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因血管闭塞或狭窄引起),中医也常将其称为中风,是导致后遗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人体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供应中断,导致大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疾病改变,出现脑细胞坏死情况。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脑梗死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能够分成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栓塞等多个疾病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疾病的常见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疾病的60%左右。因此,医学临床中常出现的脑梗死多是指脑血栓形成。目前,医学上认为想要预防脑梗死疾病的发生,首先需要控制脑梗死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几率。那么脑梗死患者有哪些疾病信号呢?人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注意呢?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小平一、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知多少?(一)血管壁本身的病理改变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多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壁上存在栓子,脱落后,导致患者脑部的动脉出现栓塞,从而诱发人体出现脑梗死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且部分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时,能够发现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常以大中型动脉受道疾病累及为主。其他血管壁病变如动脉夹层、偏头痛或血管炎,也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二)心脏病变心脏病变,例如房颤等,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引起的大脑动脉阻塞。(三)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学病变,如人体真性红细胞增多疾病、血小板增多疾病、口服避孕药以及高黏血症均能导致血栓形成。(四)其他因素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二、脑梗死的早期危险信号有哪些?通常情况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比较急,但是其在发病之前也存在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一变化中存在部分脑循环障碍又逐渐恢复的过程,其在临床上可能表现为多种症状。一般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者几天内的变现,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患者出现各种运动障碍:患者可以感受到自身一侧或者双侧、上肢、面部以及下肢出现物理或者活动不便的情况。(二)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患者的面部、肢体以及口唇出现麻木情况,患者还可能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鸣的情况。(三)患者可能单只眼睛或者双眼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成双以及视力下降的情况。(四)患者的言语表达不清晰或者理解能力逐渐下降。(五)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以及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摔倒或者步态不稳的情况。(六)当患者出现头痛时,能明显感觉此次头痛与以往的头痛发作方法以及疼痛均不同以往。(七)患者可能出现性情大变的情况,患者的性格、智能以及行为均存在反常。上述这些症状大多是一次性的症状,其也可能反复发作在患者身上度。当发现患者出现此种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三、怎样判断是否出现了脑梗死?想要判断自身是否出现脑梗死疾病,可以观察自身的眼睛、手部、口唇以及脚部等是否出现以下症状:(一)疾病发生发展较为迅速。(二)出现一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一侧的肢体无力麻木同时存在。(三)患者眼部出现一侧或者双眼视力丧失或者视物模糊或出现双眼凝视一侧的情况。(四)患者的言语表述能力较差或者理解他人的言语表述比较困难,而语言表述不清常表现为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者讲话不灵。(五)自觉面部一侧出现麻木感或者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六)头晕或者严重的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尤其以突然的眩晕为主。(七)人体出现平衡障碍以及视物旋转等。(八)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或者抽搐情况。四、脑梗死的预防措施现阶段,针对具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人群,积极治疗发病危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作用的方式包括体育锻炼、避免肥胖、营养充足、治疗高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戒烟、戒酒。针对已经发生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脑梗死患者,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治,从而有效防止脑梗死疾病的出现。对于患有脑梗死疾病的人群,加强相关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以防止患者病情加重除此之外,应尽早启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康复措施。有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发病后6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对语言功能的有效康复甚至可长达数年。同时,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和社会上的辅助治疗也有助于降低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重返社会。
结节性痒疹又称结节性苔藓,是一种以剧痒结节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好发于成年女性,经过缓慢,可迁延多年。好发于四肢伸侧及手足背部,亦可见于腰围,臂部及四肢其它部位。原发皮疹为孤立、散在,不相融合的黄豆至樱桃大正常皮色、褐红或黑褐色坚硬干燥的半球状结节,表面光滑,被覆不易剥离的灰白色鳞屑,严重时可呈疣状,周围色素增深,可继发苔藓化改变,有人认为本病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一种变型。结节性痒疹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向下呈不规则增生,形成假上皮瘤状。陈发性剧痒,以夜间或情绪紧张时为甚。 治疗常规使用20%水杨酸火棉胶,亦可用类固醇激素霜剂封包。太过肥厚皮损可用液氮冷冻疗法,亦用电凝或激光治疗。外用药物首选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该药为国家I类新药,由0.05%丙酸氯倍他索和0.025%全反式维A酸经典组合,是临床角化异常炎性皮肤病的一线用药。一般用药3-7天可看到皮损明显改善,平均半月左右基本可以消退,对比其它类固醇激素软膏,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对角化异常增生性皮损疗效尤为突出。临床使用禁忌:1、面部、眼睑、阴囊皮肤薄嫩处禁用。2、明显糜烂、渗液处禁用。3、孕妇、哺乳期,12岁以下儿童禁用
1.患者,男,77岁 2.因"跌伤致左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 3.查体:左膝关节肿胀明显,皮下及髌骨骨折端分离移位,浮髌实验(+). 2.术后膝关节创口仅仅3个孔,术后1周下地行走 术前影像
经常有病人问我怎么申请在线处方,请看过来:可通过微信或者下载好大夫客户端,找到我的网站,申请线上复诊或点击立即就诊,选择问诊服务,沟通之后我可以帮你开在线处方,药品可由药店直接配送到家,避免两地奔波,祝您早日康复
支原体和衣原体阴道炎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由正常存在于生殖道的微生物或外界微生物在医疗操作中或在性接触中进入生殖道引起的感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是女性常见的性传播感染,也是临床处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支原体阴道炎 1. 病原体? 支原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人型支原体(MH)、解脲支原体(UU)和生殖支原体(MG)。其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最高,不仅可引起泌尿道、生殖道炎症,如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严重者可引起孕妇感染,不孕不育,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而且复发率较高,治疗困难。 2. 传播途径 ? 支原体存在于阴道、尿道口周围、宫颈外口及尿液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分娩的过程中,也可经污染的产道感染胎儿。 3. 临床表现 女性感染部位常在宫颈,然后侵袭阴道导致支原体阴道炎。支原体阴道炎多见以子宫颈为中心扩散而来的生殖系统炎症。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重症病人有阴道下坠感,当感染扩散至尿道时,尿频尿急是引起病人注意的主要症状。 感染局限在子宫颈时,表现为白带增多、混浊、子宫颈水肿、充血或表面糜烂。感染扩及尿道表现为尿道口潮红、充血、挤压尿道可有少量分泌物外溢,但很少有压痛出现。支原体感染常见的合并症为输卵管炎,少数患者可出现子宫内膜炎及盆腔炎。 4. 诊断 支原体培养:用无菌棉球清除阴道及宫颈口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内 1~2 cm 处,轻轻旋转取出含柱状上皮细胞分泌物。 5. 治疗 由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β- 内酰胺类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对其无效,同时支原体感染往往疗效慢、时间长,对于能否治愈,正确选择药物至关重要。 红霉素及四环素曾被认为是疗效肯定的首选抗生素, 疗程一般 7~10 天。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耐药。一般来说,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对支原体的敏感率都在 90% 以上,是治疗支原体的主要抗生素。必要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6. 妊娠合并支原体感染 首选治疗药物为阿奇霉素 1 g 顿服,替代疗法为红霉素 0.5 g/bid 口服,连用 14 天。 治疗期间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和治疗。治疗后一月复查支原体。? 衣原体阴道炎 1.?病原体 衣原体阴道炎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在发达国家沙眼衣原体感染占性传播疾病的第一位,我国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也在升高。沙眼衣原体主要感染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而不向深层侵犯,可引起宫颈黏膜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最终导致不孕。 2. 传播途径 衣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很少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品等间接传播。 3.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性活跃人群,潜伏期 13 周。宫颈管是衣原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70%~90% 的衣原体宫颈粘膜炎无临床症状。若有症状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加,呈粘液脓性,性交后出血或经间期出血。若伴有尿道炎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急、尿频。检查可见宫颈管脓性分泌物,宫颈红肿,粘膜脆性增加。 4.诊断 沙眼衣原体培养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5. 治疗 多西环素 100 mg/bid 次,连服 7 日,或阿奇霉素 1 g 顿服。替代方案:红霉素 500 mg,每日 4 次, 连服 7 日;琥乙红霉素 800 mg,每日 4 次,连服 7 日;氧氟沙星 300 mg/bid,连服 7 日;或左氧氟沙星 500 mg/qd,连服 7 日。治疗期间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和治疗。 6. 妊娠合并衣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可引起早产、死胎、低体重儿、新生儿脑膜炎等。对于妊娠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危孕妇应进行筛查,若发现感染应进行治疗,治疗首选药物为阿奇霉素 1 g 顿服,或阿莫西林 500 mg/tid 口服,连用 7 日,不推荐使用红霉素。孕妇禁用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和四环素。 治疗后 3~4 周后复查衣原体。
HPV与宫颈癌 宫颈癌,是迄今为止明确病因的癌症之一,其病因主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英文缩写HPV)感染有关。80~90%的妇女一生当中都有可能感染过HPV。但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一过性感染),只有少部分妇女无法清除成为持续感染,这部分妇女就是宫颈癌的高风险人群。下面让我们介绍一下这种病毒的有关情况。 (一) HPV感染途径广泛 大家对HIV感染的途径已经很清楚,无外乎性行为、血液、母婴传播3种。但是HPV感染除了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以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就是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手接触到了带有HPV的东西,入厕、沐浴时会不经意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直接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浴缸、马桶等物品都可以传染上HPV.所以说感染HPV的几率非常大。 (二)HPV感染具有可逆性 感染HPV后,请别担心,大多数感染会在一定时间后自然消退,并不引起宫颈细胞的改变和致病。即使出现持续性的HPV感染,如果能在早期就及时进行了治疗,就可以避免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症状容易和一般宫颈疾病相混淆 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区域的恶性肿瘤,最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在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处(也就是宫颈口外处)。在致癌因素的刺激下,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逐渐出现“非典型增生”(也称癌前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彻底地治疗,会慢慢发展成原位癌、甚至侵润癌。 宫颈癌前病变(简称CIN) 从CIN发展到侵润癌需要好多年的时间(甚至到10年左右),而且具有可逆性。如果治疗的及时、彻底,病变就会消失,身体恢复健康。反之,就会朝癌症发展。 原位癌(简称CIS) 病变仍然限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之内,但已经占满全层上皮。所以也被划入CIN3的情况之一。如果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原位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Q: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先兆吗? A:宫颈炎是指在宫颈区域发生的炎症,分成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医学上按宫颈糜烂面积的大小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当发现患有宫颈重度糜烂时,要及时、彻底治疗。因为宫颈糜烂常常合并HPV感染,所以,它是引起宫颈癌的可疑信号之一,千万不能忽视。 Q:宫颈癌为什么容易被忽视? A:除了疏于妇科检查之外,因为宫颈癌前病变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或者和慢性宫颈炎的症状相似。在检查时,与一般的宫颈糜烂非常难以区分。即使发现问题,也容易被当作一般的宫颈疾病对待。等到症状出现时,多半已经转为癌症了。 宫颈癌VS生育 还记得2002年年底,电影演员李媛媛因患宫颈癌不幸去世引发了全国大批女性争相做宫颈癌筛查的现象。她是在怀孕期间被诊断出宫颈癌的,而且她面对的是生下宝宝,还是保全自己的痛苦抉择。要想避免孕期宫颈癌的发生,那么: *怀孕前一定先做全面妇科检查(绝不能省略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在早期时不会影响怀孕,即使有阴道出血的症状,也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先兆流产的现象而被忽视。有些女性在怀孕前就已经有癌变,只是当时没有进行检查或是没有检查出来。因此,女性在准备怀孕2到3月前,一定要做全面的妇科检查。 *怀孕会导致宫颈癌变加速、恶化: 经医学研究表明,怀孕后身体的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再加上雌激素、孕激素分泌的改变会使癌变加速、恶化,等生下孩子以后再治疗就晚了。所以,一旦发现了病变,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年龄、病变程度、对生育的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解决方案。必要时以保护母体为原则,终止妊娠。 *患了宫颈癌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保留生育能力: 这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如果是宫颈癌前病变,治疗基本上都能在门诊进行,不需要住院。现在的治疗方法很多,比如激光、冷冻,LEEP(一种电动手术刀,用来切除宫颈病变区域部分)手术等。如果是原位癌,可以采用锥形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后3到4天就可以出院了。这样就能够保留生育能力。 如果病情发展到了侵润癌,那就不得不采用子宫全切除术,配合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就无法保留生育能力了。 明明白白做宫颈癌筛查 担心身体是否异常已经够让人烦心了,糊里糊涂的检查过程想起来就让人生畏,医生口中蹦出的一连串听不清楚的医学术语,还有看不懂的化验单……难怪很多女性总是对妇科检查抱着能躲就躲的态度呢。 别担心,让我们告诉你宫颈癌筛查是如何进行操作的,让你做好心理准备,对妇科检查不再惧怕。 1.传统的巴氏涂片5级分级检测系统(简称PAP涂片) 大家肯定还记得,以前曾经介绍过这种检验方法,PAP的称谓来自于发明这种方法的希腊医生名字的前3个字母。 方法:妇科医生用一个软木刮板,在宫颈处轻轻刮取采集宫颈脱落的细胞,然后涂抹在医用玻璃片上,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验结果分为1、2、3、4、5个“级”,级别越高,患宫颈癌的可能性越大。 缺点:误诊、漏诊率较高。因为医学专家发现,用“级”来表示细胞改变的程度容易造成假象,好像每个级别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似的。这样会使医生仅仅根据级别的特定范围来进行治疗。实际上,各个“级”之间的区别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客观标准。 提醒:现在,传统巴氏涂片检验方法已经基本上被淘汰。 2、电脑辅助宫颈细胞学检测系统(简称CCT) 现在是普遍采用的筛查手段,引入计算机技术,是对传统巴氏涂片的改进, 方法:采集细胞样本的步骤和巴氏涂片的方法一样,不同的是涂片被送到检测中心,在显微镜下,用计算机自动扫猫、存储,识别出可疑细胞。 提醒:医生可能会笼统地说:“做一下PAP涂片检查吧”,最好问清楚到底是“巴氏”还是CCT。 3.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系统(简称TCT) 利用“细胞保存液”来分离出被采集样本中的杂质,形成清晰的细胞涂片,更加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 提醒:CCT和TCT只是采样方法不同,费用有所不同,是“PAP涂片”筛查的2种改进新方法。 4、HPV-DNA病毒学检测 为增加篩查的精確性为增加筛查的精确性,已经采用TCT+HPV联合手段进行筛查。 方法:和CCT、TCT采集细胞样本的步骤一样,不同的是采集后的细胞样本被分成2部分,一个用于检测可疑细胞,一个用特殊仪器检测是否有HPV 妇科医生郑重提醒: 1、尽管各个国家的妇产科学会的建议不同,但总的来说, 1)过早有性生活的女性。 2)即使没有性生活,但年龄超过21岁的女性。 3)只要保持有性生活的女性,特别是年龄过了30岁以后的女性 4)性伴侣超过1个的女性 5)配偶有其他性伴侣的女性 6)吸烟的女性 都应该每年做宫颈癌筛查。 2、不要在月经期间做筛查,还要注意在检查前3天内不要冲洗阴道、或使用阴道内药物。另外,24小时内不要有性生活,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提醒大家: 1、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所以,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关键。 2、如果发现自己近来白带异常、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者性行为出血,应尽快到医院做筛查,不要因为工作忙、没有疼痛感、或者没有不良性行为就放松警惕。
中风又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疾病,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内的血管突然出现破裂、脑部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脑部导致脑组织出现一系列损伤的脑部病变。中风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以及出血性中风疾病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出血性中风疾病高,缺血性中风占全部中风疾病总数的60%-70%。此外,人体颈内动脉与椎管内狭窄、闭塞等因素,均能导致人体出现缺血性中风疾病。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上,且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群较多,中风疾病严重的患者极易出现死亡。一、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规的康复治疗是患者在整个治疗阶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需对患者积极采取正确的康复治疗,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中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积极预防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医护人员需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改善运动生活能力,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康复护理、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吞咽障碍的治疗。(一)肢体康复中风患者由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大脑对脊髓、脑干等低级中枢的控制以及调节作用有所丧失,致使机体的原始反射逐渐出现。患者正常的运动神经传导以及命令执行受到干扰、损害,导致中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情况。为了避免中风患者出现这一情况,需禁止患者进行一切能够导致机体痉挛的康复训练方法,比如增加人体肌力的康复运动训练等。因此,对中风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时,需充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通常采取抗痉挛康复治疗、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等,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促使患者能够及早回归家庭以及社会。在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时,需重视保护患者的各关节部位,预防并缓解患者出现的痉挛,促使患者能够顺利康复。中风患者需要尽早进行主动性、预防性的康复训练,促使自身出现异常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改善以及补偿,从而极早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一般情况下,中风患者在家中需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康复性的保健以及治疗,并充分掌握各项康复治疗的练习方法,以免由于错误的练习出现严重的后果。中风患者在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用力、肌肉紧张以及疲劳的情况,患者主要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家属可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并站在患者的患侧给予适当的保护。在移动患者身体时,避免强拉患侧上肢,否则容易引起肩的疼痛和半脱位。在协助患者穿衣等活动时,避免从手脚开始不正确地将患肢抬起,应保护临近的关节。当患者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时便可以开始床上活动。虽然强度不大,但是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可为站立及步行做好准备。患者进行上肢与手部的训练时,可以将双手交叉上举过头顶,放在颈部后面,并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像各个方向进行推球等运动。中风患者可以屈肘,利用球触碰自身的鼻子、手背或者手心推障碍物、健康的一侧手部进行缠毛线等。(二)并发症的护理由于偏瘫患者的长时间卧床,需要积极预防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皮肤展开全面的护理措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证病床上床单、被褥的整洁,减少能造成患者皮肤损害的因素。此外,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以免患者受凉,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鼓励患者积极排痰,从而减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对于偏瘫卧床休息的患者,需适当的抬高患者患肢,鼓励患者进行轻度的运动,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必要时需要让患者穿医用弹力袜,或对患者使用气压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新鲜的蔬菜瓜果,从而有效预防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以及便秘情况。(三)心理护理中风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变化,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积极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医护人员积极开导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清爽愉悦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是指人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脑梗死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小平脑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吸烟、肥胖、饮食不当、糖尿病、过量饮酒、和高脂血症等。除了用药物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还应通过饮食进行更好的调控。通过饮食干预,能够降低血压,升高 HDL-C,降低甘油三酯、LDL-C和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总体重。研究发现,在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中,他们的脑梗死发生率比其他国家的要低,这和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地中海饮食。所以,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及家属普及健康生活饮食方式对预防脑梗死和预防再发都非常重要。怎么通过饮食调控来预防脑梗死呢?本文将为大家解答疑惑!存在发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保持能量供需平衡,戒烟、限酒。具体如下:1、限制摄入过多的脂肪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应当食用那些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包括橄榄油和大豆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鱼类),因为它们对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有益。2、低盐饮食合并高血压病的病人,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 ,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从增加食欲考虑,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除有调味作用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3、限酒平时不喝酒的,不要为了防病去喝酒;平时有喝酒习惯的,要少喝。男人每天喝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20-30g,如果是高度白酒的话,大约50ml左右,女人要减一半,孕妇更应忌酒。4、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少吃熏制肉、动物内脏、肉罐头、蛋黄等。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如黑豆、红豆、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5、控制糖类食品摄入量虽然控制了脂肪的摄入,但不能忽视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当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和含糖类的甜食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黏滞度。6、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7、多食用粗粮粗粮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平时可以多吃粗粮(如小米、玉米、全麦、荞麦面、玉米面等)。粗粮含较多纤维素,增加纤维摄入量可降低总胆固醇和 LDL 胆固醇以及舒张压。8、多吃蔬菜瓜果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像洋葱大蒜等食物,其中含有的类黄酮类物质,,在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保护大脑与心脏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此外,它所含的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含硫氨基酸,除可以降血脂外,还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以上简单来说,就是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食品,低脂乳制品,家禽,鱼类,豆类,橄榄油和坚果,并限制糖和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的摄入,可以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病因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认为与以下问题相关: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2.微栓塞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3.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4.血流动力学改变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征,影响脑部血供。5.血液成分的改变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检查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5.心电图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详细病史,即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而诊断,必须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后才能诊断。治疗针对TIA发作形式及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偶尔发作或只发作1次在血压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阿司匹林的应用时间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需应用2~5年,如无明显副作用出现,可延长使用时间,如有致TIA的危险因素存在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应更长。同时应服用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也可服用烟酸肌醇酯。频繁发作即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的应作为神经科的急症。TIA发作频繁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其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4.扩血管药物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预后TIA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临床综合征,发作期间可出现明显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削弱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认为: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第1个月为4%~8%,第1年为12%~13%,在5年后达24.29%,第1个5年内每年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5.9%。罹患TIA后,患者对于疾病的预后极为担心,从而导致焦虑、多疑、抑郁等情感障碍。负性情绪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心理状态的改变。另外,TIA的预后与高龄体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有关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TIA发作,可能最后导致脑血管病发作,如果及时治疗TIA发作则预后良好。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疾病,中风分为两种不同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主要是指脑梗死疾病,而脑梗死疾病又分为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疾病则是指脑出血疾病。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不同类型的中风。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最常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一)发病机制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3.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尚有极少数病因不明者。血栓形成后,动脉供血减少或完全中断,若侧支循环不能有效代偿,病变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则缺血、水肿、坏死、软化,3-4周后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等情况有关。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发作。(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4)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5)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二、脑栓塞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导致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一)发病机制根据栓子的来源能够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1)心源性脑栓塞为最常见病因,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2)非心源性心脏以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栓塞。(3)来源不明:部分病人虽经先进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检查,仍查不到栓子的来源。脑栓塞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由于脑动脉突然阻塞,易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加重脑组织缺血。又因无充足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较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病变范围更大。(二)临床表现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以青壮年为主,冠心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以中老年多见2.安静与活动时均可发病,但以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见,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3.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是所有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者)。4.以偏瘫、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部位与面积,重者可表现为突发昏迷、全身抽搐、因脑水肿或颅内高压继发脑疝而死亡。三、脑出血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一)发病机制1.病因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梗死后出血抗凝及溶栓治疗等。2.颅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且无外弹力层。(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出血量小者,可表现为单纯某一症状或体征,无全脑症状或较轻。出血量大者,发病后立即昏迷,全脑症状明显,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发生在脑干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病情也较凶险。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1)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3)起病较急,症状于数分数小时达高峰。(4)有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5)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