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门诊,还遇到一个患者,拿着一份心电图,说有医生说他是心肌梗死,可是他又没有任何不舒服,于是挂号确定一下。经过详细询问病情,对比之前的心电图,最终确诊该人没有心肌梗死,那是不是心电图错了?心电图没有错,只是心电图告诉我们的答案,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只依靠心电图。王医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诊断心肌梗死的:三个要素……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这三个条件满足两个就行,但只满足一个不能诊断心肌梗死。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心电图就百分百肯定是心肌梗死,还需要别的证据一起支持。1、症状:典型的心肌梗死会表现为持续性胸痛伴大汗,濒死感,持续不缓解。当然还可能表现为牙疼、头痛、咽部紧缩感、左肩膀疼痛、后背疼痛、腹痛等等,但唯一的特点就是持续不缓解。这时候就需要心电图的支持。2、心电图:对于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心电图一眼就能看出有没有心肌梗死。但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我们通过心电图不能百分百诊断,只能依靠另一证据心肌酶。3、心肌酶:包括肌钙蛋白、心肌酶,一般情况心肌坏死后,就会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随着时间继续,逐渐恢复正常。对于非ST心肌梗死,心肌酶是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总之,我们诊断心肌梗死,必须依靠心电图,但不能完全依赖心电图。心电图是为我们服务的,是人看病,不是心电图看病。【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有任何心血管、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可私信我,我会尽快回复您。】
当美国人修改了高血压标准为130/80mmHg的时候,国内一片哗然,因为好多人以前不是高血压,在标准修改后就会成为高血压…… 很多人在犹豫我们国家是不是也会修改高血压标准,2018年6月9日,第28届欧洲高血压与心血管保护会议,发布了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同制定的ESC/ESH 2018高血压指南。 与其他国际指南相比,ESC/ESH高血压指南对我国高血压指南的编写与修订影响更大,因而得到中国高血压专家学者的重视。 我们先学习一下,这有可能就是我们以后的高血压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高血压的定义 1.全球高血压的发生率持续增长,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0亿,(我国2.7亿)高血压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促进因素,也是导致心衰、房颤、慢性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 2.血压分类和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140/90mmHg;(和之前标准一样) 3.由于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且通常无症状,故所有成年人均要筛查高血压,至少5年筛查一次。(王医生建议30岁以后每年筛查,有家族史,吸烟,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的朋友每半年筛查。) 二、血压测量: 家庭血压监测可排除诊室的影响,相对容易操作,可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管理,易于重复,还可评价长期的血压波动性。 关于高血压的筛查和诊断,推荐根据患者多次就诊、重复测量的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 (鼓励大家自己在家测量血压,这样更加客观,更加接近自己的真实血压。) 三、风险分层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在以往指南中提及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升高、糖尿病等。 本次指南新增加的,包括如尿酸、心率(静息状态>80次/分)、早发更年期、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评估靶器官损害需要进行的基本检查包括心电图、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及eGFR、眼底检查;更进一步的检查还包括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腹部超声、认知功能评估、脑部的影像学检查等。 (高血压一定要早发现,否则一旦造成心脑肾损害,就很难挽回;抽烟,肥胖,不运动,不健康饮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者更应该关注血压。) 四、 啥时候开始降压 1、对于正常高值血压、1级到3级高血压患者,都要一直强调改善生活方式。 2、正常高值,合并有心脑血管病,尤其是合并冠心病的很高危患者,可以考虑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 3、1级高血压,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肾脏病或靶器官损害的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未合并心脑血管病、肾脏病和靶器官损害的低危-中危患者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6月后血压不能达标,也应该进行药物治疗。 4、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无论心血管风险水平如何,都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加生活方式改善,治疗后再对血压进行评估。 5、老年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健壮的65岁-80岁的老年患者,当收缩压为140~159 mmHg时,推荐进行药物治疗并同时改善生活方式。 6、对于收缩压>160 mmHg的健壮老年患者(即使是年龄>80岁),也推荐进行药物治疗,并同时改善生活方式。 7、对于虚弱的老年患者,只要能够耐受,也应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在新版指南中,对高龄老年人的降压治疗不再保守,如果患者能耐受治疗,则年龄不是限制因素。 (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生活方式改变,不同级别高血压开始用药时间不同,不同年龄高血压目标不一样,不同合并疾病,高血压目标不一样。) 五、降压目标 1、新版推荐所有患者的第一个降压目标均为
《中华心血管杂志》发表的葛均波院士的文章,明确提出,我国心衰患者持续攀升,已经是心衰大国。 心衰无论对于患者及家属,还是医生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头大的事情。 因为心衰治疗效果不佳,费用高、死亡率高,折磨着我们。约50%心衰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约20%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 心衰的治疗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这么多年,我们依然徘徊在三驾马车之中----β受体阻滞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就是“倍他乐克、贝那普利、氢氯噻嗪、螺内酯”。 盼了这么久,我们终于有了新药---诺欣妥。 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近二十年来全球慢性心衰治疗的突破性创新药。 同时抑制脑啡肽酶和阻断AT1受体(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上述两种成分以1:1mol比例结合而成的盐复合物晶体。 2014年8月,备受世界医学界瞩目的PARADIGM-HF试验结果在欧洲心脏病协会年会(ESC2016)上正式公布,证实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心衰中的疗效。该试验纳入8,442心衰患者,结果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ACEI相比可显著降低死亡和心衰再入院风险。 也就是说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这个新药明确比三驾马车之一的AEEI好,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这是多么重大的突破,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 可是我们当时只能翘首企盼,因为当时国内没有。 紧接着, 加拿大于2014年10月,更新了指南,首次推荐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2015年7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获得美国FDA批准; 2016年5月,欧洲和美国分别更新心力衰竭指南,均将ARNI作为心衰的I类推荐。 (I类推荐就是最高级的别的推荐) 欧洲指南指出:若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患者经过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充分治疗后患者仍有症状,应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替代ACEI,以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与死亡风险(I级推荐)。 美国指南明确提出,病情稳定但血压控制不佳、且对常规治疗耐受良好的轻中度心衰患者,应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替代ACEI或ARB(I类推荐)。 2016年9月,发表在《Circ Heart Fail》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背景治疗如何,也不论患者此前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重建术或β受体阻断剂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一定能给心衰患者带来获益,降低死亡率,降低住院率。 半年前,我们终于盼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华上市。 3个月前,小王医师,已经开始给患者使用,效果不错。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指南没有提到? 这个药半年前才批准上市,3个月前我们才能买到,指南制定都会稍晚于临床的,相信2018年中国慢性心衰指南,必定会有大的修改。 当然心衰的治疗,绝非一个新药能够逆转乾坤,只是新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能够接触更多人的痛苦,延迟更多人的寿命。 心衰的治疗,除了药物,还要生活上注意很多细节:限制盐的总量,吃饭不要太饱,大便保持通畅,监测自己体重,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有夜间睡眠不能平卧、或者憋醒,双下肢水肿,活动耐量下降等等情况尽快联系自己的医生, 相信全球首个ARNI类心衰新药“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必定给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在多年三驾马车治疗的心衰的慢慢悠悠的道路上, 终于出现了“诺新妥”,让您的心脏妥妥的; 终于马车换成了汽车,提高治疗了速度; 终于有一种新药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我们相信伴随着新药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临床广泛应用,必将给更多的朋友带来获益。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衰必将被我们战胜! 我是小王医生,中国康复与中医委员,全军冠心病介入中心副主任医师,天津心脏病委员。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小王医生说健康》 第一时间获取最实用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预防,诊治,康复,以及中医药方面的知识。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请您继续关注我。
这周收治的心梗脑梗患者明显增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降温了!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应该做好哪些预防措施,来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呢? 心梗和脑梗的本质其实是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了心血管或脑血管。所以心梗和脑梗的主要原因是斑块,那么预防斑块加重和预防斑块破裂,是预防心梗和脑梗的基础。 对于有三高或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的预防血栓的药物,比如说阿司匹林和他汀,这是预防心梗和脑梗的药物基础。 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的并不是吃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心梗脑梗的诱发因素。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人会心梗脑梗,有人却不会。 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心梗脑梗的人,并没有做好以下5点,从而诱发了斑块破裂,形成了血栓,堵塞了血管,导致了心梗或脑梗。 在正规服用预防血栓药物的基础上,做好这5点,预防心梗和脑梗: 一、注意保暖: 为什么最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就是临近冬至,气温骤降,北方许多城市,最高温度已经是零下。但稳定降低后,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血管也会收缩,血管收缩后,就会导致血管更加狭窄,容易诱发缺血。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血栓,引发心梗脑梗。 寒冷刺激还会诱发血管痉挛,引起痉挛型心肌梗死,所以,冬季出门,一定要注意保暖。穿棉衣服,戴好口罩;老人最好戴着帽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温度,而不是风度! 二、吃好喝好: 这句话听起来很朴实,常常被大家用到。 但吃好喝好,并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更是一句医生的嘱咐。吃好喝好,不是多吃大鱼大肉,多喝酒的意思。吃好喝好,是一日三餐要科学、全面、营养。除了饮食中要多一点蔬菜、水果、粗粮、杂粮,同时可吃点鱼肉,补充点牛奶、蛋类、豆类等等。 切记,不能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会诱发缺血,诱发心梗或脑梗;不要大量抽烟大量喝酒,因为大量抽烟喝酒,是诱发血栓的主要因素。(当然,戒烟戒酒更好。) 所以我们要吃好喝好,一定不要胡吃海喝。 三、不要熬夜: 冬季,夜长天短,北方很早天就黑了。 很多人没有时间概念,常常一直玩,看电视,打牌,玩游戏,常常熬到下半夜,猛地一看表,原来已经下半夜了,这才去睡觉。可是你别忘了,熬夜的人,不但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尤其是中青年人猝死者,熬夜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规律作息,按时睡觉。一般建议没有特殊情况晚上10-12点之间入睡。 所以,不要熬夜,一定要规律作息! 四、心情舒畅: 其实我们的心情、心态,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糟糕的心情,消极的心态,抑郁、压抑、悲哀、伤心、压力大、愤怒、暴躁等等情绪,都会影响血压、心率,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我们在极度暴躁情绪下,猝死风险会增加7倍,我们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会诱发应激性心肌病。我们要尽可能地调节好心态,要有一颗善良、积极、乐观、阳光的心。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心情舒畅,不要负能量! 五、监测三高: 血管斑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高,尤其是进入冬季 ,血压波动大,很多人夏秋季血压平稳。可是天气转冷后,血压可能会升高,血压升高不能只靠感觉,一定要去主动测量。冬季血压没有控制好,就会诱发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衰等等恶性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我们要勤测血压,同时不要偷懒,该去复查血脂血糖的时候,一定要去复查。发现三高异常,一定找专业医生调整治疗,不要等到三高波动,又发了心梗脑梗,到时候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要监测三高,不要跟着感觉走! 总之,冬季,尤其是温度骤降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个人保养,做好上述5点,预防心梗脑梗!
睡不着觉是最大的痛苦,睡觉打呼噜是别人最大的痛苦! 睡不着觉,简单地说就是失眠;严重睡觉打呼噜,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应该是困扰现代人最严重的两个问题;这两个睡眠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失眠者本人痛苦,打呼噜造成别人睡觉痛苦。 失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都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又有失眠,又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那么发生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最新研究: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害更大 研究共有5236名成年人参加,其中42%有睡眠呼吸暂停,3%仅有失眠,52%没有睡眠呼吸暂停、失眠,其余3%同时有睡眠呼吸暂停和失眠。 随访15年,结果发现:比起那些没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同时有失眠+阻塞性睡眠暂停,那么高血压风险增加100%,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0%,死亡风险增加47%。 二、失眠的定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满足上述3点,基本上可以初步认为是失眠。 失眠又根据病情长短,分为1个月以内的称之为急性,小于6个月的称之为亚急性,如果失眠已经超过了半年,称之为慢性失眠。 除了睡不着觉,第二天可能的表现: 失眠的近期结果就是,心情不好,痛苦不适。第二天疲倦、注意力下降、学习、工作不专心、情绪波动较大、白天打瞌睡、对周围事情和人没有兴趣、工作犯错、头疼、头晕等等。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定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以睡眠打鼾、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为主要表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打呼噜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比如打呼噜的时候,气流中断20-30秒,个别长达2分钟以上。也就是说睡眠中长达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没有呼吸,那么应该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或者呼吸暂停后忽然憋醒,常伴有翻身,四肢不自主运动甚至抽搐,或忽然做起,感觉心慌、胸闷不适。或呼吸暂停多随着喘气、憋醒或响亮的鼾声而终止。 打呼噜的人自己一般是不知道的,要么是别人告诉他,要么可以根据自己第二天的症状,初步判断:白天没精神、疲劳、晨起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抑郁、焦虑、易怒、口干等症状。 四、哪些人容易失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失眠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生活环境改变,失眠问题逐日攀升,据统计,我国约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生活压力大、焦虑、敏感、抑郁等人群容易失眠;老年人患慢性失眠的比率达38.2%;女性患失眠的是男性的1.4倍;曾经发生过失眠的人,再次失眠的风险是没有失眠人的5.4倍。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据最新的研究显示,全球将近10亿人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我国30~69岁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为23.6%,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为2%~8%。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大肚腩更容易发生打呼噜;随着年龄的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也会升高;男女比例约2:1,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会升高;有家族史的人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高出2-4倍;抽烟、饮酒、部分药物也会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增加。 五、失眠或阻塞性呼吸暂停,如何调理 失眠的人: 部分失眠其实是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干预,越是在于睡不着,越是睡不着。调整睡眠态度,不过分关注失眠,不强迫自己入睡。 一些细节也有助于改善失眠:不瞌睡的时候,就别去躺着;不要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白天不宜睡得过多;规律作息、按时睡觉;晚上不要吃得太饱;睡前避免抽烟喝酒、喝茶、喝咖啡;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卧室环境安静、空气清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 控制体重、减肥运动;戒烟戒酒、慎用镇静药物;避免日间过度劳累。 如果通过自我调整,无法改善,那么就需要就诊,失眠可以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安眠药物,或在中医医生调理下改善失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以氧疗、外科手术、加用呼吸机、口腔矫治器治疗等方法! 总之,睡觉问题,是人生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重视,我们必须睡好!
高血脂如果不控制,会产生更多的“血管垃圾”,也就是类脂质物质。这些物质会逐渐地堆积在血管内壁,久而久之形成血管斑块,引起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的斑块还可能会发生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高血脂→斑块→血管狭窄→斑块破裂→血栓→心肌梗死/脑梗死 那么我们要预防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其实就是预防血栓,预防血栓,其实就是要预防斑块加重,预防斑块加重的一个基础就是要控制高血脂。 专业术语叫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包括甘油三酯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坏的血脂,也是血管斑块最主要的来源。 所以,我们心血管医生特别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首选的药物就是他汀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钠、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药物。 可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么不能吃他汀,要么吃了他汀不耐受: 1、有人不能吃他汀,因为有部分人对他汀过敏,或者吃了他汀会导致肝功能损伤,或者导致了肌肉损伤。那么这部分高血脂的人是坚决不能吃他汀的。 2、吃了全剂量的他汀,可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降到理想水平。比如对于有明确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支架、心脏搭桥、颈动脉严重斑块、脑梗死等等疾病。这部分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好降到1.8mmol/L以下。 指南的建议: 上述两种情况,指南建议:不耐受他汀的,可以使用依折麦布替代,使用他汀降脂不达标的,可以加用依折麦布。如果使用依折麦布仍不达标,那么可以使用降脂针:PCSK9抑制剂。 可是降脂针是比较新型的药物,价格比较贵,且没有进入医保,所以很多朋友不方便使用。 好消息: 在最新的一次药品集采谈判中,有两种PCSK9抑制剂,进入了医保目录,同时还有一种类似依折麦布的药物,也进一步最新的医保目录。 这些药物在2022年1月1日,即可进入医保,供大家选用。 1、海博麦布 我们上面说了,如果他汀降脂效果不达标,或者不能使用他汀,可以使用依折麦布。在2021年,另一种类似依折麦布的药物:海博麦布片,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麦布类的降脂药,和他汀不一样。他汀是抑制肝脏,从而减少胆固醇分泌,最终达到降低胆固醇的效果。而麦布类的降脂药,是抑制肠道吸收,从而降低胆固醇的。 2、降脂针:PCSK9抑制剂 这次进入医保的降脂针,共有两种单抗。这两种降脂针,一般需要两周打一次或者1个与打一次即可有效地控制血脂胆固醇。 2018年降脂针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2019年11月,降脂针成为中国获批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PCSK9抑制剂。 他汀既然有副作用,为啥不直接使用这几种降脂药? 大家肯定会问,他汀既然有副作用,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麦布类降脂药或降脂针呢? 首先,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包括麦布类和降脂针,只是多少问题。 其次,他汀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血脂,对于单纯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以使用麦布类药物,或使用降脂针。但对于有高危因素,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他汀不但能降血脂,还能抗炎、稳定斑块、预防斑块增大、预防斑块破裂、预防血栓等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一作用,目前别的药物暂时不可替代,所以目前仍推荐首选他汀药物,如果他汀不达标或不耐受再用别的降脂药。 总之,3种新型的降脂药进入医保,无疑对于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多了一个选项,是一件好事情!
老年人如果缺钙,就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在们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因为缺钙导致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接近40%,其中女性发病率更高,约为49%;男性稍低,约为23%。 一、骨质疏松会有哪些危害呢? 因为缺钙,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后,老人可能就会出现腰背疼痛、驼背、脊椎变弯、腹胀、便秘等等不适。 更严重的是影响骨质,骨质疏松后,骨头的脆性就会增加,那么就容易骨折。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遇到老人摔了一下,磕了一下,就发生了骨折。而老年性骨折,往往恢复较慢,最主要是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并发血栓、感染等疾病,骨折本身可能没有致命,但一旦感染或发生血栓,往往是致命性的结果。 二、食物补钙是首选 老年人在饮食中,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以降低缺钙的风险,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含钙量较大的食物包括:奶制品、豆制品、蔬菜、坚果,那么这些食物对于老人来说,如何选择呢? 1、奶制品:牛奶、奶粉、酸奶 其实不管是牛奶,还是奶粉、酸奶,补钙效果基本差不多,主要还是根据老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便程度。 因为有的老人不喜欢喝牛奶,喝完牛奶不舒服;有的老人不喜欢喝酸奶;有的老人只喜欢喝奶粉。这都没关系,以老人的口味为主就行。 但是老人选择奶粉的时候,尽量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的奶粉;冲奶粉后,也尽量不要放糖,以免导糖摄入过多。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选择液体奶制品的时候,有的东西虽然叫“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奶制品。配料上主要成分如果是“水”,那么这种奶制品其实就是饮料,并不能和我们说的奶制品相提并论。如果配料上主要成分是“牛奶”,那么这种奶制品才是我们说的奶制品。 酸奶很多人开始喝不惯,其实,喝几次就会觉得还不错,单纯从补钙角度来说,酸奶和牛奶,基本上接近,没有本质区别。但酸奶还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所以,如果喝的惯酸奶,老人也可以选择酸奶。 2、豆制品 很多老人从来不喝奶,因为喝不惯那个味道。这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一点豆制品。 平时饮食中,增加一些大豆或大豆类的食物,比如豆腐、腐竹、豆干等等,也能起到补钙的作用,同时,还能补充优质的植物蛋白质。 有人说,我不喝奶,喝豆浆行不行? 豆浆是大豆制品,也能补钙,但同样重量的奶和豆浆,不在一个等级上。比如同样喝一杯牛奶,喝一杯豆浆,牛奶可以补钙10份,那豆浆只能补钙1份。 不能单纯地靠喝豆浆补钙,也要增加豆类本身或固体豆制品。 3、坚果 坚果不但能补充不饱和脂肪,利于血脂代谢,利于保护血管和心脏。同时也是补钙不错的来源。 但这里有个问题,老人一般牙口不太好,即使坚果能补钙,可是很多老人无法直接或经常使用坚果。但可以不坚果做成粥、汤等,做的更软烂一些,以便老人食用。 4、蔬菜 ? 很多人都以为骨头汤补钙,而蔬菜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能补钙。 这是两个错误:喝骨头汤并不补钙,熬制骨头溶解到汤中的钙质少之又少。汤中白色的并不是钙,而是脂肪,所以不能靠骨头汤补钙。 蔬菜,尤其是深色的蔬菜是可以补钙的,比如:小白菜 、油菜等,还包括一些干菜:干海带、干木耳、紫菜等。 所以,日常饮食中,多一点蔬菜,可以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叶酸,利于改善便秘,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能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补钙食物。 三、除了上述补钙食物外,对于预防老人骨质疏松,还有哪些建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及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为预防老人骨质疏松,发布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1、低盐低油 盐每人每天不宜超过6个,油每人每天不宜超过25-30g。 2、优质蛋白也需要补充 鸡蛋每天1个,蛋黄蛋白都要吃;可以选择牛奶、豆制品补钙同时补充蛋白质。 3、烟酒不建议,淡茶、白开水最好 老人最好戒烟,不建议老人喝酒,即使喝酒也不宜过量;每天补充适当的水分,1500ml左右,可饮淡茶,不建议喝饮料。 4、食物多样化是关键 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 g,薯类50~100 g;蔬菜300~500 g,深色蔬菜应占1/2;新鲜水果200~350 g。平均每天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5、适当运动、要晒太阳 尽量坚持活动,补钙同时不忘补充维生素D,也就是要坚持晒太阳(不能隔着玻璃晒,不能遮挡胳膊腿晒),每周2-3次,每次晒10-15分钟,如果不方便晒太阳,就需要补充维生素D。 总之,饮食健康,是健康的基础,健康的科学的全面的饮食,不但利于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还能利于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
昨天和120的张医生一起吃饭,闲聊的时候说起他有一次出车的经历。 120车赶到车祸现场,一片狼藉,这里省去一些描述。 大概意思是说: 司机系着安全带,受伤了,但后来被拉到医院,治疗后问题不大。 副驾驶是司机的大舅哥,因为身体偏胖,平时就不喜欢系安全带。汽车行驶中,如果不系安全带,汽车会一直报警,所以大舅哥就把安全带从身后来过去卡住,这样汽车就不会报警了。结果车祸后大舅哥,当场就没了。 后排坐着孩子和老婆,也没有系安全带,都是重伤...... 统计显示,每年有大约3万人因不系安全带而丧失生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系安全带最高能将前座乘客死亡风险降低50%,后座乘客死亡风险降低75%。 因为汽车的普及,城市、农村现在都有汽车,汽车越来越多了,可是大家的安全意识并没有提升。2019年统计,我国汽车司机安全带的使用率仅37%,后排安全带的使用率更是远低于10%。 很多人不愿意系安全带,因为他们认为安全带松松垮垮的,怎么能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呢? 这是因为大家不懂得安全带的保护原理,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初步明白,安全带是有用的。 一、快速收紧,慢速拉出 我们偶尔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系安全带的时候,越是快速使劲拽,越是拽不出了;反倒是,轻轻一拉就会拽出很长。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就是安全带保护作用的原理基础。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人体会在惯性作用下,高速离开座椅。身体会迅速地带动安全带,这就相当于快速地拽出安全带。 我们刚才说过了,越是快速使劲拽,越是拽不出了。发生汽车碰撞的时候就相当于快速使劲拽安全带,安全带就会收紧,就会把我们固定在座椅上。从而减少因为我们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因为外力导致身体被震出后,导致的更大伤害。 其实安全带的工作原理,不仅仅是这样的原理。 二、汽车上面还有一个装置,能够收集汽车的碰撞信息。 当碰撞发生的一瞬间,汽车就会收集到这个信息,随后释放出命令,这个命令传到安全气囊上面,引爆气体。气体压力使球动,球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带动轴转--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收紧功能。 从汽车感知到碰撞事件,到完成安全带的收紧,这个过程很快,仅为千分之几秒。 三、随后放松 当发生车祸的时候,安全带迅速收紧,把我们人体紧紧地固定在座椅上。随着安全气囊的打开,以及碰撞事件的结束,外力都卸掉了。安全带连接的轴芯里边是一根钢质扭转棒。当负荷达到预定情况时,扭转棒就开始扭曲,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安全带,实现了安全带的拉力限制功能。也就是说这时候安全带会适当地放松,以免过紧造成安全带对人体的伤害。 当然今天聊这个话题的目的,并不是告知大家安全带的原理,只是想告诉大家:松松垮垮的安全带,其实关键时间不会掉链子,真的能救命。 开车出门记得系安全带,不仅司机要系安全带,副驾驶和后排也要系。 更不要像大舅哥那样,为了防止安全带抱紧,把安全带从身后绕过去,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系安全带,不是为了躲避罚款,系安全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乘车安全! 坐过过山车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刺激。其实过山车的速度一般是60公里/小时,远远低于我们高速上汽车的速度。 您如果觉得您坐过山车可以不系安全带,也不会掉下来,那么您才能认为高速上汽车行驶100公里/小时的时候,自己能在关键时刻控制住自己的身体。 我想坐过山车的人,没有一个敢不系安全带,可是为什么坐汽车,您就敢不系安全带呢? ?
胡女士,36岁,2年前觉得胸闷气短,常常不自主地深呼吸一次,后来做了一份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于是就开始长期服用4种药物(4种药物并没有阿司匹林和他汀)。 服药后,症状时轻时重。 3个月前,胡女士的妈妈带着胡女士找到我,从问诊中得知: 胡女士血压、血糖、血脂都正常;胡女士的妈妈有高血压,但是她的妈妈是60岁才得的高血压;胡女士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也很健康,体重正常,没有不良嗜好。(没有高危因素,不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 胡女士,每次气短,就一两秒钟,深呼吸后就能缓解,每次不舒服都是休息的时候;非常忙碌的情况下,干活的 时候,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不舒服。最大的运动量能一口气上5楼,跑步有时候能跑3公里。(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部分不能大的活动;冠心病心肌缺血一般都是几分钟不舒服,不可能只有一两秒钟;冠心病大部分都是工作时候或干活时候加重,很少说只有休息的时候发作。) 听话这些介绍,几乎可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 但是胡女士还是担心,我建议可以做一个运动试验,但是胡女士说能100%排除吗? 我说100%那就只能做冠脉CTA,可是冠脉CTA比较贵。 胡女士说,都吃了2年药,都不怕贵,只要能排除,再贵也做。 随后做完冠脉CTA,提示胡女士心脏血管没有任何斑块和狭窄,排除了冠心病。 胡女士这种情况,更多地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建议多活动,转移注意力,不要有压力,不要总想着心脏病,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 胡女士的冠心病排除了,药当然也不用继续吃了。 一、如何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 排除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是做一个冠脉CTA,或直接做一个冠脉造影。 但我们不可能说,遇到一个怀疑冠心病的,就建议患者去做冠脉CTA或冠脉造影吧。毕竟这些检查比较贵,也有一定的风险。 一些比较典型的非冠心病症状,其实通过症状就能排除,比如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经常说一些不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那么就能初步排除冠心病。 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症状,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来排除,如果动态心电图没有心电图动态改变,或运动试验(—),那么也可以排除冠心病。 再有非常难排除的,可以去做一个冠脉CTA,如果是冠心病就正规治疗,如果不是冠心病就排除,建议患者去找别的原因,或保持健康生活。 就好比这位患者,其实就是不典型的冠心病,这时候,要么继续观察。如果还是纠结,可以做一个冠脉CTA,如果两年前就做了运动试验,或冠脉CTA,那么当时就能排除冠心病,也就不用4种药吃了2年。 二、哪些人容易得冠心病心肌缺血 一般来说年轻女性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年轻女性有雌激素保护,所以年轻女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很低。 成年男人,尤其是中老年男性以及老年女性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高发人群。当然这只是年龄和性别的维度。 冠心病还有别的高危因素,比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地域差别等等。但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也就是说我们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更关心我们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等,这属于三高或五高疾病。还有就是抽烟喝酒、不健康饮食、久坐不运动、熬夜、压力大等等这些人群。 这些高危因素越多,那么就越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 三、如何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一个心血管医生怀疑一个人有冠心病心肌缺血,绝对能不问三七二十一,单纯就做一个心电图。看着心电图上写着:心肌缺血。四个大字,就告诉患者:你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得吃药。于是给患者开一些所谓治疗冠心病的药物。 我们要诊断一个冠心病,要参考上述高危因素,上述因素越多,越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 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果有典型的心绞痛的症状,那么就更需要高度怀疑冠心病心绞痛了。相对来说典型的心绞痛,更容易被我们确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 但还有一部分不典型的冠心病,就像这位患者,本身就是不典型的心绞痛,这些症状不会怀疑是冠心病的。但又不能完全排除的时候,就要参考一些相关检查了。 比如常用的就是心电图,对于不典型的心绞痛患者,不能只做一份心电图就告诉患者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而是要多份心电图对比,看看有没有变化。尤其是在患者没有发作胸闷憋气等不舒服的时候,做一份心电图,在患者发作胸闷憋气等不舒服的时候再做一份心电图。对比两份心电图,如果有明显的变化,那么就要考虑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但如果对比两份心电图没有任何明显改变,都表现出所谓的“心肌缺血”,那么就要考虑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到医院,症状就会消失,很难说做心电图的时候,患者正好发作不舒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进一步看看患者是否有心绞痛发作,是否有心电图的动态改变,才能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甚至对于更不容易排除的患者,或者特别焦虑的患者,可以行冠脉CTA来看看心脏血管是不是有狭窄,狭窄多少,这样就能更加准确的判断有没有冠心病心肌缺血。 四、冠心病心肌缺血应该吃什么基础药物 一旦是确诊的冠心病,目前《冠心病诊治指南》建议的最基础的用药就是他汀+阿司匹林。 因为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的本质,是心血管狭窄,心血管狭窄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要控制冠心病,就得控制斑块,他汀就能降低胆固醇,防止斑块加重;他汀能够抗炎保护血管;他汀能够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 所以这两种药物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最基础用药。 如果一个人确诊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却没有吃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那么我们就得去找找原因: 1、是否不耐受阿司匹林和他汀? 2、是对阿司匹林和他汀过敏? 3、是自己不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吗? 4、是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 总之,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不能仅仅依靠一份心电图,而是要全面的综合的考虑,才能给出一个诊断。
我们常常吃花生,也吃花生糖、花生酱,也用花生煲粥、煲汤、炖猪蹄和排骨。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适当地吃坚果,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周吃50-70克坚果,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平时也就把花生当成坚果来吃,但是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花生并不是一种坚果。 一、坚果的定义 《植物学名词》对于坚果的定义:一种不开裂和具一枚种子,果皮坚硬成骨质状的干果。如栎属植物。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坚果的定义:干果的一种,果皮坚硬,不开裂,果实里只有一个种子,如板栗、榛子等。 我们看这个定义,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一枚种子或者一个种子。 所以我们平时吃的只含有一个果实的坚硬外壳的,没有开裂的种子才算是坚果,比如:栗子、榛子。 二、花生是什么? 显然大部分的花生都是两枚或三枚种子,按照这个定义,花生并不是植物意义上的坚果。 那花生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定义,荚果,《植物学名词》定义为荚果的定义:单心皮的上位子房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背缝线和腹缝线两边同时裂开的果实。果皮裂为两瓣,如豆科植物的果实,但也有少数不开裂的。如落花生。 这里举的例子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花生,那看来花生应该属于荚果,而不是坚果。更通俗的说法就是,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花生豆应该属于豆类。 严格意义上说,花生、巴旦木、核桃、碧根果、开心果、腰果、松子这些食物,在植物学的意义上讲,都不是坚果。 但我们也不是植物学专业的,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生活,所以我们可以习惯于把这些食物可以统称为“坚果”。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些食物,这些“坚果”的作用,而不是局限于它们的名字和归属。 三、花生的营养成分 花生果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花生重量的一半都是脂肪,也就是油,这种脂肪大部分属于不饱和脂肪酸,每一份花生含有49.7g脂肪,其实仅仅有7g是饱和脂肪酸,24.6g是单不饱和脂肪酸,15.7g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但花生含有的欧米伽6脂肪酸更高,而欧米伽3脂肪酸较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花生并不是很理想。 四、关于花生/坚果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 花生虽然不是植物意义上的坚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习惯于把花生当成一种食物上的“坚果”,或营养价值上的“坚果”。 研究观察4年,发现比起4年间,从来不吃坚果(可以是花生)的人每天吃14g坚果(可以是花生)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5%,冠心病风险降低20%,脑中风风险降低32%。 4年期间每天吃坚果(可以是花生)每增加24g,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8%,冠心病风险降低6%,脑中风风险降低11%。 五、哪些花生不能吃?吃多少花生比较合适? 有部分人天生对花生过敏,这部分人肯定不能吃花生。 还有就是,花生发霉一定不能吃,发霉的花生,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 花生尽量煮着吃、蒸着吃、煲汤、熬粥吃,减少油炸、多盐、多糖的花生。 花生是健康的食物,但这也是相对的,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建议每天15g左右花生即可。《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建议一般人群可适量摄入坚果(包括花生),建议每周吃50~70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我们可以每周吃50-70g坚果(包括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