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时间总是最好的导演,40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如惊涛骇浪一般席卷整个华夏大地,中国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我们不能纵观全局,但如果选择一个行业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加以剖析,整形美容或许是一个典型案例,那么江华教授,正是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见证者和亲历者,他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他的经历见证了整形美容行业日新月异的气象,他的故事是专属时代的记忆……江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内窥镜技术专委会主委上海市整形外科学会主委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附属东方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兼职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伊莱美医疗美容医院名誉院长一、那些特别的年份以前我国整形外科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但并未得到普及。直到40年代后期,宋儒耀、汪良能、朱洪荫、张涤生等从美国学医归国,我国整形外科才得以传承[1]。而整形外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战争推动。抗日战争和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量解放军和志愿军战士亟待整形修复,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整形外科的基础[2]。改革开放前30年,整形美容被列为一门禁忌的外科专业,只允许服务于伤残军人、少数文艺工作者,且事先要经过文化局的批准。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炜教授1974年统计,当时中国专职和兼职的整形外科医师仅为176人[3]。在那些特别的年份,有些事正在破土萌发,也有的人在山谷蓄势待发。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整形美容也开始逐渐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江华教授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师从当时整形外科泰斗郭恩覃教授,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整形外科工作。二、被选择的整形医生“那时候分配工作不是自己选择,而是由国家统一安排。你从事哪个专业,是由医院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你的特点,综合安排考虑的。”江华教授回忆道。未能如愿进入实习所在过的脑外科,而进入相对陌生的整形外科领域,江华选择以一名军人的天性,服从组织分配。但江华没有因专业方向的改变,动摇自己成为一个杰出医者的初心,反而更加努力钻研这门学科:“我勤奋,下过苦功,24小时都在医院,所有病人的一手资料全都掌握了。当时能找到的专业书我都翻烂了,到现在还能告诉学生,这条理论在哪一本书哪个章节哪一页。”提起当年的遗憾,如今的江华教授早已释怀——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早已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整形美容行业权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刚开始从事整形工作,对江华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一开始做整形外科医生的时候,治疗对象绝大部分都是严重的烧伤和外伤后畸形,还有少部分的先天性畸形患者。当时非常不适应,经常接触这些病人,有一段时间晚上都睡不着觉。”自1958年起,全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小高炉与土法冶炼钢铁纷纷上马。由于当时生活和医疗环境都比较差,很多人受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80年代,我国仍有大量的烧伤患者需要救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依然许多公立三甲医院整形科叫做烧伤整形科[4]。三、在贫瘠的土壤中盛开“当时我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清贫到什么程度呢?连个送鸡蛋的人都没有!”回想当年的工作经历,江华教授自嘲道:“我的同学们做骨科医生也好,做内科医生也好,病人感激医生,有时候还会送一些土特产,可到我这里,连个送鸡蛋的人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整形手术不着急。换句话说,其他的手术治疗都是性命相关,不进行手术生命就没有了,但是整形手术却可以择期进行。”1978年以后,整形美容手术不再有政治上的禁忌,虽然普通民众对医疗美容的需求尚未大规模爆发,但整形外科也敏感地嗅到了时代的气息,这时候已经开始有一些整形外科医生为求美者实施割双眼皮、祛眼袋、隆鼻等手术。虽然整形外科在此期间默默成长,但当时公立医院对其并不重视,边缘学科人才储备少,人才培养能力薄弱,全国从业人员也不过3000人,而且一大半的研究方向是整形修复。这样的环境对初具萌芽的整形外科可谓恶劣之极,然而这片贫瘠的土壤,最终仍绽放出令世界震惊的花朵。灵光一闪往往源于厚积薄发,数年兢兢业业的工作和科研,江华逐渐适应了整形外科的工作:“那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就是想做好手术,帮助到每一位病人。”在一次尸体解剖中,江华发现足底的一块肌肉,无论是大小形态,以及血管支配特点类型,都非常适合移植用作晚期面瘫的修复。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动物研究,这一手术方法最终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目前这一方法成为晚期面瘫手术治疗上,唯一由中国人提出的手术方法,而且被写入了教科书,同时也帮助江华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5]。年轻的“江华”们逐渐成长起来,中国整形外科技术开始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平台。当时我国的显微外科、手外科、淋巴医学、烧伤畸形治疗等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故此一鸣惊人,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但在整形美容方向的发展,整形外科仍需要一个契机,好在这股东风马上来了!四、整形,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利就算用整个人生用来沉睡,也总有那么一两次会被时代叫醒。那些特别的年份,很多人的人生如船舵一般改变了原本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万元户”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开始寻求生活品质的提升,整形美容便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港台电影大量涌入内地,时尚而又妩媚的女星宛若百花争妍,一时间令观众目不暇接[6]。刚刚从沉闷单调中苏醒的中国人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第一次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自此呈火箭般迅猛发展。“90年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接触的病人或者求美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且整形也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利,很多男性,甚至一些老年人也开始接触整形。”江华教授回忆,当年有一位89岁的老先生专程从美国飞抵上海,要求做变性手术。虽然最后因为老先生年龄偏大,手术并没有进行,但这种对美的追求精神仍然深深打动了他。可以说,这件事情让江华教授对整形美容在之后的腾飞有了充足的信心。五、我们中国,有最优秀的整形医生1997年,已经在国内整形行业颇有建树和声望的江华,为能够近距离接触国际前沿医美技术与流行审美趋势,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而立之年的江华立即被委以重任,出任长征医院任整形外科主任。“千禧年以后,很多的求美者远赴万里,到日本或者韩国,甚至到欧洲和美国进行整形手术。这些人对于美的追求无可指摘,但是我想给这些求美者一个正告。”当谈到如今求美者赴日韩整形的看法时,江华教授严肃的说道:“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鱼目混珠,所以请大家异地就医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应该要更加谨慎。”“其实我们中国,尤其是上海和北京,已经集中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创新能力上,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欧美日韩整形技术所能做到的一切。”六、引领整形美容行业健康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资本的进入,整形美容行业迅速催熟,从业者队伍快速壮大,从当年数千人到现在的数十万人。不过,整形美容行业也为自己的野蛮生长,付出了代价:爆发式增长导致医生素质良莠不齐,整形美容行业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乱象,各类负面新闻频出,整容甚至在某些人心里成为了贬义词。对此,江华教授选择以自己的初心去捍卫、去引领、去改变发展中的整形美容行业。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候任会长,上海市整形外科学会主委的江华,现在更多时间用在培育后辈医美人才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除了院校的人才培养,江华教授还致力以讲座、培训会的形式,更广泛地传道授业解惑并推广普及高效安全的最新科技技术。“比如,我正在推广的内窥镜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在更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更精准的手术操作,以达到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效果好、恢复快的目标。即方便医生操作,又使求美者效果满意,将乳房整形行业推向一个新的安全高度。”培训会议中,江华教授常常不辞辛劳亲自上阵,为医美学者示范操作,言传身教。改革开放40年,整形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13亿中华儿女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在日益增长[7]。江华教授表示,迅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形外科,是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迅速增长的需要,是整形外科医务工作者,管理和经营者共同关注的永恒话题,也是每一位从业者的历史责任和需要终生磨炼的人生境界。这40年来之不易而又弥足珍贵,在未来,他将继续引领整形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将整形美容行业推向专业化、规范化。后记: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兼程。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整形医生,到如今的行业领袖,江华教授仍步履不停。而飞速发展的整形美容行业,同样见证了祖国四十年的艰辛发展与荣耀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坚持和积累行业经验,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在下一个十年接力跑中跑出好成绩。参考文献:[1]张涤生. 我国美容外科的发展和展望[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 19(1):1-2.[2]邱武才. 追忆我在中国的十年(1990~2000年)[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1(5).[3]王炜. 中国整形外斜和《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展望[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 20(10).[4]胡俊, 甄橙. “大跃进”期间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张涤生访谈[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 32(2):222-230.[5]江华, 赵耀忠, 吴宏, et al. 吻合血管神经的(足母)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 1(1):47-50.[6]丁亚平. 社会空间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J]. 当代电影, 2008(11):16-22.[7]高景恒, 李孟倩, 白伶珉. 美容医学发展的当今和未来[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1, 22(5):3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