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遇到许多半侧面部剧烈疼痛的患者,他们不敢刷牙、进食、触摸,甚至说话,否则会诱发剧烈疼痛,通常医生会予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早期有效,但服用剂量越来越大,到0.6/日后不能再增加剂量,疼痛难以控制,寻求外科手术。实际上,尽早手术可以治愈该类疾病,减少忍耐痛苦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活动。而且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风险小,头发长出来后几乎看不到伤口。许多业内人士都惊叹该手术的效果。 半侧面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外观的异常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找对象、找工作、提职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需要尽早有效治疗,但是绝大多数患者不了解该病的发生机制,去做针灸、注射肉毒素治疗,病情反反复复,甚至出现面瘫。其实,就是一条小小的血管惹的祸,它搭在了面神经的根部,激惹神经导致面肌痉挛,微创手术通过一小块涤纶棉片或特富龙垫片,隔开了血管和神经,是治愈该病的最佳方案。
甘女士的右侧面部反复抽搐伴麻木已经五六年,辗转于国内多家医院,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口服西药等均未见好转,注射肉毒素后面部抽搐仅缓解了三个月又复发,雪上加霜的是,做头颅磁共振发现:不仅血管压迫右侧面神经根部,而且在右侧三叉神经处发现肿瘤!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肿瘤同时存在,两种疾病能否同时治疗呢?如果在同一侧,可以通过一次手术,一个小切口,显微镜下依次手术治疗。这样处理的好处如下:一、病人减少反复麻醉,反复手术的身心痛苦;二、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三、可避免二期手术时因手术入路粘连严重引起的神经损伤。经过一次手术治疗,甘女士的面部抽搐消失,原有的面部麻木感也逐渐减轻,甘女士满意的笑了。为病人做手术治疗计划时,应以病人的安全和利益为中心,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半侧面部抽搐,往往从单侧的下眼皮开始跳,逐步发展到同侧的嘴角,甚至带动颈部的肌肉一起抽搐,“挤眉弄眼”,严重的影响了社交和心理,症状波动并逐渐加重,最后导致病侧的面部收缩,眼睛睁不开,影响开车、写字、看书等等,甚至影响睡眠。 刚开始不在意,当面容影响到社交和心理的时候,就会到处求医,初期的病人通常会采用口服药物和针灸的方法,起不到根本的效果,部分患者采用了注射肉毒素的治疗方法,皮不跳肉跳,有效期3到6个月,如果反复注射,可导致面部僵硬。 其实,面肌痉挛真正根治方法是微血管减压术,手术中当责任血管从面神经根部抬起的一瞬间,异常的电冲动就消失了,面肌痉挛也就治愈了。为防止血管再次压迫,血管和面神经中间置入一个小小的垫片,大部分病人能终生治愈。 当前,显微镜下的微血管减压手术安全可靠,且有现代麻醉和护理技术保驾护航。笔者的经验是,尽早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可帮助病人尽早摆脱疾病的折磨,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主要症状为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疼痛程度是牙痛、分娩痛的数倍,严重的或使患者引发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普遍认为,颅内血管导致了绝大部分三叉神经痛的发生,脑血管粥样硬化、血管扭曲变长,压迫或者刺激了三叉神经根,引起后者脱髓鞘改变,类似于电线的胶皮破损短路,是引起三叉神经疼痛发作的主要原因。治病还需治病根,既然血管压迫神经导致三叉神经痛,那就通过手术将这条致病血管抬离神经,之间放置绝缘材料隔开,防止血管移位再次压迫神经,达到长期根治的目的。笔者的经验是,磁共振检查发现责任血管,术中可见明显压痕,并且成功将血管抬离神经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效果最好。
面肌痉挛的分级 按照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面肌痉挛可以分为0-4级。 0级:无痉挛; 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 2级以上的面肌痉挛患者需行微血管减压术。
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Ⅶ、Ⅷ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垫开,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是小脑前下动脉绊,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临床上观察到,1/3的病人动脉穿行在Ⅶ、Ⅷ神经之间,或绊顶有内听动脉支进入内听道,进行血管减压术操作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分离和垫隔,还有少数病人查不到可压迫的血管,因此血管减压术也无法应用。 因此,手术中仔细认真的显微操作以及血管神经的保护理念成了高质量完成此类手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复杂的血管神经关系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动。该病发病率为2-3/10万,全国大约有近百万患者。在致病机理方面,“神经短路”学说现已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其依据为颅内面神经从脑干的发出部位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走形血管的压迫,面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导致面部肌肉抽搐。 在临床症状方面,痉挛多从一侧下眼睑开始,以后逐渐扩散至面部、甚至颈部肌肉,痉挛初期为间歇性,逐渐频繁,特别是在情绪紧张、疲劳等情况时面肌抽搐明显。抽搐严重时可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觉、言语和睡眠,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除此之外,长期疾病折磨还会导致患者精神和心理方面改变,患者会产生性格孤僻,脱离社会活动。另外,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高血压、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面肌痉挛属于一种医学顽症,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口服药物和药物注射面神经阻滞治疗,目前无特效的口服药物,临床常用一些镇静安定类药物;神经阻滞治疗是利用肉毒素、乙醇的药物阻断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使面肌痉挛解除。注射后面神经功能传导障碍,面肌立即出现瘫痪或不全瘫痪,此种面肌麻痹在数月内可以恢复。疗效维持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于3-6个月左右复发,需再次注射治疗。反复的注射会导致面瘫、眼球干涩、复视、吞咽困难等。 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起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早期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神经切断或神经梳理等神经破坏手段来完成,治疗成功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既面瘫。六十年代后期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提出血管减压方法治疗面肌痉挛的全新理念和手术方法,但是由于当时设备条件、基础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手术在成功率、致残率等方面的结果仍然不尽人意。 国际上近年出现的面肌痉挛微创治疗技术是建立在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手术设备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目前的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微创、安全性高、效果显著以及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尤其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微创技术一问世就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成为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也是面肌痉挛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另外,这种微创技术还被成功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以及顽固性眩晕、耳鸣、神经源性高血压、痉挛性斜颈等疾病。 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患者毫无痛苦。手术切口在患侧耳后发际内,长约4cm,在颅骨上钻一直径1.5cm小孔,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面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面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并固定,使血管不接触到面神经,从而解除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使面肌抽搐症状得到缓解,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的,保证了手术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
小张(化名)3年前出现牙痛,看了多家口腔专科,检查也没有发现牙齿有什么异常,用了很多治疗方法还是没能解决疼痛问题,不敢大口吃饭,大声说笑。最后痛下决心,拔掉了‘’疼痛‘’的牙齿。可是,拔牙后,局部还是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小张到神经外科专科就诊,经过诊断,原来是三叉神经痛惹的祸,牙齿成了替罪羊。经过微创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经过微血管减压手术,牙痛立即消失。小张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生活恢复正常。 在神经外科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口腔诊所被误拔牙。拔牙后疼痛一点都没有缓解。如果能早点到神经专科治疗。可能就会保住宝贵的牙齿,又消除了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