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在以下情况下通常需要介入治疗:一、动脉瘤特征方面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这种形态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填塞或放置支架等方式,降低破裂的可能性。2.动脉瘤体积较大:一般来说,较大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介入治疗可以及时干预,防止严重后果。二、患者病情方面1.出现临床症状:如头痛、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等,可能提示动脉瘤有破裂倾向或已经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需要介入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有动脉瘤破裂家族史:此类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即使动脉瘤较小或未出现症状,也可能考虑介入治疗进行预防性处理。三、风险评估方面1.开颅手术风险高: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者开颅手术可能带来较大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介入治疗则成为更合适的选择。2.多发性动脉瘤:当患者存在多个动脉瘤时,介入治疗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病变,减少手术次数和风险。
1.我的主管医生是谁? 主管医生为吴文佼住院医师,治疗组长为赵展副主任医师,组内还有蔡东鹏住院医师(研究生在读)。 2.怎么办理异地医保登记? 各地医保政策不同,详细请咨询住院楼(1号楼)一楼大厅医保窗口,如登记需要相关凭证,医生可出具《诊断证明书》协助办理登记。 3.能否家属陪护?能否亲人探视? 广东省卫健委相关规定,可固定由一位家属陪护,并且陪护家属需有3日内新冠核酸阴性结果证明。新冠疫情期间谢绝探视。 4.什么时候去检查? 胸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患者可带申请单自行去相应地点检查。磁共振、部分CT、心脏彩超、肺功能等特殊检查为预约制,约好时间后护士会通知您何时去何地检查。 5.手术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手术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多食用鸡蛋、牛奶、瘦肉、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除活血功效的中药外,一般无特别忌口的食物。 6.术后什么时候出监护室? 多数患者术后需监护治疗1-3天,当病情稳定时即可迁出监护室。需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年龄、基础疾病、是否有严重并发症等情况而定。 7.伤口几天换一次药?手术后多少天拆线? 手术切口一般2天换一次,如伤口持续有感染、渗液等情况,可能一天换数次。 头部切口一般7-9天拆线,颈部及腰背部切口一般12-14天拆线,具体因伤口愈合情况、患者年龄、营养状态及是否感染等情况而定。 8.如有不适怎么联系医生? 因每位患者有固定的主管医生,科室内其他医生可能对您的病情不甚了解,您可告知护士,护士会根据情况处理,并将情况报告主管医生。如在非正常上班时间,由值班医生代为处理。如情况紧急,可随时联系任何医护人员。 9.能否请假外出? 为了患者安全及医保规定,原则上不允许请假外出。 10.如何查询我的费用清单? 关注我院公众号(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查询每日清单,公众号二维码贴在我科护士站玻璃窗上。 11.需要出院后回当地报销,如何复印病历资料? 可在出院7个工作日后,携带患者身份证前往8号楼八楼病案室复印。亦可在出院时前往病案室登记,待病历归档后复印并寄送给您。
1.伤口用不用换药?怎么护理?正常伤口不需要换药,2天后取掉内层纱布,用绷带及棉垫继续压伤口至少两周,避免伤口局部潮湿,若有伤口裂开或者液体流出,及时通过此网上诊室联系我。2.饮食需注意什么?以清淡、高营养、高蛋白为主,可以吃并且建议多吃各种肉类、蔬菜、水果,但避免服用有活血功能的中药。3.什么时候可以洗头发?出院后3天,先用清水轻柔洗头,避免抓、挠,擦干并保持干燥。2周后可以正常洗头。4.什么时候可以工作?建议全休一个月,期间避免提重物、抱儿童等重体力劳动。5.什么时候复查?去哪里复查? 3个月后,建议返院复查,提前通过此网上诊室联系我告知前来复查的时间,需提前预约MRI检查。6.如果有头痛和发热怎么办?大多数的头痛和发热是由无菌性炎症所致,服用布洛芬或者乐松可以缓解,如有需要请在当地药店购买或通过此网上诊室联系我开药。如连续几天发热超过39℃、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请联系我。7.出院后需吃什么药?地塞米松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需服用一周,尼莫地平和弥可保建议服用一个月,带药吃完后在当地药店购买或通过此网上诊室联系我开药。
一、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1.临床表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言语障碍等症状,具体症状取决于狭窄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发现。2.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显示大脑中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能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对狭窄的评估较为准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形态,同时还可进行介入治疗。但DSA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对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二、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1.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可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患者,可去除颈动脉内的斑块,改善脑供血。-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可直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但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血管再狭窄等。3.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泌乳素瘤的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观察: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男性患者可表现为性功能减退、阳痿、不育、乳房发育等。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垂体瘤压迫症状。2.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特别是有无长期服用可能影响泌乳素水平的药物。(二)实验室检查1.泌乳素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是诊断泌乳素瘤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上限2-3倍以上,应高度怀疑泌乳素瘤。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如妊娠、哺乳、应激、药物等也可能导致泌乳素升高,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2.其他激素测定:同时测定其他垂体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以了解垂体功能是否受到影响。(三)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泌乳素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垂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以及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微腺瘤,MRI的检出率较高。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对MRI检查有禁忌或无法进行MRI检查时,可以选择CT检查。但CT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二、泌乳素瘤的治疗方案泌乳素瘤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大小、泌乳素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没有绝对的“最好”治疗方案。(一)药物治疗1.首选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最常用的是溴隐亭。-作用机制:能够抑制泌乳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还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泌乳素瘤患者,尤其是微腺瘤和部分大腺瘤患者。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一般作为首选。2.其他药物:卡麦角林等。卡麦角林作用时间长,副作用相对较小,但目前在国内的应用相对较少。(二)手术治疗1.适用情况:-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巨大泌乳素瘤伴有明显的压迫症状,如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怀疑肿瘤有恶变倾向的患者。2.手术方式: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有效地切除肿瘤。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脑脊液漏、垂体功能低下等。(三)放射治疗1.适用情况:-手术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不能耐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2.放射方式:包括传统的外照射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伽马刀、射波刀等)。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有垂体功能低下、视神经损伤、放射性脑坏死等,因此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