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癌王、挑战极限,MDT为全胰切除保驾护航”--重医附一院胰腺肿瘤MDT诊疗2周年回顾(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恶性肿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新发病例男性位列第10位,女性第9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胰腺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在胃肠道功能和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作为人体第二大消化腺,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主要是产生大量的缓冲液和消化酶,用以帮助消化。同时,胰腺作为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通过产生多种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生长抑素来调节消化和葡萄糖代谢。胰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会造成“茶不思,饭不香,血糖稳不住”的烦恼。“陈教授,我肚子痛了一个多月了,腰也痛,稍微有油的东西就不想吃.....CT说是胰腺有问题,当地的医生让我来找您看看”2022年9月来肝胆外科就诊的一位66岁男性患者向陈勇主任医师的倾诉。在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后得知,患者入院1月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伴随有腰部放射痛、厌油厌食。患者没有引起重视,入院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后患者外院就诊行腹部CT见:主胰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胰腺钩突区囊性低密度影,性质不定。胰腺病变已经引起胆管、胰管扩张,需要住院进一步诊治。入院后检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胰体部稍低密度结节,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伴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CT:胰头囊实性肿瘤,并与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密切;胰体部稍低密度结节,考虑肿瘤病变)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行增强MRI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伴坏死、胰颈和体多发结节,考虑肿瘤性病变,胆总管狭窄,上游胆管,胆囊及主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病灶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门静脉汇合部显影差,并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不清。CT和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不容乐观,患者胰腺多发肿瘤病变,选择何种术式能让病人获益最大成为了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MDT团队(超声科、影像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营养科以及肿瘤科等专家)召开了针对该患者的多学科诊疗讨论,影像科李永梅主任仔细阅片后指出:“患者胰头病变肯定是恶性肿瘤,肿瘤直径接近5cm,且有明显液化坏死。胰腺癌可能性极大,并且肿瘤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关系较密切。胰腺体颈部多发病变,最大直径1cm,仍然考虑为恶性肿瘤!”这意味着患者需要行全胰切除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而全胰切除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饮食方案、消化酶补充及血糖控制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即使是大型医疗中心也开展较少。为此,营养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拟定了详细的应对预案。尽管家属对患者病情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得知可能要行全胰切除,仍有一些担心。“虽然您父亲的病情比较严重,我们通过多学科的诊疗讨论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应对方案以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肝胆外科陈勇主任医师这样安慰着患者家属,同时也和家属沟通了病情的严重性和手术的必要性。面对罕见的胰腺多发病变,患者态度非常积极,乐观的表示:“不用考虑,我就是来找您做手术的。”完善术前准备后,按计划手术。手术切除的范围包括全部胰腺、十二指肠、胆管、胆囊、脾脏,还有胃的一部分,然后行胃空肠吻合和胆肠吻合,完成胃肠道及胆道重建。手术过程中胰腺钩突确实如术前影像提示与肠系膜上动、静脉黏连较致密,经仔离分离后保留了血管的完整,避免了血管重建。手术过程顺利,出血少,未输血。患者麻醉苏醒后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病检证实为胰腺中-低分化腺癌(多结节),侵犯神经,胰腺周围部分淋巴结见癌转移。患者术后在营养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的通力合作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血糖较为平稳,无明显消化不良等表现,顺利出院。本例患者是一例罕见的胰腺癌多发病灶,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脾脏切除根治手术,术后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的病例。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联合影像科、营养科、病理科、内分泌科、麻醉科及护理团队进行MDT诊疗,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是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MDT团队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专家提醒:胰腺癌预防临床上分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无病防病,对高危险因素患者进行预防性调整,避免胰腺疾病的发生,比如减少高糖饮食、高脂饮食、烟酒或熬夜,避免心理焦虑、抑郁等。二级预防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常规的高风险患者和4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胰腺体检,早期出现消瘦、厌油厌食、黄疸应当警惕胰腺癌。三级预防为对已经确诊胰腺癌的患者,积极面对,不惧癌王,尽早处理,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胰腺肿瘤除了胰腺癌这类恶性肿瘤,还有一大类良性肿瘤,其治疗原则为切除病变胰腺,尽量保留正常胰腺实质。下期我们将分享一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行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的病例。
眼睛发黄是什么病?胆胰肿瘤要警惕--重医附一院胰腺肿瘤MDT诊疗2周年回顾(1)胰腺癌是目前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全球总体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热点和趋势,可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发挥各学科的优势解决患者在诊治中的难题。为共同推动胰腺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在肝胆外科杜成友主任的牵头和指导下,陈勇主任医师于2020年成立了胰腺肿瘤MDT诊疗团队(包括放射科、超声科、肿瘤科、消化科、病理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为患者提供了胰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全程管理,实现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努力提高患者治疗效果。MDT成立之初就为1例胰腺癌伴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这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患者为73岁女性,自述入院前服用过期的灵芝孢子粉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就诊于肝病科门诊,以“药物性肝损伤”收住院。完善影像学检查考虑胰头肿瘤,胆总管明显扩展、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展,胆囊明显增大。同时白细胞升高,形态异常,考虑白血病。胰腺癌合并白血病极其罕见,完善相关检查后,我科组织MDT讨论,明确了患者的病情。(上腹部增强MRI: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胰头区肿块)患者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该病虽然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一般发展非常缓慢,无相关症状可不予处理,定期随访。目前黄疸病因考虑为胰腺癌所导致,胰腺癌确诊后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患者虽为老年女性,但一般情况较好,可以耐受胰腺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这类大手术。作为重庆地区开展微创治疗胰腺癌最早的医疗中心之一,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复杂,已成为我科开展的常规手术。经过详细的病情评估和分析讲解,患者及家属消除了恐惧心理,选择手术治疗。陈勇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其实施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不足100ml。术后以快速康复理念,早期活动、早期进食、早期拔管。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术后第4天白细胞继续上升,出现危机值(45.0510^9/L)。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再次组织MDT确定病情:患者白细胞虽然升高明显,目前无腹腔及全身感染表现,考虑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可继续观察。经过严密观察及对症治疗,患者白细胞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病检确定为胰腺癌,患者恢复顺利于术后第12天出院。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腺外科领域最复杂的手术,经过MDT全面的评估,多次讨论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本例患者诊治过程中肝胆胰外科、影像科、营养科、血液科、肿瘤科、麻醉科及护理团队各专业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患者虽然为胰腺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且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近2年的随访,患者目前无肿瘤复发,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好。面对肿瘤,我们要力争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定期体检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罹患胰腺肿瘤,千万不要灰心,要坚定信心,积极治疗,通过手术等综合治疗,争取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下期我们将分享一例胰腺癌伴肝转移、脾转移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获得手术机会的病例。
迄今为止,与传统的抗癌治疗策略相比,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全身性肿瘤治疗方法。其中,单克隆抗体因其特异性靶向分子的能力,已成为癌症治疗中一种关键而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肿瘤复杂的疾病发病机制,针对单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往往不足以表现出足够的治疗效果。目前全球已上市的PD-1/L1多达15种,包括美国上市的7种和中国上市的8种。但不尽人意的是,PD-1/L1仅对20%~30%的患者起效。因此,单药治疗有效率偏低,联合治疗是目前免疫治疗的主要方向。其中双免疫联合(PD-1+CTLA4)治疗已经在多个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提高。免疫双子星O+Y(纳武单抗+伊匹木单抗)组合可谓是抗癌的黄金搭档,横跨了超过十大癌种,将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与疗效再次提升了一个台阶。研究发现这两款药物联用可同时阻断PD-(L)1与CTLA-4这两条信号通路,显示出协同抗肿瘤活性,会达到1+1>的杀癌效果!但是两款药物叠加,相应的不良反应风险就会增加,因副作用导致减量甚至停药的病例也相应增多。目前研究的热点是将两个不同治疗途径的单克隆抗体整合到一个药物上,以实现一药双效的目的,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卡度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抗,也是全球首款PD-1/CTLA-4双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R/MCC)患者。卡度尼利单抗药物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双药联合:卡度尼利单抗在肝胆肿瘤中也显示出较好的治疗作用:双抗治疗确实显示出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肿瘤的治疗仍然依靠多途径联合治疗才能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尽管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卡度尼利目前在宫颈癌、晚期胃癌、肝癌、胆道肿瘤尚处于临床研究探索性使用由于刚上市,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也限制了卡度尼利的大规模应用。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MDT模式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重医附一院胰腺肿瘤MDT诊疗2周年回顾(2)近年来,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等不少名人都因胰腺癌逝去。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已有16个名人因胰腺癌而去世,并且他们在确诊为胰腺癌后生存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年,最短的仅2个月。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治疗效果极差。面对晚期胰腺癌真就没有手术机会,只能选择放弃吗?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精确评估患者病情,综合治疗给患者带来希望。“医生,我父亲胰腺癌已经发生了转移,还有机会治好吗?”2021年3月,一位患者家属走进陈勇医生诊室的第一句话便带有很强的失落感。他父亲因“反复中上腹疼痛3月”在当地医院以“胃炎”治疗但效果不佳,后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伴淋巴结多发转移。当地主治医师告诉患者家属为晚期胰腺癌,总体治疗效果很差。家属没有放弃,决定来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寻求帮助。“尽管您父亲病情较重也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积极治疗,才有希望,心态一定要平和。”陈勇主任医师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安排患者入院治疗。 (MRI提示肝脏、脾脏多发转移病灶) 完善检查后,为患者开启了MDT治疗模式。放射科李咏梅教授亲自阅片:“患者MRI检查示:胰腺尾部肿瘤样病变,大小约4334mm,符合胰腺癌表现。肿瘤邻近脾动静脉受侵。胰胃间隙、小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肝脏及脾包膜下小结节,考虑转移。”影像学的准确评估明确了患者的病情为胰腺癌IV期(晚期)。由于存在腹腔多发转移,患者暂无手术机会。化疗需要病理学依据,而患者肝脾等转移灶均较小,穿刺困难。超声科李茂萍副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病理科讯速阅片确定为“胰腺低分化腺癌”。结合患者身体基本情况、治疗意愿、家庭经济等诸多因素,肿瘤科为患者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以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联合PD-1抗体免疫治疗。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疫情影响,患者治疗一度中断。治疗2个月后复查CT、MRI提示胰尾部肿瘤累及脾动静脉,对比旧片提示病灶范围较前缩小,较前对比肝脾包膜下病灶显示不清。CA-199也由最初的1512U/ml降至136.2U/ml。 (CT、MRI提示肝脏、脾脏转移病灶基本消失)初步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再次经过MDT团队讨论,治疗意见为可以继续当前治疗,同时患者也具备了手术切除的条件。患者及家属充分考虑后选择手术治疗。在科室杜成友主任的指导下,陈勇主任医师成功为其实施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肝部分切除。微创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在营养科等科室协助下康复出院。面对胰腺癌,作为病人和家人常常是无助的,他们可能会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而作为医生,为了担负起这样的期望,尽力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获益。本例患者,在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肿瘤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和团队的协作,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暂时不能手术切除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以进行包括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另外,参与新药临床试验也可能让患者获益,我科目前正在开展伊立替康脂质体增强化疗,以及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治疗胰腺癌的两项III期临床研究。专家提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不良、黄疸、血糖升高、体重明显下降的患者,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发现胰腺癌,也不要丧失信心,“心中有光,素履以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综合治疗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下期我们将分享一例罕见的胰腺癌多发病灶,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脾脏切除根治手术的病例。
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研讨会(2022ASCO-GI)于1月20-22日召开,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的全球多中心Ⅲ期HIMALAYA研究数据在最新突破摘要(LBA)中亮相。HIMALAYA研究是首个获得总生存期(OS)阳性结果的双免疫联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Ⅲ期研究。该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特双免疫:STRIDE方案创新性地使用单次高剂量Tremelimumab(CTLA-1单抗)联合常规剂量度伐利尤单抗(PD-L1单抗)(2)生存长拖尾:STRIDE方案(T300+D)和索拉非尼单药中位OS分别为16.4个月和13.8个月,三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50%,STRIDE方案和索拉非尼单药组分别为30.7%和20.2%,并且度伐利尤单抗单药取得了不劣于索拉非尼的OS获益,且具有更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3)安全高耐受:STRIDE方案组3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30%,两组分别为25.8%和36.9%。STRIDE(T300+D)方案和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安全性在可管理范围内,3/4级TRAE和因TRAE导致停药发生率更低,且不增加肝脏毒性和出血风险2020年1月,基于Study22和HIMALAYA研究的部分数据,STRIDE方案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治疗HCC的“孤儿药”资格。因此,Ⅲ期HIMALAYA研究的主要终点结果一直备受业界期待。此次研究结果显示,HIMALAYA是晚期HCC一线双免治疗中唯一获得OS阳性结果的大型III临床研究,这代表了双免联合治疗首次在HCC一线治疗领域实现了突破 ,开启了新的里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也同步更新了2022晚期HCC一线治疗策略(下图)
度伐利尤单抗(英飞凡)是一种选择性、高亲和力、人源性IgG1单克隆抗体,能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与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CD80的结合,从而使得T细胞能够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可以有效阻断肿瘤免疫逃逸。2019年12月在国内获批上市,是国内第一款获批的PD-L1免疫治疗药。获批用于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新近试验表明,度伐利尤单抗在晚期胆道肿瘤治疗也是较好的疗效。TOPAZ-1(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是10来年首个免疫治疗药物取得BTC治疗阳性结果的全球三期研究TOPAZ-1双盲设计,全人群获益,尤其是亚裔人群获益更大(中位OS达到13.6个月)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的ORR,PFS,OS显著提升,2年OS率是化疗的2.5倍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增加,起效时间更快因此,2022CSCO晚期恶性胆道癌治疗指南新增度伐利尤单抗+吉西他滨+顺铂为I级推荐
(1)胰腺胰腺长约6英寸(15.24厘米),位于腹部,在胃和脊柱中间,周围有肝、肠和其他器官。胰腺最宽的部分称为胰头,靠近小肠。中间部分称为胰体,最细的部分称为胰尾。胰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各种激素和消化酶,即所谓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分泌激素主要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二者影响血糖水平),胰腺产生胰液,胰液包含消化酶,有助于消化食物。胰液从导管系统流入主胰管,随后进入十二指肠,即小肠的第一部分。(2)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目前认为吸烟是最明显的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以及遗传因素对于胰腺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胰腺癌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最常见的是胰头癌,由于容易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泌,使胆汁渗入血液,容易引起黄疸、肝脏肿大,以及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同时,病变容易侵及神经引起腹痛和腰背部疼痛。胰腺癌恶性程度极度,有“癌中之王”的称号,发现后若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一般仅为半年至一年。 (3)胰腺癌的治疗目前根本的治疗原则仍然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胰体尾+脾切除(胰体尾癌)姑息治疗:对于不适合做根治性手术的病例,常常需要解除梗阻性黄疸,一般采用ERCP安置胆道支架减黄胆囊空肠吻合术,多数病人能够短期内减轻症状,改善全身状态,一般生存时间在六个月左右。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涉及到的重要血管及脏器多,手术复杂,风险较高。胰十二指肠相关解剖胰腺是呈条带状的腺体器官,成人胰腺长约12-20cm, 宽约3-5cm,重约70-120g,位于上腹部,胃的正后方,小肠上方。胰腺分为头、体、尾三部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陈勇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体位于胃后方,胰尾位于脾门附近,胰头下缘的一部分包绕肠系膜上血管,称为钩突。胰腺实质内有胰管,通过胰管将消化酶排入十二指肠,胰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部位称为Vater壶腹,肝脏分泌的胆汁经由左右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远端胆总管一般在Vater壶腹部与胰管汇合。如果肿瘤位于胰头或壶腹部则可阻碍胆汁排入十二指肠,患者即可出现黄疸及皮肤瘙痒症状。胰腺的功能胰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各种激素和消化酶,即所谓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激素主要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二者影响血糖水平),消化酶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消化食物,主要是脂肪。尽管胰腺手术会切除一部分胰腺组织,但胰腺的上述功能通常可以被保留,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血糖升高。如果残留的胰腺不足以分泌消化所需要的消化酶,须口服药物(胰酶)替代治疗,一般在饭前服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适应症:1、胆总管中、下段癌;2、Vater壶腹癌;3、十二指肠恶性肿瘤;4、胰头癌;5、严重胰十二指肠伤。手术切除范围(图中离断部分):远端约40%的胃、整个十二指肠、约12cm的空肠、胆囊、胰头消化道重建包括:胰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吻合。由于胰腺柔软,胰管细小,最困难最容易发生漏的即是胰肠吻合。吻合操作示意图如下:消化道重建完成后示意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并发症(1)胰漏胰液从胰肠吻合口漏出,为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10%~45%,多数为生化漏(A级),可自行愈合,对患者无明显影响。B级和C级胰漏发生率约5-10%,是引起术后感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时需再次手术处理,甚至引起患者死亡。(2)术后出血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胃肠)出血,发生率约为10%,多数可自行愈合,对患者无明显影响,极少数严重时需再次手术处理,甚至引起患者死亡。(3)胆漏胆汁从胆肠吻合口漏出,发生率约为5%多数可自行愈合,对患者无明显影响,极少数严重时需再次手术处理。(4)胃排空延迟患者术后进食发生恶心、腹胀、腹痛、呕吐等,发生率约为10%,一般可自行恢复,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数周或数月。(5)感染主要包括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约为10%。多见于年龄偏大、黄疸较重、营养较差的患者,多数在高级抗生素的作用下可控制,极少数会导致胰漏、胆漏、术后出血、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引起患者死亡。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不管是开腹还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30%,死亡率约1-2%。近年来,LPD可行性、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患者恢复明显快于开腹手术。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很高的癌症,具有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手段匮乏、疗效差等特点。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发现困难,3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无法手术。而对于少数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也由于胰腺解剖位置特殊,导致手术难度非常大。同时,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术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因此,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很低,仅有5%-10%。高质量的胰腺癌根治性手术需要配合高效的全身系统性治疗。目前仍是以化疗为主。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是胰腺癌化疗的基石,有研究表明:相比吉西他滨单药中位总生存期提高,8.5vs.6.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提高(5.5vs.3.7个月),一年生存率提高(35%vs.22%)另一种应用较多的化疗方案为FOLFIRINOX(5-FU,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FOLFIRINOX相对于吉西他滨单药中位总生存期提高(11.1vs.6.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提高(6.4vs.3.3个月),一年生存率提高(48.4%vs.20.6%)。但由于毒性较高,这个化疗组合仅限于日常体能较好或较为年轻的患者。针对国人的体质特点,有一些改良的“高效低毒”的mFOLFIRINOX化疗方案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