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一、按变应原种类分类1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常见致敏原为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物变应原。花粉过敏引起的季节性AR也称花粉症。不同地区的季节性变应原暴露时间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2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常见致敏原为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室内常年性吸入物变应原,以及某些职业性变应原。二、按症状发作时间分类1间歇性AR:症状发作<4 d/周,或<连续4周。< p="">2持续性AR:症状发作≥4 d/周,且≥连续4周。三、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类1轻度AR: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下同)未产生明显影响。2中-重度AR: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听力完全正常的可以有耳鸣的出现;听力有障碍的可以出现耳鸣,也可以不出现耳鸣;听力正常与听力障碍的耳鸣心理声学特征没有区别,经治疗后,相当大部分患者耳鸣与听力变化不同步。 耳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我们身体里的一个警铃。犹如房子里的火警系统。当房子着火了,警铃响了,我们在关警铃之前应该是先把火灭了。我们智能的身体有无数的警报系统,譬如发热、鼻塞、咳嗽、拉肚子等等,耳鸣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耳鸣是最善意,最温柔的一种警报。耳鸣的患者基本上都有一个熬夜的坏习惯同时平时工作比较紧张,情绪也会比较不稳定,再加之平时喜欢大鱼大肉,脾胃功能受损。耳鸣就是对这种不良生活习惯的警报。当我们出现耳鸣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自己这一段时间是不是老熬夜,心里是不是不平静,有没有顾忌你的肠胃。而不是一出现耳鸣就开始担心、紧张、恐惧。把耳鸣当作疾病的因,我们只能团团转,我们只有认清耳鸣是不良习惯的果,我们才能最终让耳鸣消失。正如上面的小伙,让他安静的睡几个好觉耳鸣就开始减轻了。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听力完全正常的可以有耳鸣的出现;听力有障碍的可以出现耳鸣,也可以不出现耳鸣;听力正常与听力障碍的耳鸣心理声学特征没有区别,经治疗后,相当大部分患者耳鸣与听力变化不同步。 耳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我们身体里的一个警铃。犹如房子里的火警系统。当房子着火了,警铃响了,我们在关警铃之前应该是先把火灭了。我们智能的身体有无数的警报系统,譬如发热、鼻塞、咳嗽、拉肚子等等,耳鸣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耳鸣是最善意,最温柔的一种警报。耳鸣的患者基本上都有一个熬夜的坏习惯同时平时工作比较紧张,情绪也会比较不稳定,再加之平时喜欢大鱼大肉,脾胃功能受损。耳鸣就是对这种不良生活习惯的警报。当我们出现耳鸣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自己这一段时间是不是老熬夜,心里是不是不平静,有没有顾忌你的肠胃。而不是一出现耳鸣就开始担心、紧张、恐惧。把耳鸣当作疾病的因,我们只能团团转,我们只有认清耳鸣是不良习惯的果,我们才能最终让耳鸣消失。 本文系郑建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个家长急忙忙的带着一个孩子走进诊室,大声喊道:“医生,我家孩子耳朵流脓好几天不见好。”心想,对于每天见过太多耳朵流脓的我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淡定的说:“坐下来看看吧”。哎!大话说早了,这一看,我头都三分大了,这耳朵里不但是脓,还夹杂着大量黑色粉末状物,怪怪的中药味扑鼻而来,整个耳朵糊的满满的,不见一点缝隙。这一问才知道,“当地有治疗中耳炎偏方,往耳朵里吹药面见效快,谁知道不但没见好,孩子闹的更厉害。”很尴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冲洗带吸引,尽我所有功力,孩子哭的更是哇哇的,电耳镜一看,这般折腾,近鼓膜处仍见大量黑色物粘附。可以想象这孩子受的这般折腾,但是实在无能为力,都是这“神奇药面的功劳“。门诊上不止一次碰见这样的孩子,只是见一次脑袋大一次,更是心疼这些孩子,每次孩子哭的那么厉害,我也是满头大汗,七十二般功夫全上。所以劝告大家千万不要听信“神药疗法”。那黑乎乎的粉末儿(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颗粒状的)进耳朵容易,出来就难了,这样堵塞鼓膜的穿孔,导致引流不畅,不但治不了疾病,反而耽误病情,更平白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更令医生尴尬的是,这药面儿不溶解,呈颗粒状,取之不易。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儿童咽鼓管与成人相比具有短、宽、平的特点。哺乳期婴幼儿由于经常呛奶,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部分泌物增多,患儿哭闹等因素导致细菌循咽鼓管进入中耳,容易引起中耳炎。所以提醒家长:年纪小点的孩子经常哭闹,拍打自己的耳朵,甚至揪耳廓;孩子哭着说自己耳朵疼或者发现孩子耳朵流脓等,再结合患儿近期有上感、发热的病史,家长都应该想到会有急性中耳炎的可能。以上情况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应及时口服抗生素,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滴耳,同时针对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使用滴鼻液、黏液促排剂和中成药等治疗。所以在此再次呼吁大家,有耳部疾病千万禁忌向耳朵里随意吹药面儿!!!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今天又接诊一个这样子的宝宝,你说尴尬不尴尬?!
谈到耳鸣,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声音,因此我们先向大家普及一下,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我们的听觉系统和大脑是如何来处理声音并产生语言含义的。声音是一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能量纵波,我们的耳朵收集到声波能量,传入外耳道振动中耳的鼓膜,声能转化为听骨链的机械能,引起内耳听器内液体的波动,这种波动引起听器内听毛细胞的运动,而听毛细胞的运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能够传递的电信号,沿着听神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一级、二级听觉中枢,在哪里进行处理加工后,就被我们“听到了”,听觉中枢与大脑其他相关中枢相互作用,声音就被我们“理解了”。 声音的第一站是到达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其实是非常非常神奇的一个器官。按照生物进化理论,我们人类由生活在海洋中进化成生活在陆地上的空气中,对声音的感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水中,声音是从水中传入内耳(液体环境),声音从液体传递到液体,是相同介质之间的传递,而在空气中,声音是从空气中传入内耳,声音从气体传递到液体,是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传递,按照声音传播理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将无法传入内耳,绝大多数能量将损耗掉。但是大自然总是那么神秘和超乎想象,竟然让人类进化出了外耳和中耳,来解决不同介质声音传播耗损的问题。外耳包括我们的耳廓和外耳道,功能相对简单,耳廓负责收集空气中的声音,并有辅助判断声音来源的作用,外耳道负责将耳廓收集的声音信号传递到中耳,同时由于外耳道的长度和横截面的物理特征,其对2000Hz的声音有共振作用,从而增强了2000Hz声音的强度,这也是为什么噪音性聋最先受损的频率在2000Hz的倍频区4000Hz的缘故。中耳包括圆锥形的像纸一样薄的耳膜,连接耳膜与内耳的活塞式传动装置----听骨链,以及发挥固定听骨链和改变中耳传声强度的韧带和肌肉。与外耳相比,中耳的结构和功能就复杂的多了。首先如上所述中耳结构包括了耳膜、听骨链、肌肉、韧带,甚至咽鼓管和半封闭的气腔。中耳正常情况下是充满气体的,气体的正常压力和成分依赖于气腔周围的黏膜和咽鼓管的开合。中耳正常的压力和空气成分可以使中耳的这些精细结构得以正常的发挥作用,像外耳道传入的声音振动耳膜,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引起连接耳膜与内耳的听骨链振动,后者将机械振动转化为内耳液体的振动,从而实现了声音信号从空气介质传入到内耳液体介质,而最为奇妙的是,这种传递过程几乎是没有声音能量消耗和变异的,也就是声音信号高保真的传入到了内耳。前面已经提到声音由空气介质传递到液体介质,如果是直接传播会受到大量的耗损,几乎无法传递,但是由于增加了中耳,耳膜、听骨链和肌肉的存在使得正常的人耳能够毫不费力的使声音从空气传到内耳液体中。其中的奥妙在于,耳膜、听骨链两者的神奇结构就像一个精细的放大装置,能够完全补偿声音从气体到液体的耗损。中耳除了放大作用外,还有许多神奇的功能,比如突发巨大响声传入会引起中耳肌肉的收缩,从而拉紧鼓膜减少鼓膜的运动幅度,从而减少声音的传入,起到保护作用,当然这种保护作用相对较弱,对于现代化社会中能够产生远远高于自然界声音的机械发出的高强度声音则失去作用,比如爆炸声。另外我们自己身体产生的声音也会传入我们的耳朵,比如吃饭咀嚼的声音,血管的声音,这些声音会影响到我们对外界声音的感知,此时中耳肌肉就会收缩改变声音传递的特性,减少这些声音的传入。最后当我们突然听到大的声音时出现的惊吓反应也与中耳肌肉相关。而这些精细的结构都与耳鸣有关。
随着对家长儿童疾病防治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往不被熟知的腺样体肥大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儿童就诊疾病。大家对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以及手术可能比较熟知,而对腺样体由于其位于比较隐蔽的鼻咽部,通常无法直视,所以顾虑和问题较多。那么,什么是腺样体,腺样体有什么生理功能,腺样体肥大可以引发什么症状,对健康有何危害,什么程度的腺样体肥大需要手术可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腺样体和扁桃体(腭扁桃体)一样是咽部淋巴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咽扁桃体或增殖体,在幼儿期发育旺盛,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增生,通常对正常呼吸等生理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腺样体虽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趋于退化,一般在青春期就明显萎缩,成年后趋于消失,所以除非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腺样体切除一般不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可以发生急性炎症,但经治疗后可以消退。如果反复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刺激形成慢性炎症就可以表现为以腺样体肥大相关的系列症状。由于腺样体所在的鼻咽部是一个十字路口,上下联系鼻腔与咽腔,左右毗邻双侧中耳在咽部的咽鼓管开口,所以腺样体肥大可以影响上下左右的相关器官,其主要局部表现是阻塞呼吸道的鼻通气障碍、张口呼吸、打鼾以及并发鼻-鼻窦炎后的流涕等鼻部症状,或可伴有阻塞咽鼓管咽口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示意图当然部分患儿也可伴有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中毒、营养发育障碍和反射性神经症状。表现为全身发育和营养状态差;睡眠多梦易惊醒、磨牙;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情暴躁等。极个别患儿由于长期鼻式通气差代偿性张口呼吸致使颌面部骨骼发育不良,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鼻中隔弯曲、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所谓“腺样体面容”。腺样体面容对于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家长及监护人提供准确的病史非常重要,鼻咽部内镜检查或触诊虽有助于诊断但儿童不易配合,所以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依据,通常采用X线鼻咽侧位片或带有矢状位断层的CT扫描,如果腺样体与鼻咽腔前后径比率大于71%或伸入后鼻孔则可判读为病理性肥大,即对鼻咽腔有明显的阻塞。以下是腺样体术前术后鼻咽侧位片的模拟图:综上,如果患儿有明确的以打鼾、张口呼吸为主的症状且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或伴有反复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影像学上支持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则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就很大。对于间断具有类似症状,就需要排除感冒、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体质的干扰,可以进行相应的药物试验性治疗进行甄别(可以参考我的其它相关文章),不宜匆忙做出手术决定。但对于病史确切、检查诊断明确、试验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还是主张及时手术治疗,不宜长期观望等待以免形成耳部、鼻部、面部等不良影响。经过临床观察如果适应证选择正确,麻醉、手术医生的技术过硬,单纯腺样体手术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对于同时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的患儿要考虑到较大的扁桃体也可以单独或协同腺样体肥大造成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往往需要分别或同时手术治疗;对于同时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也可以同时进行鼓膜穿刺、切开或置管术;而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鼻-鼻窦炎由于具有自愈倾向或随着腺样体问题解决而消退的趋势,故除特定病例之外无须同时进行鼻腔或鼻窦手术干预。至于手术方法,目前全麻内镜辅助下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或机械吸切术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中等离子消融出血极少或不出血,术后反应轻,但对术者技术要求高,费用较高;机械吸切较普及便于处理突入后鼻孔的增生组织但术中出血稍多,至于传统的局麻盲目刮匙刮除法甚至内镜下刮除法都已经淘汰不宜采用。腺样体不像扁桃体没有完整的被膜,所以理论上完全切除不容易实现也不提倡,以免创伤过深引发一些并发症,即使个别淋巴组织发育旺盛者可能术后有局部的淋巴组织再次增生,但发生率极低,再次手术也有效。本文系李慧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过敏性鼻炎也叫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鼻粘膜发生的非感染性炎症导致的。最典型的症状是:打喷嚏、鼻塞、流清鼻涕、鼻子痒等,有的时候会伴有结膜充血和眼睛痒。 变应性鼻炎分类及变应原怎么样区别自己得了变应性鼻炎还是感冒呢很多患者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涕症状之后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我得感冒了,然后服用一堆感冒药,然而很大一部分人症状并无明显缓解,因为其实您得的是变应性鼻炎。 如何区别变应性鼻炎和感冒呢?变应性鼻炎需要治疗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就诊率很低,大多数患者只有在出现难以忍受的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时才就诊。有研究显示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率仅为11%,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率更是只有8%,而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率高达46%。40%的轻度患者和80%的中/重度睡眠、社交活动等受到影响。 对变应性鼻炎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病情延误影响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如何治疗第一,避免接触过敏原。首先应就诊医院,检测过敏原,在得知过敏原之后,应尽量避免接触。 第二,药物治疗。推荐鼻内局部应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物,鼻塞严重的时候可以鼻内滴减充血剂。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达到长期缓解。 第三,当药物无法控制和缓解症状时,可以考虑脱敏治疗。脱敏治疗一般疗程两年,需要去正规医院做。有些患者鼻塞症状严重,用药后效果不明显,为了改善通气,可以考虑做下鼻甲射频消融手术。 本文系蒋怀礼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该病是引起小儿听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咸宁市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杨后民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俗称耳咽管,就是一个连通鼻腔最后面和中耳腔的管子,起着调节中耳气压的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耳咽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开始积液较清,久治不愈后,可变粘,严重者可出现“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也是轻微的,随着积液的消失听力也能够恢复正常。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注意:很多家长都以为中耳积液是水从外耳道进去的,其实是自己中耳腔产生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包括机械性阻塞、肌肉无力及软骨弹性差等,咽鼓管纤毛运动障碍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和常见的就是机械性阻塞,在小儿最主要的因素是腺样体肥大,加上小儿咽鼓管短而宽,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的原因;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也是常见原因,另外坐飞机、高速电梯、蹦极时气压的改变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可能性极小,重视但也没必要成天提心吊胆),有些时候,鼻咽癌患者仅有分泌性中耳炎表现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因此成年人分泌性中耳炎医师让病人作个鼻咽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12周以上者)多因急性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或由急性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常见有以下几点:1.听力减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以后听力逐渐减退,伴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者起病隐匿,患者常说不清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患者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3.耳内闭塞感:耳内闭塞感和闷胀感是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4.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撸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一:非手术治疗1.应该避免用力擤鼻涕,经常、多嚼口香糖。2.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选用青霉素类、红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用5-7天。3.糖皮质激素:可考虑使用,早间7:00口服强地松片,一次3-6片(用量与成人、儿童、体重有关),用5天。4.如有鼻塞症状,鼻腔局部可应用诺通或达芬霖(二选一即可,以下类同)(通气作用)用5-7天,可加用辅舒良或雷诺考特等消炎消肿,用7-14天。5.粘液促排剂:标准桃金娘油胶丸或桉柠蒎肠溶胶囊或沐舒坦溶液口服10一30天,可促进咽鼓管纤毛摆动及稀化中耳腔积液,以促进积液排出。6.咽鼓管吹张治疗,(可*宝网搜8446788进店查看或直接点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26545323612)可从鼻腔鼻咽腔经咽鼓管吹入部分空气到中耳腔,以疏通咽鼓管、改善中耳腔的负压状态,减少积液的生成及促地积液向鼻咽腔排出。以下内容摘自《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权威教材),仅供参考。咽鼓管吹张法(eustachiantubeinflation)是受试者或其家属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规定的动作,或医务人员用简单的器械,将空气从鼻咽部的咽口经咽鼓管吹入中耳的方法,可粗略评估咽鼓管的通畅情况。主要用于鼓膜完整者,鼓膜穿孔者亦非禁忌。咽鼓管吹张还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操作。常用的咽鼓管吹张法有以下3种:1、瓦尔萨尔法(Valsalvamethod)亦称捏鼻闭口鼓气法,受试者以拇指和食指将自己的两鼻翼向内压紧,同时紧闭双唇,用力摒气。咽鼓管通畅者,此时呼出的气体经鼻咽部循咽鼓管冲入鼓室,检查者用听诊管可从受试者的耳道口听到鼓膜的振动声;也可从电耳镜中观察到鼓膜向外的鼓动。受试者自己亦可感到鼓膜向外膨出。若咽鼓管不通畅,则无上述现象。2、波利策法(politzermethod)亦称饮水通气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嘱受试者含水一口,检查者将波氏球(politzerbag)(图)前端的橄榄头塞于受试者一侧的前鼻孔(图1),并以手指压紧另一侧前鼻孔。告受试者将口中所含之水吞下,于受试者吞水之际,迅速捏紧橡皮球,向鼻腔内吹气。咽鼓管功能正常者,在此软腭上举、鼻咽腔关闭,同时咽鼓管开放的瞬间,从波氏球内压入鼻腔中的空气即可从咽鼓管逸入鼓室(图2),检查者从听诊管内可听到鼓膜的振动声。此法不致引起咽鼓管咽口的外伤,患者亦无痛苦。3、导管吹张法(医院内的专业医师操作,不作介绍)咽鼓管吹张法的禁忌证无论采用瓦尔萨尔法,波利策法,均有以下禁忌证。(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鼻腔或鼻咽部有肿瘤、溃疡等病变。(3)鼻出血(4)鼻腔或鼻咽部有脓液、脓痂而未清除者。二:手术治疗1.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2.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凡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等,可于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ET):对于慢性ET功能紊乱,已成为治疗该病的新技术。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微创,已使很多患者受益。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行BET手术,疏通咽鼓管,防止并发症。4.其他:积极治疗鼻咽或鼻部疾病,如腺体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等。本文系杨后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m.haodf.com/touch)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可是进食过程中被食物卡住咽部怎么办?“如鲠在喉”的滋味可不好受!那么咽部异物该怎样治疗?如何预防?下面对咽部异物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一起来了解下吧! 什么情况下发生异物卡在咽部? 1.儿童常出于好奇,置物于口中尝试,稍有不慎,造成误咽 2.青少年因进食过快,未经充分咀嚼而匆忙咽下 3.口中含食物或进食时运动、受惊吓、欢笑或哭闹时易发生误吸 4.幼儿磨牙未萌出,咀嚼功能不完善,喉的保护机能欠佳 5.老年人咽反射迟钝,咀嚼功能差,口腔内感觉不灵敏 咽部卡异物有哪些症状? 1.口咽部异物者以吞咽后时隐时现轻微刺痛为特征 2.咽侧壁异物者以颈侧区明显刺痛,转颈时加重为特征 3.舌根部异物者,疼痛点存在于咽上部或软腭处 4.颈部舌骨区有压痛,多为舌根部、会厌部异物 5.喉咽部较大异物者表现为咽喉部刺痛明显,伴吞咽困难 6.近食管入口处异物者,以流涎、张口,向前伸颈,不能进食水为主要特征 咽部卡异物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咽部扎上鱼刺或发生异物时,在异物(如鱼刺)被取出前,应严格禁食,尽量减少做吞咽动作,如果是儿童应减少哭闹等行为,如无法自行取出,则马上就医,以免发生意外。 咽部卡异物时千万别这么做! 鼻咽部异物需用后鼻孔弯钳取出;口咽部异物可用枪状镊夹出;位于舌根、会厌谷、梨状窝等处的异物可在间接或直达喉镜下,用异物钳取出;对于咽反射灵敏,异物较深且暴露不充分者,可使用纤维喉镜辅助取出;穿入咽壁并发咽后或咽旁脓肿者,需经口或颈侧切开排脓后将异物取出;对于局部炎症感染明显者,予抗感染治疗。 怎样预防咽部异物的发生? 1.进食应细嚼慢咽,切忌大口吞入,对有骨、刺、胡的食物要倍加注意,打闹嬉戏或酒后等注意力分散时更应当留意 2.不慎进食异物后,可采取呕吐或咳嗽的方式,不要饭团反复强咽,以免划伤黏膜或形成食管异物,更不可盲目用手挖取,进而加深异物刺入,增加并发症和取出难度 3.误咽较大的异物后,应及时就医,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4.家长平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保护儿童,避免给3~5岁以下的儿童能进入口中、鼻孔的食物和玩具 5.成人应改正口中含物作业的不良习惯
1、不要紧张,头稍向前倾。 2、解开纽扣,全身放松。 3、用手尽快捏住两侧鼻翼,向中间尽量捏紧,用口呼吸。因为鼻出血的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 4、可用冰块或冷的湿毛巾敷在额头或在鼻梁上方。 5、如果有血流到嘴里,应吐出,千万不要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6、大量出血患者鼻腔填塞,尽量避免打喷嚏,以防填塞的纱条松动或血管破裂发生再出血,可做深呼吸加以制止。 7、避免碰撞等机械系损伤及过度用力,以防压力增高引起出血。 如果按照以上步骤操作,鼻腔填塞后仍有出血行前后鼻孔填塞后住院治疗。期间经常注意后鼻孔纱球丝线的牢度,有无松动,折断,不要擅自松动固定的丝线。严重出血者也可在在内窥镜下手术止血。
咽部感觉异常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类咽部异常感觉。中医学界称之为“梅核气”。 30~50岁较多,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病人的主要症状是自感咽喉部或颈部中线区域或鼻后部有团块梗阻,或有烧灼感、痒感、压迫感、粘着感等,或反复干咳,或咳痰,但吞咽饮食无碍。极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咽喉部隐痛,有的则可因咽喉部意外异物而诱发。病程多年的病人,可伴有头颈部多区域不适感、失眠、焦虑、急躁和紧张等症状。目前认为,咽部感觉异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 咽部、喉部或食管的各类炎症以及良性或恶性肿瘤等。2. 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膈疝等。3. 铁缺乏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长期慢性刺激(如烟、酒、粉尘和化学药物),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等。4. 精神因素和功能性疾病 咽喉、气管、食管无器质性疾病,主要由大脑机能失调所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碍。检查与治疗原则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对咽异感病人,首先应考虑器质性因素,特别是要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免误诊。治疗应根据检查结果,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