时,建议应更加积极地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正常或超重且合并有 2 型糖尿病的病人 (BMI<28),虽然初步数据显示手术治疗在这部分人群也有较好的效果,但仍须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行进一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论证,目前暂不宜推广。< p="">2011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发布的糖尿病指南建议,对 BMI≥35 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糖尿病或相关合并症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者,可以考虑行减重手术治疗。接受了减重手术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应进行长期生活方式咨询及医学监测。该指南与欧美减重手术的适应证基本一致。 同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发布了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的声明,该声明认为选择病人须考虑 BMI,并同时对 BMI 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 BMI≥35(亚洲地区为 32.5)的 2 型糖尿病病人,而对于 BMI 为 30~<35(亚洲地区为 27.5~<32.5)的病人,若经过合适的药物治疗未能达标,尤其是在伴有其他主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声明较 ADA 糖尿病指南有了推进,即对轻度肥胖的 2 型糖尿病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或有其他严重伴发病时也可手术治疗。2011 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及外科学分会联合发布的《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了的规定:(1)BMI≥35、有或无并发症的亚裔 2 型糖尿病病人可考虑行减重或胃肠代谢手术;(2)BMI 为 30~<35 的亚裔 2 型糖尿病病人中,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合并症时,尤其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减重或胃肠代谢手术应是治疗选择之一;(3)BMI 为 28~<30 2="">85 cm、男性腰围 >90cm),且至少额外符合 2 项代谢综合征标准(高 TG、低 HDL-ch、高血压),减重或胃肠代谢手术应也可考虑为治疗选择之一;(4)对于 BMI≥40 或≥35,伴有严重合并症,且年龄≥15 岁、骨骼发育成熟,按 Tanner 发育分级处于 4 或 5 级的青少年,在病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腹腔镜下可调节胃绑带术 (LAGB) 或 Roux-en-Y 胃旁路术 (RYGB) 也可考虑为治疗选择之一;(5) 对于 BMI 为 25~<28 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应在病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手术,严格按研究方案进行,但这些手术的性质应该被视为纯粹只作为伦理委员会事先批准的试验研究的一部分,而不应广泛推广;(6) 年龄<60 岁或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的 2 型糖尿病病人。2014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 (AACE) 提出肥胖诊断和管理的新“框架”,认为肥胖诊断定义应从“以 BMI 为中心”转变为“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对肥胖 2 级病人(BMI≥25,至少存在 1 种重度肥胖相关并发症)可考虑减重手术。新的诊断方法不仅依据 BMI,还参考了体重增加对健康的影响。这突破了单纯以 BMI 为中心的理念,公开提出肥胖相关并发症对健康的影响。可见,代谢紊乱综合征的缓解或消失是治疗肥胖症的最终目标。根据大多数的文献研究表明,影响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1) 胰岛 B 细胞功能越好,效果越好;(2) 病程越短,效果越好;(3) 年龄越轻,效果越好;(4)BMI 越高,效果越好。因此在糖尿病术前的评估比较重要,需要详细评估,并且排除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以及1型糖尿病。 随着临床治疗的深入、手术样本的不断扩大、术后随访年限的延长,减重手术治疗 2 型糖尿病在国内外快速发展,减重手术的适应证在不断的修订。对于 BMI<27.5 的 2 型糖尿病病人,虽然目前的初步数据显示手术治疗在这部分人群也有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及论证,暂不宜推广。对于这部分病人,先选择内科治疗,若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病人不能耐受,且病人强烈要求手术治疗,可在充分告知后,依据临床试验的路径行手术治疗。对于 BMI<24 的病人,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除非患者有其他的手术适应症。相信随着对正常体重的 2 型糖尿病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今后适应证的修订趋势应是针对2 型糖尿病这一疾病,深入研究与手术疗效相关的各重要影响因素,将 2 型糖尿病再进行详细分类,在低体重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现适合手术的患者,提高手术疗效。糖尿病手术的治疗手术适应症只是手术环节的一部分,还要关注手术的安全性,手术的方式的不同,以及术后的管理水平等,避免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目前全球估计共有67100万的肥胖人口,一半以上生活在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埃及,德国,巴基斯坦等,预计到203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20500万,对于重度肥胖的朋友来说几乎都经历了节食减肥和运动减肥的噩梦,几乎所有的内科医生都会对肥胖的患者说控制住嘴,迈开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体重增加是因为摄入的卡路里大于消耗的,要减重就要少吃多运动。 对于肥胖者来说,节食和运动几乎都会减少体重,但是几乎都会无一例外的反弹,那么节食和运动为什么不能减肥成功? 美国的的POKIN医生等研究发现,从1977年至2006年之间,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增加了570卡,如果按照1磅脂肪含3500卡路里计算,如果每人每天多摄入570卡路里,平均每人应该长胖476磅。当然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这样,那这些增加的热量是否由于我们增加运动而导致消耗增加了呢?当然事实是从1997年到2006年,人们的运动量是减少的,所以如果你是按照摄入多少热量再进行多少运动来消耗所谓的热量的话,那么95.4%是失败的。 当你运动工作等以后,身体需要卡路里却得不到的时候,它会选择将新陈代谢放慢,以便减少能量的消耗,而不是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把身体里的脂肪转化成能量。所以少吃只会是我们的身体减少消耗,并不能帮我们减少脂肪。同时,节食时间长了,身体以为饥荒来临,会想方设法累积脂肪,肌肉减少了,基础代谢率就会变慢,所以一旦节食不能坚持下去,哪怕只是吃以前同样的食物,身体也会以为吃多了,多出来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结果就是你比以前更胖了。当一个人从饥荒里回复过来以后,他的身体会想方设法储存更多脂肪,以防备下一次的饥荒。锻炼所消耗的能量往往会被随之增加的卡路里摄入所抵消,每一个人的新陈代谢都有一个调定点,新陈代谢快的人调定点比心沉代谢慢的人低。这个点不取决于卡路里摄入和消耗的多少。体重增加是调定点升高,当我们的新陈代谢的激素发生改变,体重的调定点升高。 所以,减肥不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人的意志力不够,他是有生理原因的,所以要想降低调定点,减轻体重,吃对食物和选择正确的锻炼方法是很重要的, 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几乎都有胰岛素抵抗,也就是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是由胰腺产生的,它决定了身体是储存脂肪还是燃烧脂肪,血液里葡萄糖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增加,用于吸收葡萄糖,细胞内葡萄糖太多了,就会转化为脂肪,而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吃的过多,血中葡萄糖升高很快,胰腺会释放大量的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过多,细胞就不会燃烧脂肪。胰岛素高了,血糖多了,瘦素的作用也受到影响,即使脂肪已经很多了,人的食欲也不会受到影响,而且没有运动的欲望,于是体重的调定点就提高了。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又以米饭,面条,馒头等等为主,这些食物转化成热量的效率很高,会迅速提高血液的葡萄糖含量。当然这些食物的排空也很快,饱腹感持续的时间很短,饥饿感就来的快,又寻找食物来吃。 有些所谓的减肥贴士说:睡觉也会消耗热量,达到减肥目的。当然在我们人体有基础代谢率,即使躺着不动也会有1000多大卡的消耗,运动的时候,特别是跑步机跑步运动肌群是很少的,大多数的肌肉被当作累赘,因此在跑步时,身体会以损失其他肌肉来适应,所以在许多人跑步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自己的其他肌肉消瘦,体脂分析发现肌肉含量反而下降了,脂肪含量反而增 加了。失去肌肉反而代表卡路里消耗的减少,因为消耗了肌肉。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肌肉逐渐萎缩,活动量的减少,更加快了肌肉的流失,所以30~40岁以后的人都会发现腹肌逐渐消失,脂肪层却在增厚。 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饥饿,因此在中国的人群中有“饥饿基因”,它随时监控着你身体的热量平衡情况,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增加热量的吸收和储备,所以在西方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居住的外来人口中,非洲美国人和华裔更容易肥胖,这与几千年来饥饿的烙印有关,对饥饿的记忆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饥饿基因不仅表现在对热量的吸收上,而且在摄入热量不足的时候会迅速减少能量消耗,即减少基础代谢率。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少吃有时反而肥胖的更快,饮食控制更加困难。 大量的跟踪随访研究表明,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无论是低热卡饮食还是饮食控制加运动都会减少体重,但是到5年以后几乎都会复胖,而且只要自己减肥一次,反弹就会发生,导致越减越肥。 节食和运动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是无效的,已经被美国营养学会发布,对于重度肥胖患者来说,手术以后减重,会降低患者的热量的调定点,使的饮食控制更加容易,高胰岛素血症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长期效果。
胃癌已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消化系统肿瘤之首。相比欧美人,中国人的胃受伤几率更高,更易被胃癌盯上。但胃癌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率可达90%。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在《生命时报》上撰文,指出了有关胃癌的9个问题,以下是文章全文。1.胃癌是否有人种、地域、年龄等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中国新增胃癌病例为40.5万人,占世界新增病例的42.5%。事实上,胃癌的人种、地域差异较明显。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胃癌总人数约占全球的70%左右。这与该地区的人种遗传性,饮食中烧烤、腌制类食物吃得较多,吸烟率高等因素有关。具体到大陆地区,胃癌也更“青睐”偏好高盐饮食的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或相对贫困地区的人群,如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甘肃、内蒙、东北三省等地。从年龄上看,胃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五十八九岁,但患者从几岁到90多岁都有。我碰到的最小患者年仅9岁,具体病因不详。近10年,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处于总体平稳、略有上升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发病率增速较快,高于全国水平,且绝大多数属于弥漫型胃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2.胃癌有癌前病变吗?主要症状有哪些?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是患胃癌的高危因素。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水平、多阶段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胃癌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有上腹部不适、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饱胀、嗳气,少数可能会有黑便或呕血。而一旦症状较明显,往往说明胃癌已进入中晚期,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逐渐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可出现持续性上腹痛,有呕血及黑便等。3.哪些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何早期发现?一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在两三代的亲属中,有得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其得胃癌的几率就会更高。应对方法是:比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左右,做专业的肿瘤筛查,针对胃癌应做胃镜检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体可根据医生建议。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为55岁,那么在40岁时就应做第一次胃镜检查。二是有长期吸烟、饮酒,特别爱吃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这些习惯会对胃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应及时调整。三是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的患者。患有这些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并定期去医院复查。4.如果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就会得胃癌吗?有些胃病是胃癌的高危因素,需要引起重视,但有胃病,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胃溃疡与胃癌明确相关,会加大患癌风险。长期、严重的慢性胃炎,如出现萎缩性改变、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人,必须严密观察。生活中,及时告别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少吃油炸、高盐食物等。此外,每年定期要看消化专科医生,他们将视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做胃镜、用药等具体建议。5.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关系有多大?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它与某种类型的胃癌有一定相关性。如果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是阳性,且合并有慢性胃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将来患上胃癌的风险较高,应及时清除。不仅本人应清除,家人也应及时检查,同时清除。6.做胃镜很痛苦,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吗?检查胃镜如果不采取无痛措施,的确会比较痛苦。但目前来看,要想查出早期胃癌,只能通过做胃镜;用其他方式能查出的胃癌,已不是早期,而胃癌的期别,直接影响着治愈率。胃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通过底部镜子一样的探头,医生能直视胃部,将胃看得一清二楚,不放过一点细微变化。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秘,可能跟我们手上长了一个小斑块一样,只是胃黏膜的颜色发生了一点变化。目前的CT、造影等技术,能扫描出一定直径的胃部病变,但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小的变化。因此,该做胃镜的人千万别犹豫。7.胃癌诊断有“金标准”吗?治疗胃癌的方法有哪些?胃镜加病理活检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这是定性诊断,随后还要进行分期诊断。手术、放疗、化疗、支持治疗等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其中手术是治愈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而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胃癌最先进的治疗模式。它是基于患者身体状况、病情等综合判定,由相关的多科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一套诊疗方案,这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非常有必要。如果患者的分期、诊断等非常明确,则按照胃癌的相关规范治疗即可。8.如果得了胃癌,该如何科学就医呢?每次出门诊,我都会遇到一些没得到规范治疗的患者,约占门诊量的1/4,有些不该做手术的做了,不该化疗的化了,胃镜查了一遍又一遍。每当看到这种情况都让我很揪心。要知道,不正规的治疗可能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第一次诊疗对胃癌患者最关键。如果得了胃癌,大家一定要明确两点:第一步,务必找消化肿瘤专科就诊;第二步,要等医生做好充分的检查和评估后,再做治疗决定。很多患者十分心急,恨不得今天确诊,明天就手术切除。排队检查?等不及!排队等床位?不愿意!于是,不少患者往往为了尽快治疗,去非消化肿瘤专科或不正规、不专业的医院,接受不正规治疗。胃癌被我们发现时,其实已经长了很长时间了,并不着急这三五天,除非出现穿孔、出血、梗阻等严重并发症,须立即手术。事实上,有些等待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一定要给医生充分了解病人身体状况、分析肿瘤的时间,这样才能为你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胃癌的治疗水平差异较大,患者也可以通过医生是否充分了解你的身体状况、耐受力、病情分期等情况,评判他是否专业。9.1/3的癌症患者是吓死的,这种说法对吗?很显然,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了。在我30年的从医经历中,我只遇到过一个因恐惧过度而离世的患者。她每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年念叨:“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我们跟她的任何沟通都无效。12天后,她离开了人世。事实上,癌症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恐怖,很多人带癌生存,仍活得很精彩。患癌后,一定要调整心态,多与乐观的病友交流。对于康复期的胃癌患者,家人和同事也不必将他们当成“瓷娃娃”一样保护着,什么都不让他们干,反而容易让患者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小知识:在我国,胃癌的治愈率平均为30%,在癌症中并不是特别低。具体到个人,治愈率的高低与胃癌分期直接相关。与日本60%的胃癌整体治愈率相比,我国胃癌治愈率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日本规定50岁以后要开始做首次胃镜检查,其早期患者占60%以上;而我国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发现时是早期。
2015年春节期间,本人利用假期对我科2014年治疗的根治性胃癌患者信息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主要从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手术费用两方面对各位术者做了一个比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我科及手术医生有所帮助。 本院胃(小肠)外科前身为胃肠外科,于2014年7月1日由当时的普外科主任拆分为胃(小肠)外科和结直肠外科,并规定每个专科医生只能施行本专科范围内的手术。因此,目前本院医生中只有徐则宽、梁辉、曹斌(本人)、杨力、吴文溪、王国梁、徐皓、张殿彩从事胃外科手术。目前,徐、梁、曹、杨、吴、王五位主任独立开展胃癌手术。术者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最少清扫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不达标百分比X2856.1%L2748.97%C(曹)28133.8%Y28.994.5%WX23.41117%WG25127.5% 手术方式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平均住院费用(元)常规开放手术 27.67 50020 微创手术 25.85 55696一切尽在不言中!希望我提供的数据对各位的就诊有所帮助。
糖尿病的手术治疗已经得到了内外科的广泛共识,特别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手术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是能让患者完全康复甚至彻底摆脱糖尿病对人的危害。胃旁路手术作为经典的术式,在临床已经开展超过50年,手术是安全的,术后的照顾及处理经验已经写进指南,对于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天生的手术恐惧,会有许多的疑问和顾虑,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胃转流术(腹腔镜下胃旁路术)的优缺点有哪些?对你的选择有进一步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种优势有哪些? 优势一: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治愈率高,可达85%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会完全正常,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患者摆脱终身服药,不用控制饮食。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胰岛素抵抗。二是胰岛功能衰竭。胃转流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现象没有了,胰岛功能改善了,糖尿病也没有了。 优势二:胃旁路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治疗肥胖及肥胖的并发症,一方面能使糖尿病并发症获得康复。内科吃药无法逆转患者已经发生的并发症,而胃转流手术后,大部分患者出现的手足麻木、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尿蛋白异常、高血压等糖尿病并发症逐渐康复。此外对于肥胖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等也会明显改善。 优势三: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从而避免糖尿病引起的致残、致死状况的发生。糖尿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眼睛,肾脏,大血管,小血管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下肢坏死,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胃转流手术后,血糖正常,并发症不再出现,糖尿病的危害也没有了。 优势四: 胃旁路治疗2型糖尿病,长远来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一次手术住院的费用可能感觉增加了,但是据调查,患病5年以上的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的治疗费用非常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次手术治疗,并发症不再出现,经济负担减轻。 优势五:胃旁路术治疗糖尿病的同时改善内分泌: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以及不孕不育等严重的内分泌紊乱。 优势六:胃旁路治疗2型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术后康复快。手术简便快捷,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数天即可恢复工作。 那么又胃旁路手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缺点呢? 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和潜在并发症的,腹腔镜下胃旁路术也是一样 缺点一:胃肠消化道的改变,旷置的大胃囊无法胃镜检查,只能CT等检查或者在腹腔镜下探查,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者有反复胃溃疡的患者需要慎重考虑。 缺点二:术后会有一定的吻合口溃疡的发生,主要在那些抽烟喝酒的患者发生,对于普通的患者术后也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以早期诊断治疗。 缺点三,手术相对复杂,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腹腔镜的技巧高,因此不是所有的医生适合行该手术。 缺点四:术后需要长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术后建议患者定期补充多种维生素,特别是铁剂,钙剂,等等。 据资料观察, 术后的病人的并发症都是可控的,术后极少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几乎所有的并发症都是可以预防的。 手术只是为了减少食物对胃和十二指肠的刺激,整体的消化功能并没有改变,所以不会出现营养不良、饮食不畅的情况。相反,由于术后血糖正常,患者伴有的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比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皮炎、糖尿病性功能障碍、高血压、高血脂等都逐渐痊愈。杜绝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致残、致死情况的出现。 综合考虑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来说没有什么事能比得上血糖正常的,治疗糖尿病对于亚洲患者不失为一种明智有效的选择。
行内的秘密|医生告诉你:看病要找副主任医师!耶鲁财富2014-09-23导读 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张静如最近出了一本回忆录,他在书中总结了一生看病的经验,认为看病最好找35~45岁以下的副主任医师,一般不要找主任医师。 个中原因,他在书里卖了个关子,“这是有道理的,但不好说。”读者只能自己去体会了。 已经义务导医27年、对北京地区3000多名医生了如指掌的刘传刚也赞同这一观点,他甚至对心目中好医生的年龄段进行了细化:40~50岁左右的西医大夫;50~60岁左右的中医大夫;护士20~30岁左右。 刘传刚发掘好医生的秘诀之一是,看看医生同行们推荐谁,例如该院医生看病都找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的绝对是医术。秘诀之二是看看政府领导找谁看病。原因你懂的,大刚把他们比喻成“探雷器”。(注:也不绝对。有些你的熟人医生也会因为自身与某些医生关系的远近、以及是否有行政职务会不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及发展等因素而给你推荐科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专家。不多数时候,科主任的水平应该是最好的,可如今的中国,领导选人可能更看重谁更听话。) 坊间还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位领导要做手术,托某医院领导帮忙找个水平好的医生,院领导开玩笑地问他:有两个医生,一个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论文发了很多,所以临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医门诊”;(学术造假大家已经见多不怪了,许多医生职称升得快是因为造假的胆子比较大。不过,病人很难知道这一点。) 另一个是多年的副主任医师,硕士毕业,没啥论文,整天就泡手术室里,所以一直没再升上去,平时是没资格看“名医门诊”的。您看打算选哪个? “经济适用”的副主任医师 看病一定要找主任医师甚至大专家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问题。”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一线临床医师郑佳鹏在其著作《做个聪明病人》里指出,如同你问一个女孩,找老公就一定要找高富帅吗?如果条件允许,谁看病不愿意找个名医呢? 如果说大专家、主任医师是“高富帅”,也许只是看上去很美,那么副主任医师就像是“经济适用男”。“经济”是指,相对主任医师、大专家而言,副主任医师的可及性更高。说白了就是更好挂号。而说他们“适用”则首先要明白,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需要奋斗多少年。“一般一名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至少要在临床工作10年才能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宣传中心主任杨舒玲对《身体地理》表示。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少见病的典型病例,副主任医师的临床水平和经验已经足够应对。“90%~95%的病例副主任医师通常都能解决。” 一些副主任医师甚至在这一职称上一呆就是七八年。一方面,由于医院晋升制度上有名额限制,讲究论资排辈,“比如某一科只能有一个主任医师,一些副主任医师时间再长,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门负责人张献怀解释道。(名额的限制、与领导关系的好坏、愿不愿意造假等都是能否较快晋升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归根于中国饱受诟病的医生职称晋升体系。有业内人士指出,现有的医生职称体系更多是在考验医生论文写作发表能力;在岗位上年岁资历;甚至是在地方上或相关系统内足够的人际关系。“相反,对临床水平的考量几乎没有。”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致力于临床的医生晋升无望,没发表论文的天赋,临床水准再高,也无法评上主任医师。”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称。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副主任医师就是不擅长搞研究,写论文,即使再会看病,他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经验的。只可惜的是百姓并不明白其中道理,看病就喜欢找职称高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涛表示。 副主任医师“适用”的第二个理由是,他们大多数是30~50岁左右,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因为当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脑力活,更是一个体力活。 日本一家医疗信息网站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医生在值班时连续工作32个小时。有34.9%的医生表示,有过因值班而出现睡眠不足及疲劳进而导致工作失误的经历。 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某位知名的老中医已经是90多岁高龄了,由于他的名气太大,找他看病的患者仍然是趋之若鹜。“但其实这位老专家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助手们有时候都认不清了。这样看病疗效肯定会打折。” 盲目找大专家是浪费优质医疗资源 “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希望可以能获得自己力量所能及范围内最好的医疗资源,这可以理解的。但是确实没有必要什么病都必须要找主任医师或大专家。”杨舒玲表示,对于初次就诊的患者可以先挂普通号。主治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是否该看这一科室?完善必要的化验、检查;对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并给出治疗方案。“现在很多病对检查的依赖性很强。如果是一上来就找主任医师,也同样是先开检查单,大专家开的检查单和普通医师开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张献怀指出,如果患者的疾病已经确诊了,治疗方案也确定了。病情没有大的反复,只需要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也不必挂专家号,普通号即可。 一般来说,很多患者的问题在主治医师这个阶段就已经解决了。如果没解决,可以再选择年资更高的医生。 此外,一些患者确实属于疑难杂症,在多次就诊后仍然不能确诊,这种情况是需要找专家。“这些患者往往都是辗转很多地方,化验单、检查单、病历都是厚厚一叠,但依然没有定性。这时需要找专家,以便尽快诊断明确。”杨舒玲表示,大专家因为有着多年的临床积累,对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上有更深刻的临床感觉。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断别人断不了的症;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大专家要做的事。”张献怀表示,找大专家开个化验单,开个感冒药,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事实上,很多医务人员或其家人看病时,往往都不是非得找某一科室的专家、主任。“我们只有遇到重大的治疗策略上,才会请专家来会诊,帮忙制定一个治疗方案。”杨舒玲表示。 另一位来自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透露,该院医生看病从来不找某科室的主任医师,一般都找该科室一位水平很高的副主任医师。“因为那位主任医师就论文发得多,大家都心知肚明。” 而普通大众挤破头要顶级专家的现象,已经让大专家们感到有些“屈才”。一些大专家也遗憾地称,在出专家门诊时,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看得少。 “这样优质的医疗资源就被浪费了。而一些辗转很多地方、久治不愈的疑难、危重患者反而挂不到号。”杨舒玲表示,应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盲目迷信大专家,不仅是浪费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浪费自己的资源。“因为众所周知,专家号很难挂,可能几天都挂不上专家号,有些患者一味等专家号则可能耽误病情。”张献怀表示。 大专家的确很忙,而且越是知名度高的、权高位重的就越是忙。不仅仅是忙着看病、做手术这些临床工作,还有科室、医院行政管理上的工作以及所在领域的科研工作。一些兼任某些医学学会、协会的大专家还要承担很多行业管理职务。“某些大专家长期不在临床,有时对一些新知识的接收反而不如年资较低的医生们。”张献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