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三餐最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3清淡饮食,限制脂肪的摄入,特别是肥肉、动物内脏、蛋黄。血脂,胆固醇过高,血管内皮容易形成斑块,进而会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烹调时,尽量选用植物油,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冠心病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4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控制在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5忌烟限酒。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吸烟者需立即戒烟。不饮烈性酒,可饮少量葡萄酒或者红酒。品茶忌浓茶,特别是睡觉前忌饮浓茶和咖啡,以免影响睡眠。 6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倾泻剂或开塞露,避免用力排便。
中老年人摄入增加,耗能减少,易引起肥胖,也是引起冠心病的另一原因。根据病人身体状况与耐力,可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活动。刚开始要试着来,慢慢增加运动量。一般以活动5~15分钟后,心跳不超过100次/分为宜。运动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运动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加运动耐力,还可以改变心脏原来的状况,同时有利于减肥、降脂、降血压。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 1.保持病人大便通畅 急性期卧床休息床时大便禁忌用力过猛,可常规给予病人缓泻剂,以防止因用力而诱发心肌梗塞。另外,日常饮食多吃粗纤维素。如果是慢性期病人则强调每天适当轻微运动,增加肠蠕动,利于排便。 2.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激动。注意生活规律,放松精神,愉快生活,保持心情平和。注意保养,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冷天注意保暖避免冷风刺激。 3.警惕不明原因的疼痛 冠心病以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最常见。心绞痛常表现为胸骨中上部的压榨痛、紧缩感、窒息感及胸痛逐渐加重,且数分钟达到高潮等症状;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所导致,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发现此情况赶紧急服硝酸甘油和拨120前往医院治疗。
上图:LAD PCI过程中发现冠脉穿孔,造影剂外渗上图:迅速入球囊在穿孔部位行低压持续压迫,时间持续约半小时上图:造影剂停止外渗上图:再次复查造影提示:穿孔处理完毕,造影剂无外渗,撤出球囊。患者一般情况好。 我们的经验总结:在导管室紧急抢救,可行! 球囊持续压迫 心包抽血减压 血液立即回输 谨慎用止血剂 必要外科处理 经验胆识 处变不惊血液立即回输 谨慎用止血剂 必要外科处理 经验胆识 处变不惊
我院心血管内科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近几年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进入成熟提高阶段,独立完成多例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介入封堵治疗,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园孔未必、动脉导管未必、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达到根治效果,成功率达到98%以上,特别是对先心病巨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难度很大的介入治疗也桌有成效,技术水平得到省内和国内专家认可和赞誉。为此,心血管内科吴铿副主任被委任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先心病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近日,有位患儿家长慕名而来找到吴主任,患儿年龄4岁、经检查确诊为先心病巨大室间隔缺损14mm,由于患儿年龄小、体格弱,家长不同意外科手术、要求介入治疗,但是由于室间隔缺损巨大(通常为4mm左右),因此介入治疗难度极大、技术要求很高、极为精细、精确,稍有不慎会造成严重损伤、后果可能很严重。以“医者父母心”对患儿高度负责的态度,吴主任带领介入团队,制定周密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在介入室周卫国副主任技师、周国英护师和麻醉科杨引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吴主任发挥丰富的介入经验结合灵巧的小儿先心病介入手术技巧,高水平地完成了介入封堵治疗,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随后患儿心脏震颤和杂音消失,乏力、气短、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家人很满意、患儿很高兴。
围产期心肌病(PPCM)指孕期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出现的原因不明、有典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体征的致命性心脏病(图),最近被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定义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 美国调查资料显示,1990-2002年间PPCM发生率为1例/ 2289人,近期报告的死亡率为0~5%。非洲妇女发生PPCM更常见,其中海地发生率最高(1例/300人),但导致PPCM发病有种族差异的原因至今未明。经产、高龄妊娠(3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更高)、多胎妊娠、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及非洲裔等均是PPCM的危险因素,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妇女也会发生PPCM。发病机制 学说众多、有待明确 PPCM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学说,但确切机制有待探索。 ●心肌炎:有研究显示,PPCM患者心肌炎发生率为8.8%~78%,而发生心肌炎并不影响PPCM预后。 ●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的局部免疫反应会介导心肌组织损伤,导致心室功能障碍。在PPCM患者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中已发现细小病毒组B19、人类疱疹病毒组6、EB(Epstein Barr)病毒及巨细胞病毒DNA。病毒清除后,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58.1%对50.2%),而病毒持续存在会进一步降低LVEF(54.3%对51.4%)。 ● 微嵌合体:妊娠期母体与胎儿的有核血细胞间常有双向往来,可能形成微嵌合体,触发病理性免疫反应。PPCM患者血清中含有拮抗正常人心肌组织37 kD、33 kD、25 kD蛋白的高滴度自身抗体,而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不存在上述抗体,且PPC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胚胎微嵌合体及细胞因子水平较高。 ● 凋亡和炎症: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细胞进行性损伤。PPCM死亡患者血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与左室内径增大及LVEF降低可能相关。 ● 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妊娠期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增加,造成可逆的一过性心室肥大,以满足母体及胎儿的需求。妊娠20周时,心输出量达到最大,并在妊娠晚期和产后期回归基线水平,此时暂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可恢复。 其他可能诱发PPCM的因素包括,催乳素、松弛肽、免疫复合物、心脏一氧化氮合酶、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心脏营养障碍基因和 toll样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诊断 症状不典型、辅检至关重要 既往无心脏病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新发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是PPCM的特点,该疾病仅在无其他心肌病致病因素存在时才可诊断。诊断标准 ①孕期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衰;②没有明确的心衰病因;③孕期最后1个月前没有心脏疾病;④LVEF<45%,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2.7 cm/m2,完全符合上述4项才能诊断PPCM。症状及体征 在妊娠状态下,黄体酮可导致通气过度及子宫增大压迫横隔膜,使正常妊娠女性出现呼吸困难及足部水肿等症状,且头晕、端坐呼吸等心衰常见症状也不少见,所以妊娠妇女发生PPCM常被忽视。然而,当患者水肿或其他心衰症状发展迅速时,则要进一步检查。肺水肿和血栓栓塞是PPCM的常见表现,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咯血及胸膜炎性胸痛,此外,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亦有报道。发病率及死亡率升高与延迟诊断有关,因此妊娠女性出现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医生应考虑到PPCM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辅助检查 除心脏超声外,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作为辅助诊断PPCM的工具,对于鉴别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心肌延迟增强MRI扫描(轧为对比剂)可帮助区分心肌细胞坏死的类型(如心肌炎或心肌缺血)。心肌炎表现为心外膜下灶性、条带状的增强病灶,而心肌缺血的增强病灶在心内膜下沿血管分布或呈透壁性。然而,上述鉴别对治疗及预后的意义尚不明确。此外,卡瓦诺(Kawano)等对1例PPCM患者进行心肌延迟增强MRI扫描,并在加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安体舒通后重新评价,发现患者心肌损坏程度得到改善,心脏功能有所恢复。有学者主张在MRI引导下针对异常部位进行心肌活检,认为该方法优于盲检。当前PPCM的诊断目的在于排除其他导致心肌疾病的原因,并通过超声检查确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存在,而心肌活检的必要性尚未定论,近期指南也未就此做出推荐。治疗 因阶段而异、兼顾母婴安全 妊娠期心衰的处理 妊娠期心衰的检查和治疗,须兼顾母体及胎儿,强调专科间的合作,以及密切监护胎心。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ARB是治疗产后心衰妇女的主要措施,但上述药物可能造成新生儿缺陷,因此在妊娠期禁用。 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袢利尿剂以及减少前负荷的药物(如肼苯哒嗪和硝酸酯类)的安全性已被证实,是治疗妊娠期心衰的主要药物。 产后心衰的处理 产后心衰的治疗与非妊娠女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相似。妊娠期禁用的ACEI和ARB可用于产后,目标剂量是降压治疗最高剂量的1/2。利尿剂可用于缓解症状,安体舒通或地高辛适用于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患者。其他药物均已用至最大剂量后,安体舒通的目标剂量为25 mg/d。 地高辛的目标剂量为维持血药浓度< 1.0 ng/ml的最小剂量。洋地黄调查研究小组的试验结果显示,血清地高辛浓度为0.5~0.8 ng/ml (0.6~1.0 nmol/L)最有益处,而1.1~1.5 ng/ml (1.4~1.9 nmol/L)与心衰死亡增加有关。 β受体阻滞剂有改善症状、生存情况及LVEF的优势,因而被推荐使用。非选择性的卡维地洛和选择性的美托洛尔有益于PPCM患者,两者目标剂量分别为25 mg(BID)及100 mg(QD)。 抗凝治疗 妊娠期凝血因子 Ⅱ、Ⅶ、Ⅷ、Ⅹ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使血栓并发症风险增加,并持续至产后6周。报道显示,PPCM患者可出现动静脉及心内血栓形成,且血栓风险与心室增大、收缩功能障碍及房颤有关。 有证据提示,体循环血栓、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或检查显示,对于心内血栓形成者,应给予抗凝治疗,并持续至左心室功能恢复正常。妊娠中晚期,华法林可导致胎儿自发性脑出血,通常在妊娠期禁用。然而,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发表的针对心脏瓣膜病的指南指出,妊娠前6周服用华法林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在妊娠6~12周服用华法林有致胚胎病的风险,并建议在分娩前几周换用肝素。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在妊娠期间可以应用。此外,一旦应用华法林,应采取措施降低胎儿风险。 心脏移植 在最大剂量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若患者仍有无法缓解的严重心衰症状,则需要接受心脏移植以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全球每年可用于移植的心脏不足3000个,因此左室辅助装置(VAD)被用作移植前的过渡治疗。 其他治疗 存在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PPCM患者需要接受电除颤治疗。另有一项小型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症状及预后。 此外,多项研究提示,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改善LVEF,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免疫抑制疗法虽未被证实完全有效,但可用于已被证实有心肌炎的患者。由于PPCM发病机制众多,因此免疫抑制剂不可能对所有患者有益,加之该疗法没有经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成功可能仅反映了疾病的自然病程。研究者还强调,免疫治疗可能会激活患者体内潜在的病毒感染,导致心功能恶化,因此在开始应用免疫抑制剂前,应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 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单克隆抗体、β干扰素、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及心肌整形术。
一位20岁的女孩患上了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多次发生心源性晕厥,药物治疗无效,要求在心内科一区进行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对这位女孩如果进行通常的起搏器置入术,就会在胸前锁骨下留下手术切口疤痕和起搏器囊袋,势必影响着装和美观。为此,心血管内科吴铿主任医师、科副主任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精心设计了手术方案,采用左侧乳房外侧入路、乳房后胸大肌筋膜下埋藏起搏器方法,于2005年8月25日顺利施行“美容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非常满意。
我院心血管内科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近几年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进入成熟提高阶段,独立完成多例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介入封堵治疗,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园孔未必、动脉导管未必、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达到根治效果,成功率达到98%以上,特别是对先心病巨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难度很大的介入治疗也桌有成效,技术水平得到省内和国内专家认可和赞誉。为此,心血管内科吴铿副主任被委任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先心病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 近日,有位患儿家长慕名而来找到吴主任,患儿年龄4岁、经检查确诊为先心病巨大室间隔缺损,由于患儿年龄小、体格弱,家长不同意外科手术、要求介入治疗,但是由于室间隔缺损巨大为14mm(通常为4mm左右),因此介入治疗难度极大、技术要求很高、极为精细、精确,稍有不慎会造成严重损伤、后果可能很严重。以“医者父母心”对患儿高度负责的态度,吴主任带领介入团队,制定周密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在介入室周卫国副主任技师、周国英护师和麻醉科杨引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吴主任发挥丰富的介入经验结合灵巧的小儿先心病介入手术技巧,高水平地完成了介入封堵治疗,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随后患儿心脏震颤和杂音消失,乏力、气短、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家人很满意、患儿很高兴。 (小君)图1患儿在术中图2吴主任在术中图3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8mm)
近几年来,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临床、科研和学术水平取得飞跃性提高,特别是学术地位在省内国内已极具影响力,工作获得同行同仁们的认可和赞誉。在学会新一届选举后,吴铿副主任分别被委任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第一届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冠脉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先心病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表明我院心血管内科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