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亢是个大概念,包括很多疾病和病因,其中以Graves甲亢(GD)最多见,所以说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定找专科医生检查判断,不要随便买药自己治疗,这样风险很大。GD确诊后,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甲状腺药物、碘131治疗和手术治疗。各有利弊及适应症,需要临床判断。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西医联合治疗甲亢,我个人持反对态度。2. 碘131 治疗(也叫放射性碘治疗、同位素治疗、吸碘治疗等)是利用甲状腺具有的独特的摄取碘的功能,把具有放射性的碘131口服后,经消化道吸收,聚集在甲状腺内,利用其所产生的射线(波长2mm),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进而治疗甲亢,有“内科手术”之称,此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在很多国家和地方已经是治疗GD的首选方法。3.如医生建议您碘131治疗,您可能属于以下情况,即碘131治疗的适应证: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多次复发者;病程较长或中老年患者;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甲亢合并肝功能损伤;甲亢合并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甲亢合并心脏病;其他特殊类型甲亢,不能或拒绝手术者。我个人觉得,药物治疗2年未愈者,就应该考虑碘131治疗(包括5岁以上儿童)。国内要求摄碘率不低于50%才能接受治疗,这就是为何门诊要给您查摄碘率的主要原因。4.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患者。年龄不是绝对禁忌。5.甲亢性心脏病确诊后,宜尽早采取碘131治疗;当临床确诊甲亢伴肝损害时,应首选碘131治疗;甲亢合并血白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者采用碘131治疗明显优于抗甲状腺药物或手术治疗。GD合并单纯性突眼及处于稳定期的中、重度浸润性突眼,可直接采用131I 治疗。单纯性突眼及轻度浸润性突眼一般在碘131治疗后36个月内渐减轻或消失。多数中重度突眼随甲状腺激素水平降到正常后保持稳定或稍有好转,极少数会加重。重病人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决定接受碘131治疗的时机。6.治疗剂量的碘131对甲状腺的持续作用时间可达4-8周,常规治疗剂量131I对骨髓、性腺、肝、脾和胃肠道的辐射量很低。目前研究认为131I治疗GD安全性好,不影响生育能力,也不会导致遗传损害,不增加甲状腺癌、白血病及其他癌症的发病率。青少年和儿童GD患者治疗后其生育能力和后代生长情况与普通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别。7.治疗方法:我院采用计算剂量法,是根据甲状腺质量和甲状腺摄碘率计算得出用量,一般采用1次口服法(用量偏大时可分为2次),口服131I前至少禁食2h,治疗后2h一般也不建议进食。我院多住院治疗,无特殊情况者住院1-3天即可。8.131I治疗后4周内病情可能加重,专科医师会交代患者需注意预防必要时及时就诊进行相应处理。 治疗后1周内应避免与他人近距离、长时间接触(1m之内, 3 h以上)。2周内避免与婴幼儿和孕妇密切接触,避免共用餐具,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减少对他人的不利影响。育龄男女应在治疗后6个月内避孕。部分患者在几天内可出现乏力、食欲差、恶心、皮肤瘙痒、甲状腺肿胀等反应。多数在1~2周后逐渐减缓,无须特殊用药。9.定期复查甲功,按时随访是131I治疗GD重要的环节,轻中度GD且无严重合并症者,可在治疗后1、3、6个月内复诊,以初步评价疗效。即使甲功正常者也应每3-6个月复查甲功,以便早期发现甲亢复发或甲减。10. 131I 治疗后1年内出现的甲减可能与甲状腺对射线较敏感、治疗剂量过大等因素有关。1年后甲减呈逐年递增(每年5%左右比例增加)趋势,主要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与131I 剂量无关。处理甲减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1年后出现的甲减,多需要终身替代治疗。 131I 治疗后出现甲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故不属于医疗差错或事故。我个人认为:对于多年反复发作的甲亢患者,131I 治疗后出现甲减,不是并发症,而是治疗目标。即把一个复杂、危害大的疾病转变为简单、好控制及危害轻微的疾病,并治疗。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治疗中是举足轻重的功臣。可是,β受体阻滞剂那么多,为啥相中普萘洛尔?何时要用普萘洛尔、何时需减量或停用?用量如何确定?某些特殊情况,如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房颤时,普萘洛尔使用有没有讲究?别急,今天咱们就把这些事儿说个明白。 一、普萘洛尔缘何首选? 甲亢时,体内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能增加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的数量和与儿茶酚胺的亲和力,β受体阻滞剂能在其受体处竞争、对抗儿茶酚胺的作用,迅速减轻心动过速、心悸、眼睑震颤、烦躁多汗、焦虑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国内外指南里认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普萘洛尔均可选用,只是临床上常将普萘洛尔作为首选,原因在于,普萘洛尔抑制T4外周组织转换为具有活性作用的T3,同时通过独立的非肾上腺受体途径阻断甲状腺素对心肌的损伤,保护心脏。 二、何时使用普萘洛尔?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对于具有甲亢症状的老年患者以及静息时心率超过90bpm或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其他甲亢患者,可以使用普萘洛尔。除此之外,甲状腺切除术前、碘131治疗前后、甲状腺炎也可靠它改善症状。 虽然该类药物一直在甲亢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但在2016年版美国甲状腺学会(ATA)的《甲亢和其他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中,更加强调β受体阻滞剂是Graves病起始治疗中的重要药物。 请注意,在没有急性心衰发作,也没有心动过缓(基础心率低于60次/min)或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活动性哮喘、反应性呼吸道疾病这些禁忌证时,才能选用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 三、剂量与调整:说法不一或模糊 关于普萘洛尔的使用剂量,其说明书是根据不同疾病确定用量,并未指明治疗甲亢时的用量。第14版《实用内科学》里,普萘洛尔的推荐剂量是每天30~60mg,分3~4次口服;第3版《内分泌代谢病学》,给出了每次10~20mg,每日3~4次的建议;而《临床内分泌学》建议普萘洛尔每天用量40~160mg,分次服用,与2016年ATA指南推荐一致。 ATA指南还认为,甲亢时药物清除率会增大,所以可能需要较高剂量来治疗(如160~320mg/d)。 毋庸置疑的是,普萘洛尔需要分次服用,这与之半衰期约4小时有关。只是关于具体起始剂量和最高剂量,各家说法不一。总的看来,每天30~40mg应该是比较小的起始剂量。随后如何调整呢?从专著和指南看,没有设定按图索骥的方法,而应根据患者症状、心率调整剂量,其中心率是最重要的调整依据,笔者认为,将静息心率控制在55~80次/min时的剂量,可能是适宜的剂量。 那么,普萘洛尔究竟要吃多久,什么时候停用?也没有定论。随着抗甲亢药物逐渐发挥疗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甲状腺功能肯定会明显改善,理论上讲,此时即可逐渐减量,2016年ATA指南也强调,β受体阻滞剂治疗需一直维持到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别突然停药,以免引起停药综合征。 总之,请记住这个提醒:用药勿忘个体化。 四、特殊情况:甲亢心如何使用普萘洛尔 长期未控制的甲亢可能引起甲亢性心脏病(简称甲亢心),没有心衰的甲亢心,使用普萘洛尔的方法和一般甲亢患者没有不同。如果甲亢心引发心衰了呢? 从多数专著和指南看,甲亢心合并心衰时,只要没有禁忌证,是可以选用普萘洛尔的。那么普萘洛尔的负性肌力作用会加重心衰吗? 由于长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慢性心衰患者心肌的β1受体下调和功能受损,β受体阻滞剂可以恢复β1受体的功能,并使之上调。在应用此类药物的早期,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加重心衰,但从长远看,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能改善心功能,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 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有症状或曾经有症状、心功能2~3级、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推荐终生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且越早越好。同时,有体液潴留证据时,充分使用利尿剂,可以减少使用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风险。必要时,还可以配合扩管药物。同时,别忘了注意维持血压的稳定。 所以,甲亢心合并心衰时,普萘洛尔并非禁忌。只要从小剂量起始,可以尽量避免短期内的心衰加重。 最后强调一下,甲亢本身可引起心肌局部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心肌局灶性坏死等,可能引发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甚至阻滞。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也是普萘洛尔的不良反应之一。所以使用普萘洛尔后需严密观察病情,以便及时调整。必要时可做长程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节律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陈家伦等.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廖二元等.内分泌代谢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5.Ross DS, Burch HB, Cooper DS, et al. 2016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hyroidism and other causes of Thyrotoxicosis[J]. Thyroid, 2016, 26(10): 1343-1421. 6.金有豫,高润霖.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进展性的意思就是这个病是逐渐加重的,疾病进展到中期、后期,即便是顶级牛叉的医生和医院,治愈也都是骗人的。只有在糖尿病前期(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的标准)或者在糖尿病早期(第一次诊断糖尿病的时候),是寻求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期。所以把握治愈糖尿病的时机十分关键。治愈糖尿病时机一尽早发现血糖异常期有以下任何一个或以上因素的成年人(大于18岁),即为身体本身有容易患糖尿病的潜质,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成年人(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大于等于40岁;告知曾经或当前有血糖异常的存在;超重(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千克/米2),或肥胖(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8千克/米2),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久坐的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等于4公斤)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有血脂异常史;有冠心病病史;有使用激素引发糖尿病的经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对于成年糖尿病的高度危险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的筛查。空腹血糖(必须是静脉抽血)检查简单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糖尿病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6mmol/L时,需要进行75克葡萄糖糖负荷试验(一般医院都有准备好的糖水或糖粉),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大于等于40岁的成年人都应该每年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儿童及青少年中(小于等于18岁),为超重或者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有糖尿病史;身体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情况,如黑棘皮病(颈部等处皮肤粗糙发黑)、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度危险人群,应该从10岁开始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应该每3年重复筛查一次。筛查方法同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发现血糖异常,即处在糖尿病前期,就要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合适的方法,这是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之一。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方法生活方式干预:超重或肥胖者初期减重5%-10%,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150分钟;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仍不达标,发展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治疗;由医生评估及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体重,并定期随访。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之二早期糖尿病当你的血糖检查结果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医生告诉您患了糖尿病,不要怀疑和抵触,这时也是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切不可错失良机。治愈糖尿病的方法第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活方式干预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坚持一辈子的做法,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说简单点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超重、肥胖的人群减轻体重很重要。糖尿病早期人群,很多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好!第二,降糖药物,各显神通。合适的药物,比如说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传统老药”,也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英文叫DPPⅣ,药物有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英文叫GLP-1,药物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降糖新贵”,这些药物各自有各自的招数和套路,各显神通,通过不同的办法,纠正在调整血糖环节中身体出现的问题,在这些药物的监控下,血糖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此外,胰岛素号称是目前降糖药物中的“老大”,因为他的降糖作用最强,高手并不一定总是最后出场,胰岛素也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很多初次发现糖尿病并且一检查出来血糖就很高,或是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一开始就使用胰岛素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很多第一次诊断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高达十几或二十几毫摩尔/升,短期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平稳下降达到控制要求,使用胰岛素2周-3月左右,很多病人就会出现低血糖,这时胰岛素剂量迅速减少至停用,胰岛素不用了,血糖一样会控制得很理想。不过这个治愈并不是一劳永逸,如果后期不加以定期防控,糖尿病仍然会卷土重来。因此,在糖尿病前期或是糖尿病早期,不要拒绝用药,这时候应该遵照医嘱、规律治疗、定期监测,就有可能获得治愈糖尿病的希望。第三,大胃变小胃,治愈糖尿病。手术治疗糖尿病,主要指胃旁路手术(也可以称为胃转流或胃空肠吻合术),形象点说就是把胃变小,再让食物改道走个捷径(不经过十二指肠,直接由变小的胃到达空肠)。因为通过手术使大胃变小胃,有很好的减肥效果,所以用来治疗严重肥胖的患者,后来发现一些很胖的同时又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手术以后不但体重减轻了,而且糖尿病也好转了,有些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血糖也能够控制得很好,糖尿病被治愈了,这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一些医院也开始在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重度肥胖的患者身上开始实施这项手术。这个手术不同于其他外科手术,阑尾炎手术把阑尾切除就好了,可这肥胖手术并不一定真正切除了糖尿病的“根”,术后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是必须的。第四,胰岛素强化治疗,赶跑新发糖尿病。特别针对空腹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对身体的“迫害”时间还不长、还不算严重,此时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及时祛除高血糖这个“敌人”,这样被“伤害”的身体就有机会重返健康,这就是糖尿病被治愈的奥秘所在。严防糖尿病卷土重来治愈糖尿病,就是糖尿病前期或是糖尿病病友仅依靠饮食和运动的方法,不吃药物、不打胰岛素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在正常范围内。由于我们身体患糖尿病的内在因素还存在,我们只是去除了患糖尿病的外在因素,这样内外不能联合,不能内外夹击,糖尿病被我们打败了、赶跑了,由于糖尿病的内因还在,目前医疗手段无法改变我们的机体,因此这个治愈糖尿病,严格意义上说只能称之为“临床治愈”,这和大家想法中的治愈或许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处于“糖尿病治愈期”的患者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还要坚持健康饮食和锻炼,来尽量延长这个治愈期限(一般可以有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因为糖尿病时刻都在寻找机会,随时还有 “杀”回来的可能,仍需生活方式干预,贯彻终身,任重道远!来源:糖尿病之友
临床工作中和网上咨询时经常有人跑来问, “大夫,你看我的化验单,抗体好高,快给我开点治甲亢的药吧”, “大夫,你看我脖子,又粗又硬,需不需要做手术”, “大夫,有人说我是桥本,桥本是不是甲亢,我该怎么办”, “大夫,我以前是甲亢,怎么现在成桥本了,我到底是甲亢还是甲减!”。 “大夫,这个桥本是个什么鬼,高高低低的到底怎么回事” 桥本到底是个什么鬼,高高低低的又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理论上的东西这次不再详细谈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教科书或去cnki检索。) “桥本”又叫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病,这是因为它是日本一个学者Hashimoto在1912年首次提出来的,Hashimoto翻译过来就是桥本的意思。(不要管这么多了,只要知道这个名字是说明是日本人先提出来的,没有其他特殊意思就可以了)。实际上在教课书上,它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一种。如果细分,是属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里面甲状腺增大的那一部分(好拗口是不------作为患者,不要在意这些了)。 看重点,这个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当然,男性也有,比女性少就是了,病程比较长,发病缓慢,主要表现是甲状腺呈弥漫性、轻至中度肿大,质地坚韧,多无症状,疼痛少见。由于颈部是女性展示美好身材的重要位置,甲减的出现会影响美观。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肿大的甲状腺,可引起咽部不适,还有少部分会引起颈部压迫感、吞咽困难。一般没有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有经验的老医生,只要进行触诊就可以诊断个七七八八,当然,为了更准确,现在肯定要做化验了。 看到这里,有朋友会问了,这个病怎么得的。很遗憾,现在桥本的病因还不清楚,但和其他甲状腺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常常可以看到家族聚集的情况,并常合并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红斑狼疮等。环境因素现在也在提,主要是病毒感染和碘盐问题。大体了解就可以了,便于理解后面说的。 1.大夫,您看我的化验单,指标好高,是什么情况 一般我们临床上测的甲功有好多项,其实简单分起来,有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甲状腺激素水平,一般是查血清T3、T4、FT3、FT4,以及TSH。在刚得病时,因为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炎症,会出现甲状腺滤泡破坏,这时候甲状腺滤泡的激素释放,就出现了T3、T4、FT3、FT4的升高,随之TSH降低,这就表现出甲状腺毒症的表现,和甲亢一样了。 另一部分,就是甲状腺相关的抗体,临床上常查的有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尤其是TPOAb的特异性比较高。与此同事,甲亢时容易升高的TRAb反而不是特别高。 所以当出现FT3、FT4升高,TSH降低,TPOAb特别高时,一定要谨慎,很可能是桥本的早期,而不是普通甲亢。 怎么办呢?如果考虑桥本,一般是建议用一点对症治疗的药物,定期复查。如果是桥本的话,过几个月,各项指标就有变化了。 2.“大夫,你看我的甲功指标怎么变了,我也没用药啊“ 确实,如果真是桥本,经过几个月,甲功很可能就变了。变的不认识了。原来水平很高的FT3、FT4正常,甚至低了,而TSH高上去。咦,变成甲状腺功能减退了。 不用奇怪,这实际上是桥本的自然变化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在临床上诊断了。 3.慢着慢着,只靠甲功就能诊断吗,超声和摄碘率在哪里?还有,病理也不要了么? 通常情况下,由于超声的方便,是肯定要做的,特别是目前超声非常普及,价格也不贵。超声上早期患者甲状腺内血流较丰富,有时几乎呈火海征,但还是有很多征象可以让有经验的临床超声医生进行区分。 摄碘率也对诊断有帮助,一般显示甲状腺增大但摄碘减少,分布不均。 最厉害的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对于确诊价值非常大,算是金标准,但实际上临床上却很少用。主要是通过无创检查就可以诊断差不多,谁还愿意去挨一针。 4.大夫,我需要治疗吗,效果怎么样 在桥本甲亢期,前边已经说过,只需要对症治疗就可以,控制心率等等,如果症状过重,也可以短期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这时候的用药要慎重哦。当随着时光流逝,甲状腺功能也从毒症变成了甲减,这时候就需要用药了,而且需要长期用药。目前最常用的就是优甲乐(左旋甲状腺素片)。 必须要用哦,尤其在备孕时,如果没有控制好甲功,是不能妊娠的,您也不想要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吧,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是否用碘制剂,目前还不统一,个人观点是至少不能高碘饮食。 优甲乐比较安全,可以在孕期和哺乳期应用,所以-------不要停药。只需要检测好就可以。 5.大夫,我的甲状腺好大,好难看,都不能戴项链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有一些桥本的患者甲状腺非常大,非常硬,这时我们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治疗。 手术?哦,一般桥本不做手术,因为主流观点是既然桥本会甲减,那当然不能再做手术去加重甲减。这时候马上有人跳出来说,既然桥本最终也是甲减,那如果已经甲减了,而且甲状腺很大,我为啥不能做手术。这种情况,确实是事实,但对此,我只能说-----“呵呵”。因为国内目前还没有桥本手术的适应症,除非出现压迫症状。 那怎么办?一般我们是采用另一个武器,内分泌科的双刃剑------激素。可以口服,也可以局部封闭,尤其是局部封闭,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桥本目前非常常见,但早期确实有时候很难鉴别,高高低低的,让人捉摸不透。所以找一个有经验的内分泌科医生就至关重要了。 本文系张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总有朋友在问,吃什么蔬菜可以降血糖? (摘自网上,总结后) 芹菜,木耳,香菇,绿叶蔬菜等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均有降血糖的左右。 但这些蔬菜的降糖作用微弱,只能说是食物里面有一定降糖作用,真要血糖高了,您光吃这些菜肯定没什么用。还是应该及早用药。
首先说,完全戒避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不要一概排斥水果。 再者,水果中含糖量多寡不一,糖尿病的病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可等同看待,要区分情况: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吃甜的水果,只有病情稳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患者才可以吃。一般说来,空腹血糖7.8mmol/L以下(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180毫克/分升)以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像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水果含糖量及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摘自网上,总结后) 推荐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少于10克的水果,包括青瓜、西瓜、橙子、柚子、柠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菠萝、草莓、樱桃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20-40千卡的能量。 慎重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为11-20克的水果,包括香蕉、石榴、甜瓜、橘子、苹果、梨、荔枝、芒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50-90千卡能量。 不宜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高于20克的水果,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以及果脯应禁止食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也不宜食用。 引自焦凯医生科普文文章
原创发于今日头条,转载请注明出处。 糖尿病患者患病后进行各种合理的血糖监测,对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不是应该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进行非常频繁的血糖监测呢。 理论上来说是这样,次数越多,对血糖的描绘就会越详细,血糖谱越清晰。现在比较热的时实动态血糖监测和间歇扫描动态血糖监测都是这一类,可以描绘出非常清晰明了的血糖谱,甚至可以预估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风险。 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频繁血糖监测,特别是一些心理素质稍微差一些,而实际上整体血糖水平比较好的患者。此时过多的监测频率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多次血糖监测会对患者产生心理负担,患者反而可能会对偶尔的轻微波动的血糖产生恐惧,此时由于禁止,,血糖波动反而会增大,或者甚至后续因为节食出现低血糖。长期的焦虑部分患者还可能产生焦虑情况。 所以,根据不同情况要选择合适的监测频率和方法。 具体来说: 1.严重患者是该多次监测末梢血糖。可以每日4-7次或随时监测。 2.血糖稳定患者可以每周2-4次监测末梢血糖,至少应包含一次餐后2小时和空腹或餐前血糖。 3.对血糖不明原因出现剧烈波动甚至低血糖的患者可以采用动态血糖或间歇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 4.部分心理素质好,而且有一定文化成都的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初次开始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5.最后,最重要的,要根据个人情况和正规医疗机构专业糖尿病科医生讨论确定不同时期的监测方案。
原文发于今日头条,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 2019年糖尿病日活动-糖尿病预防知识(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在健康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据此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于2019年7月9日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计划,对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一系列疾病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健康防治计划。而国际上在糖尿病预防方面,早就已经非常重视,从早期的"世界糖尿病日"已经提升到1991年开始的政府层面 "联合国糖尿病日",并且于2007年11月14日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始,开展了"蓝光行动",每年的这一天,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建筑物都会亮起蓝色的灯光,以提示对糖尿病防控的重要性。 2018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主题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100多个城市共同参与。 今年,糖尿病日即将来到,为进一步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我会根据本次头条号和中华医学会的活动安排,整理一些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希望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起到一定作用。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糖尿病防治都很重视。在中医治疗上非常重视"上医治未病",而在西医上指的就是疾病的预防措施。糖尿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提前进行防治的意义尤为重要,在任何时候糖尿病的预防都应当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出现糖尿病后的并发症多种多样,但是相对应的其知晓率、治疗率、治疗有效率却很低。 根据201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的预防和其他疾病一样是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这里所提的三级预防,具体来说就是: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一级预防时,对一般人群,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就是介于正常人群和糖尿病之间的人群),更应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定期随访及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此时具体目标为:(1)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2)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 kcal(1 kcal=4.184 kJ);(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4)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 min/周。 整个的一级预防中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最困难的是坚持,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同伴互相鼓励的方式来进行。 2. 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这里需要了解,如果具有下列任何一个以上的选项,就属于成人的高危人群:(1)年龄≥40岁;(2)有糖尿病前期史;(3)超重或肥胖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经常静坐的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8)血脂异常;(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还需要了解的是,对一部儿童及青少年,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也属于高危人群:(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生体重小于胎龄者);(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对这一部分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及时进行糖尿病筛查,在必要时根据情况进行及时的降糖、降压、调脂等治疗。是否应用阿司匹林由于近期的争议需要根据情况来决定。 而对那些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则要进行正规的降糖、降压、调脂治疗。 3.三级预防时,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继续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反复发生和死亡的风险,但应依据分层管理的原则。 如果已经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则需要视情况确定是否转到相应的专科进行治疗。 经过一级一级的预防,可以将糖尿病层层阻遏,减缓糖尿病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后续还会针对具体的某些预防要点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