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频繁眨眼临床上称为异常瞬目综合症,门诊或网上有大量的儿童因此而就诊或咨询,从2月宝宝到10几岁的儿童都大有人在,这一问题时常困惑着家长而不知所措,迫切想知道具体原因及解决办法。现就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1、结膜炎,主要是细菌性和过敏性结膜炎,这里所指细菌性结膜炎并非是"红眼病",而是致病比较轻,症状、体征不明显,仅表现频繁眨眼、晨起少量眼屎,或有轻度眼红的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与儿童过敏体质有关,主要表现眨眼、眼痒不适或宝宝不自主的揉眼,有时可伴有少量眼屎。目前沙眼几乎不存在而非一些机构儿童查体或筛查所说的沙眼。细菌性,可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或可乐必妥滴眼液治疗;过敏性可短期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同时可以点玻璃酸钠滴眼液以润滑保护结膜角膜。 2、倒睫,主要见于肥胖的宝宝,面部及下睑肥厚致使下睑睫毛倒向眼球刺激角膜,常有眨眼、揉眼伴流泪甚至眼红。治疗方法,轻者可将倒伏的睫毛拔除,或将眼睑轻轻外翻至正常位置,用胶布贴在局部的皮肤上牵引固定。随着孩子身体发育,眼睑内翻有望自愈。仅个别严重者引起角膜溃疡需要手术矫正。 3、屏幕综合症,是指看电视、玩电脑、看手机或打游戏机的持续时间长,出现眼睛干涩不适,难以自控地频繁眨眼,可以点玻璃酸钠滴眼液予以缓解。同时避免玩电子产品。 除此之外,少见的原因还有铅中毒或偏食患儿缺乏微量元素,如铅中毒可导致眨眼、嘴角抽动、性格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儿童抽动症常见于2-15岁,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除频繁眨眼外,还可伴有多部位抽动或复合性运动抽动,如皱眉、歪嘴、耸肩等,需要相应科室治疗。还有部分孩子因为曾经有上述病因之一导致频繁眨眼的历史,通过治疗,在病因去除后,仍保留着频繁眨眼的习惯或由于平时不注意,喜欢模仿他人眨眼,结果形成习惯性眨眼,这需要父母正确引导和提醒。 阅读 30 | 点赞 0
宝宝出生后不久到几个月经常眼泪汪汪伴眼屎分泌多,就要警惕宝宝是否患上新生儿泪囊炎,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外眼病,多数因为出生后鼻泪管下端一层膜未张开阻塞所致。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流泪症状,同时内眼角还有黏黏的黄白色脓液流出,早上起床时眼睛有很多眼屎,通常没有眼红、眼肿,多单眼发病。 而新生儿结膜炎一般多在出生后5-14天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同时伴有分泌物,初为白色,但可能很快转为脓性,多双眼发病。 如未及时护理治疗,炎症可侵犯角膜。有的宝宝还会产生远期眼部不良后遗症。 新生儿泪囊炎早期治疗可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每日多次向下按摩泪囊区,使鼻泪管下口穿破。若3-6月无效,就应到医院进行加压冲洗或泪道探通,切不可等宝宝长大后再就诊,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经常有家长从外观发现宝宝有"对眼",就认定孩子患了内斜视。在门诊或网上咨询,不是所有从外观上看有斜视的都是真的斜视,有一种内眦赘皮造成的斜视叫做假性内斜视。内眦赘皮是指在内眼角前方的一片垂直的皮肤皱襞,它遮掩着内眼角,严重的可遮盖部分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的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这是假性内斜视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鉴别的方法是将患儿鼻根部皮肤捏起,鼻侧巩膜暴露多些,"内斜视"便消失了。另外也可以采用角膜映光法,即用手电筒光照射在小儿两眼之间,观察光影是否在角膜的中间;或用交替遮盖一眼的方法检查眼位来鉴别。 假性内斜视无需治疗,随宝宝发育和鼻梁变高可以好转。明显者或成年后美容手术治疗。
视网膜中央动脉是视网膜内层营养的唯一来源, 该动脉属于终末动脉,分支间无吻合,一旦发生阻塞,视网膜内层血供中断,导致 急性缺血,视力下降严重,预后不良。 所以血供恢复至关重要, 一般治疗方法很难使阻塞的血管早期再通,病人基本以视神经萎缩、失明而告终。而介入溶栓 可以迅速使血管再通 并形成 侧枝循环恢复血供,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 近日,我院眼科和介入科密切合作成功救治一例病史超过30小时的60岁女性患者。术前视力为光感,术中 患者自诉视力明显改善,视野扩大,术后患侧肢体制动24 小时。术后 24小时,患者右眼视力 0.6,眼底后极部视网膜仍水肿,黄斑区樱桃红斑,术后 48小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示:臂 -视网膜动脉充盈明显缩短( 17s),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术后 7天,视力 0.6,视野检查正常,眼底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明显消退,黄斑区樱桃红斑不明显。 该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未出现颅 内并发症。出院视力0.6。 因此, 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 CRAO, 给该病患者恢复视力 带来希望。当然需要介入科医师娴熟的技巧及经验和技术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强光照射导致儿童眼底损伤时有发生,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 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由于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有意无意地注视强光源如激光笔、浴霸灯、LED屏等,因而不经意间破坏了眼底视力最敏锐的黄斑区,构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非常痛心。这是6岁的孩子在2、3岁时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双眼被激光笔损伤。视力严重障碍。 所以提醒家长们,一定看好宝宝,远离强光源特别是激光源。增强自我注意保护意识。
结膜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眼红、眼肿、流泪及分泌物。家长往往揪心着急、特别担心影响宝宝的眼睛及视力。门诊常见的有过敏性结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治疗措施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如何鉴别呢? 过敏性结膜炎春夏多见,是由于先天过敏体质,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接触物等因素诱发的一种眼部表现的变态反应,有的同时患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大多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症状,除了主观描述以外,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最近行为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眼痒、眼红、畏光、流泪、揉眼、偶有眼痛等。出现 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并水肿,透明黏稠的分泌物。 细菌性结膜炎是由于儿童免疫力差,感冒发烧、卫生差或幼儿园传染等,其特点是有显著的结膜充血和大量的粘液脓性的分泌物。早期患儿可能有异物感、畏光等,随之会出现眼脸的红肿,结膜的充血,颜色呈现鲜红色,并有大量的粘脓性的分泌物,清晨起床的时候,上、下睑睫毛常常被分泌物粘在一起,眼睛不容易睁开。 两种结膜炎治疗得当,一般不影响角膜,不影响孩子以后的视力。 治疗措施:过敏性结膜炎以抗过敏滴眼液为主,像奥洛他定滴眼液、研立双滴眼液、普洛拉芬滴眼液等。必要时用含激素的抗菌滴眼液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而细菌性结膜炎以抗菌滴眼液 为主,如妥布霉素滴眼液、可乐必妥滴眼液等。过敏性结膜炎反复发作,不断调整药物。 预防为主,避免过敏原,注意卫生,平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