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人所有门诊(市一医院和医生工作室)均通过“浙江预约挂号”APP和相关网站、平台预约(包括支付宝“浙江预约挂号”小程序和微信“浙江健康导航”小程序)。目前是提前2周(市一)或1周(工作室)下午14:00放号,因为想找我就诊的患者特别多,抢号难度确实比较大,而且对部分病程时间比较短或者病情相对较急的患者来说,更加难以找到我就诊。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好大夫平台发起线上问诊(图文或者电话)联系我,本人利用业余和空闲时间解答各位患者朋友的问题,有时候由于工作太忙可能会出现回答延迟,也请各位患者朋友谅解!同时提醒患者如果遇到急性、危重的情况应首选去医院找医生当面及时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此外,对于未找我就诊过也没在好大夫平台咨询过我、挂不到号或者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可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皮肤性病科卜璋于医生”里面(微信搜我名字就行),点击“加号申请”递交病情信息,我会根据工作日程安排和病情的轻重缓急给部分患者安排加号(一般一周内通知加号是否成功),但时间精力实在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敬请见谅。
针对有些患者是第一次登录好大夫的在线平台,不太清楚这个平台的功能,提请各位注意以下几点:1、该平台基本属于本人利用业余和空闲时间解答各位患者朋友的问题,有时候由于工作太忙可能会出现回答延迟,也请各位患者朋友谅解!同时提醒患者如果遇到急性、危重的情况应首选去医院找医生当面及时处理,避免延误治疗。2、因为本人在门诊患者太多,是不太可能记住所有患者的情况。所以提问的话,请提供尽量全面的资料,并提出详细的病史(包括门诊病历照片)、具体问题描述和皮疹的清晰照片(局部有微距更佳)。这样,病情资料提供详细的前提下,我可以在一个回复里尽量多地回答相关的内容,以减少占用回答问题的次数。3、由于皮肤性病科疾病种类的特殊性,部分疾病的咨询过程中会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和私密部位,好大夫平台不会将患者的id和个人资料公布,所以不用担心隐私暴露。而且本人根据实际情况会对部分患者的具体对话内容设置完全隐私保护,敬请大家放心。4、患者朋友如果要了解本人的门诊时间安排,可以在卜璋于好大夫个人网站上自行查询,本人基本会在每个月底更新第二个月的门诊排班,但有时因为有突发情况或者其他工作安排需要临时停诊,我也会在好大夫网站上及时发布停诊通知,还请有复诊计划的患者留意。5、对于已就诊报到过的患者,每次沟通提问的时候记得拍照上传近期就诊的病历,方便医生掌握病情变化,以节约提问机会。6、回答结束后您如果回复“谢谢”字样,我一般不再针对这条进行专门回复,否则会占用回答问题的次数。如果您觉得满意,可以进行在投票栏进行投票或者感谢信(需要登录卜璋于好大夫个人网站),谢谢!
如需申请加号请点击:如何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皮肤性病科卜璋于医生”申请加号对于首次就诊和定期复诊的患者来说,我建议提前点击这个链接查看我的门诊安排,然后到“杭州市一医院”微信公众号、浙江在线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浙江预约挂号”APP、“浙里办”APP、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支付宝“浙江预约挂号”小程序、微信“浙江健康导航”小程序或者电话方式(12580、114、96365)预约挂号(具体见下详图):根据我的排班表挂名医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皮肤病中西医结合MDT门诊(周三上午)、皮肤粘膜HPV感染特需门诊(周二下午,限14周岁以上)和儿童皮肤病特需门诊(每隔两周的周六下午,限14周岁以下),最早可以提前两周(14天)预约,请大家务必注意我在市一医院的门诊分两个院区:周二上、下午和隔两周的周六下午在新的城北院区(拱墅区观桃路与景莘街交叉口,地铁四号线吴家港角站,此院区停车方便6小时内免费)#就诊地点:门诊楼2楼B区9号诊室#;周三上、下午在原来西湖边的湖滨院区(上城区浣纱路,地铁一号线龙翔桥站,停车难建议公共交通)#就诊地点:3号楼6楼名医馆11号诊室和3号楼4楼413诊室#。市一医院的号源是提前二周的周一、周二和周三的下午14:00点开始放号提供预约对于部分工作日时间不合适或没有预约到工作日名医号或特需号的患者朋友,也可以选择预约本人医生工作室的“周末名医门诊”,分皮肤科(不分年龄)和HPV感染专病、成人皮肤科(限16周岁以上),位于拱墅区的武林广场(无界医疗武林综合门诊部,市中心地铁1、2、3号线均直达,有地下停车场),该门诊目前也是通过“浙江预约挂号”APP(提前一周7天14:00放号)和相关网站、平台搜我名字预约(包括支付宝“浙江预约挂号”小程序和微信“浙江健康导航”小程序)。该工作室为本人亲自接诊和治疗,环境舒适、安静隐私,按时段预约就诊制,可提供检查、治疗、药品、收费均与本部一致的诊疗服务。另外提供限量VIP特需门诊,看诊时间优先选择,体验更佳。在本人微信公众号”皮肤性病科卜璋于医生“里面均有对应挂号链接,方便大家查找和操作:由于本人门诊工作日程极其繁忙,且为了保证已挂号患者的就诊质量,不接受现场加号,如果是非常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在好大夫平台咨询或者报到过的患者,如果我来得及看可能会给你加号(每天1~3个加号名额),但是必须提前在好大夫平台跟我联系并得到同意后获得电子加号单,而且加号的话可能会排在最后就诊,肯定等待时间会比较长了,望见谅。此外,对于未找我就诊过也没在好大夫平台咨询过我、挂不到号或者病情比较紧急的患者,也可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皮肤性病科卜璋于医生”里面(微信搜我名字就行),点击“加号申请”递交病情信息,我会根据工作日程安排和病情的轻重缓急给部分患者安排加号,但时间精力实在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敬请见谅。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上皮乳头瘤样增生,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播,为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但是实际临床工作中,我经常被很多患者咨询:同样是感染了HPV,为什么有些人长疣体,而有些人却不长呢?要讲明白这个问题,先摘录两段我所写论文里的文字:“到目前已发现的HPV基因型有140余种,可感染生殖器上皮的有40种以上。依其致病性不同将其分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和中危型HPV约25种,包括16、18、31、33、35等型,与肿瘤性增生相关,可导致生殖器、肛门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其中大约70%的宫颈癌和阴茎鳞癌发生与HPV16、18型的感染直接相关;低危型包括6、11等型,主要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相关。尖锐湿疣主要由低危型的HPV6、11和高危型的16、18型感染所致。”“人体感染HPV后有下述三种表现:①临床感染:即有肉眼可见的损害;②亚临床感染:即扁平状湿疣,不借助辅助检查(如醋酸试验)难以见到;③潜伏感染:组织内仅有HPV DNA,但无临床或组织学异常,可能是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三者系一个疾病的谱系变化,其中亚临床感染为过渡期,可向其他2种状况演变,这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上面的两段话比较专业,可能大部分患者不太看得懂。我通俗来解释一下,一个人被HPV感染后,会不会长尖锐湿疣的疣体,取决于具体感染的亚型和人的免疫功能状况。有些HPV亚型感染,比如6、11、16、18、30、39型,就比较容易长疣体,而其他的HPV亚型就相对不容易长疣体。而同一种HPV亚型感染人体后,会不会长疣体,跟人的免疫功能的好坏有关:免疫功能比较差的人,就会长疣体,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临床感染”和“亚临床感染”状态;而免疫功能好的人就可能不长疣体,也就是所谓的“潜伏感染”状态。就算对同一个人来说,如果免疫功能变差了,就算原来是不长疣体的“HPV潜伏感染”,也会变成尖锐湿疣,甚至癌变。而在实际的临床中,感染HPV而不长疣体,也就是“潜伏状态”的患者占了大部分,这种情况,靠医生的肉眼或者醋酸白试验是不能检查出来的,只有通过PCR基因检测方可确诊。看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夫妻双方,一方长了尖锐湿疣,而明明有不洁性行为而感染HPV的另一方却不长任何疣体,答案就是我所说的“潜伏感染”状态。而这种不长疣体的“潜伏状态”,一样有传染性,而且由于这些患者因为没有疣体容易忽视自己的病情,也不注意预防传染,反而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说,患者无论有没有长疣体,只要确诊了HPV感染,都需要积极治疗。
注:文章于2023年8月26号更新。自从国内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希瑞适?正式上市以来已超过15个年头,期间陆陆续续上市了Merck公司的Gardasil四价、九价和中国厦门万泰公司的二价,而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中也碰到大量的患者来咨询同一个问题:医生,我已经得了尖锐湿疣(HPV感染),还能不能再打宫颈癌疫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宫颈癌疫苗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这个宫颈癌疫苗的时候,会问既然有宫颈癌疫苗,那同样都是恶性肿瘤,为什么没有乳腺癌疫苗、肺癌疫苗、白血病疫苗等等?而每个人印象中小时候打的疫苗,都是叫病毒疫苗,比如麻疹病毒疫苗、水痘病毒疫苗等等。宫颈癌疫苗的问世,首先要感谢一位德国叫HaraldzurHausen的科学家,他因为首先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并最终证明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目前已知HPV的分型有200余种,而跟性传播疾病相关、感染肛门生殖道粘膜部位的分型有40种以上。依其致病性不同将其分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和中危型HPV约25种,包括16、18、31、33、35等型,与肿瘤性增生相关,可导致生殖器、肛门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其中大约70%的宫颈癌和阴茎鳞癌发生与HPV16、18型的感染直接相关。低危型的HPV包括6、11、42、43、44、81等型,主要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相关。尖锐湿疣主要由低危型的HPV6、11和高危型的16、18型感染所致。具体大家可以查看我之前所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尖锐湿疣的HPV分型为什么有这么多数字?》根据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在宫颈原位癌、肛门癌、宫颈癌、阴道癌、口咽癌、外阴癌、阴茎癌、口腔癌、喉癌中均可检测到高危HPV型别DNA的存在,前三者HPV基因的分布占90%以上,而其中99.7%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起的。HPV感染不仅仅会导致宫颈癌,90%肛门癌、40%外阴/阴道癌、12%头颈癌与HPV感染相关。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其实所谓的宫颈癌疫苗,真正科学的叫法是HPV疫苗,因为这个疫苗不仅仅可以预防宫颈癌,也能预防尖锐湿疣等其他HPV感染所致的良性疾病。HPV疫苗(宫颈癌疫苗)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顾名思义,预防性疫苗属于起预防性效果,适用于尚未有HPV感染的健康人群,现已上市11年;而后者可以起到治疗作用,是针对已有HPV感染的患者,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没有上市。目前全球已上市的疫苗全是预防性疫苗,市场上的主要产品是进口GSK公司的二价希瑞适?(CERVARIX?)、Merck公司的佳达修?(GARDASIL?)二价、九价系列和中国厦门万泰公司的二价馨可宁?(Cecolin?):自2022.8.30起,我国九价HPV疫苗获批适用人群拓展至9-45岁适龄女性。二价疫苗,覆盖HPV16、18预防70%由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及90%的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四价疫苗,覆盖HPV-16、18、6、11预防70%由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及90%的生殖器疣(尖锐湿疣)。九价疫苗,覆盖HPV16、18、6、11、31、33、45、52、58预防90%由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80%宫颈(癌前)病变、以及90%的生殖器疣(尖锐湿疣)、95%的肛门癌。我们知道麻疹病毒疫苗接种过一次会有终身免疫,而宫颈癌疫苗还没有这方面的定论。至于接种后保护期有多长,目前并没有数据表明对HPV疫苗接种的保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因为该疫苗上市才17年,还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至今最长的随访跟踪研究显示接种14年后仍然具有保护作用。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癌症协会HPV疫苗指南2020版》的指导性意见:疫苗接种对象为所有年龄在11-12岁的儿童,不分性别,与其他传统疫苗(百白破、流脑)一起常规接种;第一针接种可以从9岁开始;女性可接种2价、4价和9价疫苗;在给9至12岁的男孩和女孩接种HPV疫苗时效果最好,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全部疫苗的13至26岁儿童和青少年应尽快接种疫苗;年轻人接种疫苗预防效果低于儿童和青少年;HPV疫苗应在13岁前完成接种,以增加有效率,如果延迟应尽早完成;超过26岁的个体,存在男男性行为或有免疫功能缺陷(HIV)且之前未接种,推荐疫苗免疫;ACS特别强调:应告知年龄22-26岁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个体,于较大的年龄行HPV疫苗免疫在降低癌变风险方面作用受限。通过这份指南归纳来说,年纪小的比年纪大的接种效果好,没有性生活史的比有的效果好,没有HPV感染史的比有的效果好。已有研究研究数据表明在16~26岁既往感染过疫苗型别HPV但已转阴的女性,疫苗接种保护效力仍然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100%。但对于同样状况的24~45岁女性,这个数据降到了平均66.9%,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大越低。最后仍然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得了尖锐湿疣或HPV感染,还能不能再打宫颈癌疫苗?我觉得这个问题改成“得了尖锐湿疣或HPV感染,打宫颈癌疫苗还有没有用?”要更合适。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证实,既往HSIL患者手术治疗后立即接种HPV疫苗,可诱导子宫颈基底层细胞产生大量抗体,阻止再生组织自身感染,避免HPV进入未感染的基底层细胞,显著降低CIN2+的复发率。因此对于HPV检测阳性未转阴,或者正患有宫颈病变、尖锐湿疣的人群,我认为一样可以接种,甚至应该优先保护,虽然理论上会比儿童期或者转阴后接种效果会差,但这部分作为可能的HPV易感人群,接种所产生的抗体相对于普通人群更加弥足珍贵,可以降低目前尚未被感染的粘膜组织和治疗后新生的细胞自身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感染灶和缩短病程。正是从保护高风险人群的角度,我国最新的2021年《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优先推荐既往有宫颈/外阴病变史、存在HPV遗传基因易感性或者合并其他基础免疫缺陷疾病的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本文系卜璋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于得了湿疹、特应性皮炎(AD)的患者,特别是低幼龄患儿的家长,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病到底要不要忌口、有什么东西不能吃?从我多年的门诊体验感觉下来,我们中国老百姓对这类皮肤病的忌口上,其实反应过度了。我经常遇到过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家长因为怕湿疹、特应性皮炎疾病复发或者加重,几乎把所有的高蛋白饮食都给忌了,鸡蛋、牛奶、鱼虾、海鲜、鸡鸭、牛羊肉等等,结果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我认为这样非常的不可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影响和伤害比疾病本身更严重。当然,我并不是说得了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就可以什么都不忌、放开吃,关键是要科学忌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20年最新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对于“食物干预”环节的建议: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而不是简单的过敏,其发病涉及多个因素,有遗传因素影响,也包括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应答紊乱、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变化、环境和心理因素等。过敏因素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比较常见的是吸入性过敏原-尘螨导致的过敏(类似于过敏性鼻炎),而食物过敏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低龄的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中更为常见,比如牛奶蛋白、鸡蛋、鱼虾蟹、坚果、豆制品等,而且严重程度越高,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越大。食物过敏患病率峰值是1岁左右的宝宝,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年龄越小而且病情越重的宝宝,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越大,而成人的患者单纯因为食物过敏而患病的比例就很低了。 那么,怎么来判断食物和皮疹、瘙痒加重的因果关系呢? 首先,医院提供的特异性IgE的过敏原检测还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阳性指标高的种类,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回避,而且过敏原检测项目除了可以检测牛奶、鸡蛋、虾蟹等常见易过敏食物,还可以同时检测吸入性过敏原,比如最常见的尘螨、宠物毛发等,也同样可以作为病因回避的参考。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食物远远不止过敏原检测报告单里面这十几种项目,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用到前面图片里提到的“饮食日记”的方法了。饮食日记是发现过敏食物的一种方法,要求患者、患儿家长或者哺乳期妈妈记录下每天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总量,同时记录患者每天皮肤的临床表现和变化,例如吃了某些食物后出现皮疹反复或者病情加重,再逐一排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食物过敏,这是一种比较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不过在现实中,这样的饮食日记日常操作起来非常繁琐,难以坚持,特别是当皮疹变化比较细微的时候,非医学专业人士很难判断是否真的存在因为食物引起的病情变化。此外,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繁多,而且食谱不断改变,就算出现皮疹变化,也难以定位到是哪一天哪一种食物相关。 因此,我提出了一个改进版的“卜医生饮食日记”方法:对于原本湿疹或者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的患者或者患儿的哺乳期妈妈,我个人建议在开始的治疗期先严格忌嘴,避免疾病严重期的易敏状态,摄入易致敏高蛋白可能加重急性期病情。等通过一段时间医生的诊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或哺乳期妈妈就可以开始按照我的方法做饮食日记了。用一个小本子或者手机里的记事本APP记录,第1周先尝试某一种高蛋白食物摄入,比如鸡蛋白,在这1周里可以隔日进食一顿,观察已经控制比较理想的病情是否有反复、瘙痒是否有加剧,如果有打上标识“X”,表示需要回避不吃,如果没有就打上标识“√”,表示以后可以继续摄入不用忌嘴。然后以此类推,在第2周接着尝试第二种蛋白类食物并记录和标识,第3周再尝试第三种…………这样,每周尝试一种食物,通过几个月的积累,基本上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鸡蛋、牛奶、鱼虾、禽类、牛羊肉、坚果、豆制品等相对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都尝试一遍并标记。这样通过我的饮食日记方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实现一份适合自己病情、并能保障营养的食谱,而且能实现更多的饮食乐趣,提高生活质量。不过我要特别指出,对于特异性IgE的过敏原检测结果已经是阳性的食物短期内就别尝试了,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海鲜类的食物也不要去尝试(河鲜可以试)。由于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过敏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过敏的食物不代表以后一直不能吃,而现在不会过敏的食物也不代表以后一直可以吃,可以间隔半年左右再复查特异性IgE的过敏原检测和尝试饮食日记。
其实酝酿这篇文章已经很久了,因为这几乎是我门诊工作中被患者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础知识。HPV的分型到目前已发现有200余种,而跟性传播疾病相关、感染肛门生殖道粘膜部位的分型有40种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所关心的尖锐湿疣和HPV感染就是这40多种亚型引起的。依其致病性不同将这40余种亚型分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和中危型HPV约25种,包括16、18、31、33、35等型,与肿瘤性增生(癌变)相关,可导致生殖器、肛门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其中大约70%的宫颈癌和阴茎鳞癌发生与HPV16、18型的感染直接相关:而低危型的HPV包括6、11、42、43、44、81等型,主要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相关。尖锐湿疣主要由低危型的HPV6、11和高危型的16、18型感染所致。那么,我们所担心的宫颈癌或者肛门阴茎癌到底是怎么演变发生呢?HPV经历病毒复制阶段之后,其所含的部分基因具有细胞转化功能,可与宿主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并持续转录翻译,破坏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诱导细胞进入S期,促进宿主细胞无限增殖并向恶性转化。上面这段话我通俗来说就是,感染一定时间后,HPV会进入转化阶段,病毒的DNA基因会跟人体自身细胞的DNA基因重组在一起,并导致这些细胞无限制复制增值,而病毒的基因也实现了永生化,从而向癌变进展。虽然这段文字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HPV感染至发展为宫颈癌的时间约为10~15年的时间,中间一般需要经历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G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GSIL)、宫颈癌前病变这几个阶段(可分别对应CIN 1、2、3级)。而且,目前认为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HIV阳性、吸烟以及过早性生活和多性伴侣等因素可能会加速HPV致癌的进程。我们再回到文章标题本身的问题,除了免疫功能特别差或者合并HIV感染阳性(艾滋病)、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口服激素或者患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患者,绝大部分的尖锐湿疣都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治疗周期根据病程、疣体的部位和范围以及自身免疫状况不等,特别是在肛管肛周、尿道、宫颈等腔道部位有疣体的患者,治疗的疗程往往会需要更长。而对于没有疣体的HPV感染患者,情况要复杂得多。应该说,在感染早期的HPV病毒复制阶段,现有的医疗技术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一旦感染时间较长,病毒进入转化阶段,那么HPV转阴的概率将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变的进展而逐步下降。特别是到了CIN2级和3级(HGSIL和癌前病变)阶段,HPV治疗转阴的概率要明显低于早期感染阶段。那么,对于经过系统、规范、反复治疗后仍然不能顺利转阴的HPV感染患者来说,也不用过度恐慌和焦虑,毕竟只有小部分患者可能进展成宫颈癌,只要定期到妇科复查宫颈细胞刮片和阴道镜病理活检等检查进行随访跟踪,如有必要时可听取医生意见,采取手术等治疗方案来预防宫颈病变的进一步进展,也是完全可控的。
2018年1月18日,上海胡润研究院发布第一届《胡润·中国好医生榜》(Hurun·PingAnGoodDoctorsofChina2017)。共有来自中国20个城市、覆盖30个科室的近6000位“中国好医生”上榜。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该榜单。胡润研究院首先邀请346名国内顶尖医学专家(其中院士5名,国家级协会领导、三甲医院的院长、副院长的占比达到53%)一起提名了全国近12000名候选医生。其次,通过医生互评、专家评议和患者口碑三个维度对候选医生进行打分,各维度权重分别为40%,50%和10%。加权统计评分后,分别在中国大陆20个城市30个科室评选出前十名好医生榜(排名不分先后)。医生互评总投票量达到93795张,平均每位候选人投票8张。患者口碑通过多平台网络大数据调研,摘取候选医生的患者评价情况。本次评选主要涵盖年龄55岁以下的医生。本人很荣幸入选杭州地区皮肤性病科前十名排行榜。感谢各位同道和患者朋友的认可!你们的信任和鼓励是我继续前进努力的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由过敏引发的皮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很多婴幼儿的家长有着切身体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至7岁城市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的患病率已达12.94%,而其中1月至3岁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特别高,国内有学者统计在58~76%之间。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好发于小婴儿,部分老百姓俗称“奶癣”,已成为大家口中最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生后1-6个月,1岁半以后大多逐渐好转,部分患儿迁延至儿童、青少年、成人期,其中一部分发展为持续性的“特应性皮炎”。而近年来儿童、婴幼儿湿疹发病率的明显升高可能跟家族遗传、分娩方式、环境改变、饮食多样性、消毒剂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反复发作的皮肤损害、剧烈瘙痒和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随着过敏进程发展,患儿还容易伴发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给整个家庭带来持续不断的困扰,也构成社会的重要经济负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发病基础,导致外界刺激物能进入皮肤内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过敏原、化学接触物等,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和过敏。因此这类患儿皮肤往往十分干燥,目前基础治疗强调大量外涂润肤霜去弥补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的皮肤屏障缺陷,防止过敏原入侵,有力改善症状。那么,既然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又很干燥,是不是意味着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尽量不要洗澡或者少洗澡为好呢?其实以前大家过去对于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和护理有很多认识误区,如“得了湿疹不能洗澡或不能使用沐浴露”,这是有一定错误的。湿疹不是“湿”导致的,而一部分原因是皮肤缺水干燥后外界刺激物质进入皮肤导致的。洗澡可以冲掉皮肤表面的细菌、病毒、过敏原、汗液残余等外界刺激物,并且还可以给患儿的皮肤补充水分。所以,得了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可以洗澡,每天或者隔天洗澡都行,但有以下注意事项:1.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如果是局部皮肤有破损,发作严重继发感染有渗出的阶段,建议暂时避免清洗,等专业皮肤科医生处理待病情稳定之后再考虑清洗。2. 洗澡水温28~37℃比较合适,不要超过40摄氏度,冬天在做好环境保暖、孩子不着凉的前提下,推荐水温尽量偏低些,因为温度过高的话容易把皮肤本身表面的油脂成分过度清洗掉。3. 洗澡的方式更推荐使用盆浴的方式,这样可以提供更好的补充水分功能,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不要过长。4. 洗澡的过程,大部分情况下推荐仅用清水轻轻清洗,就能够达到冲掉汗液残余和常规外界刺激物的目的,不需要用力搓。如果有时候皮肤确实比较脏,清水洗不干净的时候可以适当用沐浴露进行清洗,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偏酸性或中性、温和的沐浴露,且用沐浴露的过程中适当避开湿疹皮损处。5. 最后一点很重要,洗完澡先轻轻擦干身体,当皮肤表层还感觉湿润的时候就要马上搽上大量的润肤霜,因为这时候皮肤表面角质层还蕴含水分,润肤霜可以起到锁水保湿的功效,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再搽的话,水分就可能已经散失,润肤霜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了。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仅仅洗完澡搽润肤霜还不够,要养成一天搽两次甚至三次、四次的习惯。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的护理和预防也同等重要,需要讲究“科学”地洗澡。另外,一旦患儿有病情变化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找专业医生就诊咨询,广大家长切勿盲目轻信各种传说的“民间偏方”,也不要自行通过网络等途径购买和使用一些号称“不含激素”的产品,以免耽误甚至加重病情。
“医生,我口腔里会不会得尖锐湿疣?”,这是我在门诊工作中碰到比较常见的问题,除了一部分已经得了尖锐湿疣或者HPV感染的患者,还有一些是有过口腔高危性接触的人群也同样很担心。众所周知,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同性恋者多见于肛门及直肠内,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阴蒂、阴道、宫颈、会阴及肛周,当然临床上也有少数患者可见于肛门生殖器以外部位(如口腔、腋窝、乳房、趾间等)。口腔的尖锐湿疣多位于舌下系带处、舌两侧、牙龈、颊黏膜和会厌咽喉部,大部分情况下口腔的疣体不会引起明显不适症状,但是咽喉处疣体较大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咽喉不适。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恐慌,在实际临床中口腔尖锐湿疣的患者还是很少见的。虽然大部分已经确诊的尖锐湿疣患者都曾经有过口部的高危性接触经历,但是真正发生口腔HPV感染的比例是很低的。这是因为口腔是完成进食和语言功能的器官,其黏膜的组织结构跟生殖器黏膜有所区别,特别耐摩擦且不易出现黏膜的破损,而黏膜存在破损伤口是HPV感染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口腔里的唾液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口腔黏膜有一定的保护能力。由于口腔中的舌乳头是凸起的,而舌系带和周围黏膜上也会有小的隆起物,导致不少患者误认为自己得了口腔尖锐湿疣,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压力。如果有这方面的担心,可以找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来帮忙,一般来说,如果症状典型,医生能直接作出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者没有明显赘生物而担心被感染的情况,那就需要做PCR扩增基因检测来确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