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粥功效:补气养阴,健脾利湿 参苓汤/粥的做法 材料: 党参10g 茯苓10g 薏苡仁15g 干山药15g(一人份) 做法一:浸泡1小时后煮水,每煎40分钟,煮两遍。 参苓汤倒出后 剩下的食材可打成米糊,可以加入黑芝麻,即成参苓黑芝麻糊 。 做法二:把上述食材直接浸泡之后用高压锅炖煮也可以。 注:如果条件允许用黄芪水煮参苓汤更佳。黄芪每人15克/天即可,煎法同做法一。 效果:感觉平时更有精神,不容易感到疲劳,睡觉一觉到天亮,不再早醒,孩子写作业也不嚷累了。 口感:媲美市面上的黑芝麻糊,但没有那么甜,孩子喝一碗没喝够!
门诊上接诊了一个腹痛的中年女性患者,做了腹部平片等相关检查,没有异常的情况。西医对这种功能性的腹痛没有特效的药物,就给她开了4付中药。这位患者后来没有再找我。过了一段时间,病人直接到病房来找我了。病人说上一次的药,喝了两付肚子就不疼啦,这次是因为吃了太多凉水果,又犯了,所以特地过来找我。基本上还是按照上次的房子又开了几付,效果仍然很好。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腹痛的例子,特地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4.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5.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诊断】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鉴别诊断】 1.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治疗原则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本方适宜热结肠中,或热偏盛者。若燥结不甚,大便溏滞不爽,苔黄腻,湿象较显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若兼食积者,可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导滞;病程迁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方中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尚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化裁。 ·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栋子、郁金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栋子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以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以暖肝温经,理气止痛;肠胃气滞,腹胀肠鸣较著,矢气即减者,可甩四逆散合五磨饮子疏肝理气降气,调中止痛。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肉桂、干姜温经止痛。若瘀热互结者,可去肉桂、干姜,加丹参、赤芍、丹皮等化瘀清热;若腹痛气滞明显者,加香附、柴胡以行气解郁;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三棱、莪术,并合用四逆散以增破气化瘀之力;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若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属下焦蓄血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腑泄热。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方中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尚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力,加吴茱萸、千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功;若产后或失血后,证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养血止痛;食少,饭后腹胀者,可加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山药健脾止泻;若寒偏重,·症见形寒肢冷,肠鸣便稀,手足不温者,则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腰酸膝软,夜尿增多者,加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若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急暴,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预防与调摄】 腹痛预防与调摄的大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腹痛有大腹、胁腹、少腹、小腹之分,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2018-01-17微信号gujintcm功能介绍加强同道交流,密切医患沟通,传播保健知识,促进大众健康!骨坏死除了可发生于像股骨头这样的部位外,还可发生于身体其他多个部位的骨骼。作为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膝关节的剧烈疼痛,应高度怀疑是否是“膝关节特发性骨坏死”。本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表现为夜间疼痛剧烈,内侧股骨髁处压痛,而膝关节活动度早期却正常。如延误治疗会引发继发性膝关节炎,导致膝关节功能破坏,晚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科医生通过临床表现及X线片和MRI片上骨坏死的信号改变,即可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干预,可最大限度的保全膝关节的功能。
转载自“允斌顺时生活”公众号 柿子味甘、涩,性凉,能生津止渴,又能清心润肺,养血止血,调理肠道。是一味营养丰富的秋冬当季水果。 如果您特别怕柿子的凉性,可以尝试吃柿饼。晒制后的柿饼,凉性减弱,是四季都可以品尝的美味。 柿饼的外面有一层霜,叫做柿霜,它是一味中药,可以用来涂抹口腔溃疡,效果很好。 柿霜有化痰止咳,清热润 燥,降逆下气的功效,适用于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等症。 吃完柿子或者是柿饼,一定要把柿蒂留着,柿蒂也是一味中药。柿蒂苦、涩,性平,有止咳下气,降逆止呃的作用。它对治疗呃逆不止,尤其是胃寒引起的咳嗽,效果很好。对于咳嗽,特别是小儿百日咳、老年人的咳喘,以及成年人伴随着恶心症状的咳嗽都有作用。 还可以把新鲜柿子去蒂捣碎,和玉米面做成柿子面饼,有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的功效。
中医——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而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症。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寒证和热症有时不完全是全身症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溲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有仅属于膀胱有热。所以辨寒症和热证除一般者外,需要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胀痛,口干喜凉。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泻,胫寒足冷;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便浑黄,或短涩刺痛。这些症状有的只见于上,或只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也有一个肠胃病中,能出现胃热肠寒,或为胃寒肠热的现象,必须分析清楚。 3.虚实: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来说的。从人体说,指正气的强弱;从病情说,指邪气的盛衰。但在一般临症上,虚多指正气,实多指邪气,因正气充旺无所谓实,邪气退却无所谓虚,故《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的表现,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实证的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或溏薄臭秽,脉洪滑大等。凡体壮新病,证多属实,体弱久病,证多属虚。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证;反之,表现为不足、衰退、松弛的,称为虚证。 辨别虚实是攻邪和补正的根据。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在每一个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例如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象浮紧,这是一个表实证;如果发汗后汗出不止,身热骤降,反而畏冷更剧,这是转为虚证的症象;或者恶寒退却,身热增加,口渴引饮,这是转为里证的症象。如果热病而现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虚,或者舌光红绛,知其阴分亦为邪热伤耗,不是单纯退热法所能治疗了。 表里、寒热、虚实,是一种症状的归纳方法,单看一个症状是没有的意思的。因为每一个症状都能在两方面出现,譬如表症有怕冷,里症也有怕冷,虚症有怕冷,实症也有怕冷,寒症有怕冷,热症同样有怕冷。究竟属于哪一类型呢?必须结合多种症状来决定。所以把许多症状加以分析,就其性质上的类同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症候群,才能诊断它是表是里,是虚是实,是寒是热。症状是属于表面的,症状里有很多是隐藏的、虚伪的,称做假象。如以寒热来说:真寒应当脉沉细或迟弱,症见肢冷呕吐,腹痛泄泻,小溲清频,即有发热也不欲去衣被,这是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的症象;真热应当脉数有力,滑大而实,症见烦躁喘粗,胸闷口渴,腹胀,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发热不欲盖被。假寒症是外虽寒而内却热,脉呈数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秽,或烦渴引饮,这种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热证,此即所谓热极反兼寒化,叫做阳盛格阴;假热症是外虽热而内却寒,脉呈微弱,或为虚数浮大无根,身上发热而神态安静,言语谵妄而声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肤有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闭结,这种热象并非真热,而是寒证,即所谓寒极反兼热化,叫做阴盛隔阳。至于虚实方面,极虚也能有实象,便是假实;大实也能有虚象,便是假虚。故张景岳说:“外症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证之当补;外症似虚而脉来盛者,皆实证之当攻。虚实之间,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这就说明了辨症的目的是在求得病的本质,要掌握真相,必须从多方面观察。 六变用阴阳来归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故有时候也把病态的动静和病情的进退;说成阴证和阳证,或说病在阳和病在阴,所以说阴阳为八纲的纲领。但在临症上常说的真阳虚和真阴虚及亡阳和亡阴,这就不是广义的名词,前人解释真阳、真阴皆属于肾,真阳即真火,真火虚者,右尺必弱,宜大补元阳,不可伤其阴气,忌凉润,恐助阴邪,尤忌辛散,恐伤阴气,只有甘温益火,补阳以配阴;真阴即真水,真水虚者,脉必细数,宜大补真阴,不可伐其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尤忌苦寒,恐伐元阳,只有纯甘壮水,补阴以配阳。至于亡阳和亡阴的辨法,也须仔细观察症象,如汗出身反恶寒,手足凉,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气微,脉浮数而空,此为亡阳;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气粗,脉洪大无根,此为亡阴。亡阳和亡阴是严重症候,大多在高热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渡、失血不止等情况下出现,多属危象。 八纲辨症的内容,包括了体表和体内的关系,指出了病症的性质和发展情况。辨症的最后阶段是为了治疗,分辨表里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热可以定出或温或凉,分辨虚实可以定出或补或泻。但是汗法有辛温发汗,有辛凉发汗;下法也有凉下、温下,其它温法、凉法、补法、泻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针,非把表里、寒热、虚实结合不可。比如表证和寒症、实症结合,便是一个表寒实症,就是体表感受寒邪的实症,可以针对着用辛温发汗法;或者里症和寒症、虚症结合,便是一个虚寒里证,就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微而造成的寒症,可以采用温补的方法。诸如此类,表里、寒热、虚实的结合,在临证上有八个基本类型:即表寒实症、表寒虚症、表热实症、表热虚症、里寒实症,里寒虚症,里热实症,里热虚症。在这基础上还能化出八个错杂的类型:即表寒里热症、表热里寒症、表虚里实症、表实里虚症、表里俱寒症、表里俱热症、表里俱虚症、表里俱实症。在里症范围内还有几个复杂类型,即上热下寒症、上寒下热症、上虚下实症、上实下虚症、真寒假热症、真热假寒症、真虚假实症、真实假虚症,以及半表半里症、寒热错杂症、虚中挟实症等。病症的变化尽管多,但不外表里、寒热、虚实已甚明显,所以只要能掌握这八个纲领,便可以弄清楚。 上述变化,有的是常见的,有的比较少见,有的彼此之间没有很大区别,有的虽类似但必须分别。由于辨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此不厌繁琐,再作说明,以便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l)表寒实症:风寒侵犯体表。主症为恶寒、头痛、体痛,脉象浮紧,发热或未发热。 (2)表寒虚症:卫气不充。主症为恶风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热实症:外感温病初起。主症为恶风或不恶风,发热头痛,自汗或无汗。 (4)表热虚症:即阴虚潮热一类。主症为午后肌热,掌心热,自汗出。 (5)里寒实症:寒邪直中内脏。主症为腹痛泄泻,严重的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6)里寒虚症:多由脾肾阳虚引起。主症为气怯疲倦,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脉象微弱。舌质胖嫩而不红润。 (7)里热实症:外邪化热传里。主症为壮热,口渴烦躁,便闭溲赤,严重的神昏谵语。 (8)里热虚症;多由肝肾阴虚引起。主症为掌心热,头晕,口渴,心烦不眠。如果出现潮热,参看表热虚症。 (9)表寒里热症:外感寒邪,内有郁热。主症为寒热无汗、烦躁。又假寒证怕冷、不欲衣被、烦渴引饮,亦属此类。 (10)表热里寒症:寒积于内,热越于外,其热为假热,其寒为真寒。主症为身热不欲去衣被,畏风,泄泻,小溲清长。 (11)表虚里实症:多由发汗伤表,邪传于里。主症为汗出恶风,胸痞硬满,嗳气,呕恶。 (12)表实里虚症:内伤之体,再感外邪;或表症误下,虽伤于里,表邪尚末内陷。主症为寒热,身体疼痛,气怯,脉象沉弱。 (13)表里俱寒症:寒邪伤表,复中于里,主症为寒热,腹痛,泄泻。 (14)表里俱热症:表邪化热传里,发热不退,反而增剧,参看里热实症。 (15) 表里俱虚症:阴阳两亏。主症为多汗,畏寒,气怯,心悸,脉象结代。 (16)表里俱实症:外感寒邪,内停痰饮,或有宿食。主症为寒热,咳喘,或嗳腐,腹胀。又寒邪或热邪酿成的表里俱寒或表里俱热症,均属此类。 (17)上热下寒症:下焦有寒,上焦有热。主症为腹满足冷,口干,胸中烦热。又火不归元,浮越于上,症见足冷面赤,口干咽燥,亦属此类。 (18) 上寒下热症:丹田有热,膈上有寒饮。主症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觉冷。 (19)上虚下实症:浊阴在下,清阳不升。主症为腹满泄泻,头晕目眩。 (20)上实下虚症:阳虚于下,痰饮阻上。主症为形寒足冷,尿频,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热症:参看表热里寒证。 (22)真热假寒症:参看表寒里热证。 (23)半表半里症:表邪传里而未成里证。主症为寒热往来,日苦,咽干。 (24)寒热错杂症;湿热内阻,或内有痰饮,表热内陷。主症为胸闷,口干不欲饮,小溲短黄,或烦热痞满,呕恶。 (25)虚中挟实症:体虚有邪,或邪恋正气渐衰,均属此类。参看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症。 对于任何急性热病,或内伤杂证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可用上面这些方法来诊断。在急性热病方面,例如伤寒初起便是表寒实症;若汗出过多而损及阳气,便是表寒虚症;若寒邪化热传里,便是里热实症;若传人半表半里之间,便是半表半里症;及至体力不支,而有泄泻肢冷,烦躁等症,则为里寒虚症或表热里寒症。又如肾泄(即五更泄泻)是里寒虚症;肺劳是里热虚症;痰饮咳嗽是上实下虚症。以上是八纲的综合运用,临症时就可根据这些来辨症论治,获得疗效。 我院专家组教授临床研究治疗治好眼球震颤患者四十多年,根据多年临床治愈患者经验,首创:益视止颤汤。根治眼球震颤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认可,治愈率百分之95以上。 益视止颤汤---是由我院专家组教授研究治疗眼球震颤几十年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由几十种名贵的中草药制成汤剂和粉剂,必要时外用三项结合治好此病。药方必须由我院专家根据患者病情及基本情况开出。益视止颤汤的特点:补肾益精,固本培元,化痰和胃,利湿温胆,滋肾养肝,定颤养目,益气养血,疏通经络传导达到标本兼
沙棘属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糖、氨基酸、有机酸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黄酮类、三萜烯类、甾体类化合物、5-羟色胺、原花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改善脑机能、活血散瘀、降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生理作用,因而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沙棘被学术界誉为“21 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沙棘全身都是宝。已被制成各种保健食品及药品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推荐日常服用方法:沙棘果干泡水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