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在怀孕期间接受妊娠糖尿病(GDM)的检测和管理产后恢复成为许多“糖妈妈”关注的热点然而,许多“糖妈妈”有这样的错觉“这是怀孕期间的病等孩子生下来病自然就好了”“糖妈妈”产后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在全球范围内,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受到糖尿病的影响,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3%。划重点:将近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这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他们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长期健康状况。#01病例分享内分泌专家赖丽萍分享了最近接诊的两位女性糖友的故事:Z女士,37岁,因妇科疾病检查发现血糖异常高,随机血糖达21.34mmol/L。随后,她来到内分泌门诊,空腹血糖测得18.32mmol/L,尿检显示酮体3+,尿糖4+,糖化血红蛋白10.7%。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酮症,病史询问中得知,她11年前生育过一名9斤重的巨大儿(当时否认妊娠糖尿病),8年前怀二胎期间确诊妊娠糖尿病,胎儿出生9斤(巨大儿)。产后,因忙于照顾孩子,她未再关注自己的血糖状况。L女士,32岁,因“混合性尿失禁”在产科产后康复就诊时,发现随机血糖高达26.8mmol/L,后转至内分泌科,空腹血糖为18.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8%,尿酮体4+,尿糖4+。经诊断,她患有2型糖尿病并酮症。追问病史,L女士1年前孕期曾确诊妊娠糖尿病,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胎儿出生6.4斤,产后以为血糖自然恢复,未再监测血糖。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内分泌专家赖丽萍医生提醒:这两位患者在妊娠期间就埋下了糖尿病的隐患,产后血糖悄然飙升。研究显示,约30%~4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仍存在血糖异常。这部分患者多属于糖尿病前期,若能及早进行干预,有望预防其发展为糖尿病。#02“糖妈妈”产后血糖升高的原因(1)激素变化: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娩后激素水平迅速回落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波动,从而影响血糖控制。(2)饮食习惯的改变:产后为恢复体力与哺乳,新妈妈可能无意中增加糖分与热量的摄入,导致血糖波动。(3)活动量减少:许多女性在产后因照顾宝宝和需要休息而减少运动,进而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4)心理压力:产后抑郁和焦虑可能对食欲和生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03专家支招:如何有效应对产后血糖升高01定期监测血糖产后4-12周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重新评估糖代谢情况。如OGTT结果符号糖尿病标准,则需进一步治疗。如结果存在异常或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应每年进行OGTT筛查。即使OGTT结果正常,也建议每1-3年检查血糖,以确定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02鼓励母乳喂养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哺乳对母子均有益处,产妇通过母乳喂养可能降低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对婴儿而言,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早期营养不良及未来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还能促进血糖降低,减少胰岛素用量。03科学平衡饮食切勿大量进补,否则摄入量远远大于机体需要。适当增加乳制品的摄入,同时保证鱼、禽、蛋、瘦肉的摄入量,两餐之间喝汤水保证母乳。摒弃传统坐月子的不合理饮食习惯,确保饮食多样化,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宜因控制血糖而过度节食,需科学补充营养。04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参与适合的运动,例如散步、产后恢复操等,促进身体代谢并维持正常的体重。每日进行30分钟适度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05保持良好的心态关注心理健康,参与母婴活动,与其他新手妈妈交流育儿经验。如感到持续的抑郁或焦虑,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06如有二、三胎计划,需要提前备孕据统计数据,妊娠糖尿病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33%至69%。因此,若计划备孕二三胎,应提前检查血糖,确保在正常范围内后再怀孕,以降低再次患妊娠糖尿病的几率。对于“糖妈妈”而言产后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切勿掉以轻心需重视血糖的监测与管理🌟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还能确保自身及宝宝的健康。建议所有“糖妈妈”积极与医务人员沟通,制定合适的健康管理计划。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产后糖尿病的困扰,提高幸福感!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世界糖尿病日,本次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糖尿病认知宣传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 1/10● 在全球范围内,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受到糖尿病的影响。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3%。 50%● 将近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这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他们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长期健康状况。63%● IDF的调查的糖尿病患者中:63%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患上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1/3● 每3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受到糖尿病相关焦虑、抑郁的困扰。3/4● 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有3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28%●28%的糖尿病患者发现很难对自己的病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1.【不被理解】家人和朋友往往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2.【陷入自责】患有糖尿病的妈妈,常因一些无法控制的情况而面对无声的指责——你做得不够好。3.【诊断带来的打击】小时候,没人相信我会得糖尿病——连医生也没想到。那次诊断带来的打击,至今仍在影响着我。4.【难以置信】最大的挑战是接受现实:糖尿病会一直伴随着我。5.【医生心语】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糖尿病管理能力影响很大,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用心倾听。1.【要工作还是要健康】糖尿病让我不断做出艰难的决定,在工作和健康之间左右为难。这是我每天无法逃避的现实。2.【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糖尿病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3.【压力变大】确诊糖尿病后,不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也无需强迫自己成为超级英雄。全面的身心支持,对适应生活变化和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4.【日常艰辛不为人知】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时刻伴随着我,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从早到晚,我需要做出超过180个决定,只为能够活下去。
“医生,我确诊1型糖尿病已经10年了,我始终想成为一位母亲,家人也都期待我能拥有一个健康宝宝。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糖尿病的阴影总是让我有些担忧......"“医生,我怀孕才5周,血糖高到吓坏宝宝了(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亲爱的糖友们,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季节里,是不是也在悄悄规划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呢?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想要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孕前准备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孕妇自身的健康,可还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和成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甜蜜”中找到平衡,让备孕之路既安全又温馨! 健康是宝,不做糖宝糖友孕前准备全攻略01 孕前咨询在进行孕前准备和确保血糖控制达标之前,首要任务是要有计划地避免意外怀孕。糖尿病妇女非计划妊娠会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与医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孕期更好地管理血糖。02 全面评估 血糖水平: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5%以下。并发症与合并症:需完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检查:血压、血脂、尿常规等,确保身体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03调整治疗方案停用口服降糖药:根据医生指导,改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治疗,以确保孕期血糖稳定。调整降压药:如合并高血压,需停用潜在致畸的降压药,改用妊娠期可安全使用的药物。停用调脂药:孕前要停用调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调脂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调节血脂。小剂量叶酸:指南推荐计划妊娠前每日至少服用400ug叶酸或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04 改善生活方式饮食调整: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推荐谷物、豆制品、坚果、水果、蔬菜等健康食物,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运动:非孕期保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戒烟戒酒:远离烟酒等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05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家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和监督孕妇控制好血糖。社会支持:加入糖尿病患者社群,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06 制定详细的备孕计划明确控糖目标: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将血糖控制至理想范围。掌握相关知识:学习血糖监测、妊娠期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胰岛素注射、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等糖尿病相关知识技能。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在医生评估和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综上所述,糖友想要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需要在孕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制定详细的备孕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儿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妈妈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然而,这也导致高龄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糖已成为了最常见的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1)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是指怀孕前就已经有糖尿病。(根据其糖尿病类型分别诊断为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或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2)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3)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不包含孕前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包括A1型和A2型,其中经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1型GDM;需要加用降糖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2型GDM)糖妈妈有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6个准妈妈中,就有1个患妊娠期糖尿病。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高龄孕妇的人数随之增加,而高龄妊娠是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0岁以上的二胎妈妈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谁容易成为糖妈妈?1.孕妇因素:年龄≥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症。2.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病史。3.妊娠分娩史:有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死胎、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妊娠糖尿病史。4.本次妊娠因素:妊娠期发现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反复皮肤感染及霉菌性阴道炎。 1.对孕妇的影响(1)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2)泌尿系感染(3)易患2型糖尿病(4)羊水过多→影响孕妇正常呼吸(5)难产并易致产伤2.对胎儿的影响(1)孕前/早孕期:可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2)中、晚孕期: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3)宫内发育异常3.对后代的影响(1)近期: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钙、低血镁、病理性黄疸;(2)长期:在童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推荐妊娠24-28周行75gOGTT检查作为GDM的诊断方法:空腹、口服葡萄糖后1h、2h的血糖阈值分别为5.1、10.0、8.5mmol/L,任何一个时间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升高的程度已经达到非孕期糖尿病的标准,应诊断为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而非妊娠期糖尿病。平衡膳食、健康体重(1)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孕期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2)均衡营养:饮食应粗细搭配,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确保蛋白质充足,避免油炸、油煎等高脂食物。(3)控制体重:孕前及孕期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适量运动(1)坚持有氧运动:推荐孕妇每天进行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孕妇瑜伽等。(2)避免剧烈运动:选择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定期监测和管理(1)血糖监测:在孕早期应进行血糖监测,如果发现空腹血糖高于5.1mmol/L,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营养门诊的指导。(2)体重管理:妊娠7个月以后,每周体重增长不应超过0.5kg,1个月内体重不超过2kg,整个妊娠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kg为宜。(3)高风险人群管理: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定期产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 其他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心态: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2)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和代谢水平。(3)戒烟限酒:孕妇应戒烟限酒,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要用更加细心的呵护来关爱自己和宝宝。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掌握关于妊娠期高血糖的知识和应对方法吧!愿每一位准妈妈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孕期时光!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1):3-12.[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17-411.
中秋节,这个流淌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每个人的心田。它象征着团圆和丰收,而月饼,则是这幅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深受人们喜爱。那金黄的饼皮,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欲罢不能。然而,对于糖友们来说,月饼似乎总带着一丝“甜蜜的困扰”。糖友与月饼的“甜蜜”邂逅,该如何享受美味的月饼又保持健康呢?一、选购时一定要看清配料选择配料简单、糖分和油脂含量较低的月饼,最好是选用不含蔗糖和白糖而是含木糖醇等低能月饼。二、不可选1、含有大量「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月饼。2、标注「代可可脂、植脂末、起酥油、植物黄油、氢化植物油、精炼植。3、三无厂家生产的三无月饼。4、临近保质期的月饼。1、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且近一段时间血糖控制良好,没有较大的波动。无急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月饼。2、如食用月饼后,则需要减少其他主食,蛋白质和油脂的摄入,需要控制一天总热量摄入。3、为避免血糖过多波动,建议在两餐之间进食少量,每天最多吃1/4-1/8个月饼。1“无糖”月饼≠无糖!①无糖月饼也属于无糖食品一种,“无糖”只是把馅中的蔗糖换成了木糖醇,但“无糖”月饼中的木糖醇不易被吸收,食用过量易引起腹泻。② 其实无糖月饼的饼皮,本身是用各种粮食做成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所谓的无糖月饼也并非真正“无糖”,而是没有蔗糖,依旧会升高血糖。③所以即使有“无糖月饼”,也只是一个“噱头”。在食用时,需要控制食用的总量,切勿认为“无糖”就可以多吃。2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根据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适当增加活动量,抵消多余热量吃完月饼后,宜外出散步锻炼,且节假日每天运动也要不少于30分钟,一周不少于5天。依个人情况酌情调整活动量。4保持日常生活规律不要改动标准的进餐时间和服糖尿病药物的时间。佳节别熬夜。祝愿大家度过一个愉快、健康、幸福的中秋佳节!
十月怀胎,在等待享受为人母亲的喜悦时,但却遭遇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对于准妈妈来说,可谓是幸福之旅路上的惊险之旅。 临床病例 甲状腺疾病为育龄女性常见内分泌疾病,孕产妇甲状腺疾病管理更为复杂,妊娠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疾病的进程;反之,甲状腺疾病也可能在妊娠过程中影响准妈妈和胎儿,甚至可能会导致流产或妊娠期间的严重并发症。那么,我们今天聊聊关于妊娠与甲状腺在临床上的常见问题。 一、为何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孕产期甲状腺疾病在孕产妇中患病率较高,病情复杂、对母婴健康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2010年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将血清促甲状腺素(TSH) 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最新版2022年中国《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1]发布,以期为妇幼保健、产科及内分泌科专业人员对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与管理提供指导与推荐。二、甲状腺疾病会带来什么危害呢1.对准妈妈的影响:受孕困难: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女性受孕困难,如甲减可能影响正常排卵过程。妊娠期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全身症状:甲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甲减患者则可能感到疲劳、畏寒、水肿等。2.对胎儿的影响:智力发育:甲状腺激素对胎儿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妊娠早期。如果母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足,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语言发展延迟等问题。生长发育:甲减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早产和流产风险: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早产和流产的风险,对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三、如何识别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下述人群为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积极做甲状腺功能筛查,做到甲状腺疾病的早诊早治,将预防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关口前移至备孕期。①有甲亢、甲减病史或目前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或体征;②有甲状腺手术史和(或)131碘治疗史或头颈部放射治疗史;③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或甲状腺疾病家族史;④有甲状腺肿;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⑥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包括白癜风、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⑦有流产史、早产史、不孕史;⑧多次妊娠史(≥2次);⑨体重指数(BMI)>40kg/m2;⑩年龄>30岁;⑪服用胺碘酮或锂制剂或近期碘造影剂暴露;⑫有中、重度碘缺乏地区居住史。四、什么时候做甲状腺疾病筛查备孕期: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所有备孕妇女均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特别对甲状腺疾病高危人群,更应按照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妊娠期:所有妇女一旦发现怀孕,无论备孕期甲状腺筛查结果是否异常,均应在妊娠早期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已确诊甲状腺疾病婚育期的女性:如果孕前确诊甲状腺疾病,应该先控制好病情并平稳后再怀孕,以降低孕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怀孕期间及产后也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一般每四周检查一次。具体到个人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复查间隔。五、备孕期如何自我甲状腺管理备孕期妇女要规律作息、保持愉悦心情,并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补碘,食用加碘盐是最有效的补碘方式,开始补充碘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另外铁会影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铁缺乏可导致低甲状腺素血症的风险升高,因此备孕期妇女应经常摄入富含铁元素且利用率高的食物,为孕期储备足够的铁。优生优育、孕育健康宝宝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关注甲状腺健康,建议对孕妈妈甲状腺功能筛查的关注度提前到备孕阶段,做到甲状腺疾病的早诊早治,尤其是既往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已经服用药物的女性,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告知医生自己备孕的意愿,请医生监测评估甲状腺功能。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2022.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8(7):539-551.
想必大家都被今年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中减重100斤的贾玲所惊艳。但生活中的“小胖墩”们,他们的减重之路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防治儿童肥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在内分泌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孩子肥胖而焦虑的家长。L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女儿因为肥胖而自卑,不喜欢运动,喜欢吃煎炸食品、零食等。经过三个月的科学减重,女儿不仅体重减轻了,身高也长了,更重要的是,她变得自信、阳光了!11岁小胖墩的《热辣滚烫》肥与瘦,不仅仅是一个美观与否的问题。世界肥胖联盟(WorldObesityFederation)公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Let‘sTalkAboutObesityand...”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肥胖的重视,关注肥胖、控制肥胖。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儿童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紧迫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疾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当前我国6-17岁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已经呈现流行趋势。多余的“肉肉”从何而来儿童肥胖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影响。在生命早期1000天中,这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孕妇孕期增重过多、妊娠糖尿病、胎儿巨大儿,婴儿体重快速增加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当孩子能够选择食物时,多余的肉肉来自“三大帮凶”。儿童肥胖的健康危害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最重要的长期后果是肥胖及其相关健康危险可持续至成年期。如何预防儿童肥胖01防控肥胖、关口要前移应当从宫内开始,备孕妇女应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预防胎儿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保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定期体检,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尽早发现生长偏离并及早干预。02均衡多样、合理搭配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类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家长应引导孩子选择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同时,要注意少盐少油,合理搭配食物,控制总能量摄入。2岁以上儿童应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少盐少油,合理搭配。在控制食物总量的基础上,丰富食物的品种,尽量选择小份的食物。03吃动平衡,健康体重6-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天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特别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运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亲子感情。04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吃好正餐,适量选择零食,控制每天总能量摄入。合理选择蔬菜水果、奶制品、坚果等零食,限制高能量密度、高糖、高盐、高脂肪零食摄入。每日添加糖的摄入最好25克以下,倡导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少量多次。敲黑板!一天喝一瓶碳酸饮料就会超标!!!05作息规律、早睡早起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儿童肥胖。家长应引导孩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的风险。睡眠时间:6-12岁:9-12小时/天。13-17岁:8-12小时/天。06多在家就餐,少在外就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邀请孩子一起动手做饭等,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增强了孩子实践能力,也认识了美味的餐是怎样来的,也促进了亲子感情。专注就餐,吃饭时不看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总之,预防儿童肥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讲究科学,循序渐进地来。父母是孩子建立和维持健康行为的关键决策者和榜样,要让孩子成功减肥,也要从改善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开始,贯彻全生命周期!
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张女士62岁,体重下降2年,发现血糖升高13天。因为“双眼反复疼痛伴视力下降”到眼科就诊才发现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21.8%,餐后血糖34.70mmol/L,5月23日尿常规:尿酮体阴性,尿糖4+,指尖随机血糖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5.6%。从这些推测该患者糖尿病病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不知道而已,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最新数据显示,超过7000万中国人,也就是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所有人40岁起都应该做糖尿病筛查。 ——赖丽萍医生点评时间回到2023年5月23日,张女士第一次找赖主任就诊。她本来是一位聋哑人士,5月初因为视力下降到某眼科医院就诊,诊断为角膜溃疡,需手术治疗。检查时发现因血糖太高暂时不能手术,建议到其他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但张女士因为生活不便,不愿意住院。她女儿经常深圳香港两地跑,没有时间照顾老人,非常焦虑。开始家人还找了一些偏方来治疗,结果老人血糖越来越高,再拖下去有失明的风险。而且体重持续下降,1米68的身高,体重才35.0kg,营养状态差,形体消瘦。赖医生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记录了张女士的整个治疗历程。她根据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为张女士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因为患者的特殊性,赖医生通过各种方式和她进行沟通,指导个性化医学营养饮食、“3C”血糖院内外管理、线上跟踪随访等等,糖尿病专科潘护士耐心地手把手指导张女士,效果立竿见影,血糖降下来了,体重也在增加,不到1个月体重增加了8斤(从35kg增至39kg)。张女士说,感觉身体越来越好,手脚都很有力量,这些让她增加了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张女士顺利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