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重性抑郁障碍占2.0%,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还未建立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产生情绪障碍问题,其中情绪调节对情绪障碍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改变情绪状态以促进、适应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面临困难时动员自己面对挑战,更清晰地思考,加强人际间的联系,使自己感觉更好,并实现其他目标。如果不能使这些目标达成的情绪调节,就会出现情绪失调,情绪失调是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特征。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且隐蔽,几乎一半以上和家庭有关系,家长不要忽略以下症状:1、情绪反应过度抑郁: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焦虑:过度担心、紧张,常伴有睡眠障碍、身体不适强迫:重复思考、行为2、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3、社交技能不足人际敏感: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情绪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人际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紧张。社交恐惧: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情绪问题而缺乏信心,在社交中显得害羞、退缩或过于自我约束,选择逃避社交场合,变得孤僻或与他人隔离。4、生理反应异常情绪失调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生理表现,而另一些青少年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表现,但医学检查并无相应异常。5、行为问题突出冲动行为:情绪失调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和行为,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违抗行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违抗权威、违反规则或与他人冲突的行为。物质滥用行为:一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尝试滥用一些违禁物品的行为,如酗酒、吸烟或使用药物等。自我伤害行为:在情绪极度低落或焦虑时,一些青少年可能会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如割伤或自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当父母与孩子保持开放、尊重和理解的沟通时,孩子会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减少情绪失调的发生。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1.批评指责:过度批评或指责孩子,而不是给予建设性的反馈。2.忽视感受: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的需求缺乏回应。3.命令控制:采用命令式的语言和控制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缺少平等和尊重。4.消极比较: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5.打断谈话:频繁打断孩子的发言,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6.缺乏信任:对孩子缺乏信任,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判断。7.不合理期望:对孩子设置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期望,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8.暴力沟通:使用言语或身体暴力来解决问题,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心理创伤。9.忽视倾听: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10.无效沟通:沟通方式单一、无效,例如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做孩子有效的情感缓冲垫?建立良好亲子沟通,靠近和理解孩子在先,讲道理再后,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与帮助:1、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用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比如感同身受的表情、关爱的语气、不带偏见的倾听等,在倾听与关注中带领孩子一起人情情绪。2、经历分享——安抚情绪引导孩子复述故事,尊重他什么时间讲,讲给谁。在帮助孩子整合情绪和理智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3、教授孩子有效情绪调节技巧引导孩子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正面思考:鼓励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心态。情绪表达与宣泄:教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绘画、写日记等,避免压抑和积累。家长自身情绪管理与示范作用家长的不良情绪会通过传递以及孩子的模仿而对儿童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其心理安全感,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1、自身不稳定的负面情绪焦虑和压力:家长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效果。情绪波动:家长情绪不稳定,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和伤害。2、未解决的婚姻冲突和三角化婚姻冲突: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可能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三角化关系:父母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使孩子成为“三角关系”的牺牲品,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3、“致病”的家庭期待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期望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可能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过度控制:家长控制欲过强,可能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心理。家长应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家长应学习并实践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技巧,以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小张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的。自从半年前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之后,小张就常常陷入到焦虑中,虽然近半年的手术、药物等综合治疗都很顺利,医生也告知小张的手术顺利、预后较好,但仍然不能缓解小张的紧张情绪,“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等问题常常纠缠着她。尽管她自己也知道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健康,可却是身不由己,平时对自己身体的不适过于关注,以至最近睡眠受到影响,这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心理咨询。当一个人患上了癌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之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等等。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咨询师建议:1、正确认识患病以后自己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被宣布疾病之后,个体从正常的社会角色进入到特殊的患者角色都具有趋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反应、心理需要甚至是心理冲突,正确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整心态。2、树立信念:形成一个明确、积极、可实现的目标,如生活、治疗目标,从实现中获得自信。3、学习管理焦虑的方法:根据心身反应特点,选择松弛训练、生物反馈、音乐治疗等控制与缓解心身症状。4、利用社会支持:利用外部资源,获得周围朋友、家人的支持也可提高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力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寻求专业的部门帮助自己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张女士来自农村,今年55岁,主诉肩痛、关节痛三年。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按照风湿病、骨质增生进行药物治疗,疼痛未见缓解,中药治疗无效。伴有睡眠不好,胃口差,心情不好(经常哭泣)。经综合性医疗机构医生建议转至心理科门诊,诊断为抑郁障碍。经抗抑郁治疗后,张女士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抑郁障碍疼痛症状: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慢性疼痛无法用特定器官病理学解释,如纤维肌痛、紧张性头痛、背痛等,抑郁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也是其中之一。不明原因的疼痛症状在各型抑郁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在重性抑郁障碍中,对转归具有消极影响。抑郁症是全球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跨国研究显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约为10%。抑郁障碍中的疼痛既有可能是共病躯体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抑郁发作时伴随的不明原因的疼痛症状,约有42.8%抑郁患者的疼痛无法用躯体疾病解释。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的疼痛通常为慢性,疼痛可掩盖抑郁症中的情绪症状,导致延误诊断及治疗。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表现:抑郁症伴疼痛症状的病程通常在三个月以上或更长,常表现为如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等慢性疼痛,并伴有疼痛灾难化。疼痛不符合活动度不足、运动协调障碍、牵涉痛、放射痛等临床表现,常有植物神经紊乱,如胃部不适,腹泻或是便秘及失眠等。部分患者在情绪上不一定有悲痛欲绝,消极忧愁等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常诉心情不畅,消沉,沮丧,对工作无兴趣,无热情,对未来悲观,常感觉精神不振,疲乏,有些患者会有轻生的念头。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治疗:一、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疼痛的严重程度,排除躯体原因。二、躯体疾病治疗:共病疾病的有效治疗。三、抗抑郁治疗:新型抗抑郁药SSRIs及SNRIs为该类疾病的一线用药。四、心理治疗:1、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治疗和转归,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2、认知技能:专注力及定向力训练均可帮助减轻疼痛。3、认知行为疗法:找到可能导致焦虑/痛苦的信念,并将其作为干预靶点,改变患者的思维及方法;学习放松策略:包括呼吸、聚焦放松、视觉想象及冥想。
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许多人都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入睡困难、睡眠减少、睡眠过度和睡眠模式的改变,其中以入睡困难与睡眠减少最为常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失眠。 失眠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和抑制两个活动过程的平衡发生了故障,或睡眠的习惯(节律)被打乱所致。失眠一般表现为睡眠总量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 失眠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 1.入睡困难。上床后头脑越来越清醒,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呈现,这多见于情绪紧张焦虑,或者上床后并未想什么,但闭着眼睛就是睡不着,这多为习惯性失眠。 2.早醒。上床后容易入睡,但很早醒来,多见于老年人或心情抑郁的人。 3.睡眠浅。入睡后易惊醒,夜间多次醒来,自觉似睡非睡,醒后不解困,多见于躯体不适的人。 4.睡眠节律被打乱,见于时差反应。夜间工作倒班者。 失眠原因有生理和心里两种,以后者居多。神经衰弱、焦虑症、高血压、糖尿病、疼痛等都可以发失眠。所以失眠与多种心身疾病有关。 长期睡眠不足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功能紊乱,使人昏昏沉沉,记忆、思维、注意力下降或迟钝。还会导致情绪障碍,如:焦虑、心烦等。最重要的是会出现免疫系统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患病几率大大增加。
1.要以乐观的态度冷静正视这一现实,这一点对于稳定情绪,克服和消除引起失眠的消极因素无疑是重要的。 2.消除致病因素。正确认识造成失眠的现实,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就能够放下包袱,使睡眠情况有所好转。 3.养成良好习惯,改善睡眠。维护正常稳定的生活规律,建立有条不紊地作息制度。睡前保持心情愉快和平静。不要喝浓茶咖啡等,这些刺激性东西都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妨碍顺利入睡。晚饭要定时定量,过饱或饥饿都可引起大脑皮层中枢兴奋,从而使人睡不着。 4.睡眠环境十分重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环境舒适。 5.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药,但是绝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也可能引起睡眠障碍。
这几年,普通人更多的是通过名人之死才知道抑郁症。 1991年1月4日,女作家三毛自缢于台湾某所医院,生前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成为谋杀三毛的“凶手”; 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坠楼身亡,生前患有抑郁症; 香港另一名艺人陈宝莲也因产后抑郁症跳楼身亡; 2014年5月4日下午,杭州《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自杀离世…… 接二连三的悲剧,把一个严峻的课题抛到我们面前:抑郁症离我们有多远? 社会的剧烈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自我认同感的混乱、大量无法排泄的负面情绪的堆积,导致抑郁症在中国广泛产生。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江开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估计,目前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抑郁症的患病率达3%-5%,患者约26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抑郁症仅次于艾滋病、心脏病等广为人知的疾病之后,在全球十大疾病谱中位列第五,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而到2020年,抑郁症还将跃升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但大多数初发病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许多痛苦,也为以后的治疗造成了困难。有些人在自杀身亡后,才发现他生前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正是导致他自杀的罪魁。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抑郁症患者本人及其身边的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这种常见病缺乏基本的知识。许多人并不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基本症状就是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不只是缺乏知识,许多人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种种错误猜测,延误了患者的就医时机。比如,有人认为:情绪低落不过是不愉快的事情引起的情绪反应,怎么会是一种病呢?事实上,抑郁患者的情绪低落,一般不是由可证实的不愉快事情引起的。经历了不愉快事件的情绪低落的正常人,对善意的安慰和支持都可能表示感谢,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对此没有积极反应。如果病前有不良刺激,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问,明显超过了普通人对同类刺激的反应。 除了情绪低落外,抑郁症患者还可能有如下表现:1、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2、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3、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4、认为前途暗淡悲观;5、自伤或自杀的观念和行为;6、睡眠障碍;7、食欲下降。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预防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等。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
何谓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人的进步和发展,但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则将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简单的说,压力是当你认为处理事情所需的能力超越你拥有的能力,你便感到有压力。不要以为负面的事情才给人压力,例如丧偶、事业失败等固然属压力指数最高的事情,移民、结婚、生孩子等所谓喜事给人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压力并不是负面事件的产物,凡是觉得重要而需要更多力量才能做得好的事,都给我们压力。 从生理角度上看,当一个人处在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使身体处于一个“动员备战”的状态,使交感神经系统活跃,意识警觉,随时准备应付威胁的出现,而长期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就会使心脏过度负荷,造成心脏病和血管病,因而引起肾病和其他多种疾病。 如何应对压力? 1、直面问题: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压力也可以泯灭人的创造力。 只有敢于正视压力的人,不选择逃避,压力才能变为动力。 2、分析性质:要想使压力转化为动力,理清压力的种类及轻重缓急尤为重要。做好事件的性质分析和自己的时间管理,明白紧急与重要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地从任务清单中挑选出自己的优先任务了。只有对事件和时间的合理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方便下一步制定计划。 3、重构认知: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比如说上级布置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有人感觉是上级故意刁难自己,所以态度沮丧、愤怒,行为上就会消极怠工。而有人认为是上级信任自己,给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机会,因此在情绪上就会乐观,行为上就会积极面对。 4、寻求支持:对事件的合理认识也包括正确评估处理事情所需的能力是否超越你拥有的能力,当然寻求周围人的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能力之一。寻求可利用的资源,并为己所用将会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5、放松想象:闭上眼睛,聆听熟悉且喜欢的音乐,回忆曾经拥有的最幸福时刻,从而使自己的身心放松。 6、运动宣泄:运动是最好的“治标式”消除压力办法,因为运动能够消耗储备的能量,并且增加脑中前额叶的工作能力,前额叶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解决问题、想出突破方法、策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