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患者及家属,你好,为了和你们保持出院后的联系,我开通了这个公众号。你们可以通过关注本公众号,获得我不定期的科普文章及上海肿瘤医院的就诊信息和最新门诊安排。并且我也会不定期的开展直播,线上解答各位患者的疑问,包括术后病理解读以及术后治疗方式的建议。关注本公众号后,可以在直播前获得通知。如果你身边的人也有胸外科方面的疾病咨询,可以让他们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成为我的在线患者,和使用微信一样,与我取得联系。无论是否曾经是我诊疗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扫码获得免费咨询的机会,我会在集中的时间为你们解答困惑。疫情当前,希望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此致你的医生李航
随着体检习惯在大众中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做完胸部CT会在报告上看到“发现肺内磨玻璃结节”。这一现象导致很多人茶饭不思,寝睡难安。磨玻璃结节也变成了人们的一个“心魔”。其实,对于这种肺内病变,大家完全不要惊慌,许多肺内微小结节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可怕,且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为您答疑解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肺癌是癌症死亡人数第一的恶性肿瘤,远远超过其他癌症类型。在我国,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双双高居“恶人榜”榜首:我国2020年新发肺癌病例为82万,肺癌死亡人数高达71万,占了癌症死亡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因此,如何做好肺癌预防和筛查,意义重大。而随着大家对健康关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检,不少人发现自己体检结果上出现“肺结节”一词。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在影像学诊断中表现为肺部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来讲,直径大于3厘米即为肿块;直径小于3厘米,通常就称为肺结节。对该问题的处理,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的说法是——“手术切除肺结节更要谨慎”不用开的刀,一定不要开问:如果我们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是不是越早处理掉越好?答:陈海泉教授:体检发现肺部小结节的话,如何处理?什么时候处理,都要看具体的情况。但是一些患者一看到体检单上有肺部小结节,就要求开刀,不开还跟我吵架,质问我为什么不给他开刀。肺部结节并不等于肺癌。恶性的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但有的是炎症、结核、霉菌等肺部疾病形成的结节,属于良性。部分良性病变,长时间之后也可能转化为恶性,但是时间很漫长。我一直说,不要一看到像肺癌的磨玻璃样结节就急着开刀,如果随访半年没什么变化,那90%的概率是恶性;如果很快变大,大概率是炎症。即使最后是肺癌,也不会因为晚了半年手术有什么影响,因为这类结节的手术窗口期很宽,早开半年还是晚开半年并不影响预后。所以,即便要手术处理,也不用急于一时,选择个合适的时间。问:什么时候是合适的开刀时间?答陈海泉教授:合适的时间取决于不影响职业生涯,不改变人生轨迹,挑一个这样的时间去开。比如说,三四十岁,在职业最好的发展阶段,开个刀可能对心理有影响,也可能对患者在周围人群的心目中也有影响,甚至原本要被重用被提拔了,那就等一等,等过了这段对职业很关键的点再去开刀。我有个患者,一个马上要结婚的小姑娘,原本可以不急着开刀的,结果一开刀,婚结不成了,她的男朋友没问题,但男朋友的妈妈不同意了,她不愿意儿子找一个做过“肺癌”手术的女朋友。解决这个事情,就记住一点,如果是毛玻璃结节,根本就不用紧张,90%以上的是惰性的,什么时间有空什么时间开,今年没空,明年开,明年没空,后年开。实际上有的小结节3年5年甚至10年后再手术切除,都来得及的。这也不影响生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活轨迹没有变化,生活质量也较好。问:每年都要去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这是不是目前肺癌筛查最有效的手段?答陈海泉教授:要看具体的情况,看属于哪一种性质和类型。目前对于肺癌筛查的一个争议点是,会不会造成过度治疗?也就是说,筛查发现怀疑是恶性结节,但手术后病理证明又是良性的。这个非常困难,国内外现有的诊治水平都还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建议,肺部手术的良性比例应该控制在15%以下。我们研究了2010~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肺结节良性比例,结果发现,通过质量控制和改进,良性比例逐年下降,从14.5%下降至6.2%。尤其是磨玻璃结节的良性比例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在过去10年里,我们的准确率都在90%以上。对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我们的处理经验是必须经过至少6~12个月的随访,只有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才选择合适的时间手术切除,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良性手术比例。实性结节的良恶性诊断,相对来说比较难以判断,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筛查要因人而异问:为什么要重视早期筛查?答陈海泉教授:肺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癌症中,肺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都是第一。从全球的情况看,2018年死于肺癌的人数有1761007例,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近1/5。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肺癌是我国男性癌症发病的第1位,也是女性癌症发病的第2位。目前最新统计是,2015年我国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肺癌的死亡率都高居不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没有“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关。数据显示,Ⅰ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可达88%,可惜有57%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这导致肺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只能维持在14%~18%。问:目前肺癌筛查的现状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答陈海泉教授:现在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是LDCT,中文全名是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部低剂量CT。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应用LDCT筛查肺癌可以将高危人群的死亡率降低20%。我国在2009年启动了中国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工作,目前已涵盖6个省/直辖市的11个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点,每年在2万多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LDCT筛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研究已经证明:戒烟导致肺癌发病率死亡率下降,所以西方筛查都是针对抽烟的人群,因而严格限制筛查覆盖的人群,仅限于高危人群。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年龄,在55~74岁之间;二,吸烟,指30包/年或过去15年内戒烟的既往吸烟人群。在这两个条件之外的人群就不在筛查范围里。这样一来,那些非高危人群,那些不吸烟的人群就被忽视了。而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人群占比较大。但我们发现,不吸烟的年轻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背后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这需要更严密的论证。有人说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是不是和厨房油烟(女性在家做饭)有关,做一个模型,看看相关性?那就有一个问题,能不能调查一下厨师这个群体,看他们中有多少人会罹患肺癌?我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有个地区肝癌高发,统计学调研结果竟然是当地肝癌高发和当地穿小花格衣服有关——因为那个地方的人都在穿小花格衣服。我举这个反面的例子,其实就是说我们要找出相关性,要找出真正致癌原因,才能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不吸烟的女性,因为不吸烟,就觉得自己不属于高危人群,也不做相应的检查,往往等到出现咳血、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才去就医,结果一确诊,就是中晚期了。所以,我们需要确立不同的策略来应对非高危人群的筛查,降低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非高危人群肺癌的预防和筛查问:很多人印象中,肺癌就是和吸烟有关,不吸烟为什么也会得肺癌?答陈海泉教授:吸烟确实是引发肺癌的确切原因,但肺癌并不是“吸烟癌”,它们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国女性肺癌患者上升,她们都不吸烟,但绝大多数是肺腺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经做过两项临床研究,一个是从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闵行区几个社区对11332名参与者进行LDCT筛查。另一个临床研究是2012~2018年通过LDCT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6家医院的8392名医院员工进行的定期健康检查以及韩国首尔国立大学Bundang医院的数据。这些研究都发现,非高危人群的肺癌发病率并不低,如非吸烟者的检出率比吸烟者高,女性的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等。日本与韩国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所以,我们说,至少在亚洲,非高危人群肺癌高发的程度需要引起重视,要给予妥当的预防和筛查。问:这样的人群如何选择筛查?是增加CT检查的次数吗?这会不会造成辐射伤害?答陈海泉教授:不是,恰恰相反。对非高危人群筛查,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做CT的频率,通过审慎而规范的随访,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伤害。所以我们提出,用最少的CT次数、最合理的CT间隔时间,达到早期筛查出肺癌的目的。问: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办法是什么?答陈海泉教授:我们的第一个建议是:将第一次LDCT检查的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30岁是所有肺癌研究的起点,将第一次LDCT检查时间提前到30岁,目的是尽早发现早期肺癌,以便为后续制定筛查计划做好量化铺垫。也就是说,这次的检查结果将成为以后筛查、随访、甚至复查的基准和证据。非高危人群的肺癌和高危人群的肺癌最大的区别在于,肿瘤人群的年轻化和肿瘤发展的惰性化,所以进行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提前,能够保证覆盖范围更广。我也同时要强调的是,必须把握好度,就是CT检查的频次。现在有的单位把包括CT在内的体检当成“福利”送给员工去做,每年完成1次,有些人因为“疑病、恐癌”反复不停地进行CT检查……这些行为既不正确,也不科学,既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让真正需要检查的人排队等待,也影响自己的健康。因为,过多的辐射会造成辐射剂量蓄积和不可逆转的伤害。临床上,我们遇到许多初诊患者,频繁做CT检查,比如2周内做过3次CT(1次体检CT,2次不同医院CT),有的CT可能还是增强的。我们建议将第一次LDCT检查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也是因为年轻人罹患肺癌,常常被忽视,一般发现就是晚期了,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问:就随访来说,不同人群的间隔时间有什么区别?答陈海泉教授: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个建议,如果第1次检查的结果是阴性,那么间隔时间将根据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来确定,主要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CT随访的次数,同时也增加发现癌症进展的机会。具体来说,对于50岁以下的人群,我们建议其间隔时间可以延长到5~10年。对于50~60岁的人群,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间隔时间为5年;如果存在至少一种其他危险因素,则间隔时间缩短至3年。同样,对于60和70岁的人群,建议分别间隔3年和2年。对于7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其他危险因素如何,建议的间隔时间均为2年。如果在第1次检查时发现有结节,那么就采用结节评估和诊疗过程。对于非高危人群(主要是不抽烟人群)的筛查,总结起来就是两点:1,将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2,随访的间隔时间根据个体情况定为2~10年。
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腺癌在筛查中被发现。据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介绍,我国大部分早期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含有磨玻璃成分的亚实性结节。磨玻璃肺结节型肺癌是一种特殊的临床亚型,也是肺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具有癌细胞呈惰性生长、手术治疗效果好、患者长期生存等特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通过对磨玻璃肺腺癌进行“细分”,并评估治疗效果,创新提出“治愈窗口期”的概念,强调在合适的治疗时机,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 为了实现将患者在窗口期治愈,同时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制定了规范化诊疗流程,打出诊治“组合拳”。“窗口期”内避免过度治疗陈海泉主任领衔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致力于磨玻璃肺结节的精准分类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据介绍,以磨玻璃结节为特征的肺腺癌变成实性肺癌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一旦发现病灶就急于手术,容易造成过度治疗;如果等肿瘤组织长大后再手术,又为时已晚。这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结节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速度,来确定手术时间和方案。按照传统的肺癌分期方法,即使是最早期的Ⅰ期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有25%的患者在术后5年内会复发,因此团队一直在思考肺癌是否存在可以被治愈的阶段。“肺腺癌‘治愈窗口期’定义为肺腺癌患者能被彻底治愈的阶段,这一阶段在肺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应处于极早期。在临床上,肺腺癌‘治愈窗口期’应为手术后5年或10年,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达100%的临床或病理阶段。”陈海泉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通过系列研究发现,直径小于3厘米、病理学上的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及影像学上的纯磨玻璃结节,可被视为处于“治愈窗口期”。外科手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患者只需要接受局部切除手术,且不需清扫淋巴结,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可达100%。陈海泉教授受美国胸外科学会的邀请,带领由国际权威学者组成的多学科专家组,撰写了《肺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指南》。该《指南》于2023年5月发布。上述观点及研究成果均写入《指南》中。临床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遇到过不少这一类型的患者。27岁的未孕女性小李9年前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就诊,通过CT检查,医生发现其右上肺有一个大小约7毫米的纯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小李婚期将近,到底选择手术还是随访困扰着她。胸外科团队判断患者还在“治愈窗口期”,因此建议定期随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此后,该患者每年接受一次CT检查,结果显示结节一直保持稳定状态。患者29岁时成功生子,30岁时结节有进展,但仍在“治愈窗口期”,于是接受了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提示“微浸润腺癌”,和术前判断一样。小李术后身体状况良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遗憾的是,团队也接诊过不少错过“治愈窗口期”的患者。一名肺腺癌患者在2014年刚刚发现疾病时,被外院误诊为乳腺癌肺转移,未进行手术治疗。实际上,根据当时的CT检查情况,患者彼时磨玻璃结节相对较小,处于肺癌“治愈窗口期”,只要行楔形切除结节,即可治愈。后来,磨玻璃结节不断长大、变实,最后经穿刺证实为Ⅳ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三项规范诊疗流程是核心对于肺磨玻璃结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制定了规范化诊疗流程,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一是对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要通过定期随访来判断结节是否持续存在或发生进展。CT的随访频次要根据结节大小及影像学表现来决定。超过90%持续存在缓慢进展的磨玻璃结节病理结果为恶性,因此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然而,部分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具有惰性行为,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所以,只有那些进展缓慢(包括直径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的结节才需要进一步评估。“判断磨玻璃结节是否处在‘治愈窗口期’,患者一定要通过薄层的高分辨率CT进行检查,医生在分辨率高的屏幕上阅片。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经常遇到患者拿着手机上的图片来就诊的情况。这种图片仅可以为判断提供线索,对准确判断没有帮助。”陈海泉教授领衔的前瞻性、多中心ECTOP1008研究表明,用高分辨率CT判断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达到96%;针对小于1厘米或大于2厘米的病灶,其判断良恶性的准确率达到97%以上。二是为了降低过度诊断的可能性,在手术前必须比较结节的自然病程与患者预期寿命。磨玻璃结节的自然病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结节直径和影像学表现来综合判断,有吸烟史、年龄大于60岁、有既往肺癌病史,以及结节直径较大、出现实性成分等,均预示着磨玻璃结节发生进展的可能性较大。预期寿命则可根据患者的合并症、所在地区医疗水平、人群的预期寿命进行估算。如果患者的预期寿命远超肺癌的自然病程,那么应该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外科手术,以最小的创伤实现治愈目的。相反,如果患者因为年龄较大或有严重的合并症而导致预计生存期短于肺癌自然病程,则不推荐外科手术。三是如果手术医师评估结节仍处于“治愈窗口期”,手术遵循择期手术的原则即可。在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的前提下,患者可自由选择在“治愈窗口期”的任意适宜时间接受手术治疗。如果患者选择暂不接受手术治疗,则需要定期进行CT检查,以免错过“治愈窗口期”。当然,对于考虑为已经错过“治愈窗口期”的浸润肺癌患者,要遵循限期手术的原则,尽快接受手术治疗。让患者少受苦低负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提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该使他们少痛苦、低负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避免过度治疗,团队以亚肺叶切除、不清扫淋巴结的方式,治疗处于“治愈窗口期”内的肺腺癌患者。团队历经10余年的探索,寻找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的可靠预测指标,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陈海泉教授表示,纵隔淋巴结是肺癌局部转移的常见部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只能提高部分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不但不能提高其生存率,反而会增加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016年,团队提出“微创手术3.0”理念,即“切口微创”“器官微创”“系统微创”的微创手术治疗理念,旨在让肺癌患者在创伤更小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器官微创”是核心,即尽可能地“少切肺”和“保留正常淋巴结”。据陈海泉主任介绍,亚肺叶切除包括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与肺段切除相比,楔形切除通常不需要解剖离断肺门的血管和支气管结构,是更为微创的手术方式。在两者均可的情况下,如果肿瘤位置允许,楔形切除是首选手术方式。“治愈窗口期”理念的核心是在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前提下,实现部分患者治愈,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对术后疾病复发的担忧。当前,团队正在努力拓展更多关于预后因素的研究范畴。在陈海泉看来,基于CT影像的人工智能和基于外周血的液体活检是向临床提供多维度数据的关键方法,这些技术有望帮助团队更加精准地选择手术最佳干预时机,避免手术对患者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将深入研究磨玻璃结节进展的具体机制,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磨玻璃结节限制于‘治愈窗口期’内,从而有效地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民间传言,少量饮酒可以保护心脏,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但大规模的人群观察到的现象却并非如此,即使极少量的饮酒,一样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各类癌症的发生率,一起来看一下哈佛大学最新的研究证据。关于酒精致癌这件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将酒精列为I类致癌物。因为,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饮酒与头颈部癌、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存在直接联系。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那项最大规模最权威的研究显示,酒精是全球15至49岁男性和女性患病和早逝的主要风险因素,全球近十分之一人口因饮酒死亡。不仅如此,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表明,饮酒还会改变大脑结构,让喝酒的人不知不觉大脑萎缩,从而增加痴呆的风险。然而,即使这么多权威证据公之于众,却仍有极少数观察性的研究挑战已形成的广泛共识,它们称饮酒可能会有益心脏健康。你信吗?北京时间3月26日凌晨,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开放期刊《JAMANetworkOpen》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无论喝多喝少,饮酒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而那些所谓饮酒能带来益处的研究,实际上是混淆了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带来的有益影响,而这些健康因素在少量饮酒者中很常见。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健康杀手,仅2020年一年就夺走1860万人的生命,比癌症死亡人数多了86%。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显然尤为重要。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71463名平均年龄57岁的成年参与者,他们平均每周饮酒9.2杯(关于标准1杯酒所含酒精的定义见下图)。这些样本包含参与者详实的遗传数据和健康信息。与之前的研究一致,研究人员发现,少量至适度饮酒者患心脏病的风险较低,其次是戒酒者。酗酒的人患病风险最高。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少量至适度饮酒者往往比不饮酒者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更多的体育活动,摄入蔬菜也较多,而且几乎不吸烟。因此,仅仅考虑一些生活方式的因素,就会明显增加健康益处,而这同时也降低了所谓饮酒带来的益处。研究人员还使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法,该方法使用遗传数据来分析与不同剂量的饮酒水平对相关疾病风险的影响是否存在因果效应。简而言之,研究人员想知道是否存在轻度饮酒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可能性。当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样本进行遗传分析时,他们发现那些具有预测更高饮酒量的遗传变异的个体确实更有可能饮酒更多,并且更有可能患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分析结果还显示,在男性和女性不同剂量的饮酒水平中,心血管风险存在很大差异:当每周饮酒从零杯增加到七杯时,风险增加的很小(注:不是零风险);而当每周饮酒7到14杯时,风险增加得更多;当每周饮酒21杯或更多时,风险会特别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被美国农业部的膳食指南视为“低风险”水平的饮酒量(男性每天少于两杯,女性每天少于一杯),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综上所述,遗传学证据支持所有剂量的酒精摄入都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和持续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即使是适度饮酒,同样存在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饮酒量增加而进一步增加。随后,研究人员对麻省总医院布里根和生物样本库中30716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的额外分析,结果支持了上述发现,即酒精摄入量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的指数关系。因此,这项研究确认,不支持通过饮酒来改善心血管健康;相反,减少酒精摄入甚至不饮酒会降低所有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此,希望您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远离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浦东院区门诊(包含胸外科专病、专家及特需门诊)和住院部5B病区将于2019年11月11日(周一)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浦东院区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体两翼”大平台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部委市共建”的重大布局,两院区将一套体系运行,确保医疗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同质化。平日里“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胸外科名医大家们将释放出更多的门诊和床位空间。我们将继续秉持综合治疗理念,依靠新院区各类新的平台,为胸部肿瘤患者提供最精准最先进的治疗,同时将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借助良好的就医环境,切实提升患者就医的舒适感和满意度。科室简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学科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以胸部肿瘤外科及综合治疗为主要特色的学科。我科成立伊始即以建设世界一流的胸外科为己任,坚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及理念为患者服务。立足临床,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标国际一流中心,秉承“精品化、学术化、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将医疗与科研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在肺癌及食管癌的诊疗方面,开展了系列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多项全国及世界第一,位居国际领先地位。科室建设方向包括:(1)建立健全胸部肿瘤的亚专科临床体系;按照肺、食管、纵隔肿瘤及内镜及介入治疗中心和筛查及临床研究中心五个亚专科,将科研,医疗细化,配备相关人才。在未来五个亚专科之间相互独立,紧密协作,将胸部肿瘤诊疗进一步精细化及深入化发展。(2)规范化治疗重点疾病;针对不同亚专科疾病诊疗中的实际问题,涵盖诊断及治疗各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包括:1)加强肺癌的筛查及结合精准医学的早期肺癌个体化诊疗策略。包括合理的筛查方案,规范化及精准化的诊疗方案制定等。2)完善肺癌病理分型、分子分型、免疫分型及影像组学分型,深化精准医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恶性肿瘤分型平台,区分不同风险度与不同治疗方案敏感性人群;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现一批个体化治疗的优化方案,切实提高疗效、减少治疗创伤。3)进一步建立食管癌规范化及微创化外科治疗体系。解决目前临床上过渡依赖经验学进行治疗的问题。针对不同疾病状态的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管癌规范化手术方案,及综合治疗方案,区分不同风险度与不同治疗方案的敏感性人群。完善食管癌患者预后预测等。4)继续牵头建立成熟的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平台。科室取得的标志性临床成果如下:一. 建立了“肺癌手术微创3.0”的新体系我们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肺组织和淋巴结)和系统微创(减少系统损伤)的“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的新体系。全面平衡这三个因素,目标是使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Ann Surg,2018)。该体系在全球肺癌学界得到广泛应用。早期肺癌亚肺叶切除和不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存在争议。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术后病理为浸润前腺癌(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的患者不存在淋巴结转移,且没有复发。能否通过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区分肿瘤浸润程度是重要的临床问题。我们在临床I期肺腺癌患者中发现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在区分浸润前腺癌和浸润性腺癌上的诊断一致率高达96%。根据术中冰冻病理,浸润前腺癌患者接受亚肺叶切除,且不清扫淋巴结,其五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100%。成果发表于JCO杂志(JCO,2016)。杂志同期配发述评认为该研究使早期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研究成果2017年被写入ESMO肺癌诊治指南;被F1000Prime重点推荐。二. 优化精简了早期肺癌术前检查体系依据国内外指南,肺癌患者术前需做支气管镜、头颅MRI、骨扫描等检查,而这些检查策略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数据,既消耗医疗资源又造成患者身心创伤。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是否可以精简术前检查,形成个体化的诊断策略是重要的临床问题。我们通过对临床T1N0肺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对磨玻璃结节,支气管镜检查完全没有异常发现,这类患者术前可不必接受支气管镜检查(JTCVS, 2015)。杂志同期配发述评突出该研究在精简术前检查中的巨大贡献。我们发现临床诊断为T1N0的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不到1%。而其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又具有明显的特征:年龄小、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等。因此,可以仅在这类高风险人群中进行骨扫描检查(Medicine, 2015)。研究成果在全国几十家医院推广应用,使得大量早期肺癌患者得以避免不必要的气管镜和骨扫描检查,不仅使患者免于身心创伤,同时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每年节省检查费用超1亿多元。纵隔镜是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但是创伤大、费用高。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其诊断上皮性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近100%(中国癌症杂志,2009)。该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纵隔镜的使用,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医疗费用。该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三. 建立了我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体系EGFR-TKI 的发明使肺癌迈入了靶向治疗的时代。分子分型则是靶向治疗的基础。然而分子分型代表数据主要来自欧美人群,很难直接应用于中国人群。我们2008年起系统地研究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中国图谱”,发现不吸烟肺腺癌患者近90%存在已知驱动突变,约3/4存在EGFR突变,是潜在靶向治疗的获益者(JCO,2010)。该研究在2013年被纳入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及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的《肺腺癌分子检测指南》;被Medscape医学网站誉为当年肺癌基因组研究三大进展之一。我们进一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女性不吸烟肺腺癌患者驱动基因突变的分布与肺腺癌病理亚型、年龄呈现相关性(CCR,2012)。研究成果2013年纳入IASLC《肺癌ALK分子检测指南》,并被国际最知名的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采纳作为临床依据。我们通过表达谱分析,发现并验证出肺癌中存在RET融合基因。进一步研究定义了RET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独特的分子和临床病理亚型(JCO,2012)。杂志同期配发述评称RET融合基因的发现使相关患者成为潜在的靶向治疗获益者。该研究入选为201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第一名。我们定义FGFR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新的分子亚型(CCR,2014)。该论文被杂志同期重点推荐;被ELSEVIER网站重点推荐阅读。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基于表达不平衡的融合基因检测技术”,即采用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断裂点前后ALK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来实现快速准确的诊断。与“金标准”——FISH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近100%,显著优于IHC、RT-PCR等技术(CCR,2012)。Cancer Res杂志Highlight该研究,将其誉为“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方法”。我们将该技术应用在RET、ROS1融合基因检测中也获得成功,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我们在大量外科手术过程中经常发现周围型的浸润前腺癌,却从没有发现“浸润前鳞癌”;周围型鳞癌和中央型鳞癌存在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的差异,却与腺癌存在一定的相似。周围型鳞癌从何而来是重要的临床问题。我们与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合作,首次揭示LKB1缺失引起的氧化还原态失衡可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可塑性及对药物的响应,提示临床上LKB1突变的肺腺癌可能转分化为鳞癌(Cancer Cell,2015)。该研究是杂志当期封面文章并配发评论,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首页上被重点推荐为“肺癌研究的重要进展”。四.建立了食管癌规范化及微创化外科治疗体系首次在国际上系统阐述了中国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并解释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双重地位,为内外科治疗路径优化提供了指南性依据(JTCVS,2012)。通过研究找到食管癌内镜下切除的安全界限,为规范内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指征提供了理论依据,积极推广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切除(JTCVS,2013)。在世界上第一次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右胸手术具有更好的手术安全性和更为彻底的肿瘤组织切除率(JAMA Surg,2015; Ann Surg,2018; JTCVS, 2019)。针对该临床试验,JTCVS杂志同期配发两篇述评,高度评价了该临床试验及其后续的数据分析,肯定了充分的淋巴结清扫能给患者带来生存的获益。我科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越国际水平10%以上(IA期:93.6%对83%;IB期84.1%对68%;IIA期:77.5%对60%;IIB期:74%对53%;IIIA期:43%对36%)。食管手术总量位于上海第一。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6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3年来科室累计申请并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基金项目10余项,省市级基金项目10余项,累计经费支持超过1500万元。被评为2017年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2018年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肺癌和食管癌近5年上海市均次费用最低。获得2019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累计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被引用超过4000次。其中4篇ESI高被引论文;有11篇论文13次分别写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2019年至今,我科共发表SCI文章16篇,其中10分以上文章5篇(nature communication 1篇,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4篇),5-10分文章2篇(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篇)。我科今后将继续立足上海,辐射华东,引领全国,在肺癌及食管癌诊治领域保持世界先进。科室简介陈海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肺癌微创3.0’、‘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和‘肺癌手术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三个食管癌手术相关的临床研究。2013-2019年连续每年应邀至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讲课,2016年担任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 Focus on Thoracic Surgery:CHINA主席,2017年担任第九届亚洲胸外科俱乐部(ATSC)和韩国胸外科肿瘤协会(KATSO)联席会议副主席,2008年起先后多次应邀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授课。2017年起应邀为JTCVS撰写社论四篇。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JCO、ANN SURG、CCR、Cancer、JTCVS、ANN THORAC SURG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截止至2017年共有11篇、13篇次论文的创新成果纳入ASCO, ESMO, IASLC等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相加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胸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的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及相关临床研究,累计病例近千例。已开展全腔镜下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以及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享有知名度。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张亚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的诊治。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卫生局及复旦大学科研基金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曾在全美99届癌症研究会(AACR)年会上壁报交流,波士顿ISMICS大会和武汉全国胸心外科年会口头发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新公路4333号交通方式:自驾车导航地址:康新公路4333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请从望春花路红曲路进社会停车场)公共交通:1.地铁换乘出租车:11号线康新公路站/16号线周浦东站距离本院大约3公里,车费起步价。2.地铁换乘公交车:1)11号线康新公路站(2号口出)→1159路或浦东25路(康新公路周邓公路站下车)2)16号线周浦东站(1号口出)→1159路(康新公路周邓公路站下车)附:1159路班车信息上行:周浦东站→望春花路红曲路→康新公路周邓公路→秀浦路康新公路首末班车时间:7:00/19:00(间隔15分钟)下行:秀浦路康新公路→康新公路周邓公路→望春花路红曲路→周浦东站首末班车时间:7:15/19:20(间隔15分钟)住院患者班车乘坐指南:乘坐指南:日间手术/住院患者乘坐优先顺序:1、日间手术/住院患者及1名家属;2、其他患者; 3、患者家属乘坐注意事项:患者及1位家属上车前出具住院证明及其他单据记录,经医院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后按序上车。乘坐人员必须遵守乘车秩序,文明乘车,车内禁止吸烟。违反乘车安全规定,需承担相应责任。患者班车时刻表:班车停靠点:徐汇院区1号楼门诊楼前浦东院区2号楼住院部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门诊安排附:浦东院区试运行阶段门诊预约挂号途径1、网络预约:114名医导航http://www.114-91.com/2、电话预约:1)拨打021-114(每天7:30-21:00健康会员制)3、现场预约:医院门诊楼一楼便民服务中心4、自助预约:医院门诊楼自助预约机5、诊间预约:由医生完成门诊诊间预约6、移动医疗新媒体:微信:请关注医院官方微信,然后进入预约;支付宝:请关注医院官方生活号,选择浦东院区。友情提示:1、我院实行实名制预约挂号,预约、挂号时请提供病人有效身份证件,复诊病人同时提供就诊卡号。为了打击“黄牛”, 不允许改动预约者的姓名 身份证、卡号等相关信息。2、 如遇医生临时停诊,该预约自动失效,各平台预约系统会尽早通知患者,请患者在医院选择其它专家挂号就诊。医院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3、 如您需要更改或取消预约信息,请在就诊前1个工作日24:00之前联系相应的预约挂号平台,否则将作爽约处理。https://mp.weixin.qq.com/s/7klNRucncLPFbnlBCkdsmA
美国癌症协会(ACS)每5年要发布一期关于饮食、营养和体育运动与癌症预防之间关系的报告,作为对大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各卫生健康机构和社区团体之间的交流和有关政策方针制定的指南.现摘要公布2010年ACS防癌指南.1.乳腺癌:美国妇女最多见的肿瘤,为妇女第二大死亡原因的癌症,仅次于肺癌。绝经后妇女体重超重,则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与过多脂肪导致血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过多饮酒并叶酸摄入不足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体育锻炼可降低这一风险。2.结、直肠癌:在美国因癌症死亡总人数中居于第2位。肥胖与其有直接关系,男性尤其显著。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和含粗纤维谷物,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食品的摄入,适当摄入维生素D和钙,同时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另外,定期筛检、及时发现和切除肠道腺瘤(癌前病变)也至关重要。3.肺癌:美国因癌症死亡的第一大因素。超过85%的患者发病与烟草有关。戒烟和大量摄入蔬菜水果有助于降低其发生。但要注意:过量食用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保健食品反而会使吸烟者的肺癌发生危险系数升高。4.子宫内膜癌:美国妇女癌症发病率中居第4位。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通过大量运动,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食品及豆类的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均可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5.肾癌:占男性癌症发病及死亡的3%、女性的2%。直接相关因素有肥胖和吸烟。因此,戒烟及保持健康体重尤为重要。6.胰腺癌:美国癌症死亡原因的第4位。吸烟、2型糖尿病、过多食用红肉及体育运动不足与其极为相关。7.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癌症:酗酒、吸烟显著增加口腔癌、咽喉癌和食管癌的可能。饮食过热导致食道灼伤,可引发食管的慢性炎症最终恶化为食管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减轻体重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的风险。8.前列腺癌: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多食用西红柿、菜花、豆类及鱼肉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维生素E和硒及相应辅助保健食品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确定结论。过多钙摄入则与高度恶性前列腺癌有关,故不提倡摄入过量钙或补充过量钙片。另外,统计发现超重和肥胖的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9.胃癌:为全球第4位常见癌症和死亡率第二的癌症。胃癌的发生主要由于过多摄入腌制食品和胃幽门螺旋菌感染而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所致.10.膀胱癌:与吸烟和某些化工物质有关。资料显示大量食用蔬菜水果、大量饮水有助于降低其发生危险。同时,卵巢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如脑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目前尚未发现与营养、饮食、体重有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