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室检查肠道疾病,发现大肠早癌的金标准。很多人下了好大的决心,终于去做一次肠镜。 但是,你知道吗?肠道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查的质量。准备不佳的肠道,可能会漏诊,还会增加检查的难度和风险。 所以,了解肠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有必要。 第一,先去预约 因为肠镜检查前,需要化验血,无痛肠镜的还需要检查心肺功能等,需要提前到医院预约。 预约登记后,护士会告诉你那一天开始做肠镜,提前需要做什么准备,怎么喝泻药等等。 第二、对检查前吃饭的要求 一般来说,检查前2-3天吃少渣半流质饮食,如稀饭,不吃多纤维的蔬菜、水果,禁吃红色或多籽的食物,如西瓜、西红柿等。检查前1天,吃无渣的流质食物,如米汤,不喝牛奶。 检查当天上午检查的禁食早餐,下午检查的早餐流质、午餐禁食。 肠镜检查前4-6小时服用泻药,排出无色稀水样便方可完成肠道准备。 第三,怎么喝泻药? 1、清肠药品冲配方法和使用人群 熟悉一下“简易流程” 1、清肠药品冲配方法和使用人群 ①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 取本品1盒(内含A、B、C各1小包)加温开水至1000ML。 对肠粘膜无刺激,不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不易引起脱水,不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需服用液体量较多,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可能无法按量依次饮用。 ②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1袋溶于1000ML温水中 ③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善时),每瓶用750ML温水稀释 口感较好,服用量较少,患者依从性好,但会引起肾功能损害、体液和电解质紊乱,>65岁,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失代偿肝硬化或电解质紊乱患者不宜使用。 ④磷酸钠盐口服溶液(今辰清),每瓶用1500ML温水稀 2、服药 (不要一次喝完,分次服用效果更佳) ①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上午检查,在当天早上4点前开始服药;下午检查,在当天早上8点开始服药。首次服用600-1000ml,之后每10-15分钟服用250ml,约3.5小时内服用完。 ②善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请在检查前一天晚上19点服用一瓶,检查当天早上5点前再服用一瓶(或在检查前至少3小时服用)。每瓶稀释后在20-30分钟内服用完。为获得更好地清肠效果,建议在可承受范围内多次饮水。 ③今辰清(磷酸钠盐口服溶液):上午检查,在当天早上5点前服用;下午检查,在当天早上9点前开始服用。请在20-30分钟内服用完,如果还可以承受,随后半小时再加喝500-1000ml水或无色运动饮料 ④口服柏西(西甲硅油祛泡剂):检查当天,喝完肠道灌洗液后再服用柏西1瓶(30ml),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 ⑤服药过程中,须多来回走动,并顺时钟方向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⑥(喝甘露醇,可能肠道会产生可燃气体,电切治疗时,可能会引起爆炸!)可以参考下图判断是否准备良好: 四、特殊人群怎么准备? 1、长期便秘的患者肠道准备 长期便秘的患者肠道准备效果差,可采用分次服用、预先使用缓泻剂或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方法提高清肠效果。 PEG清洁剂建议分2次口服,在正式肠道准备前2—3天服用聚乙二醇散、乳果糖、莫沙必利或者番泻叶等,可提高PEG肠道准备的质量。 对于检查日肠道准备仍然很差的,可以考虑灌肠。 2、老人和儿童 由于老年多并发其他基础疾病、肾功能较差或需长期口服某些药物等原因,PEG-ELS相对安全,推荐用于老年人的肠道准备。 国内对于儿童的肠道准备方案尚无定论,有研究显示乳果糖口服溶液清洁肠道效果佳,安全性好且口感良好,易被病儿接受。但也有研究认为,与乳果糖口服溶液相比,PEG-ELS用于肠道准备效果更佳,且病儿耐受性高。目前PEG-ELS因具有导泻缓和、简便易行且耐受性较好的优点,在儿童中应用较广泛。 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一般来说,怀孕是肠镜的禁忌症,如果必须要做,清肠要遵循以下原则: 提示PEG制剂用于肠道准备较为安全;而磷酸钠制剂可能引起电解质失衡,应慎用。 在其他肠道清洁剂中,比沙可啶会引起痉挛,限制了其应用; 蒽醌类泻剂中的丹蒽醌与先天性畸形有关,番泻叶可进入乳汁,蓖麻油可致子宫收缩,这些药均应避免使用。 五、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注意事项 1、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该注意: 一般要求停服阿司匹林、华法林和波利维5-7天,如果目前服用中药活血药物的如三七等也要停用,因为肠镜检查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做活组织检查或息肉切除。 2、糖尿病人应注意适当调整降糖药物,由于检查日当天不能进食,应警惕低血糖。建议当日就诊时自备脉动等无色的含电解质的饮料,或者自备白色巧克力或糖果。 3、高血压病人可以正常服用降压药。 六、其他: 1、如果您长期便秘,请检查前3天可服用少量乳果糖或小剂量硫酸镁溶液。 2、如果您常规服用降压药,可以在服用缓泻剂前1小时服用。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进食,所以降糖药不用服用。 3、非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表现时,可适当喝一些白糖水、无色无渣的功能饮料等。 4、女性尽量避免月经期,但如果检查日时正好赶上经期,跟医生声明,医生同意后可以检查。 5、如果需要肠镜下作电切等治疗,并且您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抗凝药,一定要向医师说明。 6、检查之后,不要马上进食,待结肠内气体排出,腹胀消失后进易消化流食。 7、50岁以上、或存在其他心肺疾病的患者需携带近1周以内的心电图报告; 8、静脉麻醉的患者检查前除禁食外,检查前6小时禁饮水,否则麻醉后极容易引起胃内液体倒流至肺内,引起严重肺炎甚至窒息死亡。
大家都知道,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疾病,尤其是发现早癌的无可替代的金标准,但是总有很多人对这个检查心存疑虑。 今年49岁的张先生是一个公务员,平时胃肠都不好,吃饭少,人很瘦,长期大便不成形,偶尔还带血。 医生每每劝他做胃肠镜的时候,他总是忧虑重重: 做普通的吧,怕难受; 做无痛的吧,怕变傻, 做胶囊的吧,嫌太贵! 于是,一拖再拖,终于,前不久出现了严重的腹痛、脓血便,才不得已做了肠镜检查,然而,已经是晚期直肠癌,张先生就此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时机,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身心和金钱上的巨大代价。 今天咱们就专门说一说,无痛胃肠镜,它真的会影响智力吗?会让人变傻变笨吗?会得老年痴呆吗? 啥是无痛胃肠镜? 所谓的无痛,就是静脉里面推了药,睡着了,叫做:静脉麻醉; 传统的胃肠镜,只是局部麻醉一下喉咙,还是醒着,叫做:表面麻醉。 无痛胃肠镜检查,就是在检查前,经静脉注射一种起效快、有效时间短、作用确切的麻醉药物(常用的的药,叫“丙泊酚”,因为它是乳白色的,所以我们戏称之“打牛奶”。); 被检者在数秒钟内入睡,完成检查后立即就能苏醒,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和痛苦。 整个胃镜检查只需5-10分钟,结肠镜只需10-30分钟。整个胃镜检查只需5-10分钟,结肠镜只需10-30分钟。 整个检 查 过 程 中无记 忆、无 痛 苦 感 觉,检查和治疗后,一般只需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回家。 它的优点是: 1.可以忘记紧张、焦虑情绪,有助于胃镜医生更好检查。 2.在无痛下进行胃镜治疗,创伤小;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微创小手术。大家对检查没有任何记忆和痛苦,更能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3.检查时间短,从静脉给药到完全清醒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 4.结果更精确,由于麻醉之后胃活动减慢,更容易发现微小病变。无痛胃镜可以放大视觉效果,能诊断部分很小的病变,让诊断更精准,有效的防止常规胃镜检查中病人的不配合躁动引起的伤害。 当然也有缺点: 1.相对麻烦:做胃肠镜前要做心电图,找麻醉医师评估能否耐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做之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检查当天要有家属陪同,不能开车。 2.有风险:麻醉过程中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有呛咳窒息的风险。 3.麻醉后不适:部分患者做完后会有头晕、恶心、呕吐,就像醉酒一样,不过很快就能好。 4.花钱稍多:因为无痛胃肠镜有麻醉的费用。以肠镜为例,一般的地市级医院在一千元左右,普通肠镜只是需要300元。无痛胃肠镜安全吗? 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药剂量,是麻醉师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素质等要素来定静脉麻醉所用的药量,基本上是控制10分钟左右患者会自动醒过来。 麻药6小时以内会完全分解、代谢,对人体神经系统不会带来任何后遗症,尽管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有“一过性认知障碍”,但很短时间就会消失。所以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就在2019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对119例接受“牛奶”麻醉的胃肠镜检查人群和50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发现在检查后的30至45分钟内接受检查者的认知灵活度即已经回到了原来的水平。 那无痛是否对中老年朋友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发生老年痴呆? 2017年我国一项研究显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使用“牛奶”麻醉的老年患者中是最低的,通常3天后就能恢复正常。 至于“麻药让人变傻”的谣言,那得看“傻”多长时间。 在做完检查的30分钟,走路会有些不稳;3个小时之内,有些不在状态,像是头一天熬夜看了欧冠赛事一样; 6个小时以后,机会感觉“脉动”回来了。 实际上,也有太多的研究都证实,通常所用的麻醉药对智商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大家完全不要担心做了会记忆力下降、引起老年性痴呆等等“想当然”的副作用。 关于风险,正常吃饭都有可能被噎死、正常人喝水也有被呛死的,所以没有100%安全的医疗检查,但至少99.99%都能成功做下来。资料显示,无痛胃镜麻醉带来的死亡率只有二十万分之一,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中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为二十万分之五。当然,医学并不是100%完美的科学,它也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比如,推药的地方有点疼,推药后几分钟胸口出现发红,醒来后有点不舒服,一般会有点头晕,像喝醉了酒,症状短时间内就会有好转,但不能开车,少部分人会有头痛、恶心呕吐、非常兴奋。 无痛胃肠镜虽好,也不是人人都能做 以下人群不能做或谨慎做: 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镇静药物过敏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患有容易引起窒息的疾病; 严重打鼾者及过度肥胖者宜慎用; 心动过缓者慎用; 由于全麻会抑制患者呼吸,故对伴有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者不适合做无痛胃镜检查。 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 怀疑消化道穿孔、休克的危重患者; 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 消化道急性炎症,尤其是腐蚀性炎症患者; 胸腹主动脉瘤、脑卒中患者。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逆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伴有典型的响声,俗称“打饱嗝”。 嗳气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多与饮食相关,很多人在饱餐后经常发出悠长的“呃”声,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有时嗳气可能暗示着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存在,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多伴有嗳气症状。 说到嗳气,很多人会把它和打嗝混为一谈。 嗳气和打嗝虽然都是从体内传出气体,但是还是不一样的,打嗝的声音较响亮,可以明显的听到,声音清晰,一打往往就是好几个,自己控制不住。 嗳气声音并不明显,感觉像有一股气涌了上来,从喉咙中喷出,不会出现明显的声音,嗳气的时候往往可以闻到嘴巴里有股酸腐味。 偶尔嗳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频频的嗳气不仅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可能还是胃出现问题的表现,很多胃不好的人,会经常嗳气。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一嗳气,就认为自己胃不好,其实引起嗳气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就是胃的问题。 频频嗳气和哪些原因有关? 嗳气它是胃部的气味,频频的出现嗳气,首先考虑是胃不好造成的。若你平常经常的嗳气,特别是在吃饱饭之后容易嗳气,且还伴有腹胀、恶心、食欲下降等常见的胃部不适时,说明你的嗳气多半是因胃不好造成的。不过,除了胃不好,消化道的其它部位出现问题,也容易引发嗳气,比如食管出现了问题。 食管这个部位,很多人容易忽视,但是平常我们吃饭是离不开它的帮助的。有些人吃饭或者喝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喝很烫的,吃饭喜欢趁热吃,食管怕热,若经常吃太热太烫的东西,它就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出现嗳气。它出现问题引发的嗳气,往往还会伴有反流的现象。 还有肠道,肠道出现问题,也有可能会引发嗳气。在当下社会,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缘故,肠道不好的人是比较多的,很多人有肠道蠕动慢,便秘等问题。肠道不好,内部的菌群紊乱,容易在体内生成气体,会走出屁多和频频嗳气的现象。 总结起来,以下疾病都可能产生嗳气—— 以下疾病都有可能出现嗳气的现象 1、胃食管反流:像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都会伴有嗳气症状,这是因为胃不能按时排空,导致食物积存在胃中,引起嗳气,并且还可伴随有胸部、上腹部疼痛和灼烧感。 2、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患者的胃就像没有瓶盖的醋瓶,嗳气常发生于进食后,且常伴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胃内容物上反感、上腹饱胀、疼痛等。 3、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不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并且伴随有恶心、腹胀等症状,一般产生嗳气后,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 4、胃出口梗阻: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会导致胃出口梗阻,胃内食物积存过久,从而产生嗳气,并且伴有腹部不适、胀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5、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胃酸分泌,嗳气容易反复。 6、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影响交感神经,使其过度紧张,抑制胃蠕动及胃排空,导致食物在胃中积存,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嗳气。 7、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长期饮食不良,营养单一,或者经常食用土豆、红薯、板栗、萝卜等食物,或长期卧床、长时间伏案工作,缺少体育活动,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也能影响胃排空,产生嗳气。 嗳气虽然可以被我们自己控制住,但是频频的嗳气还是会让人感觉很难受—— 那该如何减少嗳气的频率呢? 频繁嗳气可能是胃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肠道的问题,不过总归可以说是你饮食不节引起的问题,肠胃的问题往往都是吃出来的。 1、想要改善频繁嗳气的情况,要控制饮食,饮食上少吃寒凉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油腻的食物,少吃太烫的食物,少吃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红薯、土豆、芋头等等,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粮,吃东西的时候速度要放慢,要先充分咀嚼食物,然后再下咽,一日三餐要规律,饮食调理好,消化系统就会好,嗳气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2、吃饱饭之后散步,也是个可以缓解嗳气的好方法。吃完饭,先休息十五分钟,等十五分钟后,可以去散步十五分钟,这样可以让食物更好的消化,肠胃也会变得更强健,嗳气的情况会缓解。 3、情绪不好,精神压力大,容易使人出现嗳气,人在情绪精神不好的时候,胃部容易分泌出更多的酸,容易造成反酸、烧心和嗳气的情况。经常嗳气的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了压力要及时的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情况,嗳气的频率会减少。 4、经常嗳气的人,日常可以喝点促进消化的茶,比如陈皮茶、丁香茶等等,这些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和行气的作用,可以改善嗳气。 频频的出现嗳气,说明你日常的饮食或生活习惯可能不太好,要尽早的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通过合理的方法来调理,嗳气便会逐渐改善,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变好。 有没有简单的调理方法呢? 中医认为“嗳气”又叫做“饱食之息”,正常人在饱食后也可以偶尔出现,但不会出现呕吐,返流。但是频繁的打嗝嗳气就是种病态,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可以因为“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因素而发作。下面我们就中医如何治疗打嗝作简单介绍。 1、脾胃虚弱者 脾胃虚弱的人,往往在进食高脂、高蛋白饮食,或大量饮酒,或冷、热、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吃一些含碳酸的饮料比如可乐、汽水等会出现频繁的嗳气,难以自主。 可以服用中药保和丸(山楂12克,神曲10克,陈皮6克,连翘6克,莱菔子8克,茯苓12克,法半夏5克),以健脾和胃降逆。 或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重复5次时,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 2、肝胃不和者 肝胃不和的人,往往在情绪激动,生气或不顺心的时候,会出现频繁打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在正常情况下,胃气以和降为顺,但生气时,肝气挟胃气上逆,而出现嗳气。 治疗上可以采用疏肝和胃降气的方法,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柴胡8克,香附12克,白芍12克,枳壳6克,炙甘草8克,母丁香5克,郁金6克)。 或压“第三厉兑”穴,第三厉兑穴位于脚第三根趾头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3次即可。
肠化生,是指肠腺样腺体替代了胃黏膜固有腺体,是胃黏膜的常见病变,也称为化生性萎缩。根据经典科雷亚(Correa)学说,在幽门螺杆菌的启动作用下,肠型胃癌的发生过程为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上述过程是一个持久而反复的过程,且肠化生与胃癌之间还存在异型增生阶段,此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医学干预。目前认为,累及贲门、胃小弯或弥漫分布的肠化生,相比局限胃窦的肠化生,有着更高的癌变风险。需要注意,没有肠化生不代表没有胃癌发生风险,胃癌可发生于没有肠化生的区域。根据以上信息,肠化生只是个警示灯,告诫我们要注意身体了,但不是癌。不要慌张。局限于胃窦、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2~3年复查胃镜。单一黏膜部位肠化生伴胃癌家族史,或存在顽固Hp相关胃炎的患者,可考虑3年内复查胃镜。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则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染色放大胃镜。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称为非肿瘤性;腺瘤样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容易癌变。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有恶变倾向。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临床上一经发现,一般都需要切除以绝后患。那么,为什么会长结肠息肉呢?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较大的腺瘤。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4、肠道炎性刺激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5、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6、肠道微生态失衡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7、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8、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预防建议医学专家们常把结直肠癌的发生归结于一句话:三高两少——三高,即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两少,即运动少、膳食纤维少。因此,在预防肠息肉方面,提示大家:首先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此外,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家族史的及早进行筛查等,就能有效预防。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肠息肉会癌变,但是阻断其进程却非常简单,那就是做肠镜。发现息肉就干掉它,使它根本没机会变坏!我国的指南建议是50岁无症状做第一次肠镜,事实上,一线医生更建议40岁就要开始检查,起码一次肠镜可以保你5-10年无虞。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前!总之,为了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目前提倡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及时肠镜检查,就能阻断结肠息肉转化为结肠癌。
一,上皮内瘤变,是肿瘤吗? 实际上,上皮内瘤变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理组织学名词,表明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发展阶段。与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实际上基本上属于同义词。 它具有明确的肿瘤性病变,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 简单说就是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不像原来的样子了,有逐步变成癌的趋势; 它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 萎缩性胃炎一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 萎缩——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 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阶段,相当于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 那么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则相当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可以这样理解: 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相当于“一个好人变老了”; 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则是“老人正在逐渐变坏”; 胃癌,则是“彻底变坏了”。 那么,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可以理解为离胃癌有很近的距离,但还不是癌,还没有一个癌细胞,只是细胞的结构发生了“异型性改变”,所以称之为“癌前病变”。 根据大量随访资料,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分别为0%~15%和25%~85%。 所以,它虽然不是癌,但需要严密观察,积极治疗。 ? 查出来后,该怎么办? 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一般是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的,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但不是所有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都会变成癌,具体要结合胃镜观察来判断。 因此,如果病理活检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首要的是需要进行放大染色内镜(精查胃镜)检查,才能评估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有问题,是选择手术、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还是只需要随访。 如果精查胃镜未发现胃黏膜明显病灶,而患者也没有症状,一般只需要定期复查随访;有症状者,对症治疗;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胃幽门螺杆菌后随访观察。 如果精查胃镜发现可疑孤立病灶,则要视具体情况决定是药物治疗后复查还是内镜切除。 对于病灶内镜下存在表面发红、凹陷、病灶直径超过1cm,应当考虑行黏膜切除以获得更准确的病理诊断。 如未进行大块黏膜活检,建议6个月、12个月内镜密切随访。 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很接近癌,由于胃镜取检的原因,很难判断是否已经癌变,因此,临床医生习惯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称之为“早期癌”; 因此,一旦病理证实,就需要立即内镜下或者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并进行术后密切随访。 ? 小结: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是癌,但是存在癌变的风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要及时内镜下或外壳手术干预治疗; 2、这个阶段是很难或无法逆转的;不要相信吃什么灵丹妙药能够逆转;需要密切胃镜随访; 3、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4、高级别的需要立即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 5、低级别的需要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胃镜,具体要根据病理而定。 6、预防胃癌发生,应该在浅表性胃炎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胃镜,改善生活习惯,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的发生
我国胃癌人数约占世界胃癌人数的50%,每年死亡49.8万例! 在我国高发肿瘤中,胃癌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排第三。总的来看,胃癌的发病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40-60岁年龄段常见,而男性患者大约是女性的两倍。 如今,全国普遍胃癌发病率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的患者屡见不鲜。 最好的预防胃癌的方法是及时行胃镜检查,和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早期胃肠癌经过规范治疗,90%病人可得到治愈。 先看一个例子 40岁的刘女士半年前感有恶心、嗳气、上腹不适,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行胃镜检查。但出于对胃镜检查的恐惧,刘女士拒绝了,要求先开些胃药治疗。 但过了几个月上述症状再发,且伴有黑便、反复呕吐。最后刘女士无奈接受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在胃窦部位有一巨大溃疡,病理活检为低分化腺癌。 好在还不算太晚,但已经不能微创治疗,需要行胃切除术,今后的生活质量肯定大打折扣。 临床上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病人,一提到胃镜许多人都会觉得害怕,就下意识地拒绝,有的人甚至说:宁肯病死也不愿意做胃镜。结果活生生把一个早期癌拖成进展期,甚至晚期。 其实,这都是对胃镜的不了解,误信了江湖传言。 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胃镜真的那么痛苦吗? 现有的发现消化道癌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内镜。 通过一个长度约1~1.5米,直径约一公分的软管,前端集成了高清摄像头以及灯泡。这样就可以将内镜伸入到消化道管壁中观察管壁的表面结构和血管等有无异常,以对食道→胃→十二指肠进行直观的观察,从而早期发现病变。 但胃镜检查过程中镜身对喉咙部的刺激让人难以忍受,非常痛苦。 事实上,以前的内镜管径粗、质地硬,医生操作不灵活,做一个胃镜检查确实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莫大的勇气,“胃镜痛苦难忍”的传言也来自于此。 然而,随着胃镜设备的改进和内镜医师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新型电子胃镜已经改进很多,其镜身细、柔软,顺应性好,再加上医生操作手法得当,几分钟就能完成检查,患者仅仅感觉有些恶心,并不会有太大的痛苦。 且近年来,无痛胃镜的开展,可以使就诊者在毫无痛苦的“睡眠”中完成检查。 另外,还有胶囊内镜,只需要服下一粒胶囊,即可完成检查。 胶囊内镜只需要服下这颗胶囊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好方法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全世界有近一半的新发胃癌在中国,相比韩国和日本我们的早期胃癌的比率非常低,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而韩国日本也属于胃癌高发国,但是他们的早期发现率非常高,使得治愈率也大大提高,这主要因为韩国日本胃镜检查的普及。 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秘,最先可能仅有胃粘膜的颜色发生了一点变化,目前的CT、彩超等技术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小的变化,而胃镜结合肉眼观察与病理学分析可以对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做出准确判断。 早期胃癌:如此微小的病灶只有胃镜能够发现 其他筛查肿瘤的常规手段包括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比如说癌胚抗原/CA19-9/CA125/CA724等。 但是这些指标的升高多提示已经出现了中期或者晚期癌,早期癌阶段,这些指标可以不升高。 其他的手段,比如腹部增强CT,发现中晚期癌的敏感性较高,也可以检测淋巴结转移以及重要脏器转移的情况。但对于早期消化道黏膜内癌通常不太敏感,容易漏诊病变。 而彩超的检查对于实质脏器比较有利,对于空腔脏器如消化管的检查通常敏感性就更差了。 因此,发现消化管壁癌最敏感、可行度较高的检查还是内镜。 可以说,胃镜是检查胃、食管、十二指肠病变,发现早癌的唯一利器,无法替代! 胃镜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胃镜除了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外,还发挥着很多其他作用。 从食管、胃到十二指肠,胃镜可能帮助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做出诊断。 此外,胃镜也可以进行内镜下治疗,包括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良恶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胰胆疾病的治疗、支架放置、胃镜下胃空肠营养管的置入、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等。 胃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胃癌非常有意义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阶段、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我们国家最常见的肠型型胃癌的发展路径为例。一个年轻的健康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可以出现慢性胃炎。当这个慢性胃炎持续存在的时候,幽门螺杆菌持续损伤胃黏膜进一步可以出现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最终可以导致胃癌。 但是整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十年甚至好几十年。 ? 肠型型胃癌的发展路径 如果我们可以在它癌变前的任何阶段发现它,比如萎缩阶段或者肠化阶段甚至异型增生阶段,就可以积极地干预、定期地监控,可以避免其进展为中晚期胃癌。 退一步讲,即使出现了早期胃癌,我也可以通过内镜下ESD等方法完整地切除病灶,达到几乎100%治愈而又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哪些人需要做胃镜? 对于胃癌的筛查,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胃癌筛查提前至40岁。 我国2014年制定的“中囯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建议的筛查年龄为40岁以上。 其中,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家族中曾有人患过胃癌; 患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者; 有胃息肉或做过胃部手术; 长期喜食腌制品及高盐食物,并有胃部不适症状者; 长期吸烟者这部分人定义为胃癌的高危人群,是胃镜筛查的优势人群。 ? 有以下表现者应立即做个胃镜检查: 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胃部不适症状; 近期内突然发现贫血,排除胃部以外出血因素,又找不到其他原因时; 有呕血或黑便,以及粪便潜血阳性的患者; 经其它方法发现有上消化道疾患,需要做病理切片检查的患者; 意外吞噬异物,需要取出者; 突然消瘦,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以上,而排除糖尿病或甲亢者; 有胃癌或消化性溃疡家族史者; 已知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 胃切除后15年以上者。 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 胃癌的高危人群,比一般人更需要胃镜检查 1.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在两三代的亲属中,有得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其得胃癌的几率就会更高。 2.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慢性胃病的人们,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应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并定期去医院复查。 3.长期吸烟、饮酒,特别爱吃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这些习惯会对胃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并且不应该拒绝医生胃镜检查的建议。 4.建议45-50岁以上应做一次胃镜,没阳性发现或者没有高危因素3-5年一般可以不用再复查; 5.做了胃镜发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胃癌的危险因素的人应结合医生建议进行复查。 总会有人觉得胃镜很难受,但是相比于因回避而带来的后悔,因此该做胃镜时,千万别犹豫。 ? 胃镜检查前你需要了解: 若检查安排在上午,检查前一天晚饭后就不要吃东西了; 若检查安排在下午,早饭可吃流质或少渣食物,午饭禁食。流质食物具体是指:各种汤类,清淡一些的粥,肉粥菜粥都算。温软少渣饮食:是指避免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诸如蔬菜中的芹菜、粗粮或者太硬的食物。 年老、体弱者可以静脉或通过喝葡萄糖等来维持能量; 若是选择做无痛胃镜,建议提前 4~6 小时不能喝水,术前应完成麻醉访视及评估; 抽烟的人,至少在检查前一天应停止吸烟; 有活动假牙的人,检查前应取下假牙。 ? 胃镜检查后你需要知道: 检查完成后,早期可能会感觉到腹胀,疼痛以及感觉有一个东西在胃里的不舒服感觉,还可能会打嗝,不过别太担心,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会逐步缓解,检查完了在医院休息观察半小时左右再离开; 活检病人早期尽量以流质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内镜下治疗(息肉切除、包块剥除、血管套扎)完成后可能需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吃东西,老年病人目前多数住院治疗需遵医嘱。
经常放屁,有可能是肠癌的征兆 27岁的晓敏(化名)是一名公司白领,最近不管她吃什么,总是屁特别多,尤其是在电梯里面,弄得自己非常尴尬。 除了屁多之外,她还经常腹泻腹痛,但她以为是自己吃的太辣,导致肠胃不适,就没有在乎。 父母发现了晓敏的异常后,马上让她去医院看看。她做了肠镜及CT后,病理结果显示:肠癌Ⅲ期。 身体内的“屁”,是如何产生的? 在我们进食喝水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吞进很多空气。这些空气一般有两种排出方式:一是打嗝;第二种就是放屁。 空气进入胃之后,可以刺激胃的壁丛神经以及膈神经,引起打嗝,将空气从胃中排出。 但是打嗝也只能排出一部分气体,另外一部分则滞留聚集在胃内。另外有一部分气体进入肠道,则形成了肠气。 我们的屁,就是这部分肠气。放屁和肠癌,有什么关系? 其实,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多屁和肠癌有密切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肠癌确实会导致屁的增多。 对于这类患有大肠癌的人群,其中一个症状就是频繁放屁,但是除了这个症状,患者还会腹痛以及明显消瘦,大便的形状以及排便的规律都会产生影响,需要综合原因才可以考虑是否是大肠癌。 如果一个人只是放屁次数增加,身体并没有其他的异常反应,那么一般情况下并非大肠癌造成的。 但是如果伴有下面说的这些症状,那么就要小心肠癌了。这些也是肠癌的发病信号 肠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有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科医生李稳霞指出,如果出现如下五大“信号”,就要考虑大肠癌的可能性: 01 大便习惯改变 早期可出现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也有些人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里急后重。 此外,大便也会出现变形、变细等表现。 02 便血 便血原因主要为肿瘤破溃所致,便血色暗红,排粘液便,或者腥臭的脓血便。 03 贫血 肿瘤生长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所以随着肿瘤的逐渐增长,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另外,便血也可导致贫血。 04 腹痛腹胀不适 肿瘤持续增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胀痛不适。 05 腹部肿块 右侧结肠在解剖上具有腔大、壁薄的特点,肠腔内容物多为液状,肿瘤可以向肠腔内生长,60%~70%的中后期病人可于右侧中腹部触及质硬肿块,这是右侧结肠癌的一个征象。 肠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适或者腹胀,这也是很多人并不在意的原因。 还有的患者因为出现便血症状而误以为是痔疮,结果耽误了治疗。 建议大家应重视肠癌的筛查,健康人群45岁以上应每年做便潜血的检查。 这2种臭屁,让肠癌尽早暴露 一个臭屁,简直让人尴尬的要死。较臭的屁可以来源于肠道内有较多的粪便潴留没有及时排出。 引发臭屁的气体大多由未及时吸收的蛋白质食物成分分解产生的。 01 臭鸡蛋味的屁 臭鸡蛋味的屁相当于蛋白质代谢到最后腐败的味道,此时胃肠道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放臭屁,不仅是难堪的事,还是一个危险信号。 02 鱼腥味的屁 血腥味的屁,预示消化道有出血。血液积聚在患者胃肠道中,胃酸及肠道细菌把血液分解,有时排出的粪便会像柏油一般,屁也会有腥臭味。 当肠道有恶性肿瘤时,因癌组织糜烂、剥落、出血,再加上细菌的分解发酵作用,放的屁也有腥臭味。 所以,大便颜色成黑色,或是腥臭味的屁,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防肠癌,饮食建议这样 目前我国肠癌患者人数逐年上升,每年超过37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超过19万,也就是说大约每3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肠癌。 我国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并有提前趋势。因此,预防肠癌,至关重要!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及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多吃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 保持适当的体重。 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5克。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少喝酒精饮料。 再次提醒:如果出现便血、肛门疼痛、肿物脱出、便秘等高危症状,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请务必重视早期筛查,尽快到医院做个检查!
多久做一次胃镜才对呢?神奇的“隔壁邻居”说得对吗?其实,做得多,不如做得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事。 多久做一次胃镜? 这个时间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如果没有不舒服可以不用复查,复查时间就看你有没有新的不舒服。(一般你的不舒服和这些胃炎没啥关系); 萎缩性胃炎: 如果只有萎缩,没有肠化或者异型,1-2年复查一次; 如果有中到重度萎缩,还有肠化,每年做1次; 如果有中度异型,6-12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有了重度异型,要先让病理专家把结果再看一下,因为和癌关系很密切; 胃溃疡:即使活检结果是良性,一般3个月左右也要复查; 胃息肉:需要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决定什么时候复查胃镜; 活检病理:中-重度异型增生(或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需要和消化科、病理科医生沟通,密切观察,因为离“癌”比较近。 胃癌手术后:一般半年复查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 还有...... 所以,不同情况需要不同考虑,时间都是不一样的。1年,这个数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 做得多,不如做得好 胃镜做得次数多,就可以不留死角?不! 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质量。所以,不要纠结多久做一次,要重视做好每一次胃镜,高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质量高低的区别: 质量低:一直恶心配合不好看不清;满眼是泡泡;胃里还有好多吃过的东西。。。 质量高:胃里面干干净净,看得清楚;配合很好,慢慢观察。 所以,一次高质量的胃镜>N次低质量的胃镜。 你希望的是什么?一定是医生慢慢地、仔细地、不留死角地观察你“干净”的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做: 1、无痛还是普通:从检查质量上看,优先选择无痛。因为即使是配合度很高的人,也难免会恶心。这一恶心,看不清不说,医生也看着你可怜,还是赶紧结束吧,所以无痛检查是首选。 2、不是越快越好:一分钟,真的很快,但这么短的时间真得可以看清楚吗?一次胃镜的检查时间在5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所以在检查过程中不要催医生快点做,做得快不等于做得好!慢工出细活。。。 3、检查前准备好:做胃镜前多花点时间把胃洗干净,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 1)去泡去黏液:减少胃里的泡沫和黏液,万一这些泡沫和黏液下面就藏了个东西呢?特别还是那个坏家伙。所以,要喝点药(比如二甲基硅油、西甲基硅油、链蛋白酶什么的),把胃打扫干净。 2)饮食控制好:在检查前按照要求进行准备:8-12个小时不要吃东西,3个小时不要喝水。特别是胃肠动力比较差的人,更要注意。如果胃里还有东西,你是让医生是看你的胃,还是看你昨晚吃的夜宵呢? 1、不同情况复查胃镜的时间不同; 2、胃镜的检查质量才是防癌关键; 3、从我做起,给胃好好洗个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