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我们每个人都深恶痛绝。 尤其是在躺上床,犹如被塑料袋套头,不能呼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不过“身经百战”的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么个问题。 那就是,感冒鼻塞,通常只会有一边鼻孔堵得很死。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另一边鼻孔呼吸的气流量更高。 而且,这种不对称鼻塞还会转换,这边堵完那边堵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算不是鼻塞,绝大数人类鼻孔本来就是一侧“通”,一侧相对“不通”的。 反正,你的两个鼻孔很难做到平起平坐,永远只是“一个鼻孔通气”。 不信我们现在就来做个小试验。 随意伸出一根手指,捏住其中一侧的鼻孔。 嘴巴闭上,然后尝试着只用剩下的另一侧鼻孔呼吸。 完成了吗?现在换成捏住另一侧的鼻孔,换个鼻孔呼吸。 这时只需要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总有一边的气流量大,一边的气流量小。 如果手边有小镜子就能看得更明显了。 对着镜子呼气,哪边水汽多些哪边的鼻孔就更通畅些。 而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鼻周期”(Nasal cycle),与鼻腔的阻力大小有关。 鼻腔的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呼吸时的气道阻力,没有气道阻力我们也难以维持正常的呼吸。 这个可以参考“空鼻症”,其成因就是手术过度切除了鼻甲,导致了一系列难以医治的并发症。 鼻塞、鼻腔干燥、呼吸困难,吸进来的空气宛如刀子,刀刀入肉。 空鼻症患者孙**,需要塞着湿棉花才能勉强入睡 一般而言,人类两个鼻腔的总阻力是不变的,约为双侧鼻腔阻力之和。 但是,单侧鼻腔的阻力却是不同的,并且还会呈现出规律交替的现象。 当一侧鼻腔的阻力变小时,这边的鼻孔就会比另一边更通气些,反之亦然。 不充血与充血状态 而这种“鼻周期”的物理形成机制,则与鼻甲粘膜下丰富的海绵体血管组织有关。 是的,你没猜错,就与你想象中的那种负责勃起的组织类似。 大约在150年以前,Kolliker和Kohlrauch等人就首次描述了鼻腔内这种海绵体组织了。 正常的鼻子里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其中下鼻甲参与构成了鼻腔中最狭窄和柔软的通道 鼻甲(主要为下鼻甲)的勃起组织充血时会膨胀变大,反之则会收缩。 这就像鼻腔中的一扇自动门,通过交替地膨胀与收缩,控制着鼻孔的堵塞与通畅。 日常生活我们主要以一个鼻孔呼吸为主,另一个会稍微关闭一点,仅作为辅助。 半个小时内鼻甲的变化 而鼻甲的充血与否,则由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控制,是人类意识无法控制的一类生理活动。 该系统同时还参与调控了许多无意识的身体机能,如心率、消化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鼻周期大约为2h~7h。 所以说,一天之内能发生好几个鼻周期。 每隔几小时植物性神经系统,就会命令两只鼻孔互换角色。 这样堵塞的一侧变通畅,通畅的一侧变堵塞,两鼻孔交替着进入“工作状态”。 CT扫描下显示的鼻周期证据,左侧鼻甲充血肿胀,而右侧则畅通无阻 这与病理性的鼻塞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感知到这种鼻周期的存在。 只有在鼻子犯鼻炎、流涕、鼻塞等情况下,鼻周期才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明显地感受到鼻孔一通一睹,痛不欲生。 当然,严重的情况下,两个鼻孔感觉都堵堵的也会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鼻周期究竟有什么用,两个鼻孔一起通气不是更舒爽吗? 确实,一个大鼻孔比两个小鼻孔的换气效率要高得多。 一般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两个鼻孔,鲸类中的须鲸也是两个鼻孔的。 唯独海豚等齿鲸类,只有一个鼻孔。 这单只鼻孔也叫做气孔,只专门用来换气,嗅觉已完全丧失。 它们呼气动作在水下进行,浮水后进行呼气动作,再次潜水时鼻孔会紧闭,以避免海水渗入肺部。 而为了适应水流,它们的鼻孔也向头顶移动。 不过,我们人类两个鼻孔的作用,可不止那么单一。 我们都知道,鼻腔的作用首先是温暖、湿润、过滤空气。 一个正常人的两个鼻孔每天就要过滤10000升的空气,可谓任重而道远。 如果鼻孔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呼吸状态,鼻腔黏膜很容易就会变得干燥,流鼻血造成感染等。 但是,让两个鼻孔“错峰上班”,就可以避免这些麻烦。 一个鼻孔在大量过滤空气时,另一鼻孔则在养精蓄锐,储备黏液,让鼻腔内的鼻黏膜有了适当的恢复时机。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吸入的空气,一直是温暖、湿润、干净的。 另一个说法,则是与睡眠中的翻身动作有关。 当我们侧身躺下时,哪侧在下方哪侧的鼻孔就更容易充血肥大。 而鼻腔阻力的上升,则会使人产生轻度的鼻塞症状。所以说换着边睡,对缓解鼻塞症状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鼻周期的出现,则可以让我们在熟睡时,不自觉地反复翻身,有利于消除疲劳。 即便在睡梦中没能注意到这些细节,但我们依然会整个夜晚“辗转反侧”。 我们知道,正是双眼看到的景象略有不同,我们才有了立体视觉。 同样的,长着两只耳朵也让我们听到了“立体环绕”的音效。 但是你可能有所不知,就连气味也能靠两个鼻孔的协同合作,变得更“立体”。 与海洋哺乳类动物不同,鼻子也是我们的嗅觉器官。 我们能闻到气味,全靠鼻腔上方的嗅黏膜。 它是覆盖在嗅上皮表面的一层黏膜,气味分子只有被吸附在黏膜上,才能跟嗅上皮的嗅觉受体细胞结合。 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会接收到各种味觉信息,从而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 而气味分子,也有不同的类型。 不过这里要说的不是臭和香,而是指气味分子有着不同的吸附率,有的吸附得快,有的吸附得慢。 对于那些吸附率低的气味分子来说,只有空气流速慢,它们才有足够的时间被嗅黏膜充分吸附。 而那些吸附率高的气味分子则相反。 如果气流速度太慢,它们就会密集地被吸附于嗅黏膜的一小块区域。 这样只会有一小部分的嗅上皮细胞参与反应,引起的神经活动较小。 只有当空气快速流过时,这些气味分子才能接触到更大表面积的嗅上皮,以产生强列的神经信号。 所以说,平时想要用鼻子闻一个气味时,一个劲儿地瞎吸还不一定效果好。 我们鼻孔的疏通与堵塞,会影响到对气味分子的捕捉。 即便是同一种气味分子,一个鼻孔的空气流速快慢与否,都会改变它的味道。 1999年,斯坦福大学的诺姆·索贝尔(Noam Sobel)等人就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首先把两种气味分子按1:1的比例混合。 这两种气味分子,还是挺好区分的。 一种是高吸附率的L-香芹酮,也就是留兰香,常添加于口香糖; 而另一种则是低吸附率的辛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味。 实验时,志愿者只用单侧鼻孔吸气,每一侧鼻孔都会进行10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鼻孔的气流速度也会被纪录下来。 不出所料,当实验对象用疏通的鼻孔去闻混合气体时,L-香芹酮的味道会浓些。 但若是实验对象换成比较堵塞的鼻孔去闻时,则辛烷的味道会变得更浓一些。 换言之,高吸收率的气味分子,能更好地被气流速度快的鼻孔感知; 而低吸收率的气味分子,则能更好地被气流速度慢的鼻孔感知。 有了这两个呈周期性一开一闭的鼻孔,我们就能确保不错过哪一种流速的气味。 除了视觉、听觉以外,气味也能变得“立体了起来,两个鼻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下次鼻塞时就不要责怪自己的鼻子不争气了,或许正是它们太争气了。 不然你以为伏地魔为什么会不快乐?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2014-07-07 16:33 健客网社区分享 EB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唾液交换,接吻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其它传播途径还包括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输血。感染者会头痛、发烧、肝脏肿大、脱水、腹泻,病症一般会持续2至4星期,但免疫力差的人病症会持续更久。这种病毒多发于2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因此专家提醒,不要和陌生人接吻,以减少鼻咽癌诱发机率。 从EB病毒追踪和捕捉鼻咽癌,是早期发现鼻咽癌的有效途径之一。 遮遮掩掩终露真容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英国外科医生伯基特(Burkitt)在非洲乌干达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儿童淋巴瘤,被命名为伯基特淋巴瘤。当时,虽然很多疑点提示伯基特淋巴瘤与病毒、细菌等传染因子有关,但肿瘤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却看不到病毒颗粒。直至1964年英国病毒学家爱泼斯坦(Epstein)把伯基特淋巴瘤的细菌培养以后,再作电子显微镜观察,才终于发现了病毒颗粒——一种新的疱疹病毒。爱泼斯坦及其助手巴尔(Barr)的名字第一个字母被用来为此病毒命名,即EB病毒。面纱揭开,人们还发现EB病毒遍布世界各地,且只感染人类与猿等灵长类动物。它在人类各种族、民族中广泛传播,我国约90%以上人群在3-5岁时就已感染过EB病毒,血清中产生EB病毒的抗体。 用于早期诊断鼻咽癌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表现的EB病毒核壳抗原(VCA)与早期抗原(EA)的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A(lgA),即VCA/lgA与EA/lgA。研究表明,全世界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VCA/lgA阳性率高达90%以上,而正常人的阳性率仅为5%左右。EA/lgA抗体在鼻咽癌病人中的阳性率为73%。这就提示我们,通过EB病毒的血清学诊断,有较大可能"追捕"到鼻咽癌早期患者。 "滴度持续升高"须警惕 前已说及,EB病毒在人类的自然感染非常普遍,所以如验血查到EB病毒的免疫球蛋白G(lgG)抗体阳性并不奇怪,只不过表明已有EB病毒感染而已。但如果是免疫球蛋白EA(lgA)抗体阳性,就要引起警惕。特别是,"抗体阳性"还有"滴度高低"之分。在临床上,高滴度阳性发展为鼻咽癌的可能性较低滴度大。资料显示,连续数年检查阳性滴度呈持续升高的患者,如从1:5阳性持续升高至1:80阳性,或1:10阳性上升至1:360阳性,三年内发展为鼻咽癌者占18.5%,五年内发生鼻咽癌者为33.3%。因此,抗体阳性滴度持续升高者属"高危人群",尤应引起关注。 对EB病毒感染者的提示 多数鼻咽癌病人均染有EB病毒,由此推断出EB病毒是引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鼻咽癌是多病因的疾病,并不是感染了EB病毒就会患上鼻咽癌的。 目前认为,说EB病毒是鼻咽癌的直接病因尚"举证"困难,但说鼻咽癌与EB病毒的感染"关系密切",却是专家们一致的看法。还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都有EB病毒抗体,只有在低分化和未分化癌患者中表现为EB病毒抗体阳性,而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比例很小),EB病毒抗体阴性。因此,EB病毒抗体阳性并不是鼻咽癌确诊的依据。确诊是否患上鼻咽癌还必须在鼻咽部发现肿瘤,并需经活组织切片证实才能确定。它只是作为一个重要信号引起患者及医生的高度警惕。因此,体检单上受提示者应该到耳鼻喉科或专科医院进行诊查,借助鼻咽镜、MR以及鼻咽活组织检查来诊断是否患鼻咽癌。一句话,由于鼻咽癌不易早期发现,而EB病毒抗体检测却能捕捉到早期鼻咽癌,有利于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最佳根治的治疗效果,因此理应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与接受。
鼻窦炎手术患者关注的问题 发表于 2014-04-13已阅读63次 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鼻塞、流脓涕、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不适,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鼻窦? 鼻窦是同鼻腔相通的骨腔,内部覆盖着粘膜。这些鼻窦就如同与鼻腔,这个客厅相通的几个房间。这些鼻窦(即这些鼻腔周围的骨腔)的存在减轻了头颅的重量,减少了头颅对颈部的压力,同时还起到加温、加湿空气以及改善发音的功能。这些鼻窦同鼻腔的黏膜是相同而且相连的,也可以发炎,即所谓鼻窦炎(也叫鼻-鼻窦炎)。 如何能判断得了鼻窦炎? 首先要有上述那些症状,医生检查可以发现鼻腔内脓鼻涕,面部或眶周有时有压痛感,结合病史,可以初步诊断为“鼻窦炎”。因为鼻窦是面颅骨中的空腔,医生看不到它里面是否发炎,因此,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才能最终确定是否得了鼻窦炎、是哪个鼻窦得了鼻窦炎。 鼻窦炎该怎么治疗? 如果是急性鼻窦炎,也就是病程没有超过3个月的病人,首选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生素和促进脓涕排除的药物,鼻腔可滴减充血剂,如麻黄素、达芬霖,也可以进行鼻腔冲洗。而对于病程超过3个月,或者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窦炎可先行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经鼻内镜微创手术。 鼻窦炎接受手术就一定能治好吗? “通则不痛”,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发炎鼻窦的通气、引流,因此对于炎症或者感染有明显的疗效。但内镜鼻窦手术也许不能完全解决鼻窦炎患者的一些恼人的小问题。比如患者想解决因鼻窦炎引起的鼻涕倒流问题。实际上,所有人的鼻涕都是自然流向后鼻孔,然后我们吞咽到胃内,经过胃酸消毒。但是部分鼻炎、鼻窦炎的患者,虽然经过手术,治愈了严重的鼻窦阻塞、炎症以及伴随的这些头晕、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但是依然还存在鼻涕倒流。这可能同该患者本身的鼻腔免疫状态、外界空气质量以及鼻腔存在的持续低强度的炎症状态有关,这不是手术能完全根除的。因此,鼻窦炎的手术之后很难达到100%的舒适。但手术常常可以很好的解决鼻塞症状。因此,在接受手术治疗前,不光要看到手术所能带来的效果,还有看到手术的局限性,对鼻窦炎手术的预后有个充分的了解,而不至于失望。目前我们的治愈率达90%以上,仍有10%左右的患者属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鼻窦炎。 那么哪些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 在手术前必须对手术疗效是否能够达到患者的治疗要求进行评估。在给予正规药物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最有可能从手术中获益。 手术是不是有风险? 首先要知道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的,鼻窦炎手术也不例外。鼻腔鼻窦同眼眶、颅腔关系密切。手术当中会在靠近眼睛、脑子的部位操作,因此存在着风险。病人的全身状况,如年龄、心肺状态、血压以及血糖水平都影响到手术。术前详细的检查、评估和准备,术中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术后良好的治疗和随访,以及医患之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中耳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原创 2017转自 刘博士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耳硬化症、中耳畸形、听骨链中断等常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应该注意哪些呢?如何才有利于恢复呢?简要介绍如下: 1. 软食2周。 耳部手术在颞颌关节附近操作,处理外耳道前上棘可直接涉及颞颌关节,另外术后术区肿胀也可累计颞颌关节,咀嚼硬性食物刺激颞颌可引起疼痛;另外也可使外耳道填塞物的移位,所以术后一段时间建议软食。 2. 耳部及头部切口勿沾水以防引起感染。 术后清洗头部一定注意保护切口,保持干燥。 3. 防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感冒病毒或细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鼓室内感染。 4. 勿用力擤鼻。 鼻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都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形成感染。擤鼻时可按住一侧鼻腔单个鼻腔清理,或回抽到咽部吐出。 5. 绷带一般术后2-3天去除。 绷带的目的主要是固定和加压外耳道填塞物,另外防止头皮取颞肌筋膜处出现血肿等,过紧或过松可找医生调整。 6. 术后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术后会适当给予有利于控制鼻腔及鼻咽部过敏、水肿、改善咽鼓管引流和预防炎症的药物,如布地奈德鼻喷剂、桉柠派软胶囊及口服抗生素等,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7. 一般无特殊情况三个月内勿乘坐飞机,因为飞机起降时气压变化较大,会对修补鼓膜或人工听骨产生影响。 8. 安放人工听骨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听骨脱落或移位,导致听力下降。 9. 按时拆线、换药,定期复查。 请于手术后7-10天左右拆线。外耳道的填塞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7-10天去除。 10. 听力问题。 术后密切观察听力,如果是提高听力的手术,术后因外耳道填塞物、分泌物堵塞、修补鼓膜的筋膜较厚、质量较大等原因,听力会受影响,在排除术后感音性聋或突聋的情况(术后音叉检查可简单快速的判断),随着外耳道分泌物或填塞物去除,修补筋膜慢慢长薄,听力会有明显改善。 11、疼痛: 因手术难免会有切口,术后麻醉药物或止痛药物代谢完后,切口或手术区域可能会疼痛,如能忍受不需特殊处理;如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口服止痛药物。术后3天后如果耳部疼痛剧烈(或局部发热、红肿、触痛)需排除感染,找医生就诊及时诊断和处理。 12、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发现问题,及时就诊(一般医院24小时都会有耳鼻喉科急诊)。另外关注您的主刀医生的门诊时间,提早预约挂号复查。一般术后拆线、拆外耳道填塞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需要复查。复查内容根据情况,可能包括听力、耳内镜或颞骨CT等。 13、其他不适。 如出现面瘫、眩晕或耳鸣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应,可以针对性对症处理。 14、如果术后要求头部制动(头部尽量避免大的动作)、头部固定(头部基本不能动,多要求卧床),一定按医生和护士的要求来做,以免引起眩晕或听骨移位等。 15、双耳均需要手术的话,两耳手术时间至少间隔3个月。
说到喉癌,相信很多朋友对此病不是太了解,喉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1~5%,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由于人们对此病的认识不够,导致疾病发展到晚期,造成严重的伤害,专家说,认清喉癌的早期症状对治疗有很大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喉癌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呼吸困难:当肿瘤在原发部位严重恶化并体积增大,会直接阻塞气管影响呼吸或使气管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导至呼吸困难。这种想象一般只有在晚期喉癌才会发生。 2、咳血:由于肿瘤刺激可产生刺激性干咳,患者常有黏液粘着感,清嗓子的时候,就会发现痰中带血,一般在中期时表现为持续咳嗽,到了晚期就出现痰中带血等症状。也是典型喉癌的症状之一。 3、痰中带血丝:由于肿瘤带有大量非正常新生血管,患者咳嗽后常常会发现粘液或痰里带有血丝。这类症状主要见于声门上型、声门下型肿瘤患者和中晚期的声带肿瘤患者,早期声带肿瘤一般不会产生出血现象。 4、内耳疼痛感:当喉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在咽喉部胃产生溃疡和严重炎症时,可引起神经的反射性疼痛。早期的声带肿瘤一般不会产生反射性疼痛。反射性疼痛主要出现在中晚期声门上型肿瘤患者中。 5、声音顽固嘶哑:声音嘶哑是喉癌的最早期也是最常见的信号。大多数喉癌案例始发于声带,即非常小的声带肿瘤也会使声带震动异常并引起声音嘶哑。患者若发现原因不明的声音嘶哑,症状持续三周以上并且没有逐渐好转的迹象,应到医院及时就医并有耳鼻喉专家做仔细的喉部内窥镜检查
鼻中隔偏曲是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影响鼻腔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鼻中隔形态异常或多或少会引起鼻腔气流的改变,从而引起鼻塞、头痛等症状,有时可能妨碍鼻窦尤其是前组鼻窦的引流,造成鼻窦炎或加重鼻窦炎。鼻中隔手术最早由Cottle[2]报道,此后手术方式不断改进,特别是鼻内镜的使用使鼻中隔手术更趋合理、精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根据临床经验我们将鼻中隔前端偏曲分为以下几种情形:①软骨骨折性偏曲:一般由外伤引起,鼻中隔软骨横行或纵行骨折致使鼻中隔软骨突向一侧鼻腔影响鼻腔功能(呼吸、嗅觉);②鼻中隔前端脱位:外伤或发育过程中致使鼻中隔前端没有置于鼻小柱正中,使鼻中隔前端突向一侧鼻腔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呼吸、嗅觉)。③软骨张力性偏曲:发育过程中或外伤引起鼻中隔骨与软骨连接处骨性偏曲致使鼻中隔软骨随之偏曲. 我们总结鼻内镜下鼻中隔前端偏曲矫正的经验:①该术式的切口较之传统切口靠前,是皮肤切口,术中不易撕裂,通过该切口可以到达鼻中隔、上颌骨鼻嵴、鼻小柱及鼻底,特别是可以向前进入脚间区(两侧大翼软骨内侧脚之间)制作鼻小柱袋;②手术中应尽量保留绝大部分鼻中隔软骨,这样术后鼻中隔比较坚硬,不会随呼吸气流而扇动,一般不影响鼻及面部的发育,故也适合尚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③处理软骨骨折性偏曲时分离对侧鼻中隔软骨与黏骨膜时一般做第二切口,从第二切口进入对侧;鼻中隔前端脱位、软骨张力性偏曲应从鼻中隔软骨前端游离缘进入对侧进行对侧的分离。④术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关键部位,一个是鼻中隔软骨前下部(前下突)与上颌骨鼻嵴最前端交界处,此处分离后切除过过多软骨或者没有很好地加以固定会引起鼻中隔前部已与上颌骨鼻嵴最前端脱位造成鼻尖上塌陷;另一个为鼻中隔软骨与筛骨正中板交界处,此处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过于靠上,会引起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链接分离,软骨失去骨性支架支撑,使鼻中隔软骨整体下沉,造成鼻背塌陷。 通过分析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鼻内镜下对鼻中隔前端偏曲的矫正应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处理,对于鼻中隔前端偏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术中应对此部位的偏曲彻底矫正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总之,鼻中隔前端偏曲的处理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手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消除和改善鼻塞、头痛等症状,维持鼻腔及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影响鼻腔通气的因素众多,正确处理鼻中隔前端偏曲只是众多步骤中的某一环节,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疗才能保证满意疗效。
原创 2016-09-29 新世纪妇儿 陈英 门诊经常遇到反复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肿大的孩子,有时医生会建议做扁桃体的切除,一听到要手术家长常会感到紧张,那么到底哪些情况需要做扁桃腺切除呢? 哪些情况需要做扁桃体切除? 1、反复的咽部感染,特别是反复多次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化脓性扁桃体炎即以扁桃腺化脓为主要表现的炎症,简称“化扁”。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其他细菌及病毒也可导致,但比率比较低。 化扁需要抗生素治疗,多选择青霉素族或头孢类抗生素。口服为主,但有些化扁病情重,高热不退,或是是耐药菌株导致,需要静点抗生素治疗。一般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些病例静脉使用抗生素3-5天或更长时间才退烧。 如治疗顺利,体温很快会降至正常,但化脓性扁桃腺炎的治疗疗程是7-10天,有的根据病情可达14天,家长一定不要着急停服抗生素。 为什么强调化扁的治疗疗程,是因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大部分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这种细菌可能引发变态反应,感染后继发风湿性心脏病、肾炎、关节炎等。化脓性扁桃体过早停药会导致疾病反复,而反复的化扁使继发肾炎、心脏炎、关节炎的可能性增加。所以一定不要自主停药。 还有一部分孩子即使按规定疗程治疗,仍反复化扁,2-3个月就发病一次,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做扁桃体切除手术。 即使不是化脓性炎症,多次的扁桃体炎或反复的咽部感染也是扁桃体切除的指证。 2、扁桃体肥大导致呼吸道堵塞。 急性炎症时扁桃体会充血肿大,急性炎症消退肿大会缓解,但如果反复炎症就会发生扁桃体肥大,或者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扁桃体肿大容易消退难,也容易造成扁桃体肥大。 扁桃体肥大会堵塞呼吸道,引起入睡后打鼾,并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身体的作用: 呼吸道阻塞使孩子在睡眠中缺氧,会导致脑部供氧不足,引起促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不但影响孩子身高,还可能影响孩子智力。 因吸入氧气不足,会导致心率增快,久之,会导致心脏增大。 睡眠缺氧,使睡眠质量降低,表现为白天精力不集中,上课走神,易发脾气。 因呼吸不畅而张口呼吸,失去鼻粘膜对空气进行加温、加温和过滤,干冷的空气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抗病能力,是呼吸道感染易发。 当发现孩子由于夜间呼吸道阻塞打鼾导致白天无精打采、精神不振、易怒,或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身高体重均落后于同龄儿,应带孩子就诊检查是否有扁桃体肥大,以及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总之,手术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具体是否需要手术需要请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来确认。医生会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检查,以及手术与否的利弊做出综合评价。 扁桃体切除会影响孩子抵抗力吗? 有的家长担心切除了扁桃体会不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家长不需有这种担心。扁桃体是一个免疫器官,但人体免疫器官很多,扁桃体只是众多免疫器官中的一小部分,切除后并不会导致整体抵抗力下降。反而有一些孩子由于感染灶的切除,患病减少,身体越来越好。 手术只能全麻吗? 如果耳鼻喉医生确定需要做扁桃体切除,就需要进手术室进行全麻手术。术前需要做一些手术相关的术前化验检查,手术过程并不复杂,术后一般需要住院观察1~3天。 很多家长都会担心麻醉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至少从目前的资料看,麻醉是不会对孩子的智力有损害的。儿童麻醉严格的按照体重用药,非常安全,快捷,麻醉的不良反应很少。 =========================== 耳鼻喉医生介绍: 孙鹏医生 200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同年就职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北京同仁医院鼻科专业进修学习,日本旭川医学大学访问交流。 擅长儿童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于儿童鼻科常见的感染性及过敏性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 擅长儿童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成型术、鼻腔泪囊吻合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等,主刀完成各种手术千余例。 门诊时间: 周一—周五8am-5pm(除周二) 新世纪妇儿医院 周二8am-5pm 新世纪儿童医院 ========================== 转载于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媒体请遵守以下授权形式:请在文章前标明作者:文/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 陈英
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2015-07-24 耳鼻喉在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悦奇 摘译【背景】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直存在临床争议,同时也是患儿父母的主要关注点。本研究试图了解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的真正影响。【方法】从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出分析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文献。时间截至2014年12月,采用关键词和医学主题词进行检索。浏览所有检出文献的摘要以确定文献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手工交叉核对引用文献。我们检查了每项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将其归分为支持或反对“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的假设。【结果】本研究分析了35篇研究文献,发表于1971—2014年,共包括1 997例患者。只有4项研究(11.4%),共406例患者(20.3%)发现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有负面影响。我们对研究中各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如血浆总的和特异性Ig,SecIgA,细胞免疫参数和抗原特异性Ig)进行了单独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更多的证据提示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系统没有不良的临床或免疫效应。研究的局限包括诊断工具、检测时机、扁桃体切除术的指征以及患者年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结论】已有足够证据可以得出结论:扁桃体切除术不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具有临床意义的负面效应。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统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对比分析患儿术前和术后短期、长期的免疫功能变化。本Meta分析结果应该能消除手术医生和患儿父母对扁桃体切除术可能造成不良临床后果的疑虑。如果未来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方案以避免文献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