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颈椎病患者常问:该枕什么样儿的枕头——治疗枕、记忆枕、保健枕、药枕还是普通枕头?对于这个问题,我一般的回答是因人而宜,患者听后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这等于没说吧。今天,我试着把这个问题细说一下。我不会给您推荐哪类枕头,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枕头的材质,而在于正确的使用方式。在此之前,让我们先弄明白以下三点:1.不同卧位对枕头的高度要求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侧卧时需要高些,仰卧时则要低些。有一点要注意,这个高度不是指自然蓬松时的高度,而是指头压上时的高度(一个枕头如何实现这两个高度呢?详见下文)。2.枕头不仅是头枕。仰卧位时,它还支撑着颈部,甚至上背部。3.人高低胖瘦不同,颈椎病轻重程度不同,脊柱曲度状态的不同,相应地对枕头高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甚至是会变化的。接下来,我们以最为常见的充棉枕为例,说一下使用方式:1.我们把枕头水平面分分区。两条红色虚线把枕头上下和左右各分为两等份。我们在此基础上分区,如下图:绿杠框区为头区,蓝色框区为项区,黄色框区为上背区,两个圆框灰色区为备用区。黄区最薄,蓝区渐厚,绿区由厚渐薄。2.睡觉时建议先仰卧在中线上,后脑勺要放到绿框区中的红色中线上,这样颈项部就会落在蓝框区,而上背部则会在黄框区。仰卧位时这个位置就合适的,我们把这个位置称为仰卧标准位。3.在仰卧标准位的基础上,我们向左或右翻身,就成了侧卧位。这时,我们一般会因肩膀压在灰色备用区而不适。同时,如果这个枕头在仰卧位时的枕高是合适的,这时就会显得有点儿低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大家用好“备用区”,在我们翻身时,可以用手向上挤一下备用区,这样既让肩膀下空了出来,又让备用区内填充物上移,把枕头的高度升高了一些。从而,实现了一个枕头两个高度。当然,清醒时,做这些不难,睡着了还能做到吗?笔者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能的!!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那是要先练上个50次。最后,选得好,不如用得;用得好,还得合适您。如果换了个新枕头,一觉醒来感觉不舒服,可以先按枕头分区标准位试试,如果还那样,就说明它不合适你。注:本文所述建议仅针对颈椎病患者应用老式普通枕头而言,其他疾患和款式不适宜,务请注意。个人撰文,欢迎批评指正。本文系林国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肩周炎患者锻炼的目的 由于不同阶段的肩周炎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不同,所以相应的锻炼目的也有别。 早期仅有肩部疼痛,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保持正常活动度(灵活性);二期患者有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度(灵活性);三期表现为肩部活动受限和肌萎缩,或伴有疼痛,锻炼的目的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恢复肩关节的肌肉容积(肌肉力量)和正常活动度(灵活性)。肩周炎患者锻炼常用方法 肩周炎患者锻炼常用方法包括:爬墙锻炼、甩臂运动和被动抬举拉伸等等。只是这些方法多用于二期和三期患者。具体方法不在此赘述。(网上有视频)锻炼的原则,原则,原则! 总原则:1.方法因人而异:重点在于针对性和完整性(只练该练的,该练的也一定要被练到);2. 锻炼量因人而宜:以稍改善为宜,以不加重为底线;3.不可急躁或草率应付,欲速不达,不“到位”亦不效;4.贵在有恒;要每天定时定量进行锻炼;5.慎用刚猛暴力;6.分期有别。下面是分期有别的具体内容: 对于早期患者,主要是不必过多进行锻炼,每天进行2-3组的肩关节各象限活动度的保持性活动即可。要双侧同时进行,动作同步,双侧范围对称、对等(到位)。 对于二、三期患者恢复活动度方面的锻炼,主要是每天进行2-3组与活动度相应的针对性锻炼,个人推荐:爬墙或被动抬举拉伸。“到位”的标准是在活动到受限引发疼痛时,再扩大一丝活动范围,每天能有一丝进步即可。 对于三期患者肌肉容积和肌肉力量的锻炼,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锻炼的方法,不强调到位了,只要能科学地锻炼,不加重病情即可,练后舒适为佳。多说一点 本文重点讲的是锻炼的原则,请大家细心体会每一点的内涵,结合自体的特点,进行锻炼。当然,本病康复除了有效的医治和锻炼之外,还要注重康复的基础:1.患肩不劳累;2.防寒保暖。 祝肩周炎患者能早日康复!本文系林国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俗话说的“人老先老腿”,说的就是膝关节退变是较早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因素。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刚过中年就开始出现间断膝痛,刚刚退休开始享受生活却因膝痛而各方面受限。不过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前辈,年到七旬,依然健步入飞。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膝关节需要保护,我们对待自己的膝盖,真的要像亲生子一样。否则,等我们老时,他也跟着退休,我们将“老无所养”。那么,具体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亲生的孩子,才能使他多保持持久徤旺的功能呢?我个人总结为三大纪律:膝关节保护的“三大纪律”第一条纪律:要像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呵护他。具体的讲:1.不要让他冻着饿着、风刮着雨淋着;详细说就是不要淋雨涉水,不要吃风受凉。生活中注意空调风扇的使用和护膝、电动车护具等的选用。2.不要让他累着。其实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工作时间长。比如长跑,长蹲,还有就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人“太胖”,膝关节时时刻刻得扛着这一个大包袱;另一个是单位时间内学习工作的密度高。如偶尔的短时间内集中屈伸的运动――爬山等。3.慎重选择有创治疗。一般指手术。你想,亲生的嘛,手术要慎之又慎的嘞。第二条纪律:要像培育亲生的孩子一样锻炼他。如何锻炼呢?具体的讲:1.方式方法要对头。最好的是膝关节功能操,有报道说太极拳不错,但长跑、蛙跳等要注意。2不同年龄介入不同的训练。从小开始的锻炼,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一般运动都可以;半路出家的,要选择性的进行,个人推荐安全有效的方式是用“走”的;3.不同状态选用不同的训练。前两条基本上是对于同健康膝或康复期说的,这一条是指在发作期,要听医生的话,保质按量完成。不可随性地随意练,更不可任性地“怎么着痛就怎么练”。第三条纪律:千万不要“过度”打磨亲生子的身体!请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过度”。常见过度的表现有:1.反复长时间,如每天马拉松,2.高负荷,如重负下爬楼梯;3高难度,如低马步、反复蹲起、盘膝;4破罐破摔,认为膝关节就这样了,也不用再进行保护和锻炼了;5脱敏疗法,如认为是耐寒性差就故意冷,认为耐久性差就没命地使用;6拔苗助长,如过早或过急的进行不恰当的训练。这三条,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需要认真体会理解。本文系林国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管是颈椎间盘,还是腰椎间盘,不少突出症患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这个病治疗方法不少,但多不除根儿,易复发。患者生活工作反复受着影响,就是没症状也得时时防着复发。因此有人说它就像遮挡人生阳光的“雾霾”。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的答案是——不是这样!也许大家有疑问,那就让我们来一点一点剖开看。 椎间盘的庐山真面姓名:椎间盘。 年龄:跟人同龄,老化的比脸要早! 职业:中介。 居住地:脊柱两块椎体之间。 近邻居:脊神经。 职能:吸收椎体对冲力,辅助脊柱活动 外貌特征:类近圆形夹心饼样,长径3~5cm,厚1~2cm,颈椎间盘小点儿薄点儿,胸椎间盘稍大,腰椎间盘最大且厚。 主要构成成分:外层的纤维环和中心的果冻样髓核。 自身病变:部分纤维断裂,髓核进入纤维环的裂隙或突出其外。 易导致问题:刺激或压迫附近的脊神经,引发“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老化的椎间盘突出后影响到脊神经,表现为包括疼痛、麻木、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症候群。 换个说法:椎间盘突出了,没影响到神经就不会有症状,也就不是椎间盘突出症;而且本病原来有症状,治疗后没了症状,虽然突出还在,也不用再带着“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帽子。 什么使得椎间盘“突出”由椎间盘的功能可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TA,可以说TA跟心脏一样累。只是由于其功能作用不为周知,所以,不到累坏了找出麻烦时,主人都意识不到TA的存在。也往往因为这一点,其劳损老化较重。 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其劳损老化,进而突出发病: 1:久坐,不当姿势的坐位影响更大,比如半趟半坐; 2:反复弯腰或低头劳作,如会计、装卸工和焊工工态; 3:慢性损伤基础上的外伤,如坠落伤、扭伤; 4:寒湿刺激,如受凉、受潮; 5:腹压激增,如用力排便,打喷嚏等。 是否都需要手术治疗?不是。90%以上的都不需要手术。什么情况需要手术?椎间盘导致髓性损伤或马尾功能异常的。其他情况可以具体对待。 这个病不会好吗?能根除吗?会好,不能根除。这一点可以像感冒一样看待。治疗后没症状了,就是好了,但再遇诱因会再犯。人在就不能根治感冒,椎间盘在就不能根治椎间盘突出。或许有人会说,把突出的椎间盘换掉,不就根除了?是,但只能说是根治了这一节,还有好多节呢,而且换了椎间盘,即使没了椎间盘的症状,不代表没有其他症状。 那麽,它还真成了患者“心头去不掉的痛了”?不是!不是!真的不是!! 为什么?!不是说不能根治么?!!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解一下这个疑问,看到底是不是“除不掉的痛”。这是本文的重点。 椎间盘病的发生和个人习惯的关系你也许已经发现:同学闺蜜没得这个病,同工作的同事都没事儿……难道是遗传的?不要考虑遗传了,告诉大家,是个人的生活、工作中的习惯,准确地说是不良习惯导致的! 请回想:你闺蜜同学也是专注的工作狂、学霸?你同事也爱追剧、刷屏?他们也哪么爱干净、反复拖地?他们也老是开长途车?他们也爱通宵打牌?他们也喜欢把脚放到办公桌上?他们也一个会开一天?他们也塌着腰办公? 相信你已有的答案是——不是! 正是应为这些不良习惯,导致了你的椎间盘比同学闺蜜同事的老化的快了,甚至突出了。或导致了你的病友没事儿而你又复发了。所以,习惯决定椎间盘!! 要想不招惹椎间盘,要有什么样的习惯?我们说一下原则吧,通用的。先看椎间盘怕什么。 1:椎间盘怕脊柱前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啥叫前屈,对于颈椎,低头就是前屈;对于腰椎,弯腰就是前屈。 2:怕得不到休息缓解。伏案低头,坐则微屈,如果不让前屈,哪啥都不能干了,人生还有意义吗?!这就引出了第二点——间歇。道理就像车胎,天天开的车胎,外胎各处受损均匀,但长期不动的,外胎着地处损伤就会较他处早且重。椎间盘的纤维环就像车外胎。常期处于一个劳作状态,相应部门的纤维环会出问题——膨出、突出。 3:怕低频震动。如震动按摩器、汽车发动机等震动。 4:怕腹压暴增:如无防备的喷嚏、重咳、努便、爆发强力等。 5:怕凉:受凉会使肌紧,肌紧会牵拉椎体使椎间盘受压加重。 因此,原则是多活动、注意间歇、保暖、勿爆发强力,另外要注重肌肉锻炼(比如:小燕飞)。 只要注意好了,可以不得椎间盘突出症,得了治好可以不复发。所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防治椎间盘雾霾的阳光和暖风! 最后,我们重复一下:习惯决定椎间盘,良好的习惯就是防治椎间盘雾霾的阳光和暖风。 本文系林国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常见肌筋膜炎病临床较常见的肌筋膜炎有:腰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胸背肌筋膜炎、项背肌筋膜炎(含颈肩肌筋膜炎)等。 肌筋膜炎的危害筋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肌萎缩、神经卡压症,并可能引发或加重脊柱其他疾患。此外,其经常反复而导致患者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工作,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肌筋膜炎病变机制肌筋膜为肌肉背膜,进出肌肉的神经和血管,必须经过该膜,才能支配、感知和营养肌肉。而肌肉为人体活动的动力基本单位,如长期姿势固定或心理压抑,则可引起局部肌节水平的生理性挛缩,而长期反复肌痉挛引起肌肉缺血,引发无菌渗出,导致疤痕形成,局部肌筋膜经常承受体位性负荷而极度紧张、疲劳引起姿势性损伤,反复劳累致肌肉微小撕裂性损伤,在肌筋膜微血管反应区周围出现致痛物质。而肌筋膜损伤愈合后可遗留疤痕或粘连,疤痕组织可使局部血管数量减少或管径变小,发生局部微循环血流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容易致肌肉供血不足和无氧工作能力丧失;且可导致神经的卡压。同时,因肌肉局部缺血使其末梢神经受刺激引起疼痛,而疼痛可导致肌肉收缩,供血因此而下降,而缺血会诱发和加重无菌性炎症反应,瘢痕加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肌筋膜炎防治原则由本病的发病机制可知,本病与肌肉的不当使用或外部损伤关系密切。而作为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中的不良习惯就是“不当使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持续久坐、久站或低头伏案,而间歇活动极少。所以,要防止本类疾病的发生,除了防寒湿侵袭之外,重点是改变不良习惯,注意工作间歇和相关肌群的锻炼。 发病后,治疗原则是切断恶性循环,改善局部偱环,减轻临床症状和康复性功能训练。 锻炼原则大家记住一句话:哪部分肌肉筋膜发病了,就想办法让他们得到活动和应有的适量的锻炼。锻炼的方法就是让病变肌筋膜主动“伸缩”。 总之,修良习多活动以防病,早诊治重治疗以防加重。(我文皆系原创,不当之处欢迎探讨。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工作者的特点是智能化智能化是说1用脑多,坐的多,活动少;2工作设备更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已不能割舍。这就导致我们的颈椎负荷明显较重,易于罹患颈椎病。 那么是否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让我们看看‘’智能化‘’深层影响。长期伏案低头,颈椎结构会变化,相应的会有力学改变,颈部肌肉筋膜的血气会受影响。如果坐姿和桌椅不合适,这些问题更易发生;智能设备是我们的好助手,但因此对我们的吸引力更强。不少朋友会说,我经常在电脑前面一坐五六个小时不带动的。没事儿时刷屏,没事就刷,生怕错过了什么,这样一来,手臂肩颈不得息宁…… 明白了机制,也就有了对策。一要动,不要一个姿势长时间不变; 二要停,就是要注意间断小息; 三要正,身姿要正确,桌椅要正好; 四要舍,舍掉不必要的智能应用;北医老教授有句话:除非工作必须,我就不碰电脑。值得借鉴,关键是“必须”二字…… 五要练,就是上面几点都做到,工作体位影响加上生活应用(电视、书报、家务),对颈椎影响还是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要练。 (关于坐姿、桌椅要求、颈部锻炼,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看下。本人有一套颈椎锻炼的方法,后期专题发表。) 本文系林国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