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增长,癌症病人也越累越多。很多癌症病人经过手术切除肿瘤,或放化疗治疗肿瘤,已经可以出院。但是出院后经过一段时间,又有许多病人癌症复发了。很多人困惑:为什么手术、放化疗都做了,癌症还会转移?其实癌症病人在进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之后,癌症的主病灶得到了治疗,但是并不代表身体里的癌症细胞全都被杀死了,仍然可能会有少量癌症细胞会存活下来。这些癌症细胞可能存活在原有的病灶部位,可能存活在淋巴里、可能存活在血液里,也可能存活在身体的其他部位。这些癌症细胞如果数量很小难以被CT、超声、核磁共振等常规影像学手段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等到这些肿瘤细胞生长到一定数量,就是癌症复发了。如果这些癌症细胞不是存活在原病灶部位,而是存活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其他部位长大了,就是癌症转移了。癌症复发转移原因复杂,一般有以下几个: 1、癌症病人的基因决定。癌症病人之所以比别人容易得癌,就是因为自身是一个癌症体质。尽管手术、放疗、化疗杀灭了癌细胞,但是患者的基因未得到纠正,身体的细胞分化调节机制问题依然存在,那么癌细胞生存的土壤环境不变,就可能会有新的癌细胞出现,从而导致癌症复发或转移。 2、肿瘤治疗不彻底。手术是目前根治癌症的有效方式,可以切除已形成肿块的癌细胞,但是术后不进行相关治疗随访,没有听从医生意见后续治疗,潜在肿瘤细胞死灰复燃可能性明显增加。 3、患者免疫力低下。强大的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有效方式,可以组织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当免疫力低下时,突变细胞可以进一步恶变,形成肿瘤细胞。而我们免疫系统正常时,可以监视和及时消灭这些突变、恶变的细胞或癌细胞。所以,要想减少癌症复发,在治疗后要积极增强免疫力。 4、生活方式不健康。癌症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中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有的癌症病人经过治疗以后,回归家庭和社会,又不注意,重蹈覆辙,开始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那么这些都可以成为癌症复发的诱因。 肿瘤转移复发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那身体出现了哪些症状,说明癌症有可能转移了,需要特别引起患者的注意呢? 癌症转移到不同的部位,产生的反应和症状也是不同的,肿瘤转移时以下四类症状比较常见: 比如说转移到淋巴,可能转移的区域可以摸到肿大、质硬、活动度差的淋巴结;如果转移到肝脏,那患者可能会感觉肝脏部位有胀痛感,而且肝区可能会有压痛; 如果转移到胃肠道,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饱胀不适感等消化道症状; 如果转移到脑部,患者就容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有的患者也会出现精神状态不好、反应迟钝等症状,甚至出现有的患者可以出现癫痫发作、偏瘫、失语等症状。 “抗”转移,要这么做。 癌症复发、转移虽然常见,却也不是不能避免的,患者在进行综合治疗之后,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避免癌症转移。 第一,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这个是重中之重的,一定不要以为做过癌症手术了就是好了,就忽视了复查,科学的检查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更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的状态。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搭配、健康饮食,避免食用易致癌食品,如烧烤、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等。生活方式上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抽烟、不酗酒,早睡早起身体好。 第三,养成持续的运动习惯。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个人喜好,癌症患者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有氧操、瑜伽、太极等多种形式的运动,保持每天30分钟--50分钟,提升身体机能和免疫力,让身体可以抵御住癌症细胞的侵害。 第四,一定要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多与人交流,多了解癌症治疗成功的案例,多了解医学的最新研发成果,可以参加一些抗癌组织,让自己时刻保持信心,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相信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 “癌症患者不能吃发物!会引起复发!” “癌症患者不能吃太好,最好全素,要饿死癌细胞!” 真的是这样吗? 毫无证据。 事实上,像「发物导致癌细胞复发」「吃太好会导致癌细胞进展」这类说法,都是我经常讲的典型「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大家听起来有道理,因此广泛传播,但其实谁也没有证据证明。 就像微波炉致癌、酸性体质致癌、红薯防癌,全是谣言。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科学思维」,也就是客观数据说话。 1.从科学上讲,饿死癌细胞是不可能实现的。 癌细胞是什么?是细胞中的进化优势品种,具有很多正常细胞都没有的超强能力,比如不断繁殖、拒绝死亡、到处迁移等。 癌细胞确实需要吃东西,但是正常细胞也需要吃。癌细胞是进化优势品种,争夺营养物质能力也比正常细胞强。因此,一味限制饮食和营养,在「饿死」癌细胞之前,肯定会先饿死正常细胞。 很多人听说癌细胞喜欢吃糖,因此不吃碳水化合物,听起来不错,但事实上,如果彻底没有糖,最先饿死的,是脑细胞和心脏细胞。大脑 90% 以上的能量来源都是葡萄糖! 面对癌症,我们的目标,不是杀死癌细胞,而是不让癌细胞杀死正常细胞。 因此,正常均衡的饮食,绝对是更靠谱的选择。 不仅如此,均衡的营养对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帮助非常大。营养充足,身体好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对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的承受能力增强,治疗效果会更好,恢复也更快。 2.我们患者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吃得太好,而是营养不良。 大家一想到中晚期肿瘤患者,画面通常就是消瘦、有气无力、皮包骨头……因为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肿瘤生长或者治疗影响内分泌,导致没有胃口,另一方面,疾病和治疗引起的某些情况,比如严重口腔溃疡和肠梗阻等,会影响食物摄取。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胰腺癌等患者特别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在 2012 年,对国内 2.7 万个癌症患者的跟踪研究发现,近 60% 的肿瘤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营养支持。据估计,大约 20% 的恶性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可以说是「饿死」的。 所以,营养和饮食对癌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3. 给大家 12 条基本建议: 1)营养要均衡,不要走极端。规矩太多,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或者觉得人生苦短,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吃得下,统统都吃。这两种态度对治疗和康复都是不利的。 2)忌口不要太严,食谱不要太窄。除非明确过敏或不耐受等情况,肿瘤患者没有哪一种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推荐不吃的食物基本上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同时也没有万能的抗癌食物。绝不能只吃某一种「抗癌食物」。 3)遵循「三多一少」。第一多,是多吃蛋白质和热量丰富的食物,如鱼、蛋、肉、奶;第二多,是主食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馒头、全麦面条、玉米、红薯等;第三多,是多吃色彩丰富的蔬菜水果,每天一斤蔬果;一少,是少吃油炸、烟熏、烧烤、腌制食品以及深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等。 4)推荐少吃多餐(每天 5~6 次,可以考虑 3 次正餐,2~3 次加餐)。如果食欲不佳,可以考虑用肠内营养制剂来替代(一顿不吃就补充 300~500 千卡(1)的肠内营养制剂),另外,建议每周监测体重,如果体重一个月内下降超过 5%,建议在正餐之外添加补充肠内营养制剂,每天 500 千卡左右或者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具体方案。 5)做法多样化。炖、炒、蒸等轮流来。一方面色、香、味俱全,可明显地增进食欲,另一方面又能使营养更加丰富和全面。尽量少用油炸,油炸食物气味比较大,会增加患者恶心呕吐的概率。 6)制作流质食物。患者经常胃口不好,流质食物既能保证液体摄入,又可以增加一些营养摄入。很多食物都可以做成流质食物。比如不想吃水果的话,可以做成水果奶昔。不太推荐使用榨汁机,因为水果的营养成分不仅仅是果汁,还有果肉里的纤维,推荐用食物搅拌机把果肉和果汁都打到一起。流质食物也可以做得营养很丰富,成为家里自制的肠内营养补充剂,比如可以放蔬菜、水果、坚果、牛奶、豆奶、酸奶等;还可以做五谷杂粮糊等。 7)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后,几乎都会伴随活动量和食欲同时缩减。家属可以帮助其逐渐恢复活动量,从床上活动到室内活动,再到户外活动。运动量不用大,关键是动起来。运动起来还可以减少肌肉的损失,对治疗和康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8)注重食品安全。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力通常会减弱,更容易被感染,因此一定要避免食物污染。蔬菜水果洗干净、削皮,接触食物的刀、案板,包括手都洗干净。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处理;不吃半熟的肉和蛋;不吃未经过巴氏杀菌的乳制品(比如牧场里新挤出来鲜奶)。 9)谨慎对待保健品。从食物中补充所需维生素,吃维生素补品要谨慎,最好咨询医生,最近有研究发现大量补充抗氧化剂,反而可能增加癌症转移。另外,一些维生素、补品或中药会和治疗的药物有相互作用,会对药效有不利的影响。治疗期间服用任何补品,请务必和医生以及营养师交流。 10)注意补品安全。如果经济允许,我不反对大家吃一些补品,但是有些常见补品,甚至高大上的补品很危险,要小心。比如最近冬虫夏草被明确指出有重金属中毒风险,加上非常昂贵,效果有限,实在没必要冒险。另外,补品不是药品,不能迷信,更不能用其替代正常饮食或肠内营养剂。 11)坚持喝水。即使不想吃东西,也要保证水的摄入。如果食欲不太好,可以考虑在餐间饮水,用餐的时候干稀分开,不太容易有饱腹感,可以多吃一些。另外,食欲差的时候,饮水量的一半可以由流质食物或奶制品等来代替。12)别忘记专家!如果食欲低下,每一餐吃不到生病前正常饮食的 50%,体重持续下降,请一定考虑咨询医生和临床营养师,评估是否需要管饲(肠内营养)。上面这些是比较普适的大方向原则,不仅对肺癌患者,其他癌症患者也可以参考。每个人情况不同,请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调整。如果不确定的话,还是推荐找优秀的临床营养师给出个性化的建议。
肺结节是早期肺癌吗?” “医生,听说毛玻璃肺结节都是肺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但随着检查深入,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检查出来,这些肺部结节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烦恼和困惑,肺结节和肺癌到底是什么关系,要不要处理,今天就这个话题我们一次性说明白! 什么是肺结节? 首先肺结节是影像学描述,指肺内直径≤3厘米的的肺部病灶。也就是说,只要称作肺结节,病灶一定在3厘米以内,可以理解为肺部较小病灶。 以前怎么没有这么多肺结节?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回答。 肺部结节的发现和检查手段直接相关。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胸片相比,采用LDCT(低剂量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欧洲研究项目——荷兰-比利时随机对照肺癌筛查试验 (Dutch-Belgian Randomiz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Trial,NELSON)结果显示LDCT筛查后男性肺癌病死率下降26%,女性则下降39%。上述研究结果公布后,肺癌筛查逐步推广应用CT检查,由于CT检查敏感度明显高于胸片,大量甚至直径小于5mm微小结节病灶被发现,给大家一种肺结节大量出现的感觉。 肺癌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美国胸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标准:55~79岁、吸烟≥30包/年的人群及≥50岁、 吸烟≥20包/年且同时合并其他肺癌危险因素,如慢性 阻 塞 性 疾 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环境或职业暴露、既往罹 患癌症、接受过放射治疗、家族史等均为肺癌高危人群。这些人检查出现肺部结节需高度重视。 毛玻璃肺结节都是恶性的么? 随着越来越多肺结节发现,人们对肺结节分类也有所了解,肺结节按照密度分实性结节、混杂性结节、毛玻璃结节三类。其中毛玻璃结节密度最低,最常见,尤其女性居多。对于这部分毛玻璃结节喜忧参半,不好的一面是如果随访检查发现有长期存在的毛玻璃结节,大概率是不好的。好的一面是病灶生长缓慢,恶性度低,手术治疗效果好。 肺结节要不要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超过8mm以上肺部结节,如临床高度怀疑恶性,建议手术治疗。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微小结节都不建议手术治疗。 肺结节可以吃药控制么? 肺结节如排除炎症,不建议口服药物,原因很简单:没有效果。有听到肿节风之类的药物可使肺结节变小,这种说法无任何依据,对控制肺部结节无帮助。肺结节可以预防么? 1、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戒烟、戒烟、戒烟。对于吸烟的人戒烟比吃任何药物预防肺癌都有效。 2、尽量避免接触有害气雾,如厨房油烟、二手烟、粉尘、燃煤、燃气以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 3、积极治疗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部炎症、肺结核、肺部瘢痕病灶、尘肺等。 肺结节手术损伤大么? 目前肺结节手术几乎都能通过微创腔镜手术实现,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适合有手术指征的肺结节病人。
2021年3月5日 上午,81岁高龄的杨老伯来到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复诊。质朴的杨大爷平时是个停不下来的人,他高兴地说现在一天三顿又吃得香香,平时还能开着电瓶车出门,浑身都“干脆利落”了。但在几个月前,他却还只能躺在床上,连稀饭都喝不下。据中山青浦分院胸外科主任夏宏伟介绍,杨老伯因食管癌在某三甲医院治疗,但因为老伯年纪大,还患有冠心病、脂肪肝等多种基础性疾病,当时医院医生不建议患者手术治疗,让其出院。但杨老伯女儿觉得如果不能手术,前景堪忧,就来到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求诊。在接诊病人后,夏医生团队仔细评估了杨老伯的心脏情况,发现老人虽然年龄大,但心肺功能及身体状况没有想象中那样无法承受手术,不过手术风险也的确很高,经过与患者家属坦诚交代病情及手术方案、手术后计划以后,患者家属集体商议后决定进行手术。他们切除了杨老伯3.3*1.5公分大的食管癌,清扫了淋巴结,手术很顺利。术后杨老伯经过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后,恢复得很好,顺利出院。近几个月来,岳先生吃饭时明显感到哽噎,于是来到中山青浦分院就诊。经诊断,他患的是中段食管鳞癌。经科学论断和周密手术计划,夏医生胸外科团队采用微创腔镜手术方式,为岳先生施行了气管插管全麻下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外部创口很小,但胸腔、腹腔内操作步骤复杂、手术风险非常高。医护团队合力奋战近10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胸段食管切除、胃部分切除和颈部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恢复快,还可以下床活动、进食,同时术后手术疤痕小,外观影响小,不再是以往开胸术后长且大的"蜈蚣"疤痕,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据介绍,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病死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因食管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传统开胸手术操作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愈后差。随着科技进步,胸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中,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夏宏伟医生团队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为开展这项高、精、尖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阅读书籍、观摩手术录像,做动物实验,请中山医院专家手术,从助手开始做起,到自己主刀请专家当助手,一直过渡到中山医院青浦医院团队自行开展。目前,已自主完成胸腔镜、腹腔镜下经颈部、右胸、腹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填补了青浦医院技术的空白。
近日,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专家与普外科专家联合,共同完成一患者甲状腺和胸部两处结节的切除手术。多科室医生的“组团”服务,通过一台手术、一次麻醉,不仅减轻了患者的身体负担,也缩短了治病时间、节省了医疗费用。 前一段时,51岁的刘女士体检发现自己甲状腺及肺部出现结节,便来到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进行就诊。胸外科主任医生夏宏伟详细了解刘女士的病情后,邀请来普外科专家进行会诊。两科室专家反复论证和手术风险评估后,决定对刘女士以两种术式同时在一台手术中进行。夏宏伟介绍,通过一次麻醉进行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部位的疾病,这样做对病人的身体会有更多益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3月10日上午10点,两科室手术团队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普外科手术医生将甲状腺结节取出后,接着胸外科手术医生继续进行胸部结节切除术。历时一个多小时,手术圆满完成。目前患者已转入病房进行术后观察。“对于两个科室的医生来说,手术部位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手术操作是互不干扰的,更多的是需要医生协调,谁先做谁后做,术后怎样对患者进行护理。”夏宏伟主任说。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已经多次进行多科联合手术,专家"组团"为患者切除病灶,让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多科室医生的共同服务,也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已经多次进行多科联合手术,专家"组团"为患者切除病灶,让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多科室医生的共同服务,也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肿瘤作为日益常见的慢性疾病,很多病人都意识到饮食调理非常重要,而且,营养治疗已经从以往的辅助、支持,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以常见的肿瘤治疗过程为例,讲解一下各阶段肿瘤病人饮食方面要注意的内容。 从病人角度,我们简单分为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康复期间,不同时期饮食各有需要注意的事情。 治疗前,很多人已经有了不舒服的症状,或者因为发现疾病,会有紧张、气愤、恐惧、忧虑等,难免会食欲不振,茶饭不思,这时需要家人多鼓励、支持,配合美味、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变换色、香、味的搭配,通过美食展现生活的美好,帮助患者增强治疗意愿,树立信心。这时可以适当的增加蛋白质帮助增强体质,既有助于顺利通过手术的考验,也利于术后康复。 治疗过程中,手术后,经历过麻醉、胃肠减压等,特别是如果手术对消化道有直接的刺激,病人需要一个逐渐恢复饮食的过程。通常麻醉苏醒后先会经历禁食、禁水的阶段,医生根据手术情况,引流情况等告诉病人可以从恢复饮水开始,经过流食、半流食,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如果禁食时间长,营养供应主要靠静脉营养,也就是输液,恢复进食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产气多的食物,比如大豆、扁豆、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各种碳酸饮料等。流食阶段,米粥是比较好的选择,没有乳糖不耐受病史的人可以喝牛奶,当然,酸奶是更好的选择,在避免了乳糖产生不耐受、产气、腹泻之外,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最新研究显示,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恢复免疫力、而且可以通过基因调节,帮助机体对抗肿瘤,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 康复期间,是从疾病状态回复到正常生活的过程,建议继续保持饮食健康的同时,不要太强调进补,曾经红极一时的冬虫夏草,灵芝等都没有确切证据显示对肿瘤康复有好处。保健品一直是个商品概念,在正规的医院药房里是没有的,不要把精力和希望寄托在夸大的广告中。其实,我国的广告法对此有明确规定,您从正规保健品的说明中是看不到“抗肿瘤”、“预防复发”、“减少转移”等字样的。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病人缺乏某种营养素,而且,也没有明显的症状的情况下,不要通过药物补充营养物质,比如常见的钙片,各种维生素制剂等,其实都只是适用于特定的,很少的病人。能通过食物补充营养,是最安全、有效的,而且,食物中都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效果会更好。药物的特定营养素含量确实高,可是超出人体日常摄入需求的营养素,可能对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干扰,至少也会在排出体外时增加排泄系统负担。这里简单提一下中药,我们认可传统医学对疾病有独特的疗效,但是不建议病人在病情稳定后,还特意服用中药。 病人应该适当多吃的食物 1. 肿瘤患者最好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变性及癌细胞的发生,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使溃疡愈合等作用 2. 增加蛋白质摄取,常见食物中,瘦肉,新鲜鱼虾,奶制品、豆制品都是很好的来源。
手汗症?其实是胸部问题 你是否天气冷天气热手都不停流汗?写字的时候易把纸张打湿;录指纹时由于出汗较多频频重复;遇到同事或朋友甚至不敢握手…你是否曾想过:·这,其实是一种疾病。一.诊断手汗症狭义又可称为多汗症,是体表外分泌腺过度分泌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由人体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而支配手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是来自于胸部!但并不是所有的出汗多都可称为手汗症。没有明显诱因,且肉眼可看得清楚汗腺分泌亢进持续6个月以上,并至少符合下面两条症状的,可诊断为手汗症。双侧出汗部位对称;一周至少发作一次;发病年龄偏小;有阳性家族史;睡眠时无多汗;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二.手汗症的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不滴 可滴 流利 不流 可流 严重影响生活,难以忍受 无明显不适 明显不适 可忍受 可忍受 一天需换衣服或多次换衣服一天内不需换衣服 一天内不需换衣服三.治疗 手汗症目前有以下5种主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口服抗胆碱能药物 2、局部治疗:外用收敛剂、止汗剂 3、注射治疗:真皮层注射肉毒杆菌素A 4、介入治疗: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链阻滞术 5、外科手术: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由于药物治疗易出现口干、胃肠不适等副作用,且注射肉毒杆菌素存在局部疼痛,维持时间不长,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相比之下,手术治疗要效果更稳定。推荐外科手术的效果及优势如下:疗效确切:神经切断后手汗即刻缓解,掌温上升手术时间仅需20分钟左右微创美观:腋下隐蔽切口1cm,无需拆线康复迅速:术后一天即刻出院 最后,你可能要问,那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外科手术呢?年龄在12-50岁以内程度在中度及以上 具体案例及术后恢复请留意下期。
病例一:警惕消炎无效的肺部炎症 74岁的王奶奶,因体检发现右肺中叶阴影半月入院,入院后胸部CT检查见右肺中叶团片状实变模糊影。入院后给予双联抗炎治疗,一月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无明显变化,行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时抗感染治疗前胸部CT片) (入院抗感染治疗后胸部CT片) 从以上看出,消炎治疗无效,这时医生就要考虑原因有二: 1.可能是王奶奶肺部的炎症机化了 2.也可能是王奶奶得的是肿瘤。 要搞明白到底是什么情况,病理是金标准。 患者家属要求手术治疗,鉴于患者术前检查评估未见手术禁忌症,与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同意并要求手术治疗。王奶奶在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后,择期行腔镜下右肺中叶切除,术中冰冻为腺癌,随后进行胸腔内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手术后复查胸片,右肺上、下叶复张良好) 这例病人的特点是肺腺癌病灶沿肺泡、支气管壁生长为主,影像学上与肺炎表现很相似,具有一定迷惑性,临床不易分辨。我们经过消炎治疗无效,遂考虑到肺癌可能。通过这个病人我们得到的经验是:对于久治不愈的肺部炎症,需开放视野,及时转换思路,这类病人很有可能是肺癌病人,需及时干预治疗,不然可能错过手术时机。 病例二:遵循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 同样是74岁的李老伯,有常年吸烟病史。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结节一月入院,入院后胸部CT检查见左肺下叶混杂性结节影,最大直径达23mm。入院后按最新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意见考虑恶性可能性大,术前检查评估未见手术禁忌症,择期行腔镜下左肺下叶切除,术中冰冻为微浸润性腺癌,随后胸腔内淋巴结采样,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胸部CT左肺下叶结节影) 手术后复查胸片,左肺上叶复张良好 本例病人,患者为老年吸烟男性,为肺癌高危人群,胸部CT肺部结节大小超过20mm,病灶内含有实性成分,高度提示病灶为恶性,按照此专家共识采取手术治疗措施,证实为早期肺癌,为循专家共识及时有效治疗肺结节的范例。 近几年随着胸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但是如此之多的肺部结节应该如何处理? 怎样判断结节良恶性? 怎样进行随访? 随访过程中主要关注要点在哪里? 何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如何选择? 这正是困扰这广大肺结节病人、家属甚至是医务人员的问题,2018年末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癌学组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共同发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在这次共识里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1万,死亡病例约62.6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存在区域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致晚期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一、肺癌的筛查 1. 高危人群的选择:年龄 55 ~ 74岁,吸烟量30包/年(如已戒烟,戒烟时间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往往无任何症状,往往导致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大多在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才会发现。近些年,由于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肺癌早期患者能够在常规体检与精细化体检期间,发现问题,为肺癌患者获得早期治疗提供了便利。肺癌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血痰、胸痛、发热。 1.咳嗽 肺癌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癌肿在较大的支气管内长大后,常出现刺激性咳嗽。 2.血痰 当癌肿继续长大阻塞支气管,继发肺部感染,痰量增多,伴有脓性痰液。血痰常见于中心型肺癌,通常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地少量咳血,大量咳血则很少见。由于间断性出现,血痰容易被忽视。 3.胸闷/胸痛 肺癌早期常伴有轻度胸闷,病情发展也可能会出现加重或胸痛,有时为不规则隐痛或阵痛,并可自行缓解,后期咳嗽时加重。 4.发热 有一些肿瘤的发生会伴随有发热,早期肺癌发热不多见,主要诱因包括肿瘤阻塞气管引发的阻塞性肺炎,或是肺不张或肿瘤组织坏死引发的发热症状。 肺癌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凡超过两周经治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尤其是血痰、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发生改变,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早期筛查能够有效发现肿瘤并提高治疗效果,正常人群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包括CT等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都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肺癌。对于特定人群如40岁以上的长期吸烟人群,或者长期暴露于石棉、氡等化学物质下的人群应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