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感到自身或外界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一种主观感觉障碍。眩晕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治疗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在内的中枢性眩晕及外周性眩晕,对于65岁以下患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西比灵每晚10mg(2粒),65岁以上患者每晚5mg(1粒)。2-8周为一疗程。注意:如在治疗中出现抑郁、锥体外系反应和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必要时医院就诊。
刘佳丽医生:早上在服药前、早餐前、排空膀胱后测量血压。晚上在晚餐前测量血压,条件不允许时建议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之前,安静休息3~5分钟。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建议每周进行1~2天的家庭血压监测。参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
1.问:我有血脂异常,颈动脉硬化,医生让我吃他汀类药物,我在什么时间吃药比较好呢?刘佳丽医生答: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患者。他汀可在任何时间段每天服用1次,但在晚上服用时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幅度可稍有增多。2. 问:他汀类药物吃一段时间我需要停药吗?答: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如果应用他汀类后发生不良反应,可采用换用另一种他汀、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换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等方法处理。3.问:吃他汀类药物我需要怎么复查?答: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1、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2、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 6-12 个月复查 1 次。3、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 1 次。4、每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4. 问: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答:绝大多数人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常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所有口服他汀类药物后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如果您出现肌肉不适和(或)无力,需要立即去医院就诊。具体诊断及治疗请您咨询医生。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年修订版) 》
血脂异常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与脑卒中发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5%。什么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 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胆固醇≥5. 2 mmol /L或低密度脂蛋白≥3. 4 mmol /L ( 130 mg /dl) 或高密度脂蛋白 <1. 0 mmol /L( 40 mg /dl)或甘油三酯≥1.7 mmol /L。血脂异常的患者应该注意什么: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首要步骤,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血脂异常患者获得很好的效益,特别是在减少脑血管病事件方面可能更为突出。因此,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1、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2、 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 6-12 个月复查 1 次。3、 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 1 次。4、 每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益处。如果遇到血脂异常需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及时治疗。 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年修订版) 》
偏头痛是一常见病,我国18~65岁人群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也就是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偏头痛。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其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及预防性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快速缓解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恢复生活、学习及社会能力,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及偏头痛特异性止痛药物曲普坦类(利扎曲普坦、佐米曲普坦)及吉泮类(瑞美吉泮)。预防性治疗旨在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减少频繁或慢性头痛引发的焦虑抑郁,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发生。当每月出现2次以上的重度偏头痛发作、急性期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头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时可以启动预防治疗。所以说,偏头痛发作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药物包括钙通道拮抗剂、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A型肉毒毒素、吉泮类及CGRP单克隆抗体,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个体化选择预防药物。参考《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
刘佳丽医生:现在大多数医院都是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包括我们医院,门诊、急诊、病房都是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经常有患者问我,刘大夫电子血压计测量得准确吗,是不是以前的水银血压计测量更准确呢。我的回答是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是准确的。准确测量血压是高血压筛查、诊断及管理的基础,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设备和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准确测量血压至关重要。由于汞污染问题,汞柱式血压计已逐步被电子血压计取代。与汞柱式血压计相比,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已通过2018年医疗器械促进协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血压计通用标准的验证,因此推荐采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测量方法:(1)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5min,测量时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足平放于地面,两腿勿交叉。上臂平放于桌面,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2)选择合适的袖带(气囊长度为臂围的75%~100%,宽度为臂围的37%~50%,袖带气囊宽12cm、长22~26cm可满足大多数成人)进行血压测量,上臂围>42cm者可选择腕式电子血压计。(3)测量血压的上臂应充分暴露或只覆盖单层衣物(勿挽袖子),袖带下缘置于肘窝上方2~3cm。(4)每次测量血压至少获得2次血压读数,每次间隔1~2min,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次与第2次血压读数的差值>10mmHg,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首次测量血压时应测量双上臂血压,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5)推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每次测量至少获得3次血压读数,取3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参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
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降压治疗推荐1. 对于<80岁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若一般状况好、能耐受降压治疗,尤其伴既往心肌梗死者,可降至<130/80mmHg。2. 对于≥80岁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50/90mmHg,如耐受性良好,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对于脉压增大(≥60mmHg)者强调收缩压达标。舒张压<60mmHg时,需在密切监测下逐步降至目标收缩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降压治疗推荐 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降压目标。一般认为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既往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参考《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9》
晨峰血压升高即清晨起床后2h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收缩压最低值(夜间血压最低值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 ≥35mmHg。我国老年人晨峰血压增高的发生率为21.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更多见。(1)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夜间良好睡眠,晨起后继续卧床片刻、起床动作放缓,起床后避免马上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2) 药物治疗。选择24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此外,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能够有效抑制血压晨峰。国内研究显示,与清晨6∶00~8∶00服药相比,晚间19∶00~21∶00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降低清晨血压上升速率。参考《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9》
病例:患者老年女性,75岁。因“发作性头晕1月”收入院。入院前一月反复出现餐后头晕、乏力,多于早餐后出现。病来无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耳鸣,视物黑曚。自诉入院前发生过餐后血压下降,早餐后多见,多发生于餐后2-3小时内,自诉早餐多食用白米粥、包子、馒头、小菜,自测餐后血压99/44mmHg。既往病史:高血压5年余,平时间断口服硝苯地平5mg。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无颅内外大血管、心脏病变,无体位性低血压,无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血压监测及相关检查诊断该患为餐后低血压。治疗:嘱患者餐前饮水400ml、少食多餐、早餐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餐后适当运动后,餐后头晕、乏力症状缓解。 您是否和这位患者一样出现反复头晕,且头晕多于餐后出现呢,您需要警惕餐后低血压。什么是餐后低血压呢?餐后低血压(PPH):指餐后2h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根据以上症状、血压监测及相关检查诊断该患为餐后低血压。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在我国住院老年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0.1%。餐后低血压有哪些表现形式呢?餐后低血压多发生于餐后2-3小时内,早餐后多见,和早餐多食用碳水化合物有关。如果进餐后30分钟-2小时反复出现头晕,需要测量血压,看看自己的头晕是否为餐后低血压。得了餐后低血压应该怎么办呢?(1)非药物治疗。①饮水疗法。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餐前饮水350~480ml可使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减少 20 mmHg,并有效减少症状的发生。最佳的水摄入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制订,对于需要限水的严重心力衰竭及终末期肾病患者需慎重。②少食多餐。可以减少血液向内脏转移的量和持续时间,对餐后低血压患者可能有利, 但进餐量与血压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③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在胃中的排空最快,诱导胰岛素释放作用最强,因此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容易导致餐后血压迅速下降。中国人早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早餐后低血压最为多见,可适当改变饮食成分配比, 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④餐后运动。老年人餐后20~30 min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30m,每隔30min一次)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降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和跌倒的发生率,但运动量过大则起到相反的作用。适宜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2)药物治疗。餐前血压过高可以导致更为严重的餐后低血压,因此,首先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使血压达标,尤其是有效降低清晨血压。老年人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50mg,可显著降低餐后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餐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有效控制症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其他可能有效药物包括咖啡因、奥曲肽 、瓜尔胶、二肽基肽-4抑制剂、地诺帕明联合米多君及血管加压素等,由于使用方法不明确,疗效缺乏有效验证,副作用较多,难以在临床推广。具体诊断及治疗请您到医院就诊。参考: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9
我们先了解一下突然出现血压高的医学定义:1、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180/120mmHg),同时伴有急性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老年高血压急症主要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肾脏损害、围手术期重度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危象等。2、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急性靶器官损害,患者可以有血压明显升高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等。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需第一时间来医院急诊就医。对于老年高血压亚急症的患者,建议在稳定、缓和、长效的口服降压药物基础上,适当加用中短效口服降压药物,避免静脉用药,并3天内到门诊就诊调整用药。具体诊断及治疗请您到医院就诊。参考: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