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通过切除关节面破损的骨与软骨组织,然后安装一套新的人造的关节组件,从而缓解病变关节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目前常见的人工关节有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和肘关节等,其中髋、膝人工关节的技术最为成熟。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示意图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示意图2.哪些人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适用于那些终末期关节病变的患者,缓解由于严重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a)关节疼痛影响睡眠或日常生活b) 不能自主或需要拐杖帮助下才能行走c) 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一部分关节炎患者比较愿意忍受疼痛和活动受限,他们可以等到关节病变更加严重的时候再来手术;而另一部分患者希望正常的生活方式而选择较早进行关节置换手术。3. 延期关节置换手术时间是否存在危害性?对于大多数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都是择期手术,延期手术不会影响关节置换的疗效。当关节存在严重畸形或磨损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尽早手术。如果患者因为疼痛而长期不能行走,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这可能使得术后康复时间变长。4.人工关节手术有风险吗?任何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由于人工关节手术的日益成熟,手术和术后康复时间大大缩短,其风险性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体上已低于1%。主要的并发症有关节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等。5. 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多长?影响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与人工关节的材料与设计、手术技术、患者本身条件等因素有关。目前人工关节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20年左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有望进一步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6.关节置换术后有什么注意事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当天或次日,医护人员会帮助患者站立,开始使用助行器行走,随着患者体力和肌肉力量的恢复可逐步负重行走。手术需要切开了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和关节囊,手术后会有一些疼痛,疼痛应在两三周内消退,可以使用止痛药来缓解这种术后疼痛。手术后需要注意锻炼关节的活动度,由于人工髋关节的股骨头直径小于人体自身的股骨头,并且关节囊的切开后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复,所以人工髋关节早期稳定性会略差,需要注意避免做某些动作防止髋关节脱位(不同的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不同)。目前有一种直接前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这个入路是经肌肉间隙的显露,术中无需切断任何肌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而且术后脱位率较常规入路低,因此比较受欢迎。人工关节置换2个月后,患者基本痊愈,他们可以从事普通同年龄段人群从事的活动,但建议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武汉协和医院网站:http://www.whuh.com 武汉协和骨科医院网站:http://www.xieheguke.com
——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专家共识大众解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边焱焱骨关节炎是慢性退行性疾病,病变呈进展性缓慢发展,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以关节软骨磨损、破坏表现为主,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7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 70%~90%,女性较男性发病早。临床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以前者为主。药物治疗构成了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弱中枢性镇痛药、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激素等,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因能缓解疼痛、控制症状,成为骨关节炎治疗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对于广大的骨关节炎患者来说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我每天吃的这个东西是什么? 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的氨基单糖,从蟹和其他带壳海洋生物中提取,是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重要的结构成分(就是人体软骨的正常成分),因此可作为内源性关节软骨营养物质的替代物。它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具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提高软骨细胞的修复能力,抑制溶酶体酶、胶原酶和磷脂酶 A2 等水解酶的释放,减少对关节软骨基质的水解破坏,并能防止损伤细胞的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促使软骨基质的修复和重建,从而可延缓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和疾病的进程。因而作为一种关节软骨的营养补充,氨基葡萄糖用于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氨基葡萄糖就开始在欧洲用于关节炎的治疗,90 年代中叶起在美国风靡一时,目前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关节软骨营养药物,以食物保健品(dietary supplement)形式供应市场,而欧洲则因该类产品所显示的一定的临床疗效将该产品作为处方药品进行管理和提供患者所需。正是由于氨基葡萄糖有可能修饰关节软骨的结构,调节关节软骨的代谢,甚至可能通过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而具有延缓关节炎病程的作用,因此,这类产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改善骨关节炎病情的药物(disease-modifying ostearthritis drugs,DMOADs)。二、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有效?我吃了效果不好?回顾已有的有关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研究入选的都是轻、中度关节疼痛的患者,同时,关节软骨的磨损程度都未到软骨大部磨损甚至更重的程度。从已知的氨基葡萄糖对关节软骨的作用来看,氨基葡萄糖通过调节关节软骨的代谢和补充合成关节软骨所需的成分,起到修复和保护损伤的关节软骨,延缓骨关节炎的病程。这也是氨基葡萄糖作为潜在的延缓病情发展药物 DMOADs 的理论基础。因此,大部分专家认为临床上采用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最合适的患者应是关节软骨轻度或中度磨损,其形态和结构基本存在的患者,而非关节软骨大部甚至完全磨损的患者,属于早期骨关节炎使用药物。所以,氨基葡萄糖可作为早、中期骨关节炎的治疗选择,对关节软骨严重磨损的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则疗效不佳。三、这个药每天吃安全吗?有没有副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都显示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安全性非常好,体现在用药过程中不良事件非常少,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令人满意。这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能够将这类产品归为非处方的食物保健品(dietary supplement)的原因之一。早期的许多临床研究都提示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 8~12 周,对缓解关节疼痛和提高受累关节总体功能(采用 WOMAC 或 Lequesne 指数评价)有一定的疗效,其总体疗效与每日 1000 mg 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优于采用安慰剂的患者。但近年来的一些有关氨基葡萄糖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还存有很大争议。长期用药和随访的临床研究很少,3 年用药结果显示氨基葡萄糖能中度缓解骨关节炎所致的关节疼痛。较一致的结果来自于氨基葡萄糖的安全性评价,所有的临床研究均未显示用于研究的各种氨基葡萄糖的安全性与安慰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四、为什么我听说还要很多的研究都说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没有用?临床研究会出现如此不一致的结果,与氨基葡萄糖的生产厂商多,品种不一,以及临床研究设计质量较差、缺乏随机化和严格的设盲、入选病例缺乏统一的骨关节炎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价标准、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太小有很大关系。由于氨基葡萄糖在世界大多数区域属营养保健产品,缺乏类似药品生产这样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不同厂商、不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氨基葡萄糖质量差异较大,甚至同一厂商、同一种类、同一批次的氨基葡萄糖的成分和质量都可能有所不同,导致其临床疗效难以比较和判断。而一些临床研究设计的不严格、受到生产厂商的研究资助等因素,也使最终的临床研究结果产生了偏差。 但总体而言,还是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氨基葡萄糖是髋和膝关节炎的治疗选择,相对于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氨基葡萄糖长期应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疗效,可单独或与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联合使用治疗骨关节炎。五、这个药我应该每天吃多少?一共吃多久?一直以来,由于氨基葡萄糖在大多数国家作为食物保健品应用,因此使用剂量和时间不很规范。氨基葡萄糖主要有 3 种类型:硫酸氨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和 N 一乙酰氨基葡萄糖,目前市场上以前两个品种为主。大多数得出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有效结果的临床研究都采用每日口服氨基葡萄糖 1500 mg.分 2 次或 3 次使用。一项荟萃分析研究结果也显示:20 项应用氨基葡萄糖治疗有症状的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有 16 项共 2029 位入选患者采用每日口服 1500 mg 硫酸氨基葡萄糖,相比患者入选临床研究时基线情况疼痛缓解率达 60%,33% 患者功能得到改善(Lequesne 指数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可吸收的小分子糖胺,但其生物可利用度却不足 20%。同时,任何种类的氨基葡萄糖由于所结合的酸根载体不同,其氨基葡萄糖的结合率各不相同,盐酸氨基葡萄糖中含氨基葡萄糖 83%,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含 65%,N-乙酰氨基葡萄糖含 75%,任何临床研究无论采用何种氨基葡萄糖都必须以所含的纯氨基葡萄糖为剂量标准。万方数据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疗程也是未确定的问题。综合临床研究报道,大多数研究结果提示持续应用 1500 mg 氨基葡萄糖 8 周以上才能显示一定的疗效,而以使用 1 年以上疗效更为稳定。六、究竟硫酸氨基葡萄糖好还是盐酸氨基葡萄糖好?至今,大多数的临床研究都是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关于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循证医学研究较少,因此有关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是否有效尚存争议。但毕竟一些采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仍取得了与硫酸氨基葡萄糖相似的结论,许多生产商也仍然在大量生产盐酸氨基葡萄糖用于骨关节病的防治,说明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基础研究显示:盐酸根形式氨基葡萄糖的浓度高于硫酸,相对的生物可利用度较高;盐酸氨基葡萄糖形式每有效剂量中含盐量低于硫酸根形式,其原因是硫酸氨基葡萄糖需要氯化钠作为稳定剂,含盐量可高达 30%,这不利于需要减少饮食中钠盐摄入的骨关节炎患者;氨基葡萄糖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主要与已与载体分解了的、可吸收的氨基葡萄糖剂量有关,而与酸根载体处于结合状态的氨基葡萄糖不能被吸收,无法被生物利用。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氨基葡萄糖,只要能在体内与载体分解,并能被机体吸收,其生物学作用应是相似的。总之,氨基葡萄糖作为骨关节炎的治疗选择已在临床上对缓解病情、减轻症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宜用于关节炎的早期和预防用药,也可用于关节炎患者的软骨修复,每日以 1500 mg 持续应用 8 周以上为好,推荐长期单独或与 NSAID 合用,并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验证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写自《氨基葡萄糖治疗关节炎的专家共识》本文系边焱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生石膏20g知母15g柴胡10g黄芩10g甘草10g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証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体温高达39°以上,口苦,咽干,状热汗出,烦躁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洪大。 现代运用:上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所致发热及颅脑外伤所致中枢性发热。
脊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难点,人体有33节椎骨,97个以上的关节(包括少动关节)及无数的韧带,许多的神经,血管分布并经过其中及其表面。有别于其他骨骼组织,其胚胎来源于中胚层及外胚层(脊索)。其组织结构类型包括:骨、软骨、脊索、肌腱、韧带,周围及中枢神经,脂肪,造血组织,平滑肌,骨骼肌,血管及滑膜,这些组织均具有潜在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危险,同时脊椎又是转移性肿瘤的容易侵犯的部位。经常病变是复杂的,多变的。一、脊椎原发肿瘤及其分类脊椎原发良性肿瘤有血管瘤,骨样骨瘤,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血管瘤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根据Schmorl的大量尸检材料,其发生率为10.7%,好发部位为胸椎,其次为腰椎,颈椎及骶椎。骨样骨瘤及骨母细胞瘤为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及脊椎后部附件部位,骨样骨瘤也是青少年疼痛性脊柱侧弯原因之一,骨母细胞瘤具有侵袭性改变,很难于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为局部侵袭性良性肿瘤,发生率为10%,不彻底手术及病理骨折后,少数可以出现转移。动脉瘤样骨囊肿常发生于脊柱,腰椎较常见,病变易扩散至邻近骨组织。和良性肿瘤相比,发生于脊柱的恶性肿瘤更为常见,约为5:1,其中以骨髓瘤及转移癌更为常见,转移癌在脊柱肿瘤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发生最多的部位为胸椎,腰椎及颈椎,x—ray片现为单个或多个溶骨性改变,成骨性改变较少,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可导致病理骨折或脊髓压迫症。原发骨肿瘤的分类方法较多,也不不统一,基本上是接骨肿瘤的起源的组织病理学分类的,表I介绍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二、脊椎肿瘤的临床表现椎骨肿瘤的首发症状多数为背部疼痛,这在成年患者中占95%,在儿童占8%,以后逐渐出现神经损害。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疼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局部疼(Local pain):见于大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肿瘤生长引起椎脊骨膜张力增加所致,多呈持续性、进行性,不受运动或休息影响。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椎体膨大,无椎体塌陷或脊柱畸形。(2)脊柱疼(spinal pain):主要是脊柱结构异常所致,疼痛可随运动而加重,随休息而减轻。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椎体塌陷,变形或脊柱畸形等。对于这类患者单纯的放疗,常常不能缓解疼痛,常需外科手术稳定脊柱清除病灶,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3)根性疼(radicular pain),主要是由于肿瘤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所致,通常为持续性,运动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分布在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常伴神经功能减退。由于神经根受压,故需外科手术减压或切除病灶,重建并稳定脊柱。但也有些病变对放疗或化疗敏感,单纯应用放疗或化疗也可缓解疼痛。神经损害症状一般于疼痛持续数天~数周后出现,但在少数病例,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也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多数情况下,一旦出现神经损害症状,病程即迅速发展,可在数小时~数天内出现截瘫。三、脊椎肿瘤的诊断脊椎肿瘤常引起脊椎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等,继而造成脊髓,脊神经的不可逆损害,形成截瘫等,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及内固定器械的飞速发展,脊椎肿瘤的治疗水平也有长足的进步,脊椎肿瘤若能早期诊断,9l%的病例有可能保存行走功能。而截瘫超过24小时,则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早期诊断就极为重要,对于下列情况要注意脊椎肿瘤发生的可能性:(1)肿瘤患者新近出现脊背部疼痛,(2)若无肿瘤病史,但新近出现局部疼痛或根性痛(特别是位于胸背部),并伴有脊柱触痛,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者。对所有可疑对象均需进一步检查。CT,MRl, SPECT,肿瘤标志物检测均为有效检查手段。鉴于转移瘤中,30%~49%具有多发转移灶,有的学者提出应对所有的脊椎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脊柱影像检查,尤其要注意胸、腰段。为了明确诊断,可在CT引导下行套管针刺或细针抽吸活检,前者的准确率为93%,后者为80%。为了避免穿刺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扩散以及肿瘤细胞沿针道的转移,许多学者提倡在CT引导下,经椎弓根的穿刺活检,取样后可用骨水泥填充针道,避免肿瘤细胞的直接扩散,种植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切开活检,明确诊断。四、脊椎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治疗Ermeking等于1980年提出了骨肿瘤的外科分期系统(surgical stagingsystem),并在1986年予以补充修订。此系统已被美国肌骨系统肿瘤学会采用,各国骨肿瘤中心同意,它为临床选择进行保肢手术提供了依据,极大地提高了骨肿瘤的诊治水平。由于椎骨解剖的特殊性,很难将Ermeking分期系统应用于脊柱肿瘤,这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外科分期分级,导致了脊椎肿瘤分期模糊不清,同样也出现了外科手术命名及其治疗过程的混乱,这样给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鉴于以上原因,意大利学者Weilnstein,Stefano Buriani和Roberto Biagin参照Enneking外科分期,于1998年提出了一套新的脊椎肿瘤分期分级方法,国际上简称为“WBB”外科分期,该分期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赞许,1999年欧州脊柱外科年会及北美脊柱外科年会上均提倡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使用“WBB”分期系统,并进行规则的外科手术。“WBB”外科分期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椎骨的横断面上,以椎骨的棘突为(0点,12点),以脊髓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将椎骨分为十二等分,分别编码为l至12区。软组织依据距脊髓的远近分为五层,分别为:A:椎骨外软组织,B:椎骨上软组织(浅层), C:椎骨上软组织(深层),D:硬膜外软组织,E:硬膜内软组织。纵轴上肿瘤的侵犯范围可以根据相应椎骨的节段确定之。这样根据肿瘤在横断面上的分区,对周围软组织侵润范围以及纵轴上侵犯深度,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很容易即可确定肿瘤的分期。对于脊椎肿瘤的外科治疗,Weinstein等建议使用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肿瘤学命名法:1:病灶内切除术,手术限于瘤灶的解剖间室内。2:边缘性切除术:沿肿瘤周围反应组织,即假包膜进行的外手术切除。3:广泛性切除术:分离切除肿瘤在其假包膜外并附带一层连续健康组织。4:根治性切除,即完整地切除肿瘤及其所在的解剖间室,由于脊髓,神经根的存在,对于脊椎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5:姑息手术,出于改善功能,减轻症状目的进行的手术,如脊髓减压术,稳定脊柱的各种手术等。当诊断明确,脊椎肿瘤的外科分期确定后,具体的术式有:1、边缘性或广泛性椎体切除术,适应于4区到8区,或者5区到9区至少一侧椎弓根未被侵犯,Weinstein认为前路,前外侧途径优于后路途径;2:边缘性或广泛性沿矢状径半椎骨切除术,适应于3区至5区,或者8区至10区肿瘤;前一后路联合手术较适宜,一般先进行后路切除,然后改变患者体位进行前路手术。3:边缘性或广泛性后弓切除术:适于10区至13区肿瘤,一般通过后路途径进行。五、脊椎骨转移瘤脊椎骨转移瘤也称脊椎继发性肿瘤,是指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经不同的途径转移到脊椎,不断扩增形成原发瘤的子瘤,它不包括邻近组织对脊椎的直接接触。临床上多见的是脊椎转移瘤常常首先引起症状,从而早于原发病灶而被发现。脊椎转移留多发生在中老年人,40~60岁者占半数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脊椎转移瘤发病较高,在北美死于肿瘤的病人中,脊柱转移病灶的发生率为40%,其中约有5%形成硬膜外脊髓压迫症,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甚至截瘫等。脊椎转移瘤多来源于腺癌,原发灶的部位按发病率的高低依次为肺、乳腺、前列腺、’肾、膀胱、甲状腺、胃肠道,其中前三者占发病率的80%以上,另外还有淋巴瘤、肉瘤、黑色素瘤等,儿童脊椎转移瘤的部位常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淋巴瘤、肉瘤(Ewing氏肉瘤,骨源性肉瘤,横纹肌肉瘤等)。脊柱转移灶多发生于胸段(70%),其次为腰段(20%),颈段或骶段较少(约10%),椎体受累者占80%以上,几乎所有病例至少累及脊柱的二柱㈣,35%累及三柱,脊柱转移瘤中,多发灶的发生率为30%,有的学者报道达49%,多发灶与原发灶的部位有关,其中肺癌最常见。在一组100例脊柱多发瘤灶中,64例为两处病灶,26例为三处,10例为四处以上”。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技术的发展,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前许多学者主张:当发现脊柱转瘤引起明显“脊柱不稳”时,或放疗、化疗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即手术矫形;手术目的主要有:1.根治性切除病灶;2: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明确方向;3:缓解病症,保护脊髓、脊神经功能;4:稳定脊柱。手术一般限于患者预后较好,且为单个或二个相邻节段病灶[18]。超过二个节段的椎体切除,因压力太大,术后很难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关于手术时机,以前有学者认为全瘫超过72小时,术后几乎不能恢复神经功能。近年来认为一旦载瘫超过24小时,则恢复可能性很小因为脊椎转移瘤中80%以上椎体受累,故不少学者提倡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术+脊柱内固定术。Gokaslau等对一组72例胸椎转移瘤进行前路经胸椎体切除减压术,并用甲基丙烯酸树脂重建椎体,交锁钢板和镙钉前路固定。术后绝大多数病例(60/65)疼痛缓解,半数以上(17/33)术前肢体无力但能行走的病例恢复正常肌力;13例术前不能行走的病例中,10例恢复行走,3例肌力改善;2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lO例轻微;1个月内的死亡率为3%;1年生存率为62%。Cooper对一组33例胸、腰段病灶进行前路经胸或腹膜后椎体切除减压术,并根据脊柱损害位置程度选择固定方法,也取得了满意后结果。由于脊椎转移瘤病人常有脊柱的三柱受累或明显脊柱不稳,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多不能充分暴露肿瘤或充分固定脊柱,因此Sumdaresan等推荐前一后路联合手术,在该学者的资料中,82%的患者术后病情改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2年生存率为46%gj于后部椎骨病灶,且偏于椎弓者以及不适宜前路经胸、腹手术,或不适宜前一后路联合手术者,Akeyson等选用双侧后外侧经椎弓椎体切除减压手,并用甲基丙烯酸树脂重建椎体,Lugue棒后路固定,术后多数病例疼痛缓解,症状改善。对广泛脊转移灶,体质衰弱,预期寿命有限的病人,Weller等建议选用相对安全,创伤小的手术一单侧后外侧经椎弓减后术(不固定)。另外有些学者还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脊椎转移瘤,如术前栓塞术,立体定向外科技术,内窥镜铺助手术等。关于脊椎转移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很多,一般认为,发病急,进展快者预后不良;病程长者优于病程短者;治疗前能行走者优于不能行走者,单椎体病灶者优于多椎体病灶者;肾癌优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乳腺癌优于肺癌。一旦截瘫超过24小时,则恢复可能性很小。在后路手术+脊柱内固定术的资料中,6个月的生存率为5l%,1年的生存率为22%。在前路手术+脊柱固定术的资料中,1年生存率为60%~62%,在前后路联合手术+脊柱固定术的资料中,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2年生存率为46%。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儿童病例的预后相对良好,经治疗(手术治疗、化疗)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在一组20例儿童脊柱转移瘤资料中,6例(其中5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如星形细胞瘤)术后生存到48~108个月。此外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浸润灶的化疗效果较好。故此Sinha等认为,对儿童脊柱转移移瘤,特别是继发于神经源性肿瘤者,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六、重视脊柱肿瘤的综合治疗从第五节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脊椎骨肿瘤的治疗,尤其转移瘤的预后是很难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1:缺乏严格按“WBB”分期,进行规范的手术切除。2:缺乏针对性的化疗、放疗等,即综合治疗水平较低。从另一方面讲肿瘤的化疗、放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今后的外科治疗也需要利用这些成果。良性脊椎肿瘤一般不需要任何化学治疗,对恶性肿瘤,由于手术的限制及放射治疗剂量的局限性,化疗有其重要的一方面。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后不断发现,特别是靶向治疗药物的快速发展,使许多过去人为无法控制或治疗的恶性肿瘤能得以控制,改善或延长病人的生命,联合用药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的杀伤力。结合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1.化疗要用于:1: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小圆形细胞肉瘤,多发骨髓瘤,非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犬文肉瘤等,可单独使用化学治疗或结合其他治疗方法。2:对化疗中度敏感的肿瘤,如某些转移癌。2.各种肿瘤刘放射线敏感性的差异,取决于肿瘤的组织来源,肿瘤细胞群的增殖动力学,如细胞在M期(丝状分裂期)对放疗了敏感,细胞在S期对放谢线最不敏感,亦与其基底结构和血液供应状况有关,还与其周围的氧浓度及肿瘤内的“乏氧细胞”的多少有关,此外,还有病期早晚,肿瘤大小,肿瘤的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按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分为下列三种情况1: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骨髓瘤、骨未分化网织细胞肉瘤(尤文肉瘤)等,一般照射20一40Gy(2000~4000rdd)后即可使肿瘤消失。2: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肿瘤,如血管瘤,骨巨细胞瘤等。3: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如软组织肉瘤及肉瘤等。七。“以人为本” 合理地开展开展“脊柱肿瘤”的诊治工作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对于单发的肿瘤,还是要遵照“WBB”分期分级原则严格地按照“脊椎肿瘤”的“分期”进行规范的外科手术,同时根据肿瘤的病理诊断进行更具体化,针对性更强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2.重视脊柱肿瘤的“微创治疗”:某些肿瘤,如骨样骨瘤,骨囊肿,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微创治疗可以取得治愈的效果,值得推广。3 合理地开展新的治疗技术,提高综合治疗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疗效:2009年以来,我们对于19例高龄,怀疑脊柱肿瘤而又不能进行“根治性肿瘤切除”的患者行后路肿瘤部分切除,椎体成形,加椎管减压及内固定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所有患者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瘫痪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患者手术后配合放疗,化疗,生存已经超过5年,4 “以人为本” 合理地开展“脊柱肿瘤”的诊治工作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经常见到的是,很多人一发现自己或者亲友得了“脊柱肿瘤”,特别是恶性的转移瘤,立刻认为没有希望了,很多人就此放弃了治疗。应该说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是残酷的并且不人道的。综上所述,很多肿瘤是可以取得的较好的疗效的,多发的转移瘤经过系统的治疗也是可以显著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公认的治疗结果。在反对悲观主义倾向的同时,临床医生应该着重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和治疗水平,应该注意防止对肿瘤病人的过度治疗,好的治疗是“恰到好处的,合适的”治疗,“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贯彻诊疗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系娄朝晖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腰疼,是不是椎间盘突出啊?这是个什么病?得怎么治啊?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有关椎间盘突出症的问题。 椎间盘就像一个肉包子 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中间,不仅仅是腰椎有椎间盘,颈椎、胸椎都有椎间盘。椎间盘是一个由纤维软骨组织组成的结构,外面是纤维环,里面是髓核。 形象点讲,椎间盘就像是个扁扁的包子,纤维环就是包子皮,髓核就是包子馅。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是外伤的缘故,纤维环可能会变形破损,里面的髓核就会突出。就像包子皮破了,里面的馅儿就会漏出来。 因为椎间盘不是骨头,所以在 X 光片上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判断两个椎体之间的间隙大小来间接的判断椎间盘的变化。如果想要清楚的看到椎间盘的改变,还是要 CT 或者磁共振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骨科医生总是叫病人拍 CT、磁共振的原因了。 膨出、突出、脱出是不同的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所以椎间盘就会长期受到来自重力的垂直压迫。 刚才我们讲到,椎间盘就像是个包子,如果包子仅仅是被压扁,皮还没有破,那么直径就会变大。换成椎间盘,就是纤维环没有破,里面的髓核也没有漏出来。仅仅是椎间盘膨大而已。这种情况就是椎间盘膨出,膨大的膨。 如果继续压迫这个包子,包子皮破了,里面的馅漏出来一部分,也就是纤维环破了,里面的髓核漏出来了。这种情况就是椎间盘突出。 如果再继续被压下去,里面的馅儿就掉出来了,也就是纤维环破了之后里面的髓核都掉到外面来了。那这种情况就是最严重的椎间盘脱出了。 椎间盘突出不一定是病 经常有朋友有腰痛,去了医院拍摄了腰椎磁共振,提示某某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然后就拿着报告找到医生「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那么,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就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呢? 这多了一个「症」字,差别就很大了。腰椎间盘突出,指的是椎间盘结构改变了,也就是在影像学上看到了椎间盘突出了。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椎间盘突出之后压迫神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比如:腿麻、感觉异常、脚趾无力等等。 也就是说,有椎间盘突出的人可能不少,但突出的椎间盘不一定压迫到神经了,如果没压迫到神经,那你只能说是椎间盘突出而已,你的腰痛症状不一定是椎间盘引起的,可能仅仅是腰肌劳损而已。 但是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到了神经,引起了腿麻等一系列症状了,这才是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该怎么治疗? 有些已经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经常陷入一种无止境的焦虑中,是做手术呢?还是选择保守治疗呢? 其实,基本原则是这样的:如果初次发作,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可以先选择保守治疗,如果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也不见效,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和使用抗炎镇痛药物等等。 这其中,卧床非常重要。我们刚才提到过,人是直立行走的,只要需要直立起来椎间盘就会受到压迫,只有卧床,椎间盘受到的压力才能减轻。所以,发病的时候,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要记得卧床。 那症状严不严重怎么判断?这个还是交给医生判断。医生会判断你是否有神经根或者马尾神经瘫的迹象。如果一旦发现,医生就会说「你这种情况一定要做手术了,不能再拖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手术该做就得做! 转自丁香园 责任编辑:猫羯座 / Hugh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果有人突然晕倒,呼吸心跳骤停,最佳抢救时间是 4 ~ 6 分钟,不论是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关键的时刻,可能会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一、挽救生命,你需要做 3 件事 第 1 件事 判断:他呼吸和心跳停止了吗? 耗时:不超过 10 秒 判断方法 有无反应:拍打肩膀、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 有无呼吸: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 如果患者无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马上做第 2 件事。 第 2 件事 求助:打 120、找 AED 如果现场有别人,需要向别人及时求助,安排两个人分别做这两件事。打「120」电话。电话打通后,要精练准确地讲清以下几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如果是陌生人,目测性别和大概的年龄即可;患者目前情况:有无呼吸、心跳;发病现场的详细地址。说完后,不要急着挂掉电话,等「120 调度员」问问题, 并快速准确回答 找 AED AED 是体外除颤装置,使用好了,可以挽救生命。 第 3 件事 心肺复苏:如果人手够,在打 120 电话,找 AED 的同时,可以有一人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于坚硬表面上;按压部位:成人两个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下半部;一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掌根重叠放于手背上;按压深度至少达到 5 cm(成人),不超过 6 cm;婴儿 4 cm,幼儿 5 cm;按压频率 100 ~120 次/分钟。 人工呼吸:将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上,稍用力向后压以将头后仰;另一只手在下巴骨头下方施加力量,将下巴抬起;捏紧患者鼻孔,口对口密闭吹气,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使患者口部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 注意:按照「 30 次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不间断进行。如果不想人工呼吸,可以只按压,不人工呼吸。 特别注意:所有可疑头、颈椎、脊柱损伤者不要随意搬动; 如你不懂如何现场急救,可以在 120 电话中询问调度员或途中的急救人员;在没有 AED 的情况下,持续不间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来。 转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