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也称“柏油便”,主要出现在上消化道——胃部与十二指肠附近。之所以将其称为“柏油便”,是因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后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有时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1、持续疼痛+呕血+黑便=胃癌 作为我国恶性肿瘤中患病率最高疾病,胃癌本身也不是无迹可寻。早期胃癌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2、周期性上腹痛+黑便=胃溃疡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上腹部疼痛是它的主要症状。痛感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以出血、黑便、胃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3、呕血+黑便=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胃炎起病较急,有可能会导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单独黑便的人比较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还会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4、上腹部疼痛+饥饿痛+黑便=十二指肠溃疡 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以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出血,会引起黑便。 便血三原色之暗红 暗色便即为脓血便,指的是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暗色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例如: 1、持续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秘/腹泻+暗色便=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但是随着大肠癌的生长,到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问题。待到后期,直肠癌会使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 2、果酱式+排便困难+暗色便=结肠癌 分左、右结肠癌,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 3、疼痛+里急后重+腹泻+呕吐+暗色便=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症状,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在少数病人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每天30次的高热与腹痛。 4、腹泻+腹痛+暗色便=多发性肠息肉 多发性肠息肉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发性息肉多与遗传、饮食、炎症刺激因素有关,且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便血常持续,后期伴有恶变。若继发感染,以上症状则加重,大便稀软、味臭、带有泡沫,有时带粘液脓血。亦有大便秘结伴里急后重感。此外若位于直肠下端较大瘤体,便后可脱出肛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 便血三原色之鲜红 红色便即为鲜血便,红色便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鲜血便一般来自肛管直肠疾病,例如: 1、喷溅/滴落+无痛+鲜红=痔疮 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会有喷溅血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2、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直肠息肉 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当然,如果息肉位置高、数量多,有时血液也会与粪便相混。 3、擦拭/滴落+便时疼痛+鲜红=肛裂 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见血。 4、肿物+坠感+便秘+鲜红=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那么说是不是仅仅依靠疾病的常见特征来鉴别病症就足够了呢?并不是。不管症状如何明显,在确诊之前,仅仅依靠经验或者文字,都是不对的,还应该更加关注疾病本身的具体特质。文中的等号只是为了便于表述,并非绝对,一旦发现身体健康出现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医,甄别病症,以免延误病情。
随着饮食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我国有2亿左右的高血压患者。那么,除了口服降压的西药,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个病呢?首先,高血压病人群多是肝胆火旺的体质,人一上火,一着急,肝阳上亢,头昏脑胀,血压也跟着上升。其次,是气血虚,血量不足的人,这个跟西医所说的贫血还稍有不同,西医的贫血是指血中某种成份的浓度低了,而中医气血亏虚的人,血不够用,血液会优先保证基本生命需求,于是就输送不到肢体末端,肢体末端不舒服时会发出求救信号,心脏接收到求救信号就会加压泵血,于是血压上去了。比如有的人浑身乏力,但是高血压,就是这种情况。第一种肝胆火旺的,一般选天麻钩藤饮等方子。第二种气血亏虚的,一般选归脾汤等方子,来最终改善我们的体质。
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也正是我们养生保健的好季节。今天,跟大家说两种蔬菜,春天多吃,对我们身体很有帮助。第一个是香椿,香椿作为春季的树上蔬菜,它被誉为“十全蔬菜”,不仅味道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一些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对于治疗肠炎、痢疾、痔疮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两个就是韭菜,韭菜是一种温性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韭菜的温性特质也有助于调和身体内的寒气,对于一些寒性体质的人来说,可以做到调理身体,适当食用韭菜还可以帮助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
有一些患者朋友,特别是一些小孩儿,喝中药的时候,为了改变口味,就往汤药里面加糖。糖实际上也是一味中药,早在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据考,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一直都是一味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一般来说,在补药中可以适当加糖。但是如果是作为苦寒通便、利水化湿、理气化瘀等汤药的时候,还是最好不要加糖了。
有很多得了胃息肉病人很恐慌,甚至经过胃镜切除后还不放心,追着大夫问这问那。那么,这个胃息肉到底会不会恶变呢?这个问题要看胃息肉的病理类型。虽然肉眼看上去,胃息肉看似差不多,但是在胃镜下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有不同的表现:第一种,炎性息肉,不会恶变,表面很光滑;第二种,增生性息肉,恶变的风险很低,但是增生性息肉一般比炎性息肉个头更大,如果直径大于2厘米,最好及时切除,恶变风险会较高;第三种,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最高,息肉顶部常常有充血和糜烂。总的来说,我们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胃息肉,大部分属于炎性息肉,还是很安全的。
中医药的治疗模式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不同类型的疾病给予相应的治法,一般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印证其疗效的常规服药反应。您吃了中药后,常见的有以下五种身体反应:第一、服药后出汗,一般用于表证的疾病,如服用大青龙汤等治疗表寒闭热、用柴胡类汤方治疗少阳寒风郁火等等,汗出可能较多;第二、服药后小便通畅,如服用茵陈蒿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汤等等方剂后,小便通利(每次小便≥180ml);第三、服药后身体得温,如寒湿证服用理中丸、少阴病寒盛格阳证服用通脉四逆汤后,可能出现腹中发冷变为持续性微微发热,手脚冰凉消失而微微有些温;第四、服药后出现排便多,人的大肠为糟粕浊气排除的主要关口,口服承气汤类、枳术丸等,排气排便都会增多,腹胀腹痛随之缓解;第五、服药后呕吐,现代中医已经很少看见吐法了,但也会出现在儿童身上,如果是因势利导,经过中药吐法,让饮食停滞、寒水痰浊,得以从上吐出,往往可以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
“早养胃,午养心,晚养脉”是中医书籍曾记载的,说明我们的整个机体有着自己的运转时间。早上7:00~8:00是养胃的时间段,吃一顿丰盛的早餐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达到养胃的目的,对保持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跟大家说说常吃这6种早餐对胃好。第一,鸡蛋,鸡蛋自古以来有着“全能营养品”的称号,而且在胃部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刺激性食物对胃部的伤害;第二,要喝粥,中医讲“糜粥养胃”,因为粥类能够健运中焦脾胃,振奋胃中阳气,有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第三,牛奶,牛奶是生活中常见的营养品,具有健脾养胃、补钙养颜的功效,对于长时间失眠、便秘的人群是特别适合的;第四,坚果类,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坚果性温味甘,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而且坚果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够保护脆弱的胃黏膜,从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第五呢,一些像菠菜、白萝卜等3富含丰富膳食纤维的蔬菜,进入胃肠之后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增强食欲,从而起到健脾养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