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让很多爸爸妈妈焦虑不安,手足无措。宝宝哭闹有生理性、病理性原因,本文就用我的多年的临床经验教您,如何去识别宝宝哭闹原因,这样才能心中有数,及时正确的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生理性哭闹 大部分宝宝哭闹都是生理性哭闹,也是宝宝表达需求的形式,常见下面几种情况: 1、饥饿:哭闹最常见原因,表现为宝宝哭闹响亮,我们可以抓住宝宝手往嘴巴放一会试探,宝宝会有吸吮动作,并停止哭闹;大一点宝宝会边哭边主动将头转向妈妈胸怀寻找奶头。 处理方法:喂食! 2、口渴:奶粉喂养的宝宝,一般喂奶间隔规律,如果期间出现类似饥饿啼哭,往往提示口渴了。 处理方法:喂水! 3.喂太饱:如果喂奶之后,宝宝发出尖锐哭声,同时乱蹬小腿,肚子鼓鼓的,嘴里往外吐奶或溢奶,提示可能喂太饱了! 处理方法:这种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下次喂奶时适当减少奶量就可以了!一般新生儿奶量按150ml/kg/日来算,略有个体差异,所以也要结合宝宝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 4.排便及尿布脏了哭闹:伴面部涨红或用力动作,排便完、换完尿布即停止哭闹。 5.入睡时哭:有些宝宝入睡前也会哭闹,这种哭声比较低,双目时睁时闭,哭声断断续续,中止哭闹即入睡。 6.包被太多:正常新生儿,其实和妈妈一样穿就可以了,如果包太多,往往会哭闹,伴有流汗、甚至出现皮疹、发热。 处理方法:减少宝被! 7.情感依赖性哭闹:表现为有人抱,宝宝就不哭了。一放下,又哭了。 处理方法:可以适当抱抱,等安静了,再轻轻放下,也可以和妈妈躺一起,但一定要注意被子不要盖住宝宝的头! 8.昼夜颠倒性哭闹:表现宝宝白天都在睡,到晚上就要哭。 处理方法:白天宝宝饥饿清醒时,尽量多陪陪宝宝、逗逗宝宝,让宝宝慢慢养成正常的睡眠规律。 9.环境原因:让大人不舒服的环境原因,比如太冷、太热、太嘈杂,同样会引起宝宝哭闹不安,这种宝宝容易哄安静,但很快又出现哭闹。 处理方法:改变环境,妈妈感觉舒服的环境,一般宝宝也会舒服的! 二、病理性哭闹 宝宝确实是身体不舒服了,需要找医生咨询治疗!常见能家属自己在家处理的用红色字体标记! 常见病理性原因有这些: 1.维生素D缺乏:多见于出生15天开始没有按常规补充维生素D(鱼肝油)的宝宝。宝宝容易出汗、哭闹,有时可见枕凸。 2.皮肤疾病:皮肤疾病局部会有痒、痛,导致哭闹,这种家长自己细心点就能检查出来了,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有新生儿毒性红斑、尿布皮炎(红屁股) 3.鹅口疮、口腔溃疡:如果孩子一经接触乳头或食品就哭,并呈现痛苦表情,要考虑是否长了鹅口疮或舌部、口腔溃疡。用手电筒照射口腔,就能发现。 4.呼吸系统问题: (1)鼻塞:如果是鼻屎堵住了,用母婴店买的镊子夹出来即可缓解;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塞,需看医生。 (2)发热:家里一定要备体温计,新生儿体温超过37.3°C即提示发热了! (3)肺炎:新生儿安静睡觉半小时呼吸50次/分左右,如果宝宝呼吸超过60次/分,往往提示肺炎了。 4.消化系统疾病: (1)肠痉挛:是新生儿常见哭闹原因,多在夜间,宝宝会突然间哭闹,排便、放屁或者适当按摩后会缓解,吃奶等不受影响,这和宝宝胃肠功能未发育成熟有关系,多随年龄增长,慢慢消失,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这种情况需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及外科疾病。 (2)腹胀、腹泻:喂奶后3小时如果宝宝肚子仍鼓鼓的,摸起来有点硬,甚至亮的发紫,可以看到曲张的血管,提示腹胀了;腹泻即宝宝大便形状异常(带血丝、粘液、泡泡多酸臭味大便)。 5、外科性疾病 (1)脐疝:在肚脐有个凸起的包块,哭闹或者用力时明显,如果出现坎顿,则会引起疼痛哭闹; (2)腹股沟斜疝:见于男宝宝,位于腹股沟处,在阴囊处可触及肿块,随体位变化,如果斜疝突然坎顿,宝宝会突然哭闹,阴囊肿物较平时变大,局部皮肤紧张,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总之,新生儿哭闹,我们首先要了解是不是生理性哭闹,如果病理性哭闹,需要及时咨询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很多妈妈有疑问,宝宝出生时候白白嫩嫩的,怎么2-3天后越来越黄了,其实这是宝宝出现黄疸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生理性黄疸(正常现象):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二、病理性黄疸(需要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血清胆红素过高,足月儿总胆红素>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3)血清直接胆红素>34.0umol/l;(4)血清胆红素增长过快,每天升高>85umol/L(5mg/dl);(5)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6)黄疸退而复现。此外:大便颜色变浅,白陶土样大便,往往提示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三、病理性黄疸常见病因有:1、ABO溶血性黄疸2、新生儿感染:细菌、病毒感染3、先天性红细胞G-6-PD酶缺陷症(蚕豆病)4、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5、饥饿、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巨大儿、糖尿病母亲婴儿等6、母乳性黄疸四、我们该如何护理,让宝宝黄疸消退的更快呢?1、避免饥饿(多吃多排、多喝水),早晚多晒太阳晒太阳注意事项:早晚各晒一个小时以上效果好。晒太阳时把宝宝眼睛遮起来,夏天可以把宝宝趴着,背后及四肢皮肤露出来晒,冬天可以把宝宝脸和手脚皮肤露出来晒。晒太阳的原则是舒适为主,皮肤尽量暴露多一些出来晒,如果宝宝有皮疹或者天气太冷、太热则不晒。2、监测黄疸数值!非常重要!!!宝宝吃药后黄疸仍可能继续升高,所以需要每天复查黄疸值直至黄疸数值稳定下降,部分宝宝吃药后黄疸数值仍会超过18mg/dl,需要改为住院治疗,以免出现胆红素脑病。
宝宝出生后反复呕吐,让很多爸爸妈妈很担心,其实大部分宝宝是因为分勉时候吸入妈妈的羊水、血液、粘液引起的,在临床上称为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咽下综合征指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咽下过多被胎粪或细菌污染的羊水、母血或阴道内黏液分泌物等,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新生儿呕吐。 症状:常于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吐出物呈泡沫黏液样,当羊水有胎粪污染时可为绿色,如羊水为血性,呕吐物为含咖啡色血样物。开始喂奶后呕吐常加重,进奶后即吐出。但新生儿反应好,哭声响亮。 治疗: 症状轻者可以正常喂奶,可服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应注意让患儿右侧/左侧斜坡卧位(可以把宝宝整个上半身垫在大人枕头上,或者把病床摇高成45度角,每次喂完奶换一侧躺),少量多次喂养,当吞入液体在胃里面消耗完后,一般1-2天症状缓解。 严重的患儿无法正常喂奶,一吃奶即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容易诱发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这种情况下需洗胃,禁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如果宝宝48小时后仍反复呕吐,或者呕吐黄绿色胃内容物,伴或不伴腹胀,都应该考虑存在消化道疾病甚至畸形可能。需转新生儿进一步诊断治疗!
宝宝产科出院回家后,魏医生希望爸妈们用心照顾,新生儿期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注意黄疸1.病理性黄疸的宝宝要按医生要求监测黄疸;2.出院时黄疸正常的宝宝,注意观察脸色,如果回家后明显更黄了,或者出生15天脸色仍还黄,需要到当地医院再复查下黄疸数值。二、肚脐护理1、出院护理:用75%酒精(药店购买),每天洗澡后消毒肚脐1次,保持脐部干燥。2、正常宝宝脐带出生后10-14天脱落,超过半个月未脱落;或者发现宝宝肚脐有渗血、红肿、异味、流脓、局部有红色肿物,提示宝宝可能脐炎、脐茸、脐息肉,需要咨询医生,采取相应护理治疗措施。三、预防红屁股1、勤换尿布,大便后需要第一时间更换尿布,小便2-3小时更换一次尿布2、出现红屁股,需要尽早治疗,您可以按照我主页的文章的方法在家治疗,也可以微信咨询我哦!四、预防呛咳宝宝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请及时侧身拍背,如果宝宝不小心呛到了,脸色憋的通红甚至发紫,请用力拍打脚底,让宝宝哭出来,这样可以防止呛咳、窒息。五、预防佝偻病儿科诊疗常规要求宝宝出生14天即开始服用维生素D 400U/天,持续补充至2周岁,平时多晒晒太阳,有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婴幼儿因为生理需要量大,加上饮食内维生素D含量极少,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代谢,出现佝偻病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易激惹、夜间哭闹、枕凸,中晚期可影响宝宝骨骼智力发育。)六、预防药物中毒宝宝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期不宜服用金线连、高丽参,如宝宝有生病,建议求助医生,不要擅自给宝宝服用中草药,以免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哦。七、更多原创文章:针对妈妈们常遇到的问题,还有其他文章,您可以进入主页阅读!宝宝哭闹,如何找原因如何用挤奶器有效挤奶
你好,出院后宝宝有问题,您可以通过微信扫描我给您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上诊室】继续和我咨询!减少去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宝宝病情也能随时咨询,观察,更放心! 进入公众号,点击左下角的【咨询医生】,即可和我交流和查看我的宣教文章,您也可以直接选择相应的咨询服务! 关于平台服务: 1、电话复诊:由我本人接听电话,直接而高效。注意事项是请事先把尽可能多的资料拍照上传。 2、“追问包”:有简单问题(如问一个化验单结果、黄疸复查等)您可以购买追问咨询三次的产品。 3.“图文问诊”:如果问题相对复杂一点,您可以购买图文问诊,像门诊一样就一个问题反复交流,直到解释清楚关闭问答。 3、“视频复诊”也很方便,和视频聊天一样,最适用于肚脐护理指导。 4.私人医生:提供一个月的无限次咨询,必要时面诊服务。性价比最高!对于需要面诊的,可以选择开通私人医生,成为会员哦!
粪便的颜色与胆汁的化学变化有关。在小肠上部时由于胆红素及胆绿素的作用,故呈黄绿色;到结肠时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而呈黄色。大便绿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新生儿出生后大便是由黑色的胎粪逐渐转换为墨绿色、绿色、黄色的,这为正常现象。 2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细菌作用将胆红素变为胆绿素,所以母乳喂养儿的粪便略呈绿色是正常现象。 3 奶粉喂养儿的粪便偏碱性,可以进一步还原变为无色的粪胆原,所以大便颜色较淡。如果奶粉 喂养儿排出绿色大便,则表示肠的蠕动加速, 提示孩子消化功能欠佳,可以口服一些调整胃肠道的 药物(如妈咪爱等)。 4.吃含有铁质奶粉的宝宝,若不能完全吸收奶粉中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与空气接触之后,大便就呈现为绿色。 5.粪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粘液状。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喂养不足引起的,这种大便也称“饥饿性大便”。只要给予足量喂养后,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总之,宝宝出现绿便与个人体质、年龄、肠内酸碱度、肠内细菌生长状态、奶制品成分(如铁质)都有关系,只要宝宝精神与活动正常,则不必担心。
新生儿不能坐着拍隔,不能竖着抱?天啊,我们还要被误导多少年!经常听很多妈妈问,新生儿宝宝这么小,能竖抱吗,能抱坐吗?我周围的长辈都可担心了,说对脊椎伤害可大了。新生儿不能坐着拍隔?错! 最火爆的微博热议来源于2014年5月份。大S的老公 @汪小菲 在网上晒了此贴(如下图)。此贴一出,网友言论之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育儿圈。 各种关于"坐着拍隔"的吐槽、攻击甚至呼吁"别折磨孩子了",堪称为语言暴力。 可是,@汪小菲 的拍隔姿势有错吗?萌芽君可以打包票的是,不仅没错,而且相当之标准! 美国最流行的育儿指南《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里和美国最权威的育儿指南《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child》,都可以作为@汪小菲 拍隔示范的来源依据,新生儿也可以坐着拍隔:"新生儿也可以坐着拍隔,但务必给其以足够的头部支撑"。 原来除了我们最常见的放肩膀姿势,还有坐式拍隔法,以及卧式拍隔法。特别是趴在大腿上的姿势对肠绞痛新生儿有一定的辅助。 趴在肩上法: 爸爸妈妈可一手托住宝宝的头,另一手支撑宝宝的屁股,将宝宝位置调整好,让宝宝的脸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为拱起,使手心呈半圆弧、类汤匙状,用空掌的方式轻拍背部,从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动原理,慢慢的将宝宝体内空气拍出来。 坐式法: 让宝宝坐在爸爸或妈妈的大腿上,身体侧面稍微靠着妈妈胸口,妈妈以虎口托住宝宝下巴、脖子位置,先在宝宝背部轻柔画几个圆圈后,一样以空掌的方式拍打宝宝背脊。 卧式法: 让宝宝横趴于妈妈的大腿上,宝宝的脸侧边向下。先在宝宝背部轻柔画几个圆圈后,同样手掌呈杯状,由下往上慢慢轻拍宝宝背部。 新生儿不能竖抱?错! "我用过国外的背带竖抱宝宝出门,周围的人的眼光都相当诧异,似乎我在做一件对宝宝脊椎非常不妥当的事情,还有跑过来规劝我的长辈。" 在各种各样国外背带流行的年代,我们赶潮流的辣妈们为了解放双手置入了那么多炫酷的装备,满怀开心地带着孩子出门逛街,结果却遭受那么多道德绑架和质疑,内心又该是如何感想? 微博上@小岛黄 一句点评就说的很好:我觉得"新生儿竖抱"和"新生儿坐着"被妖魔化了。一看到竖抱或坐着就有一群人上来指导你这样不对,那样不行。其实没有这么夸张,也要分情况的。 正如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兼新妈妈@夏天的陈小舒 的一番话:竖抱让婴儿有不一样的视野;降低头部压力,有利于更好的头型;帮助婴儿更好处理胃里的食物,减小吐奶概率。竖抱不影响脊柱发育。鼓励多种姿势抱婴儿,横抱竖抱飞机抱。 竖抱不仅没有大的危险,反而对宝宝的身心发育是有益处的。竖抱不影响脊椎发育,托好脖子和屁股就可以了。同理,新生儿也可以用合适月龄的背带、背巾等实现竖抱。 只是对于新生儿来说,任何一种固定姿势都不宜过久,因此变换多种姿势对新生儿来说是最好的。 抱起宝宝之前保持冷静和自信。 如果你不舒服或者有些心烦意乱,他们也会感觉到。虽然在抱宝宝的时候要尽可能小心,但他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 一手托头,一手托屁股。 新生儿的头部往往是他身体最中的部分,所以他的头部和颈部非常需要小心的支撑。通常,你会需要一只手温柔的托住头部。同时用你的右臂挽抱住宝宝的屁股。 做到胸与胸的接触。 让宝宝尽可能靠近你的胸部,这样他的头可以依靠在你的胸膛上。宝宝听着你的心跳声,能够获得本能的安慰。你的右臂主要承担了宝宝的重量,而你的左手主要起到保护头部和脖子的作用。 还有需要注意宝宝面部始终是侧向一方,这样保证他的呼吸。 享受抱着宝宝的感觉。 抱着宝宝无论对他或者你自己都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惬意时光。这时候你可以哼歌、朗读,让他感到愉悦,直到需要喂奶、换尿布或者小睡为止。你可能需要不停的换手,不过需要记住的是,当你换手时始终要有一只手能够扶住宝宝的头部。 耐心倾听宝宝的反应。每个宝宝对于自己喜欢的抱姿都会有反应的。如果宝宝不停啼哭或者变得烦躁,那就要换个姿势。 1摇篮抱。 或许是你与宝宝眼神交流最好的方式,同样这也会是最自然、简单的抱宝宝方式。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使用抱被。你可以这样做: 想要摇篮抱宝宝,首先你要把他放下,然后一手托住他的脖子和头部,另一首托住他的屁股。 尽可能张开手指,然后将他抱着靠近你的胸部,这样你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支持住他的身体。 轻轻的将你的手自头部和颈部滑动至背部,同时用你的前臂支持他的头部,这样他可以舒服的躺在你的臂弯里了。 另一只手始终托抱住孩子的臀部。 慢慢的靠近你自己的身体,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小幅度的来回摇晃他。 2、面对面抱。 这个方便非常适合母子的互动,你需要这样做: 一手放在孩子的头部与颈部; 另一只手置于臀部下; 将孩子抱着靠近你的胸部,但不贴近; 对着萌娃微笑或者做鬼脸吧 3腹部抱。 这个抱姿很适合安抚哭闹的宝宝。掌握这个抱姿你需要做这些: 用你的前臂挽住宝宝胸部和头部; 确保孩子的脸朝外,并且头部能够从你的手臂处获得支撑; 用另一只手轻拍或安抚宝宝的背部; 时时确保孩子的头部和颈部始终能够获得支撑; 4足球抱。 这个抱姿很适合喂奶,同时也适用于你自身站着或者坐着,做法如下: 将一只手放置于宝宝的头部和颈部之下并让他的背部能够靠在同你的臂弯里,另一只手用做调整姿势的作用,当你需要调整姿势时另一只手托住孩子的头部。还是那句话,始终确保孩子的头部和颈部能够获得支撑。 让孩子的身体沿着你身体的弧度伸展,脚部可以悬外; 将身体贴近你的胸部和腰部; 另一只手可以用于喂奶,或者同样托住孩子头部 5"打招呼"抱。 如果你家宝宝是个好奇宝宝,而你也乐于让他到处看看,这个姿势就太合适了。做法如下: 让宝宝的背部"躺"在你的胸上,这样他的头、颈可以获得支撑; 一手托住他的臀部; 另一只手挽住他的胸部; 时时注意孩子头部的支撑情况; 如果你准备坐下来,那么宝宝可以放在你的大腿上,托住臀部的手也可以放松一会儿哦。 6臂弯坐抱。 当孩子的颈部力量更好一些的时候,让他坐在你的臂弯上。孩子大一点之后,大概4-6个月之后,他头颈部的力量会逐渐加强,当孩子可以自己支撑头部力量的时候,坐臂弯抱可以这样做: 让宝宝坐在你的臂弯上。比如可以让孩子的右臀坐在你的左臂上,这样他可以往外看; 手臂要小心托出,支撑住孩子的背部和臀部; 另一只手可以加强托力或者也可以喂食,或者做其他事。 看完上面的科普,内心是不是淡定很多?安心很多? 但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因为我们夹在新旧育儿观念的交锋期,承担了很多莫名的苛刻和偏见。 "我要这么跟我婆婆科普的话,我婆婆肯定又得说人种不一样了,老人的思想太顽固,沟通不了"。 所以大家多加强沟通
一对出生16个月的双胞胎,由爸爸、妈妈抱着来就诊,两个孩子还不能坐稳,不会爬、站、走。孩子眼神灵活、注视好,已能叫人,手的精细动作也很好。检查后可以明确是下肢受累的痉挛型脑瘫,主要高危因素是早产、低体重和双胎。到这来是首次就诊,还是看了网上“婴儿脑瘫倾向的姿势反应自测”,觉得孩子有问题才来的。在和家长了解了整个过程后,知道造成孩子这么晚才发现异常的主要因素是: ①家长认为早产孩子就是发育的晚,到了纠正月龄就会慢慢赶上,孩子大运动发育比同龄差,没引起他们警惕可能是异常。我们之所以用纠正月龄是因为看颅脑核磁片、制定营养方案、新生儿头几个月安排运动干预计划等,都要考虑孩子还没发育成熟因素。但是孩子出生后接受的视、听、触、运动等信息比宫内大的多,如果孩子脑无明显损伤,未发育部分应较快赶上。因此在制定干预计划和目标时,不能老用纠正来降低标准,我们制定运动干预计划时出生3个月前完全纠正,4-6个月按早产时间的一半纠正,7个月以后不予纠正。 ②家长认为孩子仅仅是早产了,没有其他高危因素,也就放松了警惕。孩子不足孕37周出生或出生体重小于2500g,往往是胎儿、胎盘受到了有害因素的损伤或母体有疾病。虽然脑瘫等疾病可有多个高危因素,但早产、出生低体重、双胎均是独立高危因素,也就是和对照相比,有其中之一,脑瘫发生率就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高。JAMA杂志报告,出生体重小于1500g发生脑瘫比正常儿高60-75倍,智力发育迟缓高6-14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统计7万5千脑瘫儿中50%为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因素引起。因此对早产或出生低体重或双胎孩子也要注意观察、早期干预。 ③家长谓,出生后复诊两次,大夫说正常也就没再复查。因为脑瘫的异常往往随着发育逐渐暴露,早期未发现异常不等于以后不出现异常,高危儿最好每月一次随诊到8-9个月。另外家长也应熟知婴儿发育规律,按照3翻、6坐,晚2个月就是落后,应该及时就医。高危儿家长也应知道脑瘫早期的姿势异常有哪些,这是早期发现异常的有效方法。 ④家长认为,孩子很早就听懂话,现在已能叫人,心灵手巧,脑子不会有问题。岂不知脑瘫等异常主要是影响运动系统,早产、缺氧所致影响下肢最著,因此智力和精细运动好,不能放松对大运动发育状况的观察。由于胎儿脑发育的特点,早产儿负责支配肢体、特别是下肢运动的脑室周白质部分微循环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发生脑室周白质供血不足的发育缺陷或损伤。如果早产又加上缺氧等其他高危因素,极易造成严重脑室周白质损伤,甚至白质软化,尤其是32周前,脑室周3-10毫米脑白质为微循环供血的“分水岭”区。因此32周前早产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就更应警惕脑瘫等异常的发生。 目前康复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脑瘫出生后6个月前,甚至3个月以前开始正确干预的,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我们一定要重视脑瘫倾向的早期发现、有效阻抑。
睡姿不对、早产、先天性斜颈等都会导致婴儿头颅不对称 4个月以内的宝宝头颅形状不对称可通过调整睡姿、抱姿等矫正,大于4个月的宝宝要使用专业手段矫正 在众多外来因素中,长期的固定睡姿是头颅畸形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头骨柔软,如果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睡觉,头部与床或枕头相接触的部位长期受压,就会使这部分的颅骨生长受限,从而呈现出扁平的外观。而且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非常快,随着颅骨的生长以及受压方向不同的影响,其他没被压着的地方,例如额部、对称的枕部就可能会隆起来、凸出去,从而加重颅骨外观上的不对称,出现头颅畸形。 其次,头颅畸形在早产儿、斜颈患儿中更为多见。“前者是因为头骨比足月儿更柔软,而且他们在温箱治疗期间,为方便监控和治疗,常常是仰卧着,小脑袋转向一侧,致使侧枕骨长期受压。有些孩子在温箱要睡十多天甚至一个月,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斜头畸形。”而斜颈患儿,则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头部常常屈向异常一侧,同时向正常一侧旋转,这样“奇怪”的姿势也会使一侧枕骨长期受压而出现斜头畸形。 宝宝头型歪歪斜斜,除了影响外观,还会导致一系列后遗症,如因为头颅不对称引起两侧颜面不对称、颞下颌关节不对称、斜视、脊柱侧弯等。 一般来说,4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出现头颅形状不对称,可以通过调整睡姿、抱姿等方法,使颅骨较突出的部位较多地受压,从而起到矫正的效果。例如孩子的头颅畸形属于舟状头,就要多仰卧,如果属于扁头,就要多侧卧。 但是,如果婴儿发现头颅畸形时已超过了4个月,他们自主活动头部的能力越来越强,要想经常把他们固定一种睡姿是很困难的,因此这时光靠调整睡姿就很难矫正头颅畸形。 这时,医生会建议使用婴儿颅骨矫形固定器。这种矫形器的外形就像一个小小的头盔,材质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采集孩子头颅形状的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这种头盔孩子需要连续佩戴3~6个月,每天最少戴23小时,使头颅所有突出的部位与矫形器接触,限制其生长,并预留空间给予头颅扁平部位生长,从而提高头型的均衡性与对称性,改善婴儿的头部形态。这种矫正方法的有效率在90%以上。 据了解,这种头盔目前只能通过国内采集数据,然后把数据发送到美国定制,所以费用比较昂贵,整个治疗过程大概需要2万多元。在佩戴头盔后的2~4周时间内,孩子要回医院复诊,观察矫正的效果,并进行调整。 买个定型枕给宝宝能睡出好头型吗?”对此,专家们一致表示,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定型枕,一来对头型的帮助不大,二来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例如窒息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宝宝清醒的时候多让他们趴着,成俯卧位。”
刚刚看了一则新闻,一个不到三个月的宝宝,夜间喝完集市上买卖的中草药后,当天夜里就离开了我们。 首先不说这四五味的草药究竟什么成分,单单现在的环境污染重金属和除草剂,农药到处泛滥下,怎么能保证安全。再者,三个月内的宝宝啊,消化系统都还没发育完全,很多消化酶都未成熟,除了奶还是奶。除非是正规医院开给你的正规药品,不然,各位宝妈宝爸,千万不要随便用药!! 当然,米汤,鱼汤,肉汤也是没这么早加入的,这个三天来,共有五个新生儿期家长差点犯了关于饮食的错误 本文系方凌毓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