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淘气的胆囊小石头,下面我要讲述一下我的一次惹了祸的漂流经历。看完了上面胆囊小石头漂流的小故事,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胆囊结石,尤其是细小的泥沙样结石并不只是平时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在体检中查出了胆囊结石,觉得不痛不痒所以并没有重视起来。但偶然的机会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内,阻塞胆总管,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三大症状。此时患者经常会发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因此被俗称为“小黄人”。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危害到生命的疾病也可能会由胆总管结石继发的。对于容易漂流的胆囊结石,我们如何去及时发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主任薛东波教授表示这是长期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该团队综合美国胃肠内窥镜协会(ASGE)、欧洲胃肠内窥镜协会(ESGE)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的建议,总结出了自己的诊疗策略并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大体上主要通过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CT、MRCP、超声内镜(EUS)、ERCP等手段进行检查与确诊,因此提示患者如果检查出胆囊结石,切勿不以为意,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总之,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一时的疼痛,更可怕的是它继发的胆总管结石以及其他疾病。对体检发现的胆囊结石,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更详细的相关检查,将胆囊小石头的“漂流”阻断在摇篮里。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尽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患者术前术后往往都会有很多疑问,比如有的患者会问,切除胆囊后,我就不再会有胆汁了吗?下面就由我们的胆囊小专家为大家作出解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联合消化内科专家通过腹腔镜-消化内镜汇合技术(LERV)成功开展胆总管取石术,实现“最小创伤,最大收益”的治疗目标。一直以来,哈医大一院始终坚守为患者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努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伤患群众的根本健康利益。今年76岁的张奶奶,反反复复右上腹疼痛已有二十余年。几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出“胆囊结石”。但抱着“挺一挺就过去了”的心态,张奶奶拒绝了医院提出的手术治疗建议,自己买了些消炎止痛类药物服用。最近一段时间,张奶奶的家人发现张奶奶的皮肤和巩膜变得越来越黄,像个“小黄人”,而且她的腹痛症状也越来越严重,甚至有时候还会有寒战高热的表现,张奶奶自己也服用了很多种类的药物仍不见好转。于是在6月16日,张奶奶的家人带着她来到哈医大一院微创胆道外科住院治疗。入院检查发现,张奶奶的肝功能明显异常,胆红素升高到了正常人的十倍。胆道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她的胆总管有多发结石,胆总管直径最大达到了12mm。考虑到患者高龄状态,且一般情况也不好,如果作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则对患者的打击太大,术后可能面临一系列并发症和T管护理的问题。而如果先作ERCP取石再二期作胆囊切除的话,患者又将承担两次麻醉和两次手术的风险。在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微创胆道外科主任薛东波教授指出:“一定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创造最大的健康!”在经过多番讨论后,薛东波教授团队最终决定与消化内科的专家联手,在手术中同期运用腹腔镜和消化内镜完成胆囊的切除和胆总管结石的取出。患者和家属在得知可以使用微创的方法一次性完成胆囊和胆管的手术,也感到非常的满意和欣喜。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微创胆道外科薛东波教授、马骉副教授和消化内科尹逊海副教授带领下,手术在哈医大一院的杂交手术室如期开展。术中先由外科医生通过腹腔镜将患者的胆囊游离,然后通过胆囊管的小切口,在扩张导管引导下将一根超滑导丝送入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到十二指肠乳头。此时,内科医生入场,经患者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到达十二指肠乳头处,找到经乳头传出的导丝,将从十二指肠镜伸出的导管与导丝精准“对接”,并顺导丝将导管送入胆总管。外科医生撤除导丝,夹闭胆囊管。内科医生经导管重新插入导丝,胆管造影,定位胆总管结石并顺利取出,并留置鼻胆管引流。之后由外科医生继续通过腹腔镜切除胆囊。整个手术总耗时仅用了5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迅速,术后第一天便可下地活动和自主饮食。薛东波教授介绍,腹腔镜-消化内镜汇合技术是一种单阶段手术,区别于先ERCP后腹腔镜胆囊切除这种双阶段手术。使用一根导丝穿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插入十二指肠,从而确保在内镜下准确地选择性胆总管插管,从而避免误插入胰管,规避了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并且适用于逆行插管困难的病例。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降低,能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收益。因为该手术的进行必须需要杂交手术室等硬件设施,需要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技术上的磨合,在后勤和组织方面要耗费很大精力。而且由于消化内镜的取石部分需要在X线下进行胆管造影,因此手术医生需要在术前就身着厚重的铅衣完成整场手术,以保证手术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克服铅衣的重量并精准的完成手术对术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尽管一场手术下来,铅衣的重量压弯了他们的肩膀,但这沉甸甸的重量更代表了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用实际向患者证明了“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的初心。
我们都知道,胆结石一旦发作,会引起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会引起其它器官的继发感染,甚至诱发胆囊癌。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预防呢?专家根据当前国际最权威的指南,从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体育活动、体重等方面为你量身定制预防的方法。做好以下这几点,让胆结石彻底远离你和你的家庭!1、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我们只有规律进食,胆囊中的胆汁才会定时分泌到肠道,反之,当我们经常晚吃饭或者不吃饭时,胆囊中的胆汁储存时间过长,胆固醇就会析出,形成胆结石。2、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我们平时要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少吃油炸、油腻等食品,改善胆固醇的排泄,防止结石的形成。3、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果你是经常坐着工作的,那就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了,久坐不动的工作方式,会导致胆汁排流不畅,最后淤积成胆结石。长时间处于办公室工作的白领或者其它坐着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之余,尽量多参加体育锻炼,实在没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办公室练练瑜伽的分解动作、经常去接水、上上厕所,总之,别让自己“忙着”。4、保持适当的体重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身材,然而这对于一个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尤为不容易。但是我坚信,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三点,你的体重自然而然就会保持在正常水平。这里我要强调的不是提醒大家去减肥,而是提醒大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而去不健康的减肥。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采用“荧光导航”技术,成功“点亮“胆道树,顺利完成困难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切除。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胆管的完整,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今年74岁家住农村的张大娘,近半年来反反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还伴有肩背疼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她自行服用一些止痛药缓解一段时间后,腹痛更加严重和频繁,疼痛剧烈时完全不敢进食,出现呕吐和呼吸不畅等情况,常常因疼痛整夜无法入睡。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腹腔炎症很重。6月,张大娘和家人来到哈医大一院微创胆道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入院后,主任薛东波教授团队对张大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术前评估。发现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患者现胆囊炎症重,随时有胆囊坏疽穿孔的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无法保守治疗,必须手术切除胆囊。但患者曾因“胃溃疡穿孔”行正中开腹探查术,腹腔粘连势必会很严重。加上患者还有高血压和陈旧性脑梗,身体条件很难耐受长时间的麻醉刺激。对于这类困难胆囊的患者,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大,风险高。另一方面,患者年龄大,可能也经受不住开腹对身体带来的打击。患者和家属也十分反对行开腹手术。为了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最大的预后收益,马骉副主任医师在了解到张大娘情况后,立即召集全科进行手术方案讨论。最终决定为张大娘进行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薛东波教授介绍,ICG是一种具有多种医学用途的染料,具有发射荧光的特性。其对身体没有伤害,可100%经过肝脏代谢入胆道系统并由肠道排出体外。荧光胆道造影操作非常简便,只需术前30min给患者静脉注射ICG,术中通过荧光腹腔镜系统对发出近红外光的ICG进行探测,便可以清晰完整地展现出胆道的解剖结构。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6月10日在薛东波教授的指导下手术正式开始。由于患者腹腔粘连严重,入镜困难,所以薛东波主任和马骉副主任选择先松解部分腹腔粘连,暴露出肝脏和胆囊部位。然后将镜头调至近红外激发光源,即刻肝脏、胆囊及肝外胆道发出“绿光”。整个胆道走行结构非常清晰明显。“仔细沿着荧光指示解剖胆囊三角,切除胆囊。”在荧光导航下,团队仅用二十分钟就把结构都难以分辨的胆囊从胆囊床上完整摘除下来,并且无胆道损伤和胆漏发生。术后第一天患者便可以下地活动,自行饮食。 薛东波教授表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症状胆囊结石地首选方案,但是在实现微创的同时应当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怎样在这种二维视角下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尤其是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特别针对那些伴有复杂胆囊的患者,是如今胆道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荧光导航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能为术者提供更加清晰明了的胆道解剖结构,让治疗更精准,让手术更可靠,真正实现微创手术时代的安全、高效、经济。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胆结石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同时,广大的老百姓朋友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胆结石的健康知识。这里给大家介绍胆结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胆囊的功能。胆囊是我们消化系统的一部分,目前我们知道的胆囊功能有储存、浓缩、排泄胆汁、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以及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等等,当我们胆囊内胆汁调节平衡遭到破坏,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胆结石。胆结石形成后大多数没有症状,但是随着结石数量、位置的改变以及存在时间的延长,胆结石有时会给人带来病痛和危害,那么胆结石都有哪些危害呢?概括地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诱发胆囊炎。虽然大部分人的身体对胆结石没有感觉,但是当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引起胆囊发炎时,就会使得机体的一些功能发生变化,患者会感觉右上腹有时会有钝痛,伴随腹胀、胃口不佳、食欲下降,甚至恶心。这些症状时有时无,或轻或重,在进食肥肉等油腻食物后加重,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困扰。诱发感染。胆结石位置改变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它们最初多表现为感染,即体温超过38℃的发热、血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升高等。比如一些小的结石掉入胆总管后形成胆总管结石,导致胆汁流出不通畅,甚至堵塞胆总管;或者胆结石出现在肝脏内的胆管里,阻塞肝内胆管,都很容易诱发细菌感染。一旦发生这些并发症,患者感觉疼痛剧烈,坐立难安,发热、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甚至产生黄疸,难以忍受。如不及时应用抗生素(消炎药)控制感染,容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威胁生命安全。诱发胰腺炎。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和胆汁有共同的流出通道,当胆结石随胆汁流动改变位置,堵塞这些流出道时,特别是在暴饮暴食后,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急剧增加,胆结石的这种阻塞会使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类物质破坏自身胰腺,诱发急性胰腺炎,即医学上的“胆源性胰腺炎”,轻者出现急性胰腺水肿,严重的,胰腺出现坏死,危及生命。导致肝硬化。胆结石出现在肝脏内的胆管里,使得肝脏产生的胆汁流出不通畅,发生胆汁淤积,长期的胆汁淤积损伤肝细胞,从而诱发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诱发癌变。胆结石是胆囊癌、胆管癌的高危因素。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壁或胆管壁导致它们反复发炎、增生,从而诱发胆囊癌或胆管癌。由此可见,胆结石对我们的机体带来的危害是很多的,所以平时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做好胆结石的预防工作;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体内有胆结石,一定要予以重视并及时就医治疗。
此前刚回国不久的张女士在居家隔离期间,多日未按时吃早餐,在熬夜刷剧时突然右上腹一阵剧痛,难以忍受,经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在当地医院急诊科确诊为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后被医院转入普外科紧急手术治疗。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医院的就诊流程较之前多了疫情防控,往往需要核酸结果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在出现疫情的地区甚至可能暂停门急诊,尽管医院全力以赴,但也一定程度上对急症患者诊治带来了困扰。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梗阻造成的急性胆囊炎更是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急症。急性胆囊炎大多数都是由于胆囊结石造成的梗阻和胆汁淤滞造成的,而胆囊结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发生的疾病,它的可预防性是极强的,疫情当前,做好居家预防,出现胆囊结石的机率可以大大降低,完全可以避免进入医院。怎样简单判断我可能得了胆结石?大多数的胆囊结石患者都没有症状,因而也常被忽视。但如果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精神紧张或睡眠欠佳时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阵发性剧痛或不适,就要引起重视啦。若结石堵塞胆管造成肝外胆管结石,常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部绞痛,体温升高甚至出现哆嗦寒战、尿色加深、便色变浅。若梗阻严重合并细菌感染发生急性胆囊炎,上述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总体而言,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上腹或右上腹部绞痛,这种疼痛感即使您是赵子龙“浑身是胆”可能都顶不住。为什么我会得胆囊结石?肥胖、高脂饮食、女性激素、妊娠、糖尿病、生活缺乏规律、久坐不动及长期肠外营养等多种都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居家如何预防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发生?1.别只把按时吃饭喊在嘴上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饮食规律被打破,这是危害极大的。人在空腹或饥饿时,胆汁产生和排出会减少,但其胆固醇含量是不变的,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的人胆囊不能及时排空,这就容易使胆汁浓缩而沉积产生结石。调整饮食结构也是重要预防措施之一,疫情期间居家较多,可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啊!还要注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人在消化高脂肪食物时,需要大量胆汁参与,若本就有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大量排空急骤收缩时,则可能会产生胆绞痛,若收缩致结石堵塞胆管,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胆固醇则是胆结石的重要原料,长期高胆固醇饮食会极大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因而,为避免胆囊结石发生,我们应尽量减少肥肉、辛辣、油炸食品、蛋黄、动物内脏等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谷物等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洁饮食会把蛔虫卵带入消化道,虫卵发育为成虫后可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形成结石。2.看好自己的体重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知道我到底胖不胖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对肥胖进行简单界定,计算方法也十分简单,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在我国,BMI在18.5~23.9都属于正常范围,若BMI≥28kg/m2则可定义为肥胖。现有研究已表明肥胖人群空腹胆囊体积增加、进食后胆囊排空会出现缺陷,胆汁容易淤积而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由此可见,居家生活中,在饮食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应避免久坐,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跳绳、跑步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如今互联网也十分发达,网上的居家运动健身小课程非常多,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避免肥胖发生。3.按时睡觉太重要了首先应规律作息,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失眠等可导致内脏机能紊乱而促使结石形成。注意多饮水、规律排便,可以保持胃肠道的正常通降功能,这对减少胆囊结石发生大有裨益。此外,基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妊娠期女性应尤其注意规律作息以保持雌性激素及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结石发生风险。有糖尿病的患者居家应做好血糖监测,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我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然而大流行尚未结束,时有的零星散发仍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医疗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居家做好健康管理,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远离胆囊炎,既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越来越普及,胆囊结石的认知率也逐渐增高。那么那些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呢?具体来说就是下面这些。发生过胆囊疼痛等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均需要手术治疗。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要积极治疗,可随诊观察,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数量多,或者最大的结石直径超过了2.5cm。多个结石或者大直径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诱发慢性炎症,增加癌变风险,同时也容易发生结石梗阻的并发症。胆囊壁增厚(超过3mm)、钙化或瓷性胆囊 。胆囊作为一个储存胆汁的器官,靠胆囊壁的收缩将储存的胆汁排入消化道,它的收缩性能至关重要,如果胆囊壁发生了钙化,胆囊的功能也就发生了不可逆的丧失,这样,胆囊内的胆汁淤积使结石继续增大,也有结石堵塞胆囊管发生外科急症的风险。直径超过1cm的胆囊息肉或结石伴胆囊癌家族史。出于预防癌症,及时止损的考虑,建议手术。儿童胆囊结石。儿童发生胆囊结石的概率很低,一旦发生,则提示先天性的胆囊收缩或者排泄畸形,或先天性胆固醇代谢障碍,这些病变都不可逆,所以应手术,避免并发症。发现有胆囊结石,但自身医疗服务不便利者。居住在边远或者交通不发达地区、或者长期在野外工作,医疗服务不方便,这种情形是建议尽早手术的,因为胆囊结石可以随身体姿势位置的改变发生移动,一旦胆囊结石移动到与胆囊相接的胆囊管、胆总管中,可能会堵塞这些管道,导致急性胆管炎等外科急症,短时间内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及术后身体的恢复速度都比同龄人要差,手术风险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发现胆囊结石后,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应在病情平稳时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内突起或隆起的病变形状可以是球形或者半球形,有蒂或者无蒂,多为良性。本病大部分都是通过体检是由超声查发现,一般无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可有右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无结石胆囊炎、胆道出血等。临床上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对于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在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和其他胆道疾病和精神因素后,给予手术治疗;少数胆囊息肉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如:息肉直径大于1cm;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者。应该手术治疗。
有句古话说得好:“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指的就是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从根本上阻断祸患的降临。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息肉的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多,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朋友来向我咨询是否有可靠的方法预防它的发生,一些已经诊断有胆囊息肉的患者也来询问是否有办法预防其进一步长大甚至恶变。可惜的是,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所以暂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大多数息肉患者的息肉类型——胆固醇息肉,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来有效预防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胆汁是从何而来,由哪些物质所组成?很多老百姓朋友有一个误区,认为胆汁既然叫“胆”汁,固然是从胆囊中分泌而来。其实不然,虽然称其为“胆汁”,但它却是由胆囊的“邻居”——肝脏所分泌而来的。肝脏在一天24小时中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分泌胆汁,所以在非消化期时,大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经肝管流入胆囊内贮存;当处于消化期时,食物经过胃肠道反射性刺激胆囊收缩,从而将储存的胆汁排到十二指肠,促进我们食入脂肪的消化分解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除了含有水分外,还含有数种重要的物质: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其中胆盐和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减少时,胆固醇都会沉淀下来。我们之前所说的胆固醇息肉就是由于胆汁中脂质异常代谢,胆固醇过多,胆盐和胆固醇比例失调,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由此可见,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凡是会加重肝胆代谢、清理负担,引起胆汁代谢失衡,胆固醇比例失调的因素,都有形成胆囊息肉的风险。比如:1、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当我们按照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时,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就能够定时释放,从而保证了胆汁的流动性,减少了胆固醇沉淀的风险。如果我们的饮食变得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胆囊长时间不能释放胆汁,胆汁处于高度浓缩的状态,此时溶解在胆汁中的胆固醇高度饱和,甚至析出形成泥沙样结晶,久而久之形成的结晶不断壮大,最终演变成我们所说的息肉。2、高胆固醇饮食:前面说到胆盐和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摄入过多的胆固醇时,肝胆的代谢负担加重,引起胆汁代谢功能的失衡,胆固醇占比增加,使得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平时我们应该限制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特别是已经诊断胆囊息肉的患者更是应该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食品。3、大量饮酒: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因此,饮酒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不断地刺激胆囊最终形成息肉。4、工作压力大,性情烦躁易怒:中医中有个老话:忧思过度,烦躁易怒者易伤肝郁结,反复如此将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常,导致胆汁分泌不畅,长期淤积,胆固醇浓缩析出,进而形成息肉。所以,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预防胆囊息肉,那就是“限酒低脂饮食好,早餐顿顿不能少,规律饮食很重要,心平气和压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