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2010年2月15日,发现体重急剧减轻,口渴,多饮,多尿 口服二甲双胍,拜糖平二个月以后,体重由开始的88公斤减少到73公斤,餐前血糖由12,8降到5,6 餐后二小时血糖由18,5降到6.2 二个月以后一直没有吃药,血糖正常。 想问一下:我的病情如何,以后要注意什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朱亦堃:这一时期叫临床缓解期,继续注意饮食和运动,至少每两周自测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增高先调整饮食,不下就的服药。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内分泌疾病,更是肥胖女性中的常见病,占生育年龄妇女的5%-10%,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肥胖、不孕不育、多毛和/或痤疮。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点:其特点是增大的多囊性卵巢,还有长期不排卵,不同程度的高雄激素水平和多毛,可能与今后发生不育、子宫内膜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有关。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月经失调是多囊卵巢综合症最常见的症状。正常月经周期是21到35天,超过35天为月经稀发。月经停止六个月或按照自身月经周期停止三个周期以上称为继发性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多数表现为月经稀发、继发性闭经、闭经前常有月经稀发或经量减少:部分患者虽然有规律月经,但是无排卵,称为无排卵月经。2.不孕、易流产 生育年龄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少、无排卵导致不孕,约占75%。除此之外,胎停育、自然流产率也增加,这些往往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3.多毛、痤疮由高雄激素引起,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独特的临床表现,过多的毛发会出现在脸部、胸部、腹部、背部等部位,常呈男性型毛发分布,以性毛增多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唇部多毛似胡须;前臂及小腿多毛,阴毛浓密向上延伸至腹中线,向后延至肛门。向两侧延伸到腹股沟大腿的内侧,偶尔乳晕周围也有长毛等。油脂性皮肤也常见,这与体内高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有关。4.肥胖 约50%-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肥胖,这是因为患者体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脂肪蓄积,而瘦素抵抗则会使大脑认为自己正处于饥饿状态,导致摄入热量过多。值得注意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肥胖常表现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 5.黑棘皮征 表现为颈背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皮肤皱折处皮肤增厚,出现灰褐色的色素沉着,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糖尿病潜在的标记。6.焦虑或抑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受负面情绪困扰,一部分患者会存在抑郁、惊恐障碍、强迫症、双相抑郁等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心境变化;另一方面,患者常常会过度焦虑痤疮、不孕等症状,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目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目的是促进生育,延缓或阻止并发症发生。1.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和运动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合并肥胖者,减肥是一切治疗的基础,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5%-10%,排卵率增加。建议合理分配蛋白质、淀粉、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杜绝低蛋白质、高淀粉的饮食习惯,减慢进食的速度。提倡有氧运动联合抗阻力运动。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最安全、最廉价的治疗手段。2.内分泌科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患者应就诊于内分泌科,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睾酮水平下降、痤疮减少,从而恢复月经、恢复排卵、促进生育。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口服二甲双胍,必要时口服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3.纠正内分泌失调主要是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在妇科医生指导下口服“达英35”。达英35是一种口服避孕药,自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连续用21天停药,3-5天后月经来潮,通常需要2-3周期,能有效地降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必要时可以辅助促排卵治疗。总之,育龄期女性出现肥胖、月经不调、痤疮、多毛、黑棘皮征、不孕不育者要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及妇科就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气流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外周肌群的全身性、多因素参与的老年慢性系统性疾病。其中,呼吸困难和外周肌群功能障碍所致的活动受限是COPD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20世纪70年代,Schuyler等首次提出肺是糖尿病的靶器官之一,提出“糖尿病肺病”的概念。肺脏是糖尿病慢性病变的靶器官,肺组织的形态、功能均受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通气功能降低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用力肺活量、中段平均呼气量降低,说明肺容积下降、肺弹性减退。因此,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来随着运动康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运动锻炼为基础的肺康复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致残率、致死率等方面作用显著。美国胸科医生学会/美国心肺康复协会在肺康复循证实践指南中将肺康复作为IA级推荐,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也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肺康复中较常见的锻炼方式是呼吸肌锻炼,通过增加呼吸肌的协调性、扩大胸廓的活动、改善异常的呼吸形态、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气体交换、改善呼吸状况,达到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四肢肌肉的力量,还能改善患者因呼吸困难所致的外周肌肉萎缩。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1.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腹式呼吸训练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2.缩唇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方法: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cm的白纸为适度。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cm H20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3.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4.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I/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时间比例在l:l: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吸气后屏气2~3秒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这样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综上所述,积极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呼吸功能锻炼容易接受,痛苦小,经济实惠,方法简便易行,协同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什么是生长痛?遇到应该怎样处理呢? 生长痛的原因:儿童活动量相对较大、长骨生长较快与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所致,是生理性疼痛。 临床表现: 1.多为下肢疼痛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面,偶尔会在腹股沟区,疼痛一般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双侧疼痛,也有部分病例是一侧疼痛。 2.多为肌肉性疼痛 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关节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会有红肿或发热的现象。 3.疼痛多发于夜间 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都在晚上发生。白天由于儿童的活动量比较大,即使感到不舒服,也可能因为专注于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觉。夜间身心放松下来,疼痛的症状就会使孩子感觉不适,甚至难以忍受。 医生温馨提示: 生长痛的发生多半是断断续续的,如果孩子的疼痛是持续性的,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如何有效缓解疼痛呢? “生长痛”属于肌肉性疼痛,出现“生长痛”现象是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疼痛发作时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帮助减轻疼痛程度,使小孩的心理得到关怀和安全感。具体方法如下: 1.转移注意力转移 注意力是让孩子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爸爸妈妈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来吸引孩子。对待孩子要比平时更加的温柔体贴,因为家长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镇痛良方。 2.局部热敷、按摩 家长可用热毛巾对孩子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这样能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觉。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让孩子在温柔的抚摸下入睡。 3.减少剧烈运动 生长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孩子的活动,但如果疼痛比较严重时,应该注意让孩子近期多休息,适当减少运动,让肌肉放松,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4.补充营养 应该让孩子多摄取可以促进软骨组织生长的营养素,如牛奶、骨头、核桃、鸡蛋等。而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
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即将来临,每年这个时候不少糖尿病患者就开始为“吃喝”犯愁,因为春节期间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平时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也许没有什么,可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度过这一段时间可能并不轻松,既想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酒佳肴,又担心大吃大喝引起血糖升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轻松愉快度佳节。1、检测血糖需要加大频率春节前后仍处于冬季,人们容易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由于气温较低,人们的户外活动又明显减少,因此血糖容易升高且易波动,这样就需要比平时更加严密地监测血糖。血糖较稳定的患者,每半个月需要测一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不稳定的患者每3~5天就要测一次,调整降糖药期间的患者需要天天测。有血糖监测数据才能随时掌握血糖状况,根据血糖的变化来调整饮食及运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单纯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更重要。因为从敏感性和特异性来看,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容易升高,更能预测血糖控制水平的好坏。餐后高血糖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更强,引起的不良后果也更严重。2、采取科学的运动方式春节期间可以参加适当的运动。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有氧运动”,医学上提倡适当的运动,适当的活动称之为“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做操、跳舞等。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这时机体肌肉组织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所以更应该提倡做有氧运动。另外,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增加危险性。故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春节期间有的糖友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喝茶、打麻将等,有的糖友则去体育馆剧烈运动如打球等,这两种倾向都不好,应尽量避免。3、科学饮食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品质民以食为天,糖尿病患者不应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而应科学饮食。糖友应在医生指导下了解自己应该进食多少碳水化合物,即主食、含淀粉类食物;多少蛋白质食物,即肉禽类、蛋类、海鲜类、豆制品类食物;多少脂肪类食物,即烹饪油、脂类食物。有人认为饭主食属于碳水化合物,应当少吃;而肉蛋类副食不含糖,多吃点无妨,甚至拿副食当饭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肉蛋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物质在肝脏可以转变为葡萄糖,吃多了同样能使血糖升高。进食各种食物的先后顺序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水平,建议先吃一些蔬菜和蛋白质类的食物之后,再开始进食主食,这样能减慢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水果尽管含有糖,但同时也富含水分及多种维生素,因此,不必对水果一概拒绝,关键是要掌握吃水果的要领。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吃水果,选择含糖分低的水果,如草莓、樱桃、猕猴桃、柚子、橙子、苹果、梨、木瓜、火龙果等更好;通常将水果作为加餐食品,在两餐之间(如上午 10 点和下午 3 点左右)或睡前吃,不要在餐后立即吃水果,以免因连续摄入过多的糖类,造成餐后血糖升高;另外,水果类的加工产品,如水果罐头、果汁、干果、果脯、葡萄干等,一般都是加糖制作的,不能与新鲜水果等同看待,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坚果包括核桃、花生、葵花籽、杏仁、山核桃、松子、开心果、栗子、榛子仁等,其果仁脆香爽口,很受欢迎。但坚果仁属于富含脂肪的高热量食品,是糖类和蛋白质的两倍多,这类食品吃得过多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及血糖升高,还会升高血脂,因此不宜多食,一天最多吃 1~2 两瓜子或花生。同时,要把坚果的热量从主食里扣除,例如,吃 75 克的带壳葵花子,应少吃 2 两馒头,以维持每天的热量平衡。糖尿病老人往往会收到亲朋儿女送来的“无糖”食品,不少病人觉得这类食品不含糖,可以随意吃。其实,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但糕点毕竟也是粮食做的,有些糕点还含有大量的油脂,吃多了同样会升高血糖,故“无糖食品”也不能随便多吃。节日期间喝酒切勿贪杯。有人认为,喝酒可以少吃饭,有利于饮食控制,这是一种误解。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尤其注意: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使肝糖输出减少,引起低血糖。4、按时服药 生活规律春节期间不要因为朋友们在一起高兴或因为事情多而忘记了按时用药。对糖尿病患者来讲,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节日期间正常生活完全打乱,因而饮食习惯受影响,血糖波动较大,停止用药会使血糖更难控制,甚至会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切忌节日期间停止服药,这点是特别要提醒的。在节日期间,饭菜丰盛可口,此时往往刹不住嘴。许多糖尿病患者会认为饭吃多了,增加降糖药物剂量就可以避免血糖升高,这是不可采取的。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时常会因为作息不规律或进餐时间推迟而引起低血糖。在此,特别叮嘱外出旅游、走亲访友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糖果等,以备万一发生低血糖时急用。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因吃喝不当或用药不规律而导致血糖失控的现象非常多见,有些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昏迷。节日期间一定要嘱托患者要保持生活规律,不可放松饮食及用药,更不能随意中断治疗,还要注意血糖监测。一旦发生意外,必须马上到医院,以免延误诊治。
您的孩子班级站队是不是经常排在前三,比同龄孩子个头矮很多?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就得提防孩子是否存在患矮小症的风险了。矮小症即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p3)以下,就可诊断为矮小症。生活中,如果孩子长期低于同龄人半个头、一直坐在班级第一排,3岁以前,每年增高小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以前,每年增高小于5厘米;青春期以后,每年增高小于6厘米,则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根据调查,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但是,在这个高发病率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却对于这个病症几乎完全不知。小儿生长不良和成人矮身材有很多的原因,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性早熟,还有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全身性疾病、体质性生长和青春期延迟等均可导致矮小。矮小症在临床上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孩子的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空间及潜力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药物促生长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矮小症的治疗费用跟患者的体重成正比,孩子的体重越重用药剂量就越大,治疗费用就越高,4—12岁是矮小症治疗的黄金时间。只要及早就诊、系统治疗,大多数矮小患儿都能恢复正常的身高。
临床表现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2)血甲状旁腺激素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3)骨更新的标记物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应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这些生化测量指标包括: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Ⅰ型原胶原肽(反应骨形成)、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反应骨吸收)、Ⅰ型胶原的N-C-末端交联肽(反应骨吸收)。(4)晨尿钙/肌酐比值正常比值为0.13±0.01,尿钙排量过多则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2.辅助检查(1)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大体上可见椎体双凹变形,椎体前缘塌陷呈楔形变,亦称压缩性骨折,常见于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②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骨折的预测指标。测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来评估总体的骨折发生危险度;测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根据美国最新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制定的治疗指南规定,以下人群需进行骨密度的检测:65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这类人群仍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如有骨质疏松症存在则应该进行相应的治疗;存在1个或1个以上危险因素、小于65岁的绝经后妇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需根据BMD测定值来决定治疗的妇女;长期激素代替疗法的妇女;轻微创伤后出现骨折的男性;X线显示骨质减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WHO建议根据BMD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规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减1个标准差(SD)为正常值,较正常值降低(1~2.5)SD为骨质减少;降低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症;降低2.5SD以上并伴有脆性骨折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 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首先需排除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骨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儿童的成骨不全、转移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 1994年WHO建议根据BMD或BMC(骨矿含量)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骨质减少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脆性骨折。该诊断标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轴骨或外周骨骼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