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物能补钙,多吃点 牛奶 牛奶是极好的钙来源,它含钙量丰富,每 100 mL 约含钙 104 mg ;钙磷比例得当,人体易于吸收。 正常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 300 mL 的牛奶,也可以用等量的无糖酸奶或 39 g 干酪替换。 某些豆制品 以大豆为原材料的豆制品,钙含量也是有差别的。大众常用豆浆替换牛奶,认为两者营养价值相当。但实际上: 10 杯豆浆的钙含量 ≈ 1 杯牛奶的钙含量 真正含钙量高的豆制品,是这些: 如果想要补钙,建议平时多吃豆腐干、老豆腐、嫩豆腐。 绿叶蔬菜 不少绿叶蔬菜也是含钙大户,比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蔬菜摄入量为 300~500 g ,其中一半为深色蔬菜。经常食用绿叶蔬菜,全天钙的摄入量也很可观。 如果担心草酸、植酸影响钙吸收,可以在烹饪时,将蔬菜焯水,去除大部分草酸、植酸,将蔬菜中的钙最大化利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高钠可导致高尿钙,所以甲旁减时建议低盐饮食。 还有一些错误观念需要纠正 1. 骨头汤、虾皮能补钙,不靠谱 先说骨头汤。骨头中的钙含量高达 99%,往往让人觉得骨头汤补钙。 但实际上,长时间熬煮不会释放太多骨头中的钙,骨头汤里的钙含量相当低,而且这部分钙不容易吸收。 骨头汤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嘌呤。常喝骨头汤反而会有发胖、痛风的风险。 再来说说虾皮。虾皮的含钙量很高没错,但还要考虑吸收率的问题。 100 g 虾皮中含钠 5057 mg,严重影响了钙的吸收,和牛奶相比差远了,虾皮并没有那么补钙。 另外,虾皮也很难多吃,10 g 的虾皮量已经很多了。单次摄入 100 g 的虾皮,怕是会被齁到不行。 2. 补钙导致骨质增生,谣言! 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患者经常会感觉疼痛,像是刺扎进皮肤一样。 真正引起骨质增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种,和补钙没有关系: 损伤:运动动作不到位、劳作时姿势不当、强度过大,都会对软组织造成机械性刺激,造成受伤。 修复不足:受伤的组织得不到及时的休息,恢复不到位,骨骼就会自我进行调整性改变,这样的改变通常不大容易被发现。
肠息肉病理提示:(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局部高级上皮内瘤变(HGIN),是否需要根治性手术?」 依据病理结果到底是术前内镜活检,还是息肉切除术后病理。不同情况处理不同。 背景知识 GIN( 上皮内瘤变)是指上皮排列紊乱和正常细胞极性丧失、 细胞核不规则深染核浆比例增高和核分裂活性增加的一种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 H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是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但无固有膜的浸润。 分两种情况 1. 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提示局部 HGIN 临床实际中,术前诊断 HGIN 的病例多已有癌变。在部分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腺瘤伴 GIN 的患者中,病理诊断并不能完全反映病人的真实病情,如果仅行肿瘤摘除或局部切除,坐失根治良机,可能会失去治愈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病理诊断而贸然全部采取激进手术显然也不符合患者的利益,也不符合目前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要求。 GIN 概念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临床上的过度治疗。 因此,对于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提示局部 HGIN 的情况,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判断: 对于肿瘤直径大于 3 cm 者应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 而直径小于 3 cm 者可以先尝试经内镜切除肿瘤后根据病理决定下一步治疗; 在临床和内镜中疑为恶性的病变处理应更为积极,若不涉及保肛问题,宜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如术中可确诊为浸润性癌,则应作根治性切除。 2. 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提示 HGIN WHO 工作小组指出具有腺癌形态特点的病变限于上皮或只侵犯固有膜而没有通过粘膜肌层浸润到粘膜下层者,实际上无转移的危险。与其他消化道肿瘤不同,局限在黏膜层内的结直肠肿瘤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如果息肉切除后病理仍明确为 HGIN,则可按良性病变出来,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只需每 3~6 个月复查肠镜检查,不需要行二次手术、根治性手术,以减轻患者的损伤。
出院后建议: 1)术后伤口不要沾水,拆线后3至5天左右视伤口愈合情况,再恢复正常洗澡。洗澡前后可用消毒酒精擦拭伤口。伤口如用可吸收线缝合,会自行吸收,不用拆线。 2)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一般患者只需休息数天,轻体力劳动者(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即可恢复工作;重体力劳动者,术后半年内建议适当减轻劳动强度,负重在30公斤以下。 3)半年内不从事剧烈运动,不举重物,可以散步、打拳、开车、爬楼梯等。 4)特别注意防治腹内压增高疾病,若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便秘等应积极正确治疗,以防患侧复发或对侧再发。
门静脉血栓指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形成,其评估主要包括血栓的程度(包括部分血栓、完全血栓和纤维条索形成)、血栓的分期(包括急性血栓、慢性血栓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和血栓的范围(包括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患病率约为10%-25%,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的自然病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阻塞性门静脉血栓可以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重要标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加重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曲张静脉出血、难治性腹水,甚至排除肝移植手术机会,并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关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而且最新的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指南并没有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明确的建议。现通过回顾文献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一、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多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显著提高。同时,体外实验表明肝硬化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未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些证据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最近,意大利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依诺肝素可以有效预防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率,并提高总体生存率。但目前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如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疗程等。二、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治疗目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经领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和溶栓等。1.抗凝治疗:肝硬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出血性疾病,抗凝治疗一直被认为是肝硬化患者的禁忌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通常在抗凝治疗应用之前,要对高危静脉曲张患者或急性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套扎以降低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抗凝治疗可以使42%-100%的患者获得再通,同时抗凝相关的不良反应非常轻微或没有。接受抗凝治疗的门静脉血栓患者大部分为门静脉部分血栓,少部分为完全血栓,几乎没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者。其次,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尚不明确。有30%-50%的部分性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能够获得自发性再通,但哪些患者能够获得自发性再通尚不清楚,且另有部分血栓患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有恶化的风险,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此外,抗凝治疗对于肝硬化部分性门静脉血栓和完全性门静脉血栓的疗效仍有争论。Francoz等的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完全性门静脉血栓可能无效,而Senzolo等的研究表明部分性门静脉血栓和完全性门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并无显著差别。最后,抗凝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药时间。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和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VKA)是最主要的两类抗凝药物,LMWH需要长期皮下注射,这就有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而VKA是口服抗凝药,适合长期服用。服用VKA时需要监测INR,并调节药物剂量使患者的INR维持在2-3之间。关于肝硬化抗凝药物的治疗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有专家建议可以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案。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或许与是否存在易栓症及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分期、治疗反应有关。对于存在易栓症的患者,如果抗凝治疗安全可行,或许要终生服药,而对于没有易栓症的近期血栓患者,有些专家建议进行3-6个月的抗凝治疗,对于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应该延长治疗时间以达到完全再通,对于没有反应的患者,应该停止抗凝治疗或转行其他治疗。2.TIPS治疗:TIPS可以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球囊血管成形术、血栓抽吸术、局部溶栓等)开通受阻的门静脉血流通道,同时植入支架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有效地降低门体静脉压力梯度,以达到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作用。此外,门腔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不仅可以预防血栓再形成,并可能通过“血流冲刷效应”使巳形成的血栓程度减轻。Han等研究表明,常规TIPS或经肝(脾)穿刺开通门静脉再联合TIPS治疗伴或不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中,开通门静脉并维持其血流回流通畅是门静脉血栓治疗的关键。经皮肝穿刺、经皮脾穿刺和(或)经颈内静脉途径是处理门静脉可供选择的途後。当上述途径失败时,也可选择较大的海绵样侧支血管建立TIPS分流道。此外,对于抗凝治疗无效或抗凝后仍有进展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也应行TIPS治疗。临床上常发现肝硬化部分血栓的患者经正规抗凝治疗后血栓仍进展甚至完全阻塞或机化条索化,并加重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肝功能损害,此时TIPS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甚至巳无法施行TIPS,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和筛选不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并及时转行TIPS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溶栓治疗: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n-PA)是最常用的2种溶栓剂。溶栓方式主要有局部溶栓和全身溶栓。局部溶栓通常有2种方式,即经肠系膜上动脉的间接途径和经皮经肝或经颈内静脉的直接途径,使溶栓剂到达门静脉部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文献还比较少。不同治疗方法的结合:以上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而一种方法的不同方式之间及不同方法之间经常需要联合使用,如短期静脉滴注肝素后长期维持口服抗凝剂、经皮穿刺至门静脉血栓部位联合溶栓与球囊扩张等方法。三、结语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治疗方面的文献还相对较少,而且尚没有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报道,所以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防治不应局限在目前文献中所提供的证据,而且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利有弊,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或亚急性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多主张使用抗凝和溶栓疗法,并通过超声、CT密切监测血栓的变化。对于慢性门静脉血栓,应根据血栓及门静脉高压程度选择不同的疗法,如为部分血栓,可先行抗凝和溶栓治疗,并通过超声、CT密切监测血栓的变化,必要时行其他治疗,如出现静脉曲张出血时可行内镜套扎或TIPS。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尽早施行TIPS: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抗凝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无明显变化或进展;②完全血栓伴或不伴海绵样变性;③伴有反复静脉曲张出血或顽固性腹水。今后的研究如能找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发展的特异性标志物,并最终筛选出高危患者,便可采取合理的方法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和进展,并有可能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问:我们孩子髋关节脱位,可以直接佩戴支具吗? 答:一般来说,支具主要用于“稳定但发育不良的髋关节”,例如经过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石膏裤固定后的髋关节。“不稳定的髋关节”,特别是脱位的髋关节,多数不适合直接佩戴支具治疗。 问:发育性髋脱位(DDH)早期复位石膏裤保守治疗后还需要佩戴支具吗?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支具? 答:脱位的髋关节经过闭合复位、一段时间的石膏裤固定后逐渐变稳定了,稳定的股骨头和髋臼间的同心圆对位为孩子发育不良的髋关节创造了最佳的发育塑形所需要的环境。但是,特别是在年龄相对较大(如>1岁)的孩子中,多数孩子髋臼发育仍然达不到正常水平,维持髋关节适当外展的支具有助于进一步刺激髋臼发育。不宜佩戴外展角度过大(超过60°)的支具。 问:你们支具佩戴的常规是怎么样的? 答:我们是在拆除石膏裤后继续给孩子佩戴外展支具。支具佩戴前6周需要全天佩戴,6周后复查拍标准骨盆正位片,根据拍片观察髋臼发育情况调整每天支具佩戴时间,具体需遵从医生指导。 问:支具佩戴是白天为主还是夜间为主? 答:在后期,每天支具佩戴时间会逐渐越来越少,支具佩戴应以夜间及白天睡眠时为主,因为与孩子生长发育相关的生长激素这个时间段分泌最旺盛。 问:佩戴支具时怎么抱?睡觉时如何佩戴? 答:佩戴支具时可以面对面让孩子骑跨式抱(可以辅助“儿童背带”),为了舒适考虑,睡觉时可以在孩子双腿下垫枕。 问:支具佩戴时允许行走吗? 答:在佩戴支具时允许孩子爬、站立或行走,但是佩戴支具行走时孩子髋关节只能维持于外展外旋位,而外展内旋位是最有利于髋关节发育的位置。 问:支具佩戴肯定能避免髋臼发育不良吗? 答:髋关节的发育潜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年龄越大髋关节发育潜力越小,治疗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出现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通过规范化的早期治疗早期获得髋关节良好对位最大的好处在于为孩子髋关节的发育争取了宝贵的发育和塑形时间。 问:我们孩子保守治疗后“走路不跛行、看不出来”了,是不是恢复好了、不用再复查了? 答:DDH保守治疗后恢复情况以影像学表现为主要依据(标准骨盆正位片),不能单纯根据孩子走路情况简单判断。实际上,孩子即使存在髋臼发育不良(通过拍片确定),在早期一般也不会明显表现出“走路异常”。只有定期拍片随访才能早期发现问题,必要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发育性髋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与孩子生长发育有关,定期随访极其重要,原则上需随访到骨骼发育成熟。 问:没有佩戴支具的时间,行走和活动等方面有哪些建议吗? 答:有几点:1)避免“W”形坐姿,W坐姿可能导致股骨近端前倾角增大继而影响髋臼发育;2)建议游泳,可以促进儿童体格全面发育;3)允许孩子正常活动,不能因为考虑髋关节发育问题而过度限制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从小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幽门螺杆菌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HP,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我国目前约有一半的人群感染。它一般寄生在人体的胃黏膜表面,几乎所有感染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早饱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口腔异味。HP感染主要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我们要对HP有全面的认识,既不能听说HP最终会引起“胃癌”两字,就产生恐慌情绪,加重思想负担,也不能因为自我感觉没有任何症状就放松警惕,忽视治疗。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并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 首先,HP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转播,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比如在外进餐时,尽量自备餐具;家里的餐具实行“专人专用”同时经常进行消毒;饭前便后要注意及时洗手;注意口腔卫生,做到牙刷和牙缸单用。这些不仅是保证根除HP重要因素,也是预防HP根除后再感染的重要措施。 其次,如果感觉胃部不适或者自己经常一起用餐的亲友查出了HP,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测确定自己是否存在HP感染,最简单、快捷、准确性高的方法就是呼气试验了,只要吃一粒特殊的药丸,然后按照要求吹气即可检测出,每周一到周日的上午,空腹都可以来我院检查。 最后,如果查出HP感染,不要惊慌,也不要去相信偏方。消化内科医生会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专家推荐的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铋剂四联组合,常见为两种不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一种PPI,用药时,需要注意餐前和餐后的按时服药时间,疗程一般10天或者14天,坚持连续服用,中途不可以随便停药,同时,要注意避免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一般可以达到很好的根除效果。疗程结束,停止服药1个月后就可以至医院复查HP是否根除成功。如果此次治疗失败,并不可怕,我们消化科针对既往根除失败的患者,分析失败原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HP补救治疗的成功率。 本文系周淑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听着好吓人。 所谓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意思就是指骨折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去世。现实生活中,除了少数严重的创伤,骨折很少导致患者直接的死亡。这里所说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般特指容易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髋部骨折。 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常见的有两种:一个是股骨颈骨折,一个是股骨转子间骨折。 为什么老年人的髋部骨折会要了患者的命?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手术风险竟不是最容易造成死亡的 手术,是患者最害怕的,但是,这不是最容易造成死亡的。 虽然我们作为医生,不管割包皮还是切个脂肪瘤,都会给患者认真仔细地讲个半天:各种风险,各种并发症,甚至连麻醉药过敏这种比中五百万大奖的概率还要低的事情都要说到。 对于各种脏器都在走下坡路的老年人,我们更是慎之又慎。 看到这儿,您是不是会说,手术风险太高了,老人家还是不要手术了,保守治疗吧。 保守治疗真的好吗? 根据国内外临床统计,老年人的髋部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大概是 50%,也就是说,骨折一年后,有一半的老年人会永远离开。 通俗地说,200 个髋部骨折的老年人,100 个做手术,100 个不做手术。 一年后,总共大约只有 100 个老年人可以幸福地沐浴在阳光下。而去世的 100 个老年人中,只有少数患者是因为麻醉、手术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去世,大多数死亡的病例,是因为采用了保守治疗。 怎么样?真相是不是难以置信! 为什么保守治疗比手术治疗更危险? 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肺部感染,也就是肺炎。 想不通?肺部感染也会死人?想一想每次流感爆发,都会有那么多人牺牲,是不是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现实了。 重点是为什么会有肺部感染,好好的人,为什么骨折后就会出现肺部感染? 简单地说,但凡老年人卧床,尤其是长期卧床,肺部的分泌物(就是痰)无法顺利排出,时间一长,积在肺部的分泌物非常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说到这儿,您是不是明白了? 做了手术之后,虽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早期下地活动,但是起码术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在病床上轻松地翻身或者坐起来吃饭。这些病床上的活动虽然简单,却可以有效促进肺部分泌物排出。通俗地说,就是痰更容易吐出来了。 而保守治疗的病人,由于没有做手术,骨折部位稍有活动就会有剧烈的疼痛。无论翻身还是坐起来吃饭,都会因为疼痛显得特别困难。显而易见,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排痰容易,肺炎发生率更低,死亡率也就下来了。 最凶险的是血栓。 骨折出血多,加上手术出血,失血量往往都比较大。那么问题来了,手术后是不是要应用一些止血药?什么?要用止血药?恭喜你,答错了!是的,术后用的是抗凝的药物,而不是止血药。 以前包括骨科大夫在内的手术大夫,也在术后用的是止血药。后来,逐步发现一些病人在手术后的某个时间点,甚至马上就要出院了,却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起病急,症状重,甚至都没有抢救的机会。经过包括尸体解剖在内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病人的死亡是由于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在肺部血管引发的致命性肺栓塞所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 简单地说,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除了应用一些抗凝药物外,病人的下肢最好能多活动。和前面提到的原因相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下肢活动自由,肺栓塞发生的概率也明显降低。 最不用解释的是褥疮。 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也就是褥疮,可以由于创面感染导致病人死亡是不是就不用太多的解释了。 小结 类似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总的来说,病人如果可以早期活动双侧下肢,能下地最好,即便不能下地,在病床上活动也很好,就可以明显降低髋部骨折的老年人的死亡率。 总而言之,虽然老年人髋部骨折很有可能是老年人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但是如果选择对了合适的治疗方案,重新下地走路将不只是单纯的梦想。 当然,很多病人因为不理解手术的意义,在我们进行术前告知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
慢性胆囊炎的饮食常见问题 1. 哪些食物要少吃? 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蛋黄、蟹黄、动物内脏等。 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及调味料,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喱等。 油炸、膨化食品。 酒、浓茶和咖啡。 2. 鸡蛋、牛奶、瘦肉还能不能吃? 一个鸡蛋中的蛋白质大概有 7 g,一盒 250 mL 牛奶的蛋白质大概是 7.5 g,1 两瘦肉的蛋白质大概 5 g 左右。因此,按照慢性胆囊炎要求每天蛋白质供应量为 80~100 g 来计算,其实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可以像常人一样,甚至比常人摄入更多的蛋白质。 但这里要提醒一下,大米、面粉这类平常食物中也是含有蛋白质的,所以,胆囊炎病人也不能拼命补充蛋白质,增加肠胃负担。 然而,鸡蛋中还有一个问题:胆固醇。 一个鸡蛋中大概含胆固醇 200 mg,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在 300 mg 以下,因此,每天一个鸡蛋的摄入量对于大多数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个鸡蛋吃下去,就会引起腹痛,那么还是建议少吃。 3. 炒菜可不可以放油? 平时我们用的植物油,油比水轻,所以 1 mL 植物油也就含脂肪 0.9~1 g。慢性胆囊炎患者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 40~50 g,因此,胆囊炎不吃油明显是错误的! 炒菜可以放油,只是要注意要少放一些,而且要注意平均分配至三餐,避免单次摄入过多的脂肪,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 慢性胆囊炎患者饮食建议 1. 蛋白质量要适量 适量的蛋白质可促进胆囊收缩,有利于胆汁的排出及疾病的恢复。 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对蛋白的要求,与正常人群相当或稍高,每天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 80~100 g。 2. 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要少 脂肪和胆固醇越多,越容易刺激胆囊收缩加重腹痛;而且,脂肪和胆固醇会让胆汁变得粘稠,更容易形成结石。 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 40~50 g,胆固醇摄入量每天应少于 300 mg。 3.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除了能补充维生素外,还能减少胆结石的形成、减少胆固醇吸收、减轻胆囊炎的症状。 4. 适量增加饮水量 多喝水,可稀释胆汁,促进胆汁排出,减少胆结石形成机会。 5. 合理烹调 宜采用煮、蒸、炖、焖等方法,减少煎、炸、烤等烹饪方式。 烹饪用油选用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 6. 其他 少吃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
在乳腺疾病患者中,有部分表现为乳头溢液的症状,这是一种临床体征,而不是疾病名称。那么,什么疾病伴有这样的症状呢? 首先,只有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时,才有乳溢症状。 其次,乳溢有二种情况。 第一,生理性乳溢,如妊娠、哺乳期等。 第二,继发性乳溢,包括病理性、部分生理性、药物性等。 就诊患者中,主要为第二种情况。我们将乳头溢液定义为与哺乳无关的乳汁分泌。 关于乳溢的类型,大致有5种。 1. 浆液性;2.水样;3.有色乳性溢液;4.乳汁;5.血性。 前三种类型主要原因是乳腺增生性病变、导管扩张症、囊肿等。 第四种类型主要是生理性,部分患者属于内分泌源性乳溢。 最后说一说第五种类型,即血性乳头溢液。此种类型可以是乳腺增生性病变、导管扩张伴慢性炎症等病症所致,也可能由于肿瘤病变而发生,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等。
不可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本身是一个异质性很高的群体,总的原则应该是在多学科讨论下给予每个病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尽管现在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如何选择合适人群进行原发灶切除治疗,且原发灶切除存在延迟全身化疗、手术并发症等一系列风险。但不可否认,原发灶切除给部分病人带来生存延长、原发灶相关并发症减少等获益。故当前我们推荐可以从原发灶部位,原发灶大小,是否对系统治疗敏感,RAS和BRAF的基因状态,充分评估肿瘤负荷,患者体力和伴随疾病状态这几方面全面评估是否应行原发灶切除。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提供依据指导如何筛选能从原发灶切除得到最大获益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