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患友:在回答了500多名患友的咨询后,发现不少患者有脂溢性皮炎方面的问题,有很多有共性的地方,尤其是发生在面部的脂溢性皮炎患者,求医心情相当迫切,我从从患友的提问中挑选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30个问题一并在此作答(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本站来源http://zouxianbiao.haodf.com/),以使患友能够一目了然,心中有底,为去正规医院皮肤科面诊打点科普底子。1、问:什么是脂溢性皮炎?答:一种发生于头皮,面部及偶尔在其他部位的炎性鳞屑性疾病。虽然名称是脂溢,但皮脂的成分和溢出通常是正常的。疾病往往发生于皮脂腺较发达的部位。炎症通常是身体对糠秕孢子菌发生反应,产生油脂分解。2、脂溢性皮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尤其是雄激素分泌亢进有关。除此以外,可能还与免疫状态、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有关。与消化功能紊乱、过多食用甜食、脂肪过多、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细菌感染、维生素B族缺乏等也有一定关系。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脂溢性皮炎可继发真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细菌(痤疮丙酸菌)感染,并发痤疮症状。还可继发对真菌、细菌的过敏反应,自身的免疫反应还可继发湿疹样病变与播散性脂溢性皮炎的发生,3、脂溢性皮炎可以发生在哪些人群中?答:脂溢性皮炎可以发生任何年龄段,其中以20岁到50岁的成年人居多。4、脂溢性皮炎发生在什么部位? 答: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尤其是头面部最为常见。脂溢性皮炎很少会发展为全身性。5、头部脂溢性皮炎有什么表现?答: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6、面部的脂溢性皮炎有什么表现?答: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严重病人在发际处,耳后,外耳道,眉部,鼻部,鼻唇沟和胸骨上部有黄红色鳞屑性丘疹。可能会出现边缘性睑缘炎和结膜刺激症状。7、躯干部位的脂溢性皮炎有什么表现?答: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8、幼儿脂溢性皮炎有什么表现?答:新生儿也可发生脂溢性皮炎, 多在出生后2周~6个月之间出现,表现为头皮上有厚的黄色结痂损害("摇篮帽");在耳后有裂纹和黄色鳞屑;面部有红色丘疹;顽固性尿布疹。较大儿童可以在头皮上发生厚的,粘着性,鳞屑性斑块,直径可达到1~2cm。9、脂溢性皮炎有哪些并发症或或伴发疾病?答:脂溢性皮炎一般呈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银屑病并发。有时也可以与皮肤过敏或敏感性肌肤相伴。10、脂溢性皮炎患者在饮食需要注意什么?答:脂溢性皮炎应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尽量少饮酒、不要过多食用油腻、甜食及辛辣食物。以避免刺激或促进皮肤油脂增多。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的食物要适量多吃,以纠正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有人研究,缺锌也可能产生脂溢性皮炎,故可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如动物肝、坚果类等以纠正人体内锌含量相对不足。11、脂溢性皮炎患者为何要避免熬夜和劳累?答: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多疲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也会引起内分泌和机体生化代谢发生重要改变,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的产生。故脂溢性皮炎患者应保持生活有规律,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体育活动,12、脂溢性皮炎患者为何不宜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或玩电脑游戏?答:长达数小时保持相对固定的姿势不仅容易引起颈椎病,也会因为疲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且电脑的辐射也会加重皮肤油脂分泌的状态,从而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症状或导致反复发生脂溢性皮炎。13、为何心情郁闷或脾气急躁容易者容易罹患脂溢性皮炎?答:因为机体的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这条干线组成了一个复杂的机体调节“网络”,相互影响、相互调控,不良的情绪会引起负向调节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和内分泌失调而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症状。故而脂溢性皮炎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和精神过度紧张。14、脂溢性皮炎会遗传或传染吗?答:目前尚无研究证据表明脂溢性皮炎具有传染性,因此患者不必担心此病会传染给家人,但此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脂溢性皮炎患者,则后代发生的机率要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15、脂溢性皮炎与季节因素有关吗?答: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和局部的严重程度除了与遗传因素,精神或身体压力有关外,还与气候因素有关,其中冬季通常加重。16、脂溢性皮炎患者在卫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答:脂溢性皮炎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清洁用品,对脂溢性皮炎和非脂溢性皮炎部位分区清洁和保养,注意消毒洗脸毛巾和勤换枕巾。不要搔抓或摩擦患处。避免便秘,中医有“宿便有毒”之说,西医也认为便秘会加重体内毒素的吸收,对包括皮肤在内的整个机体都没有好处。17、头部脂溢性皮炎应当如何治疗?答:洗头不要过勤,洗头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可用中性肥皂或硫磺皂。成人用巯基吡啶锌,硫化硒,硫磺,水杨酸或焦油香波每日洗头1次,直到头皮控制,而后每周洗头2次。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洗剂(如0。01%肤轻松溶液或0。025%醋酸去炎松洗剂)必须揉擦进头皮或其他毛发区,每日2次,直到鳞屑和潮红得到控制。如果单纯使用香波效果不佳。伴有糠秕孢子菌感染者可以用含1%酮康唑的采乐溶液洗头。18、头部之外的皮肤上有脂溢性皮炎用什么药物?答:著名的《默克诊疗手册》对此病治疗的描述:在耳后,鼻唇沟,眼睑缘和鼻背部的脂溢性皮炎可用1%氢化考的松霜剂涂擦,每日2~3次,症状很快可改善;然后,如果需要也可每日使用霜剂1次,氢化考的松霜剂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最佳的糖皮质激素,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一周以免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注意氟化类固醇激素可产生副作用(如毛细血管扩张,萎缩及口周皮炎)。在慢性患者,2%酮康唑霜剂或其他咪唑类药物(每日2次,使用1~2周)可使症状缓解持续数月。19、婴幼儿脂溢性皮炎可以用什么药物?答:在婴儿,每天使用婴儿香波,1%氢化考的松霜剂涂擦,每日2次。对于儿童头皮上较厚的损害,睡前在受累区用牙刷涂擦含2%水杨酸的橄榄油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凝胶,用香波每日洗头1次,直到厚的鳞屑消失。20、脂溢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有哪些?答:脂溢性皮炎可用的内用药物有很多,如维生素 B6、 B2或复合维生素 B,烟酰胺等。瘙痒剧烈可用止痒镇静剂如抗组胺药,炎症明显或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或红霉素。具体如何使用需要到正规皮肤科门诊面诊咨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21、脂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有哪些?答:脂溢性皮炎的外用也有很多。外用疗法以去脂、杀菌、消炎、止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药物有硫磺、雷锁辛、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咪唑类等,可按不同部位不同发病情况选用不同剂型。具体治疗方案应到正规的皮肤科门诊就诊后制定,患者不要自行用药。22、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答: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或肺胃血热上冲,热毒不得疏通,而致局部新陈代谢与血液微循环发生障碍。并继发皮疹、丘疹或斑片与油腻状鳞屑的症状。中成药复方珍珠暗疮片内含珍珠层粉、金银花、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北沙参、赤芍、黄芩等成分,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对脂溢性皮炎和痤疮都有较好的疗效。中药面膜对脂溢性皮炎也有不错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会有更为持久的疗效。23、脂溢性皮炎应与哪些皮肤病相鉴别?答:脂溢性皮炎应与头面部银屑病、激素依赖性皮炎、红斑性天疱疮、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患者不要按图索骥对照书本或网络描述就进行自我诊断或自我治疗。24、为什么他克莫司软膏可以治疗脂溢性皮炎?答:他克莫司系属免疫调节剂,结构系大环内酯类,具有分子量小、皮肤渗透性好的特点,适宜于外用。其作用机制是与T淋巴细胞的胞质蛋白FK-BP结合,抑制钙调磷蛋白磷酸酶的磷酸酯酶活性,进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表达和释放,产生强大的抗炎作用;同时可促进皮肤胶原的合成和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故该药既可替代激素类制剂的抗炎作用,又避免了长期外用激素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他克莫司有0.03%和0.1%两种浓度,低浓度适合儿童应用,高浓度适合成人应用。尤其适合面部的脂溢性皮炎患者。他克莫司软膏说明书详见本站文章http://zouxianbiao.haodf.com/wenzhang/20982.htm 。25、为什么吡美莫司乳膏可以治疗脂溢性皮炎?答:吡美莫与他克莫司软膏同属局部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也大致相同,对脂溢性皮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延长疾病缓解期的药物,吡美莫司乳膏只有一种浓度的制剂,2岁以上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尤其适用于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吡美莫司乳膏说明书详见本站文章http://zouxianbiao.haodf.com/wenzhang/24731.htm。26、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怎样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答:一定要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用药,他克莫司属于软膏制剂,起效快,但偏油性,可以在最初的一两周内使用,吡美莫司属于乳膏制剂,起效较他克莫司稍慢,但质地温和舒服,可以在主要不适控制后进行维持治疗。初用时可每天两次,症状控制后可根据情况改为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或隔两天一次…….逐渐拉长用药的间隔期。27、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制剂有什么不良反应?答:外用本品可能会引起局部症状,如皮肤烧灼感(灼热感、刺痛、疼痛)或瘙痒。局部症状最常见于使用本品的最初一两天,一旦发生可以用冷毛巾敷面半小时。重复使用后上述不良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28、孕妇和新生儿可否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答:两岁以下幼儿不宜使用这两种药物,对孕妇、哺乳期女性用此二药的安全性在国内外都没有相关足够的经验或资料,因此,不建议这两类女性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29、脂溢性皮炎是否可以用药物根治?答:上述我们谈到了脂溢性皮炎的很多诱发和加重的因素,因此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也如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不能单纯依靠药物的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比如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基本痊愈后,患者无法改变熬夜、不良情绪及不良饮食习惯等诸多诱发因素,则脂溢性皮炎还会复发。只有防与治结合才能是疾病最终治愈的根本。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当中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要终身用药,而脂溢性皮炎经过合理治疗和防护后可以得到痊愈达到不用药的程度,因此脂溢性皮炎在治疗上不要急于求成乱投医,以免贻误治疗或加重病情。30、脂溢性皮炎是否可以按照上述治疗方案自我购药进行治疗?答:网络咨询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治疗方向,而脂溢性皮炎的病情在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等都有很大不同,而且用药与性别、年龄、肤质、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等个体化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网络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建议患者最好不要自行购药进行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有了脂溢性皮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门诊进行咨询、就诊和治疗。
平时在皮肤科门诊中经常遇到来看足病的患者,多数患者分不清长得是鸡眼(俗称“脚钉”)还是跖疣(俗称“刺瘊或瘊子”)和胼胝(俗称“老茧”),有甚者有的皮肤科医生也云里雾里,患者常常把三者都误认为“鸡眼”,而随着人类进步,逐渐脱离体力劳动和长时间步行后,临床上,真的鸡眼已十分少见,所以今天抽时间带大家全面认识一下这三者,以免张冠李戴,导致误诊、误治。1.鸡眼 是由慢性摩擦或压力引起的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皮肤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颜色为淡或深黄色,表面光滑有皮纹,稍微透明,界限清晰,按压顶部因尖端压迫皮下神经而产生疼痛,多数患者因疼痛影响走路和工作前来就诊,好发于手足等易摩擦部位,指或趾间也好发,多单个出现,很少超过3个,没有传染性,个别患者不治疗,在去除外力后会自愈消退。2. 跖疣 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型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发病与外伤导致的皮肤创面以及个体的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或者低下者,更易感染。早期为肤色小丘疹,逐渐发展成表面粗糙不平的类圆形灰黄色斑(因受足底压力,一般不会变为“菜花样”),皮纹不明显或被破坏,界限清楚,周围围绕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削去疣体表面或疣体破损后有小黑点和或出血点,一般不痛,个别患者有轻微疼痛感;有传染性,数量多,很少单发,足部各个部位都可以出现,而且多是一个脚先发或者仅有一个脚发病。3.胼胝 是由于长期受压或摩擦刺激形成的淡黄色扁平角质增生性斑块,边缘薄,中间厚,类圆形,面积较大,个别为斑片状或条索状,稍微透明,一般无感觉,个别患者伴有皲裂,疼痛和或触痛不明显,好发于骨突起的摩擦部位,多见于足畸形、长期运动摩擦或者鞋子不合适以及爱穿高跟鞋的患者。不传染。4.三者如何鉴别呢? 胼胝比较简单,摩擦部位出现较大淡黄色斑块,结合临床症状和图片对照即可明确诊断,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不适,一般很少就诊,而且会自行用刀子修剪;但是跖疣和鸡眼就很容易混淆,才会出现经常把跖疣叫“鸡眼”。 只要记住这个口诀:鸡眼多单发、疼痛、修剪无黑点、不传染即可,相反跖疣常多发、无痛、修剪有黑点、易传染。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鉴别开。当然个别不典型的还是要找皮肤科医生看看。5.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治疗呢? 胼胝:可以不治疗,去除摩擦和外力之后,很快可以好转自愈,除非疼痛明,可以热水泡软后用刀修剪即可,个别严重的可以尝试冷冻或者激光。 鸡眼:可以用鸡眼膏、手术切除或者激光去除,但是都可能留下疤痕。值的注意的是如果不能确诊为鸡眼不建议使用鸡眼膏,万一是跖疣,你适得其反,导致疣体传播增多。 跖疣:禁止使用鸡眼膏(可能导致疣体播散或出血)。数量少的可以激光、冷冻或者外用药膏如维A酸乳膏、咪喹莫特等,个大的可以手术切除和激光,泛发或多发性的(如镶嵌疣)可以尝试光动力治疗、药物注射或者抗病毒中药内服和或浸泡,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对多发者可能是更佳选择,本病治疗一般不需要全身系统用药,调节免疫药物和抗病毒内服药物对治疗可能有一定帮助,但具体效果如何目前仍有待商榷。注意:如果跖疣被误贴了鸡眼膏,一定要先用抗生素药膏控制炎症后再激光或冷冻治疗,否则会导致大的溃疡和出血(如下图),最后留下严重的疤痕等。6.跖疣是HPV病毒感染的,那会恶变呢? 由于跖疣多是HPV1型(低危型)感染诱发,一般不会恶变,罕见恶变(继发疣状癌),所以大家只要发现就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诊治即可。最后再次展示三者的不同之处: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在此表示感谢。本文系郭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皮肤过敏又称为“敏感性”皮肤。从医学角度讲,皮肤过敏主要是指当皮肤受到各种刺激如不良反应的化妆品、化学制剂、花粉、某些食品、污染的空气等等,导致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敏感性肌肤可以说是一 种不安定的肌肤,是一种随时处在高度警戒中的皮肤。其护理要特别留意。 皮肤过敏的发病原因 皮肤过敏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两大方面: 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这在皮肤过敏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及早彻底脱敏是治疗皮肤过敏防止复发的关键。 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其中海鲜、蛋白质,辛辣食品、酒、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皮肤过敏最常见的诱因。由于如此复杂的原因,使得皮肤过敏因众多的发病 原因和诱发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反复发作。 1、要远离过敏原。因为过敏症状会永远存在,不可能根治,只能随时小心防范,避免接触有可能导致过敏的过敏原。 2、要清楚了解你所使用的护肤品和它们的用法。避免使用疗效强、过于活性和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的物质。过度不当的使用强效清洁用品会破坏皮肤表层天然的保护组织;过于活性,会使血液循环加速的化妆品也会刺激皮肤造成伤害。洗脸不要用药皂等皂性洗剂,因界面活性剂使分解角质的高手,要极力避免。最好使用乳剂,或非皂性的肥皂,可以调节酸碱度,适应肌肤。磨沙膏去角质剂等产品更应该敬而远之。采用简单的洁肤爽肤润肤程序。 3、注意使用防晒产品。敏感性肌肤的皮层较薄,对紫外线比较没有防御能力,容易老化,所以在擦上基础保养品作为隔离之后,再用防晒品会比较好,但防晒品的成分也是易造成刺激的因素之一,因此最好不要直接涂抹在皮表上。近来有些厂商推出含较少化学成分,具有物理成分的防晒品,对皮肤的刺激相对要少。同时避免过度曝晒,因为紫外线穿透力特别强,经常曝晒会使皮肤变薄,更容易受到刺激。 4、谨慎使用化妆品。对于肌肤容易敏感的人而言,用惯了的化妆品最好不要随便更换,若要使用新的化妆品,应先做皮肤试验,方法是将要使用的化妆品涂抹在手腕内侧皮肤比较细嫩的地方,留置一晚或2-3天,以观察其反应,若是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炎、泛红、起斑疹等,就必须避免使用该化妆品。尽量选择无防腐剂,香精敏感肌肤选用的药妆品牌。 5、“敏感性”皮肤的人,平时应多用温水清洗皮肤,在春季花粉飞扬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引起花粉皮炎,可于早晚使用润肤霜、以保持皮肤的滋润,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6、在饮食上,要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饮食要均衡,最好包括大量含丰富维他命C的生果蔬菜,任何含维他命B的食物。饮用大量清水,除了各种好处外,它更能在体内滋润皮肤。 7、随身衣物要冲洗干净,残余在衣物毛巾中的洗洁精可能刺激皮肤。 8、睡眠具美容功效,每天八小时的充分睡眠,是任何护肤品都不能代替。 9、运动能增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进入最佳状态。 皮肤的修复是一个是漫长的过程,急切不可心急,烦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有可能使颜面皮炎不再那么容易反复。
慢性荨麻疹是十分常见的疾病,严重困扰着患者的健康。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寻找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问题是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解释纷纭,苦苦寻求各种治愈手段,结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精神、经济负担甚至身体的损害。1.慢性荨麻疹追求断根治疗是很难的很多患者跑到大医院,寻找大专家,多数是想寻找“断根治疗”的方法,希望治疗后再也不复发,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治愈”。但要知道,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而模糊,很多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或诱因,这样也就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显然就不能“断根”。很多医院开展过敏原等检查,这些检查结果仅仅为排除过敏因素有一定的意义,但检查出的阳性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阳性结果与发病的关系是否密切,其实,绝大多数是没有关联性的。国外的研究和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显然很难用过敏原来解释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其他如感染、药物等也缺乏十分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一定与某一个患者的发病有关联。事实上,如果一个慢性荨麻疹患者十分肯定其发病的原因,常常不是荨麻疹。因此,至少目前缺乏明确有效地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因此追求“断根”治疗也就是治愈疗法是很难的。2.慢性荨麻疹病程是有自限性的没有可靠的“断根”治疗,不等于一辈子被疾病困扰。国外和我们的大样本研究证实,慢性荨麻疹可以自行缓解,甚至不再复发,也就是自愈。不同类型的荨麻疹,以及荨麻疹的不同病情,其自行消失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医学说的病程)是不一样的。如皮肤划痕症、自体血清试验阳性(一种特殊的用于检测慢性荨麻疹的自身免疫方法,很多医院包括西南医院都在开展)、病情较重等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多数在1-2年,甚至2-10年,大约1%的患者可能发作持续10年以上。因此,很多患者经过1-2年后就会自己好,这种情况并非药物能改变。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一定能缩短病程。3.慢性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是现实的治疗方法慢性荨麻疹病因治疗十分困难,基本上以对症治疗为主。那些所谓的“脱敏”治疗或免疫治疗并非明确有效,治疗以抗组胺药为基本治疗。患者常常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其实第二代抗组胺药(临床医生通常选择的药物)是十分安全的,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起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等副作用小得多,而且通常只需要服用3-6个月,很少服用更长的时间。抗高血压药或抗糖尿病药通常服用终身,甚至药物越吃越多,而抗组胺药通常起效后就可以减少品种或减量维持,为什么很多患者顾忌抗组胺药的副作用呢?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患者应该与医生想到一起,目前治疗的现状就是选择抗组胺药作为慢性荨麻疹现实的治疗方法,遵照医嘱,坚持规则服药。顺便说一句,慢性荨麻疹不要轻易使用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更容易复发并更难治。总之,慢性荨麻疹是可以自愈的,但不是可以治愈的。不要盲目到处求医,合理规则的使用抗组胺药是现实的治疗。本文系郝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串疮”、“缠腰火丹”等。带状疱疹是怎样发生的?免疫低下人群首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生水痘,或者呈隐匿性感染,此后病毒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在年老、劳累、感染、肿瘤化疗等免疫低下状态下病毒再次激活、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形成特征性的带状皮疹。(发病机制见图1)图1. 带状疱疹的发生机制带状疱疹有哪些临床表现?皮肤:特征性表现是沿单侧神经节段分布的带状红斑、簇集性丘疹或水疱;可发生于面部、四肢、躯干等部位,偶尔可双侧发疹或者播散到全身。1~2周后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愈合。(各种带状疱疹表现见图2)神经:受累神经阵发性刺痛、跳痛、电击样疼痛,皮疹发生前后均可能出现,年老体弱病人疼痛较剧烈,甚至皮疹愈合后仍遗留神经痛,年轻人群多无疼痛或疼痛较轻;部分患者表现为瘙痒、灼热、抽搐等其他症状。其它系统: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累及内脏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小便不适等相应症状。图2. 带状疱疹的各种皮疹表现带状疱疹怎样治疗和护理?治疗原则: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改善皮疹抗病毒:抗病毒越早越好,疗程一般7-10天。可服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盐酸溴夫定等药物。营养神经:可服用B族维生素等。止痛:疼痛剧烈时可口服布洛芬、消炎痛、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止痛药物,也可采用针灸、照光、神经阻滞等治疗。皮肤治疗:皮疹未破溃时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如有破溃则禁用炉甘石,改涂莫匹罗星、复方多粘菌素B、红霉素软膏等预防细菌感染。生活护理: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搔抓皮疹,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穿宽松、全棉的衣服,减少摩擦刺激,及时更换衣服。饮食护理:规律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辛辣、刺激、荤腥、油腻食物。生活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情志护理:保持心气平和,乐观开朗,局部疼痛时可通过看小说、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注意事项:个别患者可仅有神经痛而无皮疹,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容易和偏头痛、心绞痛、胆囊炎、肠胃炎等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带状疱疹传染性较低,建议在水疱期避免亲密接触,特别是免疫力较差的婴幼儿(没有得过水痘)和老年人。带状疱疹是自限性疾病,也就是可以自行痊愈,轻症患者可不必药物治疗,加强生活护理即可。参考文献:1. 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 郝飞;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P416-421.2. 张学军,涂平;皮肤性病学/ 张学军;第三章第四节 带状疱疹;人民卫生出版社;P31.3. Bolognia, J.L.; Dermatology (2rd)/ Chapter 80 Human Herpesviruses – Varicella-zoster virus; P1332.※本文内容主要由刘玉华护士编写整理。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
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黑痣,那么黑痣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它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或黑色素细胞所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异常增多、积聚而形成的。比如常见的黑痣,是由于增多的黑色素细胞聚积成巢状或团状而形成的;而太田痣、雀斑样痣中,增多的黑色素细胞散在分布,由于其分布深浅不同可呈现不同颜色。痣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局限性黑痣(根据深浅又分成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此外还有巨型黑痣(面积巨大的先天性黑色素痣)、晕痣(伴有周围圈状皮肤色素减退的黑色素痣)、单纯性雀斑样痣(痦子)、雀斑(出现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呈棕色,日晒后颜色加深)、咖啡牛奶斑(出生即出现的淡棕色斑块)、 黄褐斑(健康妇女出现于两颊和额部的淡褐色的斑块)、太田痣(眼上颌青褐色痣)、伊藤痣(躯干四肢青褐色痣)、蓝痣(蓝色斑丘诊或结节)等。哪些痣可能发生恶性变呢?痣的恶变和痣的类型、创伤、慢性刺激、不恰当的治疗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因为痣有恶变的可能,就都把它全部切除呢?那倒大可不必。那么,什么样的黑痣才应该治疗呢?凡是生长在手掌、足跖、红唇、外生殖器的痣,或在颈部及男性口唇等常受衣领或刮胡须的反复摩擦刺激部位的黑痣,久之易发生恶变,且临床证实,黏膜、生殖器、掌、跖部位的痣多为交界痣,恶变率较高。因此,对这些部位黑痣治疗是相当有必要的,不管在临床上是否已确定性质或出现异常,一般都应及早作预防性切除,并常规作病理检查,以免带来后患。其他部位的黑痣,如果发现其范围扩大、颜色加深、由平变凸、表面变粗糙、血管扩张、四周出现炎症反应、破溃出血、继发感染、黑痣周长出大小不等的卫星痣、出现痛痒症状等异常情况时,则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就诊,争取尽早治疗,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是否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