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很多宝宝陆续出现腹泻的情况,这让好多家长都特别担心。因此家长们有必要了解秋季腹泻的特点及简便的防治措施。一、什么是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指发生在秋冬季的腹泻病,10~12月是该病流行的高峰期,因其最常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故又称之为轮状病毒肠炎。该病多发生于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表现为起病急,常伴感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二、轮状病毒经什么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故病毒传播主要途径为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三、临床上如何治疗秋季腹泻?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1、西医治疗原则以止泻、调节肠道菌群、补液为主,必要时予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等。2、中医拟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察虚实,辨证论治。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凡暴注下迫属火,水液澄清属寒;老黄色属心脾肺实热,宜清解;淡黄色属虚热,宜调补;青色属寒,宜温;白色属脾虚,宜补;酱色属湿气,宜燥湿;馊酸气属伤食,宜消。”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可予中药处方、穴位贴敷、艾灸及小儿推拿疗法针对治疗。四、宝宝拉肚子了,家长在家中可做哪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古人治疗泄泻采用“止泻四法”:龟尾七节,摩腹揉脐。龟尾、七节位于腰骶,属于督脉,腹与脐位于腹部,属于任脉,四穴均位于中下焦,与大小肠密切相关,功能升清降浊,调整肠道气机,适宜于各种泄泻的基本治疗。1、揉龟尾(1)位置:尾椎骨末端(长强);(2)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3)次数:揉3~5分钟。2、推七节骨(1)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骨尖成一直线;(2)操作:拇指或食中二指腹自上而下(推下七节骨)或者自下而上(推上七节骨)直推。大便臭如败卵或暴注下迫者需推下七节骨,其余者拟推上七节骨。(3)次数:推至局部发热为度。3、摩腹(1)位置:两肋弓以下,耻骨联合以上区域。(2)操作:运用食、中、无名三指做较轻的环形运动。(3)次数:摩3-5分钟。4、揉脐(1)位置:肚脐正中;(2)操作:可用拇指或掌根在肚脐上做回旋运动。(3)次数:3分钟左右。五、针对秋季腹泻,家长们应该注意什么?1、注意卫生习惯,做好隔离措施。饭前便后勤洗手,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对感染患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清理粪便消毒便具,生病期间不上幼儿园。2、合理喂养。腹泻期间鼓励继续饮食,补充体液,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但《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病期间脾胃受损,以清淡饮食为主,不宜强制进食及增加新的辅食。3、警惕脱水。如患儿出现便次多,小便量少,胃口差,哭时少泪,囟门及眼窝凹陷,精神差等症状谨防脱水引起休克,需及时至医院就诊。本文系黄海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日常保健(增强体质,脾胃好,睡觉香):五指一捏法(往心方向推):拇指补脾经200下;食指清肝100下;中指清心100下;无名指补肺200下;小指补肾200下;捏脊5次。便秘,顺时针摩腹;大便稀,逆时针摩腹。 退热退烧:掐揉二扇门100次。清天河水10分钟。 止泻通便:止泻(补大肠5分钟),食指桡侧缘,指尖推向指根。通便(泻大肠5分钟)。 止咳化痰:清肺200,点天突20,肃肺5—10次
门诊经常碰到妈妈说,我家宝宝又不爱吃饭了,经常口臭,大便又干又臭,有时候还有低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在中医属于食积发热。一、什么是食积发热小儿食积发热为小儿腹中过多乳食消化困难,随之出现食欲不振、口臭、腹胀、大便干结酸臭、夜间睡不安稳及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症状,久而久之,乳食积滞还会产生低热。《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伤饱候》就有详细记载: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而黄腹大是也。说的就是小儿进食过多,伤了脾胃不能消化引起食积发热的症状。二、为什么会食积发热呢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较成人多,消化系统的负担较重,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自己饮食不知饥饱,没有节律,或过食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都可能造成食积发热。正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所以避免食积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三、中医治疗食积发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小儿食积发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很多宝宝不喜欢吃药,更难以接受中药的口味,相对来说,小儿推拿疗法更容易被小儿及家长接受。小儿推拿疗法治疗食积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代,按摩手法就用于脘腹疾病,春秋时代的导引图有引“积”法,《黄帝内经》谓按摩可以“按积抑痹”,晋代葛洪创立捏脊术和抄腹法,可治疗食积,流传至今。小儿推拿疗法治疗食积效果显著,如果宝宝因食积引起发热,我们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穴位进行点刺放血疗法,效果立竿见影。四、如何采用小儿推拿保健手法预防食积预防宝宝食积,除了要养成喂养定时定量,少吃零食不吃生冷的习惯,家长平时也可采取以下小儿推拿保健手法预防宝宝食积。1)揉板门取穴: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方法:可揉2-3分钟或捏挤10次。2)补脾经取穴:拇指桡侧缘。操作方法:由指尖向指根方向推动,约3分钟。3)揉四横纹取穴: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横纹。操作方法:每指依次捻揉3-5次,每指揉约10遍。4)揉腹取穴:整个腹部。操作方法:掌心置于脐心,手掌平铺腹部,顺时针揉腹3分钟/晚。温馨小贴士:如果宝宝出现食积或食积发热症状,建议及时带宝宝至医院就诊。本文系董海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些小儿白天与其他小儿没什么区别,但一到夜晚就哭哭啼啼,躁动不安,轻则定时哭啼,甚则通宵哭啼。这种情况就称为“小儿夜啼”。推拿对防治小儿夜啼有良好效果,通过健脾胃捏脊法,对小儿的肌肤进行或轻或重的刺激,能起到安定镇静的作用,可以让哭闹的小儿安静下了。 方法: 1、双手轻轻按揉头部(避开囟门穴)约5分钟。 2、摩腹:手心对脐中来回按揉约10分钟。 3、捏脊:捏脊3遍,当按捏至背部神道穴处时,稍用力向上提3次,然后配合按、揉神道,推檫脊背部。 以上方法每天一次,不要饱食时进行即可。
摘要: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使用多种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31 例,疗程均为3 个月。结果:痊愈115 例,好转10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94.66 % 。 结论:推拿是一种早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安全、有效的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是以头向患侧歪斜,前额、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其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所致。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它在儿科临床应用中颇为广泛,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按摩患处,能起到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的效果。1 一般资料 2000 年1 月至2004 年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斜颈131 例,年龄16 天到9 个月8 天。男77 例,女54 例。排除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损伤(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 、锁骨产伤骨折、自发性环枢椎半脱位、炎性变化(扁桃体炎、颈结核) 、视力障碍引起的头部倾斜等。按斜颈的严重程度分,重型17 例、中型46 例、轻型68 例;按病程长短、挛缩程度和肿块硬结情况分,条索挛缩型44 例、肿块型57 例、结节型30 例;其中小于3 个月的患儿69 例,3 个月到6 个月的36例,6 个月以上的26 例。2 治疗方法 每天1 次,5 次后间歇2d , 再推拿5 次,共进行3个月的治疗。①揉摩法:以单指揉法先沿患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进行治疗,然后以拇指按压在肿块中心,顺时针和逆时针各10 圈, 交替揉摩, 每次进行约10min ; ②三指拿法:以拇、食、中指指腹相对用力,捏拿患侧胸锁乳突肌,并稍向上捏,稍停片刻,再让肌肤从手指间缓缓滑出,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持续约100 次; ③弹拨理筋法:拇指指腹在胸锁乳突肌上弹拨数次,然后用多指沿胸锁乳突肌做上下方位的纵向顺理; ④用以上三种方法,施予患侧斜方肌处和棱形肌处; ⑤侧扳牵引法:一手扶住患儿的患侧肩部并稍用力下压,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并轻揉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康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做被动侧向运动,重复多次; ⑥对于条索挛缩性斜颈、结节型斜颈,加用补脾经、摩腹200 次约5min , 捏脊3~5 次; ⑦颜面部用按揉法。患儿取舒适位,点揉翳风、风池穴,以双手多指拿揉双肩,结束手法。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弹性同健侧,颈部活动自如,颈项端正;有效:患侧包块消失,但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紧张,颈部活动明显好转,颈项基本端正;无效:患侧包块稍减小或没有变化,颈项歪斜如初或加重,颈部活动受限。3.2 治疗结果 131 例小儿斜颈的手法治疗疗效情况见附表。总有效率为94.66 %, 痊愈率为87.79 % 。如果按疗效分成有效和无效,那么小于3 个月组和6个月以上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x 2 =14.006 ,P < 0.01);3~6 个月组和6 个月以上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x 2 =4.675 ,P <0.05) ;小于3 个月组和3~6 个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x 2 =1.935 ,P >0.05) 。表1 患儿就诊时月龄与疗效的关系--------------------------------------------月龄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3 个月 69 69 0 0 3~6 个月 36 33 2 1 > 6 个月 26 13 8 5 --------------------------------------------4 讨论 斜颈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胎儿在宫内受到异常压迫头颈部歪向一侧,使该侧胸锁乳突肌因长期受压,造成缺血缺氧而导致挛缩;或是在分娩过程中,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的牵拉、挤压、损伤出血形成血肿,血肿机化而挛缩,或由于产程中胸锁乳突肌的某处血管受阻,引起肌肉部分缺血,进而纤维化造成挛缩。本文多数患儿也是宫内胎位不正或有产伤史。推拿治疗小儿斜颈主要是行气活血、舒筋解痉软化结节。手法刺激可产生热能,促使肌肉组织的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肿块逐渐消退,改善并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余慧华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 年11 月第29 卷第6 期)
第一步“看”一看脸颊:宝宝的脸颊是否对称,一般斜颈患儿下颌两侧有大小,一般小的一侧是患侧。二看眼睛:宝宝的眼睛是否对称,大多数的肌性斜颈患儿刚出生时候会出现一个眼睛睁开另一个眼睛闭合的情况,这种情况会持续几天,以后会慢慢缓解。一般闭合的眼睛或者眼裂小的一侧是患侧。三是看睡姿:观察患儿的头是否喜欢向一侧睡觉很少转向另一侧,或者家长强制将患儿的头向另一侧转,患儿会哭闹明显或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般不愿意转过去的那一侧是患侧。第二步是“摸”家长可以用手指轻柔而仔细的抚摸宝宝的颈部前侧的肌肉,可以两侧对比一下,是否一侧肌肉较另一侧紧张,是否有摸到肿块。一般颈部肌肉紧张或者摸到肿块的一侧就是患侧。通过以上的自查方法,家长如果怀疑宝宝得了肌性斜颈,就需要第一时间到小儿推拿医师处就诊。一旦确诊,就可以接受治疗。不要数月后才接受治疗。因为越早治疗,疗程越短,疗效越好。相信通过家长和医生的努力,肌性斜颈的宝宝能更好更快的康复。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是小儿骨科的常见病。通常在小儿出生时或者出生后的数月内被发现。临床以患儿头偏斜向一侧,并伴有面部、眼裂和头颅左右的不对称畸形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合理治疗,畸形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并严重影响外观,从而对病人的心理、工作生活等造成影响。斜颈有多种原因引起,有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包括眼性斜颈)等。不同斜颈治疗方法不同。临床上所说的斜颈,一般指的是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即小儿肌性斜颈,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的挛缩而造成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推拿是公认的保守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确切。80%-90%的斜颈患儿可以通过推拿来治愈。但是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难点就是疗程长,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坚持。其疗效取决于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早发现、早治疗。临床常常遇见的情况,家长发现疾病较晚,往往到宝宝出生后数月,发现头向一侧明显歪斜后才去就诊;或者是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但没有及时治疗,错过了保守治疗最佳时期,从而影响了疗效,一部分延长了疗程,一部分只能手术治疗了。推拿治疗一般一周可以3-5次,根据患儿的病情轻重而定。总疗程一般在6个月到1年。一般1岁以内的患儿选用推拿保守治疗,1岁以上及保守治疗失败的患儿则选择手术治疗。
小儿推拿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驱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强小儿抗病能力、促进小儿生长发育。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和历代其他疗法一样,因时因地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集推拿三字经流派;北京地区的冯式小儿捏脊流派;湖南地区的刘开运湘西小儿推拿流派;以及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海派儿科推拿是指发生、发展在上海这一特定区域的中医小儿推拿,是以推拿名家金义成教授为代表的小儿推拿流派,“海派本无派,海纳百川也”。海派儿科推拿源流于一指禅推拿的传承,江浙沪地区儿科推拿的滋养,历代小儿推拿学术成就的传承,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知识和积累。适应人群:12岁以下的儿童,但以6岁以下小儿推拿效果最好,婴幼儿尤宜。适应症: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热、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厌食、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呕吐、疳积等;小儿常见杂病: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夜啼、多发性抽动症等;保健类:强身健体、辅助生长、眼部保健等。
小儿推拿,是一种既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的“绿色疗法”;如果家长能恰当运用,可起到治病保健的双重目标。临床证实小儿推拿不仅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促进宝宝脾胃的消化吸收,而且能提高宝宝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使宝宝不易为病邪侵犯。具体操作方法1、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2、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3、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4、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操作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5、捏脊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dǐ) 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捏脊能够改善血动力,血流变,提高小肠重吸收功能;捏脊可以对贫血的患儿有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的作用。
春季是宝宝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中医认为,小儿体禀少阳,而“春乃少阳之气”,宝宝感受春季生发之气的召唤,就像一株株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苗,在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发芽长高。小树长的高不高,松土施肥不能少,而宝宝长的壮不壮,调理脾胃可是关键哦。儿童体质好坏的关键在于脾,脾胃一差身体整体水平也就跟着降低,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儿脾胃弱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都有哪些……小儿脾胃虚弱的表现:1.腹胀腹痛,大便有不消化物或奶瓣味,气味臭秽。2.食欲不振,饮食量比平时明显减少,对平时爱吃的食物也不感兴趣。3.舌苔白厚,口中有酸腐味。4.面色发黄,眼白有蓝斑,手足心热,精神活动差,爱发脾气,常哭闹。小儿脾胃虚弱如何调理:1、首先要安抚宝宝消除紧张情绪2、饮食应调整,给予流食、半流食。软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停1-2餐。可以给宝宝煮山药小米粥,莲子山药粥,消食健脾粥(莲子,芡实,炒麦芽扁豆各15克,焦山楂10克,神曲4克加适量水煮半小时,去渣后加米煮粥,煮好后加白糖。趁温热吃)3、呕吐次数多的宝宝应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有脱水症及时去医院。4、宝宝家长养成科学的喂养方法,不追,不填,不恐吓,不许愿,适时适量。5、给宝宝及时增减衣物,更要注意腹部保暖。预防宝宝胃痛,肠痉挛发生。6、宝宝生长发育非常快,要供给他合理营养及平衡的膳食。要具备四条:种类齐全;数量适宜;比例均衡;无毒无害。六种人体所需营养要素俱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婴幼儿饮食宜软、碎、新鲜,忌油腻、煎炸及辛辣。如粥、面条、混沌、蛋羹、肉末鱼肉松等,要选优质蛋白。三岁以上的宝宝,牙齿发育较健全,按营养合理搭配做各种美味佳肴。宝宝的食品要求色、香、味、形俱全。我们还可以借助药物之功调理脾胃:中药中的山药、茯苓、扁豆、莲子、芡实、薏苡仁等又是食物,用起来安全而方便。另外,也可选用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等,以消除积存的宿食,清空肠胃,提高食欲,宜在医生指导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