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做过手术后,很多家长经常询问注意事项,我根据疝气手术的手术原理,和经验,简单叙述如下: 1,疝气手术的原理,简单说就是把疝环用粗丝线扎起来。让腹腔里的肠管进不去。但扎的腹膜比较薄,所以,要近期少一些增加腹压的动作,按影响程度大概是,咳嗽,便秘,哭闹,剧烈运动,等,所以家长要抓住重点护理好。 2,腹腔镜手术只有肚脐一个切口,所以手术后,很美观。但肚脐原来就是疤痕,很多人深深凹陷,比其他地方愈合慢,所以,要保持干燥,清洁,在住院期间有红光照射,回家后就要着重注意了。一般术后一周就可以洗澡了。洗过后局部干燥处理。 3阴囊肿胀 腹腔镜手术,因为不剥离疝囊不会造成阴囊肿胀,但是,由于疝囊要慢慢吸收,或者还有些分泌,所以近期,阴囊会比对侧大,特别是原来的皮肤就比较多,要和对侧完全一样需要很长时间。 4疝复发 比例极少罕见。一般会出现一个肿块,平静后消失,屏气使劲后出现,需要和手术医生联系。 5切口或者针眼处红肿,提示感染或者线结反应,需要和手术医生联系。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学代谢学组性早熟是儿科内分泌系统的常见发育异常,为了规范中枢性(真性)性早熟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进行了专题讨论,制定以下指南供临床参考。[定义]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中枢性性早熟(CPP)是缘于下丘脑提前增加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和释放量,提前激活性腺轴功能,导致性腺发育和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CPP又称为GnRH依赖性性早熟,其过程呈进行性发展,直至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病因]1. 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2. 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3. 特发性CPP(ICPP)无器质性病变。女性患儿约80%~90%为ICPP;男性患儿则相反,80%以上是器质性的。[诊断]应首先确定是否为GnRH依赖性性早熟,继之进行病因的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 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童8岁前,男童9岁前。2. 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达青春期水平。(1) 促性腺激素基础值:如果第二性征已达青春中期程度时,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可作为初筛,如>5.0IU/L,即可确定其性腺轴已发动,不必再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2) GnRH激发试验:本试验对性腺轴功能已启动而促性腺激素基础值不升高者是重要的诊断手段,GnRH可使促性腺激素分泌释放增加,其激发峰值即可作为诊断依据。GnRH激发试验方法:常规用GnRH (戈那瑞林)2.5 μg/kg或100 μg/m2静脉注射,于0 min、30 min、60 min时采血样,测血清LH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GnRHa经典试验方法的120 min可省略),合成的GnRH类似物(GnRHa)的激发作用比天然者为强,峰值在60~120 min出现,但不推荐其在常规诊断中使用。诊断CPP的LH激发峰值的切割(cut-point)值:取决于所用的促性腺激素检测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时,LH峰值在女童应>12.0 IU/L、男童>25.0 IU/L、LH峰/FSH峰>0.6~1.0时可诊断CPP;用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测定时,LH峰值>5.0 IU/L、LH峰/FSH峰>0.6(两性)可诊断CPP;如LH峰/FSH峰>0.3,但<0.6时,应结合临床密切随访,必要时重复试验,以免漏诊。3. 性腺增大:女童在B超下见卵巢容积>1 ml,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男童睾丸容积≥4 ml,并随病程延长呈进行性增大。4. 线性生长加速。5. 骨龄超越年龄1年或1年以上。6. 血清性激素水平升高至青春期水平。以上诊断依据中,1、2、3条是最重要而且是必具的。但是如就诊时的病程很短,则GnRH激发试验可能与青春前期值相重叠,达不到以上的诊断切割值;卵巢大小亦然。对此类患儿应随访其副性征进展和线性生长加速情况,必要时应复查以上检测。女性患儿的青春期线性生长加速一般在乳房发育开始后半年~1年左右(B2~B3期)出现,持续1~2年;但也有较迟者,甚至有5%左右患儿在初潮前1年或初潮当年始呈现。男童生长加速发生在睾丸容积8~10 ml左右时或变声前一年,持续时间比女童长。骨龄提前只说明性激素水平增高已有一段时间,并非是诊断CPP的特异性指标,病程短和发育进程慢的患儿可能骨龄超前不明显,而外周性性早熟亦可能有骨龄提前;性激素水平升高不能分辨中枢和外周性性早熟。二、病因诊断须注意收集与CPP病因有关的病史,如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相关症状;对所有确诊为CPP的患儿应排除肿瘤,需作头颅鞍区的MRI或CT检查。MRI对下丘脑和垂体器质病变的分辨度优于CT。三、鉴别诊断虽然GnRH激发试验能大体上鉴别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但应鉴别以下情况:1.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即部分中枢性性早熟(PICPP),GnRH激发后FSH明显升高(正常青春前期女童激发后也会升高),但LH升高不显(多数<5 IU/L),且FSH/LH> 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无任何临床先兆表现的情况下,PICPP会转化为CPP。因此,诊断PICPP后需定期随访,尤其是对乳房反复增大持续不退者,必要时重复激发试验。2. 由非中枢性性早熟转化而来的CPP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McCune-Albright综合征等,必须在治疗原发疾病过程中注意监测CPP的发生。3.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伴发的性早熟 是性早熟的特殊类型,早期患儿的血LH基础值升高,但在GnRH激发后不升高,病程较长后才转化为真正的CPP。身材矮小是其重要特征。[药物治疗]CPP的治疗目的是以改善患儿的成年期身高为核心,还应注意防止早熟和早初潮理带来的心理问题。一般应用GnRH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治疗CPP。国内目前可供应儿童用的缓释型GnRHa制剂有曲普瑞林(Triptorelin)和醋酸亮丙瑞林(Leuprorelin);前者如Decapetyl Dep和Diphereline;后者为Enantone。GnRHa能有效抑制LH分泌,使性腺暂停发育、性激素分泌回至青春前期状态,从而延缓骨骺的增长和融合,尽可能达到延长生长年限、改善最终成年期身高的目的。一、 GnRHa的应用指征1. 为达改善成年期终身高目的,适用指征为生长潜能明显受损和同时还有剩余生长潜能的患儿,即骨龄明显超前而骺端尚未开始融合者,具体建议如下:(1)骨龄 骨龄≥年龄2岁;女童≤11.5岁,男童≤12.5岁。(2)预测成年期身高女童<150 cm,男童<160 cm,或低于其遗传靶身高减2个SD者。(3)骨龄/年龄>1,骨龄/身高年龄>1,或以骨龄判断的身高SDS< -2SDS。(4)性发育进程迅速,骨龄增长/年龄增长>1。2. 慎用的指征:有以下情况时改善成年身高的疗效差,应酌情慎用:(1)开始治疗时骨龄 女童>11.5 岁,男童>12.5 岁;(2)遗传靶身高低于正常参考值2 个标准差者(-2SDS)。应考虑其他导致矮身材原因。3. 不宜应用的指征:有以下情况者单独应用GnRHa治疗对改善成年期身高效果不显著:(1)骨龄 女童≥12.5 岁,男童≥13.5岁;(2)女童初潮后或男童遗精后1年。4. 不需应用的指征:(1)性成熟进程缓慢(骨龄进展不超越年龄进展)者对成年期身高影响不大时,不需要治疗。(2)骨龄虽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快,使身高年龄大于骨龄,预测成年期身高不受损。然而,由于青春成熟进程是动态的,对每个个体的判断也应是动态的,一旦CPP诊断确立,对初评认为暂时不需治疗者均需定期复查其身高和骨龄变化,定期再评估治疗的必要性,按需制定治疗方案。二、 GnRHa应用方法1. 剂量:首剂80~100 μg/kg,2周后加强1次,以后每4周1次(不超过5周),剂量60~80 μg/kg,剂量需个体化,根据性腺轴功能抑制情况(包括性征、性激素水平和骨龄进展),抑制差者可参照首剂量,最大量为3.75mg/次。为确切了解骨龄进展的情况,临床医师应亲自对治疗前后的骨龄进行评定和对比,不宜仅凭放射科的报告作出判断。2. 治疗中的监测:治疗过程中每2~3个月检查第二性征以及测量身高;首剂3个月末复查GnRH激发试验,如LH激发值在青春前期值则表示剂量合适;此后,对女童只需定期复查基础血清雌二醇(E2)浓度或阴道涂片(成熟指数),男童则复查血清睾酮基础水平以判断性腺轴功能的抑制状况。每6~12个月复查骨龄1次,女童同时复查子宫、卵巢B超。3. 疗程:为改善成年期身高,GnRHa的疗程一般至少需要2年,女童在骨龄12.0~12.5 岁时宜停止治疗,此时如延长疗程常难以继续改善成年期身高。对年龄较小即开始治疗者,如其年龄已追赶上骨龄,且骨龄已达正常青春期启动年龄(≥8岁),预测身高可达到遗传靶身高时可以停药,使其性腺轴功能重新启动,应定期追踪。三、 停药后的监测治疗结束后应每半年复查身高、体重和副性征恢复以及性腺轴功能状况。女童一般在停止治疗后2年内呈现初潮。四、 GnRHa治疗中生长减速的处理GnRHa治疗头半年的生长速度与治疗前对比改变不明显,半年后一般回落至青春前期的生长速率(5 cm/年左右),部分患儿在治疗1~2年后生长速度< 4 cm/年,此时GnRHa继续治疗将难以改善其成年期身高,尤其是骨龄已≥12.0岁(女)或13.5岁(男)时。减少GnRHa治疗剂量并不能使生长改善,反会有加速骨龄增长的风险。近年国际上多采用GnRHa和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用以克服生长减速,但应注意的是,对骨龄≥13.5岁(女)或15 岁(男)的患儿,因骨生长板的生长潜能已耗竭,即使加用rhGH,生长改善亦常不显著。使用rhGH应严格遵循应用指征,一般仅在患儿的预测成年期身高不能达到其靶身高时使用;GH宜采用药理治疗量[0.15~0.20U/(kg·d)],应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副作用(rhGH应用的禁忌证以及治疗中的副作用监测同其他生长迟缓疾病)。[病因治疗]对于非特发性CPP,应强调同时进行病因治疗(如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合并CPP者应同时给予皮质醇等)。但是,下丘脑错构瘤和蛛网膜囊肿患儿,如无颅压升高表现则暂缓手术,仅按ICPP处理。综上所述,性早熟是多病因的性发育异常,病因的鉴别至关重要。确定GnRH依赖性性早熟后应排除中枢器质病变,尤其是对男童和6岁以下发病者(两性)。特发性CPP可考虑首选GnRHa治疗,但需合理掌握应用指征,治疗中应监测、判断和掌握生长/成熟的平衡,才能达到改善成年身高的目的。
黄疸是什么:胆红素堆积体内变成小黄人。原因:胆红素产生太多或者排不出来(胆红素大小便排出)。辟谣:好多人说每个宝宝都有黄疸,正常的不用治疗。错!我天天测50个以上的宝宝,大多数宝宝经皮测胆红素从来没超过200umol/L。为什么要治疗:胆红素排不出去时间长跑脑子里,会有后遗症治不好(核黄疸),尤其早产宝宝不能拖。核黄疸发病率高吗:非常低,多为拖时间长了不治疗的。(最近一个病例拖了一周)。测黄疸单位:mg/dl17=umol/L生理性黄疸:黄疸产生晚、升高慢、高峰低、消退早。(没超过图中曲线,每日上升<85.5umol/L,足月最高不超过225umol/L,早产不超过256umol/L)病理性黄疸:黄疸产生早、升高快、高峰高、消退晚。(超过表中曲线)。常见黄疸及处理(由轻到重)喂养不当:喂的太少了大便少,排的少。可足量喂养,多晒太阳(本质也是接触蓝光、在温暖的环境下隔着玻璃晒、防止受凉得不偿失),可口服茵栀黄口服液5ml/次一天两次3-5天。母乳性黄疸:生后3-4天出现,1-3周达到高峰,停母乳3-5天黄疸明显下降,母乳性黄疸高峰不会超过225umol/L很多。停母乳3-5天,多吃奶多晒太阳,黄疸降下来试着恢复母乳。红细胞增多:生下来皮肤红彤彤,黄疸升高不快多吃奶多晒太阳。黄疸升高快去住院照蓝光。新生儿感染:宝妈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时间长、产前发热、合并GBS感染的,宝宝有高危因素的,黄疸超标去查血常规,明确感染,住院抗生素抗感染同时照蓝光。新生儿ABO溶血:宝妈血型O宝宝A/B,生后1-2天黄疸升高速度超标,查血清免疫学,明确溶血去住院挂静脉丙球、照蓝光。其他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RH溶血病、稀有血型溶血黄疸早期特别重,立即住院,牵涉特殊治疗如换血由主治医师告知。特别提醒:先天性胆狭窄也会反复黄疸,早期可没有陶土样大便,临床少见,但一旦漏诊可导致宝宝肝损害,甚至肝硬化需要手术换肝,建议病理性黄疸的宝宝家属关注胆道B超。
单孔腹腔镜长短线单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部腹腔镜长短线单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由本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 其中137例使用单孔腹腔镜长短线单针法,其余431例使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相关临床数据,分析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点缺点。结论: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17±7min,住院时间3±1 d,术后随访1-11个月,无复发,阴囊肿胀1例,切口皮下硬结2例,对侧鞘状突未闭53(39%),改良组手术比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后切口出现皮下硬结具有明显优势。结论:单孔腹腔镜长短线单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无需特殊器械,创伤小,术时短,减少了患儿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小儿腹股沟斜疝市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随着小儿外科腹腔镜技术的推广,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在各地域儿外科渐渐普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我院儿外科从2015年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以来,从开始的双针双孔,到现在的单孔双线单针,经历了技术上的改变,通过两种手术方法对同期同病种手术治疗的对比,本手术方法效果较好。 病例选择:呼吸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不能耐受二氧化碳气腹的,建议开放手术。开展腹腔镜手术早期。技术不熟练,单孔操作困难,可选用双孔法手术治疗,回退硬膜外穿刺针时候,速度要慢,尽量结合弯钳对腹膜的牵拉,精准回退到腹膜外,防止回退到腹壁肌肉外后,再次穿入,很容易在结扎时中间有肌肉组织,引起术后皮下硬结,局部牵拉痛。本术式有两个特点:单针双线,保证了单一通道进入到腹膜外,避免了双针法难以解决的双通道进入后结扎了额外的肌肉组织等,不但会引起局部牵拉,疼痛,硬结,还可能因为结扎内容过多影响结扎的可靠性,避免引起疝复发。单孔方式:操作幅度小,损伤小,时间短。穿线方式的改进。结扎线进入腹腔不是通常的朝里抽线,而是将小弯钳插入针尖处结扎线的两股之间,抽动外面结扎线,当针管内线头从针尖露出即可(图2)。
三甲医院医学博士写的看病神文,终身受用 医学慕课 昨天 我们经常在感觉不适的时候纠结要不要去看医生?选择急诊还是门诊?什么时间去医院人少点?看病前要准备什么?如何让医生更好地帮到自己? 上海市徐汇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博士写了篇神文教我们“学会看病”!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 一、该看不该看 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 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 1.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 2.不能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 3.反复发作的不适 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 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 4.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 5.别人看出来的疾病 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 6.定期体检是必要的。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 二、急诊or门诊? 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 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 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 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 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实在急诊,并不会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身体是自己的,不要为了不请假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 需要去急诊看的病: 1.刚刚发生的疾病。 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 2.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头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 三、看门诊的时间 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 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 1.一定要避开三个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2.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 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 3.恶劣的天气 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 四、看病前的准备 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 1.回顾历史: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 2.准备行政用品: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另外需要提防小偷。 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 3.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 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 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 4.选择合适的医院: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 5.挂号 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 6.调整心情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 7.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带齐所有的东西,出发 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 五、怎样与医生交流 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 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 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 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 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 与医生说话 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 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 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他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答对的话他们会很心服口服的。 请大家务必都记住,时间只有8分钟。 广告 去逛逛 区分事实和判断 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 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我发烧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 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我发烧很高”,“我上火了” 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 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 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 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 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 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疼痛与痛苦 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 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 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 态度 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 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 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 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期望 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 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 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 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 a)医生在安慰你; b)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 知情同意 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 1.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 2.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 不证自明的公理 1.人都是要生病的。 2.人都是要病死的。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于100%。 来源:杏仁医生
亲爱的朋友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希望给您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①门诊回去后如果有不清楚的或不方便来复诊的患者,可以再这给我留言沟通,我会在方便时尽快解答。 ②如果遇到情况紧急或想要得到更清晰的快速解答,可以申请我的“电话咨询”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诊治效率。 ③需要长期随访复诊的患者,或(2-4周内)需要频繁联系医生的患者,可以申请“家庭医生服务”这样会起到更好沟通治疗或康复效果,实行一对一的针对沟通治疗。 如果您不习惯这些方式看病,也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挂号看病,祝一切顺利、早日康复!
2016-07-28 肿瘤e宣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从全世界范围讲,也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虽然没有一些欧美国家高,但也在逐步上升。 我国1972年开始肿瘤登记时,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是17/10万,也就是每年10万女性中有17个可能发生乳腺癌,而到了2014年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其发病率已上升到56/10万。在我国一些沿海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内地高。 从我院的治疗情况来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年乳腺癌手术病例约70~80例;但是到了1990年时,每年手术大概是150例,到2000年时,每年手术大概是450例,但是到了2015年,1年乳腺癌手术病例,也就是新发病例,达到了4 300例以上。从上述数据看出,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迅速上升的状态。 乳腺癌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升为女性中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它每年的发病数量约有120万,40万左右女性因乳腺癌而死亡。国内,基本每年发病数量约16万~18万,而上海每年大概有5 000~6 000的女性患乳腺癌。 我国与西方国家乳腺癌发病人群是有差别的,因为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生在绝经前居多,而西方国家的乳腺癌患者则在绝经后较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也逐渐往高龄化的方向发展。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上海乳腺癌高发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在65岁以上。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哪些人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1高雌激素暴露 因为乳腺癌的发生跟雌激素有关,所以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或者停经比较晚的这类女性,一生暴露在乳腺雌激素环境较多,所以她的发病率也相对比较高。另外经常服用一些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日常饮食中含有较多雌激素,那么发生乳腺癌概率也较常人高。 2晚育或不育 生育较晚或未生育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3家族史 一个家族里面,如果母亲或者姐妹有乳腺癌病史,这部分人的发病率比较高。如果母亲在是绝经前患上乳腺癌,那女儿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大约比常人高2~3倍。但如果母亲在绝经后患上乳腺癌,女儿发生乳腺癌的概率只会有所提高,但没有前者高。 4遗传史 因BRCA基因突变而患乳腺癌的患者,其姐妹和女儿如也存在这个基因突变的,发病风险就会较常人高。 5乳腺癌病史 一侧乳房有乳癌病史,另侧发病率会较正常人要高。 乳腺癌风险高?检查项目怎么选?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如果乳房发现有肿块,应该及时去医院做检查。一般医生会先进行触诊,看看乳房里面是“可疑”肿块还是一般的乳腺增生。之后,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一般有以下几种,对于需要定期筛查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也可作为参考: 钼靶检查 一般来讲,35岁以上女性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乳腺钼靶,从现有资料来看,35岁以上女性每年做1次钼靶检查是绝对安全的,而且对临床上是非常有用的。即使临床上未摸到肿块的,也建议每年做一次检查。 B超检查 35岁以下年纪比较轻的女性,乳腺可能比较质密,钼靶检查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且X线可能会对乳腺有一定的损害,可以选择做B超检查,损伤性更小。 其实B超检查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女性,尤其对于年轻女性的乳腺增生的等良性疾病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但是B超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一些比较小的肿块或已表现钙化的乳腺癌,超声显示比较差一些。因此,对于部分患者,我们会结合超声、钼靶、临床触诊三项检查,往往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 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经过钼靶和超声检查后,如果仍不能完全明确它的性质,我们可选择磁共振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 ②有些患者希望进行保乳手术,在术前需要了解一下乳房其他部位的病变情况,也可进行磁共振检查。 ③临床晚期患者在辅助化疗后,观察肿块对化疗的反应情况,可以利用磁共振看一下肿块有没有明显缩小。 但是磁共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对于钙化灶不能准确判断。我们一般利用磁共振对年纪较轻、有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在乳腺诊断中,磁共振并不能算是一项临床常规诊断,但适用于特定的部分患者。 病理检查 在手术之前,一般都需要通过病理进行明确诊断,有时还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或细胞学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对后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专家介绍 沈镇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擅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有些家长经常询问如何评价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还有的人问,他的孩子发育是否正常诸如此类的问题。首先您要清楚小儿生长发育包括两大部分,其一体格发育,其二是神经心理发育(俗称智力发育),当两者发育均正常时可称为健康儿童。 体格发育包括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近10项内容。其中体重、身长是重要的指标。而体重又是观察小儿体格发育最灵敏的指标。每位家长都经常给小儿称体重,但是体重对于小儿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何进行评价呢?真正了解的人不多。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组织、体液的总重量。它能及时反应小儿近期的营养状况和疾病情况。因此要定期给小儿称体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内的小儿最好每月测查一次,6个月至1岁每3个月测量一次,1岁以上每半年测一次,3岁以上每年测一次。测量体重最好选用杠杆称,测量前要检查零点,应脱去小儿外衣、鞋和帽子,年长儿尽量排空小便,这样称出的数值较为准确。正常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就在2500克以上,如果低于2500克为低出生体重儿,若等于或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多睡少吃、呼吸、皮肤蒸发及大小便的排出导致体重下降,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在生后3—4日体重下降最低点,一般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8%,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增长25—30克,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满月时体重应该增加600—800克。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体重增长最快时期。例如出生体重3公斤的小儿,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约6公斤,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公斤,2岁时约4倍。2岁后平均每年增长2公斤。 身长(高)是测量小儿头顶至足底的距离。3岁以内小儿测量时取卧位姿势,因此称身长,3岁以后要采取立正的姿势称身高。测量身长时应脱帽、鞋、袜。3岁以内的小儿身长与营养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3岁以后身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身长与短期营养变化不明显,但是与长期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身长也是在生后第1年内增长最快。例如小儿出生时的身长50厘米,1年大约增长25厘米。1岁时身高约75厘米,第2 年约增长10厘米,以后至青春期平均每年增加5—7厘米,如果孩子的年生长速率低于5厘米/年,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系统内分泌检查。 如果婴儿体重、身长有规律地增长是健康的表现之一。当小儿体重及身长不按规律增长,说明可能喂养方法不当,过胖时可能营养过剩,增长缓慢或不增长可能是食物质量欠佳或者疾病所致(如肺炎、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体格的发育,应该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资料来源:生长发育网)
其实并不是非手术治疗无效。疝气的保守治疗,是用疝带压迫,如果一个外科医生给孩子做疝带压迫治疗,由于解剖部位的熟悉,基本100%痊愈。但为什么不做这个保守治疗,而且医学原则规定不准疝带治疗呢?因为疝囊旁边的输精管,睾丸血管不可避免的被压迫,引起输精管粘连闭锁,睾丸发育不良,女孩多见的滑疝,更容易造成输卵管损伤。 至于实在不能手术的,比如,严重心脏病等,就不考虑生育问题了,可以压迫治疗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生长法则如此,儿童生长发育也不例外。“根据世卫组织的调查,儿童的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中确实有所不同,春夏身高长得快,秋冬则是体重增得多。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和人体代谢、日照、户外活动等因素有关。冬季日照时间不充裕、气温低,人体代谢速度放缓,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大幅减少,所以生长发育相对缓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侍学琴主任提醒,此季应在避免肥胖的同时让孩子加强锻炼,为来年茁壮成长打好基础。调查显示,包括儿童在内,47%的人会在冬季不同程度增加体重,不少孩子很可能经过一个冬天的大快朵颐后,身材如同气球般膨胀起来。“在寒冬缺少光照的情况下,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贪吃,尤其易偏爱糖类食品。所以家长应监督孩子少吃含糖量高或是热量过高的食物。”专家表示,此外,冬天喝太多罐装果汁、碳酸饮料也会促进糖分吸收,不如直接吃水果来得营养健康。“容易被父母们所忽略的是,其实冬天并非对于长高毫无价值,此时是孩子储备骨骼生长营养、调节体内环境,为生长发育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重视不够,将影响孩子来年春天的长高速度。”如何才能打好“地基”?专家介绍,在科学营养进食的同时,冬天里开展适量运动、加强防寒锻炼,无疑对骨骼成长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