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见一些患者,住院期间经过医生的调整,血压控制的很好,出院的时候,我们医生给他制定了非常好的治疗方案。 出院一段时间后,患者又因为血压高,或者血压波动特别大去门诊就诊。我就很奇怪,为啥在医院能把血压控制好,出院就不行呢?仔细询问了患者,才发现原来患者自己在家把治疗方案“主动”调整了。五花八门的错误调整!①减少了每次剂量,比如,应该每次吃10mg,自己改成了每次5mg②减少了服药次数:比如应该每日早晚服药2次的,只服用了每日1次(省略了1次)③长效药换成了短效药: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换成了“硝苯地平片”④买药的时候,同一种药物,买了小规格的药物,也造成了服药减少。⑤完全停了医院的药物,道听途说,换成了别人口中的“管用”的药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结果是患者血压又变得不平稳,又来门诊就诊。住院治疗的目的其实我想说,我们住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患者在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二通过住院,观察患者疾病规律,制定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案,在家治疗,因为不可能所有的患者都在医院长期治疗。所以说,如果您住院期间服用的药物使血压控制的很好的话,出院后请不要私自调整治疗方案。但是按照方案服药,也不是说,我们在家里,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调整降压药物,而也不是每次调整降压药物,都需要去医院。什么时候考虑自己调整降压药?首先,血压受情绪和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你一天之中量的血压都正常,那么偶尔一次血压高是不用担心的,降压药的服药方案不用调整,还按以前吃,然后复测血压就可以了。第二,气候的变化。血压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冬天的时候,气温低,血管紧张度比较高,这个时候血压就容易高,平时服药剂量可能不能有效的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相反,夏天,气温比较高,血管紧张度低,再加上容易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剂量就可能使我们的血压偏低,就需要减量。第三,如果您合并其他一些疾病,可能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不排除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你最近新加药了,发现血压比以前低了,有可能就是这个新加的药和降压药有协同作用,增加了降压药的降压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减少降压药的用量。自己调整药物的前提自己在家调整降压药剂量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次调整剂量都需要严密的监测血压,至少应该在早晨起床之后、上午、下午、晚饭后和睡前监测血压,然后连续监测4-5天,看看这个剂量的降压药能不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血压。当然,如果您自己在家怎么调,也调不好这个药物,就得去心内科门诊,请医生帮忙了。要坚持医生的出院治疗方案最重要的,不要听哪个邻居或药店的售货员说什么药管用,就自己换药,您说还有谁比心内科医生在调血压方面更专业吗?
已知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重要的只有十几种。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归为两大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前者重要的有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这些因素是不可变的;后者重要的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和饮酒、糖尿病、缺少运动、不平衡膳食(常导致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以及精神压力。这些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且是可以改变的。 不可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增长年龄增长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美国有1/3以上的成人患1种或以上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患者年龄≥65岁。发生首次心肌梗死的平均年龄男性为64.7岁,女性为72.2岁。约80%的冠心病死亡者年龄≥65岁。55岁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男性。男性较女性更可能在年轻时就发生心脏病事件。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高于绝经前的女性。女性绝经后,即使心脏病的死亡率增高,但仍低于男性。家族史。一级亲属中在55岁(男性亲属)或65岁(女性亲属)前患冠心病或脑卒中者,其发生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种族。非洲人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其他种族。 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同时也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阀值。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门诊偶测血压值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周围动脉病)独立的预测因子。高血压与肥胖、吸烟、高胆固醇水平、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有协同致病作用。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降压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病及其并发症。在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减轻其他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类代谢的异常。能导致心血管病的血脂异常主要有: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呈正连续等级相关。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有协同致病作用。通过非药物和药物干预减轻血脂异常的程度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初发和复发)的发生率。在血脂异常和其他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控制血脂异常可以有效减轻其他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被动吸姻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吸烟的危害是低剂量、长期持续的慢性化学物质累积中毒过程。吸烟的危害往往是在开始吸烟以后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表现出来。吸烟者戒烟后,烟草对身体的毒性作用会慢慢消失。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与糖尿病。糖代谢异常可分为3个阶段:①高危人群阶段,存在胰岛素抵抗,即血糖正常但有易患糖尿病的倾向;②血糖增高阶段,糖尿病前期,血糖已经增高,糖耐量受损,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③临床糖尿病。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使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还是增高。如果血糖没有控制好,则风险更高。至少有65%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某种心脏病或血管疾病。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腹部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增加可导致所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包括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清三酰甘油、HDL-C降低、高血尿酸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病危险呈正的、等级相关。在我国人群体重指数远较西方为低的情况下,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以及与其他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聚集性仍呈剂量反应关系。缺乏体力活动。缺少体力活动能引起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经常参加体力活动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以及降低血压。中等强度的活动(如较快地步行30min以上、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能加快心肌梗死发病后以及搭桥手术和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康复并且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不平衡膳食。“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的量和成分能符合人体生理动能和生存的需要。能引起心血管损害的不平衡膳食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总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超重和肥胖;②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偏低,导致血脂异常;③钠摄入过多,钙和钾摄入偏低,导致血压升高;④食物纤维素和抗氧化维生素摄入过低,导致血压和血脂异常。精神压力。心理应激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诱发血压升高和心律失常以及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升高等,这些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另外,长期负性情绪或过度的情绪波动会诱发冠状动脉收缩,粥样斑块破裂从而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对已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心理应激会使病情恶化、不利于康复和容易再次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近年来,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常被称作“沉默的杀手”,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病人往往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比如心脏病或者脑中风时,才惊觉问题已潜藏多年,故因此而得名。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高达2.6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每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约35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死亡与高血压有关。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为7.7%,到了2002年迅速上升到18.8%,而近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长到31%。高血压是指成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汞柱高血压90%以上,病因不明,属于原发性高血压;能明确病因的不到10%,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随未完全明了,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为40%,环境因素约为60%,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6%。高血压并没有特殊的症状,不易被人感觉到,尽管部分病人有眩晕,精神紧张,鼻子出血,头疼等症状,但这不是高血压特有的症状,许多疾病也会有类似的表现。因此容易忽视高血压的发病,往往许多病人在发生高血压脑病,脑出血,高血压肾病,血液性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时,才会发现自己的高血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血压的增高时层阶梯式的上升由轻到重逐渐增高,犹如温水煮青蛙,病人逐渐适应了血压的增长,即使血压增高很明显,也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造成高血压的漏诊。更有一部分病人已经测到了血压增高,因为没有临床症状而认为自己没有患病,不愿意服药控制。为了避免更多大悲剧及意外发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养成以下良好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饮食应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高维生素,并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和钾、钙、镁,避免肥胖。高血压病人约1/3有不同程度肥胖。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戒烟酒吸烟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有吸烟习惯的高血压病人不仅发生心脏病及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还会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有饮酒习惯的人应限制酒量,每人每日饮酒不得超过50克。其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缓解精神压力。进入新世纪后生活节奏加快,从而精神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比较大,要保持心情愉快,适当改善学习和工作环境,减少各种身心健康凉的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劳逸结合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健身操等。最后警惕高血压的危险信号。高血压总是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也常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头疼,耳鸣、失眠,胸闷、眩晕等,这些细节很可能就是身体在报警。掌握了这些危险信号及时监测血压有助于病情的控制。我国目前高血压的患病现状为三低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或者其他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平时喜欢吃咸,体力活动减少,经常饮酒的人尤其要警惕,最好经常测量血压,每周至少一次,有条件的人最好每日一次,发现血压异常后应早期预干预及治疗,争取做到早预防、早知道、早治疗。
今天,有个好朋友问我,她的妈妈想住院做个造影,不放支架,行不行?我是给她这么分析的首先,你得知道做冠脉造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心脏冠脉血管的狭窄程度,需不需要介入干预。而你的母亲3年前就做过心脏CTA显示前降支狭窄75%,当时就应该做冠脉造影,必要时植入支架。其次,而3年过去了,冠脉狭窄程度一般只会越来越重,而不会越来越轻,现在再做造影,还不放支架的话,不如不做造影,把省下来的钱好好吃药。如果住院,要求做造影,如果需要支架,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放了支架,这样就解决了这个“不定时炸弹”,心肌梗死、猝死的风险就会基本排除。第三,如果病人本人很排斥支架,即使放了支架,也非常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整天琢磨这个支架会不会移位,担心支架会不会掉下来等等,会产生更多的不适。朋友真的听进去了。如果您也是这个情况,您能听进去吗?
看视频,更直接。
导读:很多冠心病患者比较关心的是,病魔缠身后还能否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了,甚至还能不能要孩子,对于这关系家庭幸福的事情,本文将提供专业意见供君参考。不少人对夫妻生活存在神秘感,往往认为过夫妻生活会使已经患病或受损的心脏过度劳累,实际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太多根据的。无可否认,性交时由于激动会使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无疑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但历时短暂。有人作过统计,从性欲冲动到结束通常需要十至十五分钟,其中只有四至六分钟是情欲亢进期,整个性交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仅相当于上二至三层楼梯所需之能量,如果你的心脏能胜任上三至四层楼而不出现心悸气促,或诱发心绞痛的话,那么一般就能耐受夫妻生活。根据你目前情况心绞痛已半年不发,能胜任日常工作,完全可以继续过夫妻生活,不过以逐步地恢复夫妻生活为好。这里提出几点供您参考:一、冠心病人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夫妻生活?一般认为心绞痛患者应停止发作两个月后才开始夫妻生活较妥,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至少四个月,若梗塞面积大,急性期有明显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者,则禁欲时间要延长到发病后半年至八个月较妥。如果病人一直处于心功能不全状态或频繁的心绞痛发作,则要待上述情况纠正和稳定后再考虑夫妻生活问题。二、有何方法可估计能否耐受夫妻生活?冠心病康复期病人在恢复夫妻生活之前最好能做一下忍受性试验,一般来讲若病人能和常人一样上四至五层楼而不感到太吃力,也不引起心绞痛发作的话,说明心功能良好可以耐受夫妻生活。当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来衡量心功能更好。三、冠心病人应该掌握哪些夫妻生活的基本常识?对于健康的中年人,频繁的性交也是不可取的。冠心病人每周性交不宜超过两次,这对保持身心健康很有必要。在疲劳、紧张、情绪太激动时不宜性交;在饭后或饮酒后至少要过二至三小时方可性交;性交前不宜用热水或冷水洗澡,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血压;假如在性交时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当即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并休息片刻;女性患者最好不要服用避孕药片,而应采取带节育环或输卵管结扎术避孕。当然上面讲的只是一般原则,对每个病人还应区别对待。
“大夫,你的药很管事,我的血压已经正常了”“挺好,继续按原来剂量服药”“为啥?血压正常还得吃药?得吃多长时间?”“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病人一脸黑线......仰天长叹,为什么?为什么?我和病人已经进行过多次上面的对话,下面我来回答这个为什么?首先:因为降压治疗的益处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在每个患者确立有效治疗方案并获得血压控制后,仍应继续治疗,不要随意停止治疗或频繁改变治疗方案,停服降压药后多数患者在半年内又回复到原来的高血之水平,这是治疗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血压平稳控制1~2年后,可以根据需要逐渐减少降压药品种与剂量。现在认识到长期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了吧?那么,坚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做到?听我接着墨迹!首先;与医师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这个可以在门诊随诊时做到,可以有效的监督自己。其次:让家属参与制定治疗计划,家属起监督作用。然后,经常自己在家测定血压,如果血压高了,你还会不服药吗?还有一件事比较重要,服用长效药,每天一次,一次就解决问题,这个比一天3次甚至4次服药,简单容易坚持多了吧?
生活中经常有心脏病人晕倒,晕倒原因是什么呢?为何总是晕倒?千万不要被突然的晕倒吓的不知所措。晕厥发作时急救措施是:要争分夺秒和死神抢得不知所措夺时间!呼救,尽快打120急救电话。心脏猝死病人每推迟急救1分钟,复苏成功率就下降10%,4分钟后大脑血供受到明显损伤,超过6分钟,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即使苏醒,也会变成植物人。而10分钟后,病人基本就失去了希望。但救护车很难在4分钟内赶到,因此心脏猝死病人的抢救希望其实完全寄托在家庭急救上。一是当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时,立即让病人平躺,以防跌撞造成外伤,尽量少搬动、少打扰病人,保持其安静。二是使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头放低,松解衣扣,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三是可用手指按压人中、百会、内关、涌泉等穴四是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过热。若发现病人不省人事,伴有呼吸停止,桡动脉及颈动脉搏消失,或伴抽搐、大小便失禁者,怎样进行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呢?第一步:用拳头有节奏地用力叩击其胸前左乳头内侧(心脏部位),连续叩击2~3次。拳头抬起时离胸部20~30厘米,以掌握叩击的力量。叩击后,心脏受到刺激,有时能恢复自主心跳,若脉搏仍未恢复应立即进行下一步抢救。第二步: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位于病人右侧,两手掌重叠压在猝死者的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速率为大于100次/分,每次按压使胸骨下移大于5厘米。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双臂直伸,手掌跟部应紧贴在胸骨上;②按压用力应利用上身重量或肩臂力量垂直均匀下压,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速度要均匀③定位一定要准确,否则易招致肋骨骨折,引起气胸,甚至肝破裂等。第三步:积极采取人工呼吸。在施行人工呼吸之前,应用最短的时间,迅速清理病人口腔中异物,如义齿、痰液及分泌物等,同时松解衣扣,去枕平卧,仰头抬颌,以利于气道通畅;操作者一手撑在病人耳后枕部,另一只手捏住双鼻孔,用口包住猝死者的口,用力吹气约400~600毫升,应连续做2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接着再做胸外心脏按压,如此循环,直至120急救人员到达。特别要注意: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步进行。一人施行心肺复苏时,每做30次心脏按压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30:2),如此不停止反复交替进行。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注意猝死者的病情变化。若病人原先放大的瞳孔开始缩小,颜面、口唇皮肤黏膜出现红润,开始自动呼吸,说明抢救成功,可以暂时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但要密切观察心脏搏动情况,随时准备再次进行抢救。
经常有患者问,我血压为啥压差这么大?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事请。血压是什么?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分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成为“脉压”。例如,收缩压120毫米汞柱,舒张压40毫米汞柱,脉压就是120-80=40毫米汞柱。一般情况正常人的脉压为20-40毫米汞柱,大于40为脉压过大,小于20为脉压过小。脉压大,一般见于老年人,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之一。那么原因有那些呢?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进展,或长期的血压控制不理想,高压逐步升高,脉压逐渐增大。其次,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和各种疾病,血管变得僵硬,动脉失去弹性,顺应性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大动脉不能相应的扩张以缓冲心脏射血时压力的增加,导致收缩压急剧增高;心脏舒张的时候,主动脉弹性回位能力减低,不能充分将应该输送出去的血液流送出去,造成舒张压过低,这样,脉压就增大了。最后,长期换高血压,导致心肌超负荷运转,造成心脏扩大;合并退行性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严重贫血,以上因素均可使舒张压降低而使脉压增加。由于脉压大反映出大动脉的弹性减低,僵硬度增加,心脏泵入大动脉的血不能有弹性的调节,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是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当积极防治,采取措施控制好血压。例如:血压为160/60毫米汞柱的病人,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舒张压相应的可以降到5毫米汞柱,可以明显看出舒张压过低了。心脏的血流供应主要是靠舒张压维持,小于60毫米汞柱就偏低了。脉压大的老年人高血压降压治疗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因此,针对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减退,一定要在医生的监测指导下结合靶器官的病变情况做个体化的处理,掌握好降压的速度和幅度。用降压药要从小伎俩开始,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后可维持治疗,以后以及情况调整剂量。可选用时效长,降压稳、副作用小、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如:血压紧张素抑制剂(贝那普利、替米沙坦)等,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脉压增加,合理使用降血脂的药物,可以减少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稳定血管斑块,同时改善动脉弹性,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除药物治疗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防治高血压至关重要,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避免精神刺激,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同时注意监测有无血糖、血脂增高的情况,并积极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