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无脉病,但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东方美人病。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无菌性炎症)性疾病,常引起多发性动脉狭窄和闭塞,出现相应动脉供血的器官和组织缺血的症状。“东方美人病”并不只发生于美人。多发性大动脉炎以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为主,常见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因此被称为“东方美人病”,但男性亦会发病,男女发病比率约1:10.4。病如美人,千姿百态。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因累及的血管不同会呈现多种多样的表现,根据其累及血管的范围,分为头臂干型,胸腹主动脉型,肺动脉型和广泛型四种;但总的来说,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会出现体弱,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发热,器官缺血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脑梗,心梗,顽固性高血压(尤其青少年的顽固性高血压需警惕此病);肢体的血管阻塞时,会出现下肢跛行,无脉等。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分流和充血性心衰的代偿,肺动脉型通常没有明显的特异症状。微创治疗让健康变得更美丽。炎症活动期的多发性大动脉炎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免疫相关药物治疗来降低炎症反应性;炎症反应控制后,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腔内手术。传统的开放手术主要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搭桥术,手术创伤较大,绝大部分手术需全身麻醉;微创腔内手术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该手术只需局麻,手术切口小,无手术疤痕,不影响美观;但传统球囊主要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血管狭窄,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管狭窄性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随着微创治疗医疗器械的研发,在国内专业的血管外科治疗中心,一些特效球囊开始应用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微创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脑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了42例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16min,明显低于常规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阻断时间短,再狭窄率低等优点,但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病人局部的情况具备较高要求。[关键词] 颈动脉 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外翻式Treatment of Local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ith Eversion EndarterectomyZhao Zhiqing, Jing Zaiping, Lu Qingsheng, et al.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Changhai Hospital,Shanghai 20043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version endarterectomy in preventing the ischemic stroke of brain. Methods The clamping time of carotid artery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42 cases that received eversion endarterectomy were summarized. Result All the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average clamping time of carotid artery was 16 minute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method. Conclusion Eversion endarterectomy is the technique with many virtues, such as short clamping time and less incidence of restenosis postoperatively. But the ideal results leans both to the operator’s skills and the anatomical conditions.[Key Words] Carotid, Stenosis, Endarterectomy, Eversion大多数脑血管意外(近60%)都和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术的具体方式也有了很多改进,从传统的动脉切开内膜切除到增加补片,进而到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我院近年来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局限性颈内动脉狭窄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自1999年3月至2003年8月之间完成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共96例,其中42例45侧采用了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包括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53~81岁,平均69岁。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颈动脉膨大部。病变范围1.8~2.5cm,狭窄程度:50%~70%16例17侧,70%以上26例28侧。全身情况:合并高血压21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例。临床症状:38例病人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的临床表现,其中单侧肢体活动不利26例,单侧肢体感觉异常12例,黑矇10例,语言障碍5例,猝倒2例,既往有脑梗死史2例。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头颅CT、双侧颈动脉彩超及颈部血管的MRA检查。结果显示,有腔隙性脑梗死23例,合并一侧椎动脉严重狭窄31例,合并对侧颈动脉狭窄28例,其中狭窄>70%6例,50%~70%9例,<50%14例,已对其中的8例实施了双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4例双侧均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29例次,颈丛阻滞16例次,其中1例病人在颈丛阻滞麻醉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外翻式内膜切除术。手术方法 手术台头端抬高15°~20°,头向对侧偏45°。分离暴露颈动脉系统后,用1%利多卡因浸润颈动脉体发出的神经以预防术中心跳过缓。依次阻断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阻断前全身肝素化。沿分叉处斑块下缘斜行切断颈内动脉,用无损伤镊夹住颈动脉外、中膜,向上翻起至内膜薄弱处,将内膜切除。仔细修整切除边缘及剥离面,防止碎屑残留。将颈内动脉复原后与原切开处吻合。依次开放颈外→颈总→颈内动脉,恢复血流,放置引流,关闭伤口。2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11~23min,平均15.7 min。3例病人内膜切除后,颈内动脉冗长,切除冗长部分后再吻合。所有病人均在手术室苏醒后方返回病房。病人术后表现:术后24h内几乎所有病人均有兴奋,言语增多表现,后渐恢复正常。术后高血压11例,均为术前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病人。术后局部血肿3例,发生率为6.7%;伤口出血1例,经压迫止血;声音嘶哑1例,未做特殊处理,3周后自行缓解。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24个月,4例失访,随访率90.5%。所有病人肢体功能障碍及黑矇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变。彩超显示颈动脉血流通常,动脉壁光滑,未见明显狭窄。1例随访16个月时发现吻合口再狭窄达70%,予以腔内支架成形术,已随访6个月,支架内血流通畅,无脑供血不足症状。3 讨论首例成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由DeBakey在1953年完成的[1],在之后的50年里,这一手术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主要手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目前使用最多的仍是标准术式,即沿颈动脉纵行切开管壁,切除内膜后再缝合切口。这一手术的缺点是颈内动脉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可达24%[1],而使用补片则延长了颈动脉阻断时间,增加了并发症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或增加创伤(采用自体静脉补片)。外翻手术的优点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指在颈总动脉分叉部附近,环形切开动脉壁,将外膜外翻,切除硬化斑块后再原位吻合。由于吻合口在颈动脉膨大部,且为端-端吻合,因此吻合中再狭窄的概率大大降低,一般为0.3%-1.9%,而同组报告的传统术式的再狭窄率为1.1%~6.9%[2,3],Katras等[4]平均随访23个月后报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的再狭窄率为1.7%,而传统术式的再狭窄率为9.3%(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外翻术式的操作面较小,仅环形吻合血管切口即可,同时阻断时间大大缩短。笔者在国外参加过的此术式的手术中,有最短动脉阻断时间仅为6 min的记录。本组病例的平均阻断时间为15.7 min,Cao等[5]报告的颈动脉阻断时间为外翻式7.4~25.5 min,而标准术式为10.1~28.3 min,国内大多数报告[6]的标准术式的阻断时间多在30分钟以上。而阻断时间越长,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机会则越多。Shah等[7]总结了2249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报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发生手术相关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率为0.8%,而同组标准术式手术相关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率为2.3%,具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多与阻断时间有关。对于因颈动脉硬化而形成的颈内动脉扭曲,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在内膜切除的同时,切除颈内动脉冗长部分,以矫正扭曲,动脉扭曲也是造成远端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外翻术式的局限性 外翻术式需将颈动脉切断,术中若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则操作相对困难。因此要求术者操作要非常熟练,以缩短动脉阻断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引起动脉狭窄的斑块应在膨大部附近,长度不宜超过2.5cm。有作者认为应尽量切除颈总动脉的内膜,以扩大流入道的血流量。笔者有不同看法: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优点就是颈动脉阻断时间短,而且这种手术因加用颈动脉转流管困难,需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应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如果斑块延续到颈总动脉,则可采用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外翻术式需要暴露较长段的颈内动脉,因此颈动脉分叉较高或颈部较短的病人亦不宜采用此术式。颈内动脉远端内膜较厚者不宜采用此术式,因为外膜外翻,切除斑块后,残余内膜边缘常较难固定,复通后,血流冲击,易造成活瓣或夹层。其他如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后再通及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病人亦不宜采用此术式。为减轻大脑的灌注损伤,在开放颈内动脉时,先抬高病人头部,并适当控制血压。术毕伤口渗出较多时,可予以鱼精蛋白拮抗肝素作用,以防颈部形成血肿。由于内膜切除后,远端颈内动脉壁薄弱,术后血压升高极易造成吻合口撕裂,引起颈部血肿或出血。有时血肿压迫可能会造成颈内动脉内血栓形成。参考文献:略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 endarterectomy , CEA)在防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症状性(狭窄大于等于50%)及无症状性(狭窄大于等于70%)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并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对于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治疗临床上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论。2001年6月至2010年4月,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收治颈动脉狭窄病人369例,对其中36例有症状的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切除+取栓术治疗,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病人,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6(44-81岁)。超过83.3%的病人有新发脑缺血事件,其中脑梗19例,TIA 11例。入院时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黑朦、失语、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其中肢体运动障碍21例,头晕17例,语言功能障碍(包括语速慢、回答不切题)13例,视物模糊9例。25例的症状限于一侧,其中19例归因于颈动脉闭塞,6例与闭塞对侧的颈动脉狭窄相关,包括3例有双侧症状。伴发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31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3例,COPD11例。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26例,癌症术后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最近一次脑缺血事件发生距手术时间平均32天(6-65天)。二、方法1、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颈动脉彩超和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评估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通畅情况及willis环代偿能力,重点了解闭塞颈动脉的长度,以及引起闭塞的填充物超声回声情况。所有病人术前常规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便和术后检查比对。术后1周复查颈动脉MRA,了解术后闭塞颈动脉通畅情况。2、术前准备 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0.4ml,皮下注射,1次/日,前列地尔40g,静脉滴注,1/日,改善颅内侧支血供。3、手术 手术时间一般选择在严重脑缺血事件发生4-6周后,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未使用颈动脉转流管。闭塞颈动脉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如病人术前MRA提示颈内动脉闭塞至颅内段或切除斑块后无明显颈内返流血,则术中加用2F或3F Forgarty导管取栓治疗,切除病变送病理,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球引流。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40mg,1次/12小时,出院前过渡到华法令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其中2例术后3周住胸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三、随访分别在术后1周及3、6、12个月和以后每年行颈部MRA或颈动脉彩超进行随访,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术后有无再狭窄、血栓形成及脑缺血性事件等。结 果1、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MRA提示颈内动脉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近端,36例中7例仅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局限性闭塞,闭塞长度小于3cm;11例闭塞长度大于3cm但颈内动脉远端仍可见残端流出道;其余病例闭塞段均至willis环。有12例闭塞颈动脉对侧颈动脉有50%以上狭窄;23例头颅CT/MRI平扫提示有陈旧性或新近梗塞灶。送检28份病理标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红色血栓17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机化血栓10例,1例为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管腔继发血栓闭塞。2、手术结果28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切除+Fogarty导管取栓,8例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Fogarty导管取栓。全部病例颈动脉阻断时间14~35min (平均18.4min)。术后即时成功32例(成功率为88.9%)。4例因颈动脉血栓完全机化,无法完全取出,颈内动脉无返流血,遂行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内膜切除术。7例术后出现脑高灌注综合症,予以激素、降低颅内压等处理,3天后逐渐恢复;1例术中气管插管致声门损伤出现声嘶,后自行恢复;3例术后出现皮下血肿,1例因血肿压迫产生呼吸困难,予以探查术区并引流3天缝合伤口,愈合好;1例出现神经损伤致伸舌左偏。全部病人术后恢复顺利,语言或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随访结果36例病人术后1周均行MRA或彩超检查,提示颈内动脉通畅者22例(通畅率为68.8%),重新闭塞10例。22例病人中1例因外伤死亡,余病人神志清晰, 无肢体感觉活动障碍、头晕发作, 语速及思维较前增快。10例颈内动脉重新闭塞病人及4例术中节扎颈内动脉的病人MRA提示颈外动脉显影良好。其中2例在术后4月发生TIA及腔隙性梗塞;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平均随访15月(2月-45月),讨 论虽然从1958年开始不断有关于闭塞颈动脉血运重建的个案报道,但是对于治疗颈动脉闭塞的必要性临床医生们仍然存在着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由于颈内动脉闭塞,无血流通过颈内动脉,就不会产生栓子而引起颅内栓塞。但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颈内动脉闭塞后仍可发生脑血管缺血性事件,尤其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发生率更高[1]。颈内动脉闭塞发生率在有症状(脑缺血或视网膜缺血)颈动脉狭窄的人群中约占15%[2],大多数颈内动脉闭塞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多次TIA发作。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中风的风险约为2-2.5%,并且多数病人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并存病,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的风险等同或超过自然状态下的疾病风险,因此,对于无症状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应定期至专科医生随诊。而有症状颈动脉闭塞病人发生TIA后,再发生严重脑缺血事件的几率约为11.5%,手术治疗的风险远低于疾病自然发展的风险,且有证据表明手术治疗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3]。因此,有症状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如病人颈内动脉闭塞伴有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时,先行闭塞侧颈动脉内膜切除对病人脑血流影响小,围手术期脑缺血发生率低,应为首选。颈内动脉闭塞可能的主要原因有:1、重度狭窄颈动脉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也可引起颈内动脉闭塞;3、血栓形成也可因颈内动脉夹层引起[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管腔内填充物的回声准确鉴别继发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及颈内动脉夹层等。本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继发红色血栓2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机化血栓10例,1例为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管腔继发血栓闭塞。颈内动脉闭塞段的病理性质、范围、长度决定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如病变为重度狭窄或斑块内出血继发急性血栓,多为红色血栓,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少数病人血栓可溶解自通。需手术治疗的有TIA发作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人愈早干预,则手术效果愈好,但由于大脑血供自调成稳态大约需要2周,脑梗塞病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流恢复,可引起脑组织炎症反应放大导致缺血加重或出血。因此对于颈动脉闭塞后有明确脑梗塞尤其是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推荐至少应在脑梗后1月才应进行手术治疗[4]。但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有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如在最近缺血事件发生两周内行手术治疗,则病人能获得最大的益处[5]。因此,对没有大面积脑梗塞的颈动脉闭塞病人,本组亦遵循了这一原则,手术结果令人满意。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病变由于形成时间过长,颈内动脉闭塞处斑块及血栓逐渐机化、纤维化、钙化,使颈内动脉变细,不能彻底切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因而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由于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后患者预后不同,故怀疑急性颈动脉闭塞时,应进一步完善彩超、MRA等检查,确立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以便取得好的治疗效果[3]。颈内动脉闭塞时血流可从颅底动脉环的侧支循环返流入闭塞颈内动脉远端,故影像学上闭塞颈内动脉常表现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并逐步加重, 直至管腔完全闭塞血流完全被阻断,而后远端逐渐显露流出道。故对于颈内动脉病变较长的病人或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无返流血或返流血不满意的病人,可使用2F或3F取栓导管取栓,这样可以在取栓的同时,扩张颅内段颈内动脉从而增加返流血,提高手术成功率。颈内动脉有许多分支可通过脑膜动脉、眼动脉等与颈外动脉交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病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而未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无法手术复通颈内动脉时,改善颈外动脉的血流仍然可以达到预防脑缺血的目的。本组中4例手术治疗颈内动脉未能再通而结扎的病人,经颈外动脉成形术后症状好转。闭塞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风险与颈动脉累及的范围、病变性质、位置及并存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肺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吸烟等因素有关。其主要并发症有围手术期中风(包括闭塞颈动脉同侧和/或对侧)、术后高血压、脑再灌注综合症、颅内出血、颅内高压及心肌梗死等。闭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颅内血流量将突然剧烈增加,而术前毛细血管、小动脉、神经元由于缺血损伤,当高压血流通过时,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液体外渗。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颈动脉窦受到损伤,导致窦弓反射不能正常调节,CEA术后数小时后将产生急进性高血压[3]。高血压和脑血流量增加可引起CEA术后脑出血和脑水肿。因而对于有高血压的颈动脉闭塞病人,严格监测控制高血压对预防脑灌注综合症、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极为重要。目前颈动脉狭窄治疗趋势趋向微创化,因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似乎在治疗重度狭窄的病人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颈内动脉闭塞病人,颈动脉支架成形尽管有成功的案例报道[6],但其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管腔及陈旧性血栓病变治疗能力有限,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VINNOVA2022|赵志青:预置Viabahn治疗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原创 《门诊》杂志 Clinic門诊腔内血管 2022-05-1707:30收录于合集#第七届血管创新论坛12个颈动脉体瘤(CBT)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发病率低,占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60%,恶性率<10%。尽管CBT生长缓慢且不常见,但却可以导致颈部大血管和神经损伤,包括喉返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及颈动脉侵蚀性破裂等,临床上仍然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在第七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2022)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赵志青教授分享了颈动脉体瘤手术相关的争议话题的观点,同时详细阐述了预置Viabahn治疗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的治疗策略。颈动脉体瘤手术有争议问题1、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是否需要术前栓塞有学者认为术前栓塞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1];也有学者认为不进行术前栓塞也是安全的[2],而术前栓塞可能会增加患者术中出血量[2]。根据临床经验,对于小尺寸的CBT,通过CTA可以看到明确界限的患者,其栓塞的意义不大;栓塞也不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另外,术前滋养动脉栓塞,发生栓塞剂外引起脑梗并不少见。2、术前穿刺活检是否需要有观点指出,为了明确诊断,术前需要穿刺活检。就我个人而言,穿刺活检的必要性不强,一方面穿刺活检相关并发症及对手术的影响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活检病理仍难以明确。3、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的必要性对于功能性颈动脉体瘤,MATAS试验的风险巨大。随着颈动脉转流管的普及,MATAS试验的必要性大大降低。4、颈总动脉套线逐渐结扎应被淘汰颈总动脉套线结扎后引发脑梗的风险极大。随着血管重建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一术式应该被淘汰。5、双侧颈动脉体瘤的处理优先级有学者建议,先处理体瘤小,容易处理的一侧;更多的学者认为,先处理体瘤大,手术更复杂的一侧。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处理哪一侧,术中保护迷走神经至关重要;并于二次手术前,喉镜检查评估声带功能。6、恶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对于恶性颈动脉体瘤,大多恶性程度低,肺部转移常见,生长缓慢,可以长期带瘤生存。目前,没有针对恶性颈动脉体瘤敏感的化疗药物;扩大手术并不改善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预后。7、功能性颈动脉体瘤的处理方法部分颈动脉体瘤具有分泌功能,术前应加以甄别。合并高血压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儿茶酚胺等相关指标。另外,此类患者禁忌MATAS试验,术前按嗜铬细胞瘤用药准备。8、颈内动脉的重建方法颈动脉血管重建的原则包括尽可能剥离瘤体、必须重建颈内动脉、允许结扎颈外动脉(尽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局部修补是否可靠、人工血管置换、自体大隐静脉重建以及覆膜支架植入。单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本中心共收治24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164例,均手术切除瘤体。术中均未行颈外动脉的栓塞,自体血回输。颈内动脉血管重建11例,术后病理恶性体瘤8例。对Ⅲ型颈动脉体瘤病变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时,由于瘤体接近颅底,其远端的吻合非常困难,且预后通常不佳;因此,对于接近颅底的颈动脉体瘤手术,建议采用预置Viabahn支架。而对于恶性颈动脉体瘤,通常严重黏附颈内动脉,导致剥离瘤体困难,此时可以先于颈内动脉预置Viabahn支架,使得瘤体剥离有指示性,操作更顺畅,也能减少出血。另外,对于颈动脉分叉位于瘤体中部,无法完全完整剥离的病变,同样建议预置Viabahn支架。病例分享病例(女性,21岁)主诉:发现右侧颈部肿块半年,无其他不适。术前CTA:右侧颈动脉体瘤ShamblinⅢ型。手术策略:预置覆膜支架+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手术过程:考虑到患者体瘤较大,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血管间隙不清,手术损伤颈内动脉概率较大,先于右侧颈内动脉植入2枚覆膜支架(5×50mm,6×50mm);再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中颈内动脉指示性好,未明显损伤颈内动脉,术中出血300mL,历经1.5h。总 结外科手术切除依然是目前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手段。但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仍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术前细致评估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神经损伤,预置覆膜支架可提高特殊颈动脉体瘤切除率,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本中心体瘤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参考文献↓↓[1]Abu-GhanemS,YehudaM,CarmelNN,etal.Impactofpreoperativeembolizationontheoutcomesofcarotidbodytumorsurgery:Ameta-analysi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HeadNeck.2016;38(S1):E2386-94;[2]CobbAN,BarkatA,DaungjaiboonW,etal.CarotidBodyTumorResection:JustasSafewithoutPreoperativeEmbolization.AnnVascSurg.2018;46:54-59;
https://mp.weixin.qq.com/s/5vi0gHkCg5TBINCXegrE-Q
患者:下肢肿胀,表面色素沉着。颜色为紫色。医院诊断动脉闭塞。患者有痛风史,现持续服用抗痛风药物。请问这种情况可以动手术治疗么?还有其他治疗方式么?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病人95岁了,看看全身情况如何再决定是否可以手术。但从病情讲是应该手术的。建议先来我的门诊看看。如不能手术可以吃抗血小板的药物。
患者:病情描动:左小腿行走时间过长就会有酸痛感,其他症状无。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左侧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最初期。请问一定要手术治疗吗?需要多少钱?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你现在的情况需要手术治疗了。左侧股浅动脉都已经闭塞了,已不再是最初期。按照动脉缺血的分期你现在是间歇性跛行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现在的闭塞可能还比较局限,等闭塞段太长了手术难度就大了。手术可先尝试微创的方法,住院一周左右,费用要根据手术中使用的材料决定。约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