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K27M 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是发生于脑中线结构区的侵袭性恶性肿瘤。以星形胶质 细 胞 分 化 和 组 蛋 白 H3 基 因 H3F3A 或 更 为 少 见 的HIST1H3B K27M 突变为主要特征,常见发病部位包括脑干、丘脑、脊髓、第三脑室和小脑等,常见于儿童,偶见成人,确诊患者年龄范围为 5~11 岁。其中发病于脑桥区域者平均 7岁,发病于丘脑区域者平均 11 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多为共济失调、颅内压增高和偏瘫等。 由于肿瘤呈弥漫性,切除范围大、难度较高、位于第三脑室和小脑的病变可手术切除降低肿瘤负荷并明确病理,位于丘脑和脑桥及脊髓的病变更推荐穿刺活检。 口服替莫唑胺 6 个周期为胶质瘤标准治疗的 Stupp 方案,而超过 6 个周期即为长周期化疗。目前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长周期化疗尚无确定意见。有研究认为长周期化疗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放疗是弥漫中线胶质瘤手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浸润能力强、沿神经纤维束扩散等特点,其放疗具体实施方案具有异质性。对于放疗靶区及放疗剂量的选择目前仍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 突变”是2016年修订的世界卫生组织CNS肿瘤分类中的一种新的肿瘤分类,由于该肿瘤具有侵袭特性和不良预后,即使在组织学上未观察到恶性组织学特征,包括有丝分裂的形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该肿瘤仍被归为WHO IV 级肿瘤。肿瘤的特征是H3F3A 或HIST1H3B /C 基因中的K27M 突变,分别编码组蛋白H3变体H3.3和H3.1。H3K27M 突变可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具有弥漫性生长的特点,与中线胶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该肿瘤主要浸润丘脑、脑干和脊髓,也可发生在第三脑室、下丘脑、松果体和小脑。该肿瘤在MRI上符合高级别胶质瘤表现,但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目前该肿瘤的诊断依据主要依靠H3K27M 突变检测和H3K27M突变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 诊断该肿瘤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肿瘤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线结构 2.肿瘤具有胶质瘤的组织学改变 3.肿瘤呈弥漫性生长 4.存在H3K27M 突变。在成人中H3K27M 突变胶瘤似乎更常见于丘脑和脊髓,在大多数成人低级别和间变性弥漫性胶质瘤中发现IDH1 或IDH2 的突变,且没有H3K27M 突变。确定H3K27M 突变状态对没有发现IDH 突变的胶质瘤(IDH 野生型) 很重要。H3K27M 突变常与TP53 蛋白过度表达/ TP53 突变相关。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等主要根据IDH 基因突变确定基因特征,而弥漫性中线胶质伴H3K27M 突变则是主要根据H3K27M 是否突变来确定。H3K27M 突变已被证明是预测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的惟一独立参数。在H3K27M 突变型的肿瘤中,解剖中线位置、组织病理分级、肿瘤切除程度对生存率均无影响。一项回顾性分析也显示H3K27M 突变患者的生存期较野生型明显缩短。 尽管放疗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对H3K27M 突变型肿瘤患者有短暂的疗效,但即使放疗与化疗或靶向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提高。H3F3A K27M 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对放疗不敏感,并且H3F3A K27M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的复发和转移都早于HIST1H3B K27M 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
患者四,男性,74岁,因腰背部疼痛于外院行腰椎MRI提示T12、L1占位,外院曾行活检术,术中出血较多,病理性质不明确。MRI:T12-L1见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增厚伴强化。患者腰背部疼痛伴下肢无力3周入院。治疗策略:T12及L1椎体占位,结合影像学资料,考虑脊柱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患者入院前曾外院行活检手术,术中出血较多。患者高龄,目前脊髓压迫症状明显,本次手术应尽快解除神经压迫,挽救神经功能。然而考虑患者肿瘤血供丰富,术前为了评估肿瘤血供情况及减少术中出血,我们首先进行脊髓造影明确肿瘤血供情况,动脉导管超选入责任供血动脉(腰动脉),进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栓塞后肿瘤染色明显较少。栓塞结束次日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案:考虑患者肿瘤椎体血供异常丰富,如果行椎体肿瘤的TES手术,术中出血量大,风险较高,而且术后恢复时间长。那么对于患者肿瘤椎体的处理可以考虑使用可考虑骨水泥椎体成形代替广泛的椎体切除,通过骨水泥的填充可以起到椎体重建、热效应减瘤、栓塞肿瘤血供的三方面的作用。同时为了脊柱稳定性,后路进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这样患者既能及时挽救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加快康复,术后早期根据病理结果行后续辅助治疗,控制肿瘤进展。术前MRI提示肿瘤异常强化,腰1水平脊髓压迫明显。栓塞前,肿瘤血管明显染色 栓塞后,肿瘤血管染色明显减少术中透视:内固定在位良好,骨水泥弥散满意术后CT:内固定在位良好,骨水泥完全弥散肿瘤椎体栓塞后24 h 内进行手术是最理想的,以尽量减少可能的肿瘤血运的侧支重建。手术延迟,可能导致术中失血的增加,一般情况下栓塞后72 h 动脉血管再通扩张,或侧支血管形成。此外,栓塞后应立即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确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栓塞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其神经系统的状态,因为肿瘤栓塞后可发生肿胀,压迫脑脊髓神经,应引起重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神经肿瘤介入栓塞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精准的将供应肿瘤的血管全部或部分阻断,以达到降低肿瘤血供,促进肿瘤细胞软化坏死、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从而达到提高手术安全性的目的。
常见的脊柱富血供肿瘤,包括转移瘤、骨髓瘤、骨巨细胞瘤、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因其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故供养的滋养动脉数量较多,管径较粗。这些滋养动脉起源或穿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它们是外科手术切除术中出血的主要来源,而经动脉栓塞可以近乎完全阻塞这些滋养动脉,所以经动脉介入栓塞术对减少脊柱肿瘤手术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非常明显。总体而言,60%的脊柱转移瘤,40%的良性原发性脊柱肿瘤和85%脊柱恶性肿瘤是富血供肿瘤。以下两例为术前经动脉栓塞的脊柱肿瘤病例。患者三,男性,21岁,2017年在我院行颈椎MRI提示:左侧颈部椎旁不规则软组织影,范围约41*97*42mm,邻近椎间孔扩大,血管受推移,口咽及喉部受压改变。左侧颈部稍大淋巴结。行肿块穿刺,病理提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家属当时未积极治疗。后患者体感肿块进行性增大,吞咽稍有困难,此次复查颈椎MRI如下,提示:肿瘤明显增大,最长径近9cm,为求手术治疗入院。手术策略:患者颈部恶性肿瘤,体积巨大,并且患侧大部分血管受肿瘤侵犯移位,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风险。术前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血管造影观察肿瘤血供情况,明确血管走向,同时如果有条件可行肿瘤血管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方案:1.脑血管造影评估肿瘤供血动脉数量、责任供血动脉(左侧椎动脉)、流速;2.评估对侧椎动脉通过基底动脉向病灶侧逆行代偿供血情况;3.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快,并且通过异常增粗静脉快速引流,若直接行Glubran胶水栓塞可能导致胶水沿血流回流至上腔静脉,甚至返流入心脏,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先予以弹簧圈栓塞,成篮后降低血流速度,再行明胶海绵颗粒再次栓塞进一步降低速度,最后在椎动脉近心段行Glubran胶水栓塞,充分阻断血流;4.次日行颈椎前路纵向切口肿瘤切除术,术中注意分离肿瘤边界,仔细分离颈动脉鞘、颈总静脉、椎动脉等大血管等,以及臂丛神经、迷走神经等。MRI提示:左颈部及椎旁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包绕血管及周围软组织脑血管造影过程介入栓塞过程 术后复查颈椎MRI提示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病理结果: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该肿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对于术后残余的肿瘤可考虑行辅助放疗。
患者二,女性,66岁,因“四肢无力半年,头晕1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额顶部上矢状窦旁巨大占位,肿瘤最大径7cm。患者脑膜瘤巨大,上矢状窦中1/3完全受累,可能颈内颈外系统均有供血。手术策略:因肿瘤非常巨大,“一锅端”的方式切除肿瘤不现实,piece by piece切除过程中又面临不停的出血再止血的问题,术野十分模糊,这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手术风险增加,且双极电凝止血后的热传导对正常脑组织也具有伤害。因此,开颅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充分评估该巨大脑膜瘤的血供及上矢状窦引流情况,在不引起栓塞并发症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对肿瘤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从而减少肿瘤血供,促进瘤内血管血栓形成,这样会减少开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另一个问题是上矢状窦的处理。该病人脑膜瘤可能属于V-VI型(Sindou分级,根据脑膜瘤侵犯上矢状窦程度分为I-VI型)。如果矢状窦已完全闭塞,可将受侵犯上矢状窦前后端结扎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此外,该病人开颅骨瓣巨大,考虑到肿瘤侵袭性且后期需要做放疗,行一期颅骨修补。手术方案:1.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评估肿瘤血供情况以及上矢状窦和静脉回流情况;2.动脉导管超选入责任供血动脉,颈内动脉供血考虑到栓塞风险大不予以栓塞,对颈外动脉分支供血血管进行血管内栓塞,希望不仅阻断供血动脉的主干,而且将栓塞剂弥散到瘤内,造成瘤体内微血栓形成;3.次日再行开颅脑肿瘤切除术,术中注意控制出血、上矢状窦受侵犯两侧的处理、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正常引流静脉保护、肿瘤基底部硬膜处理,预计做到II级切除(完整切除脑膜瘤,硬膜附着处电凝处理)、一期行颅骨修补。后续治疗和随访:考虑到肿瘤累及矢状窦和颅骨,且病理提示肿瘤生长活跃,生物学行为不好,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前头颅CT三维重建提示顶骨明显破坏,呈虫蚀样增强磁共振显示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 左侧颈外颈内血管造影 右侧颈外颈内血管造影 双侧脑膜血管栓塞过程 手术切口及术后CT 术后复查磁共振,肿瘤完全切除 病理报告病理报告解读:1.WHO分级为I级,脑膜内皮细胞型脑膜瘤;2.Ki-67 +4%,H3K27me3表达下调,有较高复发风险,应定期复查。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因患者肿瘤位于双侧额顶叶运动区,术后即刻双侧肢体肌力都有明显损伤,术后半个月左侧上肢肌力V级(正常肌力),左侧下肢肌力II级(可在床面移动,不可抬离床面),右侧上下肢肌力II级(术前双侧肢体肌力V级)。出院后至康复医院行康复治疗,术后半年患者双侧上肢肌力恢复至V级,双侧下肢肌力IV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术后半个月,右侧上下肢可平移(II级)术后3月,右上肢可指鼻(IV级)右下肢可抬离床面(III级),术后6月,右上肢可持筷(V级),扶拐可行走(IV级)
下面分享几例我院行脑肿瘤和脊柱转移瘤术前介入栓塞的病例。如下:患者一,男性,51岁,因“头痛1年伴左眼视物模糊5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颞叶巨大占位,肿瘤最大径5cm,肿瘤强化非常明显,肿瘤基底部血供可能来源于颞底。手术策略:因肿瘤巨大且非常深在,像凸面脑膜瘤一样“一锅端”的方式切除肿瘤不太可能,需要神经外科piece by piece(瘤内减容-分次分块切除)的精神指导,开颅手术对颞叶底面和颞叶内侧血供无法预先处理,因此 piece by piece面临的问题就是切除过程中会不停的出血再止血,无形中延长了手术时间和增加出血的风险,双极电凝止血后的热传导对正常脑组织也是一种伤害。倘若可先介入栓塞阻断肿瘤基底部和颞叶内侧血供,这样可为分次分块切除肿瘤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减少肿瘤术中出血,也可以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方案:1.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评估肿瘤血供情况以及静脉回流情况;2.动脉导管超选入责任供血动脉,逐根动脉进行血管内栓塞,希望不仅阻断供血动脉的主干,而且将栓塞剂弥散到瘤内,造成瘤体内微血栓形成;3.次日再行开颅脑肿瘤切除术,术中注意控制出血、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正常引流静脉保护、肿瘤基底部硬膜处理,预计做到Ⅱ级切除(完整切除脑膜瘤,但脑膜瘤附着的脑膜用电凝等方式进行处理)后续治疗和随访:根据WHO病理分级和复查头颅MRI增强片,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放射治疗(重点区域颞底硬膜)。术前磁共振提示左侧颞叶巨大占位,脑膜瘤可能 介入栓塞过程术后CT肿瘤完全切除病理报告解读:1.栓塞的治疗史得到验证,局灶肿瘤有疑似梗死;2.WHO分级为I级,脑膜皮细胞型脑膜瘤;3.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提示脑膜瘤有较高复发风险,应定期复查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组织或结构的一组良恶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颅内或椎管内,包含胶质瘤、室管膜瘤、淋巴瘤、原发椎管内肿瘤、脑(脊)膜瘤、脑转移瘤等。2019年NCCN(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已将脊柱转移瘤归属于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范畴。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脊柱转移瘤将成为未来新的诊治病种方向。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富血供肿瘤如脑膜瘤、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脊柱转移瘤等,术前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进行血供评估和供血动脉栓塞对手术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若富血供肿瘤术前不进行栓塞,术中出血可能会非常凶猛,导致术野模糊, 不仅限制了肿瘤切除同时又增加了手术风险,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住院风险增加和手术效果不佳。肿瘤介入动脉栓塞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导管置于肿瘤供血动脉,注射栓塞剂,阻断或减少肿瘤血供的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于脊柱肿瘤经动脉栓塞的另一个适应证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姑息性栓塞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栓塞可在一定程度上致肿瘤坏死和萎缩,减轻占位效应和脊髓压迫。肿瘤介入栓塞可以降低肿瘤血供,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和栓塞材料的发展,对富血供肿瘤术前栓塞介入治疗可加速患者的恢复。
伴随高新科技进入医学领域,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分别为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及精准神经外科。如何做到“病变切除最大化、功能损伤最小化、手术效果最佳化”是精准神经外科发展方向。高新技术使手术精准度更好,损伤更小,手术并发症减少,致死致残率明显降低,为患者的手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高清荧光示踪技术在高分辨率显微镜下配合显微器械进行细微精巧的操作,完成在传统肉眼直视下较难完成的手术,减少了神经损伤;利用高清荧光示踪技术,在术中实时根据荧光的强度来确定颅内恶性肿瘤的的边界,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残余,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为后期综合治疗提供基础,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供保障。神经导航系统将颅脑、脊髓脊柱结构三维直视化,定位精准,将误差控制在1mm之内,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术前的手术方案制定,术中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和保护,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神经电生理监测 对颅脑神经、脊髓、脊神经等重要神经结构提供了术中功能性监测手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预见性,保证了手术效果、避免了在非直视手术操作中对神经的损伤,起到预警和功能评价的作用。利用术中唤醒技术,对功能区定位,最大限度保留皮层功能(运动、语言、视觉皮层等)。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最突出的代表,它以高清、广视角和近距离观察的优势,打破传统神经外科瓶颈,将无法手术的疾病变为可以手术,将创伤大的手术变为微创手术,结合“锁孔”手术理念,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费用低、美观保留等优点。神经介入技术(介入栓塞和动脉化疗)肿瘤介入栓塞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导管置于肿瘤供血动脉,注射栓塞剂,阻断或减少肿瘤血供的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它可以精准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细胞软化坏死,有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中失血及缩短手术时间等作用。动脉介入化疗是将有效浓度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组织里,较静脉化疗减轻了全身毒性反应,延长化疗药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有效发挥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脊柱微创治疗技术传统脊柱肿瘤外科手术多以开放手术为主,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和进步,脊柱器械的升级和更新,脊柱肿瘤外科手术正在向微创的方向转变,提倡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带来最满意的治疗效果。包含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小切口通道技术、脊柱内镜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肿瘤诊治中心是目前国内较早成立的神经脊柱肿瘤医疗中心,专业进行脊柱脊髓肿瘤的外科及综合治疗。脊柱肿瘤是指发生在脊柱部位的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进展会破坏骨和神经结构,导致疼痛以及神经功能损伤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合理诊断、多学科协作是治疗脊柱肿瘤的三大法宝。常见症状 疼痛:颈背部剧烈疼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夜间明显,难以缓解。麻木:肢体感觉麻木或者异常。四肢无力:神经受压时表现为上肢和下肢的无力。瘫痪及大小便失禁:脊髓神经受压严重出现的难以恢复的神经功能损害。哪类人群需警惕脊柱肿瘤?1. 既往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脊柱转移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当出现颈腰部位疼痛和(或)四肢麻木瘫痪等情况。2. 长期的腰背部疼痛和(或)四肢麻木时,除了脊柱退变性疾病以外,需警惕脊柱肿瘤的可能性。脊柱开放手术: 脊柱导航及显微镜手术:高科技设备辅助下进行脊柱精准手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全脊椎切除术:常用于单发的脊椎恶性肿瘤,将肿瘤及所在椎体全部切除,减少复发。人工椎体置换术:通常与全脊椎切除术相结合,使用人工植入物替代肿瘤椎体。肿瘤切除联合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晚期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减少创伤,提高生活质量。脊柱微创手术: 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通过植入骨水泥减轻疼痛,杀灭肿瘤,稳定脊柱。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适用于脊柱骨折,稳定脊柱,减轻疼痛,术后早期活动。微创通道及小切口手术:适用于椎管及椎旁肿瘤。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热效应杀灭肿瘤,减轻疼痛,可与椎体成形联合使用。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来临,一谈到“腰腿痛”,大部分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腰椎间盘突出了,椎管内肿瘤的一些临床表现极似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样临床上也会遇到不少误诊病例,应引起医患的共同重视。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及椎管内各结构的肿瘤,椎管内结构包括神经、血管、脊膜、脂肪组织、骨性结构和胚胎残余组织等临近组织等。椎管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可发生在椎管的任何部位(脊柱可分为颈、胸、腰和骶尾椎),以胸段最多,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与肿瘤在椎管内生长部位及其大小有密切关系。早期临床表现无特殊性,症状不典型,呈慢性脊髓受压,可有代偿性、波动性、节段性等临床特征。长在胸腰段及腰段的椎管内肿瘤患者可出现腰腿痛及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肢根性坐骨神经痛,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因此,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 CT作为腰腿痛患者常规影像学检查,往往能区分脊柱骨质、软组织等,并能清楚显示突出间盘及椎间孔情况,但不能清楚显示脊髓病变和脊神经的影像。MRI可提供各个层面的相对连续清晰解剖图像,在显示椎管肿瘤及脊髓方面最为有利,它不仅能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来源部位、范围,还能显示肿瘤囊变、出血、钙化及脊髓水肿,是目前明确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最有效的手段。 为什么就诊患者不都直接做磁共振呢,一方面,由于MRI检查费用较高,所以不宜作为腰腿痛患者的常规检查;另外,很多患者因体内有避孕环、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做磁共振有一定禁忌,只能做CT检查。对于“腰腿痛”——诸多疾病共有的症侯群,应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和CT检查结果,如不相符,可行MRI检查,以便及时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方式,避免延误患者病情。 对于椎管内肿瘤治疗,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肿瘤引起脊髓完全受压可导致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即使手术治疗,再恢复的希望也非常渺茫。因此尽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策略。 为什么神经外科医师做椎管内肿瘤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