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精准修复膝关节恢复运动功能 曲彦隆教授做膝关节手术。 新晚报本报记者 董彤 膝关节受损让许多中老年患者倍受痛苦煎熬,由于关节磨损严重,稍一走动就是剧烈疼痛,严重的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不能自由行走,影响的不光是身体还有精神。哈医大一院骨关节外科率先引入人工智能(AI)辅助手术系统,让关节手术更加精准、精细,从手术前方案设计、手术精准操作、到手术后康复效果预演,都能做到提前知晓。本期记者专访,我省著名骨科专家、哈医大一院骨关节外科曲彦隆教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关节矫正和治疗手术中应用。 数字化矫正技术保住膝关节 针对一些年轻的膝关节受损患者, 通过膝关节力线外移手术调整患者不正常的下肢力线,让膝关节负重力线移向没有磨损的外侧,让磨损的内侧减少负重,让膝关节疼痛主因消除,通过高科技的矫正技术,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哈医大一院曲彦隆教授骨外科团队在国内率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先在下肢力线外移矫正术中,应用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让下肢力线矫正精准高效,在手术前可以实现预演矫正,让矫正方案和效果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提前预判和修改,最终下肢力线矫正精度达到毫米级,实现骨外科个性化的精准矫正,这一新技术应用受到国内骨外科医生的肯定。 医生术前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矫正手术,医生可以将患病畸形下肢利用计算机模拟,预先规划手术方案,模拟矫正手术效果,实现万无一失的手术矫形。新技术的应用,让部分患者保住了膝关节,过去活动困难的患者可以重新下地行走了。 人工智能让关节置换更加精准 针对要手术的膝关节,每一患者的膝关节受损情况和程度各不相同,在新技术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人工智能与外科医学紧密结合,可实现精准设计,完成患者个性化治疗,手术精准达到毫米级。以往这类手术,多依靠手术医生的丰富经验,手术效果要待术后验证,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通过人工智能引入手术,在术前计划时,通过将患者CT数据导入计算机,医生可以精确计算患者股骨髁左右径和前后径大小及其比值,避免了患者术中假体选择偏小的问题,而通过人工智能术前计算下肢负重位全长片,医生可以更精确的了解患者下肢力线情况,做到术中精准截骨角度,避免了传统手术都统一的外翻角度截骨。结合3D打印技术,医生可以提前订制截骨模版,做到真正手术个体化治疗,手术大幅度缩减手术时间,由过去两三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由于实施精准手术,手术创口也比过去小了,患者手术后恢复明显缩短。 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医生关注的是静态的下肢力线,而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后,配合动态步态分析系统,手术可以参考更多的数据,通过精准的计算,将人工膝关节假体安放在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位置和角度。 人工智能膝关节手术有诸多优势 过去针对严重膝骨关节炎,进行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是常见的选择,但是膝关节假体同机器零件一样,有使用年限,一般10-15年可能要面临第二次手术,年轻的患者今后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手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由于手术精度提高,患者康复时间缩短,手术后的关节使用,也更加符合患者的个人特点,患者康复时间缩短,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运动功能。由于关节使用误差精度提高,关节舒适度和使用年限也比传统手术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