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根治,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我院正在开展一项“中国偏头痛治疗真实世界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共招募约15000例受试者,分入“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瑞美吉泮治疗组”。本研究旨在评估偏头痛常规药物及新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获益情况,已获得本院药事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如您或您的亲友被确诊或疑似为偏头痛患者,如有意愿且符合以下条件,则有可能获得参加本次临床试验的机会:入组标准本研究招募患者的主要条件如下:年龄≥18岁的男性或女性受试者;根据ICHD-3主要诊断为偏头痛;偏头痛发作史超过1年;偏头痛治疗药物由医生处方用于偏头痛治疗;必须在受试者入组前获得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但符合下述任何一项标准的受试者将无法参与本研究:1.语言、视力、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沟通理解,或其他无法完成问卷或无法完成随访的受试者;2.缺乏在数字平台上完成问卷的设备;3.对偏头痛治疗药物或任一辅料过敏的受试者;4.严重肝损害或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患者;5.研究者认为可能会影响患者参与研究的任何情况。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不干预临床诊疗),参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受试者可以进行随访期内的咨询和医生的定期线上访视。参与“瑞美吉泮治疗组”受试者除可以进行线上咨询和接受访视之外,需在入组第3、6个月回院,完成回院的访视的患者将得到500元/次的交通补贴,2次共计1000元。
头晕分为四类:眩晕、失衡、晕厥前兆或头昏。眩晕的主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后循环缺血等。许多药物可引起晕厥前兆,对这种类型的头晕患者应评估治疗方案。帕金森病和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可导致失衡。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过度通气综合症,可引起模糊性头昏。眩晕大致分类包括:1、急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发作的急性、自发性、孤立性眩晕,有两种常见原因: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和小脑梗死。2、复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而起源于中枢的不太常见。3、复发性自发性眩晕:有两种常见原因: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4、慢性前庭功能不全(失衡):由双侧或严重的单侧外周前庭损伤引起的。90%的自发性反复眩晕和头晕(Recurrentspontaneousattacksofdizziness)可由6种疾病解释:(1)梅尼尔病:特点是眩晕发作,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并伴有听力减退、耳鸣、耳感十足。在病程中,耳部症状会变得永久性。(2)前庭偏头痛: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天。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的病史,许多患者在发作期间出现偏头痛症状。(3)后循环缺血:有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大多数发作持续不到1小时,并伴有来自后循环区域的其他症状。(4)前庭阵发症:是由颅第八神经的血管压迫引起的。它表现为短暂的眩晕发作,每天多次复发,有时伴有耳蜗症状。(5)直立性低血压:站立后短暂的头晕,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坐下或躺下可缓解。在老年人中,可能伴有仰卧位高血压。(6)惊恐发作所致头晕:通常持续数分钟,发生在特定情况下,并伴有窒息、心悸、震颤、发热和焦虑。不常见的自发性反复眩晕和头晕的原因包括淋巴管周围瘘、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耳硬化、心律失常和药物副作用。眩晕/眩晕的病理生理学可以通过眼球偏斜(眼球震颤)来理解。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可直接观察到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眼偏斜。在其他外周前庭疾病中,所有单侧半规管疾病均可引起眼球偏斜。中枢前庭通路由小脑控制。因此,在中枢起源的头晕/眩晕中,不仅可观察到由前庭中枢通路的损伤引起的眼球偏斜,而且还观察到小脑来源通路的去抑制而引起的眼球偏斜。小脑对中枢前庭通路的控制在前庭代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头晕的鉴别诊断可以通过易于操作的体格检查来缩小,包括眼球震颤、Dix-Hallpike手法和直立性血压检查。眩晕通常可以根据病史、检查、听力测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基本前庭功能测试进行诊断。眩晕的治疗包括Epley手法(管腔重新定位)和前庭康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鼓室内地塞米松或庆大霉素治疗梅尼埃病,类固醇治疗前庭神经炎等。引起晕厥前的直立性低血压可以用α激动剂、盐皮质激素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失衡和头昏可以通过治疗根本原因来缓解。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其症状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为单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失、生活质量下降和生产力的损耗。同时,偏头痛通常还伴随多种并发症,如焦虑、抑郁、脑血管病、睡眠障碍等,造成极大疾病负担。然而,过往偏头痛的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上存在较大局限,不仅治疗响应不足、症状易复发,且患者也存在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导致的头痛慢性化和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禁忌症等风险。偏头痛的急性治疗,亟需疗效和安全性良好的特异性治疗手段。根据当前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偏头痛被归类为一种脑功能障碍性疾病,而非血管性疾病。偏头痛与三叉神经相关,主要是由脑膜为主的神经源性炎症所致。而神经介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垂体腺苷酸活性肽(PACAP)等介质的释放,导致炎性因子的渗出,进而引发疼痛反应。这种疼痛反过来再次激活三叉神经,形成恶性循环,被称为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为靶点的创新药物如瑞美吉泮等,可通过阻断上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缓解偏头痛症状。CGRP是人类对头痛发起的主动挑战——针对CGRP的作用机制,研发相应的药物,以进行干预治疗。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采用专利口崩片技术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在中国的关键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结果,能够有效阻断偏头痛发病相关的关键通路,可快速且持续缓解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服用方式便捷,且无心血管疾病禁忌症等影响。目前瑞美吉泮口崩片已被美国、欧洲、中国偏头痛指南推荐。全新一代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创新药物瑞美吉泮口崩片将陆续在全国各地迎来首张处方,为偏头痛患者回归健康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不少存在“三高”的脑血管病患者在二级预防认识上存在认知误区,每天预防药物也吃了,烟也忌了,酒也不喝了,也管住嘴、迈开腿了,每天日行万步了,体重控制依然不理想,血糖、血脂仍然不达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慢慢悠悠的散步1万步达不到运动锻炼的要求,而锻炼所需要的是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激活交感系统,释放儿茶酚胺,进而分解脂肪,达到运动减肥,控制血脂、血糖、血压的目的。此外有氧运动亦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抑郁,改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氧运动具体机理:有氧运动可增加肌肉细胞的脂肪氧化能力,减少了骨骼肌中储存的脂肪的数量,可增加运动时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并促进运动后葡萄糖在肌肉中的储存。那么何为有氧运动呢?有氧运动是指人体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摄入的氧气与氧气消耗大致相等,达到生理上的供求相对平衡状态。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值的60%至80%),最大心率为220-目前年龄。有氧运动时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躯体出汗,条件允许可监测、控制一下心率,即保持在最大心率值的60%至80%运动量,因为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在行动能力不受影响的患者,在无关节疾病,严重心肺疾病的情况下,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3到5次。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燃烧(即氧化)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所以说,如果体重超标,要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像慢跑、骑自行车,对有关节疾患的患者,游泳更适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运动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短期内过度运动超过身体负荷,最好在空气清新、安静、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锻炼。同时持之以恒的坚持是运动健身的核心。最后提醒一下各位朋友,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脊柱疾病、关节疾病的患者,锻炼前要咨询一下相应专科医生,运动要适宜,循序渐进,切不可冒进。
每晚尽可能在固定的时间段休息,但不可机械,一定要有睡意才可休息,不困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无趣的事,比如学习,以让自己睡前有倦意;确保卧室环境足够安静、黑暗、放松、温度适宜,床只是睡觉的地方,不要床上玩手机等;将电子设备(如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从睡眠区域移除;晚餐避免大量进食,少食为宜,最多5-7分饱;晚上避免摄入咖啡、茶、可乐等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的物质;避免或减少吸烟;日间保持一定的运动量(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为宜),一般体力劳动者失眠相对少一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要匹配,但睡前要避免高强度锻炼。
A. 至少10次发作符合 BDB. 头痛持续 30分钟-7天 (不治疗或治疗无效时)C. 下面四项特征中的至少2项1. 双侧2. 非搏动性3. 轻到中度4. 日常体力活动不加重头痛D. 发作时不可同时具备一下2项特征1. 恶心 和/或 呕吐2. 畏光 和 畏声E. 不能被 ICHD-3 其它头痛更好的解释
A. 至少5次发作符合 BD;B. 头痛持续 4-72 小时 (不治疗或治疗无效时);C. 下面四项特征中的至少2项1. 单侧 2. 搏动性3. 中到重度4. 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或避免日常体力活动D. 发作时至少伴以下1项特征1. 恶心 和/或 呕吐 2. 畏光 和 畏声E. 不能被 ICHD-3 其它头痛更好的解释
1.姿势不当,长时间低头伏案、低头玩手机(图1);2.应激(精神或身体);3.不规律或不适当的膳食;4.过度摄入或停止喝咖啡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饮料;5.水分丢失过度; 6.睡眠障碍,睡眠过度、过少;7.体育锻炼过少和不适当;8.心理行为问题; 9.女性月经期;10.激素替代治疗。图1.长期伏案所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首次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以下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关键策略: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可调控危险因素。普通人群血压应控制在<135/85mmHg。糖尿病患者或高风险患者目标为<130/80mmHg。定期监测血压。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CCB等)。2.管理糖尿病-重要性:糖尿病显著增加脑血管病风险。-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4.4-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0%(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生活方式干预:低糖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3.调节血脂异常-重要性: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风险患者LDL-C目标为<2.0mmol/L。-极高风险患者(如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目标为<1.4mmol/L(70mg/dL)。-生活方式干预: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是首选。4.戒烟吸烟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供戒烟咨询和支持。-使用戒烟药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伐尼克兰等)。5.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措施:-健康饮食: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6.健康饮食-推荐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鱼类和低脂乳制品)。-具体建议:-减少盐摄入(每日<5g)。-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膳食纤维和Omega-3脂肪酸的摄入。7.规律运动-重要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2次力量训练。8.限制饮酒-重要性:过量饮酒增加高血压和脑血管病风险。-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最好戒酒或少量饮酒。9.心房颤动管理-重要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措施:-筛查心房颤动(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高风险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10.心理因素管理-重要性:抑郁、焦虑和慢性压力与脑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鼓励社交活动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11.定期健康检查-重要性: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12.药物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如颈动脉狭窄、冠心病),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他汀、依折麦布:-对于血脂异常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他汀或依折麦布等降低LDL-C。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需要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个体化的预防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在医生指导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