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用。(中药颗粒用开水冲开,服用方法相同)。具体服用方法可因病而异。1.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2.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药物宜饭后服,因饭后胃中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3.睡前服:补心脾、安神、镇静安眠药、涩精止遗药及缓下剂宜在临睡时服。4.顿服: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5.冲服:用药液将不易溶于水或不宜煎煮的药末冲服送下。
当我们大量吃油条、油饼、小酥肉等煎炸食品时,也就大量摄入了脂肪,其实我们的食用油就是“脂肪”,下面的长长长的图片告诉了我们,长期摄入这些脂肪带来的危害。 常言道:病从口入。诚不我欺也!!
饮食营养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它也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 为了帮助糖友在饮食方面更好地控糖,中国营养学会在2017年发布了我国首份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下面由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来解读指南,向糖友推荐八大营养健康意见!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有些糖友总是怕吃药,想仅仅通过控制饮食来降糖,但效果往往并不如意。为了引起糖友的重视,指南的第一条推荐就提出了要将饮食与规律运动、用药相结合,以此来控制血糖。 在运动方面,中老年糖友最好选择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每周累积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在饮食方面,糖友要特别注意多种多样,营养均衡,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营养不良只是骨瘦如柴人的专利,很多肥胖的人更有可能是营养不良。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主食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控制主食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但如果主食摄入过少将会产生头晕、心悸、脑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者会导致低血糖昏迷。因此,糖友每天的主食量不能少于130克,大概是5两馒头、8两米饭。 糖友饮食也少不了粗粮,蒸米饭时可以按照大米:杂豆(或全谷物)是2:1的比例,简单地说就是抓两把大米,一把杂豆(或全谷物)。 全谷物主要有全小麦、糙米、大麦、燕麦、荞麦、高粱、黑米、小米、薏米、玉米等;杂豆类主要有除大豆之外的其他豆类,常见的有扁豆、绿豆、红豆、豌豆、芸豆等。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按照指南要求,糖友餐餐都要有新鲜蔬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烹饪方法,推荐急火快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价值。 糖友每天应吃蔬菜1斤(500克)左右,其中,颜色比较深的蔬菜应占一半。 另外,糖友不能因为水果升糖而视水果为蛇蝎,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吃,依然可以既稳糖又营养。 首先,一次不能多吃; 不要餐后吃,正确的方法是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一般上午9时到9时半,下午3时到4时,晚上睡前9时左右为宜; 不能想吃就吃,应根据自己血糖控制的好坏来选择; 限制总热量,糖友要把水果中的热量计入热量摄取的总量里,也可以与其他类别的食品等份交换,可根据病情选食或少食。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糖友要常吃鱼禽,是因为鱼肉和禽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质,而且肉质嫩软,非常适合老年糖友食用;而畜肉则要适量,且要减少肥肉的摄入。 糖友每周吃鸡蛋不要超过4个,不能不吃蛋黄,因为蛋黄中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B12、维生素A、铁、硒等营养素。 建议糖友要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这类食品的脂肪含量很高并且以饱和脂肪为主,对糖友的心血管极为不利; 而且这类食品还是高盐食品,糖尿病食用后会给肾脏增加负担。 推荐五: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建议糖友每天要饮用300g左右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牛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糖友不能随便放弃; 如果是乳糖不耐受的糖友可以先尝试少量饮用牛奶,实在不能饮用牛奶可以用豆浆替换。此外,还要重视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比如豆腐、豆腐干、腐竹等。 如果糖友加餐,要建立在每天热量一定的基础上,减少正餐量,每餐只吃六七分饱,即感觉吃也行,不吃也不饿的程度。 每次加餐食物所含热量应控制在50~100大卡,用零食加餐可适量选择坚果,推荐三类:一是核桃,一天可以吃2个;二是开心果,可以每日一小把;三是扁桃仁。 推荐六: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老人的味觉灵敏度会下降,平时吃饭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很咸,对此,糖友做菜时不要通过尝菜来加盐,而是用控盐勺放入定量的盐,每人每天摄入盐的量控制在6克以内。除了少盐,还要少油,每人每天不要超过半两(25克)油。 糖友不能为了少尿而少喝水,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喝水,糖友和普通人一样,每天平均需要2500毫升的水。 除了饮食中含有的部分水外,还有1600~2000亳升的水要靠外部饮水供应。也可适量饮用柠檬水、淡茶或咖啡,但不推荐患者饮酒。 推荐七: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只有定时吃饭了才能定时吃药,这就要求糖友作息的规律,不能今天8点起床,明天10点起床。至于糖友是吃三餐还是四餐要根据糖友的病情来定。 糖友还要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有些糖友会误认为快点吃完,肠道吸收的慢,血糖也就升的慢了,但更多的情况是吃得快吃得多,所以建议糖友吃饭要嚼十几下,不要图快。 另外,糖友在吃饭时最好先吃蔬菜肉类,最后吃主食,当然糖友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定进餐顺序。 推荐八: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第八个推荐是前面七个推荐的总结。不少糖友会在家自学糖尿病知识或去医院听专家讲授糖尿病知识,学习了这么多最终就是要落实到实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血糖。 糖友要特别注重包括饮食控制、适度体力活动、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预防低血糖这六方面的自我管理。 其中,低血糖要特别注意,几乎每个糖友都有过低血糖的经历,表现有多种,要学会辨析一些“伪装”的低血糖如心慌、失眠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不典型”低血糖前期表现。 另外,建议糖友要定期去咨询、接受营养(医)师/糖尿病教育专家的个体化营养指导,每年至少4次。
子木(笔者,下同)最近在网页搜索“低浓度阿托品”出现很多类似标题的文章——“0.01%阿托品滴眼液的危害”、“0.01%阿托品能长期使用吗”、“0.01%阿托品,我该用吗?”等等,这些都是讨论0.01%阿托品副作用的文章,这些标题也容易让人产生“低浓度阿托品”的危害好像很大的感觉。为了让更多家长和近视患者了解低浓度阿托品的作用,并结合使用者的常见问题,子木为大家好好讲一讲这个话题。1、什么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为了解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功效,我们先来看一段央视的视频:(见附件视频)国家卫健委在近视防控相关会议上为低浓度阿托品“打call”,所以首先一点大家可以大胆放心地使用这个药物。阿托品在医学上是一种抗胆碱药物,它具有放松睫状肌、放大瞳孔的作用,因此常被眼科医生用于术前和检查前扩大瞳孔,后来也被发现可用于控制近视。阿托品控制近视主要作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放松睫状肌,消除屈光性近视(假性近视);另一个是诱导眼部产生“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加深;目前还有研究发现,在开始使用阿托品的一段时间里,眼脉络膜的厚度增加,从而控制甚至缩短眼轴长度。总体而言,其近视防控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物。但是普通高浓度阿托品会产生看近模糊和严重畏光等副作用,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在许多国内外眼科医生和药物学专家的共同努力和临床研究后,终于发现0.01%浓度的阿托品可以在保证控制近视效果的同时使副作用达到最小,绝大多数近视者长期使用后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由此,0.01%阿托品滴眼液成为近视防控的主要用药。除了0.01%浓度外,低浓度阿托品还包括0.02%、0.05%等浓度的产品,使用最多的是0.01%浓度。2、为什么需要网上购买?让家长和使用者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药需要在网上购买?在上面的视频中,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说到,低浓度阿托品的临床研究时间为3年左右,我国使用时间更短,还在完善相关评估,因此目前只允许医院内配药或通过网上医院的形式配送。而目前被国家药监局授权的医院只有一家(以后可能会增多),坐落在沈阳,为了大家方便配药,都是推荐网上医院的形式购买。这也就是每次配药都要通过“网购”的原因。3、0.01%阿托品滴眼液的副作用大吗?既然只有3年左右的临床观察时间,那这个药的副作用到底怎么样?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疑问。阿托品对眼部的主要副作用是三个:一个是可能引起眼压升高;另一个是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下降;另外长期使用阿托品,可能引起眼部干涩的症状。因此,低浓度阿托品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需要定期检查眼压,评估调节能力和泪液分泌功能。国产0.01%阿托品自2020年初上市以来,在我院视光中心约有2300位近视儿童使用,使用时间从1个月到1年半不等,均未出现使用后眼压升高的现象,其中出现看近模糊的儿童1例,有畏光症状的儿童1例,可见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4、可以用多久?那么0.01%阿托品滴眼液到底可以用多久呢?在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后,有国外研究者提出连续使用2年0.01%阿托品滴眼液后需要逐渐停药,停药约2年后可再开始使用,停药期间可以用效应更低的药物代替。这样做的原因是最大程度保护睫状肌的调节能力,不至于导致有可能产生的睫状肌调节能力永久下降的情况。这是一种较保守的治疗方案,毕竟3年以上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还没有结果,对可能产生的后果都应考虑在内,因此目前连续2年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5、已经用高浓度阿托品很久了,可以换成低浓度阿托吗?子木也经常碰到这类近视者,在没有低浓度阿托品之前,很多医生建议每周1-2次使用高浓度阿托品(1%浓度),有部分使用者已经习惯这种状态,也没有出现明显畏光或者看近模糊的情况。如果是这样,则要看使用者眼调节能力、眼压和干眼症状的程度,如果调节能力和眼压都正常,也没有出现明显干眼症状,那可以继续使用,建议一周1次。因为从理论上讲,阿托品浓度越高控制近视的效果越明显,当然这要在排除并发症的前提下。然而有很多近视者在使用高浓度阿托品以后会出现明显畏光和看近模糊症状,特别是每周刚使用后的前几天,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对这类使用者,应当换成低浓度阿托品,但要注意并不能一下子就停药,这样容易造成近视反弹的现象。目前子木的经验是,混合使用高浓度和低浓度阿托品,在1-2个月内逐渐停用高浓度阿托品,保持每天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这样不容易产生近视反弹。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智能机器层出不穷,将人类的目光牢牢的锁定在30cm距离的电子屏幕上,增加了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及频率。其结果是近视的发病率呈现井喷的状态,且日益趋向于低龄化。如何防控近视,变成让家长们十分焦虑的事情,也督促眼科医生不停去钻研安全有效的方法,角膜塑形镜也就应运而生了。先来看下国家卫健委对青少年近视防控之提到关于OK镜的内容: 也就是说,OK镜是被国家卫健委所推荐使用或被认可使用的近视防控类医疗产品。那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的效果真的像名字那样“OK”吗?一、什么是OK镜? OK镜是其英文名称Orthokeratologylens的缩写,又叫角膜塑形镜,它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有其独特的反几何设计,镜片中央区弧度较个体角膜中央区弧度平坦,通过夜间睡眠时配戴可以改变角膜中央前表面的弧度,从而使白天的视力恢复正常。二、OK镜是如何控制近视进展的?上面提到OK镜是通过改变中央角膜弧度消除白天的近视度数,这就是它的一大优点:白天脱镜。使用OK镜可以保证使用者白天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维持一整天清晰的视力。而它的另一大优点更加神奇,长期佩戴OK镜可以有效控制眼轴加长,延缓近视加深!可以说,OK镜是目前医学界公认控制近视效果最好的医疗产品,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目前医学界较为认可的理论是“近视离焦原理”。简单的说,通过普通框架眼镜后周边光线在眼内所成的图像在眼球后方(远视性离焦),而通过OK镜后周边光线成像在眼球前房(近视性离焦),这种“近视性离焦”会抑制眼球增长,从而控制近视进展,而普通框架眼镜却没有这个功能。白天脱镜和控制近视发展就是OK镜的两大功能。三、佩戴OK镜前需要做哪些检查?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需要对眼部健康和眼部各项参数做全面的检查,来保证验配成功。包括裂隙灯、眼压、主客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角膜地形图、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其中,裂隙灯和眼压检查是有关眼部健康的检查;主客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是有关视力、屈光状态及视功能的检查;角膜地形图和眼轴是有关角膜形态和轴性近视程度的检查,帮助定制镜片参数和评估近视控制效果;定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有助于评估戴镜后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四、佩戴OK镜后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儿童和家长要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和清洗方法保养镜片,同时严格按照医生所说的,定期来院复查。有不适症状时及时来复查,和医生有良好的沟通。五、哪些机构可以验配OK镜?角膜塑形镜属于医疗产品,由于配戴后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同时镜片实现个体化订制,所以验配角膜塑形镜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但要求验配者有眼科专业的教育背景,能处理配前和配后所涉及到眼部健康的问题,同时验配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验配角膜塑形镜需要到专业的眼科医院、门诊,需要专业的眼科医生来进行验配,这样才能保证配戴者配戴后的效果及保持眼睛健康状态。六、佩戴OK镜后需要用眼药水吗?开始佩戴OK镜时,医生往往会给佩戴者使用眼药水,如“海露”眼药水,这有什么用呢?OK镜是一种“隐形眼镜”,它直接和角膜接触,理论上有可能“擦伤”角膜,使角膜上皮出现点状脱落,即使这种概率非常低。因此眼科医生往往会使用“海露(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充分滋润眼表,在有效减轻干眼症状的同时进一步减少角膜上皮脱落的可能。而且“海露”滴眼液采用“多剂量无气泵装置”,不含防腐剂的同时可以做到反复使用,孩子们即使长期用药也不会有副作用,非常安全。因此,佩戴OK镜的同时使用眼药水是“常规操作”,也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糖友喜欢吸烟,尤其喜欢饭后抽,并自诩:“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不论医生和家人怎么劝说戒烟都无效。这里,医生告诫吸烟的糖友: 请立即戒烟! 1、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可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约为100万,因吸二手烟(即被动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0万。 2、吸烟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无论是吸烟者,还是被动吸烟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都显著增加。 3、对于糖友来说,吸烟危害更大可加重糖代谢紊乱,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截肢的风险,甚至缩短寿命。有些糖友想即使少活几年,也要快活地抽几年烟,其实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吸烟的糖友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要远远高于非吸烟的糖友,身体受到损害,特别是很多糖尿病足截肢都是因为吸烟所致,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悲惨过着质量很低的生活,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请注意:糖尿病患者除了要进行饮食、运动、治疗及监测血糖外,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尤其需要立刻戒烟。
俗话说:女糖友控制不了零食,男糖友控制不了饮酒。但是糖尿病患者饮酒危害多多,坚决要控制,坚决不能想喝就喝。如何取舍?怎样定夺?我们的建议是:“综合权衡,理性控制”。 一、部分糖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适量饮酒如果一个糖友血糖控制良好、保持标准体重、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且没有并发症,确实可以适量饮酒。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糖友饮酒的建议: (1)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2)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男性不超过25克(15克酒精约相当于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馏酒)。每周不超过2次。 (3) 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二、糖友饮酒坏处多多1、饮酒导致血糖波动 饮酒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糖友的正规进食和用药,如进餐时间的延长、副食的过量摄入、主食的摄入减少、忘记使用药物等等,从而导致血糖波动和失控。 2、饮酒容易导致低血糖 空腹饮酒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饮酒导致低血糖的概率大大增加。 3、饮酒容易引起并发症 1)长期或大量饮酒能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2)酒能直接损害胰腺,使原本已经受损的胰腺“雪上加霜”,加速糖尿病的进展。 3)糖友过量饮酒可造成酒精性酮症酸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4)酒能加重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5)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糖友,饮酒可使血尿酸进一步升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如果你今天喝酒,需要注意这些1.切忌空腹饮酒 糖尿病患者饮酒前一定要吃主食,切忌晚餐空腹大量饮酒,尤其是晚上需要注射胰岛素或晚餐前服用降糖药(特别是磺脲类降糖药物)的糖友,以免夜间发生严重低血糖。 2.需注意控制总热量 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让饮酒影响到正常的进食,不要喝醉,也不要因为饮酒引起其他不适的症状。饮酒时应避免在酒中添加任何含糖的饮料。 糖友应依据总热量控制的原则,把饮酒的量计入每日的主食中,即纳入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按照食品交换份互换原则,大约一罐啤酒或二两红酒或半两白酒相当于25克主食的热量,在饮用时应该减去当日相应的主食摄入量。 3.注意监测血糖 饮酒有可能导致血糖波动,糖友饮酒前、饮酒后应当监测血糖,一旦确认饮酒导致病情控制不良甚至恶化者,要及时忌酒,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及早发现并发症通常情况下,特别是糖尿病早期,糖友很难察觉高血糖或血糖波动对机体的伤害,只有通过定期的检查才能及时发现是否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阻止病情进展。 门诊其实经常会碰到一些“老”糖友,自己感觉身体挺好,吃了降糖药就行了,血糖平时都很少监测,更别说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还有一些“老”糖友觉得化验、检查很浪费时间,浪费钱,尤其是经济不好的、自费的或报销比例小的糖友,到医院总是希望医生给开些药吃就算了,不愿意花钱做检查。 这些想法和做法其实都是不对的,盲目大意,看似爽快,后患无穷;今天省了小钱,明天可能就要花大钱。糖尿病的治疗并不是回家吃点降糖药那么简单,在定期复查上花钱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微杜渐。 所以,老糖友一定不要忽略了糖尿病的定期检查,检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了解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情况,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治疗; 另一方面: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情况,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苗头”,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到来。 “老”糖友需做的检查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数据显示,全球有4.2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1/4在中国。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至少1种并发症,并且其并发症发生概率随病程延长进一步攀升,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重视并发症的早防早治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近日,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围绕广大糖尿病患友关心的并发症防治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为何会发生并发症?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对其危害性还认识不足。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包括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渗昏迷等。一旦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需即刻就医。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早诊断能避免死亡风险。但如果患者伴有多器官损害,会直接影响其生存预后。 慢性并发症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由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引发,前者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因此往往需要置入多个支架。微血管病变一般有3种,第1种是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的眼底微血管瘤阶段,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即可发现。当出现视力下降后再去筛查,这时往往已有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眼病的早诊断、早筛查。 第2种微血管并发症是肾脏病变,可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进行早筛查,再通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判断肾脏损害到了哪一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是肾病损害的最后阶段,需透析治疗。 第3种是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膀胱病变、胃肠功能障碍、脑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等。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早筛查,特别是高血压、肥胖、超重、血脂紊乱等高危人群。其次,对于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进行常规的并发症筛查。众所周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血糖监测、降糖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手段均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型糖尿病大约占糖尿病人群的5%~8%。这类患者胰岛功能绝对缺乏,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而且是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和基因突变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等也是临床中的重要类型,应加强筛查。 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之所以日益庞大,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相关。由于中国人大多对高热量饮食不耐受、运动量不够,因此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至关重要。至于糖尿病确诊人群,只有正确治疗才有利于并发症预防。 糖尿病患病10年,一定会有并发症?1型糖尿病患病5年一定要筛查并发症,缩短至3年更好。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即应进行并发症筛查。如果没有并发症,后续每年再筛查一次。一般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10~15年后,或多或少有一些并发症。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时间较长,一般10~15年,但微血管并发症与血糖的线性关系更强。实际上,大血管病变的进展还受血脂代谢异常等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应是整体控制,包括体重、血脂、血压、血糖管理等。 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哪个最凶险?应该说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都会致残致死。比如心脏的大血管病变引发的大面积心肌梗死会导致死亡。即便是部分心肌梗死或心绞痛也会危及生命,有些心律失常也有致死风险。脑出血或脑缺血等脑血管意外也有致死或致瘫痪风险。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也有致残风险,如下肢循环障碍可能需要截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