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耳鸣也要辩证,如何辩证呢?我有一个简便方法,耳鸣如潮,用手掌按双耳,耳鸣不减反而加重,多实证。用龙胆泻肝丸+磁珠丸。耳鸣如蝉,用手掌按耳,耳鸣减轻者,多肾虚,六味地黄丸+磁珠丸。病例1.患者,女,40岁。夫妻二人吵架3天后,出现口苦咽干耳鸣,耳鸣声大。双手按耳耳鸣更甚。考虑肝火上炎。故用龙胆泻肝丸1包bid来清泻肝火而治本.磁珠丸3gbidpo.来治标治耳鸣5天愈。2.患者,男,56岁。腰酸双腿无力,耳鸣似蝉鸣,双手按耳,耳鸣缓解。考虑肾虚失养所致。故用六味地黄丸1丸bid.来滋补肾阴,来治本,磁珠丸来治标,缓解耳鸣。
患者,女,48岁,会计师。双侧耳鸣4年余。该患于4年多前因工作上琐事与人争吵后出现双侧耳鸣,当时未在意,自购龙胆泻肝丸等口服10余天无效,遂就诊于我市某医院,诊为神经性耳鸣,住院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即出院。出院后两赴上海,一赴北京治疗,期间耳鸣曾减轻,但从未消失。近几年沈阳,哈尔滨,长春到处求医,始终未见明显效果,长春某教授戏言习惯就好了。今天由人介绍来诊。自诉头痛头晕,心烦易怒,睡眠欠佳,饮食量少,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色黯。耳鸣昼夜均有而以夜晚明显,如蝉鸣一般时高时低,睡觉时需戴耳机听音乐才能睡着。查血压110,75,脉搏73次,舌质红,苔黄微腻,两脉寸关弦滑两尺沉弱。就诊后先后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益气聪明汤,通窍活血汤,耳聋左慈丸加减,配合针刺百会,太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三阴交,太冲,共治疗近4个月,诸症消失而耳鸣依然。这天下午正对着病历发愁,来了3个朋友找我出去吃饭,是中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和呼吸内科主任,以及我市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在酒桌上我把患者的病情详细的说了,一位朋友说你不该接这样的患者,很难治愈的。我说这个患者对我非常信任,因为她朋友的耳聋是我治好的,已经快4个月了,一直坚持在我这治疗,只是我已经黔驴技穷了,正好你们来了,就给我出个主意吧。三甲医院的朋友突然问我,你刚才说用通窍活血汤了吗?我说用了,只是我没有麝香,用藁本和白芷代替的。他说问题可能就在这,通窍全凭好麝香,方歌你忘了吗。就这样我们边喝边聊,拟定了处方:川芎50克,桃仁泥30克,黄芪5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连须葱白2根,生姜3片,大枣10个,黄酒500毫升,煎取150毫升,送服麝香0.5克,睡前1小时服。麝香去中医院买,其余的在我这里抓。先开一剂,如无不良反应在抓2付,如3付无效就终止治疗。患者服用一副药后,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高兴的说耳鸣减轻了,白天几乎不响了。效不更方,再进4剂。此患者共服用通窍活血汤5剂,耳鸣完全消失。电话随访2年,未见复发此病例是我于2010年秋天治疗的,是在朋友的指点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幸的是我那位三甲医院的朋友于今年4月份,因心梗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3岁。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朋友,以慰好友在天之灵。同时也提醒各位同道,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对自己和患者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耳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耳鼻喉科医生颇为棘手的病症。西医除了用手术等方法治疗传导性耳聋外,对神经性耳聋则只能用一些神经营养药以应敷,如ATP、康得灵、维B1等,疗效难以言明,而中医则可辨证施治,因证施法,如补肾益精、益气健脾、清泻肝胆、活血化瘀等等,其中仍然以传统的治疗耳聋方法--补肾益精为主,因肾为耳窍,《灵枢?经脉篇》言:“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谓:“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一旦肾枯精脱,则耳失所闻,常用代表方为耳聋左慈丸。然干老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此方药效平平,不尽人意,于是另辟新径,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即神经性耳聋始则重用升提药.继以益气健脾法奠后。重用升提药,是指升麻、葛根、柴胡、蔓荆子四药合用,重者并非谓其加重药中剂量,而是重用升提的药味数,使其升举清阳,冲击空窍,勿虑升之太过。因耳聋乃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顽疾,一直处于古井无波、一潭死水的状态,治之之法,就是投石下井,激造波澜,然后籍机取治,以益气健脾奠后。干老何以独独弃肾而从脾呢?主要是崇尚李东垣学说,他认为: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精微,且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朝百脉”,使诸窍得到濡养而清健,若脾土一衰,难化精微,则属于“诸窍”的耳窍失其滋养而作聋矣。《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留,脉有所竭,故耳鸣”。《嵩崖尊生全书》亦云:“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脾土一健,精微充足,则耳窍得养。例1,唐某,男,63岁,教授。初诊1990年12月19日。4月份右耳突感失听,当时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住院治疗二十余日,经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ATP,高压氧等,听力有所提高,电测听提示:纯音听力提高约20分贝,后因出国而中辍治疗,加之疲劳,致已升之听力再度下降,几经治疗,听力仍无明显改善,刻下伴耳鸣、呈持续性,音量较大。检查:双耳鼓膜(-),舌淡苔少,脉平。突聋8月余,情如古井无波,纵然石药有灵,亦难以求效,兹拟重用升提药。处方:升麻3g,柴胡3g,葛根6g,蔓荆子6g,菖蒲3g,路路通10g,红花6g,桃仁10g,落得打10g,5剂。二诊:12月24日。5剂后.右耳稍有不适,嘱其续服原方。三诊:12月30日。药进8剂后,右耳鸣响更甚,听力反而下降,头部作胀,舌淡苔薄,质偏胖偏嫩,脉细。古井投石,总算已起波澜,今可藉机,取益气健脾法。处方:升麻3g,葛根6g,黄芪10g,党参10g,紫河车10g,淮山药10g,熟地10g,当归10g,肉苁蓉10g。四诊:91年1月13日。耳鸣已失,听力明显提高,一向失听的手表声,刻下已能倾聆而得,舌淡苔簿,脉平。习惯用药,非六味莫属,但要知耳为宗气所聚之处,徒求益肾终不及培土之直接耳,看来效果已现,务宜坚持。原方加蒲黄炒阿胶珠10g。按:此方中黄芪、党参、升麻、葛根益气健脾,升举清阳,且葛根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熟地、当归虽为补血之药,但要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液充足则所补之气亦有所依附。肉苁蓉一味,看似温肾阳之药,而实际上,肾阳亦即元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元阳一振,则脾阳亦随之而振,脾阳振奋,则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耳窍得精微而聪慧。另用蒲黄炒阿胶珠,则更具匠心,因此药乃补肺气之药,《温热经纬》云:“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补肺亦即聪耳,总观全方,仍是以益气健脾力主。例2,陆某,男,15岁,学生。初诊1990年5月3日。两耳听力下降三年余,始于大量鼻血之后,曾先后到上海五官科医院、华山医院、石化总厂医院,给予吹服药治疗,均无效果,刻下两耳听力不济,头昏头痛。检查:双耳鼓膜(-),舌淡苔薄边有齿印。失听三年,似成痼疾,暂用升提。处方:升麻3g,柴胡3g,葛根6g,蔓荆子10g,党参10g,黄芪10g,菖蒲3g,路路通10g,白术6g,生草3g,5剂。二诊:5月8日。5剂后,头痛加重,但听力依然如故,嘱其续服原方5剂。三诊:5月13日。头痛减轻,自觉听力略有上升。重用升提药已初见端倪,益气健脾之投,有所藉机而用,唯以非旦夕之功,以丸药缓图最合法规。补中益气丸,每次5g,l日2次。后来函告之,此丸药服用二月,听力完全恢复,教师讲课内容完全能听到,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结语:重用升提药常常用于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及一切耳聋已久者,高血压患者忌用。运用此法一般数剂后即有效应,此效应就是头痛耳鸣,若无反应,说明此法无效,立即停药,以后也无须再用它药。耳聋益气耳聋治从肝肾,间有从肺论治者,人皆知之.而益气治聋之法,亦不可忽.<灵枢.口问>曰:"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此证显系中气下陷,清阳不能上达,津血不能濡养清窍使然.益气升阳当是对证之法.且举一案.严XX,女,58岁,经常头晕头痛,耳鸣已六年.从1978年入春以来,头晕痛加重,双耳闭塞不通,神疲气短,劳动后更甚.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以前曾有胃病史,间常脘胀隐痛.食欲欠佳,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卜白滑,脉沉细.证属脾虚气弱,清阳不升,脑失濡养所致.治以调理脾胃,升阳益气,辅以通窍.方拟: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6克.升麻3克.当归6克.陈皮5克.建菖2克.炙草6克.服五剂后,自感耳内鼓鼓而响,继进五剂,耳闭已开,听力接近正常,头晕痛等证大减,但舌仍淡嫩,脉细缓.原方再服五剂,诸证若失.本方即补中益气汤原方加菖蒲而成,菖蒲:药性赋云:菖蒲开心气而治耳聋.是为治标之剂.当代医家何任有聪明益气汤加菖蒲治耳聋一案,与此案可谓异曲同工.亦录如次:陈XX,男,54岁.初诊,1963年5月29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故耳不聪,目不明矣.蔓荆子.生芪.党参,葛根各9克.黄柏.白芍各6克.升麻4.5克.石菖蒲1.5克炙甘草3克.六剂.三剂即效.附拈花指月医案二则:万氏,五十岁。右耳部被击打后耳鸣如鼓,无法听清外界声音。五官科查:右侧耳膜内陷。人弱而瘦,面色黄而少光泽,饮食二便皆可,舌稍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宗“陷者升之”之意:黄芪6克,当归3克,升麻1克,柴胡1克,人参4.5克,白术4.5克,炙草1克,陈皮3克.病人先服两剂,病无进退.嘱其再服两剂,耳鸣渐轻,服完第四剂,耳鸣愈,听力无碍.至今已十年,一直未再发作。实是“轻则能举”也。代女,三十岁。耳鸣耳聋多年。于幼时即患中耳炎,时流脓水,屡治不愈。近年来听力渐失,尤以右耳为重,必于其耳边大声说喊方知。饮食二便皆可,平时有头晕、腰痛之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原方加鹿角霜一味。三剂后听力渐复,后以此方稍作加减,服至十余剂,听力基本正常,余症也愈。
耳鸣是指耳内鸣响,或如潮声,或如蝉鸣,或细或暴,妨碍听觉;耳聋是指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二者常合兼,耳聋又可由耳鸣发展而来,且其发病机制基本一致。凡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乘均能引起耳鸣、耳聋。西医学中的外耳病变、鼓膜病变、中耳病变,内科方面的急性传染病、中枢性病变、药物中毒、烟酒中毒以及贫血、高血压、内耳眩晕等疾病,出现耳鸣、耳聋症状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施治。一、病因病机1.实证(1)风邪外袭风邪侵袭,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于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猝发耳鸣、耳聋。(2)肝胆火盛情志失调,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蒙闭清窍而发为耳鸣、耳聋。(3)痰火郁结酒食不节,聚生痰热,郁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鸣,甚则气闭,成为耳聋。(4)瘀阻宗脉十二经脉均上络于耳,耳为宗脉之所系,经脉瘀阻,阻塞耳道而致耳聋。2.虚证(1)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亏乏,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而发为耳鸣、耳聋。(2)阴血亏损阴血素亏,耳失濡养或劳伤气血,宗脉空虚,不能滋养耳窍而致耳鸣、耳聋。(3)肝肾亏虚肝肾不足,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耗伤肾精,不能上充于清窍而致耳鸣、耳聋。二、辨证1.实证(1)风邪外袭猝然耳鸣、耳聋,恶风发热、头痛、骨节酸楚,或耳内作痒,或耳聋,牙根、牙龈肿痛,或寒热往来、咳嗽、口干、耳中疼痛、出血、流脓等。苔薄白,脉浮数。(2)肝胆火盛猝然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病甚或夜寐不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3)痰火郁结耳鸣如蝉,时轻时重,时或闭塞如聋,胸闷胁痛,痰多口苦,耳后胀痛,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4)瘀阻宗脉耳鸣、耳聋如塞,耳流败血,或见耵聍与陈血胶结。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2.虚证(1)中气不足耳鸣、耳聋,时轻时重,烦劳则加重,休息暂减,倦怠乏力,神疲食少,大便溏薄。苔薄白腻,脉细弱。(2)阴血亏损耳鸣嘈嘈,甚则耳聋,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大无力。(3)肝肾亏虚耳鸣或耳聋,多兼眩晕,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遗精等。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三、治疗1.针灸疗法(1)刺灸法①实证治法:清肝泻火,豁痰开窍。取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选穴:翳风、听会、中渚、侠溪、行间、丰隆、劳宫。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听会用张口进针法,不留针,其余穴位用捻转泻法,留针30~40分钟,每日1~2次。②虚证治法:补益肾精,健脾益气。取手少阳、足少阳、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选穴:翳风、听宫、肾俞、脾俞、太溪、关元、足三里。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40分钟。(2)耳针法选穴:皮质下、内分泌、肝、肾、神门、耳尖、内耳。操作:用强刺激,或用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40分钟。(3)水针法选穴:翳风、听会、听宫、风池。操作:每次选1穴,注入维生素B12或辅酶A,每次注射0.5ml,各穴交替,每日1次。2.方药疗法(1)实证①风邪外袭治法:解表祛风。方药:清神散加减。组成:荆芥25g,防风20g,羌活15g,菊花15g,石菖蒲20g,木通20g,甘草15g,川芎15g,木香15g。加减:若风热上袭,可用银翘散加减;耳中疼痛流脓或出血水,用蛇蜕烧灰吹入耳中;项背强急不舒,加葛根、芍药。②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组成:龙胆草20g,木通15g,泽泻15g,黄芩20g,栀子20g,黄连10g,柴胡20g,生地黄15g,当归20g,甘草10g,车前子15g。加减:便秘,加生大黄;下焦湿热不甚,酌减木通、泽泻、车前子;肝火伤及肾水者,酌加牡丹皮、女贞子、旱莲草。③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方药:温胆汤加减。组成:陈皮15g,半夏20g,茯苓20g,竹茹20g,枳壳20g,炙甘草20g。加减:痰多者,加胆南星、海浮石;郁结甚者,加浙贝母、天花粉;膈上烦热,加桔梗、栀子、豆豉;热甚者,加黄连、黄芩。④瘀阻宗脉治法:通窍活血。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成:赤芍25g,当归2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葱白20g,生姜15g,麝香3g,大枣5枚。加减:因临床常见痰瘀互结,故常加海藻、昆布、贝母等化痰软坚之品。(2)虚证①中气不足治法:益气升清。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组成:人参25g,黄芪35g,升麻25g,葛根20g,蔓荆子25g,黄柏15g,芍药20g,石菖蒲25g,茯神25g,炙甘草20g。加减:兼肾气不足者,加熟地、杜仲、山药、菟丝子;兼心气不足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②阴血亏损治法:补益气血。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减。组成:黄芪20g,当归25g,肉桂15g,甘草20g,橘皮20g,白术20g,人参25g,白芍25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15g,远志20g,鹿角胶20g,龟板20g。加减:心血不足者,加龙眼肉、益智仁、酸枣仁;血虚有热者,加柴胡、牡丹皮。③肝肾亏虚治法:补益肝肾。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组成:熟地黄25g,山茱萸20g,山药25g,泽泻20g,茯苓20g,牡丹皮25g,五味子15g,磁石20g,阿胶25g,女贞子25g,牛膝25g,杜仲25g。加减:兼风邪外袭者,加防风、细辛;兼见火热实邪,加黄连、黄柏;兼痰瘀阻滞者,加半夏、陈皮、桃仁、红花化痰祛瘀。四、验案举例刘某,女,42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右耳听力丧失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工作中生气,突感头晕、恶心伴有呕吐,右耳轰轰作响,随后即见听力丧失。当日即往某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突发性耳聋,静点凯时等药物,并配合高压氧舱治疗,住院半个月后出院,眩晕减轻,恶心消失,但右耳听力未见恢复。后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效果不显,今日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针灸门诊就诊。现症:右耳听力丧失,耳内闷胀。伴心烦易怒,胸闷不舒,饮食量少,大便干燥。既往健康,无家族病史。察其神志清醒,面色少华,形体适中。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数。此乃因患者平素肝胆火旺,怒则气上,肝胆之火,循少阳经脉上扰耳窍,致耳窍闭塞,发为耳聋。中医诊断:暴聋。治则:清泻少阳,通络利窍。中药处方:龙胆草25g,木通10g,泽泻25g,黄芩15g,栀子15g,黄连10g,柴胡15g,生地黄20g,当归20g,甘草15g,车前子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针灸处方:①主穴:上关(右侧)、听会(右侧)、完骨(双侧)。②配穴:百会、神庭、外关(右侧)、太冲(右侧)、侠溪(右侧)。操作:取穴处常规皮肤消毒,采用0.35mm×40mm毫针,百会、神庭手法要求捻转稍加提插,由徐到疾,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听会穴针刺时要深达1.5寸,使针感传至耳内,如有针刺入耳中,其效最佳。完骨穴针刺时亦要深达1.5寸,使针感传至耳内及耳后部。其余腧穴常规针刺,施以泻法,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麻仪,连续波刺激30分钟。每日1次,每次40分钟,2周为1个疗程。行针5分钟后,大声说话时,患者可以听见,但自觉声音较远。行针40分钟后,听力有所恢复,右耳能听见较大声音,但分辨不清。前后十七诊,痊愈。【按语】暴聋西医学称突发性耳聋,是指听力突然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又称为“重听”,重者则称为“耳聋”。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包括耳科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贫血、糖尿病、药物中毒、噪声干扰及外伤性疾病等均可出现耳聋。中医学对耳聋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载:“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耳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灵枢·经脉》云:“肝经扰布胁肋,连目系,入颠顶;胆经起于目内眦,布耳前后入耳中。”《素问·厥论》云:“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其病理机制为“肝胆火盛”。胆经循行耳中,肝热移胆,胆热循经上冲,故见耳鸣耳闷,甚则突发耳聋,故治疗应从肝胆入手。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其方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之功。历代以来多次记载其方可用于耳鸣耳聋。《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云:“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医宗金鉴》卷四云:“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佐以芩、栀、通、泽、车前大利前阴……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现代研究证实,龙胆泻肝汤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并优于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对羟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并强于甘露醇,而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耳聋即是自由基引发的常见病之一。从经络辨证来讲,其发病则与手、足少阳经脉的关系最为直接,多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实证常因外感风热,或内伤情志、饮食不节,致痰湿内生,或肝胆火盛,循经上扰,蒙闭耳窍所致。虚证多由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劳倦纵欲,肾精亏耗,精血不能上承,耳窍失养所致。本案患者系因平素肝胆火旺,郁勃恚怒,怒则气上,肝胆之火循少阳经脉上扰耳府,致耳窍闭塞,发为耳聋。故治宜清泻少阳,通络利窍。上关、听会、完骨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经气通于耳,具有通经活络、聪耳启闭之功,且听会穴又是治疗耳疾之要穴。配百会、神庭穴以调神益智,聪耳利音;配循经远取八脉交会外关穴,以达疏导少阳经气、调畅少阳气血、宣通耳窍之效;再配太冲、侠溪穴,以清泻肝胆之火,行气通络以利窍。诸穴合用,共奏奇效。
《本草纲目》曰,骨碎补主补肾,治耳鸣及肾虚久泻,牙痛。肾虚牙痛,龙尾一老师,经常熬夜,找到老师说,牙痛得厉害,说不清那颗牙痛。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谁痛谁知道牙痛。老师知道他熬夜,对他说,先得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熬夜这毛病得改。第二,我用骨碎补50克,白芷10克,你回去水煎服用。那老师第二天发来信息说,牙不痛了,只吃了一剂就不痛了,真是神方,奇方。还有部长,他也牙痛,用大黄、麻黄、生甘草、薄荷泡水喝,无效,想去找牙医拔牙吧,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哪颗牙齿,只知道牙齿隐隐作痛,让人坐立不安。想到老师,老师说,用地骨皮20克,白芷10克,骨碎补10克,水煎服。如果还不止痛的话,就加上补骨脂10克。结果,用不着加补骨脂,当天服下当天就好了。治疗效果出奇的惊人。原来,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隐痛缓痛属虚,虚则补之,用地骨皮。骨碎补让牙齿坚固,牢固,白芷通经止痛。让部长奇怪的是,服药后,腿脚比原先还有力。体质较差,感冒后过度使用消炎药链霉素过敏导致的耳鸣,耳聋,耳不舒服,用骨碎补20克,生姜三五片,喝下去后就有效果。这是因为偏寒凉的药物易伤人体阳气,神为五脏六腑之根。药物的代谢需要靠肾,肾的负担重,功能就会减退。肾开窍于耳,听力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腰腿酸沉。骨碎补可以补肾壮骨,肾气足,耳窍听力就可以恢复。生姜温中,可化消炎药的寒凉。跌打损伤,骨碎补,栀子一到二两,捣烂后炒热加酒敷,局部肿痛就消掉了。栀子可清三焦火,骨碎补活血止痛,修复肾中不够的精华。酒有行气破结之效,能够消淤血。有些老人家,天气变化后风湿关节痛就加重,比天气预报还准。老师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骨碎补,枸杞子,杜仲,脾肾并补,增强肌肉抵抗力。如果严重的疼痛入到筋骨,就要加上川续断,威灵仙了,治病要见招拆招,不拘泥于任何一味药。《药性歌括四百味》曰,骨碎补温,折伤骨节,风血积疼,最能破血。骨碎补它是温性的,具有补肾壮骨,祛风湿,活血止痛等功效,围绕它的功效,活用好骨碎补。一妇人过来说,曾医生,上次你开的药,我吃后好多了,现在失眠,比较烦躁,眼睛也感觉涩痛。话还没说完,手机里有人发信息过来了,她连忙打开手机翻看。老师把完脉后说,大脑静不下来,长期玩手机,颈椎也不利索吧?她点点头说,我刚想和你反映颈部也酸疼的。老师说,你这些毛病容易治,也难治,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她放下了手中的手机,问,怎么做才容易治好?老师指了指她的手机说,送人。妇人低下头不吭声了。老师让我开四逆散加颈三药(葛根、丹参、川芎),眼三药(桑叶、菊花、夏枯草),菖蒲,郁金,川牛膝。三剂。老师说,该说的和你说了,你自己看着办,手机不送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少玩手机。葛根把胃部津液升到头脑,头脑清阳足,人就不会昏沉,颈椎也不会利索。丹参把气血供应到周身,活血还能化瘀滞。川芎味辛,气香升散,让气血流畅,顺其性。眼三药针对现代人手机,电脑,电子类产品引起的眼目干涩痛。桑叶凉血,善治热伤血络,消肺热。肝开窍于目,菊花性凉,明目清头风。夏枯草清肝胆之热。菖蒲可通九窍,化湿,宁心安神。郁金为郁闷者的金子,凉血入心肝。川牛膝可导热下泄,将眼部的热邪导出体外,此为降其浊。
临床上,将听力减退称为耳聋,耳聋是听觉传导器及感音器器质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的总称。程度较轻的耳聋,有时也称重听;明显影响正常社交能力的听力减退称为聋;因双耳听力障碍不能以言语进行正常社交者称为聋哑或聋人,那么,至于听力下降到什么程度,需要通过检测才能判定。听力检查也有主客观之分当发现听话不清,或者觉得自语大声等情况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的听力检测。为了使诊断更准确,需要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两类检查。因为临床上,有的患者主观检测为全聋,而客观测听检查完全正常,这就是通常说的装聋,又称伪聋。所以,听力学检查既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又能帮助医生识别伪聋。主观测听法,它的结果是依据受试者对刺激信号做出的主观判断所记录,又称为行为测听,主观测听法包括语言检查法、表试验、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或阈上功能测试、Bekesy自描测听、言语测听等。客观测听,无需受试者的行为配合,不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结果相对客观、可靠,临床上,常用的客观测听法有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以及耳声发射测试等,电反应测听一般用于婴幼儿、伪聋、精神性聋以及感音神经性聋的鉴别和各种听力鉴定。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耳聋发生的部位与性质各有不同。因声波传导路径外耳、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障碍称传导性耳聋;因声波感受与分析路径,即内耳神经及听中枢病变引起者,为感音神经性聋;二者兼有为混合性聋。传导性聋病因易诊断传导性耳聋患者的病因相对易诊断,临床上主要因炎症,如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以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其次外伤,如颞骨骨折累及中耳、鼓膜外伤、听骨链中断等;再次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如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肿瘤等;还有一种是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前庭窗、蜗窗发育不全等,可根据病因进行相关治疗,治疗后,可以提高甚至恢复听力正常。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最多见耳解剖学上,内耳听毛细胞、血管及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称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检查的听力图可以诊断是否是感音神经性聋;同时,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听力检查时,最明显的特点是感音神经性聋测试中没有鼓气导差。那么,什么原因可以导致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呢?出现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遗传性因素;第二类是非遗传性先天性聋,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病毒感染、产伤、核黄疸是其发生的主要病因;第三类,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这个病的发病率占临床确诊感音神经性聋的90%以上,较常见的有药物性聋、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创伤性聋、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全身疾病相关性聋。药物性聋多因误服耳毒性药物所致,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在自行购买药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看是否有耳毒性副作用,若有,最好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治疗。突发性耳聋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出现不明原因突然听力障碍,在一周内尽快就医,恢复率可达80%以上;如在两周内就医,恢复率降低到50%;逾一个月就医,则可导致听力损失不可挽回的后果。混合性聋兼具传导性聋和感音性聋的特点混合性耳聋,顾名思义,就是混合了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两种病因,且中耳和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称混合性聋。混合性聋的发病可由同一种疾病引起,也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因此临床上需要格外严谨的诊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一疾病引起的混合性聋,因患病的同时,或先后累及耳传音与感音系统,使耳聋兼有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的特点。比较多见的如耳硬化症中期、爆震声导致鼓膜穿孔及内耳损伤、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炎等。不同疾病引起的混合性聋,如分泌性中耳炎伴老年性聋、听骨链中断伴突发性聋,粘连性中耳炎伴梅尼埃病等,这些疾病都可导致中耳和内耳功能障碍,诊断混合性聋时,应分别治疗处理中耳、内耳病变。患者要学会适应耳鸣出现耳鸣,首先要找病因。如果能发现病因,通过病因治疗可缓解耳鸣。可是,很多耳鸣是找不到原因的或者通过病因治疗无法缓解,那么,医生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关的检查,排除那些危害健康的器质性病变。在排除了这些疾病后,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溶栓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确定。如果是听力下降伴耳鸣的病人,可以尝试佩戴助听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听力,二是通过增大环境声音来掩盖耳鸣,使患者的耳鸣症状减轻或消失。还有一种方法叫耳鸣掩蔽法,可以通过一些环境声音,如流水声、风声、收音机电流声、轻音乐或者耳鸣掩蔽仪器等方式来掩蔽耳鸣,使之“消失”。更重要的是患者应该认识到,即使上述方式无效,这些耳鸣也不会影响健康,应该尝试把它当“朋友”,习惯它的存在,尽可能去忽略它,并且休息好,放松心情,规律生活,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因素。这样,也许耳鸣就能随时间的流逝逐渐缓解。如果耳鸣带来的困扰严重,患者应该及时向耳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资料显示,我国约有6000万残疾人,听力语言障碍者就达2000余万,其中以儿童居多。有文献报道,被调查聋哑学生中,有明确聋前用药史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聋前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药物性耳聋仍然是重要的致聋因素,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仍占首位。八大类耳毒性药物任何对内耳结构(包括耳蜗和前庭)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均称为耳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可引起听力下降、眩晕甚至全聋。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生素类: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以及糖肽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链霉素、庆大霉素为代表。在我国,误用或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占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因此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该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以及成人耳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抗结核的主要药物。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的耳毒性对剂量依赖非常明显。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具有一定肾毒性、耳毒性,可产生剂量依赖性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2.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如顺铂、卡铂、甲氨蝶呤、博来霉素等。该类药物中顺铂主要损伤耳蜗的外毛细胞,可产生不可逆的耳聋及短暂或持久的耳鸣,但顺铂诱发的前庭毒性较为少见。环磷酰胺可引起持久性耳聋,甲氨蝶呤、卡铂则具有耳蜗、前庭毒性。这些药物所致的耳聋,部分可恢复。3.袢利尿剂:如依他尼酸、呋塞米等,这类药所造成的听力损伤是双侧对称性,伴耳鸣,短期内停药耳毒性是可逆的。在肾功能不全或与氨基糖苷抗生素合用时,很容易产生耳毒性,可造成永久性耳聋。4.水杨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最常见的耳毒性表现是耳鸣,停药后可消失。5.抗疟药:如磷酸氯喹、奎宁等,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毒性作用主要在螺旋神经节。短期停药常可恢复,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6.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可卡因等,这类药物可直接经圆窗膜透入内耳而产生毒性作用。7.重金属:铅、汞等在用于治疗或误用、误接触时,可造成耳鸣、耳聋。严重的可导致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8.其他:将丙二醇、甲醇等药溶媒剂在局部使用时,有听力损害的报道。耳聋并非都因药而起药物性耳聋的发生,一方面归咎于药物,但并非所有使用耳毒性药物的人都会发生听力损害,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药物性耳聋的产生,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相关。1.遗传易感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患者中,有一类是仅使用了常规剂量或极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就致聋了。研究证明,多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分子基础是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线粒体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存在这一突变的患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常见的就是“一针致聋”。2.用药剂量、时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与用药剂量有密切关系,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3.联合用药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几率高,如庆大霉素和呋塞米、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4.给药途径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但是当肠黏膜发生炎症病变,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可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大面积烧伤、胸膜炎、支气管内给药,药物均可从局部吸收而发生中毒。当发生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经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5.通过胎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耳蜗螺旋器损害,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这与机体发育不全、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身体机能减退有关。6.年龄及机体状况资料表明,幼儿、孕妇及老人较常人具有更高的药物耳毒性风险。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可因药物蓄积而发生耳毒作用。基因检测可防药物致聋药物性耳聋的防治关键在“防”。临床研究表明,经过各种手段进行干预,每减少一位耳聋患者,或成功使一例有耳聋病理基础(如线粒体DNAA1555G突变阳性个体)的人免于耳聋,能够获得80万元社会效益,预防的意义不可小觑。在我国因基因突变导致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性增高,因此导致耳聋的患者和家系普遍存在,这也是后天性获得性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鉴于这一耳聋有明确的基因变化和诱发因素,在中国又存在相当数量的mtDNA A1 555G突变携带者和家系,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发现携带mtDNA A1555G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应绝对禁止接触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慎用或适当减小耳毒性药物的剂量。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患者使用耳毒性药物期间,每天应注意有无耳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使用神经营养药、能量制剂、血管扩张剂、脑代谢促进剂等进行对抗治疗.
鼓膜穿孔的原因有很多,如中耳炎、外伤等,而外伤是鼓膜穿孔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外伤性鼓膜穿孔听力下降只是短暂性的,鼓膜穿孔愈合后听力就能恢复了。鼓膜是传音机构中重要的一环,但鼓膜对听力的作用往往被误解。不少人,甚至有部分非耳鼻咽喉科医生也认为,没有鼓膜就不可能听到声音,鼓膜破了、穿孔了就一定是聋子。其实不是这样的。鼓膜穿孔会影响听力,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鼓膜穿孔本声对听力的影响却并不太大,即使鼓膜全部缺失,也不会一点声音听不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声波就不再经过听骨链传导,而是通过逆向的振动膜状的圆窗膜传导,同样可引起淋巴液的压力改变,引发听觉的感受。为此,圆窗膜就有了“第二鼓膜”的美称。鼓膜穿孔大小和位置对听力的影响不一。正常情况下,鼓膜与锤骨柄接触才能发挥传音作用。穿孔越大,鼓膜声压面越小,锤骨柄发挥的作用也越小,听力损失也就越大。穿孔在鼓膜的紧张部比在松弛部对听力的影响更大,鼓膜前部穿孔则比后部穿孔引起的听力损失要小些。一经发现鼓膜穿孔,应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就诊,电测听最能说明耳聋的程度。单纯鼓膜穿孔,很少造成严重的耳聋。一旦听力下降到60分贝,可能说明听骨链已经断裂。
转自:养生之家耳鸣、耳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75%出现中度以上听力损失,80岁以上有70%听力明显减退,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听力。治疗耳鸣、耳背,古方「通气散」用了近200年验方来源: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晚报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验方构成: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研为细末,每日早晚用开水冲服9克,每天2次,可治疗肝郁气滞、耳聋耳鸣。功效解读: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可升阳达郁;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可行气调血;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三焦经,可开郁散滞。三药合用,可以行气活血、条达郁滞,用以治疗气滞血凝型耳聋,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耳聋。对症的患者服药一个月后听力即会有所好转。配合手腕按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濡养滋润耳窍,若心之气血不足,肾精亏损,则耳鸣。手腕上的阳谷穴,可达耳中,并联络心脏,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压3分钟,对治疗耳鸣、神经性耳聋有明显效果。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即手掌侧面连接手腕横纹处。功效:清心明目,痛经活络,镇惊聪耳。
作者/岳美中砂、石淋病,为“尿中之砂”。《医宗必读》谓“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也”。此虽取类比象之说,但从临床观察,认为其内有湿热留滞,固不可移,所以多数患者有小便短赤,尿道炽热症状。若湿热灼伤脉络,则尿血;蒸于肾之外府,则腰痛。因而可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砂、石淋病,亦即现代医学中之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可望排出,而获得痊愈。例一施某某,男性,53岁,印尼华侨。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述: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某某医院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处方: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水煎服。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因改服下方: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韦12克,冬葵子9克,海金沙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上方服近20剂,结石排出,诸症消失而痊愈。例二阿某,男性,40岁,印尼人。1962年4月初诊,述腰痛,尿常规检查,经常有多数红白细胞,经泌尿系统静脉造影及腹部平片等多次检查证实,为右侧输尿管第2、第3狭窄部之间有结石1块。据此处方:金钱草60克,木通9克,车前子12克,瞿麦9克,滑石15克,冬葵子9克,茯苓12克,海金沙9克,甘草梢9克,石韦9克,水煎服。上方服10余剂,结石排出,诸症霍然,X线摄片检查,结石阴影消失。自此后,未再有不适感。例三余某某,男性,50岁,干部。曾因腰痛住入某某医院,该院摄片检査,左侧输尿管有约0.3x0.4厘米之结石阴影数个。1962年6月初诊,疏方如下:石韦9克,木通6克,车前子12克,瞿麦9克,滑石12克,茯苓12克,甘草梢9克,冬葵子9克,金钱草30克,泽泻12克,水煎服。服药至28剂,小便时随之排出结石5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粳米。后检查,结石阴影消失,诸症亦未再现。按: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下焦湿热者,常用石韦散、八正散、猪苓汤等方剂,虽均主在清利,但其用法各不相同。如湿热蕴蓄膀胱不甚,出现小便短赤,尿道灼热者,以石韦散为宜;若湿热较甚,不仅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亦秘者,当用八正散兼泻二阴;若湿热踞于下焦,灼伤阴络,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损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二苓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因此,例二、例三湿热不盛,均以石韦散加减取效。而例一始则用猪苓汤,迨血止阴复,而后再用石韦散加减收功。方剂必须辨证选用,恰如其分,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