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肾病患者一谈到肾穿刺就“谈穿色变”,觉得非常恐惧。那么到底什么是肾穿刺,什么时候需要做肾穿刺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肾穿刺是准确诊断肾脏病变的一种手段。同样表现为蛋白尿的病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病理损伤,而不同的病理损伤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进展的结局都不会相同。所以肾穿刺对明确肾脏的损伤类型及程度非常有帮助。人的肾脏有一百万个肾小球,肾穿刺只是超声引导下,皮肤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针抽取单侧肾脏的20个肾小球来进行染色、制片和显微镜观察。这种损伤是很轻微的,可接受的。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肾穿刺呢?出现以下情况医生都会建议穿刺 (1)慢性肾炎综合征,蛋白尿持续大于1g,或者蛋白尿没有达到1g却伴有高血压或血肌酐升高 (2)急性肾炎综合征,12周蛋白尿、血清补体等指标仍未缓解,或者病程中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急性升高。 (3)所有原因不明的肾功能损害,无禁忌症时; (4)成年人的肾病综合征,原则上都应该先肾穿刺,再根据病理类型确定方案治疗。 (5)儿童的肾病综合征可以先治疗不忙穿刺,但治疗效果不佳时仍需考虑穿刺; (6)怀疑继发性肾脏病,比如说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等; (7)移植肾突然出现蛋白尿或肾功能反复时。 肾穿刺不可怕,但它仍属于有创伤的操作,可能有出血、肾周血肿、动静脉漏、穿刺失败等风险。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与医生、护士积极配合,听从医嘱,做好穿刺前准备,才能顺利安全完成。
门诊中总会遇到许多的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非常焦虑:害怕复发,害怕恶化,害怕进入尿毒症,害怕透析。总会问:“医生,我的肾病会好吗?我该怎么办?”如果得了肾病到底怎么办? 总结起来四个字:“重、信、明、智”。 “重”指重视病情、尽早就诊,尽早治疗。 “信”指:相信正规医学、不轻信、不偏信,不病急乱投医; “明”要求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理解,并配合医师的治疗; “智”则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 其中“智”最关键。做想到有智慧,就需要强化自我管理,主动地参与治疗,及时记录并整理自己的病情:“高血压的患者规律地记录家庭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规律监测血糖,浮肿的患者规律测定体重,记录尿量;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需要记录好:服药的起止时间、药物的名称、用量,减量的时间和药量,部分免疫抑制剂比如说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关键指标比如说蛋白尿的变化等等”。当然有部分老年患者不识字,不会写字,家属就需要帮助他们做好记录。 大多数肾病的治疗都是漫长的过程,病情的稳定和控制单靠医生的指导远远不够,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才是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的决定因素。 医患的合作才是战胜肾病的唯一法宝! 门诊中总会遇到许多的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非常焦虑:害怕复发,害怕恶化,害怕进入尿毒症,害怕透析。总会问:“医生,我的肾病会好吗?我该怎么办?”如果得了肾病到底怎么办? 总结起来四个字:“重、信、明、智”。 “重”指重视病情、尽早就诊,尽早治疗。 “信”指:相信正规医学、不轻信、不偏信,不病急乱投医; “明”要求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理解,并配合医师的治疗; “智”则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 其中“智”最关键。做想到有智慧,就需要强化自我管理,主动地参与治疗,及时记录并整理自己的病情:“高血压的患者规律地记录家庭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规律监测血糖,浮肿的患者规律测定体重,记录尿量;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需要记录好:服药的起止时间、药物的名称、用量,减量的时间和药量,部分免疫抑制剂比如说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关键指标比如说蛋白尿的变化等等”。当然有部分老年患者不识字,不会写字,家属就需要帮助他们做好记录。 大多数肾病的治疗都是漫长的过程,病情的稳定和控制单靠医生的指导远远不够,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才是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的决定因素。 医患的合作才是战胜肾病的唯一法宝! 门诊中总会遇到许多的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非常焦虑:害怕复发,害怕恶化,害怕进入尿毒症,害怕透析。总会问:“医生,我的肾病会好吗?我该怎么办?”如果得了肾病到底怎么办? 总结起来四个字:“重、信、明、智”。 “重”指重视病情、尽早就诊,尽早治疗。 “信”指:相信正规医学、不轻信、不偏信,不病急乱投医; “明”要求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理解,并配合医师的治疗; “智”则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 其中“智”最关键。做想到有智慧,就需要强化自我管理,主动地参与治疗,及时记录并整理自己的病情:“高血压的患者规律地记录家庭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规律监测血糖,浮肿的患者规律测定体重,记录尿量;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需要记录好:服药的起止时间、药物的名称、用量,减量的时间和药量,部分免疫抑制剂比如说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关键指标比如说蛋白尿的变化等等”。当然有部分老年患者不识字,不会写字,家属就需要帮助他们做好记录。 大多数肾病的治疗都是漫长的过程,病情的稳定和控制单靠医生的指导远远不够,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才是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的决定因素。 医患的合作才是战胜肾病的唯一法宝!
每次专家门诊总能碰到许多病人问同样的问题:医生,我得了肾脏病,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这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到底应该怎么科学地调整饮食?怎样吃更利于病情的控制呢? 对于单纯蛋白尿和或血尿,肾功能正常,不伴有高血压、浮肿的患者,其实饮食上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荤素搭配适宜即可。 对于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则要求优质低蛋白饮食,强调“少而精”。更推崇与人类进化层次接近的动物蛋白为主,也可食用适量的豆类蛋白。不建议直接摄入市面上的普通蛋白粉。具体蛋白质的食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劳动强度、体重和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来调整,这个就需要专科医师个体化的指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并不等于“一点不沾荤食”,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不良也是一个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因此有的时候医生会给严格限制蛋白饮食的患者加用一些a-酮酸。 伴有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的患者,需要控制食物中嘌呤、脂肪的摄入。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红薯等主食)的摄入量。 明显浮肿、尿少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和尿量排泄的多少限制饮水(含汤汁)的摄入。浮肿伴高血压的患者就需要减少盐的摄入(包括榨菜、酱菜、咸蛋、腌肉、腊鱼、腊鸭等腌制食品) 频繁高血钾的患者必须减少,甚至避免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说:红枣、香蕉、杨桃、木耳、蘑菇、中草药汤剂以及最近比较热门的“低钠盐”等。 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患者应当减少油炸、辛辣食品以及糖果、奶油等甜点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激素诱发的毛囊炎等皮肤病况。 总体说来,慢性肾脏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我们不能“因病废食”,必须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控制病情。
很多肾病患者会觉得迷惘:“我没有高血压,为什么肾内科医生给我开的药物里有降压药?”其实肾科医师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普利”类或“沙坦”类的药物。此类药物说明书的适应症是治疗高血压。但其实它的作用非常多,在肾炎的治疗领域处于“当家花旦”的地位。通过使用此类药物来舒张肾小球的血管,而且舒张出球小动脉的程度会明显大于入球小动脉,可以有效降低整个肾小球的球内压力,缓解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高压力、高灌注”病理损伤状态。而且这类药物还能修复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清除炎性介质,抑制系膜细胞及基质的增生,从而减少尿蛋白,有利于肾脏病变的修复。因此此类降压药一直是肾病界的“中流砥柱”,对于控制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它!最后悄悄提醒一句:该类降压药一般对正常人的血压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期间要监测肌酐和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