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1年06月01日19:39主讲人:章哲环主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
青少年儿童一旦确诊近视,是不能治愈的,只能尽量设法控制、延缓近视的发展。家长就会问,有哪些方法可以控制近视发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杨卫明在医学上,有框架眼镜、OK镜(角膜塑形镜)、药物等干预措施可以延缓近视的发展,该如何选择?一项荟萃分析搜索了CENTRAL; Ovid MEDLINE; Embase.com; PubMed; the LILACS Database等数据库,纳入41项目研究,共6772名参与者(Interventions to slow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ldren,WallineJJ,LindsleyKB, et,a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0 01 13;1)。得出以下结论:1、OK镜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优于框架眼镜。2、低浓度阿托品、信流丁等药物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3、球面相差眼镜(功能眼镜)的近视的防控效果与普通框架眼镜无异(低确定度证据)4、多焦镜片对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很小。5、另外补充一点(并非本文出现但很多家长会问):防蓝光眼镜对控制近视发展没有作用。那不禁又有家长要问,光学干预(OK镜)和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信流丁)该怎么选?在PUBMED上搜索多项研究(包括Combined Atropine with Orthokeratology for Myopia Control: Study Desig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on of 0.02% Atropine and Orthokeratology for Myopia Control等),得出以下结论:1、低浓度阿托品眼液和OK镜都是目前近视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OK镜比低浓度阿托品眼液的近视控制效果更好。2、二者联用的近视控制效果最好,会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很多佩戴OK镜的小朋友无法像平常那样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所以提出了很多关于OK镜佩戴的疑问。疫情期间,如何戴OK镜更安全呢?1、 以下情况要停戴1)在佩戴OK镜的期间,如果出现了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白天视力时好时差、视力不稳定,又或者是出现眼睛红、痛、痒,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适,我们需要停止佩戴OK镜。如果症状未出现好转,我们需要及时就医,到医生那里寻求帮助。2)疫情期间,如果镜片破损了,又没有备用的镜片,我们也需要暂时停戴。3)护理用品用完了,但由于疫情期间特殊情况,没有办法买到,我们也需要暂时停戴OK镜来保证佩戴的安全。OK镜的护理液和普通隐形眼镜不同,不能临时代替使用。4)如果有发烧或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要暂停OK镜佩戴,等好转以后才能继续佩戴。2、加强个人护理1)一定要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规范的洗手,洗完手以后要晾干,或者用干净纸巾擦干双手。2)在疫情期间,不能用手揉搓眼睛和鼻子,这样就容易把一些病毒或者细菌带入到我们的眼睛和鼻子中。3、加强镜片镜盒护理1)每天早上摘镜之后,要用护理液认真地揉搓镜片并冲洗干净,最后浸泡在有杀菌功能的多功能护理液或者双氧水护理液当中。2)在晚上戴镜之前,需要用护理液再次揉搓镜片,用多功能护理液和生理盐水(或纯净水)冲洗镜片之后才能再次佩戴。3)除了每天做好镜片的护理和消毒以外,每周还要对镜片进行除蛋白护理。4)戴镜过程中,接触镜片的手指不要去碰触镜盒或其他物体,因为镜盒的外表面有可能被一些细菌或是病毒污染。5)对于镜盒和吸棒除了每天的清洁,仍然建议每三个月更换一次。4、OK镜复查时间到了我们该怎么做?对于初戴者,医生往往会建议他在戴镜以后的一周、一个月、以后每三个月进行定期的随访,但是在疫情期间,为避免感染要尽量减少出门,复查没有办法按时完成,那应该怎么做呢?1)如果你是一位初戴者,时间未满一个月,如果你感觉佩戴期间出现不适(眼红、眼痛、视力不佳等),但无法去医院复诊,建议暂时停戴。2)如果戴镜已经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患者的角膜形态和视力也都会比较稳定,这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不舒适的症状,我们可以适当地推迟复查时间,但是建议不要超过一个月,因为这样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在延长复查的期间,如果出现了眼睛的一些不舒适的症状,比如说眼睛红、痛、痒或者出现了大量的分泌物,建议要到医院及时就诊,等症状好转以后再进行后续的佩戴。3)需要更换镜片的患者,我们建议应该先停戴,因为超期使用的镜片容易增加一些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佩戴安全。建议等疫情好转以后呢,更换镜片再继续佩戴。4)疫情期间,如果在佩戴过程中出现不适,除了直接到医院,也可以借助各个医院的一些线上咨询服务来进行线上的问诊。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教育部做出了推迟开学的重要决定,为了不耽误学习,于是转战网上学习,这也有可能成为今后重要的教育和学习补充形式。同学们在家里整天面对电视、电脑,没有户外体育运动,家长开始担忧: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是更容易发生近视?近视度数会不会加深的更快?眼睛的健康如何保护?下面我们将告诉家长和小朋友宅在家中网络学习如何科学用眼。 网络学习中如何科学用眼 1、 首先选择哪种适合长时间网上学习的电子产品?尽量选择屏幕较大的电子产品,建议选择的优先顺序是投影仪、电视机、LED显示器等屏幕。同等条件下选择高分辨率、无频闪的显示屏。 2、 正确的观看姿势:电脑屏幕的使用距离约60cm(一臂开外)。使用电视、投影仪的距离在3m以外。屏幕中心点高度略低于学生坐姿时眼睛的高度(屏幕的中心位置应该在眼睛视线下方10cm左右)。 3、控制观看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对近视控制非常重要,因此建议网课时看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眺望至少2分钟以上。另外提醒各位同学,除了每天的网络上课所需外,尽量不要再增加额外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4、学习时房间照明充足,屏幕亮度不易过量或过暗,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屏幕,减少屏幕反光带来的不适。 5、用电子产品时是否需要佩戴“防蓝光眼镜”?至少目前无科学数据证明“防蓝光眼镜”在近视防控方面起到明显效果,对蓝光造成的视疲劳有无缓解作用,也尚不确定。因为并不是所有蓝光都是有害的,只有短波蓝光400到440纳米以内的蓝光持续照射一定时间和强度后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害。而480到500纳米的蓝光有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是有益的。因此,可以在网课时短时间佩戴“防蓝光眼镜”,但控制用眼时间更为重要。 在家学习如何护眼、控制近视 1、 正确的握笔和读写姿势:握笔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胸口距离桌缘一拳,书本距离眼睛一尺(一寸一拳一尺)。其次保持正确的坐姿,头摆正,肩放平,身体直,稍前倾,两腿并排脚放平。 2、 连续读写时间不宜过长,小学生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中学生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读写20或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休息方式可以是远眺,可以结合肢体放松的室内运动、或做眼保健操(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3、 学习环境照明亮度要求:房间照明充足,光照强度应大于300勒克斯(lux),不在光线昏暗的环境看书,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床上看书,不在走路、吃饭时看书。 4、 大家都知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2小时”能降低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而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户外运动、体育课无法实现,让同学们和家长开始担忧。而户外活动能防控近视的机制在于户外光照,与户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无关。因为户外阳光可以刺激眼睛的视网膜产生较多的活性物质多巴胺。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传导递质,可调节眼睛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的信息传递,促进眼球的正常发育,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近视发生发展的效果。因此,即使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同学们可以尽可能多的打开窗户享受阳光,或在自家的阳台上、院子内接受阳光沐浴(需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说起近视,我国大概没有什么比「假性近视」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我总能从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口中听到类似的问题:「假性近视」能治好吗?「假性近视」会变成「真性近视」吗?「真性近视」是真的治不好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疑问都有个前提,那就是许多人已经默认「近视有真假性之分」。然而,这其实是已在国内流传半个世纪之久的「假性近视」谬论。近视,没有真假之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青少年群体会先有一个「假性近视」的阶段,此时近视度数一般较低,可以通过非手术的治疗手段恢复视力。如果没有正确地干预治疗,就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再无回头之路。因此,真近视之前的假近视治疗就显得非常关键。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风靡一时的「网红眼药水」来自日本一样(注意:不推荐非医生指导下使用),「假性近视」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提出,此后日本学者受其影响展开研究。日本历史上确实有近视率下降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学生近视率由 1937 年 32% 下降到 1944 年 17%,但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学习时间减少,用眼强度降低。上个世纪 60 年代,日本学者发表多篇「假性近视治疗」相关论文,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后来被证明无效,但「假性近视」一说就此进入我国。然而,无论是目前我国采用的《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16》,还是国内新农合 ICD-10标准编码、国际 ICD-11 疾病编码,都没有「假性近视」名称。医学上定义的近视就是近视,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无需且也从不强调「真性」。《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16》截图「假性近视」一词存在歧义,严谨的表述应为「调节性近视」,指用眼过度后睫状肌出现调节痉挛。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眼睛疲劳的状态」,它不仅存在于近视眼,远视眼、正视眼和正常眼中也都有可能存在,通过适度休息就可以缓解。「假性近视」贩卖的是焦虑为何「假性近视」一说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我想这和大众的焦虑心理、商家应运而生的牟利宣传有关。首先,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对近视的焦虑感,近视患者在婚恋、求职、升学、特殊岗位等仍有可能受到制约甚至隐性歧视。人总会本能地抗拒「得病」的概念,希望那些疾病、困苦离自己都能远一点、再远一点。如果能有一个从假到真的演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间能存在好转的可能,人们从心理上则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假性近视」的说法,恰恰扮演了那一道心理缓冲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国近视诊疗的研究与科普领域仍存在空白。据估计,2020 年我国近视总人数将达到 7 亿,2050 年全球近视将增至 47 亿以上,占世界人口近一半。当前已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但关于近视诊疗的研究却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大众的疾病焦虑与专业研究的不足,为「假性近视」之说留出了市场。部分商家通过模糊近视的概念,推出五花八门的假性近视治疗仪和训练机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主打口号就是「假性近视可以治疗」。患者交钱后接受「治疗」,以为视力真的恢复了,近视也被治好了,其实只是通过适度休息,把痉挛、疲劳给消除了。不难看出,「假性近视疗法」其实贩卖的是焦虑,治的是人心。近视防治千万条,科学防治第一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专业知识较不了解的普通大众,有小部分临床医生也对「假性近视」之说深信不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过一些「研究」,发明出如6542、地巴吐、丹参、新斯的明、维生素 K3、麦得林、后马托品、烟酸、新福林、异可利定、樟柳碱等等各类疗法。然而,虽然这部分「假性近视」奉行者热情很高,但仅凭满腔热忱是行不通的。这些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措施、器械、药物,大多数疗效并不确切,甚至连基本科学性都没有做到。对于医生而言,我们当然希望能够让每个人都摆脱近视的困扰。但科学道路千万条,没有一条是捷径。犹记得去年哈佛心脏专家「成果」受质疑,其「革命性」的心肌再生理论崩塌引出全世界范围「雪崩」。对于患者而言,近视防治千万条,科学防治第一条。如果就诊发现存在近视,那么听从医嘱,进行生活方式、配镜、药物等干预,才是最正确、最省钱、最防骗的选择。文章转载自丁香园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近距离阅读作业的增加,近年来亚洲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激增,我国更是如此。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都戴上了小眼镜,家长们往往都非常痛心,作为一名小儿眼科医生,我也是十分焦虑。近视一旦发生,则不能逆转。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近视度数也只会逐渐增加,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则会快速增长。近视度数增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眼镜片的加厚,不仅仅是生活上不能脱镜的不便,更严重的是会带来一系列眼球结构的变化。近视的患者往往眼轴较长,度数不断增加,眼球不断变长,相对应眼底视网膜厚度就较正常人变薄,高度近视的患者往往眼底都是萎缩状,尤其是在超过800度的时候,这类人群中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的概率相对正常人都是增加的,严重时会危害视力甚至可能造成失明。究竟该如何预防近视,近视一旦发生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和面对呢?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高度近视危害大,但我们要用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不要觉得孩子得了近视就是天大的灾难,相比其他全身疾患,近视尤其是低度近视其实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家长如果对近视过度焦虑,也容易直接或间接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讲到预防,首先我们要跟孩子沟通,减少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国际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户外运动可延缓近视的发生。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用眼时,建议每半小时到1小时远眺休息5分钟左右。家长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写字看书时的坐姿,坐姿要端正,而不能过分贴近书本。建议2-3岁开始定期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视力,一旦发现视力发育的异常,接受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相关干预。近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因、环境都与其相关。有时候家长很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但还是发生了近视,这时也不用过度紧张,如果发现孩子看东西时眯眼,或者孩子说看不清黑板,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而不是采取讳疾忌医的消极态度。如果医生经扩瞳验光检查后发现孩子近视了,并告知需要配眼镜了,家长应该接受医生的正规建议。近视的增长往往是跟用眼习惯以及身体本身发育有关,并不是戴眼镜造成的。如果硬是不给孩子戴眼镜,孩子平时看不清远处的黑板,学习成绩容易受影响,生活上也会因视力差有所不便,更重要的是模糊的视觉体验容易导致近视的进一步加深。所以,该戴眼镜的时候就应该给孩子及时戴上眼镜。戴镜之后还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视力,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如果度数增长就应该及时更换合适的镜片。如果孩子近视度数增长较快,一方面要严格重视孩子的用眼卫生,另一方面,可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佩戴OK镜。OK镜又称角膜塑形镜,是隐形眼镜的一种,晚上佩戴后白天恢复正常视力,白天孩子就不用戴眼镜了,这样孩子运动或社交会更加方便自信。更重要的是OK镜有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可以有效减缓孩子近视度数进一步的加深,国内外很多研究数据均证实该结论。总之,近视虽然危害较大,但是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更应该接受医生的专业建议,希望通过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孩子们的眼睛永保明亮!本文系章哲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门诊中,很多近视儿童家属听到医生告知“您的孩子近视了,需要配眼镜”,就一阵恐慌加焦躁:孩子这么小,就需要戴眼镜?戴眼镜的话度数会不会越戴越深,再也脱不下来了?眼镜是不是起矫正作用,戴到后来近视就好了无需再戴?面对上述问题,我时常很无奈,近视这么常见的问题,大众的认知却一直没有提高,很多人的想法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浅显层面,不愿意听医生的正确有效的治疗指导。近视的发生常常因为眼轴变长导致,这种增长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戴眼镜的目的是为了给近视儿童提供清晰的视力,不仅有助于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便利,提高成绩和增加人际交往自信,更重要的是清晰的视觉体验可以使近视发展速度减慢。当然,如果发生近视,家长也无需过度紧张,孩子成年后可以考虑做近视激光手术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实现脱镜目的,生活中将不再受眼镜困扰。近视发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基因、用眼习惯等等可能均会导致近视。目前国际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户外活动可以延缓近视的发展速度,佩戴OK镜也可以使近视进展延缓。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发生了近视,建议到正规医院及时就医,检查视力、屈光度、眼轴等相关指标,听从医生建议,及时佩戴眼镜或OK镜治疗。本文系章哲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门诊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说小朋友老是不停地眨眼睛,很让人着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眨眼是指双眼睑非随意性的暂时性闭合运动,是正常人的一种眼睑反射,对眼角膜上皮起湿润、保护作用,在自然情况下,正常人眼睑瞬动10~15 次/分钟。明显超出上述频率的称谓频繁眨眼。儿童频繁眨眼是一个病因较为复杂的眼科常见病,常见病因如下:1.眼表异常眼表各结构的异常是引起儿童眨眼增多的主要原因,如:结膜角膜病变 (结膜炎、结膜结石、浅点状角膜炎 );睑缘疾病 (倒睫、睑板腺囊肿);泪膜稳定性异常 。2.屈光异常 屈光不正的儿童,经常处于调节紊乱状态, 易产生视疲劳、眼部发痒、干涩等症状。为此患儿通过频繁瞬目来尽可能改变其视物模糊和视力疲劳的状态。3.视频终端综合征视频影像变化速度快,画面闪烁,加上儿童视发育不健全,长时间看电视可引起视觉高级中枢平衡抑制的超兴奋,引起一种反射性防卫动作,另外长时间使用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及视疲劳症状,在儿童的表现比成人更为明显,且以频繁瞬目为主要表现 。4.神经系统疾患瞬目反射不仅能检查出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病变,而且能检查出脑干功能性障碍。因此对于眼部检查基本正常者,特别是伴有挤眉、皱额、吸鼻、咂嘴、注意力分散、多动、自我控制力差等表现的,应至神经内科就诊以排除可能的神经系统疾患。5.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或不自主眨眼,另外还可伴有颈、肩、上肢等多部位抽动。而有眼部不适、好揉眼等症状的,多数或为家长代诉,或为家长暗示而成。一些患儿可因别人暗示、训斥,或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加重。6.其他长期挑食、饮食无规律的儿童会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造成体内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出现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频繁瞬目。总之,儿童频繁眨眼是一个病因较为复杂,受眼部疾患、生理、药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常见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