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发病与饮食、作息、心态密切相关,饮食不节,生活起居、作息不规律,七情不畅,都是引起导致胃肠病的重要原因。对于已经恢复的病人,上述原因又是引起复发的关键要素。其实很多人的脾胃不好,相当于体质下降或变差。从中医“饮食伤脾”“思虑伤脾”“劳倦伤脾”的理论来分析,体质受损会影响全身状态,而肠胃则是首当其冲!很多人会问脾胃病能否治得好?其实只要治好了后,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心态,就不太会复发。因此,脾胃病的调治,除了药物的治疗外,还需注意饮食、作息、心态的调整。做到了,就会对身体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实在做不到,那就慢慢来,一点点调整,尽量努力做到,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节奏。(1)饮食注意清淡有营养,尽量不要吃腌制品、油炸、辛辣、海鲜、生冷、糯米(包括粽子)、炒货等,尤其是不新鲜的食物,包括隔夜菜(节约起见可以少做些菜)。尽量少吃生冷的水果,如果一定要吃,不要空腹吃,肠胃不好的时候,暂时不吃;肠胃好的时候,水果可以适当吃,当季的水果会好很多。“胃以喜为补”,也就是说,吃下去胃舒服的东西,人体才能吸收利用。“胃以通为用”,对于不能很好消化吸收的食物,虽然吃的时候是“美味”,吃下去反而变成肠胃的负担,不利于恢复。可以多吃各种淡水鱼;有鳞的海鲜、精猪肉、鸭肉等也可以吃;鸡肉、肥猪肉要少吃;虾每周可以吃一次,量不要多;牛肉、羊肉不太消化,也要少吃。肠胃不好的时候,螃蟹不能吃。牛奶可以喝,不要空腹吃,但如果吃了不适,可以改吃酸奶。一句话,“只要是有营养的都可以吃”,但不能贪吃。(2)管住嘴,细嚼慢咽,不要过饥过饱,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吃得太快,尤其是晚饭。如果晚上要饿,可以21点前适当吃些,但之后尽量不吃零食。做人辛辛苦苦,肠胃也是非常辛苦。吃饭务必做到慢慢享受,不要忽视了肠胃也是需要慢慢享受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调理过程中,如果胃口好转,也要先控制食欲,等恢复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恢复正常的食量;若是消瘦的人,更加得注意,一定不能吃的太多,要少吃多餐,即使吃得下,宁可少吃多餐,争取一个月能够恢复一斤体重,一般恢复三五斤后,体质也会逐渐恢复。(3)起居作息规律,尽量不要熬夜,适当户外运动,不要过度运动、剧烈运动,尤其忌讳运动后喝冷饮。这是身心健康的保证。(4)避免过度劳累,思虑不能过度,劳逸结合。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气血,以促进人体的恢复。很多人缺乏锻炼,推荐八段锦、五禽戏等,适合老弱及许久没运动的人(关节及腰椎不好的时候需要减少其中的转腰深蹲等动作),每天做一两遍,会有很大的帮助。(5)心态要平和,不要过度恼怒、抑郁。压力越大,心态越要好,眼光要放远,讲话也不要着急,慢慢讲,尽量柔和一些。正确看待疾病,不要过分紧张、焦虑,也不要一点都不在乎。俗话说,脾胃病需要“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能做到上述要点,已能确保一些人的胃肠道恢复正常的功能,如何保持这种功能,也是养生保健的要点。所谓“百病起于过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度,才是关键。祝愿每一位都能早日恢复活力!(2015年3月1日完稿,更新于2022年8月29日)
饮食是人体生命和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重要来源。因此,饮食结构要合理,一日三餐,七分为宜。满足身体营养,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再加上体育锻炼、心理平衡才算得上身心健康。“民以食为天”,“绝谷七日则亡”,无不说明饮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生命和脏腑功能活动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均来源于饮食。食物中固体为食,液体为饮,合称饮食。其实二者各有特点,功能作用大不相同:固体之食,难消化迟、充饥饱腹为特长,脾胃强健之人为宜,但也必须与汤粥之饮搭配,才为合理、舒适、科学。故民间有“原汤化原食”之说。营养学家也说:“吃饭先喝汤,苗条又健康”。南方人就有这样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汤、粥、羹、糊、茶为之饮,既最易消化吸收,极富营养,又最善养胃益脾,脾胃虚弱、大病初愈、消化不良者,此饮之类最为合宜,以调养康复最为善长。我们知道了饮食之重要,还要知道科学用餐、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独特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肉蛋奶油果蔬为辅的均衡膳食结构。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概括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各类食物各有特长,互相补充而不能替代。所以,要“吃全”、“全吃”,才能营养丰富均衡。“吃全”是粮蔬果肉蛋奶油等品种齐全,不可偏食,而且配搭比例合理,粗细粮都吃;“全吃”是对其某种食品的根茎叶皮全都吃下,如芹菜叶的营养比茎还高,稻麦等谷物的近皮处所含维生素、粗纤维最多,单吃精米细面太可惜了。除全吃与吃全外,还得饮食有节,“饮食七分饱,无病活到老”,切忌暴饮暴食,饥饱劳困,以免损伤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日三餐,七分为宜。早餐宜早,质量应高,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分之类为主;午餐宜好;晚餐宜少。夜餐并不好,即是需要,也应少,以免“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睡眠和损伤脾胃。做到定时定量,饥而食,食勿过饱,未饱即止,才是好;渴而饮,饮勿过多,频频常饮,才科学。饮食是怎样消化呢?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进入人体的程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排出,这就是饮食在人体内的通道,只有通道调节有序,才能有利于充分消化吸收。中医讲要通过“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与西医消化系统直接相关。《难经》如此描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交)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这七道关隘构成饮食在体内传递和消化、吸收、排泄、调控有序的通道。饮食消化是通过口腔咀嚼开始的。咀嚼对整个消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反复持久咀嚼,可显著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加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显然多细嚼慢咽对消化、思维都极其重要,故中医有“脾主思”之论,充分说明“细嚼慢咽”的重要性。当咀嚼完成大块食物变成较小颗粒时,自然启动会厌这一关隘,通过“吸门”的吸纳、引导,使食物有序顺利进入食道。因食管与气管交会,吞咽时会厌堵住气管口,开放食管口,通过贲门这一关隘奔向胃中。胃的蠕动配合胃中各种消化液对食物的分解消化,使小颗粒食物变化成更小的食糜状,才启动曲径通幽的幽门,顺畅进入小肠。小肠是饮食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中医称为“受盛之官”,功能“分清别浊”。意思接受由胃传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把食糜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吸收,参与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此时该启动“阑门”,将残留糟粕物质传递到大肠中。“大肠者传导之官”。进一步吸收其多余的水分,成形大便,传导至肛门,并启动魄门(肛门),排出体外。还有胆是储藏胆汁,帮助消化。三焦,膀胱既具输布精微,又担负起水液代谢、排泄、储藏的任务。中医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高度概括了六腑的功能。其中胃、胆、大小肠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传导、排泄;三焦、膀胱完成精华营养物质的输布和水液代谢。有了合理的膳食,强健的脾胃,就能保证营养,消化吸收,有了机体健康的基础,再加上经常体育煅炼和心理平衡,就成为身心俱健的“健康人”。(2015年2月13日完稿,更新于2022年8月29日)
本文要点:(1)周三、周四、周六、周日上午有门诊安排,预约和加号请关注预约平台,了解出诊、停诊信息。(2)以突发症状或急症就诊人群,务必先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开检查单。(3)重症患者优先照顾、老年患者及孕妇小孩重点照顾、外地赶车患者酌情照顾。1、门诊安排(1)周三上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翠苑院区,古翠路234号,1号楼8027诊间),中医消化科(2)周四上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翠苑院区,古翠路234号,1号楼8027诊间),中医消化科、陆氏内科(3)周六上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翠苑院区,古翠路234号,1号楼8027诊间),中医消化科、陆氏内科(4)周日上午,浙江省中山医院(莫干山院区,莫干山路219号,门诊五楼第6诊室),消化内科注意:①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提前预约,务必先确认医生是否门诊或停诊,减少不必要的折腾。②临床上经常遇到外地或路远者赶来医院,结果发现医生停诊或出差,避免跑空的方法就是提早确认医生信息。③门诊时段的联系不看手机信息,若有急事,直接电话联系。④严格执行“先预约,后就诊”制度。若没有预约号,可以诊室加号,11:30后概不加号,特殊情况也不能超过12:00。2、预约途径(1)浙里办、支付宝预约(2)微信预约:关注医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预约挂号。(3)电话预约:0571-114、0571-12580、0571-96365进行预约。(4)现场预约(5)诊间预约均可预约2周之内号源。若有事不能按时就诊,可以提早取消,以免降低预约信誉分。3、医院取号自助机、人工窗口、电子社保卡等,就诊当天上午11:00前可以在医院取号,过时需要重新补号,超过12:00则无法取号。4、照顾情况(1)初诊患者,在空腹就诊的情况下,若要检查开单(务必在10:30前),可直接与医生商量,提早帮评估病情,以便及时做相关检查,提高就诊效率。(2)复诊患者,外地病人、交通不便、事情紧急者,务必提前预约或联系,及时与医生沟通协调,适当照顾。(3)代诊患者,帮家人或朋友代诊者,可与医生商量,及时转方,节省时间。(4)特殊人群,高龄80岁以上、孕妇、病情较重较急的,经医生商量同意,可以照顾提前就诊。(更新于2025年4月)
1、医院介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是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及基地依托医院、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医院设有翠苑、天目山路、闲林、之江和青山湖五个院区,占地面积660亩;拥有床位2300张;现有职工2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博硕士900余人。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临床科室齐全,特色明显。现拥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情志病学),1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重度抑郁症),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肿瘤科、肾病科、消化科、重症医学科、精神卫生科、针灸科、中医文献学、中医心理学),3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精神卫生科、康复医学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神志病科、肿瘤科、老年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43个厅局级重点学科专科;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局省共建郁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全省病证结合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药材品质评价与开发),8个厅局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中药新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究平台。同时,还是国家首批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专业基地,2024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医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和厅局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400余项;成果获奖300余项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先后研制开发了黄芪生脉饮、胃复春、养胃冲剂、肝血宝、生血宁片等20余种国家新药。出版专著240余部,专利授权480余项。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浙江省绿色医院”、“浙江省平安医院”等荣誉称号。2、消化内科介绍消化内科是“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十三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胃肠道肿瘤防治学),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胰腺病”和“胃病”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研究所。目前科室拥有一支优秀的医护团队,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8名,医学博士8名,硕士12名,硕士生导师4名,主任护师1名。近年来主持承担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级1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近100篇。科研成果获多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科室拥有先进的奥林巴斯电子内镜系统和胃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及小探头、放大染色内镜、胶囊内镜及德国爱博氩气刀系统等,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超声内镜(EUS)、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粘膜切除术(EMR)、十二指肠镜下胆胰疾病微创治疗(ERCP)、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金属支架放置术、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技术等,其中以3E(ERCP、ESD、EUS)技术为特色。同时在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上颇具特色,应用口服中药、针灸、药物灌肠、穴位贴敷等有特色的中医特殊疗法提高了疾病的临床疗效。3、陆氏内科介绍陆氏内科是以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陆拯教授姓氏命名的科室,科室成员由陆拯教授及其陆氏门人等组成,汇聚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浙江省名中医、高级中医师等一批优秀专家,致力于中医临床、传承、科研、教学。陆拯教授自1954年从事中医工作以来,一直在临床一线,临床经验颇丰,理论研究卓越,对天癸学说、毒证学说、脾胃学说、气病学说、症状辨治学说、中药生制异用研究等造诣精深,出版《新天癸论》《毒证论》《脾胃明理论》《症状辨证与治疗》《实用中医气病证治》《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反佐药对》《内科诊法要略》《近代中医珍本集》(14分册)等专著40多部,提出“天癸病四至辨证法”“毒证四层辨证法”“气病辨治法”“症状证候辨治法”“五脏各科纲目法”等创新方法,从而建立“天癸—脏腑—毒证—气病—症状”辨治体系应用于临床各科,疗效显著。科室设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陆拯传承工作室、浙江省国医名师陆拯传承工作室,在陆拯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陆氏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临床精于内伤杂病、外感热病,通晓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擅治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肺系病、肾脏病、肝胆病、情志病、风湿病、恶性肿瘤、月经病、带下病、不孕不育、产后病、妇科杂病、小儿呼吸病、小儿消化病等各科疑难杂症,临床疗效突出。(更新于2025年4月)
元气是生命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有“真气”、“正气”,《难经》有“原气”。古代对原、元二字的释义同为“本”。金代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故现统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之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作用。中医学防治疾病,调理和保护元气是总的指导思想。养生学和治未病,都是以维持和保护元气充沛以达到健康长寿。对疾病的治疗,中医用药也重视保护元气。中医学养生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欲病防微”“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复后即治”,无不体现着预防在前、截断治疗的思想。要做好养生,谁也不能不去好好研习《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两千多前的巨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学术体系,而且还是现存第一部养生宝典。那么《黄帝内经》又是如何教我们养生的呢?《黄帝内经》认为,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消融,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人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会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立春养生必须掌握春天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其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以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由于春天禀于生气,故养生的原则为“宜生而不宜杀,宜予而不宜夺,宜赏而不宜罚”。具体应贯串到春季的寒温、起居、情志、饮食、动静等各个方面中去。其一,适寒温。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暖还寒,另外春气生发,人体腠理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力也会下降,所以在春初时节不宜过早除去棉服。《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其二,慎起居。由于人体的气血也需要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其二,调情志。按五行学说,春属木,与肝相应。因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肝也属木。肝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条达。所以在春季一定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淡平和,才有利于养生。其四,节饮食。《黄帝内经》认为,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品。其五,适动静。《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大家看一看自然界,那些喜静的动物往往寿命长,像龟、蛇、仙鹤,而那些喜动的东西反而寿命不长。养生讲究致虚极,守静笃。具体到春季,动静结合才是关键。可见,养生需要结合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特点,保护好体内阳气缓缓生发,而不能过度耗伤阳气,才能有利于养生。(2015年2月4日完稿,更新于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