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以为以接受透析自己就变成了废人,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概念。首先,透析是一种替代治疗,病人之所以接受透析治疗,是因为他的肾脏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功能,不能够使其维持机体存活最起码的生理作用。肾功能衰竭患者不仅不应该害怕透析,而且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接受透析治疗。由于许多人对透析存在偏见的认识,加之很多医院在开展透析之初,缺乏经验且机器不够先进,使透析质量不高,透析不充分、透析失衡等而使部分患者害怕透析。实际上近年来如同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一样,血液净化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迅猛进展,透析质量有了迅速提高。特别是由于加强基础研究,多种透析技术的开展,透析质量大大提高。利用多种评价透析效果及患者营养状态的方法,并指导进行个体化透析,使透析已不再是仅仅延长病人生命,而是让病人在接近于健康的条件下继续生存,因此对于一个处于相对健康状态的尿毒症患者,没有理由认为他不能再工作、再娱乐。至于日常生活就更不成为问题了。目前我国依靠透析生存超过20年者也为数不少。家属没有理由再按照一个重病患者的心态对待透析者,透析患者自己也不应以为自己病情很重,不愿意或者不敢像过去健康时那样生活,心情烦闷、少言寡语、活动不多。相反透析者应把透析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像吃喝睡觉一样正常对待。血液净化技术是日新月异的,相信透析患者的明天会更好,生活质量会更高。
【透析患者不宜喝饮料及吃罐装食品】透析患者或尿毒症患者常表现高磷血症,后者可以引起血管钙化及骨病等严重并发症。控制磷入量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饮料及罐装食品中的添加剂含有大量的磷并易于吸收,因此,这些患者不宜食用
1.用药后血压平稳不要急着停药或减药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不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肠炎等疾病,用上3、5天药,症状缓解后即停药。这种疾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有些病人,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感觉血压平稳就停药,停药后1、2天内感觉血压没什么变化,可是,一般停药3天后血压开始上升,发现血压上升后再服药,血压却怎么也降不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长效降压药的特点,由于长效制剂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停药后1、2天内,还有一部分药残留在体内,且还在发挥作用,因此,停药后血压没有很快上升。等到体内的残留药物代谢少到不能发挥作用了,血压也就开始上升了。所以,不要一感到血压平稳就停用降压药,至少血压平稳1个月以上,在天气变暖的时候,可以适当减量,直到用最小剂量的长效降压药维持血压平稳为止。如果减量后血压仍偏低,可继续减量,如果已经减到很小的剂量,血压仍低,再考虑停药,但需监测血压。绝对不能不经过减量就停药。2.发现血压高需要用药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最起码要确定一下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另外在用降压药之前,需要做必要的相关检查,如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等,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高血压病人,用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降压药会影响血糖、血脂及尿酸,如果有胸痛还要做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是否有冠心病,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用药跟没有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用药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服药不当,还会导致其他疾病。3.血压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天气变冷后,由于血管收缩,血压会相应升高;相反,天气变暖后随着血管扩张血压会有所下降。因此,季节变化后随时调整降压药的剂量:在我居住的地区,5月后天气变暖,可以适当减量;10月后天气变冷,再适当加量。如果自己调整不好,最好到医院找相关科室医生进行调整。4.高血压病人最好用长效制剂控制血压目前主张用长效制剂,依从性好,每天只吃一次,容易记住,还方便;另外,血压不会忽高忽低,会使血压控制的比较平稳。服用长效降压药要注意:开始服药5天内,血压降得不明显,此时不要着急,如果血压还是特别高,比如收缩压(即大压)超过180mmHg,可临时舌下含服短效制剂1片,如卡托普利。一般情况下,服药5天以上血压才会逐渐下降,半个月以上会逐渐平稳。5.最好家里备有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在家庭中使用简单方便,患者自己就能测量。而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在家庭中应用有如下缺点:1)患者自己不能测量,不方便;2)使用不当水银很容易漏出导致血压不准,另外水银对身体有害,处理不当容易受到污染;3)老年人由于听力下降,用此血压计会使测量的血压比正常偏低;4)携带不方便;5)测量血压方法不规范也会导致血压不准,比如,大多数人会盲目地把听诊器头塞进袖带里,这样会使血压偏低。6.降压达标程度因人而异1)如果平时血压特别高(170/110mmHg以上),而且没有头疼头晕等症状,开始降压时血压不易降得太低,一般降至140-150/90-100mmHg即可,并且不宜在很短时间内把血压降到目标值。否则,容易导致头晕胸闷等症状甚至脑卒中。2)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舒张压不得低于60mmHg,否则,会导致心脑血管灌注不足,出现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7.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费用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总感觉长期服用降压药费用太高,因此,只要血压恢复正常立即停药。其实,只要长期服药,等到血压稳定2-3个月后,可以减量至每天用最小的维持量即可,这样算下来,每个月200元左右就够了。这样,长期服用,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钱。否则,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等到出现并发症后,费用就不止是这些了,即影响了生活质量,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家人的生活。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宁可吃昂贵的保健品,也不吃药。在此说明,对于任何一种保健品,都不会有治病的作用,因为,如果能治病,就不叫保健品而应该叫药品。对于高血压病人也不例外,保健品是不会降压的。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许多胸痛的病人,有的病人经过询问病史及症状或检查后并无大碍,但他却很是紧张,总是感觉医生轻视了他,而不相信,还要去找其他医生或去其他医院再次就诊,结果做了一大堆检查甚至开了一大堆药,吃了也没什么好转;而另一部分病人,经询问病史及症状后,医生感觉病情较重,非常凶险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病人反而感觉医生在有意吓唬他,还是不相信,结果会出大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有些人缺乏起码的医学常识。究竟哪些胸痛需要重视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胸痛的特点:1. 主动脉夹层:患有这种疾病的人80%以上都患有高血压病,而且平时血压控制不佳,甚至从未服用过降压药,使血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数病人胸痛发生在剧烈活动时,胸痛开始就特别剧烈,可伴有大汗淋漓。如果夹层发生的部位离心脏很近,出现剧烈胸痛后,动脉很快破裂导致病人胸痛后立即死亡;如果夹层发生的部位离心脏较远,剧烈胸痛后转为胸闷,继而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说明夹层继续向下延伸,非常危险。建议出现上述情况的病人应及早到医院就诊。2. 冠心病:往往存在以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有冠心病家族史、年龄在35岁以上女性, 30岁以上男性。这些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外,具有3个以上,就很容易患冠心病。胸痛可分为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由于胸痛呈发作性,很容易被病人忽视。多数为胸骨后痛,向左肩臂放散,一般发生在活动当时或晨起遇到冷空气时,心绞痛每次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消除诱因后缓解,胸痛缓解后无不适感。如果胸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伴有大汗、胸闷甚至有窒息感,说明已经发展成了急性心肌梗塞。即使胸痛缓解,已经无不适感,也应尽快去医院,起码做心电图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急性心肌梗塞。临床上我们遇到许多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本来应该立即住院,但病人感觉你在忽悠他,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另外还有些病人活动过程中发作时感觉咽部像吃了辣椒面,或是像有人掐脖子的感觉,这些都是心绞痛的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3. 肺栓塞:多数病人存在以下病因:下肢静脉血栓、长期卧床少动、慢性心肺疾病、手术后、创伤(包括软组织挫伤)、骨折、恶性肿瘤、肥胖症、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少数无明确诱因。胸痛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人胸痛于深吸气或咳嗽时出现,有些病人于活动时出现,多数病人活动时伴有胸闷、气短、干咳等症状。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咯血甚至晕厥等症状。大多数病人会出现血压下降,以及呼吸、心率增快等体征。由于急性肺动脉主干栓塞会导致死亡,肺小动脉栓塞会转成慢性肺梗死,因此,如果病人存在上述病因,出现胸痛后一定到医院就诊,不要错过治疗时机。4. 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的健康年轻人、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病人,多发生于持重物、屏气、剧烈活动或咳嗽后,突然感觉胸闷、气短,呈持续性;一侧胸痛,不剧烈,多于活动时或咳嗽时出现,能忍受。可有咳嗽,但痰少。到医院拍胸片即能确诊。如果瘦高的年轻人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5. 肺癌:患者可出现胸痛,于呼吸、咳嗽时加重。除胸痛外,早期病人会出现刺激性咳嗽,胸闷气短,甚至咯血,并伴有逐渐消瘦,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6. 肺炎胸膜炎: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胸痛以咳嗽或深吸气是为著,多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甚至胸闷气短。应用抗感染药物后上述症状可减轻。7. 急性心包炎: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胸痛部位多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可放射至颈部、左肩部、左臂部,轻重不一,严重者呈缩窄性或尖锐性痛,吸气和咳嗽时疼痛加重,有时在变换体位或吞咽时出现或加重。心包渗出液较多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此时胸痛可有所减轻。除了胸痛外,还会伴干咳等症状。8. 反流性食管炎:胸痛表现为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痛,多在饱餐后平卧位或弯腰时出现,可伴有反酸、烧心、反胃等症状,也可在熟睡时出现。9. 肋间神经痛:多存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及睡眠差等诱因,表现为胸部或背部针刺样痛,瞬间即逝,但反复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可自行缓解,疼痛范围为局部一个点或无固定部位。消除诱因上述症状可消失。10.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疼痛部位多发生在胸骨旁第2-4肋软骨,以第2肋软骨最常见,单侧或双侧均可累及,受累的肋软骨局部可肿大隆起,疼痛为钝痛或锐痛,局部有明显触痛,皮肤无红肿改变,严重者可因上肢活动或咳嗽等动作使胸痛加重,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有时与前胸相对应的后背部也出现疼痛。经理疗或热敷以及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后可使症状减轻。11. 带状疱疹:有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胸部或腰部皮肤感觉过敏或神经痛,呈针刺样,局部皮肤有明显触痛,继而出现集簇性粟粒大小红色丘疹群,迅速变为水泡。一般疼痛部位在一侧,如胸痛很少超过胸骨,背痛很少超过脊柱。12. 心脏神经症:胸痛部位常位于心尖区及左乳房下区,常为刺痛或隐痛,为时数秒或数小时,常伴有胸闷、气短、心悸、失眠等症状。胸痛多于紧张、激动后诱发,与体力活动无关,常在休息时出现,活动或转移注意力后减轻。多见于女性。13. 癔症:多于情绪剧烈波动时出现呼吸急促,继而出现剧烈胸痛、双手麻木、抽搐,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控制呼吸频率并做深吸气动作后胸痛可明显减轻。如果你有胸痛症状,看完这篇文章后对自己的症状属于那种疾病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广大的胸痛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人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除了肺动脉以外,其它动脉里流的都是有营养的血液,这些有营养的血液在动脉里流向全身各处供应各个器官。因此,如果动脉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动脉的病变最主要的就是粥样硬化。那么什么叫动脉粥样硬化呢?一.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颜色像粥一样的有害物质沉积到动脉的内壁上,使动脉壁变厚变硬,不仅使动脉失去了弹性,还会使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引起血流不畅或阻塞。二.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以下疾病:三. 哪些病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不可改变的病因:1)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2)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 :1,女性患病常在绝经期之后,此时雌激素减少,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也减少;3)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发病年龄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5岁的。2.可改变的病因:1)吸烟:与不吸烟比较,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2-6倍,而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2)肥胖: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28为肥胖;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2250px;女性腰围≥2125px;体重迅速增加的人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3)高血脂: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4)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人中本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本病病人糖耐量减低者颇常见;5)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本病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较正常者高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重要;6)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平常又不爱运动的人,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四. 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引起上述病因呢?1.平时摄入较多高热量食物: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都已经从吃得饱时代夸入了吃得好时代,经常下饭店,大鱼大肉大酒,在家里也经常离不开酒肉,细粮吃得多了,粗粮吃得少了;孩子们爱吃的膨化食品、油炸食品、西餐以及喝的碳酸饮料等,都是含热量比较高的,有些食品还含有大量的激素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这些食品经常吃会使人的血脂血糖尿酸升高和肥胖。2.动得少:1) 工作中体力劳动少;2) 交通工具中用体力的少,如步行的、骑自行车的人少了,骑电动车、摩托车以及开车的人越来越多;3) 家务活中体力活少,不用扛煤气罐了,卖大米也有人送,体力活只有拖地了;4) 娱乐活动中体力方面的少,如: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等;运动方面的娱乐活动如球类运动、跳舞等,参与的人比较少;3.喝酒场合多了:如家庭聚会、同学聚会、老乡聚会、同事会餐等等;外面吃的机会多,吃盐及味精较多,容易引起血压增高;4.吸烟:以下情况吸烟量较多:1) 往往工作压力大的时候;2) 喝酒的场合;3) 打麻将的时候;4) 烦闷的时候;5) 思考问题的时候。五.如何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消除可变因素:1. 合理饮食:1) 低盐饮食:北方人须将每人每日进食食盐量降至8克以下,以后再降至6克以下,南方人可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进食食盐总量为一啤酒瓶盖;2) 低脂饮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肾、肺等内脏、牡蛎、鱿鱼、墨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另外尽量不吃西餐,因为西餐里含有反式脂肪酸,即人造植物油。如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每日进食植物油量不超过25克。奶类250克,每周蛋类3-4个;3) 老年人少吃糖或特别甜的加工食品,如果脯或甜点等;4) 多吃蔬菜水果:每日进食蔬菜不少于1斤,水果100克;5) 多吃五谷杂粮;6) 少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以及含有反式脂肪酸(标有植物奶油的)的食品;少喝碳酸饮料。2. 戒烟和避免吸二手烟:对吸烟已经成瘾的要逐渐减少每日吸烟数量,最后戒掉。不要忽略吸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3. 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少于100-150毫升(2-3两),啤酒少于250-500毫升(半斤—1斤),或白酒少于25-50毫升(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因高度烈性酒。明确高血压诊断的病人应戒酒。4. 体力劳动或锻炼: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 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良好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及运动方式适合。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步行、骑车、游泳、慢节奏交谊舞等)、简易太极拳(不宜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强度)。5. 控制体重:1) 减少热量摄入:晚上进食要少。并且进食易消化食物。饭前可吃些水果、黄瓜、西红柿等;2) 锻炼:包括游泳、跑步、打球、跳操等等。6.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1) 规律用药;2) 监测各项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7. 睡眠充足,每日保证最少持续6小时睡眠时间;8. 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9. 40岁及以上人群坚持至少每年体检一次。最基本的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心电图、超声检查等。如果能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减少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即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节省了家庭经济支出,减轻了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步入中年以后,体内的钙丢失逐渐增多,例如女性进入更年期、男性60岁以后,体内钙的丢失更加迅速,因此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那么如何防止骨质疏松呢?有三个方面:1.补充钙及适量的维生素D3;2.经常晒太阳,保证每天不少于15分钟(指在户外);3.经常运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对于补钙,许多中老年人认为每年输2次葡萄糖酸钙再肌注几次维生素D就能达到目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了解以下几方面:1. 钙的在体内吸收与代谢: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为300-1500mg,而人体肠道的钙吸收率差异很大,在20%-70%之间,随着年龄最大,钙吸收率会减低。而钙的吸收主要在肠道。钙的排泄主要经粪便、尿及汗液排泄。如果饮食中难以提供足够的钙,则机体需要动员骨钙补充入血,以骨钙吸收来维持血钙稳定和满足生理需要。食物中最好的钙的来源是牛奶及其他奶制品,且吸收率高,如果每天饮食中有2-3次含钙奶制品(如250ml牛奶、1片奶酪或1罐酸奶)就基本能满足儿童及成人的钙需要;其他含钙较多的食物有绿色蔬菜(如甘蓝、卷心甘蓝及苋菜)、虾皮、坚果(如杏仁及豆类)、豆制品等,但这些食物中的钙在肠道吸收率均较低。2. 影响钙吸收的食物:食物中维生素D、蛋白质、钠盐、草酸盐、咖啡因、浓茶、纤维等物质会影响钙的吸收。(1) 维生素D可以增强钙的吸收,它的来源有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及食物中(包括菜类、蕈类及鱼肝油、蛋黄等)获得,通常情况下多数正常人能够通过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但在冬季北方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很少到户外活动,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减少,需要从饮食甚至药物中获得。(2) 过量摄入蛋白质、钠盐、粗纤维会影响钙的吸收,草酸盐、磷酸盐、浓茶、咖啡均会影响钙的吸收。3. 钙剂药物:正常成人每天需要800-1000mg的钙,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以及60岁以上的男性每日需要1200-1500mg的钙。最大量不能超过2000mg。如果每日从食物中不能摄入足够的钙,就需要每天用药物补充不足的钙。如果每天都需要补充,当然口服用药比其他途径(如注射)要方便的多。那么口服那种钙剂好呢?国外报道,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醋酸钙及牛奶中的钙在人体的吸收率在 31% -39%,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结果稍有出入,但相差不大,一般市售钙剂在成人的吸收率均在30%左右,一般没有显著差别。口服的钙主要在小肠吸收。从骨粉、海洋生物贝壳等来源的钙,一般重金属含量较高,不可取;另外钙剂的种类不同,所含钙元素的量不同,其中碳酸钙中所含的钙较多,为40%,葡萄糖酸钙、醋酸钙、乳酸钙所含的钙分别为9.3%、25%、13%。因此,某些钙产品的元素钙含量只有几十毫克,如果每天补充五百毫克的钙,就需要吃一大把,这样不仅会影响钙的吸收,也会增加副作用。有的人服用钙剂会出现腹胀等症状,服用剂量增加,副作用肯定会加大。为了减少副作用,建议每日服用一次,晚睡前1小时服用,这样服用还可以增加肠道吸收。综上所述,每年两次注射钙剂达不到补充钙的目的,奶制品是钙补充的最好来源之一。老年人由于摄入问题、食欲问题或其他药物影响等原因单纯从食物中可能难以获得充足的钙,需要补充钙剂,补充钙剂最好选用口服制剂,含钙元素高的钙剂;对于不能有充足维生素D摄入和生成者,需要补充含有维生素D的钙剂或补充钙剂的同时需要补充维生素D。另外还需注意饮食中的蛋白质、钠盐、草酸、磷酸、浓茶及咖啡因等对钙的影响。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如肾结石等补充钙剂需遵医嘱。为防止骨质疏松,在补充钙剂的同时,需要晒太阳,还需要运动。
甲沟炎是指(趾)甲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感染,是细菌通过甲旁皮肤的微创破损袭至皮下并生长繁殖引起。在手指,多由于刺伤,撕剥肉刺或修剪指甲过深等损伤引起。在足趾,多因嵌甲或鞋子过紧引起,大多发生在拇指。甲沟炎多见于青少年或妇女。一般它可发生于手指,或者发生在足趾,发于手指者常有啃手指的不良习惯,发于足趾者常由嵌甲继发感染引起。在足趾,多因嵌甲或鞋子过紧引起,大多发生在拇指。甲沟炎刚开始时指甲的一侧轻度疼痛和红肿,之后加重化脓,脓液向另一侧或甲下蔓延,形成甲下脓肿,在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深处指甲与甲床分离。在足趾嵌甲的一侧常有慢性肉牙组织增生,使伤口长期不愈。 指甲的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相连,皮肤沿指甲两向远端伸延,形成甲沟。甲沟炎是甲沟或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而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沟炎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急性甲沟炎、慢性甲沟炎、化脓性甲沟炎、单纯性甲沟炎、嵌甲性甲沟炎。1.急性甲沟炎:急性甲沟炎多由葡萄球菌和念珠菌感染所致。这种细菌存在于人的皮肤上,一般情况下人体不易被感染,它们一般通过倒刺、甲廓损伤或慢性刺激(如水和去污剂)引起的表皮破损处进入引起甲沟炎。急性甲沟炎炎症迅速扩展可蔓延到整个甲沟,甚至形成甲下脓肿。局部疼痛剧烈,呈搏动性,手臂下垂时加剧,所以患者常将手抱于胸前。发炎的手指随着心跳而跳痛,也就是十指连心,有明显触痛感。2.慢性甲沟炎:多由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或再次被感染而发生,指甲变得凹凸不平而带坑纹。指甲下可能呈现绿、黄或黑色的感染征象。多由真菌感染引起,糖尿病患者以及那些双手经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如家庭主妇、渔民、清洁工人、酒吧侍者、厨师等容易患上慢性甲沟炎。3.化脓性甲沟炎:化脓性甲沟炎是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导致的化脓性炎症。甲沟有轻度红肿、疼痛、甲小皮剥脱,少量脓液由甲沟流出,甲的边缘和甲沟处变黑,且可逐渐产生结节状或蕈状突起的炎症肉芽组织,不时分泌出脓液,易擦伤出血,部分甲受损,甲变形缩小,甲上有纵脊或横沟,甲下有脓液潜行。严重时,甲可以完全松动,脱落。4.单纯性甲沟炎:单纯性甲沟炎大多数位于足部第一趾,趾甲前端的一个角或两个角刺入甲沟深处,长不出来,每隔2周到1月,足趾就会有胀痛感,不小心碰到就会有钻心的剧痛,用小刀剪掉后疼痛就会消失,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出现。长时间行走或不修剪趾甲,足趾就可能肿胀发红,甚至在甲沟处出现渗液和肉芽样组织。5.嵌甲性甲沟炎:嵌甲性甲沟炎是由于趾甲长到肉里而引起的甲沟炎。足趾甲沟存在炎症超过3周后,就要考虑是由于嵌甲所致。多见于大拇指,向侧面生长的甲板长入甲皱壁中,导致疼痛和发炎,严重者出现化脓症状。甲沟炎、嵌甲不治疗的后果:(1)甲沟炎、嵌甲不治疗一般不会自行痊愈,总是一瘸一拐地走路,很影响形象的。(2)趾甲会严重变形,导致甲床破坏,最后趾甲缺如。(3)趾甲反复发炎,容易引起甲下脓肿,严重的有可能引起骨髓炎。所以有了甲沟炎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几种常见诱因:1.趾甲剪得太短,旁边的软组织因为没有趾甲覆盖,会向上长,结果趾甲长出来后,就刺到软组织内。2.穿不合适的鞋子。不适合的鞋子,如尖头皮鞋,前面太窄,会把足趾的软组织挤起来,时间一长,也会形成嵌甲。3.足趾曾经受过外伤。由于踢足球、碰撞、砸伤等,使足趾产生破损,影响到甲床或甲母细胞时趾甲也会出现畸形。4.另外,感染真菌、身体过胖等也是诱发因素。甲沟炎的一般保守疗法:(1)抗生素种类较多,有肌注、静脉用药、外用药等类型。优点: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消炎止痛效果。缺点:对于物理性趾甲刺入所致的嵌甲,似乎没有作用。(2)消炎镇痛剂如水杨酸制剂等,有口服、软膏、注射等类型。优点:可减轻疼痛和肿胀,适合于疼痛难忍时使用。缺点:对治疗嵌甲无效,如果长期使用,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患有胃肠病的人慎用。(3)尿素软膏优点:可软化皮肤,也可软化趾甲,有助于矫正。缺点:软化趾甲所需的时间很久,非常麻烦,单独使用效果不佳,也就是,即使软化的趾甲,而不使用矫正手段,也难以治愈趾甲变形。(4)硝酸银优点:治疗时疼痛较小,通常不需要麻醉,可使肉芽组织平覆,对脓液和渗液有抑制作用。缺点: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并且会使皮肤和趾甲的颜色变黑,严重影响美观。只对肉芽组织有作用,趾甲的矫正帮助不大。(5)“棉花塞垫法”和“胶管塞垫法”优点:简单方便,可自行处理。缺点:容易脱落,填塞力不足,效果较差,易复发。用打点滴的胶管代替棉花,来填塞在甲沟处,并用特殊的胶水粘合。(6)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制剂外敷,中草药浸泡等,或传统的修脚技术等。优点:通常没有什么副作用,对于消除炎症效果较好。缺点:根治效果需要根据医师的个人经验来定,没有统一的标准。(7)手术治疗并不是所有的甲沟炎患者都适合切开引流术,临床上甲沟炎有脓液积聚者,应切开引流。术前准备:1.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2.对严重手部感染,全身情况衰弱者,应注意改善全身情况,提高身体抵抗力。3.手部较深脓肿切开时,宜用止血带控制止血,使手术野清晰,保证手术安全。[麻醉]1.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或甲下积脓拔甲状,一般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剂内不可加用肾上腺素,以免小动脉痉挛,造成手指血运障碍。2.掌间隙脓肿、化脓性腱鞘炎或手部滑囊炎切开引流时,采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手术步骤]沿病变侧甲根角作一纵行切口。如为全甲沟炎,则在两侧各作一纵行切口,近端不宜超过甲床基部平面。再用尖刃刀插入指甲根部和皮肤之间作锐性分离,向上翻转皮瓣,放出脓液,置胶皮片引流[图1]。如伴有甲下积脓,在作甲沟炎引流的同时,应拔除指甲,排出脓液,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后包扎。对仅有指甲根部的甲下积脓,也可作部分切甲引流术,将甲根挑起剪去。须注意将甲角全部切尽,以免残留而影响愈合。[术后处理]1.手部感染切开引流后,应注意仔细换药。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伤口,一面嘱患者轻轻活动患手或患指,一面用无菌棉花清洗伤口,以利脓腔中残留脓汁排出,然后用干纱布把患手皮肤擦干,并用酒精消毒,用胶皮片或凡士林纱布条引流后包扎。2.一般术后3~5日即可拔除引流条。待红肿消退,疼痛减轻后,即应开始作手指功能锻炼,以免肌腱粘连、瘢痕挛缩而造成功能障碍。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药物治疗 赤峰市第二医院 单德鸿房颤形成原理概述(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序收缩的房性节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尤其是引起的心房血栓,使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成倍增高,此类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在18%左右。由于房颤常见而严重,临床医师对房颤的规范性治疗愈来愈显得迫切。概述(2)房颤的临床体征⑴房颤本身的体征: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拙 ★例外情况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律规整 ◇平均心室率较慢时,无脉膊短拙发生。⑵原发病的体征:随原发病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体征⑶血栓栓塞的体征:栓塞于不同部位则出现相应的体征房颤心电图特点1) 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和振幅不一致、间距不规则的f波2) 多数情况下,f波在V1及Ⅱ、Ⅲ、avF最清楚,f波的频率一般在350~600次/分之间3) RR间距绝对不规则,心室律绝对不整4) 心室率快慢不一,以快者居多5) QRS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发生室内差异传导房颤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房颤的分类按房颤发生的时间分类v 阵发性房颤:房颤呈短阵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通常小于1个月,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v 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常为数月到数年不等,可能被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v 永久性房颤:房颤呈慢性持续性,时间多在数年到数十年左右,且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v 初发性房颤:发生于48小时以内的AF称为急性AF。约60%的急性房颤在起病8小时以内自动转复窦律房颤的治疗方法* 目前,除了治疗原发病和其他病因,房颤的治疗主要有3个策略: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栓塞事件。* 非药物治疗直流电复律、植入型心房除颤器、经导管消融治疗、外科治疗。房颤的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主流 ▼ 复律及维持窦律 ▼ 控制心室率 ▼ 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l 导管消融的地位不断提高一、房颤的治疗-复律(1)转为窦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但复律前需考虑:* 复律的必要性:成功率复发率可能的并发症房颤-复律(2)复律的适应症:* 房颤发生的时间较短(一年内)* 原发病已纠正或控制l 风心病术后l 其它心脏病* 心室率快,洋地黄等药物难控制* 无感染及风湿活动* 心脏内无血栓房颤-药物复律(3)复律禁忌症* 用药前室率较慢(〈60bpm)* 有明确的SSS或严重AVB* 持续时间在1年以上* 心脏显著大(LA大于50mm)* 洋地黄中毒* 心房内有血栓房颤-复律(4)* 常用的复律药物:l 普罗帕酮( Ic)l 胺碘酮(III类)l 依布利特(III类)* 此外:索他洛尔房颤复律-药物(5)1、普罗帕酮:* 静脉:1.5~2.0mg/kg,10~20min,必要时重复1~2次,总量不超300mg/h* 顿服:对于症状不明显者:l 450mg/次(体重<70kg)l 600mg/次 (体重>70kg)房颤复律-药物(6)2、胺碘酮* 口服:0.2 , tid×7d; 0.2, bid×7d 维持量:0.1~0.2/d.* 静脉:3~5mg/kg,20min→1mg/min ×6h→0.5mg/min ×12~36h房颤复律-药物(7)用胺碘酮注意事项:1. 静脉无效仍然可以口服2. 预防VT/VT的剂量(0.2-0.3/d)要大于房颤的的维持量(0.1-0.2/d)3. 要区别药物的正常作用还是毒副作用 正常反应:一定范围QT间期延长 甲状腺某些指标异常房颤复律-药物(8)4、索他洛尔临床用法:* 口服:80~120mg,2次/d* 静脉: 1~1.5mg/kg,10~15min房颤复律-药物(9)注意事项:1、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 (转律时可能出现停搏)2、充分了解每个药物的不良反应3、下列情况要慎用或减量 高龄老人 全身情况差 肝肾功能差、 用药前心率缓房颤复律(10)维持窦律如何选药:* 下列情况首选普罗帕酮l 无器质性心脏病l 高血压无明显左室肥厚及心衰房颤复律(11)维持窦律如何选药:* 下列情况可选索他洛尔l 年轻的患者l 冠心病l 高血压患者(COPD患者不宜使用)房颤复律(12)维持窦律如何选药:* 下列情况可选胺碘酮l 心衰合并房颤l 高血压合并明显左室肥厚l 冠心病房颤复律(13)何时停药?* 复律无效* 明显的毒/副作用房颤复律(14)对药物转律及维持窦律的评价* 优点l 改善生活质量l 防止房颤导致的并发症* 不利方面l 转律并预防房颤复发的效果差l 药物的副作用多l 不降低总死亡率房颤的治疗-控制室率(1)控制室率主要用于以下情况:l 初发或阵发房颤心室率很快l 保持窦律失败的持续或慢性房颤l 无症状的老年患者l 无转复适应症者心室率控制的范围:* 安静时:60~80bpm* 活动时:90~115bpm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下列情况可首选 冠心病 心衰 运动时快心室率(效果比地高辛好) 和地高辛合用优于单独使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唑1、COPD、肺心病病人首选2、高血压合并房颤3、急症情况下静脉注射地尔硫唑(安全、作用快、效果较好) 洋地黄制剂(非一线药) ▼ 适用于心衰病人▼ 可控制静息时心室率但对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无效房颤的治疗-控制室率(4)控制心室率的优点:* 大多数能显著减轻症状* 与控制节律比,心室率控制较容易达到目标* 减少了抗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控制心室率的缺点:* 心室率不规整,不少患者仍有症状* 房颤仍然存在l 血栓/栓塞l 影响心功能比较复律及控制心室率(1)—复律优于控制心室率?比较复律与控制心室率的临床试验* P1A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ACE the Race Control versus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AFFIRM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g比较复律及控制心室率(7)—复律优于控制心室率?结果:* 目前临床试验的结果并未显示房颤转律的效果优于控制心室率* 转律药物的副作用明显多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老年房颤患者: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年轻患者:有指征者-尽量复律结论* 窦性心律的维持是决定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是预后良好的标志(marker)*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抵消了它对维持窦性心律的有益作用* 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维持窦性心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The AFFIRM investigators: Circulation 2004;109;1509)房颤的抗栓治疗(1)抗栓治疗的重要性* 非瓣膜病房颤 年发生脑卒中率5%,比一般人群高5倍* 瓣膜病房颤 每年发生脑卒中率比无瓣膜病及房颤高17倍* 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NVAF缺血性栓塞的危险分层* 高危——既往有缺血性中风,TIA,或体循环血栓栓塞史;年龄≥75岁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管病变;临床有心脏瓣膜病变、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受损的证据* 中危——年龄65至75岁,不伴危险因素;年龄<65岁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血管病变* 低危——年龄<65岁,不伴有中危或高危因素ACC/AHA/ESC制定的房颤抗凝治疗的指南* 对抗凝药物的选择应个体化:评估风险-效益比* 高危患者:抗凝(INR2-3)* 不建议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合应用抗凝作用并不优于单独应用华法林,而出血的危险却明显增加房颤抗凝治疗的建议(ACC/AHA/ESC)临床背景:* 风湿性心脏病* 高危因素, 年龄 < 75 岁* 高危因素, 年龄 > 75 岁* 年龄 < 60岁的孤立性房颤* 华法林治疗有禁忌症的患者治疗:* 华法林 (INR 2.0 - 3.0)* 华法林(INR 2.0 - 3.0)* 华法林 (INR 1.5 - 2.6)* 阿司匹林 325 mg/day* 阿司匹林 325 mg/day抗凝治疗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抗凝治疗少l 认识不足l INR未普及* 大多用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今后的任务l 宣传、普及抗凝治疗保持INR 2.0~2.5可能较为适合中国人群房颤的抗栓治疗(6)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 风险:出血事件l 当INR >4出血明显增加* 出血的危险因素l 年龄>75岁l 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l 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l 既往有出血史、贫血等* 当出现严重出血的处理l 停用抗凝药l 使用维生素Kl 输入新鲜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 轻度出血(如牙龈或皮下)勿需处理,但应严密监测INR,并及时调整剂量抗凝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起效及高峰时间l 华法林开始剂量2~3mg/d, 2~4d起效l 5~7天达治疗高峰* 监测时间l 开始:隔天一次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l 然后每周监测1~2次,共1~2周l 稳定后每月查1~2次每次增减剂量:l INR<1.5:增加剂量l INR>3:减少剂量l 每次增减量:一般0.625mg/d以内复律的抗凝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受累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远远多于男性,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RA女性希望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一、什么时候可以要宝宝呢? 要想顺利产下健康的宝宝,RA的宝妈们就需要配合风湿科医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得到医生的许可(即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同时停用对妊娠或胚胎有害的药物足够时间)后,才可考虑要宝宝,不然很可能会对宝妈和宝宝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妊娠糖尿病、早产、胎盘早剥、先兆子痫、新生儿体重偏低、胎儿发育迟缓甚至流产等。 二、什么药物才能尽量避免影响到宝宝呢? 1.NSAIDs:1)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孕早期需慎用,孕32周前要停用。2)选择性COX-2抑制剂:妊娠及哺乳期均不建议用。 2.DMARDs:1)氯喹、羟氯喹:妊娠及哺乳期可用。2)柳氮磺吡啶:剂量<2g/d时,妊娠期可用,同时建议每日补充叶酸片5mg。3)硫唑嘌呤:剂量≤2mg/kg/d,对宝宝相对安全。4)环孢素、他克莫司:妊娠期维持最低有效剂量,监测血压及肾功,哺乳期不推荐。5)甲氨蝶呤:需在妊娠前3-6个月停用,妊娠及哺乳期禁用。6)来氟米特:需在妊娠前2年停药,或经消胆胺洗脱后满半年方可备孕,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7)环磷酰胺:孕期不建议应用,需提前3-6个月停用。8)雷公藤多苷片:不建议用。9)艾拉莫德:不建议应用。 3.糖皮质激素:如妊娠期病情有变化,可考虑选择使用,建议最小剂量维持。 4.生物制剂:1)TNF-α抑制剂:受孕前和妊娠期间可以使用,2)非TNF-α抑制剂:用到怀孕为止。 5.JAK抑制剂: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安全性报道较少。 总而言之,RA病人准备怀孕前应当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切忌擅自吃药或停药,做好备孕前的各项准备,在风湿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协助下,可以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所述,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症状者也可成为传染源。此病毒传播速度快,一般通过人体的唾沫、打喷嚏、咳嗽、流鼻涕等产生飞沫而被传染,还存在潜伏期,潜伏期为3-7天,平均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因为潜伏期也存在传染所以传播范围广泛,导致普遍人都会被感染,尤其老年人或机体差、体内多病、免疫力低的人感染会更加严重,所以才会渐渐蔓延全国。建议尽量不要出门或减少出门,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建议立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