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小伙伴和老伙伴们阳康后,鼻炎都犯了;应广大朋友们要求普及一下中医过敏性鼻炎中医论治知识。过敏性鼻炎是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严重者鼻涕倒流引起长期咳嗽,晨起经常咳痰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发病率越来越高。西方医学认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对某些吸入的变应元(过敏原)敏感性增高所致的变态反应,又称此病为“变应性鼻炎”。治疗上多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中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黄帝内经》称之为“鼽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又曰:“嚏,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也。”从中医角度认为鼻鼽的发生主要: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疫气之邪而导致。一.病因病机鼻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其诱因为风寒侵袭,气候突变或异气,异味刺激,而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是久病导致气虚阳微,抗病能力低下。脏腑功能失调时主要以肺脏、脾脏、肾脏虚损为主。鼻为肺之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而鼻又位居中央,当属脾土,肾络通于肺,为诸阳之根,《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对此《灵枢·口问》注解为:“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盖少阴之气在下,病则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则欠,反逆于上则嚏。”精辟地指出了呵欠,喷嚏是肾气虚的病证之一肺为娇脏,主一身之皮毛,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或异气等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正邪相争而致鼻痒、喷嚏、流清涕。肺气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肾气的温养。脾肾阳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原,耗散于上,则喷嚏频发,清涕涟涟,症状更加严重。正所谓“五脏化液……肺为涕”,“肾者,水脏,主津液”及“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又《医学发明》谓:“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所以,过敏性鼻炎症状往往遇寒则发。得温则解,气阳虚衰是关键病机。二、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主要见于四种类型:肺气虚弱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肺肾阴虚型。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明确过敏性鼻炎的辨证思路,临床上驱寒,益气,温阳法作为治疗大法。所谓“驱寒”即宣散肺鼻子寒;所谓“益气”即是补益肺脾之气;“温阳”即是温养脾肾之阳。如脾气健,肾阳足,则肺之宣降及卫外功能正常,鼻窍通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脾肾阳药具有调节机体细胞的功能,拮抗讨数介质及提高下斤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等多个环节以调整人体免疫)治疗方药常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加减,效果显著。玉屏风散其中黄芪补肺气以实卫;又因脾为肺之母,虚则补其母,故用白术补中培土以生金;防风与黄芪,白术相合有升健脾阳之功,功在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再次基础上加以辛甘化阳以助卫阳,酸甘化胜以滋营阻,阳阳协调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的抗病能力,方可取得良好效果!作者:宁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宁医生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爱的结晶,我们给孩子以爱,而得到的是更多的爱。但是,中国文化认为,男人为阳,代表家族香火,生生不息;女人为阴,女子的德行就是厚德载物,能够宽容忍耐,阴阳合抱,才是完美的圆。随着国家“二孩”、“三孩”的政策开放;人人都想子女双全,凑个“好”字!因此,近几年来,不少向我打听生男生女中秘方的小伙伴们络绎不绝。由于我自己工作繁忙,不能一一详细解说中医的生男生女知识;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到大家,写一下文章供大家参阅。中医认为:“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阴血先至,是指女子的性高潮在前,男子的性高潮在后,这就叫“血开裹精”,生男孩儿的概率就高,一般说来,女人元气足,则性高潮快;元气不足,精少,则性高潮慢、或无。如果男子先兴奋,而女子的反应特别慢,阳气不充足,那么男子先达到性高潮,女子的性高潮在后,精散后会裹住血,因为女子是以血为主的,血在里面自然生女孩儿的概率就高。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男生女这件事情,跟夫妻的元气及情绪有关此外,中医还认为:阴胜则生女,阳盛则生男。易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之精,热而燥则多男,冷而湿则多女。如多生女者乃男女之湿性多而燥性少,其力不足而然也。男强则生男;女强则生女。欲生男者男子当服五味子,人参,覆盆子,鹿茸,菟丝子,枸杞,车前子,黄精之属。欲生女者,女子当服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紫河车,枸杞之属。欲补先调阴阳务使其平,而后补之乃获良效。男主气,阳强则生男,阴强则生女。女主血,阴强则生女,阳强则生男(多用温肾补阳) 西方医学对生男孩儿还是生女孩儿也有认识。一、如果母亲是碱性体质,就更易生男孩儿;如果母亲是酸性体质,就更易生女孩儿。二、认为性生活太过频繁的话,容易生女孩儿,因为性生活频繁容易导致体质偏弱,体质弱就容易生女孩;而如果比较寡欲、节欲,生男孩儿的几率就会大。下面宁医生回答问得最多关于生男孩的饮食方法:一、吃碱性食物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研究统计,证明食物的酸碱性确实会影响生男生女的几率,这也是目前科学普遍认可的方式。女性通过调节身体的酸碱环境,多吃碱性食物,而男性则摄取均衡饮食,则能增加生男孩的几率。碱性食物在体内消化后可以帮助体内分泌碱性物质,正常女性子宫内的环境是碱性的,而多吃践行书屋可以帮助女性改善身体内的酸碱平衡,也可以帮助女性提高阴道分泌碱性物质。而男性精子中y精子在碱性条件下更为活跃,x精子在酸性条件下更为敏感,所以女性多吃碱性食物,可以增加xy染色体的结合,可以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概率。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牛奶、香蕉、海带,等等富含碱性的食物,可以有效地帮助女性改善体内环境,帮助y精子提高活性,帮助提高y精子的存活时间,当受精时就大大增加了y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从而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效率。碱性食物包括:带荚或绿色的豆类、蔬菜、水果、玉米、茶、海带、海藻、酵母、酵素等。二、吃蛤蜊蛤蜊作为一种海产品,体内含有大量的雄性激素,当准妈妈吃蛤蜊时可以增加体内雄性激素,这样可以增加子宫内相应激素的分泌,从而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概率。同时激素的增加,会提高卵子的活性,从而也帮助了生多胞胎的概率。三、使用高热量的食物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吃一些的高热量食物可以有效的增加生男孩的概率,当然这里的适量要根据个人体制和医生的建议使用,在怀孕期间也不能吃太多的高热量食物,以防止得一些综合症。四、吃咸味的食物酸儿辣女,咸儿辣女;不但在中国,在南非,科学家们却对此很信服。这是因为他们利用动物做了很多的实验,通过哺乳动物的亲身试验,含盐重的食物确实对改善女性子宫内环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类食物,通过改变女性体内的酸碱度,来帮助卵子在受精时增加了与y精子结合的概率,从而帮助提高了生男孩的可能性。当然,在怀孕期间的摄盐量是需要绝对控制的,高盐对于准妈妈来说甚至都是致命的,所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尝试。欢迎小伙伴们前来就诊,咨询相关中医调知识。
最近门诊帮助了比较多脱发,白发,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女性朋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乃有许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面诊的朋友;因此普及一下这方面的中医知识,希望能帮到广大有此苦恼朋友们。"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这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中医有古至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中医认为主要由以下四大方面进行认识和治疗:1.肾精亏虚,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其华在发。肾精亏虚,无以滋润与濡养则毛发焦黄脱落,发为本病。如年大肾精枯竭、久病耗伤肾精、房劳过度丢失肾精等多种原因引起肾虚使肾精亏虚可引起脱发,白发,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2.气血亏虚,中医学认为头发需要气血荣养,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曰:“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产后,虚劳多见气血亏虚,血虚受风,风盛血燥,则无以濡养头发。3.脾胃阳气衰落,中医学认为脾胃阳气衰落,不能生化气血,头发失于濡养,则可见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落,不能生发……或皮毛枯槁,发脱落。”4.瘀血,中医学认为瘀血头部血络,瘀血不除,新血不生,发失所养,故可引起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如《医林改错》所说“无病脱发,亦是血瘀”。治疗上可用血腑逐血汤,以活血通络、化瘀生新。"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症状较重,及时就诊中医药治疗;症状较轻,可以在家保健调理。宁医生给你下面中医保健知识建议:1.食疗:中医调理脱发要先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可以适当进食黑色的食物或者水果,如黑芝麻、黑枸杞、桑葚等食物,对于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外治:生姜,枸杞,侧柏叶、桑叶等中药外洗西医认为主要是由于遗传、免疫、应激、服用某些药物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导致头发出现非正常脱落,造成头发稀疏或形成秃发斑。这些也是上面中医的论证治疗范畴。作者:宁辉桂中医瑞康医院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西医方面多见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食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胃痛,中医又称胃脘痛。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胃痛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效果颇佳。胃痛发生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种;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1.实者,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2.虚者,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胃痛。胃痛的治疗:胃痛属实者,治以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俗话说:胃乃三分治,七分养!宁医生微号:Doctor_NingHui给大家一些养胃的建议:饮食:1.三餐按时进餐,细嚼慢咽;2.空腹尽量少吃:糯米,浓茶,姜,酒,酸,辣,高温,生冷,硬干食物。3.平时可以予淮山粥,猴头菇粥等养胃。睡眠:按时作息,可以多选择左侧卧位。运动:一天一个小时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心情:保持心情愉悦,听愉悦的音乐,看开心电视节目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家人一起开展开心的家庭活动。作者:宁辉桂中医瑞康医院
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写道:“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文中提到当时的“名医”为他生病的父亲开的方子,原配蟋蟀一对,霜打3年的甘蔗,锤破的鼓皮等等匪夷所思的东西,最终鲁迅花光了财产也未能治好其父亲,误信庸医导致父亲病逝。正是因为当时开这些东西的庸医泛滥,才令鲁迅先生对中医深恶痛绝,曾言永远不会看中医。其实,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医生的水平相差太大了!良少莠多!最头痛的是水平高的中医医生大多淡泊名利不屑宣传自己,而很多中医水平差的医生宣传做得好,名气搞得大!结果很多患者被骗去了,治疗效果差!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现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中医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医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重大防治作用,让国人再次见证中医的伟大!建议国家在扶持中医的同时,也要加强打击整治中医的虚假宣传!
在一视频画面中,大V司马南在被采访美国是否有房时,司马南明显耷拉下头来,不时端起水杯喝水,实则是平复内心的紧张,这明显是被戳中了要害才会出现的情绪反应。从画面中来看,有点闪烁其词,看过他以前视频的网友都知道,他几乎从来没有过,这次,明显的心里头内心很慌张。 那么为什么紧张时会想要喝水,我普及一下医学知识:人体唾液分泌受神经系统支配,而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故而觉得口干想喝水; 还有的研究认为,激素是精神状态和生理机能相联系的枢纽。激素分为两种:一种产生快感、一种产生痛苦。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能使人产生快感,有种满足和轻松的享受。内啡肽中最著名的5-羟色氨因此被称为“快活荷尔蒙””,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当一个人痛苦,烦躁,紧张,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就会飙升,但它如同其他毒物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分泌肾上腺素飙升时,肾上腺素血液浓度过高就会反射到脑,大脑会启动平衡保护机制,提示机体喝水,能稀释肾上腺素血液浓度,促进肾上腺素排出体外。 中医则认为;紧张属中医的肝气郁结范畴,根据五行相生,肝属木,水涵木,所以肝病,饮水可以缓解。 司马南,他前期以一个斗士形象,反气功修炼反伪科学,反美斗土,反联想集团,反莫言文学观。连续揭批联想的问题,批判国有资产流失、高管薪酬等话题,满腔为国为民,高调爱国的激情引起我的共鸣。曾经,我也是司马南的粉丝,粉的是他曾经表现的爱国心。虽然我们不能因为他在美国有房产就全盘否定司马南,但是,也必须警惕屠龙者终成恶龙。以后,我们必须听其言,观其行!不能盲目追粉,或甚至是洗白。爱国爱民之言,听之,信之;若祸国秧民之言,唾之,弃之!
头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头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外伤等方面。大体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属虚者,为阴虚而阳亢风动,血虚而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属实者,如痰湿中阻、瘀血痹阻、火热炎上者。在临床上,眩晕以头目症状为主,本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痰湿、水饮、瘀血、火热则为其标实表现头晕病证,历代中医医籍记载很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头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头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头晕”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头晕的认识。《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头晕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头晕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头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头晕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晕,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头晕,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头晕”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头晕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头晕》中说:“头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头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头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头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头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医学正传·晕运》:“大抵人肥白而作晕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晕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说明了治疗除因证分治外。还需结合体质。龚廷贤《寿世保元·头晕》集前贤之大成,对头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头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头晕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医学正传·眩运》“眩运者中风之渐也。”指出头晕与中风的关系。中医本病的认识全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头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头晕无小事,及时到医院就诊。作者:宁辉桂中医瑞康医院
失眠,在中医史上有比较晚完善的辨证论证治疗体系;在中医治疗上一直取得取得很好效果。失眠,《内经》中称为“不得眠”、“不寐”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天气,饮食,情志,劳作,等因素致使脏腑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面。《医效秘传。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人表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