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昨天上午在医院做了半天的义诊,晚上到深圳电台做了睡眠的健康科普讲座。希望广大市民对睡眠有一定的认识,提升睡眠质量。今天我们谈谈睡眠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打呼噜。打呼噜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多位明星级人物都死于鼾症,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笑星“高秀敏”了!引起打呼噜的原因:1、鼻部原因: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粘膜充血肥厚、慢性鼻炎等,这个是打鼾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2、咽部原因:扁桃体及腺样体增大肥大,悬雍垂肥大,软腭肥大低垂,舌体肥大。3、先天性解剖畸形:下颌骨发育畸形(如小颌畸形),下颌骨后缩等。4、年龄的原因:随年龄增长,打鼾发生率也上升,这与老年肥胖,神经肌肉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5、肥胖原因:肥胖:肥胖者颈部沉积了过多的脂肪,引起呼吸道的狭窄。(关注颈围:男性<42cm,女性<40cm)。6、遗传原因:常可见到家族性打鼾患者。7、.抽烟、喝酒:呼吸道慢性炎症,睡眠中分泌物增多,导致呼吸不畅。8、睡姿:也有些人白天时气道无异常,睡觉时由于气道周围肌肉张力减低,加之仰卧位睡眠时舌根后坠,同样可引起气道狭窄,影响气流的顺利通过。鼾症(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临床诊断:睡眠脑电呼吸监测(这个检查是诊断鼾症的金标准)打鼾严重的应尽快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打鼾的严重程度,做出正确的处理。通常采用AHI指数来对鼾症严重程度进行划分AHI,它是英文Apnea–Hypopnea Index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是指每小时睡眠内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的次数。通常将一次呼吸暂停定义为气流消失超过10秒并常常伴有低氧血症,而气流减少则定义为低通气。它实际上就是用呼吸暂停的次数除以了夜间睡眠的小时数,得出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的次数除以夜间睡眠的小时数得到低通气指数(HI)。两个数值相加的结果。通过这个数据来判定你晚上打呼噜呼吸暂停到底的多严重,这些年发展下来业内有了一个基本的判定标准了。如下图所示:轻度中度重度5<15 15<30>30针对不同程度鼾症的处理轻度鼾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减肥。采用一些保健的方法:1、伸舌练习这个动作很简单,尽力把舌头伸出,缩回来再尽力伸出,如此循环,一次做至少200下以上,直到咽腔感觉很酸。2、干漱口练习就像我们早上刷牙漱口一样,不含水,把腮帮子鼓起来,再缩回去,如此循环,一次做至少200下以上,直到咽腔感觉很酸。含水漱口也可。3、扫牙龈练习这个动作,中医认为可以补肾,用舌头快速扫过牙齿外侧(脸颊侧)的牙龈,先舔上颚的牙龈,快速从左扫到右,再从右扫到左,一次做50下以上。然后同法舔下颚的牙龈,直到咽腔感觉很酸。4、卷舌练习很多人练习英语的时候会这样做,其实它还能防止打呼噜。舌头顶着上颚,用力向后卷舌头,不离开上颚,一次做50下以上,直到软腭感觉很酸。中度鼾症:佩戴合适的呼吸机,可以和气道之间形成一种封闭的气道,通过正压通气减少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情况。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配置合适的呼吸机,同时选择合适的压力指数。这就好比我们近视了要佩戴眼镜,首先要验光一样!选择合适的压力指数先要做人工气道压力滴定实验,选出合适的压力指数。重度鼾症:个别极重度:对于个别极重度的要明确呼吸暂停的原因,有呼吸道问题的可以到五官科做相应的手术切除,如有的患者扁桃体腺样肥大,长期阻塞呼吸道,手术切除后,呼吸道通常,鼾声消失,夜晚睡眠明显改善。总之,提醒大家,打鼾非小事,诸君要重视!科学诊疗,完善检查,明确原因,及早处理。
汤同学,女性,18岁,就读深圳某高级中学高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优秀,每2周回家过一次周末,父母对唯一的女儿疼爱有加,回到家一般小汤什么都不用做,只管自己休息就行了。小汤与父母关系相处很好,每到周末难得的放松时间,小汤会和父母聊聊天,甚至向父母撒撒娇,父母也会尽心准备丰盛的饭菜来帮助女儿缓解学校紧张学习的疲劳,为女儿增添营养。这个周末整个家庭延续这既往的和谐和欢乐。只是这个周末恰逢小汤身体“不适”,稍显疲惫。周六晚上小汤的姨妈约小汤全家到一家新开的深海鱼火锅店吃饭,全家人其乐融融赴约,火锅的食材很新鲜,大家也都很兴奋,就吃了很多,一直到将近10点才结束聚餐。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大家都很快洗洗澡睡觉了,但小汤当晚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它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总是胃部不舒服,她想可能是晚上吃多了,就起床喝点水,再次入睡,但仍未成功,一直折腾到半夜2、3点钟,小汤有些着急了,开始反复在床上翻身,掉一下睡觉方向,把枕头反过来,默默“数羊”……多种方法尝试均为成功,就这样到了天亮,小汤通宵未免再加上“月经期”的不适感,周天起床,小汤显得很疲惫,但她想这些只是偶尔一晚上,可能昨天吃的太多引起的,就没有特别注意,细心的小汤父母观察到了小汤的变化,问起原因,小汤简单说了一下,父母也觉得是昨晚吃饭的问题,因为他们昨天晚上睡的也不是太好。就这样周天下午小汤如期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业,但周天晚上住校过程中,小汤仍然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同宿舍同学规律的呼吸声,小汤更加烦躁,本指望今晚可以弥补一下昨晚没休息好带来的疲倦,没想到又没睡好,到周一早晨上课时,小汤显得很没精神,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在加上例假的持续,小汤甚至有些撑不住,好不容易到了晚自习下课,小汤反而精神好一点了,但她开始担心今晚再睡不着的话该怎么办,好像人们总是怕什么来什么,当天晚上小汤又没有睡好,这样小汤一下连续三天没睡好了,周二早上起床后小汤更加烦躁不安,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到了下午就开始担心再睡不好的该怎么办,觉得自己身体会垮掉,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一事无成,小汤将睡眠不好延伸出了很多很多不好的人生结果,让自己更加的不安和焦虑,这样到了第4天晚上小汤仍然没有睡好,她觉得受不了了,就向家人打电话说了这些情况,父母知道情况后也很紧张,毕竟这正是高三的时候,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小汤父母带着小汤来到了我的门诊。详细了解了小汤的情况后,考虑到小汤是因为例假过程中,晚上由吃了很多高蛋白,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周六聚餐晚上大家都很兴奋,这些综合因素引发的当天晚上没有睡好的情况。这个情况本身有很多人遇到过,若第二天及时调整,一般很快会恢复的正常的睡眠作息状态,但第二天小汤就返回学校住宿,加上身体的不舒服和学校氛围的紧张导致第二天晚上又没有睡好,小汤性格相对谨慎,细心,对此产生了心理反应,开始担心自己的睡眠,上课注意了不太集中,到了后来小汤焦虑情绪升级,对没睡好延伸出很多不好的结果,如身体垮掉,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等等,而家长内心的焦虑和对睡眠的恐惧,更加睡不好,这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小汤白天担心睡觉,晚上又睡不好。周六晚上的失眠由于一个扳机一样扣动了小汤内心的焦虑。这也就是心理学生常说的“扳机效应”。帮助小汤分析后,给小汤做了睡眠卫生的相关教育,帮助纠正她的错误认知,缓解她内心的紧张情绪,并给小汤制定了严格的日程计划,主要是起床时间,上午活动内容,三餐食物类型,下午活动内容,晚上放松方式等等,并让小汤接受光照治疗,可以先在医院光照治疗室接受光照治疗,依据小汤的身体检查结果和睡眠测评报告,给小汤设计了5000勒克斯照射强度,每次照射1个小时,一个疗程10天的光照治疗方案(这个光照强度大概相当于深圳冬天晴朗的天气中上午10点左右的光照强度,若是夏天的话相当于早上7:30到8:00左右的光照强度)。光照治疗结束到学校后可以上午,中午,下午分别到户外照射日光,下午5、6点钟要积极运动,也给小汤开了很少量的非安定类助眠药物,告知她若实在睡不着时可以临时吃半片或1/3片,因为这种药物起效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药效维持时间只有4-5个小时,不会影响白天的学习生活。而且短期使用不会有任何依赖性。并叮嘱小汤药物治疗只是备选的方案,在实在无法入眠的时候才临时使用,不需要天天使用。小汤遵照医生的嘱托,很认真执行,先每天来医院做了一个疗程的光照治疗,返回学校后坚持按照和医生一起制定的作息方式,每天坚持日光照射,到操场活动,每晚坚持做放松训练,三餐也选择医生给其建议的食物。2周之后小汤的睡眠彻底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而且比以前更加自信了,她自己说“经历了这次短暂的失眠,自己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也不焦虑了,很多事情在人生的过程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它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一份经历必然有一份收获!”看到小汤这份自信和从容,她的父母都特别欣慰!和睦的家庭继续着幸福的生活!祝愿大家每晚有温馨的睡眠,每天有个宁静的内心!!
张先生,男性,36岁,硕士文凭,一知名公司的中层骨干,工作将近10年,在深圳这个一线城市靠自己的努力打拼,结婚生子,买了房和车,一家人其乐融融夫妻恩爱,过着让人艳羡的生活,但最近两年张先生有点变化,总是很容易困倦,情绪不高,有时晚上睡眠不是太好,做工作的效率有些低,但各种生活应酬没有任何影响,工作也基本能够胜任,就是一遇到工作突然繁重,或家庭有些突发事情时,张先生会显得力不从心,或焦虑不安,总担心自己处理不好,逐渐的他开始为未来担心,担心自己照顾不了家庭,不能给父母妻子孩子带来幸福的生活,他每天都很想努力工作,但收效很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开始出问题,每每上午就会感觉混沌,觉得脑子不清醒,他为了不影响工作,就买了一些提神的巧克力,速溶咖啡等提神食品,但也不能换来充足的精力,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张先生重复着基本的工作,虽没有出现大纰漏,但小错的不断发生,让主管领导逐渐对其产生了看法,去年年底公司一次管理岗位竞聘,从资历到学识张先生都是热门人选,但经过几轮选拔,结果出人意料,张先生竟然落选了,接下来张先生父亲生病住院,他变得更加忐忑不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能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工作也做不好,变得很自责,这些成了压垮张先生的最后几根稻草,张先生变得郁郁寡欢,工作无法注意精神,记忆力严重受损,不是忘手机就是忘钥匙,搞得家人都很担心,同事也觉得张先生状态不太对,但大家都以为是其父亲住院引起的,也不好意思多问,逐渐的张先生晚上无法入眠,早上很早就会醒来,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每日疲惫不堪,闷闷不乐,工作完全是应付,看到家人和孩子总觉得对不起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产生轻生的想法。张先生的妻子也是一家公司的白领阶层,两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其妻子发觉了张先生的情绪不对头,开始通过网络和朋友了解相关信息,大家都建议尽快带张先生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后来在一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深圳市康宁医院的冯飞医生。张先生第一次就诊的经历也很特别,由于张先生是硕士文凭,且在知名公司的白领,周围接触的人也都是社会相对较高层次,第一次让他到康宁医院就诊时,他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由于是朋友介绍,张先生多次和冯医生通电话反映情况,就是不愿意去医院就诊,最后在朋友的安排下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冯医生才第一次见到了张先生,和他当面进行了交谈。通过详细的交谈,冯医生发现张先生情绪很低落,悲观,自责,整日疲惫不堪,甚至有轻生念头。冯医生很担心,这样拖下去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就一方面给予张先生支持性心理治疗,一方面交代其妻子始终陪在张先生左右,避免产生悲剧,同时尽一切办法说服张先生尽快诊治。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张先生来到了深圳市康宁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心理评估和精神检查,最后确诊是抑郁症,已达到重度,需要尽快接受系统的抗抑郁治疗。冯医生首先向张先生做了详细的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宣教: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一般被人们称为“情绪感冒”,它的发病可能和遗传,幼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当前的社会诱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大约有20%左右的人一生中会有抑郁发作的情况,抑郁症目前治疗效果非常肯定,只要系统科学全面的接受治疗,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能够完全康复,大家众所周知的就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案例。崔永元向媒体公开自己的抑郁病史,最严重时曾走到楼边要跳下去,被其妻子及时发现而没有产生悲剧。后来小崔接受了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最终战胜了抑郁病魔,重新回到了影视前,成了一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冯医生又向张先生讲解了抑郁症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方案,药物是基础,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生活管理和心理素质提高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三者的比例大约是药物占到60%左右,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占到20%左右,个人生活管理和心理素质提升占到20%左右,当然这是治疗早期的大致比例(治疗的前3个月),中后期心理治疗的价值以及个人生活管理和心理素质提升的比例会加大,而药物和物理治疗的作用会有所减少。具体来说,就是早期治疗开始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个人身体素质,既往身体情况,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这一点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几十种,但其各自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相差很大,所治疗的症状靶点也不近相同,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症状,针对其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到治疗剂量,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针对副反应做出处理;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有一定滞后性,一般要2-4周才能逐渐发挥效果,6-8周时间药物才会完全起效。因此要有耐心,同时也要有信心;抑郁症治疗最忌讳的就是隔三差五换药,最后导致治疗难度加大,人为变成难治性抑郁,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其次是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目前常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经颅磁刺激术和脑反射治疗,其通过一些磁场的方法刺激不同脑区,改善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最终改善抑郁症状;心理治疗必不可少,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诱因,针对性做出心理治疗方案,一般急性期8-12次,一周一次,后期可2周一次,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最后还要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管理,首先是作息,“早起早睡身体好“,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谚语,但在现在快速发展高竞争的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但要想早日康复,这一点必须做到,”子午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遵从自然规律,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午时(中午1点左右),由于地球磁场,阴阳平衡等理论,人在两个时间段应该在睡眠状态,因此每天晚上11点之前必须入睡,早上6点左右必须起床,中午1点左右要午休半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有效恢复精神和体力。其次是饮食,三餐要规律,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食物搭配要均匀,多吃一些含有色氨酸的食物,如小米,牛奶,香菇等;因为现在关于抑郁症的生物学研究认为5-羟色胺不足是导致抑郁发作的一个原因,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原材料,因此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帮助脑内5-羟色胺的生产,来提高抗抑郁效果。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贯穿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同时自我要重新定位自我,探寻生命的使命,阅读书籍,向身边的高人请教,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局限性,达到内心自我的和谐。运动也是整个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所谓身心健康,身体和心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硬件基础,冯医生要求张先生每天坚持跑步,早晨早起后运动一个小时,中午可散步半个小时,而且必须是在户外,一方面是运动,另外一方面是日光照射,光照治疗也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运动本身可以帮助脑内兴奋性物质——血清素,也就是5-羟色胺,对于抗抑郁治疗非常有帮助,但早期由于抑郁症患者的乏力症状,往往很难完成预定的运动计划,这时候可以从少量运动开始,比如先跑一圈,或快走,待药物,慢慢起效后再逐渐加大运动量。后期坚持固定下来的运动方式,持续努力,不仅强壮了身体,改善了抑郁情绪,对后期减药的作用也非常大。以上就是冯医生在给张先生制定的完整的治疗方案,由于是朋友介绍,冯医生知道开始治疗时抑郁症患者意志力往往会受到影响,为帮助张先生完整执行治疗方案,冯医生与张先生以及其妻子建立了治疗联盟,鼓励支持张先生坚持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就这样一个完整的抑郁症治疗开始了,张先生经历了,困顿,迷茫,悲观,逐渐向平静,微笑,自信转变;时间推移,一个月过去了,张先生的运动量逐渐增加到了每天早晨绕公园跑步三圈,约2000米,还做一些健身活动,中午再步行半小时,每天接收日光的照射,中午太阳大时,张先生就会穿一件防晒服,避免晒破皮肤,日光照射主要是照射头部,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两个月过去了,张先生逐渐回复了注意力,记忆力,情绪得到较大改善,工作进入状态,能够探索性做一些工作,并在冯医生心理治疗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岗位和人生人生,从中发现乐趣,每天与妻子孩子享受生活,不再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而焦虑和纠结,专注于当下;就这样治疗持续着,三个月时间,张先生状态又恢复到了以前的自信阳光。这时张先生觉得自己康复了,很想停止服药,他带着问题向冯医生请教,冯医生微笑着倾听着张先生的陈述,好像一切都在冯医生的预料之中,因为大多数病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确实抑郁症经过急性期的科学治疗基本能够恢复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但这时的治疗并未结束,抑郁症由于其高复发性,必须有完整的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最后才是缓慢减药期,这三个阶段的治疗期可能对症状的进一步改善意义不是特别大,但对预防复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冯医生耐心的宣教,张先生最后接受了科学完整的抑郁症治疗方案,按照冯医生的要求继续服药,坚持规律作息,每天运动,科学饮食,阅读书籍,日光照射……2年时间过去了,张先生在冯医生的指导下成功停药,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而且塑造了强健的体魄,张先生说“这是他的重生,冯医生是指引他重生的人”。张先生现在与妻子孩子阖家幸福,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每天积极阳光,自信,在公司成功升职到一个部门经理,但这一切他都很平静,他说:“人在经历了”死亡“后,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呵呵“对待!这是我临床诊疗的一个真实案例,在经过张先生(化名)同意后,我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以信心,同时希望您接受科学全面的治疗,做出自己的努力,与医生一起战胜病魔!谢谢大家!本文系冯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惊恐障碍在发作的时候,与心脏病非常相似,患者有强烈的濒死感,也因此,它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作为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部的副主任医师,冯飞觉得现在的惊恐障碍患者不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让他感慨的是,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每次发作后,总是去综合医院看病,可是总查不出有任何问题,包括心脏也很正常,至少一两年以后、甚至更久,患者才到精神心理科问诊。1.查不出问题的“心脏病”一名38岁的女教师长途开车回内地,驾车五六个小时之后,突然一下子心咚咚直跳,感到烦躁、呼吸不畅,赶紧在路边停下,喝点水、休息了一下,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又继续开车前行。30分钟后,突然之间,刚才的感觉又来了,而且更加严重,全身冷汗大出,好像人正濒临着死亡。她害怕极了,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被接到医院后,怀疑是心脏病突然发作,可是心电监护除了发现心跳速度快达一分钟112次之外,其他一切正常,其他身体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医生就给她打了一些葡萄糖点滴。半小时后稳定下来,她问医生自己到底是什么病,医生说可能是疲劳驾驶,也没有开其他的药。这位老师将信将疑,怀疑自己患了目前的医学还不能发现的心脏病。后来,这位老师发现自己逐渐出现了睡眠困难,总是担心那种可怕的感受再次出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一定要有人陪伴,因为她害怕一个人的时候万一再出事自己没有力气报急救,遇到打打杀杀的电视镜头也不敢看。总之,她变得小心翼翼,身体稍有不舒服就紧张地去医院。一次,家人有事出去,她睡醒后发现家里除她外没有其他人,立刻害怕起来,结果又出现了类似的发作,觉得心脏快要从喉咙口跳出来了,而胸口又像压着一块巨石,似乎再也不能呼吸、再也吸不进去下一口的空气,全身冷汗直冒。惊恐之余,又报了120,医生怀疑她是心脏病,然而24小时的动态心脏检查显示,仍然没有问题;一系列的例行检查做完,同样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以后,这位老师服用各种补心养神类的药物,但“心脏病”却发作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没有任何征兆。看了四五次综合医院急诊后,医生建议她去精神科检查。她半信半疑地来到康宁医院的精神科门诊,经冯飞主任详细了解病史及检查后,最终被确诊为患了一种叫“惊恐障碍”的神经症。2.其实是较常见的精神障碍“几乎每一名惊恐障碍患者到精神科就诊前,都经历了多年、多次的综合医院看急诊经历,但总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病。有位患者甚至在发作4年、十几次住院后,才找到‘路径’,转看精神科。”冯飞告诉记者。冯飞副主任医师介绍,惊恐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非常害怕产生不幸的后果。发作时,会出现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因而出现心跳快、呼吸急促、出汗、四肢颤抖等,不过除此之外,各项检查都查不出任何异常。这种惊恐发作常常是突然出现的,在几分钟内可达到高峰,持续时间极少超过一小时,故又被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清晰,因此事后能够回忆发作的经过。通常,在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者在首次典型发作后,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一个月的,就可以确诊为惊恐障碍。“这种神经症其实并不少见,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城市发病率为5%。经过治疗,31%的患者可以痊愈,50%会成为慢性或者再复发,不过病情较轻,也有19%演变成严重的慢性病。”事实上,惊恐发作是一种精神障碍,只不过是以貌似心血管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频繁发作、却又不是心脏病、也查不出其他身体问题,患者会产生深切的担忧,这一方面强化了对惊恐发作感觉的真实性(那种感受非常可怕,感觉自己濒临死亡),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焦虑,加重了的焦虑反过来又强化了担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惊恐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种焦虑和担忧会表现在倾诉欲上。冯飞副主任医师指出:“通常,惊恐障碍患者的倾诉欲会很强,他们再三对医生说‘你一定要救救我,我已经花了很多钱,查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医生就会安抚患者,告诉他这种情况在精神科门诊很常见。”不过,为何会出现首次的惊恐发作,现代医学及心理学还不能对此作出完满的解释。目前倾向于认为,惊恐障碍与遗传倾向有关,也容易因各种精神刺激、内分泌变化而诱发。3.来得凶猛但治疗也快惊恐障碍其实是“有惊无险,有恐无惧”,通常来得凶猛但治疗也快。据了解,要治疗好惊恐障碍,需要心理与药物并重: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系统地服用抗焦虑药物,并要对惊恐发作的病理心理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助于患者减轻焦虑感);最重要的是,由于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极端的难受,患者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承受并体验这种感受,并且敢于带着这种极端难受去独自面对之前不敢面对的情境和场合,比如独自在家等。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面对,可以改变患者原先对惊恐障碍发作的不良看法和态度,消除担忧,打破恶性循环,从而使惊恐发作逐渐减少、减弱以至消失。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作的频度和强度,这使得患者面对疾病的过程易于进行。冯飞主任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好转后都非常开心也很感激,因为经过了太长时间的“乱投医”之后,终于知道自己这奇怪的“心脏病”的真面目,也不会再胡乱猜测了。
青少年是强迫症高发人群,强迫症的发病有其先天因素,更与后天成长环境密不可分。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冯飞向记者介绍了一例典型病例:在父母的过于严苛的管教下,高中学生小涛成为了强迫症患者。控制不住反复查看的孩子高中学生小涛被诊断患上强迫症,让他父母非常惊讶。在其印象中,小涛从小是个快乐、勤奋的孩子,怎么会得了强迫症?心理医生问诊后发现,父母正是小涛患上强迫症的一大原因。原来,父母对小涛的期望值很高,精心照顾之余,要求也非常严格,小涛也一直争气,成绩优异。变化是在高中后出现的。高中需要住校,小涛对此有些紧张过度,时不时丢钱包、掉餐卡,父母知道后,每次都批评甚至苛责。渐渐地,小涛每次出门前或起身离开座位时,都要对四周反复查看,椅子下面也要看上好几遍,口中还默默念叨,生怕丢了什么。如果不反复检查,他就非常烦躁不安。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没必要这样做,但问题是他就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出现的这一状况,父母并不能理解,更是严加指责,命令他不要这样。但这反而加重了小涛的表现,如关电脑时反复念叨“关机”、再检查好几次看是否真的关掉了,临睡前把房间里所有的地方检查一遍,起床后再检查一遍。小涛自己也非常痛苦,成绩一落千丈。诊断为强迫症后,小涛和父母一起接受了专科的系统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医生说,小涛要完全恢复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发病需具备两个条件冯飞介绍,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它的核心症状是焦虑。强迫症表现多样,如有的学生患者在考试时会不停地给一道题审题,每当写答案时就怀疑自己错了,于是重新审题,考试结束时有可能一道题都还没做。生活中不少人都会有些类似强迫的行为,比如走台阶时无意地心中默默数数,文章写好后反复检查错字标点等。冯飞说,这些并不叫强迫症,因为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反复、持续的焦虑情绪,明知一事已经完成,但内心对其正确性仍无法确认、信服,同时对此深感痛苦。看上去,小涛的强迫症是由于父母的过于严格的管教造成的,那么,强迫症是“后天”导致的结果吗?对此,冯飞明确指出:强迫症虽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定论,但它的产生,一定要具备“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大量研究发现,一定的遗传倾向,是强迫症发病的“先天因素”。“现代精神医学认为,强迫症和抑郁症以及其他焦虑症一样,首先患者必须具有这样一个‘素质’。”比如,同样是生长于非常苛刻、挑剔的教养环境,但孩子不一定就会患上强迫症,就是因为孩子不具备患病的先天素质。但是,具有这些先天因素的人,也并不一定就会患上强迫症。冯飞指出,在具备先天因素的同时,还要有后天的诱发因素,如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过于高标准严要求、性格过于谨小慎微等,如果遭受到不良生活事件,就容易患上强迫症。换言之,即使是对强迫症易感的孩子,如果成长在一个包容性高的环境里,那些强迫症状也不一定会出现。可见,后天的成长环境、人格塑造非常重要。青少年是高发人群青少年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有报道称,约三分之一的强迫症病例首次出现于10-15岁,75%的患者起病是在30岁前。有专家认为,这与目前的家庭结构有关。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对其期待值太高,照顾得太周到,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另一方面孩子在潜意识中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容易引发强迫症。冯飞发现,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患上强迫症的态度各不相同。大部分父母能反思并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沟通模式出了问题,愿意接受家庭治疗,并逐渐做出改变与调整。这就跨出了很好的一步。但也有不少家长始终不认为孩子患病是父母的问题,依旧一味指责孩子不争气、表现差。冯飞认为,这是很痛心的事,虽说“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的问题”的说法有些极端,但孩子成长中出了问题,父母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做父母的其实应该反思。治疗需要科学系统长程强迫症治疗难度大,冯飞对此并不讳言,他说,精神医学界有“强迫症是精神癌症”一说,然而尽管如此,其实对强迫症治疗的“临床感觉还是不错的”。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最经典的神经症之一,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疑虑、反复检查”以及“怕脏、穷迫洗涤”。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强迫症,在得病之初,往往会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学习压力大,受到批判和委屈等,患者会存在一些现实原因所导致的内心痛苦。如果只有这些现实原因,往往不构成强迫症的发病,最多也只能是急性应激障碍,或者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遇到诱发因素,导致强迫症,往往还跟得病前的个性因素有关,比如,内向,固执刻板,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和自尊,消极思维,缺少积极主动的行为应对,不善交往,缺少朋友和社会支持,等。这些个性特点,跟早年生活经历有关,特别是幼年创伤,缺乏母爱和社会支持。强迫症患者,往往会采取压抑、隔离和转移、理智化(包括合理化)等防御机制,躲避压抑其痛苦情绪。强迫症病人内心,充满理想与希望,同时却缺少真正的乐趣,也缺少自信心,低自尊,不敢相信自己是可爱的,缺少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思维联想,就像是一列火车。如果这列火车一直得不到检修,就会出问题;如果每跑一千公里,检修一次,就比较合适;如果每跑一公里就停下来检修一次,这会使火车无法正常运行。强迫症病人的思维,就像是列车,每运行一小段,就要进行强制检查,结果就会导致思维联想无法自然顺畅地进行,出现强迫思维。 人活着,总是要受很多苦的。强迫症病人,面对自身的人生痛苦,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总是会说“不,我不要痛苦!”并想尽各种方法来逃避痛苦,比如,当恐惧感染疾病的时候,内心不安,就去反复洗手,以换得暂时的内心平安,短暂地缓解痛苦,而不去真正面对“人生本来就会得病、最终会死去”的人生现实。 强迫症患者,经常会把“幻想”当现实,把低概率事件当作是高概率事件,把或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入室抢劫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这是概率而非必然。过马路,有可能会被汽车撞死,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要多一些注意和小心,但是,不能因此而这辈子不出行。游泳,有被淹死的危险,我们不能杜绝游泳。活着,就有得癌症的概率,我们不能因此而不活着;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出生。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往往是用尽各种方法,防范低概率的“万一”可能出现的危险,比如,万一门没有锁好,会有歹徒闯入,后果不堪设想。“歹徒入室抢劫”,这是低概率事件,而且,是来访者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事情。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实检验能力的局部下降,会把幻想当成现实,把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当作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病人这些特点,往往跟其幼年的心理创伤有关。 潜意识中有情感和需要,存留了针对外界事件的内心反应模式,却没有时间和空间。所以,潜意识,虽然服从因果律,但不是 “前因后果”,而是过去和现在“共时性”地同时存在于当前的潜意识之中。早年发生的外部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个体对当前事物进行反应的内心依据,正在参与着他现在的情感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缺乏自信,怕自己出错,认为上次强迫检查的结果不可信,所以,就会重复强迫检查。强迫症患者内心具有弱小感,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是“增强控制,强迫检查”,“强迫思维,用思维代替行动”,或者, “干脆不行动,以防出差错”。如何提高自信?积极行动!以行动提高能力,以能力提高自信。 对待各种危险(包括疾病、外伤、被伤害、死亡等)和各种痛苦的态度,反映了个体对待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根本态度。不能因为有痛苦和危险,就不出生,不生活。所以,在危险和痛苦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要去承受和担当这一切。而强迫症病人却拒绝接受这个“客观现实”,总是否认、排斥和逃避现实。 强迫症病人为什么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痛苦呢?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是“孤军奋战”,缺少社会支持,缺少理解和关爱,特别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往往具有母爱的缺失,经历过很多心灵痛苦,导致他们内心的弱小感,无力感,不确定感,不安全感。所以,他们就会极尽全力、尝试各种方法摆脱痛苦。 家长带着“强迫症”、“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孩子前来看病,家长总是抢在孩子前面着急地跟医生报告病史:“孩子读高三,原来成绩非常优秀……”我一听这样的报告方式,就会为孩子感到难过,为家长感到可悲。难道,在家长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优异”吗?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爱去哪里了? 强迫症病人,排斥现实痛苦的同时,倾向于采用“幻想式满足”的方式,麻醉自己,缓解内心痛苦。强迫症患者,内心深深眷顾怀念着很多美好的幻想或生活经历,包括幻想的或曾经的辉煌,经常会闭上眼睛,心里怀想着:“如果有一天,我做到了十分完美,绝对完美,我的生活该多么幸福呀!”睁开眼,更加痛苦。强迫症患者,对于美好现实的幻想和未来的憧憬,具有强烈地执着心,几乎达到了偏执、脱离现实的程度。他们会说:“我这个人就是追求完美”。其实,他们的所谓“追求完美”,准确地讲,应该是“强求完美”,即,我的美好愿望,必须、立刻实现;如果实现不了,我就痛苦,我不能接受现实(不完美)! 强迫症患者总喜欢这样说:“我原来曾经学习成绩优异,都是因为强迫症,我的高考失败了。据说强迫症是心理上的癌症。很多年,我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愈。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医生上了,再也没有去读书,更没有去找工作。我的人生都让强迫症给毁了。如果没有强迫症,我会是多么的完美和优秀啊。” 强迫症患者最初是不切实际地要“强求完美”、“回避痛苦”,后来就出现了强迫症状,伴着着焦虑等痛苦。强迫症患者又把“强迫症状及伴随痛苦”当作“异物”去排斥,一心想着要战胜强迫症状。只顾愿望,不看效果,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陷入无力自拔的泥潭。就像一个人掉进沼泽里,越挣扎,陷进去的越快。 人,试着跟自身的痛苦在一起,这是需要勇气的。好多人,以为“跟痛苦在一起”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其实,如果有勇气“跟痛苦在一起”的话,痛苦往往不是加重,而是悄然减轻,你甚至还可以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无论抑郁或者是焦虑,如果你有勇气跟它们呆在一起,静观其变,然后自然就会“物极必反”了。 强迫症患者会说:“由于我患有强迫症,所以,我就无法看书了。据说强迫症是心理上的癌症。总也无法治愈,结果总是在看病,一直都没有看书。等我把强迫症彻底治愈了,我就可以重新开始看书了,那时候,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率高极了,看一天书就能顶一千天。我就能把所有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先治疗强迫症,等强迫症彻底痊愈之后,我再去看书学习。”这是强迫症患者经常采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即,把看病和看书,割裂开来,当作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对立的两件事。结果,这样的思维和应对方式,导致病人无法走出强迫症的泥潭。只有愿望是不够的,关键要有现实有效的行动。行动所取得的效果比愿望和幻想更重要! 我经常会跟强迫症患者探讨:“你当初是为了读书、参加高考。后来,你患上强迫症,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跑医院、看医生了。你迫切想要治愈强迫症,然后你去看书、参加高考。可是,你休学后的这些年,你每周拿半天时间看医生,其它时间你是否去看书学习了?你看多少次医生,能抵得上看一页书?” 正确做法是:边看病,边看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有的中学生认为:谈恋爱与学习是对立的,谈恋爱就耽误学习,所以,克制自己忘掉自己所喜欢的异性,强制自己去背单词。结果是“单词记不住,异性忘不了。”让自己喝一杯“忘情水”,服一片“三A忘不了”,最终导致了强迫症等神经症。有的中学生会这样做:边恋爱,边看书;恋爱学习两不误,互相促进。 对于“完美和理想化”的幻想,强迫症患者往往会要求自己“必须、立刻达到完美”,其实,往往会欲速不达。飞机是可以飞上蓝天的,但是,飞机起飞的时候,是需要有一段长距离的跑道的。如果没有这段跑道,飞机是难以起飞的。垂直起飞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要求引擎的推力简直要像火箭发射。如果强迫症病人能够带着症状去生活,坚持现实有效的积极行为,而不是停留在幻想之中、无休止地让自己去做强迫行为,能够接受现实的不完美,能够接受挫败,能够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话,强迫症也会逐渐痊愈的。 你想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吗?好,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着像健康人那样去生活。 很多的强迫症病人,自身并不主动前来寻求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首要条件是:来访者要有求助动机。如果你已经告诉他如何找到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资源了,剩下就是尊重他的个人决定了。来访者具有自主决定权,决定是否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决定是否结束心理治疗。如果他暂时决定不接受心理治疗,这个决定也是值得尊重的。 我们会建议强迫症患者去看心理治疗师,接受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尝试着跟别人沟通与交流,建立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得关爱和自尊,逐渐放下那些“强求完美”;接纳现实痛苦的同时,积极行动,从事有建设意义的活动;承受痛苦的同时,创造内生的快乐。
2016-03-03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据估算我国目前有700万左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此庞大,对这种病症的治疗你真的了解吗?除了院内治疗,在院外我们又能做什么? 作者:平亮亮 来源: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据估算我国目前有700万左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年患病率0.26%——0.45%,男女发病率相似,有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也高于普通人群,同时此疾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造成的生产力缺失是十分惊人的,将给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该病的预后不良,大约2/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存在明显的慢性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损害明显,精神残疾高。 那么很多人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其家属,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及预防到底了解多少呢?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及预防 目前,精神分裂症定义为: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16——25岁),具有感知(包括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显著异常,并导致明显的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呈慢性化和精神衰退的倾向。 然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以明确的是: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孕期遭受病毒感染、经济与社会阶层较低、承受不良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内向、孤僻、敏感多疑的性格等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关系很大。 现今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控制症状并不是终极目标,努力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重新为家庭与社会所接受的综合治疗才是正确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向。目前临床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治疗阶段。 一、急性期是指精神症状非常明显和严重的时期 此期治疗的目标:①尽快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争取最佳预后;②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冲动行为。急性期的治疗在临床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一般可以达到目标,此期病情改善明显。 二、巩固期是指急性期的精神症状控制之后,患者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期 此期如果过早的停药或遭遇应激,将面临症状复燃或波动的危险。其治疗目的:①防止以缓解的症状复燃或波动;②巩固疗效;③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④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⑤控制和预防长期用药带来的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疗程一般持续3——6个月。 三、维持期的治疗是指在巩固期治疗稳定后进入维持期预防复发治疗 此期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精神和延缓精神症状的复发,以及帮助患者改善他们的功能状态,维持期治疗的疗程长短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5年。 除了药物治疗外, 家庭教育、社会的支持同样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作为临床医生, 我们希望患者经过药物治疗能在社会中独立生活; 与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系统密切联系,帮助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在心理方面没有认知功能下降; 没有情感症状的出现; 改善思维障碍。所以为了使患者更好的恢复社会功能, 为家庭和社会所接受, 以药物为主的联合治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上诉信息可以看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预防复发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急性期控制精神症状,长期的维持治疗也是关键。 因此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药物依从性差作为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不能持续用药是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再住院原因中最大的单一因素。美国精神病协会 ( APA)的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认为 :“ …如果没有维持治疗 , 60 %—— 70 % 的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 , 并且大约90 % 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加拿大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指导原则认为 :“一年内由于抗精神病药停止使用而导致的复发风险高达90 %”。另外家庭情感气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和复发有重要影响,如来自家庭成员的过分批评、敌视态度等情感表达过分均不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每一次的复发都将导致如下结果:1、延缓康复,加重病情;2、入院次数增多;3、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敏感性降低;4、增加自杀的风险并成为无家可归者;5、功能难以恢复到复发前的水平;6、患者失去自尊,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7、加重家属、照料者的负担。 导致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很多,其中许多患者及其家属持有这样的观点,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控制,不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以后也不会复发,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国内外的调差研究均表明,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正确态度,以及难以接受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或者低估此病的严重性,不知道此类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等因素均会间接增加患者复发率。 另外约3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家庭对于患者的康复、取得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接下来就主要谈一下家庭干预的注意事项及其要求。 首先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理解,要求家属: ①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性质特征;②掌握精神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③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④明白如何为患者提供某些支持(如督促服药):⑤正确分析与解决家庭矛盾和冲突。其次要求家庭做到:①能接受患者精神症状的存在;②能确认可能诱发精神病的应激源;③能预防可能导致下次急性发作的应激源;④能提供避免或降低疾病发作的对策,包括复发先兆症状的识别等。通过上诉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促使他们之间加强沟通,以此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各种应激的应对能力、减少家庭愤怒与内疚情感的表达、减轻家庭成员的心理应激和负担,降低来自家庭成员生活中的不良应激,减低复发率,提高治疗依从性。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和照顾相对困难,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家庭情况可产生负性作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是预后不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患者结局相对较好。 仅仅让患者消除精神症状是不够的。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仅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理想状态是,患者恢复了由于疾病所致的精力与体力下降,达到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恢复原有的工作和学习能力,重建恰当稳定的人际关系,这样才算达到全面的社会康复。因此,联合治疗势必不可或缺,需要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医生共同努力,而在长期的预防复发的过程中,家庭则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
从患者Jesse看阴性症状临床表现 相比于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包括动机、社交互动、情感体验/应答、语调韵律/言语清晰度、运动方面的缺陷,对患者功能转归的消极影响可能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且治疗应答相对欠佳。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更加关注妄想、幻觉、瓦解症状、攻击行为等症状,而可能不太了解阴性症状的评估及治疗策略。 鉴于此种情况,Dawn I. Velligan博士和Larry D. Alphs博士结合病例,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展开了探讨,以下为临床表现部分。 阴性症状有哪些表现? 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应答、动机、社交、言语及运动的减少。针对使用多种测评工具的分析性研究显示,阴性症状主要分为两大主要因素: ▲ 意志缺乏-淡漠(avolition-apathy) ▲ 表达减弱(diminished expressiveness) 一般认为,原发阴性症状在病因上与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精神病理学改变相关,而继发阴性症状则是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其他疾病进程、药物或环境的衍生物。 例如,抗精神病药可不同程度地造成运动不能及情感平淡;抑郁可导致快感缺失、动机缺乏及社交退缩;资源贫瘠、缺少外界刺激的住院或收容环境可能导致患者安于现状,无所事事,缺乏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 阴性症状也可能是精神病性进程的结果。社交退缩可能由偏执所导致,也可能是患者沉浸在与真实生活相割裂的自我世界的结果。原发及持续性的阴性症状常常被称为“缺陷综合征”;相比于其他患者,存在缺陷综合征的患者认知损害更严重,转归也更差。 阴性症状可能表现如下: 沟通 即便在外界的刺激下,言语量也极少,或使用一两个词作为回应;回答问题前经历很长的停顿;言语内容含糊不清,且不能进一步澄清;似乎难以清楚地发音,低声咕哝。 情绪/情感 情绪体验的范围受限,如愤怒、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或骄傲;语调单一且平淡,提示患者情感表达减弱;在要求下展示一般情感状态的能力受损。 社交活动 朋友很少;对他人的渴望及互动减少;与精神检查者的合作欠佳;性接触的欲望有限。 动机 很少进行创造性活动;一天内的很多时间都坐着或躺着;不修边幅,不注意基本的个人卫生;对世界大事和爱好缺乏兴趣;生活目标及企图感有限。 精神运动活动 运动速度减慢,做动作似乎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表达性肢体语言减少或消失,如手部及头部运动。 患者Jesse Jesse,男性,32岁,西班牙裔,精神分裂症病史12年。患者对问题的应答迟缓,言语寥寥;情感平淡,谈话过程中几无表达性的手势动作。在与精神检查者的对话中,他描述了自己典型的一天: Jesse:我2点左右起床。 医生:下午? Jesse:是,然后抽根烟,吃饭。 医生:一般吃什么? Jesse:米,面,还有汉堡这种剩饭,从……(从快餐店打包的) (长时间的停顿) 医生:好的,接下来做什么? Jesse:吃完饭?再抽根烟。 医生:再然后呢? Jesse:然后……不知道,看电视。 医生:其他呢? Jesse:没烟了,我会出去买烟。 (医生进一步询问了一些事情) Jesse:那个我还没做。我在6点左右睡一会儿,然后吃晚饭。 医生:吃晚饭和睡觉之间这段时间干什么? Jesse:抽烟,看电视。 医生:都看什么节目? Jesse:《大淘金》、《糊涂侦探》……就那些。 医生:你能告诉我,你上周看的表演都演了些什么? Jesse:不行,想不起来了……(进一步询问下,患者仍未提供更多信息) 医生:好。你看新闻吗? Jesse:有时候有些事会上新闻。 医生:你能告诉我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吗? Jesse:打仗。 医生:咱们具体聊一聊打仗? Jesse:打仗不好。 医生:其他呢? Jesse:没了。 医生:你平时给谁打电话,或者去谁家里吗?亲戚或者朋友? Jesse:我爸每周过来看我一次。 医生:你自己去见谁,或者给谁打电话? Jesse:我没给谁打电话。 医生:你有什么爱好吗?就是你喜欢做的事情。 Jesse:抽烟。(进一步询问)打篮球。 医生:上次打篮球是什么时候? Jesse:我没有篮球。 Jesse的自发言语极少,在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需要精神检查者反复催促。讲话时,他语焉不详,需要进一步询问。Jesse的身体活动也不多,大部分时间在看电视和抽烟。他没有朋友,其父亲每周会看他一次。被问及兴趣爱好时,他说自己喜欢篮球,但自己不打,也不看篮球比赛。谈话过程中,他的情感显平淡,没有情绪反应。事实上,他不能令人信服地描绘出近期的任何情绪体验。 Jesse说,自己希望找个工作,但在十多年来,他没有为找工作做过任何事情。总体而言,Jesse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没有任何想跟医生提起以引发后者注意的内容。与Jesse家人谈话后得知,Jesse的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Jesse每三个月去看一次简短的门诊。他的主治医生很少询问Jesse的生活质量,他如何度过每一天,以及总体功能。由于Jesse没有特别明显的阳性症状,也没有出格的行为或敌意,他的药物调整主要基于耐受性,这些调整也都很小心,以避免造成阳性症状的恶化。 Jesse的情况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相当常见。很多医生不愿去探讨这些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时间实在有限,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更为急迫的问题上,如自杀或攻击行为,以及严重的症状恶化。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总体功能和阴性症状一般都不是主要关注点。 注意:Jesse没有什么“主诉”。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他的家人似乎也能接受这种状况。社区患者中,这种对阴性症状的漠视较为常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生和社会都没有将这些症状视为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什么是酒精依赖酒精依赖(症)俗称酒瘾,指长期饮酒的人产生对酒的心理上和躯体上的依赖,心理上的依赖或精神上的渴求是说停止饮酒或减少饮酒会感到坐卧不宁,焦虑不安,情绪烦躁,无精打采,千方百计找酒喝;躯体依赖是指长期饮酒的人,一旦停止饮酒或减少饮酒,机体产生很多不适,如心慌、头痛、乏力等。酒依赖另一个特点是饮酒量不断增加,耐受性增强。一般来说,达到酒依赖程度大多经过几年至几十年的时间。很多人明知喝多了对身体有害,却无力自控,偶尔减量或不饮便会有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从而就必须饮酒来缓解不适。酒精依赖属于物质依赖中的一类,医学上将其定义为慢性脑病,酒精依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强迫性地、规律性地饮酒,并导致身心问题。 杨梅
睡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人们对睡眠非常在意,许多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常常是因为失眠才去看医生的。尽管睡眠如此重要如此平常,可人们却常常有着许多不健康甚至错误的习惯,今天就和大家说说睡眠那些不良习惯的事以及如何尽量减少这些不良问题。首先是睡眠节律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要睡觉时间够了就没问题,常常见到的就是夜猫子现象,晚上不睡,夜生活到凌晨,早晨不起,午餐早餐合二为一。殊不知这种睡眠表面上貌似睡够了,但是对身体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近几年脑白金卖的非常火,一瓶好几百,其实脑白金里面所含的核心成份褪黑素人脑本身就生产。正常亮光状态下,这种内分泌激素只会少量的分泌,体内所需的大部分褪黑激素是靠夜间高峰分泌的,而这个分泌高峰在凌晨2、3点钟达到最大而且只会在黑暗状态下发生,一旦过了时间点或者处于光照下,这个高峰就不会出现,长期缺乏褪黑激素,人体会容易出现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这样看来,熬夜纵情笙歌和工作到凌晨的人们每个晚上损失的就不止几百块了。所以睡眠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证正常的睡眠作息节律,那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合适呢?古人云“日出而嬉,日落而息”,人体生物钟主要受光照也就是太阳运动的影响,因此睡眠的最佳时间应保持和太阳光照变化规律一致,在大多数地区,太阳落山后2-4个小时后入睡,清晨地平线上第一道阳光照耀的2-3小时以内起床,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其次,睡眠时间的问题。正如之前文章提到过的,人们常常会用补觉的方式来弥补失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睡眠不足,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恰当的做法,除非彻夜不眠,白天非睡眠时间的卧床对睡眠的恢复并没有好处。因为大多数的睡眠不足都可以在以后的夜间睡眠中弥补过来,非睡眠时间的卧床反而降低了人身体的疲劳程度减少了夜间的睡眠需要,从而导致第二天的睡眠问题。因此,失眠者头一天失眠后,第二天可以比平时稍早些上床睡觉,第三天早晨可以稍晚些起床,但不建议在白天补觉,更不建议卧床。有个顺口溜可以参考失眠后的非睡眠时间里“能坐着不躺下,能站着不坐下,能在室外不在室内,能参加活动不独处”。第三,对待睡眠的心态问题。没有失眠的时候,人们从来不会想睡眠是怎么回事,闻鸡而起、倒头就睡,可一旦失眠了,人们对睡眠则会时时警惕,关注睡眠时间够不够,担心睡眠不足身体生病,白天处处为睡眠开绿灯、事事为睡眠让路、一切为了睡眠,结果是睡眠反而每况愈下,久而成病。睡眠其实是人的本能活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睡眠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我们刻意做什么,唯一需要的就是闭上眼睛不再集中注意力,身体会随着放松,意识会逐渐模糊而进入睡眠。然而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恰恰相反,一上床就开始担心自己睡不着,认为枕头太软或太硬(其实一直使用同一个枕头)影响睡眠而更换枕头,认为马路上声音太吵(其实以前也吵)而戴上耳塞,开始数绵羊,从一数到一千还睡不着,不时看看表一看都凌晨两点了,“这下完了,要是今晚一夜睡不着,明天见客户肯定谈不成生意”,“必须赶紧睡着”,结果真的一夜无眠。恰恰是人们对本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强加了这许多要求,让大脑始终处于任务状态而保持了兴奋清醒,试想一个人处在兴奋任务状态下,他怎么可能很快入睡呢?所以恰当的做法是,放下对自己睡眠的要求,丢下对睡眠好坏的期待,睡不着就睡不着,不要要求自己立刻睡着,大不了一夜不睡,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不要采取任何额外的措施(除非医生的医嘱)来试图让自己入睡,可以做做呼吸放松练习,但呼吸练习绝不要抱着是让自己尽快入睡的目的,意识到自己思考睡眠有关的事情了,就停下来随意想点别的。不要数绵羊,如果习惯了数绵羊千万不要一直数下去,可以从一数到一百然后再从头数。夜间不要看表,醒来更不要计算睡了多长时间(除非医生要你做睡眠作业记录睡眠情况)。白天不要为了晚上的睡眠而刻意减少或者回避正常的活动,也不要为了改善睡眠而刻意过度运动。再者,睡眠前习惯的问题。许多朋友都会在睡前习惯性的做些事情,有些习惯对睡眠有帮助,比如睡前洗个热水澡,睡前泡泡脚,睡前喝杯热牛奶,睡前听听轻音乐或者坐着读一页非常简单易懂或晦涩难懂的书。也有些习惯,可能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睡前看电影,睡前玩游戏或者躺着看手机玩IPAD,睡前听小说或者评论性的电台节目等。睡觉前的这些习惯有时会有催化睡眠作用,比如一个不爱看书的人睡前看一本很晦涩难懂的书可能一会就会睡觉了,比如有人喜欢看书时用一只眼睛半闭着看书就很容易入睡,有人则在听着某些音乐时能很快入睡,有些患者在入睡前做呼吸放松练习做着做着就睡着了等。其实这些能有助于入睡的习惯做法本身并不能让人入睡,只是这些活动让人的大脑容易进入思维松懈、注意力发散的状态,而后者更容易使人萌发困意而进入睡眠。比如睡前泡个热水澡,由于全身血管扩张进入大脑的血流减少让人容易产生倦怠,而且热水澡后身体体温的自然下降也令大脑温度轻微下降,这都有有助于睡眠的到来。再比如睡前看些闲散或晦涩难懂的文章会令到大脑思维速率下降而注意力容易分散。总之睡前习惯各种各样因人而异,但是否有助于睡眠要看这种活动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让大脑的注意力发散,能否以及让大脑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地而非按照我们主观的意愿来运转活动,那些凡是让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大脑皮层兴奋血运增加的做法都很可能会影响睡眠。睡眠是人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但也是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的事情,睡眠占据着大脑三分之一的运转时间,在我们没有完全搞懂睡眠是怎么回事之前,我们还是尽量让大脑自主运转这一过程吧,减少人为的干扰,把睡眠还给大脑,把清醒留给我们自己。 位照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