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造成“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高致残性疾病,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脑中风相关的药物,多用于降低中风的复发几率,对已经形成的中风后遗症帮助不大,后续治疗多依赖传统的康复、针灸等手段。受损脑功能的重组和代偿直接决定患者后遗症的预后,研究表明健侧大脑半球可用于重组和代偿中风侧脑功能,从而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然而,健侧大脑半球和偏瘫侧肢体间的直连神经网络较少,单纯依靠康复和自身作用受限制很大。神经转位技术可将健侧神经转位后与患侧神经吻合,进而加强健侧半球对偏瘫肢体的支配,经过神经再生和脑功能重组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等后遗症。神经转位是用于神经损伤修复的经典术式,在国内外大型医学中心已开展30余年,该技术可用于改善患者偏侧肢体无力、痉挛及僵直等问题,后期配合经颅磁刺激等脑网络重建手段可取得更佳效果。目前,我院神经外科已开展神经转位、神经移植等神经损伤修复亚专业,对于病情稳定,经过系统康复治疗,仍存在明显偏瘫、肢体痉挛等严重后遗症的病人,可考虑神经修复手术,利用健侧大脑半球的功能重组和代偿,改善脑中风后遗症。如您有疑问可前往我院神经外科-神经损伤修复门诊咨询:每周四下午及周六日上午张培海医师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常见原因包括脑血管病、颅内外肿瘤、炎症及外伤等,例如“脑梗死,Bell麻痹,脑肿瘤、耳或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及颞骨骨折等疾病 面瘫患者有表情障碍,还会面肌萎缩、食物残留等,显著影响个人容貌、损害自尊和社会形象。 ● 传统治疗方案:1)药物对症:脱水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2)中医康复:针灸,理疗,面部康复训练等。部分患者预后不佳: 经过以上综合性治疗,轻、中度患者大多在2周至3月之后可基本康复,但是仍有1/3以上的中度和重度患者可能存在持续面瘫。 近年随着器械、设备和显微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了“面神经减压、吻合、转位及面部矫形”等外科新技术,成功帮助众多周围性面瘫患者回归社会。 对于药物、针灸及康复无效、持续严重面瘫的病人,具备外科治疗的指征,旨在重建面部肌肉与神经连接,保护眼睛与恢复面容。 面瘫病因复杂,损伤位置多变,手术指征、策略与时机需依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患者评估方法:1)患者病史:面神经损伤的原因、具体部位、患病时间;2)面神经查体:静态面容,微笑示齿,眼睑闭合,角膜溃疡及面肌萎缩程度;3)听力学检查:听阈、听阻抗等;4)神经影像:面神经高分辨核磁及颞骨薄层CT扫描。5)电生理检查:面神经电图,异常波等。目前,我院神经外科已开展多学科协作的神经转位、神经移植等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神经损伤修复亚专业发展。对于药物、针灸及康复无效、持续严重面瘫的病人,可考虑外科治疗,重建面部肌肉与神经连接,保护眼睛与恢复面容。神经外科-神经损伤修复门诊咨询时间:每周四下午、周六日上午 看诊医生:张培海医师
前言 医生与患者共同协商、决策治疗方案,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疾病是最为推崇的一种模式。医生从专业角度讲解疾病,患者从自身实际诉求出发,参与沟通。决策:胶质母细胞瘤怎么治?背景:胶质母细胞瘤(GBM)在WHO分级里属于最恶性的肿瘤之一,因此,它已被全世界关注。在儿童中很少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是许多患者都超过60岁。截至2019年,其5年生存率约为10%。预期寿命为2年。由于进展迅速,在MRI发现后约2周内可能会翻倍。这种肿瘤确切的诱因仍未知,至今还没有治愈方法。治疗主要是为了延长生存期,原则上还是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但愈后仍比较差,它的生存期平均大概14个月多一点。图1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绝大多数原发脑肿瘤的经典初始治疗是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这样可以实现准确的病理诊断、肿瘤基因分型并减少肿瘤容积,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对于原发GBM来说,基于NCCN指南的临床数据,手术后应进行放疗(60Gy,6周),并进行TMZ(替莫唑胺)的同步及6周期辅助化疗。与单独进行放疗相比,放疗联合TMZ同步加辅助治疗的KPS评分≥60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6个月,而单独放疗为12.1个月。对于复发的患者,没有明确的治疗模式,少有数据能够提示某些治疗措施可以延长生存期。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机会接受二线治疗。二线治疗选择包括二次手术切除、再次放疗、系统治疗(洛莫司汀或贝伐单抗联合治疗等)、支持治疗等。适用状况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旨在延长生存期。而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的标准是≤70岁和KPS评分≥70。疾病介绍一、什么是胶质母细胞瘤?由一种叫做星形细胞的特殊类型的脑细胞发展而来。这些细胞本来是帮助支持和滋养神经元(大脑的神经细胞),形成疤痕组织,帮助修复大脑损伤。但变成肿瘤后,通常侵袭性很强,广泛生长到周围的脑组织中。当肿瘤开始过多挤压大脑时,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感觉异常、活动障碍以及昏迷嗜睡等体征和症状。二、如何诊断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磁共振检查对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判断性质意义较大。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患者存在转移瘤、炎症、脱髓鞘病变、感染等可能,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腰穿脑脊液化验等检查,甚至需要等待术后病理做出最终诊断。三、胶质母细胞瘤的危害?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胶质母细胞瘤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脑水肿广泛,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所有患者都有头痛、呕吐症状。视盘水肿有头痛、精神改变、肢体无力、呕吐、意识障碍与言语障碍。肿瘤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脑神经损害、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癫痫的发生率较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少见,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部分患者表现为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四、症状较轻的患者有何不同?少部分患者发病时仅有头晕头痛等轻微颅高压症状,手术存在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等风险,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病情迫切的病人,往往手术势在必行。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往往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手术的风险,往往难以抉择是否手术。医疗选择介绍手术:GBM手术的指导原则是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尽管没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明确手术切除程度,在可行的情况下均推荐进行全切。有很多术前及术中的辅助技术来提高全切安全性及全切率,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前影像检查,如功能MRI、DTI,尤其是肿瘤累及或毗邻语言区域。清醒开颅术中进行运动、语言功能皮层描记,可以带来很好的长期功能预后。在GBM复发后,如果可能仍应考虑尽量实现全切,尤其是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大于6个月或者是KPS评分较高的年轻人。放疗:放疗在很久以前就被用于GBM的治疗中,旨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时间,直到目前仍是重要的物理治疗方式。目前传统的术后放疗是联合TMZ给与60Gy剂量,每次2Gy分割维持6周时间。其他的剂量方案目前没看到明显的优势。特别注意的是,不建议使用大于60Gy剂量的照射剂量。需要注意同步化疗期间的放射性坏死风险,其发生风险取决于接受照射的脑体积以及重要结构接受的剂量。较低剂量的54-55.8Gy,1.8Gy分割或者57Gy,1.9Gy分割的方案更适合于累及脑干或者非常巨大的肿瘤。根据术前、术后MRI 的T1增强和T2/FLAIR来确定肿瘤体积。在临床肿瘤体积边缘存在一定的小变异,可以根据单位的经验选择来定义靶区。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预后更差,构成一个重要的患者亚群。与单纯支持治疗相比,放疗(50Gy,1.8Gy每次,维持5周)已被证实可使生存期获益。然而这一获益并不显著。很多老年患者可能并不适合这一传统的长周期放疗。复发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再程放疗。典型的情况就是年轻且KPS评分较高的患者。和手术相似,在复发后也没有随机试验验证再程放疗的生存优势。虽然如此,因为绝大多数复发病灶位于既往照射过的脑组织范围内。全身治疗:标准一线化疗为放疗期间TMZ(75mg/m2/d),放疗后继续给予6个周期TMZ(150-200 mg/m2/d,1-5d/28d)。TMZ常见的毒性作用包括恶心、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辅助化疗阶段。在标准的同步放化疗加辅助化疗方案后,大部分患者在6个月内复发。现没有标准的二线全身治疗方案,通常都是使用烷化剂化疗方案。支持治疗:GBM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显著恶化的神经功能症状,这不仅仅来源于肿瘤本身,也来源于治疗带来的毒性反应。恶化的神经功能影响日常生活,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常使患者需要更高级别的陪护和社会支持。此外,这些问题在生命终末期变得更为突出。因此支持治疗在GBM的多模态治疗中仍有重要的意义。在GBM疾病过程中,近8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部分需要长期的抗癫痫治疗。抗癫痫治疗的原则就是尽可能使用低剂量的药物控制癫痫,以减少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已有研究在GBM患者中证实了左乙拉西坦的安全性,左乙拉西坦与其他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少。尽管常在围手术期使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物,但是仍不推荐对于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皮质类固醇常被用于减轻瘤周血管源性水肿以减轻临床症状。因为缺乏盐皮质激素活性,临床上通常使用地塞米松。皮质类固醇的长期使用受到其副作用的限制,因此低剂量短时间使用是最合适的。当然也有证据提示皮质类固醇使用与缩短的生存期相关,可能与放化疗诱导的基因毒性应激的保护作用有关。高级别胶质瘤和GBM有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大约1年内发生率达到20%。有很多因素增加了血栓风险,包括凝血因子、凝血酶的活性增加,外科手术的影响以及较高比例的肢体活动障碍等。为减少颅内出血风险,用低分子肝素预防VTE应在术后24h开始。围手术期后的长期VTE预防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除非出现治疗矛盾的情况,否则VTE治疗通常是终身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于新的口服抗凝药物目前尚缺乏证据。淋巴细胞减少通常由使用皮质类固醇、化疗、放疗引起。因此,尤其在新发GBM的联合放化疗阶段,患者容易出现机会致病菌感染,如吉罗威氏肺孢子虫肺炎,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最后,早期、积极的关怀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因为GBM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此类服务的重要性被逐渐重视。对于乏力、心态、行为障碍以及认知障碍等相关症状的管理和高级的关怀计划,都是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的重要组成部分。KPS评分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您目前想要的选择□保守观察□活检+放化疗□近全切除或全切+放化疗□放化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请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您做决定l步骤一、您对医疗方式的考虑考量项目:手术的风险、经济花费、照护的品质、后遗症l步骤二、对于以上介绍您是否完全理解1、手术可以改善预后;2、保守治疗存在相关风险;3、麻醉及手术风险l步骤三、您现在确认医疗方式了吗□保守观察□活检+放化疗□近全切除或全切+放化疗□放化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我对于治疗方式还有不了解,还想要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大家更有条理的认识和了解疾病,我们特意制作了这篇就诊指南,希望最终帮助我们做出决定。
前言 医生与患者共同协商、决策治疗方案,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疾病是最为推崇的一种模式。医生从专业角度讲解疾病,患者从自身实际诉求出发,参与沟通。决策题目颈动脉狭窄患者,是否应该接受手术治疗前言颈动脉狭窄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颈动脉狭窄指供应脑的大血管一般指颈内动脉狭窄,常常因狭窄导致的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0%左右。常见的引起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及与发育、炎症和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目前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图1颈动脉狭窄随着血管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症状较轻时就被早期诊断,然而手术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等严重风险,由于考虑手术风险,在保守观察和手术治疗之间很难抉择。以下经过完整的资料参考和说明,希望帮助病人家属做出适合的决定。适用状况颈动脉狭窄的病人疾病介绍一、什么是颈动脉狭窄图2颈动脉狭窄示意图指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及与发育、炎症和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管径变窄,从而引起远端缺血症状的病变。。二、如何诊断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的诊断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常见的颈动脉血管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为检查的“金标准”。除此之外,脑部缺血症状的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另外,目前已有基于核磁共振的应用于临床的斑块性质学检查方法,主要是指多序列核磁显像,利用不同扫描序列核磁共振对于不同组织的敏感性,检测斑块的主要成分特点,但在临床上尚未普及。三、颈动脉狭窄的危害?颈动脉狭窄根据有无症状可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轻度(<30%)至中度狭窄(30%-69%)的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头晕及发作性的肢体无力等症状,持续时间往往较短而不引起重视,然而重度狭窄(70%-99%)的病患导致的缺血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朦、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和/或无力、伸舌偏向、言语不利、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甚至偏瘫、昏迷等。图3颈动脉狭窄引起远端脑缺血示例四、症状较轻的患者有何不同?大部分颈动脉狭窄病程进展缓慢,病人诊断时往往症状较轻,手术存在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等风险,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病情迫切的病人,往往手术势在必行。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往往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手术的风险,往往难以抉择是否手术。医疗选择介绍l手术治疗是重度颈动脉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具体手术的方案,需要结合狭窄的部位、长短、狭窄程度及有无合并梗死等情况来决定,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往往需要多次术前讨论,详细论证方案,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交流。患者术后需根据手术方案及危险因素决定长期用药。l病人术后需要神经科门诊长期随访及指导用药,一般的,术后并发症几率<6%,术后需由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医师协同制定治疗方案,需要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树立重新康复及回归社会的信心。l临床中主要有①药物保守观察②颈动脉内膜剥脱③颈动脉支架置入这些治疗方案,下面分别做简单介绍。①药物保守观察:不进行任何外科处理,狭窄小于50%,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对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门诊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若病情持续加重,狭窄进一步加重,建议门诊复诊。②颈动脉内膜剥脱,狭窄大于70%或大于50%伴有明显症状,是手术适应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是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已开展50年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将关注脑血管病的重点前移,预防脑梗塞的疏通式手术。手术风险包括伤口感染、局部血肿、再狭窄、局部神经损伤引起的相应的症状及远端栓塞及出血等。图4颈动脉内膜剥脱及切除的斑块③颈动脉支架置入。狭窄大于70%或大于50%伴有明显症状,是手术适应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微创方法。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具有更广泛的适应征,身体条件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部位靠近颅底、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均可选择支架治疗。术后需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样有再狭窄及远端栓塞出血的风险。图5颈动脉支架置入相信通过以上介绍,您已经对于颈动脉狭窄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症状较轻的颈动脉狭窄,我们的专业治疗意见如下:1、对于狭窄小于50%的病变,可优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建议慎重选择手术,严密随访;2、若病变狭窄程度大于50%,小于70%同时不伴随临床症状;也可优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门诊定期随诊。3、若病变狭窄程度大于50%同时伴随严重的临床症状,可酌情考虑手术治疗,需接受手术带来的风险;4、对于狭窄程度大于70%的病变,均建议手术早起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样需接受手术带来的花费及风险。您目前想要的选择□保守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目前无法确定请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您做决定l步骤一、您对医疗方式的考虑考量项目:手术的风险、经济花费、照护的品质、后遗症l步骤二、对于以上介绍您是否完全理解1、手术可以改善预后;2、保守治疗存在相关风险;3、麻醉及手术风险l步骤三、您现在确认医疗方式了吗□保守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目前无法确定我对于治疗方式还有不了解,还想要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大家更有条理的认识和了解疾病,我们特意制作了这篇就诊指南,希望最终帮助我们做出决定。
前言 医生与患者共同协商、决策治疗方案,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疾病是最为推崇的一种模式。医生从专业角度讲解疾病,患者从自身实际诉求出发,参与沟通。决策题目年纪大的人出现自发性脑出血,是否应该接受手术治疗前言自发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老年病人常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手术的风险高,此类病人无论是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都面临巨大的风险。选择保守治疗的病人,需要面临长期昏迷,卧床,重症监护,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部分患者引出脑出血量多,脑组织破坏严重,保守治疗存活困难。选择手术治疗需面临高龄患者麻醉及手术风险,病人家属很难抉择。以下经过完整的资料参考和说明,希望可以帮助病人家属做出适合的决定。适用状况高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疾病介绍一、什么是自发性脑出血?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作用下,颅内血管自发破裂,局部形成血肿,伴脑组织受压破坏,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出现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及脑室系统等,其中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部位,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有人也称它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常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症状,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及意识水平下降,严重者直接昏迷。二、自发性脑出血的危害?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司令部,突然形成的血肿会造成脑组织的破坏,绝大部分病人即使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常遗留偏瘫、失语等症状。基底节、丘脑破坏严重及脑疝等危重病人,及时手术治疗,也存在长期昏迷、植物人,甚至死亡风险。三、高龄患者有何不同?高龄患者定义为年龄大于65岁以上,病人常合并较多内科并发症,心肺及肝肾功能状态代偿能力不佳,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高,患者术后植物状态及死亡率高。四、如何诊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通常院外急性发病,神经外科就诊后应尽快完善头颅CT检查,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基本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完善头颅CTA或DSA检查除外脑血管异常。医疗选择介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指征要根据血肿量、出血部位等进行个体化评估,出血量超过30ml、脑室铸型及脑疝等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高龄患者术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内科状态,积极纠正凝血障碍、电解质紊乱等异常,若无绝对手术禁忌可考虑手术治疗,但相较于低龄组患者预后较差。①保守治疗:不接受手术治疗,无手术及麻醉风险。使用脱水药物,鼻饲等支持治疗,面临药物副作用,昏迷,卧床,重症监护,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另重症病人,保守治疗生存困难。②手术治疗:1)钻孔引流:创伤小,可局麻,风险较低,可减低颅内压力、引流血肿。由于非直视手术,无法有效找到出血点。穿刺可能导致颅内新发血肿、感染等,穿刺置管存在失败或位置不佳可能。2)开颅血肿清除:是一种高难度且复杂之外科手术,经开颅手术取得较良好之手术野,运用显微镜或内镜直接将脑内血块清除,并可较有效找到出血点,而予以止血,其适应症为无法以药物及其它手术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控制的颅内出血。手术基本上只是一种试图挽救垂危生命的方法,患者存在术中大出血、急性脑膨出、恶性脑水肿、再次出血等风险,严重者无法存活,术后往往需长时间入住ICU病房,花费高。您目前想要的选择□保守治疗□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目前无法确定请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您做决定l步骤一、您对医疗方式的考虑考量项目:手术的风险、经济花费、照护的品质、后遗症l步骤二、对于以上介绍您是否完全理解1、手术可以改善预后;2、保守治疗存在相关风险;3、麻醉及手术风险l步骤三、您现在确认医疗方式了吗□保守治疗□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目前无法确定我对于治疗方式还有不了解,还想要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大家更有条理的认识和了解疾病,我们特意制作了这篇就诊指南,希望最终帮助我们做出决定。
前言 医生与患者共同协商、决策治疗方案,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疾病是最为推崇的一种模式。医生从专业角度讲解疾病,患者从自身实际诉求出发,参与沟通。 什么样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需要手术 药物副作用较大或药物控制不满意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颜面部常见的疼痛之一,因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药物副作用较大,或药物控制不满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球囊压迫手术与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同样都是微创操作手术,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我们将简单介绍三叉神经痛的特点、病因及各个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出适合的选择。该选择什么手术方式三叉神经痛,选择球囊压迫?还是显微血管减压?疾病介绍一、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头面部的疼痛,常被误以为是牙痛、头痛。三叉神经是人体十二对脑神经之一,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以及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信息传送到大脑。三叉神经痛就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图1:三叉神经的分布示意图。二、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特点?1、疼痛部位局限:多为一侧脸疼,严格局限在面部,即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范围之内。2、突发突止:疼痛发作常无预兆,骤然发作,骤然停止。3、持续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病程越长,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发作间期越短。4、剧烈疼痛:患者常描述疼痛像闪电样、烧灼样、针刺样、刀割样,剧烈程度被描述为“痛不欲生”。5、诱发因素:疼痛经常能被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所诱发,如咀嚼、说话、刷牙等。6、疼痛有触发点: 有些患者可有触发点,即疼痛部位的某一处,轻触或刺激后激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往往在上唇、鼻翼、齿龈、口角等部位。三、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什么?除了小部分三叉神经痛是由于颅内占位或肿瘤压迫所致外,绝大部分的患者是因为颅内动脉退变、迂曲、变形,对三叉神经根部产生了挤压、压迫,从而使异常的疼痛传入冲动增加所导致的。颅内动脉的退变跟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等关系极为密切。治疗方法介绍1、药物治疗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可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行走不稳及肝功能的改变,因此服药期间要定期门诊复查病情及肝功能。2、球囊压迫手术球囊压迫是将球囊针穿刺进入深部的神经节,通过球囊扩张产生的机械压迫,选择性阻断三叉神经中传导痛觉的粗纤维,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球囊压迫手术只有穿刺针眼,无切口,因此非常微创,恢复较快。不足之处是面部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并有一定概率的复发可能。3、 减压手术针对病因方可达到根治的目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颅内的压迫血管从三叉神经根部分离,并用高分子垫棉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彻底解决疼痛的目的。所以减压术后的患者疼痛消失,面部没有任何麻木不适的感觉。图2: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切口部位及术中操作示意图。相信通过以上介绍,您已经对于三叉神经痛及各个治疗办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球囊压迫手术与减压手术对比球囊压迫显微血管减压切口部位嘴角耳后切口长度一个针眼4-5cm左右麻醉方式全麻全麻术后恢复时间1-2天5-7天术后面部麻木一定程度极少有效率早期较高早期、长期均较高复发可能一定概率很少对于不同手术方案我们的推荐为:球囊压迫年龄偏大、合并慢性疾病、担心微创手术风险显微血管减压相对年轻(65岁以下)、没有合并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您目前想要的选择□ 药物治疗 □ 球囊压迫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请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您做决定l步骤一、您对医疗方式的考虑考量项目:手术的风险、经济花费、照护的品质、后遗症l步骤二、对于以上介绍您是否完全理解1、手术可以改善预后;2、保守治疗存在相关风险;3、麻醉及手术风险l步骤三、您现在确认医疗方式了吗□ 药物治疗 □ 球囊压迫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我对于治疗方式还有不了解,还想要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大家更有条理的认识和了解疾病,我们特意制作了这篇就诊指南,希望最终帮助我们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