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为随访的老患者定制个体化训练方案很多老患者反应约号困难,但医生上班 时间确实已经挤不出时间加号了,对急需安排或更换训练方案的患者,医生只能在业余时间通过线上就诊方式安排方案, 线上就诊费用仅包括门诊费和方案定制费,不包括检查费和治疗师训练费,特此告知!
我宝宝吃好睡好,会看会笑,为什么说我宝宝脑不好??在宝宝接受生后第一次脑功能评估后,拿到结果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引起医生的重视。报告如果是正常的,医生发现家长立刻毫不怀疑的接受,喜笑颜开。而如果报告是异常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会用类似标题中这样的话反驳。医生能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委屈和不愿意相信的心态。好吧!时间慢慢会让脑发育的真相水露石出的,随访中经常看到宝宝2月大时会看会笑,父母判断为正常。4月大时仍只是会看会笑,不会伸手拿东西。家长宽慰自己说没关系,有些宝宝就慢些的,大器晚成嘛。6月大时仍只是会看会笑,家长会犹豫要不要去医院看看,8个月时还只能看看,偶而伸手拿拿,抱出去的时候发现和邻居的孩子差别挺大,这时候才想到去医院找医生看看。现有的医学技术已经可以在1一2月就发现异常,但临床中新技术的进步却没有带来应有的医疗价值,很多宝宝获得治疗的时机仍和原来的一样,6一8个月以后,失去很重要很关键的6月前的早期干预机会。归根结底,是家长和医生对宝宝大脑是否正常判断的标准不同。家长的标准往往简单,且带着主观意愿,只看到好的,不看坏的。和医生的标准相比,哪个更靠谱呢,可想而知!同行中流行有句调侃的话:如果父母都会,还要医生干什么!这话粗理不粗,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这样的做法在任何领域都是正确的,包括金融,足球,法律,还有医学等。 医学科普小贴士:脑的发育是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功能逐渐增加,逐步复杂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越复杂的能力越依赖脑功能和结构的完整,反而是越低级越基础的能力对脑损伤的耐受性越好。看,吃,笑属于低级能力,走路,学习,说话属于高级能力,所以,在早期,即使脑损伤很严重,仍然具备基本的进食,微笑,注视能力,这些方面和正常儿童没有区别。标题中的问题到此回答完毕!
惩罚和爱,是一架叫儿童发育的马车的两个轮子,个人的职业感受,从10月大开始,惩罚及拒绝就应该不可或缺,很可惜大部分的家长只是一味溺爱,见不得宝宝哭吵,从而影响了宝宝行为习惯的发育。这些行为发育偏差,到上学时往往已经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