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的首位。原发性感染常发生于幼儿。有全身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唇部和皮肤单疱感染。眼部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膜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疱疹,大约60%患者出现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不到10%的患者发生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复发性感染是由感染的细胞内潜伏病毒的再活化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在感冒等发热性疾病后,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时,病毒再活化,扩散到眼表或角膜的上皮细胞,引起复发感染。采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减少病毒感染所致的角膜损害,防止病毒扩展到基质深层。角膜基质炎可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的同时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病毒造成的角膜炎症性破坏。已穿孔病例或后遗角膜白斑者,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眼水。
恶性肿瘤。好发于角膜缘、睑缘部,多见老年男性。瘤体初起为灰白色小点状隆起,似疱疹后迅速增大,向球结膜及角膜生长,深部波及巩膜。菜花状,色红,表面易破溃出血。可穿入眼球内部或经淋巴转移至耳前淋巴结及全身。需手术彻底切除后送病理组织检查。如范围较小,未侵犯深部组织可行局部切除。范围较深广者须行眼球摘除或眶内容剜除术。
色素痣为良性瘤,多数为先天性。黑色素瘤原发者少,由色素痣恶变而形成。色素痣好发于角膜缘或睑裂部球结膜,边界清晰,微隆起,可呈棕黑色或棕红色,一般不增大或增长缓慢。黑色素瘤则多由痣恶变而来,多见于中老年人,增长迅速,色黑,表面不平呈分叶状,容易出血,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及转移。色素痣一般处理,如疑恶变可考虑手术切除。如考虑黑色素瘤应及早彻底切除,必要时行眼球摘除或眶内容剜除术。虽尽早广泛切除,也难避免复发及转移,对放射线治疗不敏感。
为良性肿瘤,但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为鳞癌或乳头状癌。好发于泪阜(内眼角)或角膜缘部。呈乳头状或桑葚状隆起,灰白色或淡红色。需彻底手术切除,瘤体较小者可冷冻或激光治疗。侵入角膜者可考虑切除后,作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
由于外伤、手术、结膜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结膜上皮植入到结膜下形成囊肿。少数可由寄生虫性引起。无不适症状,不影响视力。但随囊肿增大,可有异物感。球结膜上见到囊样透明隆起,囊肿可随球结膜移动。囊肿比较大的,可行手术摘除。
结膜细胞变性及代谢产物堆集所致。一般无症状,但如果结石突出结膜表面时可有异物感。睑结膜面呈黄白色或白色小颗粒状物质,质硬,多少、大小不一。如无不适不需治疗,对有异物感或突出于结膜面的结石可在表面麻醉下用注射针头剔除。
病因可能与风沙、灰尘、日光等长期刺激而致结膜下组织增生。野外工作者特别是渔民和农民的发病率较高。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如胬肉长入角膜,侵及瞳孔区时可有视物障碍。进行性胬肉:发展快,胬肉体充血,肥厚,有粗大扩张的血管,头部隆起。静止性胬肉:不进展,胬肉体微充血或不充血,组织菲薄。胬肉严重影响外观或视力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病毒感染所致。通过眼内分泌物污染的洗脸用具或游泳池水传播。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潜伏期1周左右,双眼先后发病,发病急,症状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相似。早期结膜充血水肿,内眦(即内眼角)部结膜充血更明显。可见结膜下点状出血,睑结膜可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发病1周后出现角膜损害,可影响视力,经数月至1年左右消退。常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与压痛。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常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药水滴眼,每1小时1次。晚上可以涂更昔洛韦眼膏。
病因很多,急性结膜炎迁延成为慢性,或细菌毒力较低,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不良的外环境如工作环境、空气污浊、工业粉尘、风沙、化学药品刺激;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都可以引起。眼部痒、异物感、灼热、干燥感、视疲劳等。睑结膜轻度充血,表面肥厚粗糙,外眦部(即外眼角)常有白沫状分泌物。治疗上应该去除诱因,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多见于中年男性,一般单侧受累,发病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固定的包块。眼球向内下方移位。肿瘤生长缓慢。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CT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泪腺窝骨质侵蚀。高龄者要考虑恶性混合瘤,生长较快,并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应注意恶性之可能。手术切除可治愈,但可能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