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症,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脊柱在某些地方“弯了”。这种弯曲不仅仅是在一个方向上,而是三维立体的,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想象一下,脊柱原本是一条直线,但现在它有些地方偏离了这条直线,向侧边弯曲,形成了一个弧度。这种弯曲通常会伴随着脊柱的旋转,以及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变化。同时,肋骨和骨盆也可能受到影响,变得不对称(图1)。这种脊柱畸形不仅会影响外观,还可能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更容易得这种病。在青春期,由于脊柱生长迅速,所以发病的几率也比较大。女孩的发病年龄通常在11-12岁,男孩则在14岁左右。大多数脊柱侧弯症患者是在这个时候被诊断出来的。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跟它继续恶化的风险有关。弯曲的角度越大,恶化的风险也越大。但是,当脊柱发育成熟后,弯曲角度小于30度的侧弯基本上就不会再恶化了。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有脊柱侧弯症,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站立时姿态不对称、双肩不等高、弯腰时背部不对称(剃刀背)、翼状肩胛等。严重的话,胸廓也会旋转畸形,导致两侧乳房不对称、上身倾斜、躯干缩短等。还可能会有呼吸困难、腰部僵硬等症状。脊柱侧弯按病因通常可以分为四类:4.1姿势性侧弯:这类侧弯的形成与不良姿势有关。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脊柱旁肌肉的张力异常,从而形成侧弯(图4A)。4.2特发性侧弯:这类侧弯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侧弯。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骨质形态正常。形成于青少年,女性多见(图4B)。4.3发育性侧弯:这类侧弯在x线下可见到明确的骨质发育异常(图5A)。4.4神经肌肉型侧弯:这类侧弯多继发于神经肌肉疾病,如小儿麻痹症(图5B)。按形态脊柱侧弯可分为两类:C类和S类(图6)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多通过对侧弯曲角度的测量得以评估,而角度测量最常采用的是Cobb角度测量方法(图7)。用于测量的X线片为脊柱标准全长的正位相。第一步:确定侧弯的端椎。上、下端椎是指侧弯中向脊柱侧弯凹侧倾斜度最大的椎体。第二步: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划一横线,同样在下端椎椎体的下缘划一横线。对此两横线各做一垂直线。第三步:该二垂直线的交角就是Cobb角。对于较大的侧弯,上述两横线的直接交角亦等同于Cobb角。Cobb角<10°为正常;10°<Cobb角<25°,可以进行康复锻炼体操矫正;25°<Cobb角<50°,建议支具治疗;Cobb角>50°,建议手术治疗。(下述方法引自南小峰主编《德国施罗斯矫形体系治疗脊柱侧弯》)自我康复锻炼对于脊柱侧弯症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自我康复锻炼方法:6.1施罗斯S形脊柱侧弯锻炼法(胸右腰左)以最常见的胸右腰左侧弯为例,练习者取左侧位躺下,头枕于左胳膊上,右手扶肩外展对抗抗胸椎旋转,左侧腰部加垫矫正腰弯。左腿屈髋屈膝90°,右腿与身体平行放置在小凳上。腰部可以拉牵引带也可以不用。准备好姿势后,头向上顶,同时脚后跟向下蹬,主动牵引脊柱,每天练习15分钟(图8)。腰椎侧弯度数大的患者,腰垫相应地也要垫得高一些,右手插于髋部(图9)。单胸弯曲的腰垫要略低一些。另一种更加简单的练习体式为左膝着地,右下肢向外侧伸直。左手插于腰部对抗腰椎侧弯,右手扶肩外展对抗抗胸椎旋转(图10)。6.2侧移运动和提拉运动(1)侧移运动对于胸段侧弯矫正,建议采用侧移运动。侧移运动是指躯干向弯曲凹陷部位侧向位移。在采取侧移站立位时,通过减轻或逆转下终椎的侧向倾斜,从而矫正弯曲(图11)。练习者使躯干向弯曲凹陷侧偏移,并在采取站立位时保持该侧移姿势10秒钟,在采取坐立位时保持侧移姿势不动。对于双主弯,则治疗须针对较大的弯曲。(2)提拉运动对于腰段侧弯的矫正,建议进行提拉运动。练习者在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伸直时,提起位于弯曲凸侧的脚跟,并保持该姿势10秒钟。在保持提拉姿势时,弯曲凸侧的骨盆升高,导致下终椎侧向倾斜降低或逆转,从而矫正弯曲(图12)。图12提拉运动(动图演示)(3)提拉+侧移运动对于胸腰段单弯或脊柱双主弯的矫正,建议采用提拉+侧移运动。①胸腰段单弯矫正练习者先将躯干移向侧弯凹陷侧(侧移运动),再提起位于侧弯凸侧的脚跟(提拉运动),维持10秒钟(图13,14)。图14提拉+侧移运动矫正胸腰段单弯(动图演示)②脊柱双主弯矫正练习者提起位于下弯凸侧的脚跟(提拉运动),并利用手臂保持下弯稳定,同时将躯干移向上弯凹陷侧(侧移运动)(图15,16)。图16提拉+侧移运动矫正脊柱双主弯(动图演示)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康复锻炼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同时,锻炼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顺畅,不要憋气或过度用力。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注意: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卡压症状的患者,提拉侧移有可能加重神经刺激症状)
【引言】 骶尾部痛是脊柱科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尾骨尖部持续性钝痛、隐痛或烧灼痛,有时向臀部及腰骶部扩散,但疼痛多在尾骨,尾骨旁肌肉和肛门部位。在坐下或由坐位起身时疼痛明显(图1)。其原因较为复杂,可由骶尾部损伤、感染、肿瘤、骶尾部发育畸形等原因引发。但很多骶尾部痛并无上述原因。有些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多方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及工作。 本文要介绍的是,由懒散坐姿引发骨盆后倾、髂骨后旋,从而产生的骶尾部痛。在排除上述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之后,患者有明确的不良坐姿史,可考虑此种骶尾部痛。 【盆底稳定结构】 尾骨及两侧坐骨结节构成盆底的骨性支点,坐骨与骶尾骨之间靠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尾骨肌连结共同构成盆底稳定结构(图2)。 【病理分析】 人体在正常坐姿时,双侧坐骨结节着力,尾骨基本不受力,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尾骨肌张力较小(图3(图中黄色箭头显示坐骨结节单一受力))。 懒散坐姿时,骨盆后倾,双侧坐骨结节和尾骨同时着力,重力作用下,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尾骨肌张力增大(图4(图中黄色箭头显示坐骨结节、骶尾骨同时受力))。 骨盆后倾还会产生髂骨后旋,坐骨与骶尾骨间距增加,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尾骨肌张力进一步增加,长时间作用下,会形成韧带、肌腱附着点损伤和炎症,从而形成骶尾部痛(图5(图中红色单箭头显示髂骨后旋;黄色箭头显示骶骨相对前旋;红色双箭头显示坐骨与骶尾骨间距))。 【自我矫正方法】 1.纠正懒散坐姿:①从懒散坐姿开始,弓起腰部,前伸下颌;②过度矫正,用力前挺腰部,收回下颌;③颈、腰部放松10%,即可获得较好的颈腰部中立位(图6)。 2.纠正髂骨后旋(髂腰肌拉伸法,图7) 3.疼痛局部可配合外用消炎药物和中药热敷。 【注意事项】 自我调整效果欠佳的患者需往医院专科及时就医,可行整脊、针刀、理疗等综合治疗。
踝关节扭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经常有患者会问我以下问题:Ø “为什么我踝关节扭伤都1个月了,可走路多了还是痛?”Ø “为什么我的踝关节总是会反复扭伤?”Ø “踝关节扭伤后应该如何康复?”有文献表明,约有40%的踝扭伤患者存在持续性疼痛。在排除了隐匿的骨折和韧带损伤后,导致疼痛的常见原因是腓骨肌无力、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关节僵硬和关节稳定性下降。而踝关节的反复扭伤也是因为上述原因所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踝关节扭伤的基础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踝关节扭伤的解剖特点】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内踝)、腓骨下端(外踝)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图2)。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图3),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图4)。由于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故踝关节扭伤以跖屈内翻位损伤多见(图5)。跖屈内翻位损伤易损伤踝关节前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图6)。【韧带损伤的分级及愈合过程】临床上把韧带损伤分为三级(图7):I级:韧带被拉伸,可有微小撕裂伤。症状上轻度疼痛,轻微肿胀,慢跑或跳跃困难,关节僵硬,一般没有关节不稳定。II级:部分韧带撕裂。症状上明显肿胀,中度疼痛,行动不便,行走困难。可检查到关节松弛。III级:韧带完全断裂。症状上严重肿胀和疼痛,关节不稳定。韧带损伤的愈合分为三个阶段:①炎症期:血管舒张,纤维蛋白凝结成块,毛细血管渗透性及白细胞迁移增加。这个时期的肿胀会比较明显。时间上一般为72小时以内。②增生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胶原小纤维形成。时间上一般为伤后的3天至6周。③重塑期:胶原合成,密度增加。大约在伤后7周至1年内。较严重的踝关节扭伤会合并骨折,如内翻跖屈位常见的外踝撕脱骨折(图8)。【踝关节功能自查】:1.踝关节僵硬程度自查(图9):贴墙站立,在足跟不抬离地面的情况下,若足尖至墙体的距离小于10cm,或两足至墙体的距离差大于2cm,则认定为踝关节僵硬。2.踝关节稳定性自查(前抽屉试验)(图10):患者坐位或卧位,检查者一手握住胫腓骨下端,一手握住足部施加向前的拉力。若足部相对于胫腓骨移动距离大于10mm,或双足移动差距大于3mm,则表明踝关节不稳定,提示距腓前韧带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康复锻炼】✱✱练习原则:无痛练习、循序渐进✱✱1. 踝关节活动度练习(图11):一般可于扭伤炎症期结束后(扭伤3天以后)开始。可用足尖部书写英文字母“ABC”,以此改善踝关节活动度,避免炎性粘连。2. 小腿后部肌群拉伸(图12):小腿后部肌群拉伸主要用于改善踝关节僵硬。可分为直膝拉伸和屈膝拉伸。由于小腿后侧浅层肌群跨越踝关节和膝关节,所以直膝拉伸主要放松小腿后侧浅层肌群。每次持续拉伸30秒,每组2次。屈膝拉伸主要拉伸小腿后侧深层肌群和跟腱。每次持续拉伸30秒,每组2次。3. 肌力练习:肌力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由于踝关节扭伤主要是内翻位扭伤,所以肌力练习以踝关节外翻肌力(腓骨肌肌力)及小腿后侧的三头肌肌力练习为主。3.1腓骨肌肌力练习(图13):腓骨肌肌力练习可借助弹力带进行练习。每组10次,练习三组即可。3.2小腿三头肌肌力练习(图14):练习时借助台阶,足尖站在台阶上,足跟悬空,快速提起足跟,再缓慢落下。下落时为离心收缩练习,不仅可增强肌力,还可改善肌肉的本体感觉,提升肌肉反应速度。每组10次,练习三组即可。4. 平衡练习:在踝关节的力量有了一定提升后,可以进行平衡练习。平衡练习可以提升本体感觉灵敏度及人体对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从而避免关节反复损伤。平衡练习一般可采用单足站立练习,又可分为稳定平面练习和不稳定平面练习。4.1单足站立稳定平面练习(图15):可分为4个难度,练习者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1级难度:睁眼双手侧平举,患侧单脚站立,目标60秒2级难度:睁眼双手抱胸前,患侧单脚站立,目标45秒3级难度:闭眼双手侧平举,患侧单脚站立,目标30秒4级难度:闭眼双手抱胸前,患侧单脚站立,目标20秒4.2单足站立不稳定平面练习(图16):在稳定平面练习熟练后,可在软垫或平衡垫上进行不稳定平面练习,目标10秒。✱✱注意:踝关节扭伤合并骨折、韧带二级以上撕裂及关节软骨损伤(图17)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腰臀部疼痛,是很多患者就诊脊柱科的主要原因。有部分患者经过核磁或CT检查,显示有椎间盘突出。可还有很多患者影像检查并没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这些患者发病的原因是啥呢?有些医生将之解释为简单的肌肉劳损或是筋膜炎,只给些口服消炎镇痛药或外用药物治疗。可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可引发腰臀部疼痛,非常常见,却又较少为人了解的疾病—臀上皮神经卡压。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特点及症状】 臀上皮神经卡压,又称臀上皮神经炎,或臀上皮神经损伤,是一种非常高发,而又常常被人忽视的疾病。有专家认为,臀上皮神经炎占据了腰腿痛发病原因的40~60%,由此可见其发生率有多高。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主要症状以一侧臀部疼痛为主,可伴有腰痛,及下肢的疼痛不适。其腰痛症状往往卧床亦不能有效缓解,需找到一个适合体位才能减轻。需要强调的是,臀上皮神经炎并不只是腰臀部疼痛,还经常会影响到患侧下肢。这是因为臀部皮神经和下肢的神经会因一些神经交通支连到一起,臀部的疼痛会通过神经汇聚投射作用反映到患侧下肢,产生腿部(尤其是大腿后侧)的疼痛不适。正因为如此,臀上皮神经炎经常会被误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相关解剖】脊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后支又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图2)。臀上皮神经就是由胸11至腰4的脊神经后支外侧支组成。 【臀上皮神经的常见卡压点及病因】 1.出孔点:腰部脊神经后支从神经根分出后,要穿过一个骨性纤维通道,这个通道由外侧横突间韧带、内侧关节突关节和上下方两个腰椎横突共同构成。这个骨性纤维通道叫做臀上皮神经的“出孔点”(图4)。横突间韧带的肥厚,或是关节突关节紊乱导致横突间韧带紧张,都可能形成对脊神经后支卡压,从而出现臀上皮神经痛。 2.入臀点:腰部脊神经后支外侧支穿出腰髂肋肌和胸腰筋膜,跨过髂嵴,进入臀部浅筋膜(图5)。由于胸腰筋膜张力高,而臀部浅筋膜张力低,此处在腰部活动时容易形成应力集中,造成臀上皮神经卡压。 此处的另一个卡压原因是“髂骨后旋”。由于臀上皮神经在此处要跨过髂嵴,髂骨后旋会造成髂嵴对臀上皮神经的卡压(图6,7)。生活中易致髂骨后旋的常见原因有:懒散坐姿、跷二郎腿、瘫坐、蹲姿、长时间驾车等(图8)。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中医特色治疗】 1. 出孔点卡压:如上所述,此卡压点多由关节突关节紊乱或横突间韧带肥厚所致,可采用腰椎斜扳法整脊治疗(图9),配合针刀松解横突间韧带。 2. 入臀点卡压:此卡压点多由髂骨后旋或入臀点筋膜卡压,可采用单下肢后伸拔伸法(图10)及骶髂关节冲压法(图11)调整骶髂关节,配合针刀松解入臀点筋膜(图12)。 图11(视频) 骶髂关节冲压法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后期自我康复】 1. 源于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需练习拱桥增强腰肌耐力,加强腰椎稳定性(图13)。 2.源于髂骨后旋:需练习髂腰肌拉伸法(患侧下肢后伸),已纠正髂骨后旋(图14)。
【引言】 张某患膝关节痛多年,他有一位朋友李某,年轻时好踢足球,后因膝关节韧带受伤,无法再踢足球。可有一次见面后,李某向他介绍说,其膝关节痛好了很多,甚至可以重新踢球了。张某忙问是如何治疗的,李某说就是坚持练习静蹲。于是张某也开始练习静蹲,可是练了一段时间,膝关节痛非但没减轻,反而更严重了,只能再去医院求医问诊…… 都是膝关节痛,为什么静蹲对李某有效,对张某却不行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膝关节锻炼的基本原则和锻炼体式选择的标准。 【膝关节锻炼的基本原则】加强关节稳定:包括增加肌肉力量;维持良好的关节形态。 减小关节负荷:包括减小关节软骨负荷;减轻肌腱、韧带负荷。 【如何增加膝部肌力】 我们先来看看和膝关节相关的肌肉有哪些。和膝关节相关的肌肉主要是股四头肌(图1)和腘绳肌(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图2) 锻炼体式1:站立位下蹲(闭链练习)(图3) 练习者站立位,双足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屈曲下蹲(下蹲角度开始时不宜过大,以不产生膝部疼痛为度,随着下肢力量加强,下蹲角度可适度增加),双上肢微微上抬,持续8秒,放松。如此反复进行,10次/组,2~3组/天。 体式解析:下蹲练习属于闭链运动。所谓闭链运动,是指肢体远端(手掌或脚掌)固定而近端活动的运动。其优点是关节稳定性好,可以增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同练习作用,适用于肌腱、韧带损伤的患者(图4);其缺点是,增加关节软骨负荷(下蹲状态下,髌骨承担的负荷可达7倍体重),不适用于较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患者。 (注: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变即是关节软骨的退变,伴有明显的骨赘形成(骨刺)(图5))。 注意事项: 1.下蹲后需持续8~10秒:持续一定时间的肌肉收缩属于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更有助于提升肌肉耐力,增强关节稳定性;同时时间也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不利于肌肉供血,也会增加关节软骨的负荷。所以,对普通人来讲,一般以8~10秒为宜。 2.下蹲角度不宜过大:下蹲角度以不感觉疼痛为宜,否则会加大关节软骨损伤。 看到这里,各位读者可能已经明白了,引言中的张某为什么练习静蹲后膝关节痛会加重。李某因为是韧带损伤,适合练习静蹲,所以有效;而张某是骨关节炎,静蹲练习增加了关节软骨负荷,所以症状加重了。那张某适合哪种锻炼体式呢?我们一起继续看。 锻炼体式2:坐位伸膝(图6) 练习者坐位,患侧下肢膝关节伸直,同时背伸踝关节,持续8秒,放松。如此反复进行,10次/组,2~3组/天。 体式解析:坐位伸膝练习属于开链运动。所谓开链运动,是指肢体近端固定而远端关节活动的运动。其优点是,伸膝练习可以较好地提升股四头肌肌力,并且可以避免增加膝关节关节软骨的负重,故适用于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的膝骨性关节炎。伸膝练习可以更有效地练习股四头肌内侧头。由于Q角的存在,使髌骨有外移的趋势(图7)。股四头肌内侧头收缩可以对抗Q角造成的髌骨外移(图8)。其缺点是,增加关节剪切力(图9),不适用于以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为主的膝关节痛。 注意事项: 1.股四头肌60%的肌力用于膝关节最后15°的伸展。所以伸膝练习时需要尽力伸直膝关节,这样才能充分锻炼股四头肌肌力(图10),尤其是内侧头的肌力。 2.动伸膝作同样需要持续8~10秒以提升肌肉耐力。 【如何维持关节形态】 腘绳肌紧张,会使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从而增加膝关节负荷,不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会反射性的抑制股四头肌肌力,降低关节稳定性。拉伸练习,有助于改善肌肉紧张,维持关节的正常力学形态。既往的膝关节康复练习,往往只强调肌力练习。其实,拉伸练习与肌力练习同样重要。 锻炼体式1:腘绳肌髋关节前屈拉伸(图11): 练习者站位,将一侧下肢踝部架于支撑物上,踝关节背伸,膝关节保持伸直,上身缓缓向前屈髋下压,持续10个呼吸。此法拉伸全部腘绳肌。 锻炼体式2:腘绳肌髋关节外展拉伸(图12): 练习者站位,一侧下肢横向向外侧迈出,髋关节外展外旋,两足垂直,腰部侧屈下压,持续10个呼吸。此法拉伸内侧腘绳肌(半腱半膜肌)。 注意事项:拉伸动作需持续一定时间,才能有效兴奋反牵张反射,使肌肉放松。 综上所述,膝关节锻炼对膝关节痛患者的后期康复非常重要。但只有掌握了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正确的锻炼体式,才能行之有效。祝各位读者身体健康,患者早日康复!
导致腰痛的原因有很多,椎间盘突出、变性、腰肌劳损、筋膜炎、关节紊乱等等。自我锻炼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要改善骨盆与腰椎的力学位置关系;再就是增强腰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 【下交叉综合征与骨盆前倾】首先要说的是骨盆与腰椎的力学关系。骨盆好比腰椎的基础,根基不正,腰椎好不了。关于骨盆与腰椎的力学关系,我们要先讲讲什么是下交叉综合征。 我们先看看与骨盆运动相关的肌肉:完成屈髋动作的主要肌肉是髂肌和腰大肌,合称髂腰肌(图1、2)。完成伸髋动作的主要肌肉是臀大肌(图3)。需注意,臀大肌除了伸髋关节,还有外旋髋关节的作用(图4),这一点在后文要用到。髂腰肌和臀大肌是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关系。 人们长期坐姿,髋关节长期处于屈曲位,会导致髂腰肌短缩(图5)。由于谢灵顿定律(sherrington's law,也称交互抑制)的作用,拮抗肌的紧张,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下,会使主动肌受到抑制,从而使肌力减弱。髂腰肌短缩,肌张力升高,会抑制臀大肌肌力,从而导致骨盆前倾(图6)。骨盆前倾形成后,人体在直立体位下,为维持平衡,竖脊肌会紧张使腰椎后伸,而竖脊肌紧张又会在谢灵顿定律作用下抑制与其拮抗的腹肌肌力,从而形成下交叉综合征(图7)。 【痉挛性疼痛与痉挛性无力】 上述的下交叉综合征,随着时间延续,竖脊肌持续紧张,肌肉组织缺血缺氧加剧,局部出现炎性渗出、组织粘连等炎性改变,会产生痉挛性疼痛。同时,长期的肌紧张还会增加腰椎关节负荷,加快关节软骨退变。 慢性腰痛的患者,除了腰部酸痛、腰肌僵硬紧张外,往往还会表现为肌力的下降,这一点在腰痛患者腰部肌力的肌电检测中表现的较为明显。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表现为,轻度紧张的肌肉可以释放更大的收缩力,但过度紧张的肌肉,其收缩力反而下降,这就是痉挛性无力。 竖脊肌无力会影响腰椎关节的稳定性,所以有很多锻炼体式用以增强竖脊肌肌力,例如飞燕练习、拱桥练习等。但对于痉挛性无力,直接的肌肉收缩性练习,不仅无助于改善肌力,还会加重肌肉痉挛和疼痛症状。 改善痉挛性无力,还是先要消除肌肉痉挛。局部的放松按摩、理疗,以及腰肌拉伸有助于改善症状,但根本上还是要消除骨盆前倾。如何消除骨盆前倾呢? 【自我康复锻炼方法】髂腰肌拉伸和臀大肌肌力练习可以改善骨盆前倾,纠正腰椎骨盆力学位置关系;练习臀大肌的同时,也可增加下腰部肌群的肌力,增强腰椎稳定性。 1.髂腰肌拉伸: 练习者一侧下肢前伸,屈膝屈髋,足部踏于凳上,另一侧下肢髋关节后伸,膝部伸直,上身下压,拉伸髂腰肌。 2.臀大肌练习1—拱桥:拱桥练习,也称五点支撑。此式主要练习腰背部、臀部的伸肌耐力。10次/组,2-3组/天。练习时注意腹肌要适度紧张,同时保持正常呼吸,不要屏气。腰部避免过伸和伸展不足。练习时,可以一条带子束于双侧大腿上,这样可使臀部肌群的外展力更好的作用于腰部。 3.臀大肌练习2—虎式(鸟狗式):此式主要练习腰背部、臀部的伸肌耐力,同时可提高神经反射速度和肌群协调性。10次/组,2-3组/天。双侧下肢交替练习,亦可重点练习患侧。注意腹肌要适度紧张,同时保持正常呼吸,不要屏气。 最后划下重点:腰肌紧张无力,不能只是简单地锻炼腰肌,而是需要通过调整骨盆前倾进行整体调节,否则不仅无法增强腰肌力量,还会加重腰肌紧张。拉伸髂腰肌、增加臀大肌肌力,可以有效调整骨盆前倾。
颈椎病的最佳康复体式——倚墙天使式 很多颈椎病患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锻炼颈椎。不少患者采用摇动颈部、后伸颈部等颈部局部活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增加颈椎周围神经、血管不良刺激的风险。 绝大多数的颈椎症状都是来源于懒散坐姿(图1)所致的上交叉综合征(图2)。长时间懒散坐姿会导致背部肌群无力,上颈部肌群紧张,形成上交叉综合征,从而产生颈项不适、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疼痛等颈椎症状。 “倚墙天使式”的练习,通过增强上背部肌群的耐力,拉伸放松胸部集群,可以有效地改善上交叉综合征和·颈椎症状。同时还可以避免过多活动颈部对神经血管的不良刺激。 倚墙天使的练习方法第一步:背部靠墙站立,腰背部倚住墙面,双足离墙10厘米,屈肘外展肩关节,肩、肘、前臂紧贴墙面(图3)。 第二步:双上肢靠墙向上伸直,同时双膝下蹲,同时保持腰背部紧贴墙面,持续2~3个呼吸。(图4) 练习视频 注意事项此式练习,每组练习10次,每天2~3组。 如练习后有不适症状,请即刻停止练习,并向医生咨询。
髋关节痛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除外伤、肿瘤、结核、缺血性坏死等因素外,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可有退行性骨关节炎、髋关节滑囊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其中,随着核磁影像的普及,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临床医生们所关注。笔者在近期临床中遇到一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合并髂骨前旋的患者,常规调整髂骨前旋易加重症状,改用整脊微调手法调整,效果较好,现分享给大家。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球窝关节,髋臼的边缘附着有关节软骨构成的盂唇。(图1)髋关节具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转等三个维度的活动度。(图2)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理特点是由于股骨头、股骨颈、髋臼等结构发生了异常改变,导致髋关节在前屈、内收、内旋时,股骨头、颈结构对髋臼的盂唇产生撞击,从而造成髋臼盂唇的损伤。其结构异常可分为凸轮型、钳夹型和混合型(图3)。凸轮型:股骨头颈的前、上部增生变厚;钳夹型:髋臼发育过深,或髋臼后倾;混合型:以上两种改变同时存在。图4凸轮型撞击模式(选自3dbody)图5钳夹型撞击模式(选自3dbody)1.股骨头颈偏心距测量方法(图6):以股骨颈轴线为A线,经股骨颈上缘做A线平行线C,经股骨头上缘做A线平行线B。其中,AB垂直间距为a,BC垂直间距为b,b为股骨头颈偏心距。b<8mm,或b/a<0.18,则为偏心距过小,股骨颈上缘增厚。2.股骨颈α角测量方法(图7):取髋关节水平位,在股骨头前方与股骨颈交界处确定一个点,该点定义为与股骨头中心距离刚好超过股骨头的半径r,设为A点。A点与股骨头圆心的连线和股骨颈长轴的交角即为α角。其正常值<50°,α角>55°表明股骨颈前缘增厚。3.中心边缘角(CE角)测量方法(图8):取髋关节正位,股骨头中心点与髋臼上缘连线,与过股骨头中心点竖直线交角为中心边缘角。CE角<20°为髋臼发育不良;>40°为髋臼过深。4.髋臼后倾(8字征):取髋关节正位,正常髋关节前后缘投影线不相交;髋臼后倾时,前后缘投影线相交,形成8字征。图11髋臼后倾动态示意(选自3dbody)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髋关节在屈曲、内收、内旋时疼痛。关节盂唇前方撕裂试验(前方撞击试验)(+)1.病例资料:一位右髋关节痛患者,髋关节核磁显示(图14):右髋前上部盂唇损伤伴积液。骨盆正位片显示(图15):中心边缘角44°,髋臼过深。考虑诊断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同时,骨盆正位片显示:右侧闭孔高度下降,耻骨联合对位不良,考虑存在右侧髂骨前旋。2.病理分析:本例患者髋臼过深,易形成钳夹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此外,髂骨前旋,会形成类似髋臼后倾的8字征,加重撞击程度(图16,17)。故在抗炎治疗同时,须纠正髂骨前旋。图17髂骨前旋动态示意(选自3dbody)3.治疗分析:髂骨前旋常用的调整手法为屈膝屈髋冲压法(图18),但由于髋臼撞击会加重髋关节痛的症状。此时建议采用整脊手法(图19,20董安立3dbody版)进行微调,这样可以避免对髋臼盂唇产生不良刺激。图18屈膝屈髋冲压法图19 整脊微调手法(俯卧位)(董安立3dbody版)图20整脊微调手法(侧卧位)(董安立3dbody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