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是心脏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力衰竭。一些心律失常是由出生时出现的解剖异常等先天性出生缺陷引起的,心脏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使得一些心律失常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时在临床上也无法确定心律失常的具体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心律失常?一、心脏问题冠状动脉疾病,其他心脏病和以前的心脏手术,心脏动脉狭窄,心脏病发作,心脏瓣膜异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其他心脏损伤是几乎所有类型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时心脏异常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节奏。二、高血压高血压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也可能导致左心室壁变硬和变厚,这可能会改变电脉冲穿过心脏的方式。三、甲状腺问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过度活跃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甲状腺过度活跃导致的甲亢,产生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也可能导致快速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也会可能导致慢性心律失常。四、药物某些非处方止咳和感冒药以及某些处方药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展。许多药物,处方药或非处方药,包括那些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五、电解质不平衡血液中的物质称为电解质 ,如钾,钠,钙和镁有助于触发和传导心脏中的电脉冲。过高或过低的电解质水平会影响心脏的电脉冲并导致心律失常的发展。六、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和其他兴奋剂可以使心脏跳得更快,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展。七、其他原因快速的心律失常可能由运动,情绪紧张引起,饮酒过量会影响心脏的电脉冲,并增加发生心房颤动的机会。缓慢的心律失常可能由疼痛,饥饿,疲劳,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和呕吐或吞咽引发,这可能过度刺激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心脏停止。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往往会自行消失。
冠心病我们在医学上常常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种疾病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硬化引起的,这时候血管出现狭窄或阻塞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这就是冠心病产生的过程。不过冠心病包含的范围还有炎症、栓塞等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现在世卫组织将冠心病分为五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 冠心病早期会出现这9类症状: (1)早期症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劳累或紧张后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闷痛感或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侧上臂放射,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后缓解。 (2)体力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和疲劳感。 (3)吃的太饱之后、寒冷、过度刺激后会感到心悸、胸痛。 (4)在封闭的公共场所或上楼爬山过程中,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 (5)睡眠时如果枕头过低会感到憋气、胸闷,枕头调高之后才会好转。 (6)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不适感。 (7)听到周围出现过大的声音或环境过于嘈杂时会引起胸闷、心慌。 (8)长期出现左肩疼痛感,一段时间治疗后仍反复不愈。 (9)反复出现脉搏跳动不齐、过缓或过速。 最后提醒大家: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冠心病的医学常识,重视常见的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预防冠心病,防止冠心病恶化导致的心衰及猝死等严重后果。
房颤就是心脏毫无规律地乱跳 房颤是心房纤颤的简称,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特点就是心脏毫无规律的乱跳。心脏的生理起搏点是窦房结,它犹如一个司令部,正常情况下是它来“指挥”整个心脏的搏动,心脏每分钟发出60-100次有规律电信号。 房颤时,窦房结这个司令部不能“指挥”整个心脏,而是心房不规律地自主发生搏动,每分钟达到350~600次电信号,如此快且毫无规律,便会导致心房失去了有效收缩功能。因心脏接收不到真正收缩的指令,只能间断地接收杂乱的指令因而不规律地收缩,所以出现心脏乱跳。大多数房颤病人会出现心率快,即表现为心慌、走路累、胸闷等症状。同时,心房长期不规律的收缩,就会导致心脏结构功能损伤,比如引起心动过速、心脏扩大甚至心衰等。 房颤容易诱发血栓、卒中 房颤患者首先会出现这些症状:心慌、气短、胸闷、头晕、乏力、失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害怕恐惧等等。同时,房颤患者还容易出现心衰,心脏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 最严重的是房颤容易诱发血栓、卒中:心房不同步收缩,在心房死角地方形成血液淤滞,易长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管全身流动,堵到外周血管某个部位,引起血栓栓塞,最容易堵到脑血管,形成脑梗塞,半身不遂,这是房颤致残和致死的最直接原因。此外,还会导致猝死,房颤患者猝死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两倍。
随着血管弹性的减弱,血管壁变厚,管腔狭窄挤压细胞,这时候就容易出现血液粘稠,血液流速减慢,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血液粘度越高血液中血栓就越容易形成,非常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速,当血管发生堵塞的时候就会导致缺血、导致脑梗、心梗等疾病。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调理血液粘稠?多吃这些食物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粘稠①多喝淡茶水科学饮用水可以起到稀释作用。水可以称为血液稀释剂。早上起床后,三餐前,饭前一小时,睡觉前,可以喝200毫升,温度在20-25度的淡茶水,因为它的张力和密度更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可以立即稀释血液。②多吃防血栓形成的食物具有血液稀释功能的食物:黑木耳,洋葱,甜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作用,含有的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脂,粗纤维可以防止肠道中胆固醇的吸收,都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③多吃含类黄酮较多的食物菜花含类黄酮较多,菜花有白、绿两种,菜花热量低,食物纤维含量很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菜花中类黄酮是一种良好的血管清理剂,能有效的清除血管上沉积的胆固醇,还能防止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病的发生。④多吃降血糖的食物苦瓜性凉味苦,含有较多的苦瓜皂甙,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维生素B1、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能调节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⑤多食含丰富卵磷脂的食物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降低血中胆固醇,使血粘稠得以改善。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⑥少吃高脂肪及甜食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与饱和脂肪,可加重血粘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可提升血液的粘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血液粘稠的一些养生常识,通过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也了解到日常如何调理血液粘稠,在饮食上注意上面这些问题,多吃对血液循环有好处的食物,就能起到降胆固醇、调理血液粘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我们的血管里隐藏着一颗自己埋下的“不定时炸弹”,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这个“炸弹”就是动脉硬化斑块。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甚至中风的发生,都跟动脉硬化斑块有一定的关系。 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有哪些?①脏腑功能的失调: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人,往往有肺脾气虚 、心肾亏虚 、肝肾亏虚等这些脏腑功能失调的因素。 ②病理产物的堆积:中医认为斑块的形成,是一些痰湿、痰浊、淤血的浊毒物质在体内蓄积而成,主要跟体内的痰湿邪气过盛或气滞血瘀有关。而痰湿淤血的形成,又跟心、肝、脾三个脏腑的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阳充足,可推动气血运行,使血脉通畅; 肝主疏泄,若出现问题,则会气滞血瘀; 脾胃主运化,脾胃不健运,胃肠易生痰湿,导致痰湿阻滞脉络。 痰湿淤血阻滞脉络,则血行不畅,供血不足,从而发生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头晕头痛等症状。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①脏腑功能的调整 先诊断是肺脾的问题、心肾的问题、还是肝肾的问题。再针对气血、阴阳的不足来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就是采取化湿、祛痰、活血化瘀等手段去除斑块。 ②自我整体调整 改善生活习惯,有烟酒的嗜好要调整一下;还有运动状态、情绪状态都要进行适当调整。要多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个对动脉斑块的防治非常有意义。 ③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还有一些谷物类。注意一定要低盐、低脂、低油、低糖饮食。 ④控制指标 把自己的体重、血压和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范围,时常监测。 日常防治血管斑块小知识:生活中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山药、百合、山楂、蒲公英等,这些可作为药物使用,也可作为食物食用。像平时我们喝的茶叶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菊花茶、三七花茶、乌龙茶等,对动脉斑块都有一定防治作用。山药是健脾的,脾虚的人可以吃它。百合也是补肺、补脾的,但平时若有大便次数多、便软、便溏的情况出现,则不宜吃百合。所以即便是这些药食同源的食物也一定要先让医生去辨别体质,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 注意:市面上有一些针对斑块的中成药,然而药物有寒热温凉的不同,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切勿盲目服药。如果药性不符合自身体质,反而会危害健康,所以如果发现了颈动脉斑块切忌盲目选择治疗方法,一定要去正规医院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积极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
《内经》诸篇章中,已具体论述了机体生命从两精相搏、胞宫孕育,到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壮大和衰亡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内经》不是消极地悲观地看待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而是强调医学要在认识生命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使机体能保持“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这一论述, 启示后世医家从生命历程这一侧面,去发展医学多方面的内容。内经时代:以《内经》理论为指导, 遵循“继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补充、综合,结合实践经验,形成了理、法、方、药 、养生、运气方面的知识。《素问·气交变大论》:“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灵枢·官能篇》“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以示后人“要师古而不泥古”,要有创新、发展。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伤寒时代:继承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前人经验。根据《素问·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及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八法的治疗方法和各个方剂及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完善了理、法、方、药、养生、运气等方面的知识。温病时代: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上,遵循《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有关温病因证脉治的记载及运气学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病温虚者死”。提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体系。总结了新经验,创立了新理论,制定了新治法。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有一套完整体系。综上所述,《内经》既有完备的辩证法思想,又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其哲学开放性思贯穿中医学始终。历代有成就医家在这种思想及其理论的启发引导下,结合当时的社会因素及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所发挥和创见。充实和发展了《内经》理论,但终是苍山之一粟,沧海之一滴,仅是《内经》哲学开放性思想的一面。时至今日,更应在此理论指导下,完善更高层次的理论创新和开放发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而发生破裂、糜烂、出血,并在此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死,甚或心脏猝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当今社会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人们认为急性冠脉缺血事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缓慢进行性增大,而堵塞管腔所致。但近来已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发病机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与遗传、吸烟、血糖、血脂代谢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异常等因素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大致属于中医学 “胸痹、真心痛”的范畴,中医学认为ACS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及气阴两虚或气阳两虚的本虚证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的标实证,且血瘀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多强调冠脉粥样硬化病变所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重点放在及早发现血管的严重狭窄并给予介入治疗,以狭窄发展及改善与否作为病情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60%-70%的ACS患者其冠脉狭窄程度仅为轻到中度;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超过75%的患者其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是造成ACS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这种转变的实现与斑块的大小、多少、位置及其所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无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可纠正严重狭窄,但并不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过程,斑块不稳定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超过20%的患者由于冠脉病变的复杂性,无法运血重建,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血运重建后出现再狭窄及无复流现象,影响ACS患者近远期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很大的挖掘潜力,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注重气血的关系,燮理阴阳,使之建立新的平衡为治疗目的。单味中药研究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活血药可作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环节,包括降脂、影响胶原代谢、干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抗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血液黏稠度等,观察到几组中药的降血脂作用与稳定斑块效果并不平行;活血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能够干预ApoE基因缺陷小鼠成熟斑块的进展,有一定的斑块稳定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亦有所差别,以破血药酒制大黄稳定斑块作用最佳,几乎达到西药辛伐他汀类似的效果,三七次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但是其作用环节和强度可能存在差异。
中医证候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每个证候涉及多个器官或多个系统的病理改变,因此必然涉及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物质基础。而某种客观指标具有明显的专一性与客观性,体现不出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反应中医证候的本质。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与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共同点一强调整体观,即挖掘机体内在的整体代谢规律,故可以把代谢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研究中医证本质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本研究以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证型的代谢组学特征,比较两证型代谢模式及代谢物质群的差异,探索代谢组学在研究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中的应用。心肌正常的能量代谢主要包括三个过程 。1)代谢底物的利用。2)氧化磷酸化——通过线粒体呼吸链产生能量。3)ATP的转运和利用——ATP转运至心肌纤维以供应心脏泵血所需要的能量。线粒体肌酸激酶将AT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形成磷酸肌酸和ADP,磷酸肌酸从线粒体扩散至心肌纤维后,由心肌纤维内肌酸激酶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形成ATP。磷酸肌酸脱掉高能磷酸键以后形成的游离的肌酸很快又扩散至线粒体内。此外,心肌还可以利用酮体等合成能量。中医认为,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阳虚患者更易疲劳,活动耐量明显减低。气虚血瘀证多见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阳虚水停证多见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晚期。随着心力衰竭的发展,心力衰竭晚期脂肪酸代谢异常,氧化减少,心肌ATP合成减少;肌酸激酶活性降低,高能磷酸盐生成不足,心肌能量利用障碍。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肉碱类及脂肪酸类较气虚血瘀证含量升高,可能由于肉碱一脂酰肉碱转运机制异常,脂肪酸以及肉碱不能进入线粒体内而在胞浆聚集,导致 ATP合成减少。肌酐为肌酸的代谢产物,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肌酐较气虚血瘀证含量升高,可能由于肌酸激酶活性减低,肌酸不能有效合成磷酸肌酸而在体内聚集,分解代谢增强,导致其含量升高,心肌能量利用障碍。本研究显示,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较气虚血瘀证,能量合成不足,能量利用障碍,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并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所以治疗上也是因人而异,但是在注意事项上都是统一的,这些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很多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治疗以外的时候,能够更加的促进疾病的痊愈和恢复为患者指定的,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1.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3.控制食糖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在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是主食量过多),可造成热量入超,在体内同样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4.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并能促进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固醇的体内生成,故能降低血胆固醇。故在防治冠心病的膳食中,应有充足的膳食纤维。5.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6.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膳食中钙、镁、钾、钠、铜、铬等也同冠心病发病有关。7.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